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5篇)

时间:2019-05-12 21:0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第一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第五至六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整合性原则。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

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

三个维度。

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陈述的角度要

,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

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7、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

,并且

突出。

8、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情感、互动程度、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收集、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

10、观察法有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11、访谈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1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

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中班《朋友的信》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

-共23页

活动准备

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

2.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

3.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

4.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

5.讨论找朋友的方法。

(1)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

(2)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

活动建议

1.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

2.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

朋友的信

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

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

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

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

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

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

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

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

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朋友吧,小兔子。”

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五、应用题(共35分)

1、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关于中秋节主题活动,题目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主题活动框架,相关的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与家长工作。并在主题中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教案。(20分)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5分)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第 七 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

、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

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

,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那么,帮助他们规则意识的建立则需要通过

来慢慢建立。

3、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和。

4、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

,物体和

_________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5、工具性攻击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如获得某一物品等。对待这种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 ___________问题。

6、相关后果法即是对幼儿施加其行为的强加后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并澄清了限制,它通过行为的效果来传达哪些言行不能容忍。同时,相关后果能帮助幼儿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不可取,为他们提供改变这种行为的个人动机。相关后果不是仅仅强迫幼儿按照成人认为最好的那样去做,而是帮助幼儿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相关后果法用

作为教授可取行为的基础。

7、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

8、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

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

,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9、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的东西;必须是可以计数,具有吸引力,并且简单、轻便可携的;必须是能够随时都可以方便发放的;必须是幼儿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具备其他

,也不容易与别的物体相混淆的东西。

10、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4、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6、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共23页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2、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四、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2、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3、超超在拿小抹布檫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一片。

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五、应用题(15分)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

(第一至二章)

-共23页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

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

-共23页

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

-共23页

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6、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共23页

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4分)

有自己的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分)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4分)

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10 分)

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3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评分标准:知道相应的能力与知识要求(3分),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3分),并制定出客观可行的学习与改进计划(4分)

-共2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2参考答案

(第三至四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定向;调控

2、社会发展需要。

3、价值性,合宜性。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学科知识。

5、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随机性和无意性,情感驱动性。

7、参观法。

8、行为练习法。

9、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

10、讲述法;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

11、共情训练法,类似情绪。

12、潜移默化。

二、简述题(每小题5 分,共30 分)

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共23页

4、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

(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

(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

(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0-共23页 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

1-共23页

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四、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2分)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3分)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5分)

2、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分)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

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

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3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根据这一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目标设计理由。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分)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分)

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3分)

有自己的独特看法(1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参考答案

(第五至六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情感体验;实践尝试。

4、情感目标。

2-共23页

5、统一,可操作。

6、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儿童社会性发展;

7、全面、具体、有操作性;重点、难点。

8、参与度;学习习惯。

9、目的与内容;评价资料。

10、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

11、适应面广;

12、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

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动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因此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无论是图书角还是表演区,或者科学探索区、美工角,都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好地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

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

3-共23页

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反思的内容:

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

(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

(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3)对儿童观的反思。

(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5)养成反思的习惯。

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4-共23页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目标制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

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

3、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

5-共23页

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看法(2分)

五、应用题(共35分)

总的评分要求:

1、主题目标整合、有概括性,(3分);环境设置与家长工作适当(5分)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了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5分);

2、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2分);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2分);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5分);建议与延伸适当(1分)。

主题目标:(3分)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

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

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

(一)环境创设(5分)

1、活动区:

*科学区:

(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

(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

(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

(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

*美工区:

(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

(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

(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

*阅读区

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

*角色游戏区:

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沙水区:

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

墙饰:

(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

(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

(二)家长工作

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

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

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

主题框架(5分

6-共23页

活动设计(10分)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

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2分)

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10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第 七 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稳定地理解,自然的后果体验。

3、负面情绪;恐惧成分。

4、引起焦虑的环境;情境。

5、身心伤害,适当性。

7-共23页

6、自己行为。幼儿自己的经验。

7、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8、群体行为;更实用、更方便。

9、实物或象征性;实用功能。

10、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设计。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语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8-共23页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

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4、正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操作程序和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9-共23页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5、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详细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2)行为症状。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可能有关的原因,家长应主动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可能详尽了解幼儿情况。(3)发生日期及过程:包括何时开始、持续时间有多久等,(4)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如精神创伤、抚养情况、疾病情况等。(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

6、试论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

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如一个老师如果必须用奖励才能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或主动投入呢?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枯燥无味。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上。因此,教育者如果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3)影响师生关系

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0-共23页

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3分)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

(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

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行为干预(3分)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2分)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2分)

1-共23页

2、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如果可能的话,让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它能让幼儿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而教育者往往剥夺了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的机会,因为教育者太关心幼儿,不想让他们有不快乐或失望的体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3分)当然,这种后果可能有时会即时就发生,有时是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幼儿可能并不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找出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有效地教导幼儿。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3分)

事实上,真实世界比幼儿园能够提供更多的经历自然后果的机会。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造环境,没有机会提供太多的自然回应。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乱放东西,教育者就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如果幼儿不穿外套出去玩,教育者也会帮他们把衣服拿出去并帮他们穿上。由此,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度的保护幼儿,在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在由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就如同如果他们建造了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塔,并体验它的坍塌。从这个自然后果中,他们可以开始了解平衡、物理限制以及当他们把积木放在膝盖上时,所感受到的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过度保护的教育者没有用他们的建筑结构的方式来组阻止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学到这些。在很多程度上,社会行为和友谊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塑造。一个不断伤害他人身体或伤害他人感情的幼儿,可以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这样他就体验到自身行为问题的后果,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 分)

自然后果法启示教育者有时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冲突与不当行为,当孩子没有伤害他人时,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在孩子的自由行动与尝试中让他去学习种种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1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案例分析:

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2分)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3分)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1分)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2分)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2分)

2-共23页

3、处理建议: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时制止了他的行为。(1分)然后要求超超拿干的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檫干净。超超的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玩耍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如湿地板可能容易让其他幼儿滑倒,因此需要制止其行为。老师要求他抹干弄湿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补偿。这样超超不仅避免了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要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付出努力。(2分)

补偿就是当幼儿产生行为问题时,要求他自己对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要求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弥补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并不是惩罚,当幼儿作出补偿行为后,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成有用的人而不是坏人。同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形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2分)

五、应用题(15分)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2分)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3分)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分)(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1 分)(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2分)(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2分)

3-共23页

第二篇:201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2014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3.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4.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或焦虑型)两大类。

7.(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9.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 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 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分)

(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4分)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能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

答: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3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具体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作业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

2.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3.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4.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5.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6.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主要有:(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8.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9.(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 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10.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2.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3.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取得家长的信任。(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4.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

(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 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2.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压岁钱

师:压岁钱是谁给你们的?

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 师:你们想用压岁钱干什么呢? 幼1:我妈妈答应我用压岁钱买毛绒兔。幼2:我想用压岁钱买玩具飞机。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动画片。

幼4:我要把钱收起来,长大以后买真的飞机。…… 师:想想,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 幼1: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幼2:用压岁钱买苹果给爷爷吃。

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好多的书,我喜欢看书,妈妈说小朋友多看书会很聪明。幼4:我想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请分析在一活动中老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对老师的这谈话活动进行评析。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分)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

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

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根据以下故事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

梨子小提琴

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了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

第二天,地上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象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了许多许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分)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分)

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作业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有:陈述的角度要(统一),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主要包括:(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8.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收集(评价资料)、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10.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11.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1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3.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3)对儿童观的反思。(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5)养成反思的习惯。4.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 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四、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中班《朋友的信》

活动目标

了解故事内容(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活动准备

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

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讨论找朋友的方法。

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活动建议

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

朋友的信

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

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

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 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

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朋友吧,小兔子。” 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目标制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

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

3、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看法(2分)

五、应用题(共25分)

请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中秋节有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题目可以自拟,教案要完整,活动延伸或建议应合理。

1、主题目标整合、有概括性,;环境设置与家长工作适当、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了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

2、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

主题目标: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

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

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

(一)环境创设

1、活动区: *科学区:

(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

(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美工区:

(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阅读区

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角色游戏区:

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沙水区:

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墙饰:

(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

(二)家长工作

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

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

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主题框架 活动设计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 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5分)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

作业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3.学前期的儿童对规则主要是通过(体验)来理解的。

4.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5.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6.工具性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对待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7.相关后果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常用的相关后果法有:隔离、(剥夺)、(补偿)。8.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9.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10.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1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语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2.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

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4.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操作程序和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5.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

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如一个老师如果必须用奖励才能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或主动投入呢?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枯燥无味。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上。因此,教育者如果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3)影响师生关系

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3分)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

(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

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行为干预(3分)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2分)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2.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如果可能的话,让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它能让幼儿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而教育者往往剥夺了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的机会,因为教育者太关心幼儿,不想让他们有不快乐或失望的体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3分)当然,这种后果可能有时会即时就发生,有时是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幼儿可能并不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找出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有效地教导幼儿。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

事实上,真实世界比幼儿园能够提供更多的经历自然后果的机会。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造环境,没有机会提供太多的自然回应。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乱放东西,教育者就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如果幼儿不穿外套出去玩,教育者也会帮他们把衣服拿出去并帮他们穿上。由此,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度的保护幼儿,在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在由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就如同如果他们建造了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塔,并体验它的坍塌。从这个自然后果中,他们可以开始了解平衡、物理限制以及当他们把积木放在膝盖上时,所感受到的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过度保护的教育者没有用他们的建筑结构的方式来组阻止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学到这些。在很多程度上,社会行为和友谊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塑造。一个不断伤害他人身体或伤害他人感情的幼儿,可以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这样他就体验到自身行为问题的后果,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分)

自然后果法启示教育者有时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冲突与不当行为,当孩子没有伤害他人时,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在孩子的自由行动与尝试中让他去学习种种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题(10分)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2分)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3分)

1、案例分析:

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2分)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3分)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1分)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2分)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2分)

3、处理建议: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时制止了他的行为。(1分)然后要求超超拿干的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檫干净。超超的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玩耍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如湿地板可能容易让其他幼儿滑倒,因此需要制止其行为。老师要求他抹干弄湿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补偿。这样超超不仅避免了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要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付出努力。(2分)

补偿就是当幼儿产生行为问题时,要求他自己对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要求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弥补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并不是惩罚,当幼儿作出补偿行为后,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成有用的人而不是坏人。同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形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2分)

五、应用题(15分)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2分)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3分)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分)

(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1分)

(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2分)

(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2分)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2分)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3分)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分)(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1 分)(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2分)(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2分)

第三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所在章数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一章。

3、4第二章。

二、选择题:

1、2、第一章。

3、4第二章。

三、简答题:1(第一章)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书上没有)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材料,如美术作品,实物教具,步骤图和示意图,演示和辅导等,还有电脑控制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幻灯和摄像等。

(2)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各级举办的美术训练班,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环保等都可以作为资源积极使用。

3、(第二章)

四、论述题: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第一章)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第二章)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三章;

3、4、第四章

二、选择题:

1、第三章2、3第四章

三、简答题: 1、2、第三章;

3、第四章

四、论述题:

1、第三章;

2、3、第四章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五章;

3、第七章

4、第六章;

5、第八章;

6、第七章

二、选择题:

1、2、第五章;

3、第六章;

4、第八章

三、简答题:

1、2、第五章;

3、4、第六章;

四.论述题

1、第六章;

2、第八章

五.实践题。第六章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2、第九章;

3、4、第十章

二、选择题。

1、2、第九章

三、简答题。

1、2、第九章;

3、第十章

四.实践题。

1、2、第九章;

3、第十章

答案在书后各章的参考答案中2012.10.29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2.国外学前教育思想理想的萌芽出现在古希腊

时期。

3.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4.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包括: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5.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

《母育学校指南》,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6.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特点出现在其发展的 萌芽阶段

阶段。

7.第一个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人是

康有为。

8.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

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

平民化

‛、‚

中国化

‛。

9.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10.学前教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

辨证唯物主义。

11.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

幼儿园教师

等专职的,也包括

父母

等非专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12.学前教育学是以

马克思主义

和辨证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1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指观察与认识

教育现象

、研究和揭示

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4.在学前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专门化 完备化 和 理论化。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理想国》 D.《林哈德与葛笃德》

2.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A)

A.孕育阶段

C.萌芽阶段

C.初创阶段

D.发展阶段

3.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4.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

A.欧文

B.杜威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5.在学前教育学孕育阶段,我国关于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和(B)

A.苏轼

B.颜之推

C.贾谊

D.王守仁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学前教育学

答: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这一特定阶段教育规律,以及阐明学前教育理论的科学。

2.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3.学前教育规律

答:学前教育规律就是学前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的教育之间、学前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学前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学前教育现象 答:学前教育现象是在学前教育阶段所呈现的且能直接被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教育事件的外在现象。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南宋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

答:南宋时期的朱熹极其注重胎教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他主张利用实际发生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事情对其进行教育,使之‚从小便养成德行‛。

2.简述学前教育发展萌芽阶段的特点。

答:在学前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专门化;2.完备化;3.理论化。

3.介绍我国学前教育学初创时期的一位教育家及其学前教育思想。

答:陈鹤琴

1923年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前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主张多在户外活动等。抗战时期,他有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他的主要著作有《儿童心理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施》等。

4.简述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答:学前教育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概述、学前教育的一般原理、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学前儿童教育的管理与领导等。

5.说明学习学前教育学应该注意的事项。

答:学习学前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认真学习学前教育学理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拓展和利用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与思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结合实例论述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答:1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2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3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4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5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2.你认为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认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学前教育应适应并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智力和体力诸方面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学前教育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学前教育又受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前儿童字出生之后,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学前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出发。学前教育要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并不意味着消极适应和迁就,而是要促进发展。

3.论述学前教育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

答: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学前教育学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掌握教育的具体规律,每个学前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兴趣、才能、意志、性格是各不相同的,要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而又具有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讲究科学性,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只凭经验和主观愿望是达不到预期教育目的的;有助于推动学前教育改革;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信念。

4.结合你的教育经历,谈谈你学习《学前教育学》的体会。

答: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生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臵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1.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2.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也是学习本课程的根本意义。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

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里学,生理学等相邻学科影响之下也有了教大发展,学前教育学开使从一门新独立的学科逐渐成为一门体系完善的学科,其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表现在以下二点: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2.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高出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同一指标50.85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9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案要点:学前教育效益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功能,就有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效益,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有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个人效益主要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在个人认知、经济等方面的收益。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它在整个社会上所获得的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

该案例中就是学前教育效益在文化效益的表现。美国佩里计划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儿童在较小年龄时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感受幼儿园的正规教育,儿童能够在认知、记忆、个性、社会化、心理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助于其智力的发展、良好成绩的获得,最终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中学,获得较高的毕业率,从而有助于个体获得较高的文化水平。

因此说,学前教育界有助于儿童身休、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以保证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国家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1.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称为

教育功能。

2.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表现在:领先性、广泛性、对象性

发展性和延后性。

3.学前教育是面向 0-6

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4.从性质上来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分为 期望功能

实际功能。

5.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期望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和 家庭功能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

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

育人效益,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9.学前教育在人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对人的内在发展和外在的影响。

10.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1.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的基本功能是(D)

A.社会的功能

B.个体的功能

C.文化的功能

D.育人的功能

2.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C)

A.单一性

B.停滞性

C.发展性

D.狭隘性

3.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A)。

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B.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

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与家庭功能

4.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C)

A.过度教育

B.质量下降

C.功能异化

D.社会不重视

5.属于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的是(B)

A.直接性

B.迟效性

C.单一性

D.短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功能

答: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能或价值。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2.学前教育功能

答:学前教育功能从广义上说,可以分为个提供功能与衍生功能。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对个体心智、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学前教育的衍生功能,它是学前教育功能的外在形式,是学前教育在自然改善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3.学前教育效益

答: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4.育人效益

答:育人效益是学前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5.学前教育期望功能

答:学前教育的期望功能是指学前教育理想的功能,期望的本体即使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发展功能,期望的工具功能既为以后发展打基础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答:学期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要求学前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社会的、情感的、人格的培养。

2.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六个途径入手: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为学前教育立法。

3.教育本质、教育功能和教育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本质,是教育固有的本质属性。教育功能,是由教育本质所决定、蕴藏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教育效益,是通过教育过程使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而获得的成果。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4.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答:提高学前教育效益可以通过以下六方面的途径:1.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6.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5.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答: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领先型;2.广泛性;3.对象性;4.发展性;5.延后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结合实际分析学前教育的经济功能。答: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支适应现代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的人才队伍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而学前教育更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首要的、关键的因素。学前教育不仅表现在提高劳动力资本素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教育使人掌握科学技术,培养合格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科学技术上有创新和发展,以促进经济的振兴和科学的发展。学前教育的经济功能还表现在解放妇女劳动力上,并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工作,减轻了家长养育学前儿童的负担,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直接解放了劳动力,从而为发展经济服务。

2.分析学前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答:学前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不能以直接的物质产品与投入相比较,也不能直接以国民收入怎增长来衡量,学前教育投资所培养的人才也很难用一个笼统的投入产出比较结果来表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第一,数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单位投入的产生率=中学学校本期毕业人数/学期教育投资总额 边际产生率=中学学校本期增加的毕业人数/学前教育投资本期增加数

第二,质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本级教育成本收益率=本级受教育者与前一级受教育者的收入差别/本季教育费用

3.你是如何认识‚幼儿园‘小学化’‛这一现象的?

答:如果孩子完全有兴趣,老师也足够童趣地去教授些所谓的‚小学化‛东西,那孩子们肯定是快乐的,而不是小学里死气沉沉的。另外如果说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教育、忽视了孩子语言发展的能力、忽视孩子的日常交往能力,那肯定不是幼儿园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所以关键问题时教育者、家长以及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学前教育,只要能多为孩子着想,那学前教育中适当的小学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幼儿园应该是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的过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则是影响进小学的关键时期,只有办好幼儿园才能让每个儿童上小学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4.你认为应该如何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调整学前教育内容。

答:未来社会的教育应该以专

一、专业为主,而不是以现在这样的全面发展(杂而不专),并且未来社会是以机器代替人类劳动,所以人类的教育以牵引其创造性、发展性专业性以及道德性(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为主,传统教育性为辅。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界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领先性;2广泛性;3对象性;4发展性;5延后性。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高出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同一指标50.85个百分点;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9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正因为接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使人开始的心理及生理发育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促进了集体化生活的意识。所以说,学前教育是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方能培养出更多全方面发展的、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提高学前教育还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1、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

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

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6、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坚持学前教育,使其快速发展,为中国贡献更多栋梁之才。第三章、第四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1.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学前儿童情绪的 易激动性

、易感性和

易表现性。

2.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实践的品德教育法是

练习。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等

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

身心

和谐发展。

5.我国幼儿园担负着

保育

和 教育

学前儿童和方便家长的‚双重‛任务。

6.幼儿园教育应该以

游戏

作为基本活动。

7.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早操、体育课

、户外体育活动

、运动区的活动、全园性的儿童运动会。

8.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

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 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 良好学习习惯 的教育过程。

9.学前儿童学习兴趣主要包括探究的兴趣、求知的兴趣、创造

的兴趣以及动手的兴趣。

10.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 和 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 两个方面。

11.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想象力 和 对美的表现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不包括(C)

A.自觉性低 B.自制力弱 C.注意力分散 D.坚持性不强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B)

A.溺爱

开放

专制

放任

B.溺爱

民主

专制

放任

C.溺爱

民主

强权

放任

D.溺爱

开放

强权

放任

3.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A)

A.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B.指导、范例、练习、评价

C.说服、规范、练习、评价

D.说服、范例、练习、批评

4.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A

B)

A.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B.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C.儿童的发展应是平均的发展

D.儿童的发展应是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的发展 5.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A)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为家长服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认同 答:认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前儿童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

2.学前儿童体育

答:学前儿童体育是指遵循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3.幼儿园教育目标

答: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队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4.个体社会化

答: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

5.学前儿童智育

答: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答: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有:1 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的与最基本的途径 2 专门的的与活动实施学前儿童的与的有效手段 3 游戏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的与的有利措施。主要方法有:说服、范例、联系、评价。

2.简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答:生活活动既是儿童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又是形成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基础,并对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具体地表现为:①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②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③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3.解释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答:幼儿园教育有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次(宏观管理),中间层次(中观管理),基础层次(微观管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逐步具体化。如果按事件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每一学年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学期教育目标:第三层次,一个月或一周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单元活动目标。如果从教育目标知道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导本院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指导一个班级的教育目标:第三层次,指导不同活动组的教育目标:第四层次,指导每个个体的教育目标。

4.简述我国幼儿园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

答:我国幼儿园工作应坚持下列原则:

1.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2.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3.保教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5.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答:实施学前儿童体育的途径:

1)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地护理学前儿童的生活;2)制定科学的生活制度;3)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4)进行专门的体格锻炼;5)做好全面的保健工作;

实施学前儿童体育的方法:

1)讲解演示2)实际练习3)情境表演4)感知体验5)榜样范例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论述学前教育对人外在发展的影响。

答:学前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内在发展,而且对于个体的外在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实施的佩里计划表明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在其日后的发展上许多方面胜过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主要体现在智力发展、学习成绩、精神发展、中学毕业率、文化水平、入大学率、职业情况、经济独立、少女怀孕情况以及青少年犯罪率等方面。因此,从总体上说,学前教育对于个体将来的学习成就、中学毕业率、文化水平、职业发展、经济独立、犯罪率、经济效益等七个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2.分析社区文化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答:社区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2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3为学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4为学前儿童提供特定的精神环境:5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行为。

3.论述你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答: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包括;(1)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2)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协调发展;(3)学前儿童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4.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塑造。

答: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时刻对其进行品德教育,使其潜移默化的记忆;游戏时讲述或范例的进行言传身教是幼儿能够理解品德良好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将来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

六、案例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1.‚教给幼儿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的表达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这段论述,分析我国学前儿童智力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答: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美容与任务主要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与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两方面。

第五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分,共11分)

1.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

和 游戏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包括

主动性

原则、渗透性

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和

实践性 原则。

3.幼儿园教学活动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分为

集体教学、分组教学

和个别教学。

4.综合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

主题 为基本线索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5.以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为基础来考虑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称为

体验性教学。

6.教师的教学计划可以分为

学期计划

活动方案 两种。

7.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8.游戏活动具有社会性、虚构型、兴趣性和愉悦性和具体性的特点。9.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将游戏分为: 实践练习、角色游戏

和有规则游戏三类。

10.在我国幼儿园中,一般将游戏按教育的作用分为 创造性游戏

和 有规则游戏两类。

11.一般而言,学前儿童每日应至少有

一小时 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分为(A)

A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B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

C 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

D表现性教学和体验性教学

2.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B)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结构性游戏

3.上课活动一般分为开始部分、结束部分以及(D)

A过程部分

B高潮部分

C基础部分

D收尾部分

4.属于创造性游戏的一项是(A)

A结构游戏

B 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5.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即(B)

A形象玩具和结构玩具

B成型玩具和未成型游戏

C智力游戏和娱乐游戏

D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生活活动

答: 1)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会独立.2)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3)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4)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 2.游戏

答: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3.角色游戏

答: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感知,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4.有规则游戏

答: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5.幼儿园教学活动

答: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育学的正式活动。

四、简述题

1.简析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答:1)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2)游戏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4)游戏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5)游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2.简述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3.简述我国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有:主动性原则、渗透性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4.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编写学前儿童的活动方案的。

答:课堂学活动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先搬、中班、大班儿童的情况各不形同,所以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标准大致有四:1 课堂教学活动目地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2 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4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

5.简述幼儿园游戏的意义。

答:1)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2)游戏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4)游戏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5)游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论述指导学前儿童生活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答: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和保育人员应做好下述四方面工作:

1)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会独立.2)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3)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4)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 2.比较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缺点。

答:集体教学是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度分成的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一般为单位进行教学。选择适当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廖绪教学的组织形式。个体教学为集体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可以更好的考虑到每个幼儿的能力、接受程度,照顾个别的幼儿的兴趣和特点。但需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力和物力。不易培养儿童的集体性和自制力。

3.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答:一般而言符合以下标准的环境是学前儿童比较喜欢的1熟悉的环境;2舒适的环境;3富有新意的环境;4贴近自然的环境; 5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6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 4.结合实际,论述组织和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答: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和保育人员应做好下述四方面工作:

1)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会独立.2)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3)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4)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

六、案例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1.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然后在火上烧烤后制成了菊花。当薛诗雨、汪佳琦等小朋友看见后觉得很好奇,就走过来看,我和梁老师就叫她们学着剪花瓣,开始的时候,快,但剪得不整齐;薛剪得慢,剪得还算整齐;剪得较好的算是沈佳蕾……自由活动时,夏凡、张译文、刘嘉缘等也要剪,我就让沈做小老师,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做起小老师来还挺像样的。小朋友将剪好的花片给我之后,我到厨房去烧烤之后布臵在墙上,吴哲、关杰等小朋友都说这样的菊花比绉纸做的要好看。

结合案例,说明应该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答:总的来说,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身体生长发育较快,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大脑皮层机能不够完善,表现为独立性差,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心理方面,幼儿有极强的好奇心,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思维是在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言方面是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情感常常受外界刺激和周围人情绪的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等等。同时,3—6岁的学前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特点,并且,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幼儿身心发展上又表现出明显个性差异。因此,由于幼儿期具有这些年龄特征,使得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而展开。

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性质来讲,不属于正规的学习活动,而是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学习的准备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该通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幼儿掌握被认识事物的简单常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训练幼儿各种感官,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学中应该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保教结合原则,等等。

如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就是根据幼儿好学、好奇、好模仿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教学原则,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第六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1.环境的制约作用是指环境因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限制作用

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强化效应可分为正强化效应和

负强化效应,其中,幼儿园环境所发挥的应当是指 正强化效应。

3.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

物质要素

精神要素 的总和。

4.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

保育环境

教育环境。

5.从学前儿童教育特点的维度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 语言环境、运动环境、劳动环境和 游戏环境。

6.幼儿园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

人际关系

、精神氛围、等。

7.幼儿园的心理环境的特点主要包括教育性、可控性、隐蔽性

和复杂性。

8.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

开放性原则。

9.参与性原则要注意避免

教师中心主义

和培养学前儿童的 主体意识。

10.教学活动室最主要的两个功用是指

教学

游戏。

11.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的环境称为幼儿园户外环境,其主要包括 户外场地 游戏设施、庭院绿化和建筑小品四部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限制作用和导向作用是指(B)

A.指导作用

B.制约作用

C.激励作用

D.启迪作用

2.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育是指(D)

A.平等教育

B.差异教育

C.全面教育

D.赏识教育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A)

A.发展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配合性原则

4.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是指活动室空间设计中的(A)

A.开放式

B.区隔式

C.秧田式

D.封闭式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C)

A.课堂

B.游戏

C.环境

D.教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物理环境

答:幼儿园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为促进其体智德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多提供的物质条件统称为幼儿园物理环境。

答:幼儿园环境包括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环境是指学前儿童自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狭义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3.同伴关系

答: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的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4.幼儿园心理环境

答: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5.户内环境

答:户内环境指幼儿园教学用具、硬件设施、教室规格以及室内环境等。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幼儿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答:环境对启迪儿童的智力,引导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同时,儿童对一切信息都相对敏感和好奇的特点使得环境对儿童的启迪作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也正是对儿童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创造丰富多变的环境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探索和思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意义正是利用环境因素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而言,体现在制约作用、启迪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几方面。2.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答:应设计成幼儿喜爱的环境:熟悉的环境、舒适的环境、富有新意的环境、贴近自然的环境、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

3.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是指教师寄予学生期望与爱,使被期望者自信自强的心理,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4.简述科学的儿童观。

答: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包括对儿童发展的认知,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认知和对合格儿童的标准认知。5.简析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

答:主要包括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创设一个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答::一般而言符合以下标准的环境是学前儿童比较喜欢的1熟悉的环境;2舒适的环境;3富有新意的环境;4贴近自然的环境; 5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6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 2.列举四条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标准,结合实际进行说明和分析。

答:1)安全和健康;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我觉得现代幼儿园教育中要建立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新型师幼关系。教师应从以下二方面做起;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其次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4.如何帮助‚不合群‛儿童,请结合实例说明。

答::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其次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步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有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三‛在幼儿园,老师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孩子慢慢就会同化于集体之中。教师也要多注意他们的一些举动强化和鼓励他们大胆的去接受其他幼儿`去加入这个集体。

六、案例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臵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臵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受护。‛

(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我们的环境布臵往往是按老师的理解由老师完成,即使幼儿参与也是一种‚受动式‛、‚小面积‛的参与,即儿童参与环境创设一般得经过教师的同意,按教师的意图,甚至是教师说,幼儿做。陈鹤琴先生主张‚环境的布臵要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臵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因此,做教师的应该学会如何领导儿童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臵环境。‛其含义: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创设环境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使幼儿自主创设物质环境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使幼儿能根据活动需要,积极主动地创设学习、生活的环境;使环境趋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环境真正成为幼儿所想、所表达、所活动的空间。

(2)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答:1)强调儿童的参与性;2)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3)幼儿园中的户外场地的设计,即水泥地,花草地和泥土地;4)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方便,能让儿童充分地活动开来,有利于儿童开展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如果在场院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增加户外场地的面积,使学前儿童能充分地享受户外环境;5)在设臵幼儿园课程时,应该考虑尽可能利用户外条件的资源。如果场地面积比较小,则不能仅仅为了美化的作用而设臵一些不必要的设施,而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第七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教师对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表现为支持学前儿童

独立自主的学习

合作学习。

2.教师为学前儿童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包括

户内环境

户外环境。

3.教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应该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

启发性。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

观察能力

、沟通能力、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5.在教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全面更真实记录教师教学行踪的材料称为。

6.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一般一般项目、课前计划、过程描述和课后反思。、7.教师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对话、协作

和帮助三种形式。

8.‚反思日记‛的类型包括自传叙事、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A)

A.目光直视

B.敢于批评

C.语调语速要适当

D.语气要一直不变

2.教师互助形式之一的对话主要包括(C)

A.信息交换、经验分享、专题讨论

B.信息交换、经验分享、经常会谈

C.信息交换、经验分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

D.信息交换、经验分享、经常会谈、深度讨论

3.不属于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的是(D)

A.帮助

B.协作

C.对话

D.讨论

4.不属于沟通能力的基本构成的是(C)

A.目光沟通

B.动作沟通

C.深度沟通

5.教历研究的主要流程是(B)

A.一般项目

课前技术

过程描述

课后反思

B.课前技术

一般项目

过程描述

课后反思

C.课前技术

课后反思

一般项目

过程描述

D.一般项目

过程描述

课前技术

课后反思

D.语言沟通

三、名次解释(每小题3分,共21分)

1.同伴互助

答:在两面三刀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2.教历研究

答:教师通过是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时间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3.反思日记

答: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思想的记录,以次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的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的一种语言方式。4.案例教学

答: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中教学方法。

5.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答:包括三个方面:1 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 2 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3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6.沟通能力

答:沟通能力由目光沟通、动作沟通、语言沟通及面部表情沟通组成。

7.观察能力

答: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教育对象有外表到内心的认知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教师作为‚指导者‛角色的具体要求。

答:1 引导 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老师应指导他们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2 指导 指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等 3 诱导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动机、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 教导 交到学前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

2.简述培养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

答:培养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途径有:1 不断学习心得教学理论 2 经常想教学行家学习3 从事教学研究活动。

3.简述教师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答:教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方面、认知能力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4.简述培养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答:培养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1 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 2 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 3 要注意多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 4 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5.简述培养幼儿园教师沟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答:幼儿园教师沟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 提高语言素养 2 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 3 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助于调节学前儿童全面参与的能力 2 有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3有助于全面了解学前儿童的情况。

五、论述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分析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及其基本内容和意义所在。

答: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育人的天职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

一、依法执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各项法规。

二、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尽职尽责,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三、尊重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信、欣赏、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热爱幼儿:为幼儿营造一种充满关爱、温馨平等、尊重与支持的氛围,和蔼可亲(不挖苦、讽刺、讥笑幼儿,不大声训斥恐吓幼儿,不体罚变相体罚幼儿)。

五、乐学善思,:不断汲取新知,开拓创新,促进专业化成长。

六、尊重同志:打造团结和谐的班组团队,真诚谨和,互勉共进。

七、严以律己:遵纪守法,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接受家长馈赠。

八、为人师表:礼貌待人,讲普通话;仪表端庄,服饰大方得体(不浓妆、不披长发,不戴饰物、不留长指甲、不穿高跟鞋,不穿奇装异服);爱护环境,保持洁美。

九、尊重家长:热情、礼貌地接待每一位家长,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共育信息,提高家园共育效果。2.分析幼儿园教师成长的操作路径。

答:

一、把握小班幼儿心理特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自身的教育行为三、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案例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幼儿园对父母做了个调查:‚您认为幼儿园老师是做什么的?‛父母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A.帮父母看孩子的;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B.陪孩子一起玩,让他快乐;哄孩子高兴的呗。C.主要是照顾孩子,也教一点知识;培养和教育孩子。

根据材料分析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有 1 引导至 2工程师 3 支持者 4 养护这 5研究者6 中介者。

因此家长应该对教师这个职业充分了解并重视起来。不能因为某些原因轻视幼儿教师,要公平公正客观的认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2.每天早晨晨间活动结束的时候, 我就会拿起点名册准备点名。这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不用嘴巴来点名, 而是用眼睛来点名。‛他们一脸的疑惑, 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 就是在点你的名字, 你看到我, 也对我笑一笑好吗? ‛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 发现班上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 上课还主动举手了, 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结合案例,运用幼儿园教师沟通技巧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熟记幼儿名字 2 选用适当的语言 3 眼光要和幼儿直接接触 4语调语速要适当 5语气要和善 6 善于倾听 7 以鼓励、肯定、引导为主。

第八章、第九章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1分)

1.学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即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与

社会教育。

2.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方式方法可以分为

个别联系

集体联系

两种。3.社区教育最初是

成人教育

形式的社区教育。

4.《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结合‛的育人机制。

5.社区学前教育基地的功能包括

反馈意见

、进行专门的学前教育和

营造学前教育的有利氛围

6.与幼儿园以游戏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相比,小学是以 学习任务

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

7.幼小衔接必须坚持 长期性的原则。

8.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途径有

日常生活

、专题性的主题衔接活动

和其他各领域的教学活动。

9.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归纳的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要素指 健康的体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

10.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环境

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有助于减少疾病等影响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

11.国外幼小衔接的过渡模式可以归纳为、幼儿园向小学靠近和。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A)

A.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B.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C.过渡期的存在D.儿童智力发展需要

2、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D)

A.小学化

B.突击性

C.单向性

D.整体性

3、社区教育起源于(B)

A.英国

B.丹麦

C.法国

D.美国

4、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B)A.家长会

B.家长咨询C.父母育儿橱窗

D.家长开放日

5、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C)

A.1-2岁

B.1—4岁

C.2—3岁末

D.0-3岁未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家长开放日

答:家长对幼儿园的环境设施进行观赏。

2.幼小衔接

答: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体智德美劳诸方面做准备,是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亲子班

答:就是由社区组织的,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的班级。4.家长学校

答:是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社区教育职能的另一途径,即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正式机构与社区联合,举办家长学校,以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前儿童家长传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的知识,交流优秀的学前教育经验,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学前教育方法。5.个别谈话

答:个别谈话是一种幼儿园与家庭加强联系的重要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内容

答: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内容有 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 2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3 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知识 4 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5 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2.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④、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3.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答:①、志愿者,可以负责部分教育活动。②、家长俱乐部。如定期会面、论坛、博客、QQ群等。组织家长俱乐部吸收家长参加各个班级活动。③、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根据幼儿园教学计划可在适当时机,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利用周围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4.简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答:①、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②、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

③、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④、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5.简述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答:①、社会要求的提高。②生活制度的变化。③师生关系的不同。④生活环境的变更。⑤教育内容的加深。⑥教学方法的改变。

五、论述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你如何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答:①父母资源在幼儿园得到延伸,将发挥更大的教育力量,进了幼儿园的孩子获得的最大财富就是集体的教育力量,它有着家庭所不具备的影响力。有位爸爸是学工程的,他常常带一些材料拿回家,希望女儿摆弄这些东西,发展思维和手指的灵活性。可是女儿偏偏不喜欢,宁肯搭拼简单的积木。妈咪认为可能是女孩子不擅长空间思维的缘故。有一天,幼儿园老师说她们正在组织有关房子的主题活动,想请这位爸爸到班里演示一次搭建筑模型的过程,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观察力。爸爸欣然答应了,爸爸的到来不但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改变了自家女儿。爸爸在幼儿园亮相后,平时对爸爸的建筑工作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女儿发现,爸爸以及爸爸的工作原来是个‚宝‛。从这以后,她就有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了要当建筑师!

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他发现自己的父母跟老师多说话,参与班集体多做事,就特别自信和自豪;反之,如果他发现父母跟老师合不来,在班集体老不露面,一丝孤独和失意就会侵袭他的心灵。

②把教师威信带到家里,可以加强父母的教育力量。不像医疗或者电子等行业有那么多不易被外人所知晓的技术密码,教育的专业特点是很容易入门,它的做法和评价很透明,谁都会有所观察和思考,这是影响幼儿教师在父母心目中威信和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父母的教育理论普遍并不主要来源于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而是通过看电视、阅读书籍报刊和自己的经历体验获得的,这种方式使人悟出的‚新观点‛虽然很多,但缺乏系统分析和内在联系;另外,初为父母在指导孩子方面也欠缺一些技能和小窍门。幼儿教师固然有学历的局限,然而长期的工作经历使她们对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着具体而微的观察和分析,这些是不从事幼教事业的高学历父母不可能具有的。高学历父母走出光环效应的误区,以平和的态度进行充分沟通,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才会更加精确和科学,对孩子的指导也才会更加到位。2.结合实例论述教师应如何与儿童家长保持联系的。

答: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 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导引导。可采取个别联系方式,集体联系方式等。可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书面联系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室或父母育儿橱窗,以及家长座谈会等。

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答: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周围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儿童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周边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儿童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有效地利用社会大环境作为孩子们学习的课堂,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已成为必然。

4.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开展哪些工作。

答:①、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第一培养主动性;第二培养独立性;第三发展人际往能力;第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③、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5.选择国外一个国家,介绍其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做法,并结合你所在地区的情况,分析其可借鉴之处。

答:因为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点,特别是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许多违背孩子个性发展的弊端,为了孩子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由呼吸,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

我看到一篇国外关于‚幼小衔接‛的文章,文中认为孩子幼儿园到小学,有6个断层,解决好这6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臵并为班级所认同。

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断层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幼小衔接‛研究结果也表明:

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

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差,表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更加突出。

6.试论述社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答:1 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补偿性教育 2 积极影响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 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等

社区的环境决定儿童的性格品质等。

7.试论述各国幼小衔接实践的基本特征。

答:①、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原则。②、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

③、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④、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的原则。

①、社会要求的提高。②生活制度的变化。③师生关系的不同。④生活环境的变更。⑤教育内容的。加深。⑥教学方法的改变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1分,共11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臵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答:这二位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的原则‛。这种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提学前儿童学习小学的教材,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学前儿童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这不仅影响学前儿童上小学,甚至可能给今后的发展埋下危机。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学前儿童。象本案例中的用小学工的上课取代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或在管理方式上也完全小学化,如要求学前儿童上课手背后面,长时间不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喝水;还有教师给学前儿童布臵许多家庭作业,作业做不好还要受批评、惩罚等等。这些做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因此,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 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期公共教育教育思想诞生的标志是(《理想国》)

2、世界上第一步学前教育的大纲是(《母育学校》)

3、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4、1923年,(陈鹤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学前儿童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5、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江西实验幼师),其创建者是(陈鹤琴)。

6、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期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福禄培尔)。

7、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个体的功能)。

8、下面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发展性)。

9、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

10、下列关于教育利益、教育本质、教育功能三者关系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教育功能决定教育利益)。

二、名词解释题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2.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直。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3.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是由学前教育功能决定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夸美纽斯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

答:夸美纽斯在论述幼儿教育时,不仅广泛汲取了以往和当时教育思想发展的成果,而且还力图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他个人对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发展的认识水平上,把幼儿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这是十分可贵的。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理论,为近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2.简述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答: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包刮以下三点: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3学前教育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3.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答: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包刮以下几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2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3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 ;4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的力度;5多渠道办托幼机构;6办学前教育立法。4.简述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答:

1、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

3、调整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

4、加强幼儿园的科学自主管理。

5、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

6、改善幼儿园的师资力量。

四、论述题

2.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的经济效益?

答:学前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不能以直接的物质产品与投入相比较,也不能直接以国民收入怎增长来衡量,学前教育投资所培养的人才也很难用一个笼统的投入产出比较结果来表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第一,数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单位投入的产生率=中学学校本期毕业人数/学期教育投资总额 边际产生率=中学学校本期增加的毕业人数/学前教育投资本期增加数

第二,质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本级教育成本收益率=本级受教育者与前一级受教育者的收入差别/本季教育费用。

五、材料分析题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生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影响下也有了较大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了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表现在两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新阶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前教育学工作者开始逐渐摆脱以往那种以生物学观点解释学前教育的现象,强调儿童的本能或遗传的作用和儿童自发的发展的局限,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为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观点。(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学科为学前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研究,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的研究,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研究都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请从学前教育功能的角度阐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及其将来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保教功能能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对社会而言,学前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稳定了家庭生活。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学前儿童发展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将来的智力发展优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

2、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这是哪一种教养方式的结果?(民主)。

3、教师作为儿童学习范例的榜样均具有某些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师榜样所具有的特征?(教师具有缄默、深思的性格)。

4、指导幼儿园开展工作的纲领性目标是(学前教育总目标)。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园“双重”任务的内容?(赢利)。

6、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不包括(注意力分散)。

7、根据教学活动是侧重于多个领域还是一个领域,可以把教学活动分为(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二、名词解释题

1.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队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学前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2.范例:可以仿效的事例;典范的例子。

3.体验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成长的过程。4.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5.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特征以及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答:(1)权威型 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2)专制型 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较多地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

(3)放纵型 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

(4)忽视型 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2..简述我国幼儿园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答:我国幼儿园工作应坚持下列原则:

1.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2.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3.保教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3.学前儿童智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处理智力与知识智能的关系。

答:知识与智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必备的条件。知识的贫乏不利于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高低决定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4.学前儿童德育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1.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的原则2.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3.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简述我国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有:主动性原则、渗透性原则、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6.简述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四、论述题

1.论述你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答: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包括;(1)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2)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机能,包括认知、情感、性格、社会性、语言等协调发展;(3)学前儿童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2.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答:(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五、材料分析题

1.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然后在火上烧烤后制成了菊花。当薛诗雨、汪佳琦等小朋友看见后觉得很好奇,就走过来看,我和梁老师就叫她们学着剪花瓣,开始的时候,汪剪得快,但剪得不整齐;薛剪得慢,剪得还算整齐;剪得较好的算是沈佳蕾„„自由活动时,夏凡、张译文、刘嘉缘等也要剪,我就让沈做小老师,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做起小老师来还挺像样的。小朋友将剪好的花片给我之后,我到厨房去烧烤之后布置在墙上,吴哲、关杰等小朋友都说这样的菊花比绉纸做的要好看。

结合案例,说明应该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参考答案: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教学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各儿童比较自由的自发学习活动,儿童获得生活的、社会的、自然的、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简单的概念。通过具体形象的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儿童懂得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具体观念。

在次案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手工剪纸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但类似的教学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在学前小班进行。

小班儿童刚离开家道幼儿园,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适合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语言的发展,求知欲的增强。

到了中班,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因此在中班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有分析,指出好在何处,说明原因。

进入大班后,儿童在知识、技能、语言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按照老师的指示完成任务,求知欲和自制力显著增强。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逐渐减少游戏成分,增加语言讲解成分,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幼儿园)。

2、一个儿童即使在家里表现得很“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幼儿园的环境中,他为了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也不得不学会和别的儿童共同分享玩具、食物以及教师的关注。这体现出了幼儿园环境的(制约)作用。

3、幼儿园环境能够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这体现的是幼儿园环境的(调节)作用。

4、学前儿童对于植物和小动物常常会有很强的兴趣,但如果只饲养一种小动物,久而久之,儿童就会感到厌倦乏味。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环境对学前儿童来说必须是(富有新意的)。

5、学前儿童对于自身的言行缺乏评价能力,习惯于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所设计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具有鼓励作用的)。

6、教师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动。这说明幼儿园心理环境具有(隐蔽性)特征。

7、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发展性原则)。

8、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属于活动室空间设计的哪种形式?(开放式)

9、观察能力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由外表到内心的一种(认识能力)。

10、教历研究的主要流程是(一般项目 课前计划 过程描述 课后反思)。

二、名词解释题

1.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精神氛围、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等。

2.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的儿童之间的共同生活,共同游戏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协作关系。

3.同伴互助:在两面三刀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4.教历研究: 是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在反思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时间能力,最后改进教学实践。

5.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思想的记录,以次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的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的一种语言方式。

6.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中教学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答:1)安全和健康;2)满足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3)重视发展学前儿童的潜力;4)充实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5)培养学前儿童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6)有利于教师的管理;7)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什么样的幼儿园心理环境是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

答:(1)教师能满足幼儿的各种合理需要;(2)教师能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3)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幼儿;(4)教师能对幼儿表现出种种支持的行为;(5)教师能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幼儿的活动;(6)教师能为幼儿提供发挥其创造力的机会;(7)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能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8)幼儿园能对游戏和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整合;(9)教师能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10)教师能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3.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是指教师寄予学生期望与爱,使被期望者自信自强的心理,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4.简述培养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答:1)要有强烈的观察动机。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3)要注意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4)要深入关心学前儿童

5.简述培养幼儿园教师沟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答: 1提高语言素养。2提高人际交往的适应性。3多参加集体活动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创设一个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答:一般而言符合以下标准的环境是学前儿童比较喜欢的1熟悉的环境;2舒适的环境;3富有新意的环境;4贴近自然的环境; 5满足活动需要的环境;6具有鼓励作用的环境

2.举例说明幼儿园教师具有哪些角色。

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具有社会角色的特征。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

教师扮演的“指导者”角色,如: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

如: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来影响和感染学前儿童,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艺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支持儿童独立自主学习;(2)支持学前儿童合作学习。4.教师是学前儿童养护者。“养护者”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是学前儿童权利的保障者;(2)教师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设适宜的气氛和环境。

5.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者。

如:反思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等。

6.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如:学前儿童对社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体验都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完成的。

五、材料分析题

1、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受护。”(1)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答案要点:

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的环境布置往往是按老师的理解由老师完成,即使幼儿参与也是一种“受动式”、“小面积”的参与,即儿童参与环境创设一般得经过教师的同意,按教师的意图,甚至是教师说,幼儿做。陈鹤琴先生主张“环境的布置要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因此,做教师的应该学会如何领导儿童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置环境。”其含义: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创设环境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使幼儿自主创设物质环境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使幼儿能根据活动需要,积极主动地创设学习、生活的环境;使环境趋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环境真正成为幼儿所想、所表达、所活动的空间。

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1)强调儿童的参与性;2)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3)幼儿园中的户外场地的设计,即水泥地,花草地和泥土地;4)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方便,能让儿童充分地活动开来,有利于儿童开展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如果在场院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增加户外场地的面积,使学前儿童能充分地享受户外环境;5)在设置幼儿园课程时,应该考虑尽可能利用户外条件的资源。如果场地面积比较小,则不能仅仅为了美化的作用而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设施,而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和(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2、幼小衔接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整体性)。

3、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

4、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家长咨询)。

5、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0~3岁)。

6、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①、家庭教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②、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③、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④、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总之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榜样,家庭教育时刻影响着学前儿童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2.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答:①、志愿者,可以负责部分教育活动。②、家长俱乐部。如定期会面、论坛、博客、QQ群等。组织家长俱乐部吸收家长参加各个班级活动。③、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工作。根据幼儿园教学计划可在适当时机,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利用周围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3.简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答:(1)优化社区学前教育的功能;(2)提高学前教育正式机构的教育质量;(3)促进社区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4.简述幼小衔接的意义。

答:(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过渡期的存在;(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3)现在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儿童的长远发展。

5.简述各国幼小衔接实践的基本特征。

答:各国幼小衔接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小学向幼儿园靠近、幼儿园向小学靠近和幼儿园与小学一体化。

国外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共同特点是:(1)入小学的预备教育必须为幼儿身体、认知、情感、道德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2)小学预备班的教育始终保持幼儿园的特点;(3)加强教师素质的训练。

三、论述题

1.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般会面临哪些问题?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帮助解决?

答:面临的问题:①、社会要求的提高。②生活制度的变化。③师生关系的不同。④生活环境的变更。⑤教育内容的加深。⑥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如何做:①、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学前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第一培养主动性;第二培养独立性;第三发展人际往能力;第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

③、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第三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2.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怎样坚持非小学化的原则。

答: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四、材料分析题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可以自由发挥)答案要点:

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那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呢?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先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和原则入手来分析此题。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幼教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3)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此案例中,两位老师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使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入学初感学习轻松,以后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情况,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在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1)应注重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应培养其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其中包括:培养主动性;培养积极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前准备。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其感性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等途径来实现。

下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