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西历史教案7
三晋古建甲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山西古建甲天下,国宝精粹震中华。
2、了解博大精深三晋塔文化
3、世间瑰宝——山西古寺庙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三晋古建甲天下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山西古建甲天下,国宝精粹震中华。建筑被哲人誉为“凝固的音乐”。当人们漫步于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的建筑之中,仿佛在享受音乐之美。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在罗马的圣彼德大教堂前面广场的柱廊里散步,会觉得好像在享受音乐的节律。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
山西地区的古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质朴而优美的风格,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存有完整的实例,被称之为“中国古建筑的宝库”。今天,人们来到三晋大地,将会置身于华夏集5000年文明而创造的古建筑中,体验到古代三晋“凝固音乐”之美。同时,它们还诉说着发生在黄土地上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博大精深三晋塔文化
在三晋古建筑中,塔是最优美的乐章之一。中国古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图是佛教用词,即指塔)。其意是倡导和颂扬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高尚道德情操。三晋大地“浮屠”遍地,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建筑本身,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塔文化。
晋北高原“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恒山脚下 圆觉寺塔顶端为一“翔凤”,专测“风向”
二、世间瑰宝——山西古寺庙
在山西古建筑中,宗教建筑是其最辉煌的一部分。除古塔外,寺庙一类的建筑几乎在三晋大地随处可见。它们中的一些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家称之为“世间瑰宝”。其实,这些伟大的古代建筑并不仅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设成就,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后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偏不信邪的梁思成偕夫人骑着毛驴来到佛光新村„„
二唐寺,瑰宝世间无。
千却何缘存象法?
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海庆昭苏。千年古寺写春秋
以上提到的寺、庙、祠仅是山西有代表性的几处古代木构建筑。
事实上,从全国现存木构建筑来看,唐代以前的已不复存在,唐代以后的则山西保存最多。一从目前调查所知,山西现存宋代以前的(包括宋、金)木构古代建筑106座,“其中唐代四座,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五代三座,即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和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十国,为时短暂,又值唐末战乱时期,木构建筑遗物能够保留到今天者甚为稀少,已知全国仅存五处,山西有三处,并且这三处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所建,这对了解这个时期的建筑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宋、金时期的建筑,山西保存下来的为数较多,目前所知有99座,或规模宏伟,或结构奇特,在我国建筑史上皆据有重要位置。
与其它省份比较,现存辽、宋之前的木构建筑,山西占全国的75%以上。这些建筑分布之多,以晋东南为最,规模之大,以晋北为冠,年代最早者,以五台山南禅寺为先。
元、明、清三个朝代,山西木构建筑更为普遍。
三、课堂小结:
山西古建甲天下,国宝精粹震中华。建筑被哲人誉为“凝固的音乐”。当人们漫步于造型优美,比例协调的建筑之中,仿佛在享受音乐之美。伟大诗人歌德曾说过:在罗马的圣彼德大教堂前面广场的柱廊里散步,会觉得好像在享受音乐的节律。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
四、板书设计:
三晋古建甲天下
1、山西古建甲天下,国宝精粹震中华。
2、博大精深三晋塔文化
3、世间瑰宝——山西古寺庙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山西的三晋古建甲天下 的小论文。
第二篇:山西历史教案1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的回声:视山西而定天下
2、了解山西的长平之战定乾坤
3、熟悉汉时之关在山西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天体运行,地火升腾,千万年的造山运动铸就了三晋大地的奇山峻岭,雄关险隘,华夏文明伊始,山西便成为天下“第一军事要地”,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周而而复始的不断裂变与重新组合中,山西地位举足轻重:当中央王权强盛一统之时,凭借山西,外可拒侵,内可治乱;当中央王权削弱崩溃之时,谁拥有山西。谁便可以纵横四方,称雄天下。是故,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二、新课讲授:
一、远古的回声:视山西而定天下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三千年间,中国历史便已确定了这样一个基调:天下视山西而定,兵家为争压这块军事要地,杀得天昏地暗,拼得你死我活,一场场政权王朝更这交替、兴衰起伏的历史活剧不可避免地在山西频频演出:从发生在解州的涿鹿大战,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被商汤在鸣条冈所灭;从晋国作为周的主要诸侯国而担当屏蔽王室之大任,到“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开创东周,使周王朝得以延续;从春秋之际晋国图强称霸中原百余年,到由晋国分裂而成的三晋──魏、赵、韩在战国诸强的激烈角逐中,各领风骚,欲与强秦试比高„„历史往往青睐那些得到山西的人们,远古如此,后世亦然„„
二、长平之战定乾坤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翦灭诸强,统一中华,筑起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秦朝。而秦王朝这块里程碑的奠基之礼,是发生在山西上党地区、战国时期规模最在的一场战役──长平之战。中国历史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末期,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
当时,号称“战国七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相互侵吞,彼此鏖战,谁都企图吞灭其它六国,统一中原。对于雄心勃勃的秦国来说,楚、齐虽经
济、文化比较发达,但一个居南,一个位东,在地理位置与军事实力上都不足以构成威胁。而秦国要出函谷关,夺取天下,迎面而来的便是三晋的赵、韩、魏。特别是赵国,在山东各国屡遭强秦进攻,疆土渐失之际,却由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等一系列军事改革而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唯一有力量与秦抗衡的国家。
秦赵两国相互对峙,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而秦赵不论谁赢谁输,其结果都将会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向。
面对秦军山呼海啸般的强大攻势,廉颇泰然处之,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与秦军打起了“持久战中国历史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尽管秦国在长平之战41年之后才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但秦统一华夏之势在长平之战后便成定局。所以说,当40万赵军人头落地的时候,秦昭王就已经将中国历史上第一顶皇冠稳稳地戴在重孙秦始皇的头上„„
汉时之关在山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被人们吟唱传诵,诗中的“关”与“阴山”,就是指山西北部以及与山西相连的内蒙古一带;“万里长征”说的是汉王朝凭借山西抗击匈奴的故事„„ 汉文帝、汉景帝时,山西北部依然是几度桑田,几度牧场。
四、晋王朝 成也山西败也山西
悠悠数十载之后,正当北魏准备迎接百年霸业庆典之际,却不料发生内乱,分裂为东魏、西魏。东、西魏大权不久旁落,北齐、北周取而代之。至此,太原守卫战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三、课堂小结:
天体运行,地火升腾,千万年的造山运动铸就了三晋大地的奇山峻岭,雄关险隘,华夏文明伊始,山西便成为天下“第一军事要地”,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周而而复始的不断裂变与重新组合中,山西地位举足轻重:当中央王权强盛一统之时,凭借山西,外可拒侵,内可治乱;当中央王权削弱崩溃之时,谁拥有山西。谁便可以纵横四方,称雄天下。是故,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云:“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四、板书设计:
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
1、远古的回声:视山西而定天下
2、山西的长平之战定乾坤
3、汉时之关在山西
五、课后探究:
写一篇山西山西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小论文。
第三篇:山西历史教案2
山西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了解山西省的山西民风民俗
2、了解山西的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3、熟悉山西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4、了解山西名胜古迹,灿烂文化。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面也吃不惯。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二、新课讲授:
1.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2.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3.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4.山西面食、太原面食
山西各地土特产品:太原土产;朔州土产;大同土产;临汾土产;运城土产;忻州土产;阳泉土产;吕梁土产;晋中土产;长治土产;晋城土产
5.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6.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影响。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它不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样,纵向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细微的规定。如本人上一辈的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这
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由着意强调血缘亲疏和系别的宗法社会派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称谓表示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确立的尊卑、男女、长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强调“正名”,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看。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如宋代文献中对此类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间结社、结会就有颇多记载[13]。应该说,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民间组织反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宋代的洪迈曾谈到这一现象:
三、课堂小结:
在山西及至全国,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是,也要改变 “有资源才能发展”的落后思维,多元发展。作为山西人,我们不仅要认识山西,了解山西,更要为了山西未来的发展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山西民风民俗
1、山西民风民俗
2、山西的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3、山西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4、山西名胜古迹,灿烂文化。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山西民间玩具的小论文。
第四篇:山西历史教案9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华夏文明起河东 炎黄伟业在山西
2、了解中国人崇尚土德,土为黄色,黄帝的尊称由此而来
3、熟悉天降大任于河东 尧天舜日禹王辉 教学重、难点: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华夏5000年风雨沧桑,一幕幕历史悲喜剧在山西拉开帷幕,一个个风云人物在山西得天时,运地利,平步青云,贵为人主。书云:“北龙出昆仑入山西起太行至东海”,横空出世,济世安邦。是的,山西这冥冥青山、莽莽大河环抱的确是一片龙兴的热土,三千里锦绣河山书写的诚然是一部“龙梦”成真的历史。这山岳的雄浑,大河的无私,黄土的厚重,旷野的博大,塑造了志存高远者的伟大襟怀,且文化之恢宏,历史之久远,民风之淳朴,又给了背负青天者无穷的力量。集此精灵之气,安有不问鼎天下之理?
二、新课讲授:
一、华夏文明起河东 炎黄伟业在山西
当人类大多数民族还生活在原始森林的时候,在世界的东方,已经出现了两位脚踏大地,力拔千钧的巨人——炎帝和黄帝。他们率先在山西这片热土营建了华夏的“伊甸园”,开创了文明伟业。从此,这一民族骄傲地自称为“炎黄子孙”。
农业一直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根本命脉,炎帝是农神,从他开始,中华民族有了农业这一概
全铜炎帝塑像——全国绝无仅有。炎帝下身围束兽皮,左臂抱谷穗,身后卧壮牛,这一塑像把民族艰难的超越变成了历史永恒的回忆
炎帝爱女“精卫”魂归老家山西长子
中国人崇尚土德,土为黄色,黄帝的尊称由此而来 古涿鹿在山西?还是在河北?千年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篇《愚公移山》使王屋山在人们的记忆中扎了根,这座山就是黄帝“受丹诀”之地
天降大任于河东 尧天舜日禹王辉
尧舜禹继承了炎黄在中原的首领地位,将原始社会的锦绣画卷描绘得更加灿烂辉煌。5000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尧的仁爱,舜的礼义,禹的无畏,正是中华走向富裕、民主、平等之原动力。历史的兴衰巨变已不能和昨日同日而语,但是,从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大同世界的共同追求上,确实可以看出历史在轮回上升中有着一种永不泯灭的理想和执著。
三、课堂小结:
“北龙出昆仑入山西起太行至东海”,横空出世,济世安邦。是的,山西这冥冥青山、莽莽大河环抱的确是一片龙兴的热土,三千里锦绣河山书写的诚然是一部“龙梦”成真的历史。这山岳的雄浑,大河的无私,黄土的厚重,旷野的博大,塑造了志存高远者的伟大襟怀,且文化之恢宏,历史之久远,民风之淳朴,又给了背负青天者无穷的力量。集此精灵之气,安有不问鼎天下之理?
四、板书设计: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1、华夏文明起河东 炎黄伟业在山西
2、中国人崇尚土德,土为黄色,黄帝的尊称由此而来
3、天降大任于河东 尧天舜日禹王辉 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华夏帝王三晋独唱风流 的小论文。
第五篇:山西历史教案8
黄河文明源山西
教学目标
1、了解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2、了解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3、熟悉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黄河文明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她特别青睐一方水土,她用她那深邃的内涵无私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在这里,她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今天,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母亲河,那方名叫山西的水土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乡。
二、新课讲授:
一、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出绵亘万里的黄河。它出昆仑,汇洮湟,傍大漠,驱流沙,入河口,穿峡谷,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继而奔腾南流,在河曲奏响了华夏文明第一曲。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哥哥你走西口,小妹
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歌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住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洒洒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日回家门。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走经西口,在朔北大漠颠沛流离的哥哥,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酸楚,他们大部分或抛尸荒漠,或沦落乞讨。当然也不乏成功者,他们掸落“走西口”路上的一身尘土,带着黄土地原有的淳厚,堂堂正正地步入睨视海内的一代财雄之列,山西开始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这条本以生存为初衷的走西口之路,又是一条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用汗水与泪水铺就的文明之路。他们在这条路上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更唱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
二、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中,在12亿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精神最强音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
天下第一鼓——威风锣鼓,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产生于黄河岸边的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而它的威
风正是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威风锣鼓的主要特色就是“威风”: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未见其形,却已先闻其声,如雷贯耳,非同凡响;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演奏时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游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那场面着实惊人、感人;舞姿威风,表演时队员们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场面五彩缤纷,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正因威风锣鼓如此威风,故而威风八面,威震亚运,令世人不得不重新认识山西,重新认识中国。(太原道注:有关威风锣鼓参见本站山西民俗栏目)
威风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帝尧部落的人们就已经在黄河岸边“击鼓耕田”,最先开始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伟大实践。
3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山西境内已经出现了成双成对的“鼍鼓”、“土鼓”和“石磬”等特大乐器,并且很快在威风锣鼓的原生地平阳一带流行开来,对威风锣鼓的最终形成起了无可置疑的厚源作用。
秦汉时期,“出入游猎,旌旗鼓吹”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使得豪迈委婉,多姿多彩的吹打艺术找到了它植根的土壤;六朝时期在战事交替和民族迁徙中,又形成了多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西域的钹、胡音沙锣与山西鼓乐合奏出了无与伦比的旋律。
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那光耀万邦的盛唐气象,势不可挡地体现在各个领域之中。威风锣鼓的主要曲牌都是歌颂唐王功德的:相传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三、课堂小结:
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她特别青睐一方水土,她用她那深邃的内涵无私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在这里,她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今天,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母亲河,那方名叫山西的水土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乡。
四、板书设计:
黄河文明源山西
1、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2、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3、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山西的黄河文明 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