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把自己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发现、经过、心得体会或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真实地表达出来。能够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教学重难点:
选好材料,选好角度,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进行书面语言表达。
教具:
透明的盆子、一次性水杯若干、玻璃杯一个、米、鸡蛋一个、盐一包、纸屑、塑料笔、筷子、报纸一张、铅笔一支、订书钉若干、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1、摩擦起电,2、带电的报纸
3、筷子的神力
4、跳舞的鸡蛋
5、杯中水水中钉
二、分享实验心得,揭示实验秘密
具体见资料
三、引导写作
1、范文引入,整理思路
2、理清写作提纲
(1)做什么实验,要准备哪些物品,心情怎样
(2)实验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描写实验过程:首先···然后···再···最后···。要注意实验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
(3)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原理,并说一说你从实验中获得的启示。
四、学生写作,老师巡视并随即指导
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1、筷子的神力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纸片的神力
材料:玻璃杯一个,水,纸 操作:
1.在玻璃杯中装满水(一定要装满)2.在杯口盖上纸片,要完全覆盖住杯口。3.将玻璃杯倒置 4.水不会流下
讲解:
在步骤2后 杯内大气压小于杯外大气压,故杯外大气压将水顶在杯中,不让水流出。
3、摩擦起电
准备器具:薄纸,铅笔
步骤:
1、把薄纸撕得尽量碎
2、把铅笔在头发上来回摩擦n下
3、把摩擦后的铅笔靠近碎纸堆
现象:碎纸被铅笔吸起
结论:一些容易起电的材料进行相互摩擦,两个摩擦表面就能够出现带电现象。
4、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5、杯中水,水中钉
水具有表面张力,所以不会溢出,当然放的太多超过了限度也是要溢出的,实验表明,可放入百余个针。
6、密度实验
因为鸡蛋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鸡蛋会沉。放了盐以后 盐水 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所以鸡蛋又上浮。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例文
筷子的神力
今天上作文课时,李老师走进教室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做个实验。”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欢呼起来。“实验的名字叫‘筷子的神力’。”老师又说。我们一听都疑惑不解,想:筷子哪有什么神力?
正当我们满腹疑惑时,只见老师拿出一只筷子,一个塑料杯和一袋大米。实验开始了,老师把塑料袋里的大米装进塑料杯里,而且装得满满的,再用手在 3 米上用力按压,从手指间露出一点缝,最后用细长的筷子从手缝插入米中。这时,老师握住筷子,沉甸甸的杯子竟被筷子提了起来!我们一看大吃一惊,继而半信半疑地想:筷子真的有神力吗?老师又请了一些同学上台来做这个实验,他们三人一小组合作,有的按大米,有的插筷子,由于他们配合默契,试验成功了,大家都乐开了怀。
试验成功了,可筷子的神力从哪来?面对满脸问号的我们,老师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谜底:“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把装满大米的杯子提上来了。”大家一听恍然大悟。这个实验真有趣!不但让我们动手动脑,还让我们懂得了一些课外知识,真是收获不少啊!
鸡蛋也能浮起来
科学课上,老师拿着一个玻璃杯,一个鸡蛋和一袋盐到教室,我们议论纷纷,到底老师拿着这些是干什么呢?有人说,是玩的,有的说是煮鸡蛋给我们吃。老师让我们静下来说:“下面,我给同学们做一个实验,一定会让你们大吃一惊的。只见老师先在杯子里装满水,然后把鸡蛋放下去,鸡蛋慢慢悠悠的沉了下去。然后逐渐加盐,再找小棒搅了几下,奇迹出现了,鸡蛋不可思议的浮了上来。
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没有告诉答案,而是让我们去寻找答案,于是我带着问题回到家里,亲自做起了实验。
我准备的材料有:一个杯子,一个鸡蛋和一袋盐。
首先,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在玻璃杯里先装满水,把鸡蛋放进去。鸡蛋沉了下去,我加了两勺盐搅拌了一下,没有浮上来。我就想是不是我加的盐不够多,然后,我又加了两勺盐,搅拌了几下。果然,鸡蛋慢慢地从水底浮了上来。我想了想,原来是这样:水底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鸡蛋所受的浮力小于它所受的重量,所以鸡蛋会沉到水底。加入盐,盐溶解在水中,水的密度加大,等到盐水的密度小于鸡蛋所受浮力大于它的重力,就会浮上来。
哦,我恍然大悟,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肯动手实验,有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相信,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奇迹。杯中水
水中钉实验报告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着奥秘:有植物吃动物的猪笼草;从高处跳下来不会摔伤的小猫;有睁着眼睛睡觉的金鱼„„今天我又有了另外一个发现。
在今天的作文课堂上,姚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生活中的惊奇发现,如:10毫升的酒精加10毫升的水不等于20毫升;酱油不结冰;还有植物中的发现:害羞草为什么一碰就叶子合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个新的发现。”姚老师神秘兮兮地说着并端出来一杯满满当当的水,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姚老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实验开始了。姚老师变戏法般地又拿出一大包钉书订,微笑着说:“现在每一位同学轮流取一颗钉书订放到水杯中,如果谁放的时候水溢出来了,谁就连水带钉子一起喝下去。”一句话,班里像炸开了锅。我的妈呀,喝下去?喝下去还能活吗?我在想这些的时候姚老师已经身先士卒放了第一颗钉子了。到我了,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大气都不敢喘。眼睛直直地盯着水面,食指与拇指间的钉子仿佛有千斤重,要是水洒出来怎么办?要是水洒出来怎么办?算了,心一横,手一松,钉子出手了,“呼 ——”好险啊!水只是轻轻的晃了几下,并没有溢出来。突然,我发现我放完钉子后水杯旁有一片湿,我的心仿佛一下子掉到了悬崖底下,不对,不是水杯流出来的,怎么回事?突然感觉自己的手心湿湿的,哦,原来是手出汗了,放在桌子上印出的。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了,顿时轻松了不少。别的同学放的时候,我也在心里偷偷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一大包钉子都放完了,可水也没有溢出来,同学们一个个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回事呢?老师一脸坏笑地说:“被吓惨了吧?其实不会溢出来的,因为水有很大的张力。”“啊——”我们大呼上当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更多的奥秘等你我去探索。
酱油不结冰
那是一个火热的暑假。“哇,热死人了!”我用手拼命地扇着,我的手都要扇断了,还是不解热,咦,有办法了,于是,我可怜兮兮地对妈妈说:“妈——咪,您瞧!我都变成烤人了,您就让我买根冰淇凌吧!”妈妈想了想,说:“好吧!干 脆多买几根,不过你还要帮我买瓶酱油哦!”“耶!老妈万岁!”“油嘴滑舌。”妈妈半气半笑地说,我一蹦三尺高,飞奔而去。
回到了家,为了不让冰淇凌融化,我连忙把冰淇凌和酱油塞进冰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根“冰工厂”咬了一口,三个字:爽极了!
第二天,正在厨房忙着做糖醋排骨的老妈大喊:“宝贝,酱油呢?”我一拍脑门,糟了,我放在冰箱冷冻柜了!会不会冻成冰了呀?如果冻成冰,老妈非骂死我不可,我移动着灌满铅的双腿,慢吞吞地走到冰箱面前,猛的打开,拿出酱油,幸好,虽然外面冰冰的,但里面的酱油软绵绵地动着,咦,酱油怎么不结冰呢?
我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连忙翻开了百科全书,原来是这样:“酱油中含有相当多的食盐以及氨基酸、糖类,它的凝固点在零下40度左右。而冰箱的冷冻柜一般在零下18度左右,所以酱油没有结冰。科学真神奇!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美丽的大千世界吧!
花的奥秘
自然界赋予了花卉一个美丽的外表,而且与人类还有着特殊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花卉已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当你置身于花海中,也许你会陶醉、享受着它们带来缤纷多彩和沁人心脾的芳香,可你了解它们外在的美对你的健康又如何吗?
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虽然它的寓意很美,但是长时间闻百合的香味会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失眠,与它相提并论的还有兰花。
月季花浪漫美丽,花味幽香,但它的味道会使过敏的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而竹桃所散发的气体易引起人患气管炎、肺炎,它给人们带来的弊远大于利。
洋绣球它与上述几种花有所不同,它散发的气味对人体刺激不是很大,可长时间接触它散发的微粒会使人出现皮肤痒痒。
我们在欣赏鲜花美丽外表的同时还要了解内在的奥秘,它虽然可以点缀装扮屋室,但是一定要科学地去选择它。
留心处处皆学问
清晨,我在自家的墙角边发现了一张蜘蛛网,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捉来一只小蚂蚱放在蜘蛛网上。
这时,从墙缝里爬出一只蜘蛛,它在蚂蚱身边吐出一股白色的丝,把蚂蚱缠了起来,便回洞了。我百思不解:蜘蛛为什么回洞了,怎么不吃掉蚂蚱呢?我又继续观察起来。可等了好久,蜘蛛就是不出来。
第二天,我惊奇的发现蜘蛛已经把小蚂蚱吃了,网上只留下一只空壳。我极为奇怪,蜘蛛为什么不吃壳呢?为了找到答案,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了答案。原来,蜘蛛捕到猎物后,先将猎物用丝缠绕起来,再吐出一种消化液,注入猎物体内,这种消化液可以溶解由蛋白质组成的昆虫的内部组织,待昆虫一命呜呼后,就会变成汁液。蜘蛛就可大口大口地吮吸了。因为昆虫的外壳不是蛋白质组成的,所以蚂蚱的外壳被完整地留在网上。
通过这次意外的发现,我知道了蜘蛛吃食的奥秘。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发现,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留心处处皆学问。看似平拉凡凡的大自然,实际上有无穷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我为我小小的发现感到自豪。
第二篇: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
●教学目标
①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②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③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④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xx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①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②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
●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①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②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习作评讲
●个性展示台
①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②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教师做小结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①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②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③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④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②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③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④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展示台
●课前准备
①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校园内或社区内展出)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②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推介成果
教师向相关少儿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与创意,抓住各级各类“科技节”“发明创新大赛”等时机推荐学生的突出成果。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每短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3、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络课堂。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酎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土壤肥力森林、灌木、野草昆虫、鸟类、兽类
强多吃多
害虫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鸟儿飞了害虫逞凶树林毁灭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町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回读,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
(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
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
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
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1)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4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11《蝙蝠和雷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内容?
生: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生: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我们做事认真、努力。
生:蝙蝠通过嘴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蝙蝠的耳朵,蝙蝠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式。
师: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从中你们又会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12大自然的启示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这篇课文有两篇短文。
生:打扫森林的打扫加了引号。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这篇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森林里面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谁是人类的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1、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鲸鱼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宽敞 生态平衡 栖息 省略
2、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学生领读,全班跟读2遍
4、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扫”
三、学习“打扫”森林
1、会读了生字词,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结构是什么?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砍光,把杂草、枯枝烂叶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森林渐渐被毁掉了。 因果结构,因(1-3)灌木砍光、杂草除尽 果(4-6)害虫逞凶、森林被毁
3、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生:一方面,“打扫”不是真正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另一方面 “打扫”含有批评之意,这一“打扫”对森林有着致命的危险,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事情,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4、同学们,林务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
师:很好,从哪看出来的?
生: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师:这段话里面有很多的联系。同学们看看怎么将它们联系起来。
生:枯枝败叶——小动物——矮树丛——昆虫——鸟类——兽类
师:它们构成了森林中的生物链,正是这样的关系才能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5、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引出过渡段和中心句。
①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统统”说明“打扫”得十分彻底、干净。
②林务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美滋滋”说明林务官对“打扫”的结果非常满意,欲抑先扬,为后文蓄势;朗读时
应略带得意之情。
③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把光秃秃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说明森林被侵袭的程度大。于痛惜中带给人深深的思考,引出下文。
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过渡句的用法。过渡句/段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⑤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⑥它们大量繁殖,成群的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吃”“咬”“钻”“毁”(变色)四个词写出了害虫的危害之大,点明了“打扫”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人为地破坏了生物链,是生态失衡,才造成了恶果。
6、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生: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了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树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观念。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师:学习完了打扫“森林”,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篇短文。快速的阅读课文,告诉老师谁是人类的老师?
生:鸟,蜻蜓,鲸鱼。或者说是动物,生物。
师:按照学习“打扫”森林的方式,首先了解大概故事和文章结构,然后提出问题,对句子的理解,最后是对我们的启示。
1、讲述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科学家不但从鸟类、蜻蜓等飞行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还根据鲸的外形特点设计出来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分-总
分(1-2)蜻蜓:解决机翼剧烈抖动。 鲸:流线型外形阻力最小。
总(3)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为什么生物能成为人类的老师?
因为科学家从生物身上获得了启示,从而有目的性的发明创造。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5、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完了两篇小短文,大家想想为什么课文已有标题《大自然的启示》还要设置小标题?
生:自然界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小标题《“打扫”森林》讲述了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做法得到了一个使森林蒙受灾难的教训,从反面告诉人们大自然给(jǐ)予的深刻警示;而第二个小标题《人类的老师》讲述了科学家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正面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给人类带来了好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体现了主题,教育我们如何对待大自然,启示鲜明深刻。
师:大家回忆一下,还有哪些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生:鸡蛋和薄壳结构
生:蛙眼与电子蛙眼
生:潜水艇和鱼的气囊
生:苍蝇与小型气体分析仪
生:响尾蛇与夜视仪、响尾蛇导弹
六、课下拓展:
1.阅读仿生学书籍
2.完成同步课堂练习12课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迁引、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进第三单元,我们就像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启示(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作好铺垫。]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相读课文。
3、老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老师把词语请出来和大家见见面,看看认识吗?
(1)出示词语:遭殃 扫帚 关键 鲸鱼 略微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4、老师:词语会读了,把生字单独挑出来还会读吗?
(1)出示生字: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认字组词。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3)教师提示:“翼”可与“冀”比较,在读音、字形以及字意上注意区别开。
(4)找出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5、交流朗读情况:
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学生接读课文,交流评价)
6、默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
读后交流:
《“打扫”森林》主要讲了什么?(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主要讲了什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识字读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感悟理解打好基础。而识字过程中给学生安排充分的初读识字时间,由生词到生字认读,降低学习难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注意了易错字、多音字的教学。]
三、自主读文,感悟交流。
1、围绕“阅读提示”,结合搜集的资料自主读书,读读画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自主学习: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出示自学要求:
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1)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2)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平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3)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平衡”的事例?
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1)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2)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布置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同学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考虑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同学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小朋友。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一起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志,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身的感受。
3.师生一起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考虑!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发明的事例还有很多,比方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发明。可见假如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办;假如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身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同学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同学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同学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同学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7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鸟类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引出了“可以说,鸟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一种”;最后,以“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做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播新闻,激情入境
出示课件:新闻三则《苍蝇与宇宙飞船》《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电鱼与伏特电池》
谈话导入:听了这几个新闻,你有什么感想?(科学发明与动物有很大关系)
小结过渡:今天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相信你收获更多,希望大家好好地表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检测
1、读一读。
破碎 教训 颤抖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袋鼠 机翼 轻而易举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人类的老师有哪些?
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老师”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特指,所以加引号。)
3、学生述说大意:科学家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出很多东西,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三、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1、出示:(多媒体课件)鸟类与飞机、鲸与轮船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分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第一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
第二、三、四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点拨。
第一、二、三大组:从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第四、五、六大组:“老师”是谁?“老师”教给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结果如何?
(3)组织交流,评议导向.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二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过渡: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1.第一大组汇报探究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 第一自然段
①科学家从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②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③从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高性能的飞机。
(2)第二自然段
①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还有什么?
②鲸的流线型外形有何作用?有什么应用呢?
(3)第三自然段
① 人类从生物哪儿得到启示,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发明,“真是”、“好”写出了人类对生物的赞美。
② 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第一大组汇报探究第一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3)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4)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的启示的。
3、第二大组汇报探究第二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4、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5、小结: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1)实物演示:鸡蛋捏不碎
(2)分析捏不碎的原理:将压力均匀地分散
(3)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自由述说。
五、拓展延伸,展示资料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展示资料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 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 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 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六、课外迁移,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七、板书设计: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12、人类的“教师” 分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一二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教学流程为:听播新闻,带入情景→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依托课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畅叙感受→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课的开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学习伙伴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汇报方式也由组内学生协商决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8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启示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重难点:明白大自然会给人类以启发和警示,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学会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要善于借助课文导读中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和思考,这是学习独立阅读课文非常重要的方法。今天,老师就要来检验一下昨晚我们展开预习和思考的情况。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打扫”森林》。
二、质疑问难,引导初读
1、看到《“打扫”森林》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板书问题)
2、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探索你想
了解的内容,注意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
3、认读生字词和多音字
遭殃 扫帚 灾难 腐烂 土壤 栖息 营巢 逞凶 繁殖 腐殖质
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4、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三、深读研究,实践语言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过渡段。
出示句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
灾难。
2、可是事实并不如林务官所愿,自然界有它的生存规律,再读课文,找出大自然带给我们最大启示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原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组合作,用生物链的形式画画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汇报时用“因为、、、、、、所以、、、、、、”进行语言训练。
4、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出示森林原貌图),而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会变成这样了(出示毁坏后的森林图)。
5、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成这样后,他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老师当林务官,请你当护林工人向我解释一下。
师生合作,模拟对话。
6、林务官后悔了,让我们和他一起再来朗读第5、6自然段,好好记住这个大自然的启示吧!(指导朗读)
四、拓展阅读,积累信息
《鹿和狼的故事》
1、自读,思考:罗斯福总统下了什么命令?这命令造成什么后果 呢?读了这一故事,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2、指名回答
3、同学们,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林务官和罗斯福总统都是好心办了坏事,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们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吗?
(我们人类为了争夺土地,霸占了森林,砍掉了一棵棵高大的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的这一恶行吧!(播放破坏森林的视频))
五、总结延伸,引导实践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一起记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警示,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推荐阅读《蛇与庄稼》。
3、课后小练笔:维护生态平衡之我
4. 看一篇关于森林的故事或者短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的启示-教案,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是略读课文。短文语言通俗,表达方式独特,《“打扫”森林》发人深省:林务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命令护林工人“清扫”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毁了森林,好心办了极大的坏事。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蝙蝠与雷达》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
了雷达)《在自然的启示》中的两个故事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读后我们将受到哪些启发呢?
(二)按问题自学讨论,整体认识课文(问题用PPT显示)
1、按学习小组分组,自读并讨论;
①《“打扫”森林》的故事内容。林务官“好心”办成了坏事,为什么这样说?
②《人类的老师》的故事内容,科学家从蜻蜓、鲸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
(三)重点探讨,认识一些自然规律(问题用PPT显示)
1、朗读课文,并以读书回答。
2、探讨:
①林务官“异想天开”给森林带来哪些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
②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请举例说明。
③我们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相互补充、修正,以形成正确认识。
(四)整合课文,深化认识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2、指名一至二生朗读本文。
3、读人与物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林务官”的例子从反面讲……
“蜻蜓、鲸”的例子从正面讲……
综合看是:认识自然规律,懂得生态利用……
②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仿生学”“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故事”(三至五生简单说)
(五)把自己听到或从书中看到认识和利用自然的例子写下来(课后完成)。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强土壤肥力多森林、灌木、野草多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吃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树林毁灭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强土壤肥力多森林、灌木、野草多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吃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树林毁灭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1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学习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把握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听新闻
带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首光来听一则新闻。
(2)听了这则新闻,你最想说什么?
(3)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学生自由漫谈
5
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引入课文的内容。
阅读课文
了解大意
(1)充分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己读一读。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准确认读。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
(3)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是怎么归纳的?
学生认读生词。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8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抽查读等方式达到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依托课件
自主探究
(1)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出探究内容。
(2)教师巡回指导
大家分组进行探究学习,结合课文,点击并阅读电脑中“课文链接”“仿生学资料”,读懂上面的语句,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10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
全班交流
畅叙感受
①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事例和网络中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学生举实例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7
开放课堂
延伸拓展
(1)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
(2)学生小结学习收获与感受;教师布置学生课外继续进行“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
学生交流和讨论。
5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2
教学目标:
1、同学们需要认识8个生字。
2、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简单的交流一下每课书的主要内容)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3、快速浏览一翻,你有什么发现?
是的,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或向同伴请教。
1、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2、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生字卡,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 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 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 出示三个重点句,请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1)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课文内容理解。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请生交流搜集到的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2.进行综合性课外学习“大自然的启示”。
五、总结
附板书: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后记】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借助拼音认读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板书设计:违背规律受惩利用规律受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引言: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
导入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二、检查预习
1.读读拼拼生字:遭了殃 扫帚 腐烂 土壤 逞凶 机翼 略重 关键 鲸异想天开 轻而易举机毁人亡 营巢 繁殖 惨祸自由朗读,同桌对读。
2.读读说说: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自学。
三、交流学习第一篇
读题,补充要素:谁下令?如何打扫?结果怎样?得到什么启发?
2.默读课文,回答问题,串联成句。
3.批注阅读,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
(1)如何描写打扫干净的句子:第二节。品读。抓住2个“统统”、“连——也——”体会朗读。
(2)逞凶的句子:说说逞凶的意思?文中用哪些词语突出了逞凶?“吃、咬、钻”三个动作词能换一下吗?
4.说说启发。然后点拨学生直接找到句子。理解:“这样”是指怎样?遵循自然规律。请学生复述“联系”即第五节。
四、快速阅读第二篇文章,说说主要内容、
得到了什么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指什么?再次默读课文。人们从蜻蜓身上得到启示,,从而改进了,防止。人们从大头鲸身上得到启示,,从而改进了,提高了。
2.结发言: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3.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或改进了什么?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例子(教参)。
4.你想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或改进什么?
五、合并阅读:为什么课文还要取个小题目?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抄抄写写。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5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寓意深刻的散文,作者抓住大自然中的细小的事情,展开丰富联想,描绘了一些细腻、别致的感受,获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全文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巧妙而别致。文章以描写自然中涌现着无穷生命力开头,以揭示人生中孕育着新希望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会有多少收获,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体会人生的趣味。
本文内容丰富。作者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无穷的生命力。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描写风雨中的小白花,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风雨中,小白花细小的根“却稳固在纠结于土地之中”;“经过风雨的磨炼和洗礼”,小白花“仍然坚毅地绽放”。再描写了风雨中的小鸟,振翅高空,“马声啁啾地回荡在空中。”最后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结,揭示出了作者获得的启示:人类不应惶惶度日,要像小花小鸟一样,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融为一体。“雨要下说下吧,风要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复这一句话,目的就是要人们像小花小鸟一样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不要因为有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鸟一样扎稳根基。经受磨炼,顽强绽放;要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放声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写了春意渐浓的池水。在简略在勾勒出池边的景色后,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幕,:人们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声音。“面对池畔各式各样的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谁在事后是抱着诗人一般的情怀与感触悄然离去呢?”作者的发问表明了他的写作意图:以诗人一样的情怀与感触来审视“各式各样人们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了悟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头,会响起各种大小不同的声音”。“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们也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水池中,我们也在投石头,但我们投入了多大的石头。激起了多大的声音,在浑浑噩噩、匆匆忙忙的状态下,我们并不知觉。这一部分中,作者获得的启示是:有时,我们需要平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的付出与获得。
第三部分又写到了天上的云。作者写了为断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目的显示是用来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运”。由“云朵的变化”作者想到了很多我,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与人生的际遇的关系,想到了人生如流云一样的变化。由此得出结论,“纵然欢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纵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进而推论:“若每个人都能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可体会出漫长的人生中的无穷的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出是全文的结语,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进取,必定会取得成绩,自然就有了新的希望。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全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标题,起笔是大自然,落笔是启示,表达了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产生的一些人生的思考:坦然接受风风雨雨,与大自然和谐一致,不因为生活中的些风风雨雨就惶恐不安,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与获得,勤奋努力,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坦诚、谦虚的胸怀,认真负责地工作,必定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附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后记】
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与效果的思考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第三篇: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
教学目标:
1、同学们需要认识8个生字。
2、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简单的交流一下每课书的主要内容)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3、快速浏览一翻,你有什么发现?
是的,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或向同伴请教。
1、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2、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2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鸟类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引出了“可以说,鸟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一种”;最后,以“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多方面影响。
2.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并做好交流的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播新闻,激情入境
出示课件:新闻三则《苍蝇与宇宙飞船》《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电鱼与伏特电池》
谈话导入:听了这几个新闻,你有什么感想?(科学发明与动物有很大关系)
小结过渡:今天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相信你收获更多,希望大家好好地表现。(板书课题)
二、初读检测
1、读一读。
破碎 教训 颤抖 坦克 机毁人亡
超过 均匀 袋鼠 机翼 轻而易举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人类的老师有哪些?
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这里的“老师”不是我们平时所指的老师,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是特指,所以加引号。)
3、学生述说大意:科学家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出很多东西,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三、依托课件,自主探究。
1、出示:(多媒体课件)鸟类与飞机、鲸与轮船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分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任务:第一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一、二、六、七自然段
第二、三、四大组重点研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点拨。
第一、二、三大组:从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懂了什么?
第四、五、六大组:“老师”是谁?“老师”教给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结果如何?
(3)组织交流,评议导向.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二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过渡: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
1.第一大组汇报探究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 第一自然段
①科学家从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②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③从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高性能的飞机。
(2)第二自然段
①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还有什么?
②鲸的流线型外形有何作用?有什么应用呢?
(3)第三自然段
① 人类从生物哪儿得到启示,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改进,或有所发明,“真是”、“好”写出了人类对生物的赞美。
② 这句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第一大组汇报探究第一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1)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2)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3)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4)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的启示的。
3、第二大组汇报探究第二自然段情况,其他组补充或提出异议
4、理解最后一句话
(1)齐读最后一句
(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5、小结: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哇!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学生自由说)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细心发现、积极探索!
四、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1)实物演示:鸡蛋捏不碎
(2)分析捏不碎的原理:将压力均匀地分散
(3)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3、自由述说。
五、拓展延伸,展示资料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引导学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展示资料
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它无论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是什么缘故呢?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秘密。科学家运用这个道理,制成雷达装在飞机上,飞机就能在夜间飞行了。
萤火虫——高效冷光源 蝴蝶翅——迷彩服、装潢材料
夜蛾——作战性能高的战斗机 苍蝇——蝇眼照相机
跳蚤——垂直起落的鹞式飞机 海豚——快速度的潜艇
六、课外迁移,作业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七、板书设计: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12、人类的“教师” 分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任务。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一二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根据课文特点,我设计教学流程为:听播新闻,带入情景→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依托课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畅叙感受→开放网络,延伸拓展。
1、明确一些方法。本篇课文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点”将形象典型的事例与人类的改造发明有效地联系起来,扣住这个“点”即可以起到挈领的作用。这个“点”便是动物带给人类的启示。在学完“鸟儿带给人类的启迪”以后,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其他的两个事例,学生觉得轻松,觉得快乐。
2、激发一点情趣。如果只是枯燥地灌输这些“仿生学”方面的科普知识,许多学生也许觉得无聊。因此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是相当的有必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除了考虑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对文章抽象语言的形象感悟,对科学中新发现的意义的认识,对相关材料的有效补充等,都值得探讨。
3、渗透一种思想。课题人类的“老师”,我让学生探讨“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通过互相启发、补充,学生明白了,要想真正获得科学的新发现,还得*人类自己去发现、去思考,这样理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课的开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内容、学习伙伴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学习汇报方式也由组内学生协商决定,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教学目的不在课堂,而是通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天地。当学生把探究、发现、创造边成一种习惯,“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落到实处。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回忆这个单元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3、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⑴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⑶ 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平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⑷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平衡的事例?
4、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⑴ 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 从短文中你读懂什么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⑶ 谈谈读懂文章后的感受。
看来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类的老师。你还知道相关的是烈吗,讲给大家听吧。如果读完这篇短文激发了你的探求兴趣,那就赶快再去查找相关资料,在后面的口语交际中大显身手吧。
5、感悟写法:
你们在学完这一整篇课文后,发现这篇文章与其它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吗?为什么这篇课文既有课题又有小标题?
【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神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物象特点,理解作者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2、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感悟的能力。
3、培养学生坦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感悟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做《人与自然》,有多少同学看过?看过的举手示意一下。没看过的可惜了,有时间一定要看一看,精彩不容错过哟。(指名看过的同学)请问,你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
二、自由诵读,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全文描绘了哪些物象?各有什么特点?从何看出?
三、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1、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2、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六、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_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附板书: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5
●教学目标
①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②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③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④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xx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①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②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
●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①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②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习作评讲
●个性展示台
①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②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教师做小结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①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②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③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④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②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③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④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展示台
●课前准备
①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校园内或社区内展出)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②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推介成果
教师向相关少儿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与创意,抓住各级各类“科技节”“发明创新大赛”等时机推荐学生的突出成果。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是略读课文。短文语言通俗,表达方式独特,《“打扫”森林》发人深省:林务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命令护林工人“清扫”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毁了森林,好心办了极大的坏事。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蝙蝠与雷达》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
了雷达)《在自然的启示》中的两个故事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读后我们将受到哪些启发呢?
(二)按问题自学讨论,整体认识课文(问题用PPT显示)
1、按学习小组分组,自读并讨论;
①《“打扫”森林》的故事内容。林务官“好心”办成了坏事,为什么这样说?
②《人类的老师》的故事内容,科学家从蜻蜓、鲸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
(三)重点探讨,认识一些自然规律(问题用PPT显示)
1、朗读课文,并以读书回答。
2、探讨:
①林务官“异想天开”给森林带来哪些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
②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请举例说明。
③我们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相互补充、修正,以形成正确认识。
(四)整合课文,深化认识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2、指名一至二生朗读本文。
3、读人与物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林务官”的例子从反面讲……
“蜻蜓、鲸”的例子从正面讲……
综合看是:认识自然规律,懂得生态利用……
②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仿生学”“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故事”(三至五生简单说)
(五)把自己听到或从书中看到认识和利用自然的例子写下来(课后完成)。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强土壤肥力多森林、灌木、野草多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吃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树林毁灭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历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1.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2.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
等等。
二、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2.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三、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增增增
枯枝败叶强土壤肥力多森林、灌木、野草多昆虫、鸟类、兽类
害虫
吃
捕食
吃、咬、钻
灌木砍了野草锄了
鸟儿飞了
害虫逞凶
树林毁灭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四、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1.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迁引、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进第三单元,我们就像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习的三篇课文:《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大自然的启示》,看看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启示(学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作好铺垫。]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相读课文。
3、老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老师把词语请出来和大家见见面,看看认识吗?
(1)出示词语:遭殃 扫帚 关键 鲸鱼 略微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4、老师:词语会读了,把生字单独挑出来还会读吗?
(1)出示生字: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认字组词。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3)教师提示:“翼”可与“冀”比较,在读音、字形以及字意上注意区别开。
(4)找出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5、交流朗读情况:
指名分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学生接读课文,交流评价)
6、默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大意。
读后交流:
《“打扫”森林》主要讲了什么?(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主要讲了什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识字读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感悟理解打好基础。而识字过程中给学生安排充分的初读识字时间,由生词到生字认读,降低学习难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注意了易错字、多音字的教学。]
三、自主读文,感悟交流。
1、围绕“阅读提示”,结合搜集的资料自主读书,读读画画。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自主学习: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出示自学要求:
学习《“打扫”森林》一文。
(1)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题目上“打扫”两字要加引号?
(2)画出你读了本文后理解的“生态平衡”图。(枯枝败叶与动物的生物链)
(3)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态平衡”的事例?
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
(1)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2)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3、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4、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三、教学布置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同学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考虑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同学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板书。)看看老师写对了吗?(“打扫森林”未加引号。)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小朋友。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1.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请教。
2.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3.一起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志,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身的感受。
3.师生一起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考虑!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发明的事例还有很多,比方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发明。可见假如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办;假如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谈谈自身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同学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进行训练。阅读教学就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是教师教同学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学活动,核心是教师教同学学会阅读,达到增强同学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的阅读水平的高低。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0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学习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把握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听新闻
带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首光来听一则新闻。
(2)听了这则新闻,你最想说什么?
(3)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学生自由漫谈
5
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引入课文的内容。
阅读课文
了解大意
(1)充分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自己读一读。
(2)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准确认读。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
(3)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是怎么归纳的?
学生认读生词。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殃、腐、翼、键、鲸”等,“殃、壤、鲸”读准后鼻音。
8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抽查读等方式达到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依托课件
自主探究
(1)出示句子,读一读,引出探究内容。
(2)教师巡回指导
大家分组进行探究学习,结合课文,点击并阅读电脑中“课文链接”“仿生学资料”,读懂上面的语句,联系课文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10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表达规律的过程,教师教学生通过品读各类文章作品来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
全班交流
畅叙感受
①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事例和网络中的资料,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学生举实例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7
开放课堂
延伸拓展
(1)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
(2)学生小结学习收获与感受;教师布置学生课外继续进行“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
学生交流和讨论。
5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蝙蝠和雷达》一课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在蝙蝠夜行本领的启示下,发明了雷达,使飞机能在茫茫黑夜中安全航行。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生字词,同桌两个互读。
3.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识字方法准确认读。
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不折不扣 枯枝烂叶 异想天开 机毁人亡 轻而易举
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形声字:“殃.腐.翼.键.鲸”等,读准后鼻音“殃.壤.鲸”。
3.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主要讲什么?分别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三、了解内容,自主探究
1.再读两篇短文,哪些句子给你启发,在文中画出来。
2.交流汇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
出示重点句,小组合作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1)“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6.说说自己的体会,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7.小结学法:①划出感受深的语句写批注,②相互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
四、小结
谈谈你学完本课的收获。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2课,明白了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
五、拓展延伸。
1.认识仿生学。
2.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发,你能说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吗?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2
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分析:
《大自然的启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同时也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文章内容都很简单,教学中不应把眼光局限于此,前文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而后文应更多关注文章表达方法的运用,同时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适度拓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11《蝙蝠和雷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内容?
生: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生: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我们做事认真、努力。
生:蝙蝠通过嘴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反射回蝙蝠的耳朵,蝙蝠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式。
师: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大自然的启示》,从中你们又会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12大自然的启示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这篇课文有两篇短文。
生:打扫森林的打扫加了引号。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这篇课文由两篇短文组成。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森林里面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谁是人类的老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1、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鲸鱼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宽敞 生态平衡 栖息 省略
2、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学生领读,全班跟读2遍
4、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字当中还有个多音字呢,指名学生回答。“扫”
三、学习“打扫”森林
1、会读了生字词,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篇课文“打扫”森林。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结构是什么?
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砍光,把杂草、枯枝烂叶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森林渐渐被毁掉了。 因果结构,因(1-3)灌木砍光、杂草除尽 果(4-6)害虫逞凶、森林被毁
3、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生:一方面,“打扫”不是真正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另一方面 “打扫”含有批评之意,这一“打扫”对森林有着致命的危险,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做这些异想天开的事情,否则就会自食其果。
4、同学们,林务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害虫大量繁殖。
师:很好,从哪看出来的?
生: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烂之后,变成腐殖质,能增强土壤的肥力。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师:这段话里面有很多的联系。同学们看看怎么将它们联系起来。
生:枯枝败叶——小动物——矮树丛——昆虫——鸟类——兽类
师:它们构成了森林中的生物链,正是这样的关系才能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5、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引出过渡段和中心句。
①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统统”说明“打扫”得十分彻底、干净。
②林务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美滋滋”说明林务官对“打扫”的结果非常满意,欲抑先扬,为后文蓄势;朗读时
应略带得意之情。
③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把光秃秃的橡树和菩提树比作扫帚,说明森林被侵袭的程度大。于痛惜中带给人深深的思考,引出下文。
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过渡句的用法。过渡句/段就是连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⑤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揭示了大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⑥它们大量繁殖,成群的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吃”“咬”“钻”“毁”(变色)四个词写出了害虫的危害之大,点明了“打扫”森林造成危害的真正原因:人为地破坏了生物链,是生态失衡,才造成了恶果。
6、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生: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了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树立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观念。
四、学习人类的老师
师:学习完了打扫“森林”,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篇短文。快速的阅读课文,告诉老师谁是人类的老师?
生:鸟,蜻蜓,鲸鱼。或者说是动物,生物。
师:按照学习“打扫”森林的方式,首先了解大概故事和文章结构,然后提出问题,对句子的理解,最后是对我们的启示。
1、讲述了什么故事?
讲述了科学家不但从鸟类、蜻蜓等飞行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还根据鲸的外形特点设计出来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分-总
分(1-2)蜻蜓:解决机翼剧烈抖动。 鲸:流线型外形阻力最小。
总(3)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为什么生物能成为人类的老师?
因为科学家从生物身上获得了启示,从而有目的性的发明创造。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5、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完了两篇小短文,大家想想为什么课文已有标题《大自然的启示》还要设置小标题?
生:自然界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第一个小标题《“打扫”森林》讲述了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做法得到了一个使森林蒙受灾难的教训,从反面告诉人们大自然给(jǐ)予的深刻警示;而第二个小标题《人类的老师》讲述了科学家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正面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给人类带来了好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体现了主题,教育我们如何对待大自然,启示鲜明深刻。
师:大家回忆一下,还有哪些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生:鸡蛋和薄壳结构
生:蛙眼与电子蛙眼
生:潜水艇和鱼的气囊
生:苍蝇与小型气体分析仪
生:响尾蛇与夜视仪、响尾蛇导弹
六、课下拓展:
1.阅读仿生学书籍
2.完成同步课堂练习12课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人类的老师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3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我们本次就是要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了解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启示,使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主动收集有关大自然的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地相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因此,设计了《大自然的启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大自然的启示的研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能写调查报告;办一期手抄报;写一份建议书或一份推广介绍大自然的启示的活动方案或撰写介绍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等。
通过对大自然的启示的研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讨论确定学习内容,组合活动小组,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组内分工。
第二阶段:将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在同学间相互交流调查研究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阶段:学习成果展示。
1、将搜集的资料办一期关于大自然启示的手抄报。
2、写一份呼吁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建议书或写一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短文。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4
学情分析:
本文生字不多,故事情节简单,写的又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大部分学生经过预习,能利用生字表和字典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多数生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对课文中“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一段话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本文的前天,班上有一位叫罗继鹏的学生拾到一台手机,主动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这一机遇恰可用于教学。结合这件事教学,能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结合生活读懂课文,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品德。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知、体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
3、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精读课文:坚持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和批注笔记;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继续学习解答自己的提问;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
4、引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读后感或有关规则的文章。
教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生字表、字典认识生字,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和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观察生活中有规则的事例,举一、二件和同学交流。
一、再读课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师:上一节课重点体会了詹姆斯的心理活动,现在,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詹姆斯的爸爸身上,找到文中描写“爸爸”的句子,细心品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鲈鱼,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又会是怎么想呢?
2、重点阅读第5―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共享成果。通过交流,点拨、指导以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当时可能会想:这条大鲈鱼固然十分宝贵,但现在还不到钓鲈鱼的规定时间,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加重要。因此,必须让儿子把大鲈鱼放掉。
3、师: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作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生活中像詹姆斯爸爸这样的人你看到过或接触过吗?
二、结合实际,引发讨论,加深理解,渗透品德教育:
1、师:前天,罗继鹏同学拾到一台手机,交给了班主任,还给了失主。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罗继鹏同学到讲台上来说说拾到手机和把手机交给老师等的经过和想法。
2、师:罗继鹏同学拾到的手机少说也值五、六百元,却毫不犹豫交给了老师,他这种遵守社会公德、拾金不昧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不是都能够像罗继鹏同学和詹姆斯的爸爸一样去自觉遵守社会的公德和规则呢?我就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带我到昌明集市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忙中出错,多退了4块钱给爸爸,我正准备提醒小贩,爸爸却瞪了我一眼,很快把我拉走了。如今想起这件事,真叫我为爸爸的行为感到羞愧,也为自己当时不能勇敢地抗议爸爸而感到深深遗憾。
同学们,像这样的事情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你自己当时的行为?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及现在的认识。
4、齐读课文第15自然段(“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加深理解,建议学生把这段话背诵下来,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引导学生小结:我从《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写“规则”《钓鱼须知》
1、师:近几年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和过度捕捞,煤冲水库(这是本镇离学校最近的水利工程,距学校1公里左右,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个地方。)那里的鱼不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急剧减少,但那里又是钓鱼爱好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在,请你为这座水库写一个《钓鱼须知》。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可仿照《小学生守则》写成条款式。
2、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钓鱼须知》整理成文。教师参与学生一起完成。
3、展示写得好的《钓鱼须知》,给予鼓励。要求学生互阅稿子,互提修改意见,认真修改《钓鱼须知》,改定后抄正。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读课文,查资料,问别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教学思考: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会有怎样的后果。詹姆斯的父亲的确是一位遵守规则的好父亲,他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而是毅然决然地命令孩子把鱼放回水中――他不但自觉遵守规则,而且教子有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这样的父亲能有多少?读到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正是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到市场上买衣服,卖衣服的小贩多退了4块钱。我正想提醒小贩多退了钱,父亲瞪了我一眼,拉着我快步走开了。到了家里,父亲还为他的“聪明”自鸣得意。我虽然有些反感,但却无可奈何。我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山村农民,他平时也总是教育我们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可面对4块钱的诱惑,他便忘记了对我们教育。或许在他的意识里,别人退错了钱,错误是别人犯下的,他将多得的钱据为己有也就理所应当。
回想起来,我的父亲与詹姆斯的父亲确有很大差别,但是,环视周围,我的父亲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父亲”中普通的一员罢了,他所犯的错,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是那么普通,而对坐在我面前的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想必不少也有着和我类似的经历,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正为此而感到困惑?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家庭、社会、身边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许多时候,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反差,是非黑白,人们往往容易分清楚,但当一己利益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许多人都选择了利益,而把社会规则暂时放到了脑后。在教学中,现实生活与文本中的生活的这种反差,我们究竟该视而不见,绕开走,还是面对现实,引起学生的思考?绕开,无疑可以毫不费力地避开教学中的“暗礁”,省下许多功夫,但这样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究竟有多少好处呢?
教学《钓鱼的启示》中,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假如詹姆斯的父亲默许甚至怂恿他把鱼留下,你认为这样做行不行?这样做会对小詹姆斯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后,又将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类似的问题你也许遇到过吧?你和身边的人是怎样对待类似问题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他们或自己当时的行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些回答或许并不完全发自内心,有的或许只是随声附和。不过我想,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引发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类似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许尚不成熟,或许不能马上改变其固有的价值观,但他们一定能通过这样的思考把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养成在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必定会大有裨益。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寻找课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力开掘课文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时也不避讳其中的假、恶、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5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自然的启示第一课时—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启示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重难点:明白大自然会给人类以启发和警示,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树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学会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态平衡”“异想天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前文迁引,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要善于借助课文导读中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和思考,这是学习独立阅读课文非常重要的方法。今天,老师就要来检验一下昨晚我们展开预习和思考的情况。
4、同学们发现了吗?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打扫”森林》。
二、质疑问难,引导初读
1、看到《“打扫”森林》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板书问题)
2、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探索你想
了解的内容,注意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
3、认读生字词和多音字
遭殃 扫帚 灾难 腐烂 土壤 栖息 营巢 逞凶 繁殖 腐殖质
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4、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三、深读研究,实践语言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过渡段。
出示句子: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
灾难。
2、可是事实并不如林务官所愿,自然界有它的生存规律,再读课文,找出大自然带给我们最大启示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原来,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组合作,用生物链的形式画画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汇报时用“因为、、、、、、所以、、、、、、”进行语言训练。
4、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出示森林原貌图),而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会变成这样了(出示毁坏后的森林图)。
5、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成这样后,他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老师当林务官,请你当护林工人向我解释一下。
师生合作,模拟对话。
6、林务官后悔了,让我们和他一起再来朗读第5、6自然段,好好记住这个大自然的启示吧!(指导朗读)
四、拓展阅读,积累信息
《鹿和狼的故事》
1、自读,思考:罗斯福总统下了什么命令?这命令造成什么后果 呢?读了这一故事,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2、指名回答
3、同学们,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林务官和罗斯福总统都是好心办了坏事,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们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吗?
(我们人类为了争夺土地,霸占了森林,砍掉了一棵棵高大的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的这一恶行吧!(播放破坏森林的视频))
五、总结延伸,引导实践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一起记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警示,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推荐阅读《蛇与庄稼》。
3、课后小练笔:维护生态平衡之我
4. 看一篇关于森林的故事或者短文。
第四篇: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其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走进了大自然这本百科全书,去了解、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自然之道》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警示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蝙蝠和雷达》让我们知道,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板书)师: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谁来说一说“启示”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近义词是“启发”。
师:大自然的启示就是指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1、(投影展示)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 《“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人类的老师》介绍了哪些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指名说第一篇短文,提示:抓住课题来概括,引导学生说清楚,谁打扫森林,打扫森林的结果怎样?再指名说一遍。
(2)指名说第二篇短文,《人类的老师》介绍了哪些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提示:能不能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来概括呢?】
3、小结: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抓住课题概括,也可以通过找文章的中心句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运用。
三、检查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遭殃
菩提树
腐烂
土壤
逞凶 机翼
略重
关键
鲸鱼 打扫
扫帚
轻而易举
生态平衡
枯枝败叶
四、再读课文,质疑研讨
(一)学习“遭殃”,体会森林遭了什么殃? 师:这里有个词语“遭殃”,“殃”是什么意思?
生:灾难。师:猜对了。今后要多预习,特别关注每一个字 是什么意思。师:森林遭了什么殃?请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森林遭殃的这段话用笔画出来。不想森林却从此遭了殃。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帚,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生齐读所画段落)
师:老师有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这段话中把什么比作扫帚? 师:第2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们比作扫帚?
(二)探究森林遭殃的原因。
师:为什么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反而让森林遭了殃呢?
1、读课文第 5、6 段。(投影展示)思考:为什么林务官下令“打扫”森林,反而让森林遭了殃呢?
2、交流汇报。
(1)这两段话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互相联系的呢?请同学们4人小组合作。合作要求,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课文当中写到的一些事物,写一写、画一画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
教师先示范:比如说“枯枝败叶”,它和“土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师边讲解边示范画法、写法)它是“土 壤”的“肥力”。“枯枝败叶”还与什么有联系呢?“土 壤”又与什么有联系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纸,4 人小组一起完成这个作业。写得越多越快越准确,越好。你们有5分钟的时间。
画好了,可以贴到黑板上。(生小组合作。组长张贴合作单)(3)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一起读一遍。(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师:其实,不仅是在这森林中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是通过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相互依存的 关系的,缺一不可,这就是生物链。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生物链。只有链条中的任何一环不受到人为的破坏,我们的大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
4、回顾课题:可是,文中的林务官却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人为地除掉了杂草、灌木,他的“打扫”森林,还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扫吗?课题上把“打扫”加上了引号,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特殊的含义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破坏,违背)
小结过渡:是啊,林务官打扫森林,人为的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个“打扫”非但没有让环境变得更好,反而把森林给毁了,好心办了坏事。(板书:自然规律),结果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板书:惩罚),可是,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向他学习,又会怎么样呢?
(三)独立学习第二篇短文。
1、完成练习纸
(1)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么启示?(2)科学家从鲸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2、完成后小组交流:(如果无法解决的还可以问其他小组的同学)
师: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花在学习上了。请一 位同学来说一说,要求是说说你的同伴怎么说的。(引导互相倾听)
师: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感受,很好。那么这篇短文中的科学家和前文的林务官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指名说,相机板书:研究,利用,受益)
只有去了解、研究大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才会有所发明和创造,让我们受益无穷。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大自然的启示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启示呢?请阅读课外知识链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
破坏 违背
受惩
自然规律
人类的老师
研究
利用
受益
自学《人类的老师》完成练习纸
(1)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2)科学家从鲸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课外知识)
建筑上的“薄壳结构”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响尾蛇与现代军事装备
响尾蛇的视力几乎为零,但其鼻子上的颊窝器官具有热定位功能,即使爬虫、小兽等在夜间入睡后,凭借它们身体所发出的热能,响尾蛇都能感知并敏捷地前往捕食。科学家根据响尾蛇这一奇特功能,研制出现代夜视仪、空对空响尾蛇导弹,以及仿生红外线探测器。
长颈鹿与抗荷飞行服
超音速歼击机突然加速爬升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飞行员身体中的大量血液会从心脏流向双脚,使脑子产生缺血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从长颈鹿的身体构造得到启发。长颈鹿的脖子很长,脑子与心脏的距离大约是3米,要使血液能输送到头上,血压相对要高,大约是人体的两倍。但当长颈鹿低头喝水时,血液却没有一股脑地涌向头部。原来是裹在长颈鹿身体表面的一层厚皮起了作用。长颈鹿低头时,厚皮紧紧地箍住了血管,限制了血压,使其不能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意外。依照长颈鹿皮原理设计的抗荷飞行服,飞行员穿上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血压的作用,当飞行加速时,抗荷飞行服还能压缩空气,也能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就此而言比长颈鹿的厚皮更高明了一步。
向植物取经
车前草是一种很普通的小草,它的叶子是按螺旋形来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建筑师们依照车前草叶子的形状,设计建造了螺旋状排列的楼房,使每个房间都能享受到明亮、温暖的阳光,避免了普通楼房在这方面的不足。
高山上的云杉长年累月都经受着狂风的袭击,树干的底部变得又粗又大,整个树干成了圆锥形。这种形状使云杉牢牢地挺立在山顶之上。人们模仿云杉建立的广播电视塔,即使遭到强台风的袭击,也不会有倒塌的危险。
青蛙和电子蛙眼
青蛙的眼睛对小飞虫非常敏感,当小飞虫在它头上飞时,它会盯住不放。于是,人们模仿蛙眼的结构原理制成了“电子蛙眼”,可用来识别飞行中的飞机和导弹,也可用来预防飞机相撞。
第五篇:大自然启示
大自然启示
1、远古时候闪电烧了森林,远古人发现火烧过后的食物比生吃好吃,而且火可以取暖;两个石头撞击后会产生火花,于是学会了生火;远古人发现种子掉到地里就可以长出植物来,于是从中学会了耕种
2、鲁班根据荷叶造出了雨伞;
3、根据青蛙眼发明了电子蛙眼;
4、根据鲸的身体的“流线型”发明了轮船;
5、根据小鸟发明了飞机;
6、通过蜻蜓发明了直升机
7、根据蓝藻发明了仿生光解水的装置;
8、根据水母的顺风耳发明了水母耳风暴探测仪;
9、根据苍耳发明了尼龙搭扣。.根据海豚的定位系统发明了声纳~
10、根据鸟巢的结构建造的北京2008奥运会主场管(名字就叫鸟巢)
11、根据变色龙遇到危险变色逃生的启示人们发明了用与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种军服
12、通过鱼的身体发明了水下动力学
13、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14、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15、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16、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17、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
18、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19、根据蝙蝠的超声波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
20、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
21、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22、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23、乌贼和鱼雷诱饵 乌贼体内的囊状物能分泌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时它便释放出这种黑色液体,诱骗攻击者上当。潜艇设计者们仿效乌贼的这一功能读者设计出了鱼雷诱饵。鱼雷诱醋似袖珍潜艇,可按潜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变,也可模拟噪音、螺旋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等。正是它这种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敌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辩,最终使潜艇得以逃脱。
24、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
25、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26、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27、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28、鸟类的留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29、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30、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31、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
3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创造了日光灯
33、电鱼与伏特电池
3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35、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36、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37、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38、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39、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40、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41、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42、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43、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44、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45、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牢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一切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