杜甫《登高》(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5 01: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登高》(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登高》(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杜甫《登高》(写写帮推荐)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作背景: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逐句释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拼 音:láo 释义:(名)①浊酒.②醇酒

第二篇: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的《登高》及其晚年的律诗创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杜甫的生平与思想,了解到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和他漂泊流离的人生履历,以及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结合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重点探讨杜甫的《登高》一诗,以此来进一步把握杜甫晚年律诗的整体特征。

我们知道,《登高》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明代学者胡应麟在他的诗话著作《诗薮》中高度评价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是明代学者胡应麟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其中尤其着重评价了唐代的作家作品)如果我们说这样一种评价未免有过誉之嫌的话,那么清代学者杨伦在对杜甫诗集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解析之后,他得出的结论应该说更为客观公允,杨伦在《杜诗镜诠》说:《登高》一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由此可见,《登高》一诗所受到后人的推崇。那么这样一首诗歌,它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呢?它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解读杜甫的《登高》诗。

一、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

《登高》的创作时间: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 地点:夔州(重庆奉节县)

杜甫的生存境况和思想状态: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心境悲凉。厌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急切盼望回归阔别多年的故园。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般都讲求“知人论世”(《孟子 万章下》)的解读方法,正所谓知其人论其世,只有充分地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我们知道,《登高》一诗是杜甫767年的重阳节在四川夔州写下的,那么这个时候,杜甫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 1 点,具体梳理一下杜甫这段时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这要从安史之乱之后说起。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离安史之乱结束已经四年的时间,安史之乱对整个唐王朝的影响非常重大,安史之乱前,是唐朝最为辉煌的盛世时期,安史之乱后呢,唐王朝便开始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当时的地方争战依然时有发生,唐王朝外部的局势也岌岌可危,像吐蕃等都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时代大环境下,作为个体,杜甫自身的生存境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杜甫向来有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所以,在安史之乱结束时,作为一名忠君爱国的儒士,杜甫是欣喜若狂的,在听闻河南河北收复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创作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他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说一听到家乡收复的消息啊,诗人就涕泗滂沱,泪流满面,正是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了。这个时候,再看看妻子儿女,面上的愁容都早已不见了,诗人自己呢,则再无心读书,匆匆忙忙就把手头的书卷了起来,做起了收拾行囊的准备。于是就开始想到要饮酒高歌来庆祝胜利,但同时又开始筹划着回归故乡了,真是恨不能飞回去。正可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全诗一气而下,气势滂沱,把诗人那种因得知战争胜利,国家得以平复的那种欣喜若狂的状态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可见杜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时时铭记在心,并且对国家的前途是充满期望的。他甚至开始梦想着一朝回归故乡去。

但是杜甫这样的好梦很快就被打破了,他当时听闻战争胜利的消息时正在四川梓州避难,时为763年,得知消息后,他先是回到成都的浣花草堂,后来,他的少年好友严武又来到成都任节度使,杜甫受到他的邀请去他的幕府任职了一段时间。不久,也即是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也厌弃了这种官场的沉闷,加之他又思念故乡和亲人,于是这一年杜甫就决定举家东迁。那么第二年,也就是766年杜甫就到达了四川夔州(四川奉节)。

夔州在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夔州,杜甫待了虽然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夔州时期却是诗人内心波澜起伏、思想错综复杂、写作激情充沛、诗歌技艺娴熟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430首诗,占到他存留下来 的全部诗作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杜甫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都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那么,杜甫为何在夔州能创作出如此众多而艺术价值卓越的诗作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夔州期间,杜甫的生活应该说还是比较宽裕的,一方面他在夔州的朋友柏茂琳给他提供了很多生活资助,另外,他还有着外朝官的俸米,甚至还拥有十一亩私田,可以说是衣食无忧。这就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

2、夔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夔州位于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风景雄奇秀丽。(瞿塘险过百劳关)有瞿塘峡、猿声、白帝城、诸葛庙、八阵图、昭君村等自然和历史景观,还有宋玉、刘备、诸葛亮、庾信等名人留下的历史古迹。(郦道元《水经注》里《三峡》:巴山巫峡三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那么这些自然环境和历史景观就促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给杜甫的诗歌创作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谓是杜甫诗歌创作的“江山之助”。

3、晚年杜甫律诗创作的艺术技巧渐于纯熟。杜甫一生都着重于诗歌创作,在杜甫的文学创作当中,我们一般很少提到他的散文,可以说杜甫一生的精力都主要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并且杜甫也很善于学习前人,他曾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早年时期为求取功名他曾创作了不少干谒诗来表达他的理想和抱负,中年时期则创作了大量具有诗史性质的时事诗,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晚年则更着重于律诗的创作。而且杜甫十分着重锤炼诗句,正像他所自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经过了一生的创作实践之后,到了晚年,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杜甫对律诗的写作技巧达到了一种运用自如的状态,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晚年的律诗成为古今律诗中不可匹敌的佳作。

4、更为重要的是,晚年杜甫思想情感的变化。大家知道,杜甫对儒家的思想是终身服膺的,他曾一度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并且还说:“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谢)。”可见他是以上古的贤臣自拟的。但是到了晚年,由于自身体弱多病,(他有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肺病,耳朵也聋了。)常年漂泊不定,国家时事多艰,他这种理想和抱负就逐渐淡化 了。他甚至发出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慨。(《旅夜书怀》这是杜甫在从四川成都往夔州的路途中写下的诗作。)这些什么功名利禄都无法安慰杜甫晚年的心境,晚年的杜甫最大的愿望是回归故园,安享晚年。但这样的梦想,在时事多艰的时代下,要实现却是如此的艰难。因此,晚年的杜甫,心境是极其悲凉孤独凄苦的。但他的这种心境,甚至都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在夔州时期,杜甫的好友都相继去世。(李白762年去世,高适765年去世,少年好友严武765年去世)我们知道,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创作风格不同,但情谊却非常深厚。杜甫曾创作了多首怀念李白的诗作,比如选入《唐诗三百首》中的《梦李白二首》:“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还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二人情谊之深,但是762年李白去世,杜甫失去了一个文学上的知音。之后呢,他的好友高适、严武也相继去世。尤其是严武的去世对杜甫的打击很大,我们知道,严武是杜甫的少年好友,又是杜甫晚年在成都生活的依靠,他的去世直接促成了杜甫离开蜀地的决心。因此,晚年的杜甫可谓“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因此,晚年的杜甫就开始反思历史、社会和人生。所以,晚年杜甫的诗歌当中就多了这样一些“伤逝、怀旧、悲秋、叹老”的主题。

杜甫到夔州也只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驿站,虽然他深知战乱还没有停息,但毕竟离开巴蜀就意味着踏上了回家的路。正是怀着这样一种绝望中的希望,面对滚滚的长江和险峻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的历史遗迹,杜甫就借用他生花的妙笔,书写着家国之忧、身世之悲,写下了大量的咏史、咏怀诗。

正是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杜甫写下了《登高》这样一篇名贯古今的佳作。

二、《登高》诗赏析

以上我们从诗歌创作的外部着重分析了《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杜甫思想情感的变化,下面我们就进入诗歌文本的内部,来细细品析一下杜甫是如何将这种家国之忧、身世之悲渲染出来的。

(一)逐句解析

我们知道律诗有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像人有头、有脚一样。律诗还讲求韵律和对仗,对诗人的写作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解读律诗,必 4 须从一字一句来细细品读。

首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这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写景,他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指明了节序和环境,秋风猎猎,天空辽阔,说明是一年中的秋季了,周遭的环境是高猿长啸,飞鸟盘桓。这就点名了夔州江边的特殊环境。在这一句里,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一句的“句眼”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一个“哀”字。我们知道,古代的三峡是时常能听到哀婉凄苦的猿啼声的,郦道元《水经注》里记载《三峡》就说过:“巴东巫峡三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可见猿啼声是极其哀婉凄苦的,以至于听到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引起惆怅之怀,甚至落泪。那么在这里,一个“哀”字可以说就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在句法上,这两句不仅对仗,而且句中自对,句法严谨,语言精练,历来被视为写景的佳句。

再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承接首联而来,继续写景,但笔墨更为流畅,气势更为阔大。“无边落木萧萧下”写的是山,上承首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是远望,写水是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就既从视觉上写出落叶飘零的情景,又从听觉上写出了秋风的萧瑟。长江而用“滚滚”,并用“不尽”来领起,这就把长江水的滚滚流逝之状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两句写景,不仅描摹形态,刻画出了气势。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还可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句法上,这两句对仗极其工整,并且用“萧萧”、“滚滚”这样的叠声词,使得景物的描写向时空荡开去,这样的写景已经深含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了。

颈联。由上面两联的写景转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同样是工整的对仗,“常作客”点名作者的身世,表现了一种深重的羁旅之愁,“万里”是说夔州离故乡很遥远,这是从空间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点名节令,也是顺承前四句子的写景而来。

“悲秋”本来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主题。正所谓宋玉所说:“春女多思,秋士多悲。”秋天作为一年行将结束的季节,最容易引起士人对于时光流逝和功名未建的慨叹。因此,“悲秋”的主题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成为文人士大夫反复歌咏的对象。比如宋玉《九辩》即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悲凉啊,秋天的气息。花草树木都因衰败而摇落,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人心中那种哀伤孤寂的感觉似乎人在旅途当中,仿佛爬山涉水一般,一年的时光眼见就要过去了。

欧阳修《秋声赋》里说:“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清洗得格外清凉。渐渐地,秋风是越刮越凉了,正可谓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啊,山河显得更加的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到处都是花朵凋零,绿叶枯萎,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片凋败的景象。

对于这样的景象,杜甫是非常熟悉的,他甚至说过“摇落深知宋玉悲”,对于宋玉的悲秋之情,杜甫是感同身受的。面对眼前的这种季节之秋和生命之秋,乃至国家的多事之秋,杜甫的悲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里就不仅点名了此诗的主题,而且具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诗人的悲苦,除了一年的行将结束,人生的老去之外,还有着疾病缠身,孤独寂寞,知音难觅的感慨,这就是所谓的“百年多病独登台”了。重阳佳节,本是亲人朋友团聚的日子,但是杜甫却一生漂泊不定,到了晚年,疾病缠身,而人生的知音都相继去世,想重返故园的愿望至今都未得以实现。

尾联。最后两句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站在长江之滨,高台之上,面对萧萧而下的落叶,滚滚而去的江水,诗人的悲凉之慨可谓层层转深,由过去的时光、漂泊的身世、多病的身躯再联想到自己的一生,便发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了,回顾我这一生,总的来看,可说是尝尽了“艰难苦恨”,如今是斑鬓皆白,潦倒一生。面对这样的境况,诗人的内心有无尽的悲苦惆怅之情需要抒发,但因为疾病,连可以浇愁的美酒都不能畅饮了。这种无可奈何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这一句又由回忆过去转到现实境况,将翻飞的思绪从历史时空中适时地拉回。

此诗的“诗眼”是“悲秋”,这里的“秋”,有多个层面: 季节之秋。有秋风、落叶、秋水等典型的秋天意象。生命之秋。年华老去,疾病缠身。国家多事之秋。艰难苦恨,时事多艰。

总的来看,此诗抒发悲凉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一生漂泊不定,甚至到了晚年仍在漂泊流离。其二是一生多病,晚年更是疾病缠身。其三是年华老去,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建。其四是知音寥落,内心悲苦而无处倾诉。其五是时事多艰,国家至今仍不太平。其六是因病断饮,不能借酒浇愁。

(二)艺术特色

层次分明,对仗工整。写景是先做工笔描绘,生动刻画出夔州的秋季典型的六种景物。然后是渲染秋天的悲凉气氛,描摹出一片秋风落叶,滚滚长江东逝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一种阔大的意境。写情则是先从时空两个方面写自己异乡漂泊而又疾病缠身,独自登台的悲苦孤寂的情怀,最后又由自身联想到整个国家,正是艰难苦恨是自己潦倒一生的根源。而现在又因病戒酒,忧愁无处倾泻,这种悲慨之情是更为深沉了。从句式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不仅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而且一句之中还有对仗,如首联。笔法错落有致,且前后对应。第三句对应第一句,写山景,第四句对应第二句,写江景。可以说是杜甫律诗创作达到了一种化境。

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当中将夔州秋季特有的景观如:急风、猿啼、无边的落叶等景象描绘了出来,这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后四句抒情时又点明悲慨从悲秋而来。

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律诗的典型风格:沉郁顿挫。诗人的情感是深沉而厚重的,但是却并没有一泻千里,秉笔直书,是通过对景物的渲染才抒发出漂泊流离、多病潦倒、孤苦无依的思想情感,因此说,内容是沉郁的。而从字句的锤炼上来说,句式又是错落变化,既对仗工整而又错落有致的,因此在韵律上表现出抑扬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题材内容

安史之乱之前,杜甫的律诗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主要表现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等题材。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稜瘦骨成。竹批双耳峻,7 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虚实结合,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寓于胡马的骁腾,但终究只是个人怀抱的一种抒发。《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全诗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幽、恬淡,感情平和中有跌宕,豪迈中有洒脱。这两首诗写于诗人游历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快意诚然是快意,豪情纵然是豪情,却没有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天宝后期,杜甫用律诗表现时事,这是律诗艺术的一个重大变化。杜甫用律诗反映时事,正体现了杜甫对诗歌比兴精神的追求。

到了晚年,杜甫的律诗不仅写咏怀、羁旅、怀古等,而且将发表政治言论、咏物等写入诗歌当中,扩大了律诗表现的题材。归纳来看,晚年杜甫律诗创作的内容主要有:

1、咏史、咏怀诗。

杜甫晚年的律诗经常性地表现叹老、怀旧、伤逝、悲秋的主题。其中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以及我们上面提到的《登高》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夔州时写下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他也是杜集中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全诗以秋景而起兴,借用了潘岳《秋兴赋》的题材。这首诗以夔州秋天的种种景物起兴,描写了他对于长安的种种想望的心情。以第一首诗为全诗的纲领。抒发了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体现出沉实高华的艺术特色。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下的一组律诗。夔州及其三峡一带有宋玉、刘备、诸葛亮、王昭君、庾信等人留下的历史遗迹,杜甫因古迹而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

2、政论诗。

还有一些律诗则直接以历史事件作为内容进行描写,感世伤世。如《秋笛》、《王命》、《征夫》、《诸将五首》等。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开创性的题材是以律诗写时事,发表政治见解。这代表性的就是《诸将五首》,这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写的一组政治抒情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境。

3、咏物诗。

杜甫还用五律写了大量的咏物诗,如《鹦鹉》、《孤雁》、《鸥》、《猿》、《麂》、《鸡》、《黄鱼》、《白小》等诗托寓现实,表达了对弱小百姓被鱼肉之苦难的无限同情及对归隐山林脱离苦难生活的向往。

四、杜甫晚年律诗创作的风格特色

到杜甫晚年律诗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韵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的联章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组诗的形式。律诗由于篇幅短小,不能表现丰富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容,采用组诗的形式,不仅能够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内容,而且前后诗之间彼此印证,相互贯穿,很能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如著名的《秋兴八首》即是如此。全诗以夔州特定的自然景物起兴,引发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对于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正是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并一层深似一层。

时空交错,技巧娴熟。杜甫晚年的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把得知战争胜利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全诗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杜甫晚年的律诗,对于字句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炼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正由于此,他创作出许多的佳句,比如: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其中的副词“自”、“相”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叠声词“萧萧”、“滚滚”;还有“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中的“泛泛”、“飞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等动词的运用。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感情强烈,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情感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那仁者之心和儒家所涵养的中正平和的态度,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特点,我们把他定义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晚年杜甫的心境更为低沉,同时他回顾历史,回顾自己的一生,因此其诗作常常时空交错,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从而律诗风格更显沉郁。

第三篇:《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体味作者情感。

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复杂情感。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通过知识抢答环节,梳理有关诗人杜甫的文学常识。

(1)杜甫字(),号(),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2)杜甫被世人尊称为(),他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所以他的诗有()之称。

(3)请说出本册书以外的杜甫的两首诗的名称,并用4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4)将以下出自杜甫的诗句补充完整

会当凌绝顶。出师未捷身先死。

,城春草木深。

(5)杜甫的古乐府诗“三吏”“三别”分别是什么?(6)解释一下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小结:我们学过杜甫的许多诗歌,对他的诗作诗风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登高》,进一步感受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深沉情感。

二、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种种悲苦郁积心头,这年重阳节诗人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眺远,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

1、检查预习,请生朗读,读准字音。

2、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学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四、赏析诗歌

(一)把握意象,探究意境

1、提问:首联和颔联具体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思考。

(2)、学生交流成果,请生展示,学生点评。(3)、明确: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天高、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急风——秋天的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吹在诗人心里,寒凉彻骨。

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孤单。

哀猿——哀猿声声,使人感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清渚和白沙——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独具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营造了一种高远广阔,萧瑟凄清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种孤寂悲凉的情感。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 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不尽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同时,人生的短暂而渺小和历史的悠远而不可逆转,也让诗人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诗人仰望着茫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这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油然而生。

2、首这首诗联和颔联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首联和颔联融为一体,诗人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和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秋风劲疾,天高气清,江边传来一声声哀惨的猿啼,四周州渚沙滩历历在目,一只孤寂的飞鸟在空中盘旋,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营造了一种雄浑高远、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 孤寂悲凉、因韶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怆。

(二)由景入情,体会情感

1、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里——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苦恨”两词所蕴含的深意? 艰难:既指个人处境(孤苦无依、四处漂泊、年老多病)

又指国家命运 苦恨:

常年在外漂泊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五、诗歌小结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看到了:

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再次带着感情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这首诗最好的诠释。

2、学生自由朗读,当堂成诵。

六、拓展练习

1、提问:鉴赏《登高》这首诗,我们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怎样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赏析中?

明确: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这些意象,进而探究诗歌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鉴赏步骤:找准意象及特点——运用想象展示画面——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组织语言。

通过„„意象,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氛围,表达了„„情感。

2、迁移训练

运用本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课内完成练习。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试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与《登高》诗中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人通过“片云”、“孤月”意象,描绘了高远天空中一片浮云形单影只,漆黑暗夜中一轮孤月高挂的画面,营造了以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长期飘零在外而孤独落寞、知音难觅的情感。

诗人通过“落日”、“秋风”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落日图,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精神。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诗,完成同步导练的习题。

2、预习《琵琶行》。

第四篇: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第五篇:杜甫登高解读

【绚兮读古诗】浑厚深沉之愁

——杜甫《登高》赏析

【原诗】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译】 我登上高台,放眼望去,高远的天空下狂风呼啸,耳边传来阵阵猿猴的哀鸣。清爽洁净的水中小洲,沙子洁白如玉,鸟儿在疾风中飞舞盘旋。

在猛烈的狂风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扬扬,漫天卷地,飘落下来,从天际而来的长江水滔滔滚滚,向东流而去。

在这样一个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我漂泊在离家万里之遥的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人生种种艰辛,留下了太多遗憾,而今双鬓已然斑白,因为年老多病,我不得不开始戒酒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处境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夔州时期他还写了四百多首诗,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登高》就是其中的一首。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望远,百感交集。触景生情,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融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古今七律第一”,按照律诗的要求,除首联和尾联,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工整。如此规定是为了避免诗歌单调,而杜甫的这首诗每一联都是对仗的,既不单调,却也让人看不出一对到底,如此高明,这除了杜甫在语言上下的工夫外,还得益于杜甫善于转变情感,使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难怪胡应麟要说杜甫此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题目为《登高》,前两联充分展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境界,高远空阔,正是因为诗人站得高,才能感受到狂风呼啸,天空高远,耳边传来猿猴哀鸣,首联对仗工整,意象繁复,却有条不紊,两句话出现了六个意象。且诗人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触觉,视觉、听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长江边的高台,眼前看到这样一幅高远寥廓的画面。到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就更为阔大,落木竟然到了无边的程度,漫天卷地,满眼都是,这不可能是写实,诗人注入了他的想象,一下子提升了诗歌境界。把落木和长江这两样平凡无奇的景物赋予了无限广阔的背景,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落,一派衰飒,不禁让人悲从中来,“落木”是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化用而来,干枯硬朗,萧萧而下,而后一句“滚滚来”共同营造了浑厚深沉的艺术境界。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前一句给人的感觉是空间无限广阔,后一句给人的感觉是时间永不停止的流淌,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理而妙。孤独多病的诗人,面对无限广阔的时空,顿生个人漂泊无依,贫病孤苦的哀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歌前两联境界阔大,如果一味阔大下去,不免乏味,杜甫深谙作诗之道,“沉郁顿挫”是他的诗歌风格。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杜甫的这首诗可谓是体现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前两联境界宏阔,感情深沉,而第三联诗歌由对大自然的描绘,回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宏大的境界一下子就缩小了,情绪也一下子低沉下来了。

杜甫特别真诚地叙写了自己当下的人生处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这样评价这句话“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意思是这十四个字里包含了八层意思,万里,是说离家之远,思乡之愁;秋,是说万物凋零,时节凄惨;作客,是说漂泊他乡,居无定所,羁旅之愁;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久居他乡,思亲念家之情越甚;百年,年老矣,来日无多之愁;多病,体弱多病之愁;台,台高远之处,孤独之愁;独登台,身边没有亲朋好友,孤苦之愁。八层意思层层递进加重了悲愁的情绪。

诗歌的最后一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经人生种种艰难困苦,头上的白发日渐增多,已经是两鬓斑白了。新近因为身体的原因,连最爱喝的酒也停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时的杜甫,连可以解忧的酒都戒了,哀愁将何以排解?

杜甫很善于把个人的哀愁放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这样使得他的悲凉并不渺小。他的诗歌常常是前两联描绘浑厚深沉阔大雄浑之景,后两联叙写个人身世 的悲哀,他写于来夔州的路上的诗《旅夜书怀》,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一联交代了诗人夜宿的地点,第二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何等地阔大雄浑之景,而到了第三联诗人写到了自己的悲哀,老病孤独,羁旅漂泊。又大自然到个人命运,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象。

与《登高》时期的诗作《登岳阳楼》同样也是如此风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朋友没有联系,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居无定所,只有一条破船为家,可是杜甫却能把个人的痛苦放到无限广阔的宇宙天地之间,气象自然宏大了。当然杜甫的诗歌意境能由大到小,有有小到大,沉郁顿挫,并不是纯粹使用技巧锤炼,刻意为之,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以为这与杜甫深沉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从来都不为一己而悲,从来他的心里都装着国家,装着天下百姓。当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他登上高台为自己的命运悲哀的时候,他写到的是“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登此登临”,他的伤心总和天下百姓的苦难联系在一起。

2018/1/14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18篇

下载杜甫《登高》(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登高》(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 杜甫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杜甫《登高》实用教案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登高》杜甫_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

    杜甫《登高》教案(模版)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杜甫《登高》教案(五篇)

    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教学目的和......

    《登高》杜甫-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

    杜甫《登高》赏析5篇

    杜甫《登高》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作品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赏析五篇

    登高 唐·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啸: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