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商隐《无题》等三首诗教案
《无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
2、学生能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作品分析。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并进行对比阅读。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简介李商隐及诗作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听歌《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四、精讲点拨 《无题二首》(其一)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这一句为千古名句。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
“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以理解为昨夜的宴会的情景,也可以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的凄清寂寞。)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良辰美景令人心醉,但毕竟已经过去。
五、拓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是来自古典名著,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贾生》
1、写作背景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2、分析文本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柳》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提出问题,分析文本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舞”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舞”字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课外练习
(3)请你谈谈两首诗的同中异,并鉴赏其表达技巧或评价其思想情感。
杨柳枝词
柳 白居易
李商隐 一树春风千万枝,曾逐东风拂舞筵,嫩于金色软于丝。乐游春苑断肠天。永丰西角荒园里,如何肯到清秋日,尽日无人属阿谁? 已带斜阳又带蝉。
同中异:
1、吟咏对象--柳
白诗--春柳;李诗--秋柳
2、艺术手法--对比 白诗--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 李诗--春柳之美与秋柳之衰
【赏析一】开篇写柳,一棵大柳树沐浴在春风里,条条柔软如丝的柳枝迎风飞舞,柳色嫩黃似金。将无形春风凝固在有形柳树之上,极言柳树之美丽婀娜。第三句笔锋一转,用“西角”、“荒园”渲染出荒凉冷漠的气氛,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充满活力的柳树与死气沉沉的环境的不协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对所咏的永丰柳树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也是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是一篇难得的咏物言志的佳作。
【赏析二】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暗示的手法)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第二篇:李商隐《无题》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 绞尽脑汁, 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 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 , 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内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关于练习
《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第三篇:李商隐的诗《无题》赏析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赏析
一、原诗: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二、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第四篇: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
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下面这首《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
第五篇:李商隐及其无题
李商隐及其《无题》
内容摘要:
一.概括介绍李商隐。
二.李商隐的生平介绍。
三.李商隐的地位。
四.李商隐诗歌的成就及特点。
政治诗。
咏史诗。
爱情诗特别是他的“无题”诗。
五.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李商隐诗歌的地位及其影响。
七.个人感受及见解。
八.归纳中心论点。
九.附录。
十.写作时间。
关键词:
李商隐生平介绍地位成就爱情诗
无题诗艺术特色感受见解中心论点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影响很大,其“无题”诗,对宋初的西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到了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一号樊南,怀州河内人,唐文宗开元二年进士,授密书省校书郎,补弘农尉。当时牛李党争激烈,由于李商隐早年授知于令狐楚,后又娶李光王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视为背恩,长期受到压抑。在党争的夹缝中,李商隐不得不离开京城,先后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下以及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下为僚属。晚年辟为盐铁推官,四十六岁时客死荥阳,潦倒终身,故而诗歌常常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对于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迫切希望国家中兴,但是在激烈的党争中,却横遭排挤,一生襟袍未曾开,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李商隐擅长七律,七绝,情致婉曲,构思精巧,文采富丽,具有独特风格。部分诗歌用典精辟,或有不得已的苦衷,历来有意蕴难明之感,有〈〈樊南文集〉〉,〈〈李义山集〉〉。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二十六岁写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法,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宛鸟雏竟未休。”
从这首曾被王安石称赞的名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晚唐国运的关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这种心情在其他早年的诗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二十五岁时写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一首长篇的政治诗,虽然艺术不够成熟,但它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现实。作者写他当时在长安西郊所见的农村景象是:“高田长槲枥,下田长荆榛。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他又通过农民的话,陈述了贞观,开元到安史之乱后农民生活的变化。从今昔对比中,诗人提出了仁政任贤的主张,指出政治的理乱“在人不在天”。这些都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他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也很愤慨不满。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他写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三诗,后诗尤为悲愤痛切: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供主君忧。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发表反对意见,有的甚至顺从宦官的言论,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宦官,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他朋友刘蒉因“耿嫉恶”被贬死,他也连写了几首诗为他呼冤。在《井络》,《韩碑》中他还反对了藩镇的割据。
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史上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如《北齐》诗:“小怜玉体黄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隋宫》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讽意极为鲜明激烈。《富平少侯》诗:“当天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则用咏史含蓄地的讽刺了耽于女色不视朝政的唐敬宗。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例如《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
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弋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尤驻殿前军。座中醉酒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又如他的《登乐游原》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遍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其他的小诗,如《宿骆亭寄怀崔雍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也同样是这种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比之他早期的作品,气概是大不相同了。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名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未便向人明言,二是因李商隐一生中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对朋党倾扎深深忧惧,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拖以男女情事,为避嫌疑,干脆题为“无题”。
这类《无题》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有关本事也不得而知。过去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权臣令狐淘?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作者写诗对他表示敬慕和同情。但这些猜测均依据不足,我们现在一般认为这几首诗是纯粹写男女爱情的诗。
以《无题》为代表的李商隐七律,扬弃了元白那种对事件本身的兴趣,而转入心灵的象征,即将一己之悲剧性身世及心理,幻化为象征性图景。既有形象的鲜明性,丰富性,又具有内涵的朦胧性,抽象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而内容的深微,意境的朦胧,手法的象征,语言的典丽精工,余味曲折,开启了从晚唐到五代的词境。李商隐七绝,管世铭谓其“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以前贤之外另辟一奇。”(《读学雪山房诗抄》凡例)。如《乐游原》一诗表现诗人的迟暮情怀,对时代也是一种象征,前人认为消息甚大。李商隐长于咏史,其咏史绝句大都运用见微知著,或即事微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讽刺艺术,如《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映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子风摇九子铃。”
关于无题诗,李商隐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梓州罢吟寄同舍》)。但是,现在看来,他这些诗可能少数是别有寄托的,如《锦瑟》;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这些本事,作者既不肯明言,我们也无须做徒劳的追究,这些中交织着他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如下面两首不同时作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酒纯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是他情诗中的名作,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方虽然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是也带来了无法达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鲜明而清晰的种种细节的回忆,都和这种欢乐与痛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后一首里,执者的爱情在濒临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线希望,也是深刻动人的。这些诗很典型的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他们一面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顾虑。因此,这些诗和诗经,乐府民歌中那些表现强烈反抗的爱情诗歌完全不同,至于他的那些狎妓调情的诗,则和这些有其真挚爱情的诗不能同日而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这是一首写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的诗,前四句叙述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见面,可是不得不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况且又是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白花凋谢,就更使人伤感,他们只得旧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的决心;后四句写别后思念的苦况,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继续取得欢会的愿望。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具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首句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晓镜”两句又推己及对方,悬揣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痛苦之中。由此诗意也就更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不更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么?末两句借用神话传说,表达了因睽隔两地而生的探看的愿望,与首句遥相呼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名句。诗人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
深入,回环往复,有力的突出了诗的主题。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于是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丝”与“思”谐音双关,蜡泪暗指情人泪,使全诗深情并茂。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五古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学杜甫,《海上谣》学李贺,七古《韩碑》学韩愈,但风格不大统一,成就也就不够高,他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这方面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缅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在用典上,他掌握了杜甫用典的技巧,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显得鲜艳。他的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染意境气氛,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这精湛的技巧在他的七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他用典有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是有根据的,如《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则说她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天上,非常寂寞,每天都要度过痛苦不堪的长夜,后两句说嫦娥应当后悔不该偷吃仙丹,如今冷冷清清住在月宫里,对着无边无际的碧海般的春天,这颗心是日日夜夜都不能平静的。
在由西海主编,成都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李达五辑评的《古诗精华辑评》一书中,从117至121页也对李商隐进行了大量的评价,具体内容有:
《旧唐书》卷190中说:“李商隐能为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
《彦周诗话》中说:“李义山不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惟有〈〈韩碑〉〉诗是一首古体。”杨万里〈〈诗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小,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局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忧唐之衰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如:“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如:“莺花啼又笑,毕竟是淮春。”
〈〈诗林广记〉〉引王荆工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李义山一人而已。”
〈〈原诗〉〉:“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而无其匹也。”
李商隐的〈〈无题〉〉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册,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爱情诗,李商隐的诗还被选入其他许多教材作为范文,可见他的诗歌地位之高。
李商隐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让他一生坎坷,郁郁而不得志,但是他还是努力创作,大胆创新,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特别是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诗歌史上具有重大的贡献,他所写的爱情诗至今仍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能有李商隐这样含蓄的爱情表达方
式,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李商隐用心细微,忠于爱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对那些见异思迁的人更是一个极好的提醒。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份忠贞,对待爱情不去朝三暮四,离婚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前娘后母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就会减少,犯罪的青少年就会减少,因为许多误入歧途的儿童都与父母的离异有直接的关系,而造成离异的原因就是部分夫妻双方或单方缺乏对爱情的忠贞,对婚姻不负责任,到处寻花问柳,甚至家外有家,把原本美好的家庭弄得妻离子散,孩子心理上难免受到伤害。
不过,李商隐过分压抑自己的感情,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是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这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这也可能是造成李商隐只活了四十多岁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让他的诗歌创作就此划上了句号,我们无法欣赏到他更多的作品,因此,这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
综上所述,李商隐一生蹭蹬,以游幕生涯为主,其诗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他的诗,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尽管他一生清寒,但他的确是继杜甫,韩愈和李贺之后,最富于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值得我们欣赏,他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对国家的忠心,对文学的执着,对黑暗势力的抨击,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