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小熊购物》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小熊购物》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备课时按照有一定生活购物经验学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有的地区孩子很少去超市购物,缺乏生活体验时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相关素材,创设计算若干盒钢笔、几摞书本等耳熟能详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本节课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按照学生有一定探究与分析能力的情况进行预设,可能会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针对学生所列的两种不同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启发学生将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针对有的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教学活动作用不高,出现不会列综合算式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两个算式中有联系的算式和数字,采用替换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的方法实现。
本节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尊重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在互相分享中提升学生的思考、归纳、概括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小熊购物》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小熊购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能够提出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2.理解“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练习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道理。
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练习题。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正逢春日到处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去外面玩玩)去春游需要做什么准备呢?(准备车,准备食品……)准备上路的食品也有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购物中的学问吧!为了增加旅途的乐趣我们邀请了小熊兄弟加入,我们欢迎他们吧!
二、新课学习
师:这是百货店里的食品专柜,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如果要买两种东西,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小熊想买4瓶饮料和1包花生要多少钱呢?我们先帮他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教师板书),例如:我要买4瓶饮料和1包花生需要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4瓶饮料和1包花生)请每个同学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然后围成四人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并认真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想的。
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估计学生可能列出:(师板书)
(1)6×4=24(元),24+7=31(元)(2)4×6=24(元),24+7=31(元)
(3)6+6+6+6+7=31(元)(4)6×4 + 7=31(元)……
(如若学生没有列出第(4)个算式,则引导学生把第(1)或第(2)种方法中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如若有学生说出第(4)个算式,你能结合小熊购物图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也就是说应该先算乘法还是先算加法呢?(贴出: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指导书写格式: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两步式题,计算的时候不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6更靠左边的位置写上等号,把没有参加运算的+7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加法,=31(元),最后还要答。
大家看,熊弟弟也来到了百货店:
小熊:我有20元钱,想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该问题)
同桌两人说一说怎样算出应找回多少钱。你们是怎么想的.可能想到:3×4=12(元)20-12=8(元)
4+4+4=12(元)20-12=8(元)
20-3×4……(可指名板书,集体评议)
三、结论总结
我们本节课通过“小熊购物”学会了两步计算,有乘有加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乘有减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四、课堂练习
计算。
4×3+5
30—4×5 63+7+21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1)6×4=24(元),24+7=31(元)
(2)4×6=24(元),24+7=31(元)
(3)6+6+6+6+7=31(元)
(4)6×4 + 7=31(元)……
第三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小熊购物》教案——第一课时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小熊购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运用“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过程,能够探索并掌握“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验“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进一步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运用“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问题探究、发现、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课前准备
课件、练习本、直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 你去超市购买过哪些物品,怎样算需要付多少钱?
生:我买两袋牛奶和一袋饼干,先算出两袋牛奶的钱数再加上一袋饼干的钱数。
师: 小熊胖胖和壮壮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他们来到了超市的食品区,想邀请大家做收银员,帮助它们算一算需要付多少钱,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师:今天我们就和小熊一起来学习有关购物中的知识。(板书课题:小熊购物
(一))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物品呢? 生:1包花生和5包饼干多少元? 生:1包饼干和3袋糖果多少元?
生: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师:这也是胖胖心中的问题。(板书: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胖胖应付多少元?)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胖胖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温馨提示:先独立分析解决,可以画图帮助分析,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师: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根据画图分析,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如我先算4个面包的钱数,再加上1 个蛋糕的钱数,就得到总钱数。成果示范
3×4=12(元)
6+12=18(元)
6+3×4
3×4+6 = 6+12
=12+6 = 18(元)
=18(元)
三、结论总结
1. 沟通联系
师:观察刚才解决的问题的几种方法,想想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 几种算法都是先求出4个面包的钱数,再加上1个蛋糕的钱数就是总钱数。生:第一步都是先求出4个面包的钱数,所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2.总结运算顺序
师: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发现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能帮助我们顺利解决问题,尝试画图分析也能让我们在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既预测出结果,又能轻松解决。(板书: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四、课堂练习
1.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时间4分钟)
一共有多少瓶?
一共有多少个猫警察? 教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再列式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画图分析。学生独立思考,读懂图意,列出算式。指名板书:4×5+3
1+6×3 2.说一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并计算。
4×6+25
54+36-18
42+8×4
100-75+25
9×8+22
33+7×3 师:请大家读懂题意,把先算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再算一算。学生独立审题,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3.一共能坐多少人?(时间3分钟)
师:请大家读懂图意,列式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审题,先列出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计算。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 1.计算下面各题
50+4×5
17+6×2
75+4-28
90+3×7 2.学校教学楼有四层,每层有6间教室,后来在楼前又盖了8间教室,现在一共有多少间教室? 选做题:
1.请同学们课余时间帮助长辈购物,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并记录下来。
2.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加的方法解决。
六、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一)
乘加混合运算
有加法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画图策略
想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胖胖应付多少元?
6+3×4
3×4+6 = 6+12
=12+6 = 18(元)
=18(元)
答:胖胖应付18元。
第四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里程表
(二)》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里程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辅助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
计算汽车所经历的各城市之间的里程,孩子们通过作图等手段还是可以理解的,相对常常坐火车的孩子们理解这一问题会更加容易些。但是《里程表
(二)》中的车上的里程表读数和家中电表读数,虽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家中有车的孩子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再刚接触这一读数问题时,孩子们已经建立了“读数累加”的意识,可是具体进行计算其中某段之间的数据时,学生对截取哪一部份的数据进行计算仍是模糊的。于是我结合教材,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读数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这一部分增加了多少才是他具体行驶的路程。只是电表的读数问题,学生有意识地想要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但是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7月份的用电量=7月底—6月底,导致部分同学标注的是6月份的。
教学关键做到:
1.在教学和练习时必须要求孩子们务必动手作图;
2.要求学生自主明辩已知条件中的信息。
3.应让孩子从实践中来,多关注家里或周边的相关事物,多关注电表、里程表。
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尝试,学生初步学会了把路线图变成线段图来理解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行程问题打下了基础。用线段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数学中两个量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
第五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里程表
(二)》资料
教学反思
《需要多少钱》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主要分两个环节先是创设情境、再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1.对于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教学插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许多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的想象,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面对这种情景我利用教学挂图慢慢的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理解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
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