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斗笠》(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4、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关心、体贴、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这顶斗笠所包含着的深深的母爱。教学难点:
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行创作诗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师问: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反馈。
2、师:对,这是一顶斗笠,斗笠用毛竹等材料手工编织而成。在乡下农村,劳动人民干农活时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每到雨天,村道上,田野里,随处可见乡亲们头戴斗笠而往来耕作,它为乡亲们遮住了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旅游地区,将斗笠作为一种工艺品出售。
生活中,斗笠很普通,每一顶斗笠就是一个故事,每一顶斗笠就是一段历史。但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寓意深刻,这顶特殊的斗笠,它寄托了一个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恋和关爱。今天,我们就随诗人一起走进诗中,去感受一下这血融于水的亲情吧!(课件出示斗笠图,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3、板书课题: 斗笠
4、齐读课题,第十二课是一首用白话语言写作的现代诗,诗就是要多读才能读出它的韵味,才能读出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就来读这首现代诗吧!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小组合作,自读诗歌(课件出示)(1)读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熟生字,小组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查生字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3、师:老师刚才认真听了朗读,读得很好。对呀,“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今天这节课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到这一方法。
4、教师配乐示范读诗歌。
这是一首现代诗,感情丰富。看到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你们愿意听吗?(师配乐朗读全诗)
怎样,老师读得好吗?你想随着音乐读吗?那就读吧!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觉好像是谁在和你说话?
5、学生配乐自由读诗歌
谁来告诉我,你感觉是谁在和你说话呀?(这首诗歌就是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带戴上故乡的斗笠,一顶斗笠饱含着深深的母爱,下面我们通过读来体会深深的母爱吧!)
6、教师带读诗歌
你能告诉我诗句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深深的母爱吗?
三、理解诗歌,体会意境
1、讲解第一小节(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不要求整齐,但要求读出声音。(学生自由读诗)(2)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3)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4)你能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5)师评价
(6)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7)用以上方法齐读第一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自由读诗,不要求整齐,但要求读出声音。(2)找出小节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3)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
(4)将你的感受通过声音的变化朗读出来。
3、分小组学习自己喜欢的小节(2—5小节)后汇报学习情况。
4、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母亲来自故乡的爱。你们想把母亲的爱读出来吗?(想)那就请你们一起读吧!(配乐朗读)
5、学生反馈
(1)“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课件出示板书:成了故乡的蘑菇
你怎样理解“挺直的身影”呢?在什么情况下,你的身影是挺直的。说明母亲希望我怎样?(健康)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有了,像我们学的第一课,树的
姿态怎样?(挺直)象征着什么?(刚直不阿)对,母亲还希望我堂堂正正的做人。
课件出示板书:担心 身体健康 希望 堂堂正正做人 师:还有表现母爱的句子吗?
(2)“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课件出示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师:你觉得 “故乡的声音”会有怎样的声音?(林间鸟语、河流小溪、亲人朋友的笑语)
在静静的夜里,想着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多么甜蜜温馨!这是母亲希望帮助孩子解思乡之愁,希望孩子能够睡个好觉。
课件出示板书:帮助 解思乡之愁
(3)“让故乡的热土*近你的心胸,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到故乡的温暖,寒潮侵袭的冬夜也会有春意暖融融。”
课件出示板书:感到故乡的温暖(作者将斗笠比喻成故乡热土,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的冷暖,希望孩子在外边别冻着)课件出示板书:担心 冷暖
(4)“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散步,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课件出示板书:闻到故乡的芬芳
师:在第三节中,作者把斗笠喻为故乡的热土,那这里呢把斗笠比喻成什么?(故乡的花儿)这是母亲希望孩子不要感到孤单、寂寞。课件出示板书:希望 不要 孤单寂寞
(5)“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课件出示板书:望见故乡的明月
师:这里作者把斗笠喻为什么?(故乡的明月)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和生命,孩子虽然在外,母亲的一颗心却时时牵挂,那一轮明月,就是母亲思恋孩子、关爱孩子的心)
课件出示板书:母亲 思恋 关爱的心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交流点拨:你最喜欢那一小节诗?其中哪些诗句让你感到新奇?(1)第一小节的点拨引导:
新在哪儿?(“把故乡戴在头顶”)故乡怎么能戴在头顶呢?在这儿,作者把斗笠比作了什么?这是多么新奇的比喻呀!
还有更有趣的呢,带上斗笠的诗人变成了什么?孩子们,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位游子头戴斗笠,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中,慢慢地消失在母亲牵挂、不舍的视线中„„现在,你就是为儿子送行的母亲,请你对他说,——(指名读第一小节)
是啊!才消失在母亲的视线中的那朵蘑菇,又走进了母亲的梦啊!仅仅只是母亲的想念、牵挂吗?你还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让我们读出母亲的牵挂和期盼。(从“挺直”、“把故乡戴在头顶”可以体会到母亲希望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故乡,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第二小节的点拨引导:
最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的诗句是什么?(在斗笠中“编进鸟鸣”)多新鲜的想象!编进的鸟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啊?读到这里你的脑海里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边读边想象。(齐读这一小节)。这画面美吗?为什么?(因为它不光有美的声,还有----美的情。)这美的情在诗人的每一句诗,甚至是每一个字中静静流淌。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你从“滑”中体会到什么?
是啊!诗人对诗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都是细细推敲,准确表达。正如他在自己的另一首诗《摸亮》中写道:“我摸一个词语,从嫩摸到老,我想把它摸亮;我摸一个句子从青摸到黄,我想把它摸亮。”
你该怎样读出母亲的这份细腻的关爱呢?(指导朗读)(3)对第三小节的点拨引导:(略)(4)对第四小节的点拨引导:
哪一节诗最亮?为什么?(板书)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母亲的什么?
让我们握住这厚重的情感,读出心中的感动吧!
2、升华情感:
也许,你们在读中已经深深地感到了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殷切的希望。其实,作者写下这首诗时,是在母亲节,他把这首诗献给日夜思念的故乡和母亲。让我们怀着对天下母亲的敬意,和诗人一起,读出对母亲的崇敬和思念吧(出示引读课件)
引读: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 如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鸟鸣声声,我仿佛听到母亲她说------现在,我跪在母亲的坟前,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在胸前,母亲的话语又响在耳边—— 现在,让我采一束花儿放在母亲的坟头吧,让伴我走过闹市的花香也伴母亲长眠-——
今天,戴上您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的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
五、拓展延伸,感受母爱
1、课件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再次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这是一顶含着母爱的斗笠。戴上它,游子在异乡便成了——,娘——,也能听到故乡的——,能感到故乡的——,能闻到故乡的——,能望见故乡的——,能感受到母亲的——。
2、师:作者的母亲是这样的关爱她的孩子,那你的母亲呢,你什么时候感受到了母亲深深的爱呢?学生反馈。(啊!还有这么多同学想告诉我们母亲的爱呀,真不错,那就这样吧,你把记在心上,下一节课我们在来交流好吗?)
3、师小结: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妈妈总会默默的给予我们关爱。
4、我们齐读诗歌。再一次感受母爱吧(配乐师生齐读诗歌)
5、从这首诗歌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反馈
师:是呀,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它是临别的依依不舍;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圣
洁无私的母爱。母亲时时刻刻在牵挂着我们,关爱着我们。我们也要用爱回馈母亲的爱。
6、齐读下面的诗歌,再次感受爱。课件出示《纸船》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 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师: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反馈。(写对母亲的爱和离别的悲哀。)
7、师:妈妈每时每刻关爱着我们,我们又给了妈妈多少爱呢?谁能说说你怎样关爱母亲的? 学生反馈。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课件出示)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妈妈总会默默的给予我们关爱。
爱是一条小小的丝带,母亲用皱纹轻轻系着。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七、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课件播放宋祖英的《小背篓》
八、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
3、为妈妈写一封信或为妈妈做一件事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爱。交反馈表 板书: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戴 故乡的明月
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木笛》(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教学过程: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在考场上吹奏欢快的乐曲而挥泪洒别,而当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乐曲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的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非常感谢,很聪明的一个女孩,这么长的句子,竟然能够这样流利的读下来。大家找到了吗?
师:谁愿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将它读成几个词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屏幕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我们一起来很有感觉的、字字入心的读一读这些词语,谁愿意?
师:其实词语呀,它是有感觉的、它是有生命的,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当中提取出来,它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大家闭上眼睛,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师: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播放声音:悲凉的笛子曲)(生闭眼倾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预设
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悲伤的笛声,令人感动。)师:令人感动,把你感觉到的带进去,读一读。
(预设
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声音十分悲凉,使人感到辛酸。)师:把你这种悲凉和辛酸带进去,读一读。
(预设 生:从这几个词语中,我感到朱丹非常伤心,非常的令人辛酸。)师:伤心和辛酸,你觉得具体体现在哪些词语上?(生:脉管滴血)师:脉管滴血。带进去,读。
师:知道什么叫如泣如诉吗?(生: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师: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我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就带着这种感觉,大家不要走出来,假如此时此刻朱丹就站在你的面前,他就像你吹奏这一曲悲凉凄切的笛音,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他?
(预设
生:我想对朱丹说的是“你为什么不在考场上吹奏那曲欢快的乐曲,而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笛音呢?”)
师:你想问问他为什么不在考场上吹奏而偏偏到纪念碑前吹奏悲凉的乐曲。还有吗?
(预设
生:我想问问朱丹,他为什么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师:为什么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是的,朱丹为何哭泣,他又向谁倾诉呢?你们知道吗?
(预设 生:他在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哭诉。)
师: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哭诉,因为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师:因为这一天是12月——(生 13日)
师:在1937年的12月13日,那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而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组数字(屏幕出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谁愿意读?
(生:读)
师:短短的12秒钟,在南京城内就有一个国人的鲜活的生命被剥夺了,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这是什么?
(生: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耻辱!)
师: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耻辱!朱丹拥有高超的艺术才华,他又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就是心曲的境界,在这一个国难日,在这一个国耻日,他又怎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乐的乐曲呢?来,拿起你的书,酝酿一下情绪,我们走回考场,谁愿意做一回考场上的朱丹,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来感受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师: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生: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师: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生:没有忘记。)
师: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生:请原谅……)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师:就在这段话中,朱丹他放弃了什么?(预设
生:艺术前途。)师:他在坚守着什么?(预设
生:爱国之情。)
师:爱国之情。尽管他不忍,不忍心放弃他的艺术前途,但是它是那么的热爱他的……
(预设生
祖国)
师:别说是小小的艺术前途,即便是他的生命,如果需要,为了祖国的尊严,他也会……
(预设
生:奉献)
师:也会奉献出去的,所以在这段文字当中,我们感觉到他的不忍,但更多的是他的……
(预设 生:爱国之情)
师:不容置疑的爱国之情,没有任何的卑微,没有任何的怯懦,有的就是坚决,不可动摇的坚决。尽管声音很低沉。谁愿意再做一回考场上的朱丹,把这种坚决读出来。
(师生配合朗读)
师:让我们在朱丹的痛楚里徘徊,游走,不要离开。我们就怀着这种感觉,跟着朱丹一起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游走。朱丹他该向谁倾诉呢?飘雪的夜晚又加深了他内心的悲伤,他无目的的游走,而鬼使神差的,此时此刻的朱丹,竟然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来到纪念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屏幕出示这段文字:临近石碑,齐……)
(齐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就用心的想,用心的体会,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想象)师:读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我仿佛看到了眼前是一片光亮,仿佛一片光的海洋。)师:光的海洋。知道什么是曙色吗?(生:天要亮的时候,天的颜色。)
师:天要亮的时候,冲破黎明前黑暗的那一抹亮色,那是一种怎样的亮色呀,谁能阻挡这种亮色吗?
(预设 生:谁也不能)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希望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没有人能阻挡黎明的到来。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初绽的蓓蕾。)
师:除非你剥夺了它的生命,否则你能阻挡它的开放吗?(生:不能。)
师: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力量。那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呢?(生:也是自然的力量。)
师:也是无法抵抗的自然的力量。这莹莹的烛光,就像这萌动的曙色、初绽的蓓蕾、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的墨滴,它拥有着自然的——
(生:力量!)师: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我仿佛还看到了一些孩子在心里诉说着他们的苦楚。)师:看到了一些孩子。这里有一个词“显然”它在强调什么?(预设 生:他们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师:(屏幕出示:
1、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2、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我们来比较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和第一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话体现出孩子们是自己走出来、站起来的;第二句话体现出是有人让他们站在那的
师:你觉得这一片幼松林它应该是怎样起来的?(生:应该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师:应该是自发聚集起来的,(板书:幼松)唯其自发,唯其自觉,它才拥有着——(生:爱国之情。)
师:才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生:自然的力量。)
师:也许在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有许许多多自发的幼松林,他们在告慰
着祖国的亡灵(板书:慰亡灵)
师:莹莹烛光在南京城飘雪的上空徘徊(板书:荧烛),它让朱丹感觉到了温暖。此时此刻,朱丹并不孤独。而这自然的力量也深深地感动着朱丹,此时此刻,朱丹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吹木笛!)
师: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心的歌声,心的乐曲。(播放:笛子曲)
师:(在笛音的背景下,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谁愿意?
师:幽幽笛声(板书:幽笛)与那莹莹烛光共同倾述着告慰亡灵的心曲(板书:心曲)此时此刻,朱丹以其内心的圣洁,让我们不知不觉想到了一种花,齐说什么花?
(预设 生:梅花)师:有没有依据和理由。
(生: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刻意安排这样一段文字来进行描写呢?为什么说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生:因为梅花也是在愈寒冷愈风欺雪压的环境中,它是愈精神、愈秀气!而我们中国人也正是有这种不低头折节的精神,而朱丹也正是有这种精神。)
师:朱丹也拥有着梅花般不屈服,不折节的那样一种圣洁的精神,可以说朱丹就是一株奇崛伟岸的——
(预设 生:腊梅。)
师:(幻灯出示)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___只要/精神不灭阿____/祖国,就永远____有尊严!)
师:读 下课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木笛》(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一、浏览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然后交流你对课文的了解。
2、交流
生1: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他去考试的时候,一位音乐大师就是当时的评委要他吹奏一首欢快的曲子,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还记得南京大屠杀这场震惊中外的惨剧。后来他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的笛声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和那位大师,成为了一位未经考试而被录用的人。
师:这位同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来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也不难,还有想说的吗,你对,课文的了解。
生2:朱丹是一个有着真正的为祖国报效的中国人。师:你对朱丹这个人有了自己的了解
生3:朱丹深深热爱音乐,并且他没有忘记中国的历史屈辱,生4: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把12月13日永久地刻在心里。生5:虽然天气那么寒冷,但没有冻僵他的爱国心。
二、再读课文
就让我们再次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看看文中哪些人、物、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生1:朱丹、孩子们、悲切的木笛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2:那一日,纪念碑前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3:当天凄凉的雪景,红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4:美丽孤傲的腊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课文中让我们为之心动,为之深刻的人、景、物(师板书:朱丹、纪念碑前方阵、雪景、红烛、腊梅、木笛声)
三、深读课文
请你选用文中词语,概括地来描述他们。静静地读,默默地读,拿起笔来快速地读
1、学生默读并把找到的词语写在老师相关板书下面。
2、先看词语是否写正确,纠正
3、齐读
4、课文中第四自然段有描写朱丹的一段文字,指名读、齐读 1)、师引读:的确,就是这样的一个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来的人,他——修长、纤弱——他穿着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我们也仿佛看到了纪念碑前的方阵,是由一群孩子自发聚集而成的,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
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但是——他们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手中擎着一支——红烛——红烛在夜色中泛出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渲染——那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这时,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他们在天空中——翩然回旋——我们听到朱丹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这笛声是多么——如泣如诉—— 2)、师: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天来参加招考的学生,他们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他们中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但是他们渴望热爱音乐的心是一样的,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灿烂的人生,在他们这群人当中有这样一位——(照上引读)
3)、师:我们发现有一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他态度十分冷峻,而朱丹因为这样的原因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这位大师虽然他感到非常震动,但是他他还是果断而又惋惜地拒绝了他,我们来读一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大家读大师的话,老师读朱丹的话4)、可是在那一天,在这个夜晚,朱丹还是禁不住心中的悲痛,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再次引读上述的话
四、总结课文文中三次讲到朱丹拿出木笛,大师听到那笛声悲凉凄切,那笛声在讲述一个非常悲凉、难忘、痛恨的故事,把你当作那位大师,你似乎想到了什么,想要诉说什么,写上一两句话(笛声起)写后交流:
生1:我似乎感到了朱丹心中的悲切,和他心中浓浓的爱国心。
生2:我听到了爱国者正在诉说祖国的遭遇,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决定 生3:我听到了中国人那颗赤诚的爱国心,朱丹这一个前途无量,富有才华的青年内心涌动的那份情感。
师:的确,伟大就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假如一个艺术家没有爱国心,作品就没有生命力。笛声在我们耳边飘然回旋,我们不得不回想那支木笛,那支让我们为之感动的木笛这是一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木笛(齐读课题)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教学过程: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在考场上吹奏欢快的乐曲而挥泪洒别,而当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乐曲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的浏览,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非常感谢,很聪明的一个女孩,这么长的句子,竟然能够这样流利的读下来。大家找到了吗?
师:谁愿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两段话。
师:如果我们继续将描写笛声的语段读薄,将它读成几个词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段木笛声呢?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屏幕出示: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师:我们一起来很有感觉的、字字入心的读一读这些词语,谁愿意?
师:其实词语呀,它是有感觉的、它是有生命的,它刚刚从描写笛声的语段当中提取出来,它还带有笛声特有的那种感觉,大家闭上眼睛,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师: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播放声音:悲凉的笛子曲)(生闭眼倾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
(预设
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悲伤的笛声,令人感动。)师:令人感动,把你感觉到的带进去,读一读。
(预设
生:我仿佛听到了朱丹吹奏的声音十分悲凉,使人感到辛酸。)师:把你这种悲凉和辛酸带进去,读一读。
(预设 生:从这几个词语中,我感到朱丹非常伤心,非常的令人辛酸。)师:伤心和辛酸,你觉得具体体现在哪些词语上?(生:脉管滴血)师:脉管滴血。带进去,读。师:知道什么叫如泣如诉吗?(生: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师: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我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就带着这种感觉,大家不要走出来,假如此时此刻朱丹就站在你的面前,他就像你吹奏这一曲悲凉凄切的笛音,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要问问他?
(预设
生:我想对朱丹说的是“你为什么不在考场上吹奏那曲欢快的乐曲,而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吹奏笛音呢?”)
师:你想问问他为什么不在考场上吹奏而偏偏到纪念碑前吹奏悲凉的乐曲。还有吗?
(预设
生:我想问问朱丹,他为什么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师:为什么在考场上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前途?是的,朱丹为何哭泣,他又向谁倾诉呢?你们知道吗?
(预设 生:他在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哭诉。)
师: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哭诉,因为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师:因为这一天是12月——(生 13日)
师:在1937年的12月13日,那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堪回首而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组数字(屏幕出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谁愿意读?
(生:读)
师:短短的12秒钟,在南京城内就有一个国人的鲜活的生命被剥夺了,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这是什么?
(生: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耻辱!)
师:这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耻辱!朱丹拥有高超的艺术才华,他又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就是心曲的境界,在这一个国难日,在这一个国耻日,他又怎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乐的乐曲呢?来,拿起你的书,酝酿一下情绪,我们走回考场,谁愿意做一回考场上的朱丹,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来感受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师: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生: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师:为什么?
(生: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师: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生:没有忘记。)
师: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生:请原谅……)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师:就在这段话中,朱丹他放弃了什么?(预设
生:艺术前途。)师:他在坚守着什么?(预设
生:爱国之情。)
师:爱国之情。尽管他不忍,不忍心放弃他的艺术前途,但是它是那么的热爱他的……
(预设生
祖国)
师:别说是小小的艺术前途,即便是他的生命,如果需要,为了祖国的尊严,他也会……
(预设
生:奉献)
师:也会奉献出去的,所以在这段文字当中,我们感觉到他的不忍,但更多的是他的……
(预设 生:爱国之情)
师:不容置疑的爱国之情,没有任何的卑微,没有任何的怯懦,有的就是坚决,不可动摇的坚决。尽管声音很低沉。谁愿意再做一回考场上的朱丹,把这种坚决读出来。
(师生配合朗读)
师:让我们在朱丹的痛楚里徘徊,游走,不要离开。我们就怀着这种感觉,跟着朱丹一起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游走。朱丹他该向谁倾诉呢?飘雪的夜晚又加深了他内心的悲伤,他无目的的游走,而鬼使神差的,此时此刻的朱丹,竟然来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来到纪念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屏幕出示这段文字:临近石碑,齐……)
(齐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就用心的想,用心的体会,将文字转化成画面,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想象)师:读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我仿佛看到了眼前是一片光亮,仿佛一片光的海洋。)
师:光的海洋。知道什么是曙色吗?(生:天要亮的时候,天的颜色。)
师:天要亮的时候,冲破黎明前黑暗的那一抹亮色,那是一种怎样的亮色呀,谁能阻挡这种亮色吗?
(预设 生:谁也不能)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希望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没有人能阻挡黎明的到来。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初绽的蓓蕾。)
师:除非你剥夺了它的生命,否则你能阻挡它的开放吗?(生:不能。)
师: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力量。那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呢?(生:也是自然的力量。)
师:也是无法抵抗的自然的力量。这莹莹的烛光,就像这萌动的曙色、初绽的蓓蕾、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的墨滴,它拥有着自然的——
(生:力量!)师: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我仿佛还看到了一些孩子在心里诉说着他们的苦楚。)师:看到了一些孩子。这里有一个词“显然”它在强调什么?(预设 生:他们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师:(屏幕出示:
1、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2、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我们来比较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和第一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话体现出孩子们是自己走出来、站起来的;第二句话体现出是有人让他们站在那的
师:你觉得这一片幼松林它应该是怎样起来的?(生:应该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师:应该是自发聚集起来的,(板书:幼松)唯其自发,唯其自觉,它才拥有着——(生:爱国之情。)
师:才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生:自然的力量。)
师:也许在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有许许多多自发的幼松林,他们在告慰着祖国的亡灵(板书:慰亡灵)
师:莹莹烛光在南京城飘雪的上空徘徊(板书:荧烛),它让朱丹感觉到了温暖。此时此刻,朱丹并不孤独。而这自然的力量也深深地感动着朱丹,此时此刻,朱丹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吹木笛!)
师:让我们一起聆听这心的歌声,心的乐曲。(播放:笛子曲)
师:(在笛音的背景下,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谁愿意?
师:幽幽笛声(板书:幽笛)与那莹莹烛光共同倾述着告慰亡灵的心曲(板书:心曲)此时此刻,朱丹以其内心的圣洁,让我们不知不觉想到了一种花,齐说什么花?
(预设 生:梅花)师:有没有依据和理由。
(生: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刻意安排这样一段文字来进行描写呢?为什么说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生:因为梅花也是在愈寒冷愈风欺雪压的环境中,它是愈精神、愈秀气!而我们中国人也正是有这种不低头折节的精神,而朱丹也正是有这种精神。)
师:朱丹也拥有着梅花般不屈服,不折节的那样一种圣洁的精神,可以说朱丹就是一株奇崛伟岸的——
(预设 生:腊梅。)
师:(幻灯出示)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___只要/精神不灭阿____/祖国,就永远____有尊严!)
师:读 下课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听瀑》(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听”为线索,抓住地点和声音变化,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瀑布魅力与风采,感悟作者赏景情怀。
(2)复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模仿作者通过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以“听”为线索,抓住地点和声音变化,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瀑布魅力与风采,感悟作者赏景情怀。
(2)复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模仿作者通过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赏诗激趣,品题导入。
(1)谈话激趣(2)赏诗话情
(课件出示)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抓住“望”,体会作者观察点的变化,从而引出“移步换景”。(3)品题导入
师:诗人李白啊,用一个“望”字,向我们展现了“庐山瀑布的真面目”,那么现代的作家又是怎样描绘瀑布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课件出示课题)——黄果树听瀑 师:那么“黄果树瀑布”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地理知识贴”:黄果树瀑布简介)
黄果树瀑布风景区位于贵州省,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体,素有“天下奇景”之称。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飞流而下,势如翻江倒海。
二、理顺头绪,初知大意。
师:简简单单一段话,就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果树瀑布。那么课文如何通过一个“听”字来描绘出“黄果树瀑布”的呢?昨天同学们预习过了课文,文中有没有遇过特别难读或不会读的地方?现在会读了吗?
师: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着“听”字主要讲了些什么呢?
三、快读课文,定位中心。(1)初识“瀑布”,定位中心
师:作者提纲挈领,文章开篇之处,就用了一句话,最精炼地概括了这条瀑布。找一找,把它划下来,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中心句)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2)梳理主问题
师:同学们,结合着“听”字,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师:是啊,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作者听到了怎样的瀑布声,让他感叹这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对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至6自然段,划出文中直接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想一想句中的什么地方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用笔圈出句中关键的字词,想一想从中读懂了什么?把它简单地记在书本边上。(学生读文)读完,划想,想完以后可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四、精读课文,从“听”入手,品味“杰作”。
模块一: 句子一:(感受瀑布气势)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A1:自谈感受 师:句中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这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A2:感受“瀑声”
师:读着读着,透过文字,你听到的是什么?这声音像什么? 师:听着“哗哗”的瀑声,作者就把这份想像表达了出来!(点红)谁来读!(课件点红: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
师:此刻,天地之间除了水声,你还听得到其他什么吗?这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课件出示: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师:你读懂了什么?(抓住“只”字)师:是啊,这就是奔泻不止的瀑布。(板书:奔泻)A3:定位“入口”
师:这样的水声,作者是在哪儿听到的呢?(入口初听瀑)这一听,就听懂了——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句子二:(感受瀑布魅力)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B1:初谈感受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 B2:听觉冲击 师:“低音提琴”的声音会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低音提琴声)师:要是千百架一起奏响,会是怎样?你来读!师:是啊,听着轰响不止的瀑声(板书:轰响),作者有了这番的想象(手指句子),于是不由得说——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B3:寻根“石阶”
师:同学们,此时作者又在哪儿“听瀑”呢?(石阶再听瀑)
句子三:(感受瀑布风采)
瀑布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的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漂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C1:初谈感受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作者仿佛还听出了什么? C2:视觉震撼(视频直击瀑布,给学生震撼)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透过作者的万千想象,我们听出了怎样的瀑布声?(板书:诱人)
C3:感情朗读
师:作者不由得说——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C4:寻根“谷底或瀑边”
师:同学们,此时作者“听瀑”又在哪儿呢?(瀑边三听瀑)模块二: 师:作者三听瀑布三变地点,这就叫——移步换景。师:作者刚进景区,初听瀑布,第一组读——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奔泻的水声了。
师:作者来到群山环抱的谷地,寻迹石阶之上,再听瀑布,二、三组读——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师:作者来至谷底,三听瀑布,感想万千,一起来——
瀑布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的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漂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师:就是这三听瀑布,听出了——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五、感悟“沉醉”,读写结合。
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会有怎样独特的感受的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D1:感悟“沉醉”
师:此情此景之下,作者不禁流露出了此番心迹(课件出示)——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抓住“醉、痴、迷”)——请几个学生读读
D2:隐而不发,读写结合
师:看来此刻,作者已——醉(板书)师:此刻我们也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我们又会听到什么?想象到什么呢?拿起笔,学着文中作者描绘声音的样子,在书本空白的地方写上一写。
六、情感回归,再品“听瀑”。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听”的角度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风采与魅力。文中还有从其他角度展现瀑布神韵的地方。愿同学们与美文相伴,再来一回——黄果树听瀑。板书设计:
入口 奔泻
黄果树听瀑 石阶 轰响 醉
瀑边 恢宏
【说课】
《黄果树听瀑》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选读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记述了作者来到黄果树瀑布景区,亲身感受瀑布魅力与风采的一段游览经历。
课文原本的课题为《黄果树瀑布》,与现在的文章相比,少了“据当地人介绍——银雨洒金街”及“徐霞客诗句”两段文字。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动,我猜测编者的意图在于,一方面突出作者欣赏瀑布的方式是“听觉——听”,另一方面是试图从多角度展现黄果树瀑布的魅力与风采。
基于这样的猜测,我又看了几篇课文,发现课文的层次和结构,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文章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瀑布,从课文一开始,作者“车刚到景区,初听瀑布”,到作者“寻迹石阶之上,再听瀑布”,最后到作者“坐到潭边,三听瀑布”,文章的“听”字线索清晰,经纬分明。直至最后,作者由“听”到“醉”,文字有情有境,有意有韵,令人回味无穷。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认字识文能力,而本文又是一篇选读课文,所以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领学生感受美,激发学生追求美——自学”。
基于这样的思考,确定本课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1)以“听”为线索,抓住地点和声音的变化,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瀑布魅力与风采,感悟作者赏景情怀。
(2)复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模仿作者通过想像描写景物的方法。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本课在教学环节上,采用了六步走的操作策略:
1、赏诗激趣,品题导入。
2、理头绪,初知大意。
3、快读课文,定位中心。
4、精读课文,从“听”入手,品味“大自然杰作”。
5、感悟“沉醉”,读写结合。
6、情感延伸,再品“听瀑”。
下面是教学过程中,自己认为的几个关键点,跟大家作个交流。
一、咬文嚼字,读文学句,展开教学。
开头以李白诗《望庐山瀑布》导入,通过对望字的品味,引出对课题中“听”字的初步感悟。而全篇教学的展开更以“听”字为基本立足点,以“大自然杰作”为基本感悟点,对“三听”瀑布过程进行深入细读。比如第一句抓住 “只”字展开多层次体悟,感受水声之大。第三句,紧扣“听”字,作者仿佛还听出了什么?让学生进行想象拓展和充分感悟,补充文本不足,拉动了情感,训练语言。
二、潜移默化,渗透学法、写法指导,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成长。
(1)第一句中“深抓这声音像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告诉学生作者也有想像,并把这份想像写了出来,继而通过多层次的读,感受这份想像美,声音美,作者的文字美,从而渗透写法指导:通过想像描绘事物。
(2)课前导入中,复习引入概念“移步换景”,并通过对三听瀑布的解读,感受观察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学习感悟“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渗透着写法指导。
(3)培养“阅读审题能力”,“阅读概括能力”。
课题是文本的文眼所在,它最浓缩地反应了文本的精神内涵。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课题,直接读文本。所以应当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品读课题。教学中从《望庐山瀑布》的望字出发,抓准课题中的“听”字,有节奏,抑扬顿挫地读,教学学生抓住重点,品读课题。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其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形成,是相当要紧的。教学中从“听的地点”、“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三个角度教给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教学中通过多个层次的读,有个体读,有引读,有男生读,女生读,更有整体读,以达到文本内容的感悟与理解,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魅力与风采。
四、读写结合,升华感悟。
写应是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特别是小学高段读写更应当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设想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想像,学着课文描绘声音的样子,自己来写写你听到了什么?想像到了什么?以期达到读写的真实结合。
五、多角度围绕“听”字,感悟“大自然杰作”魅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给学生多个语言训练的冲击点,有眼到的“文字冲击”、“视频冲击——瀑布视频”,有耳到的“听觉冲击——低音提琴”,共同震撼人心,达到心到,再促成口到——多层次、多方式地读,最后到达心灵的回归——沉醉。
六、教一半,学一半,引领学生自学。
教学环节的最后一步中,我有这样一段引领语:“这节课我们就从“听”的角度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风采与魅力。其实,文中还有从其他角度展现瀑布神韵的地方。愿同学们与美文相伴,再来一回——黄果树听瀑。”这样说,是设计思路中“激发学生追求美”的体现,试图由此引导学生再去自学美文。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意识,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真去再读读这篇美文,恐怕也得有我前面的教学是否吸引住学生来决定。
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比较急,自我感觉教学一直在赶着走。
对于瀑布声音的概括,感觉太生硬,还有老师牵得太牢,可以更开放一些。
写的环节,原来试图是通过想象来写自己听到什么,想象到什么的,可能是因为自己说得不够清楚,或环节设计上尚有不足,今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是在模仿课文最后一句话来写。所以这一点是比较遗憾的。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百泉村》(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百泉村(四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百泉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设计意图: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写出了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百泉村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百泉村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到过百泉村吗?描述一下。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百泉村看一看。(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百泉村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1)说说为什么叫百泉村?
(2)从中你知道了百泉村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 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百泉村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百泉村的特点。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奇异的山峰。第二部分:描写的是百泉村潺潺的溪流。第三部分:描写的是美丽的百泉小村。第四部分:描写的是温馨的小家和清泉。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百泉村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百泉村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百泉村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百泉村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 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
(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2.自由读“村”这一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并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点 与面的融通。
3.你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山的高大,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写?(书面语言与儿童语言的融通。)
4.你走在这峡谷道上,仰望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哪些词语让你读出山的高大险峻?(像一条带子、绿色的屏障)
四、课堂练习: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
1.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
________像屏障那样,遮挡________、护卫着________。言意要融通
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山涧里流着的小溪,向山外述说着大山的什么?
3.还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也流入我家的泉眼?抓住每一章节开头、结尾一问一答的句式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出什么?
二、课堂总结(课内学习与课外迁移的融通)
学了课文,你会爱我们的百泉村吗?是啊,你一定会爱我们的百泉村的。
三、作业安排
学完《百泉村》,大家一定很爱它,那就请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再来补写一个章节。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百泉村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
四、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五、自问自答
试教后,新的问题又一次产生,整堂课教师带的痕迹很明显,四个章节是平均用力,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体会仍然停留在景美这一层,言意的融通更无从体现。《百泉村》中山、泉、村、家四个篇章语句都非常优美,写作手法也相同。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这可怎么办?我心里开始急了,此刻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第三课时
——品《百泉村》的好词美句
《百泉村》是篇清新的散文,读之有如干渴之际清泉灌口。文章分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来传递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山村中,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一幅和谐的图画。文中词句精美,很有特色。课堂上,我用关键词“山环水绕”这把梭把词句的精美图案编织在一起。授课后,感谢老师们精彩地点拨指导,深受启发。因而,对自己教程中重点词句的引领环节特作修改。教学过程:
一、嚼传神动词
语例1:我们小小的山村,像一颗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1)读读,你喜欢哪些词?
(2)感受“珍珠”的比喻之美。(3)体会“衣襟”的拟人之美。
(4)做“别”的动作,感悟“别”的动态之美。(5)整体品悟“珍珠”“别在”“大山的衣襟”上的映衬之美。(6)指名读。
(7)好的语句当堂积累,试背。(8)指名背。(9)齐背。(“别”是个人为动词,句中的珍珠、衣襟因它而灵动。重现学生熟悉的动作后感悟,使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变得形象。)
语例2:家家户户像贴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那儿,牛羊在山上散步,清泉在檐下流淌。
(1)轻轻读一读,喜欢句中的哪些词。(2)“贴”的感悟: ①学生谈初步体会。
②师生情境演示:如果你就是大山,请张开怀抱,这只手就是人家,它贴在大山的怀抱里,就像___________。(孩子贴在母亲的怀里)
③这一贴,贴出了家家户户与大山的亲情,贴出了温馨。还贴出了___________。(山的高大、陡)
(3)“散步”的体会。(悠闲)
(4)
一、二两组读前一句,三、四两组读后一句。
(本文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泼墨山水,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情境演示中品悟动词“贴”,体会温馨、和谐,以“点”辐射“面”,为深化人和自然的和谐主题埋下伏笔。)
二、品韵味叠词
语例1: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1)读句,你闪亮的眼睛发现了什么?(2)看到“涓涓”,你仿佛看到___________的小溪流。(细水慢流)(3)齐读涓涓的、暖暖的、青青的,谈读后感受。(有韵律之美)
(4)你看见这涓涓细流了吗?你触到这暖暖泉水了吗?教师引读这段话: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山脚的深潭里,有();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
(在“涓涓”一词描摹事物性状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再朗读,直观感性地感受韵律之美,深入浅出。通过教师引读,重奏优美旋律。)
语例2:它离地面只有一尺深,灿然如一块明镜。泉边铺着一圈石头,脚常踩的地方,磨得光光的;水常浸的地方,长着厚厚的青苔。
(1)这儿也有个很有意思的叠词“光光的”,我们仿佛看到爷爷曾在泉边的石头上___________;爷爷一次又一次地干着这些活,次数多了,第一组同学读第二句。
(2)妈妈曾在这儿___________;母亲年复一年地忙着,时间久了,第二组同学读第二句。
(3)我又在此___________。
①文中告诉我们我在(照影儿、喊几声),请女同学读“我总喜欢„„嘤嘤嗡嗡的。”这段话。
②这儿告诉我们泉水是___________。(清清亮亮)上段话也讲到泉的清亮,指名说。(灿然如一块明镜)
③清亮得像镜子,难怪能照出影来,男同学读“它离地面„„明镜”。④我总喜欢照影儿、喊几声,请第三组的同学读第二句。
(4)我还在这儿___________,引读“我还用爷爷用树杈削成的一根拐棒儿„„空谷传音。”我一天不知要汲水几次,难怪那一圈石头会被磨得光光的,请第四组的同学读第二句。
(5)我们祖孙三代都爱这清清亮亮的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一起读这段话。(若涓涓的读起来有韵味,那“光光的”就是生活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的影映有韵味,多方位地品味,多层面地品读,“光光的”留给孩子的是多维的解读。)
三、汲滋养语句 语例1: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1)指名说说喜欢的理由。
(2)我们再仔细地看看,谁来说说“怒刺云霄的剑”?(从“云霄”体会到山高,“剑”说明山陡)指名谈体会并读读“南山”部分。
(3)猴儿捧桃的呢?(活泼可爱的)指名谈并读“北山”。(4)谁来读读“两座驼峰的”。
(5)雄鹰展翅的又是怎样的?(雄健)指名谈体会并读“西山”。(6)在作者笔下,山都有了灵性,因为作者抓住了山的“神”。
(7)请深入地听听,这些词又抓住了山的什么:剑、猴儿、驼峰、雄鹰。(形)(8)请读读“形神兼备”的山。
(9)再深入地想想,这两组词又分别写了山的什么:剑、驼峰(静)和捧着、展翅(动)。
(10)请读读“动静结合”的山。
(11)简洁的比喻中有玄机,四小组读读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山。(纵看四山有“神”,横看四山“有形、有静、有动”,这就是此段比喻的精妙之处。给比喻中的词分类,比照,学生的掌握不再是直白的比喻,而是此修辞的精到。)
语例2:山涧里流着小溪。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会随风飘洒在水面上,让小溪流带着它们,像载着一只只小船,漂到山外去。
(1)师有感情地范读。
(2)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3)你仿佛闻到了___________。(4)你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5)一起读读这令人联想翩翩的小溪流。
(6)说话小练:小溪流向山外述说着___________。(7)小溪流要倾诉的话太多,同桌互说。
(8)把千言万语化作有感情地朗读,再次齐读这段话。
(调集人体通感——视觉、嗅觉、听觉,张开想象的希翼,展开说话小练,让学生善于综合语言、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