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今日古诗:《劝学》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诗人的名字。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交流:陆游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1 / 6 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把事物摆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题目告诉我们,诗人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来教育小儿子。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1、自学古诗:(1)读通顺、流利;(2)以小组猜猜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做出简单的批注。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 6 ③“始”:才。(2)诗句意思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联系实际:
A、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B、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包拯、唐伯虎„„)
(4)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就学会了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C.明天有()再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板书:做学问: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 6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2)诗句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C、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D、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得时候要注意。
(5)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真正的学问=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6)齐读后两句。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1、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教师随机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3、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1)听范读。
(2)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4、快速背诵。
5、总结全诗,点明这首古诗与课前诵读的《劝学》都是寓理诗,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
六、课堂检测。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 6(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
(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
七、课后作业。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6
第二篇:冬夜读书示子聿___教学设计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4、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默地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板书: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景 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联系大量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一、谈话导入,沟通回顾。
1、出示学生制作的陆游的作家卡片,加深学生对诗人陆游的了解。
2、揭示课题。解释“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3、这首诗在文中有幅插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从插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交流)知道了这个字(示)你就明白了。我们曾学过他的《示儿》,还记得“示”是什么意思?(告诉)。你能结合插图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思吗?
3、陆游会怎样教育子聿呢?让我们结合插图进行一下想象。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这一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诗,正音。(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三、自学古诗,小组探究。
1、合作探究:陆游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到底想教育子聿什么?
2、出示学法提示: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哪些诗句,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不明白的地方,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四、品词析句,体会情志。
1、探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教师:通过刚才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交流讨论,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① 冬夜读书,陆游告诉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指名交流收获。
诗句中的“无遗力”你怎么理解?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的?(查字典、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
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做学问是无遗力的?
“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这样的坚韧不拔的学习真是无遗力)
②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 出示成语:悬梁刺股(孙敬 苏秦)凿壁借光(匡衡)萤囊映雪(车胤 孙康)闻鸡起舞(祖逖)
③即便“学无遗力”也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获得成功。这是诗人在告诫儿子什么?你联想到哪句诗?哪些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国榷》。
这两句诗陆游想让子聿明白什么?(板书: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④那么,到底什么是“学问”,“学问”应该从哪儿来?仅仅从书本上吗?
2、品悟——怎样的“绝知”,怎样的“躬行”。① 品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读懂了哪些词?(交流)
“纸上得来”让我们想起一个词:“纸上谈兵”。② 补充阅读《纸上谈兵》。
③ 这两行诗句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出示—— 绝:a断绝,b完全没有,c极、最; 躬:a亲自,b弯下身子
④ 联系诗句,你觉得这里的“绝”和“躬”各应该是什么意思?“绝知”和“躬行”之间有什么联系?(体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懂得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⑤ 再读古诗。巩固练习(填空):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小结:是啊,寒冷的冬夜在父子间充满温情的对话中变得不再寒冷,枯寂的苦读在父亲富有哲理的话语中化为一场智慧的盛宴。
3、诵读,读出诗情
(1)陆游为什么要对子聿说这番话?是什么原因?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像一下吗?(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2)古诗涵咏。配乐
a、聿儿是陆游最小,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b·聿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做父亲的不无怜爱地提醒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c·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不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他的聿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父亲对儿子多么深情的嘱咐啊!让我们深情的背一背!在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五更读书示子》 [南宋]陆游诗和注解。
2、自读品悟,陆游教孩子什么?交流(做 人:正直朴素 耐受挫折)
3、这两首诗,只是陆游所有育子诗里的沧海一粟,还有更多为人父对儿子的更多教育。此刻,你对陆游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交流:爱子之心。
五、作业超市
必选题: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其它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自选题 :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4、写一段话,要求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板书设计: 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冬夜读书示子聿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真正的学问
第三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2、谁来说说对陆游的了解?
3、现在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陆游的小儿子,叫——子聿,一起称呼一下。这个“聿”字,你怎么记住它呢?
4、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图,想想陆游和子聿在干什么呢?(教,也可以说是教育;还可以说陆游在教儿子怎样读书,教读书的道理)
5、这幅图看明白了,老师想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的意思你肯定理解了。诗的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齐读,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那么,这儿的“示”是什么意思呢?
二、诵读,读通古诗
1、过渡:那么陆游他是用哪些读书感想来教育子聿的呢?请看屏幕,自由地读读古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字正腔圆。
2、把诗读正确了,还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美,要读的有板有眼。范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三、研读,读懂诗意
1、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有一些字词值得我们去注意,先看第一二句。(1)这里有一个“遗”字,看到“遗”字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那么在古诗里“无遗力”是什么意思呢?
(2)再看“少壮”这个词,读着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什么诗句呢?那这个“少壮”是什么意思呢?“始”呢?是什么意思?(3)这里的“工夫”是什么意思?
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词有什么异同?你会区分它们吗? A:他三天()就学会游泳。B:这个杂技演员()真好!C:明天有()来玩吧!D: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古诗中的“工夫”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2、那后两句中的“绝知”“躬行”怎么理解呢?
3、这些字词理解了,我们对诗的意思就基本了解了。那么,在这首诗里,大诗人陆游告诉儿子子聿哪些读书感想呢?请大家再次自由地读读古诗,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游的读书感想。也就是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要点:A.古人读书,做学问是要不遗余力的。
B.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努力,这样到老了才有所成。C.学到了知识还要亲自实践。
四、悟读,读诗明理
1、我们刚才通过理解把整首诗读成了两个字“知”“行”,这就是把诗读薄了,现在我们还要加入自己的联想把诗读厚,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陆游的诗中,一起再来读读前两句:
(1)齐读,师:无遗力就是不保留一点力量,用成语说就是竭尽全力,全力以赴,不遗余力。
师:做什么事情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呢?(做学问)
师:青少年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去学习呢?生交流,相机板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2)是啊,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一个成语都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在两句诗中,包含着许多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句名言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在这14个字里,也包含了许多的故事,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牛角挂书,悬梁刺股。
每一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小结:诗人就是用前两句诗告诉儿子子聿,读书学习要()()。
2、过渡:那么后两句诗呢?陆游又说了怎样的读书感想呢?齐读(1)赵括
①我想,你们一定听说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吧?谁来简单的讲一讲。②赵括为什么会兵败呢?生说。
所以说,赵括纸上谈兵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③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行吗?还要怎样?(亲自实践)板书:亲自实践。⑵李时珍
①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②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所以这个事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⑶读了上面两个事例,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一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相关事例呢?谁能说一说?(站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光看菜谱是烧不出美味佳肴的。医生,驾驶员……)
你看,亲身实践多重要啊!所以许多名言也证实了这一点。(课件)这些名言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要把书本知识和亲身实践相结合。
五、通读,悟出诗情
⒈是的,只有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那样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板书:真正的学者)⒉同学们,一首简短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仅仅用了28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深刻的读书道理,那就是——(生答)就在这简单的28个字里,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四句话呀。女生读,男生读。
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向我们讲述了亘古不变的读书哲理,让我们把它牢牢记在心间。全班齐诵。
师: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生想象说)
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是啊,一个寒冷的冬夜,在一间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温暖的灯光,一位慈祥的父亲在手把手的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是陆游最小的也是最疼爱的孩子,也许他很贪玩不好好念书,于是父亲语重心长的告诫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许子聿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可是他很容易骄傲自满,于是父亲不无怜爱的提醒他: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儿子子聿听完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明白了()。
你们呢?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六、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学会了:
填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样几个道理:⑴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⑵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知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真正的学者
行 亲身实践
第四篇: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
六、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
1.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2.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⑴简介作者陆游
①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2.解题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①自由读背
②领读、齐读。
③分组读(会背的则背)
④学生闭目轻诵
⑤指名背、齐背
⑥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⑦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Flash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有所成就)
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
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
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预设: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才实学,长大报效祖国。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
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②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③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
④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三).拓展延伸:看板书,明道理。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四).背默古诗
①指名背诵。
②仔细观察,注意难写的字。
③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④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古诗并自查(温馨提醒: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保护好视力。播放)
⑤反馈学生背默情况。
(五).作业超市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第五篇: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多么„„多么„„”、“不是„„而是„„” 造句。
3、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4、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巴金老人的资料、课件。教学进程:
一、谈话导入,激读欲望。
1、板书齐读课题: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2、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默读一下课文第1、2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句子可以深刻感受到巴金爷爷非常爱家乡的孩子们?
二、品读课文,感悟巴金真爱。
1、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句子。
2、集体交流: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受!
3、谁能读出文中最能表达巴金爷爷思念孩子们的一个句子?
出示: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1)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多么„„多么„„”去感受。)(2)大家感悟得真好!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用“我多么想回去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我多么想 „„” 句式指导学生练说,来表达和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和孩子们的思念。(4)齐声朗读这句话。
4、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1、2自然段,去感受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这份无限关爱。(齐读)
三、走进文本,感受巴金伟大之处。
1、过渡: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中,和巴金爷爷零距离交流,来感受一下这位文坛巨匠令人感动的地方。
2、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用心默读第3-4自然段,拿出笔来用“——”画出你最受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品味,在旁边写下批注。
(1)学生静心品味,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给同小组的同学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
3、集体交流:谁来朗读一下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1)指名读,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生谈感动原因。
交流:你们认为巴金是不是普通人?
巴金爷爷如果是普通人,他怎能感动中国?谁来读读你的感动?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师:为什么受感动?
生1:巴金爷爷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他用作品表达祖国和人民的爱。生2:我从“无限”这个词中,感受到巴爷爷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很深很深。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深刻的爱给表达出来吗?(生读)
生3:我从“不是„„而是„„”感受到巴爷爷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句话中也能看出巴金很谦虚。
师:理解得非常好!那你知道巴金爷爷都写过哪些作品吗?(生答)
师:巴金爷爷的作品不但展示了他的才华,而且饱含着对祖国、对同胞深沉的爱。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和赞叹呢?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谁来用“不是„„而是„„”说一句话?(要与本文内容有关。)
(2)谁还画了其他的句子?指名读,同时随机出示:
⊙我今年八十七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生1:从巴金爷爷的话中,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奉献。
师:你对“奉献”怎么理解?巴金爷爷一生为人类奉献了什么?
生2:巴金爷爷一生不仅奉献了他的作品,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真令人敬佩!生3:我读懂了“生命开花结果”就是为社会添光增彩。
师:你的理解真到位!年近九十的巴金老人仍然在不断思索、不断追求,继续为社会添光增彩。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和敬佩?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过渡:怎样为社会添光增彩呢?文中说了吗?看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学生读有关句子,师随机出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师:生命开花即为社会添光增彩就是——
生: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 师:这句话让你感动吗?为什么?(生答)
师: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不仅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播放视频: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的相关片断。
师:在我们生活中,像巴金爷爷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令我们感动不已(出示图):请看,这是谁?做了什么?(钱学森、詹天佑、抗洪救灾的事迹)你还知道哪些人在默默奉献?(老师、医生„„)
师:你打算怎样让你的生命开花?出示句式: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下这两段话,再次领悟生命的意义吧!师引读(配乐)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继续交流。(惜时如金、关爱孩子)
1、巴金爷爷用真诚、朴实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更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正如巴金爷爷所说,同学们的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心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请大家好好学习吧!
2、请同学们把下面句子中的“你们”换成“我们”再读读吧!
——“你们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四、回读全文,体会“情”。
再读全文,重点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的喜爱和希望。
五、倾诉心声,我笔写我心。
播放音乐:此时此刻,面对巴金爷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欣赏巴金名言,感受人格魅力。
1、幻灯出示4条名言,学生读后谈启示。
2、总结。
七、作业超市。
·搜集自己喜爱的巴金名言,背一背。·请给巴金爷爷写一封寄往天堂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