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
隆湖中学 杨瑞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实验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12章第1节的重要内容,实验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同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基本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力臂的测量
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如下几个环节,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对这个实验的改进
四、创新实验设计
课本实验不足:
1、用钩码提供拉力,拉力方向只能竖直向下,拉力方向比较单一,力只能在支点两侧,使实验有一定局限性违背了实验普遍性这一特征,并且学生实验过程中钩码很容易脱落影响课堂纪律。
2、如果用弹簧测力计提供拉力,拉力的力臂又不好测量,同时测力计施加任意向下的拉力,由于测力计自重的影响会使拉力测量不准确,并且人为控制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示数
不稳定,也不能保证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状态
3、为了使实验简单化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仅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使实验具有一定偶然性,实验结论没有说服力,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学生没有经历力臂概念的建构过程,这种特殊的形式使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等并重合,使部分学生误以为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创新实验改进
1、将杠杆固定在水平面上,这样做在实验时就避免了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用弹簧测力计提供拉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任意改变拉力的方向
3、在杠杆两侧都安装了挂钩这样学生既可以支点的两侧施加力也可以在支点的同一侧施加力
4、杠杆可以在任意位置平衡,比如在这一位置平衡,此时无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为此我制作了T字尺,将有刻度直尺中间开了一个槽,测量时将杠杆支点卡在槽内,来回移动旋转使没有刻度直尺的边缘与力的作用线重合,此时可直接从有刻度直尺上读出力臂,这种操作使学生真正经历了力臂的建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力臂的认识。
通过以上改进打破了常规实验的局限性,使实验形式多样化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力臂的认识更增加了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第二篇: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设计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教学工具: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个支点,阿基米德可以把地球抬起来吗?
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只要弄清杠杆平衡条件就可以了。板书课题:杠杆平衡条件。
二、新授
1、介绍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机械。很久以前人们开始学会利用杠杆。杠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举例说明。
能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棍子,就叫杠杆。
2、介绍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点、动力臂、阻力点、阻力臂。
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这样动力臂变长了,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4、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5、实验要求:
A、每个小组用杠杆尺一侧的点定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B、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的位置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C、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几次实验。D、做好实验后整理好器材,放回原处。
E、观察分析本小组的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F、要求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认真配合,做到全员参与。
6、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汇报。(适时提示)
7、总结:杠杆尺的平衡规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即: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三、总结
今天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中的杠杆。
第三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别杠杆,能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会画杠杆的力臂;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及作用效果,将杠杆分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各类杠杆,了解杠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简单分析,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并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生活中所用到的杠杆原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并画出杠杆力臂;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加以简单运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法,问题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工具(图片),是否认识或使用过它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么?(如羊角锤、瓶起子等)
有了以上工具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今天我们从基础学起,先来认识一个简单的机械。
大家都很熟悉瓶起子,请一位同学来示意如何使用瓶起子。首先用起子钳住瓶盖,然后抵住瓶盖,用力扳起身,瓶盖就被打开了。那么,你知道瓶起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简单机械——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杠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回答)
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杠杆概念及其五要素: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的共同点: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力臂概念)
练习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实验用杠杆)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我们接下来将用 它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同学归纳总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L1>L2,起子——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天平——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5、课堂小结和练习
杠杆概念,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
杠杆
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五要素: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赵燕
第四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实验器材: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2、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指甲剪、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
3、请用不同的方法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要求现场演示(课件演示拔钉子)
二、认识杠杆
1、认识杠杆 多媒体演示:(1)撬石头的撬棒
(2)小时侯玩的跷跷板(3)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4)滑动的船浆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点?且总结出杠杆的特点
2、杠杆的七要素 三点:支点 动力作用点 阻力作用点 二力:动力; 阻力:
二臂:动力臂
阻力臂
3、课件展示几种杠杆的实物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4、示范画杠杆的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 学生讨论分析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是如何利用杠杆搬运巨大的石料修筑长城和金字塔的?并说出从中体会到什么?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拓展: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运巨大的石料? 2、尽可能多的搜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剪刀,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应用时有何不同? 3、分析指甲剪是否是杠杆?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杠杆 出示:【百度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 转动的 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 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 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力臂的做法:【百度图片】 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4.观察【百度图片】,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都对杠杆起相反方向的转动作用。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师点拨思考。 探究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或。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65,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1、F2、L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点拨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好处。力臂可以直接在杠杆上测量。探究点三:杠杆的应用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3)天平【百度图片】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建构体系: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在①钓鱼竿②天平③羊角锤 ④理发剪刀 ⑤缝纫机踏板 ⑥铡刀 ⑦瓶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属于费力杠杆的有,属于等臂杠杆的有.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探究杠杆 1、什么是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比例式表示 七、教学反思: 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自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突破了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体验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第五篇:《杠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