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二、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导入新课:
(1)谈话: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出示美丽月色的图片)(2)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学生交流)
(3)这么美的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2、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你们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月球的知识,那么你们这些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从书本上,电脑上了解到的)
(2)师:书本上、电脑上的知识又来自于哪里呢?(学生回答)来自于科学家们对月球的不断探索。那么从古到今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4、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梦想,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科学家们为登月作了哪些准备呢?(2)学生交流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5、探究环形山的形成
(1)师:登上月球后发现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那这么多的环形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2)指名学生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4)实验(讲清实验要求和注意问题)。(5)汇报、交流。
6、总结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2、太阳系大家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过程。知道太阳的有关知识。了解太阳系中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2、能对搜集到的有关太阳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太阳系的有关数据。能够用安全的方法观测太阳。能够用一定的器材给八大行星排列位置。尝试着模拟太阳系运动的游戏。
3、体会到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个体的渺小。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二、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橡皮泥、记录纸、网球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导入激趣。
(1)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2)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和卫星。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能说说自己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尤其对恒星、行星、卫星三类星的认识。
(3)激趣: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由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引入本课,从学生每天看到的熟悉的星星谈起。面对满天星斗,学生会想到很多,例如有些是本身能发光,有些不能,于是引出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为本课学习扫除概念上的障碍。模拟升空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宇宙空间,去探索无穷的宇宙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2.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1)要求学生能够对太阳系的构成有一定的认识,井能说出九大行星的名称及其排列顺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行星的运行轨迹,看看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得越多越好,并且能用一些办法记住九大行星及其排列顺序。
(2)引导学生进入“宇宙之旅”、“小天文馆”网站,或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太阳系。学生在浏览网站或阅读的时候,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回答别人的提问,教师将对提问或发表言论多的小组颁发奖品——天文知识卡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这个活动。
(3)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一段的教学中,学生对太阳系的构成完全由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发现,尤其是八大行星的名称及排列顺序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但因为学生自己寻找的有关知识很庞杂,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3.实地观测太阳。
(1)活动前准备:鞋盒、胶水、剪刀、锡纸、针。
(2)活动过程:与学生重温太阳观测方法存在危险的原因;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看星座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与别人交流星星的观测情况。能够通过建立“我的星座”的方式认识天空的主要星星和星座。能够在夜空亲自观测星星。
2、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会记录星图。
3、体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需要持之以恒。
二、教学准备: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
(2)指名学生朗读《仰望星空》。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思想感情?(3)提问:你平时有没有观察过星空?你是怎样观察的?观察时你想到些什么?
2、学习新知:
(1)讲述:像太阳一样的星体还有很多,它们都是炽热的、巨大的发光气体球,我们把它们称为恒星。这些恒星因为离我们太远,才会看上去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星星。
(2)人们把星空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每一个星座中的恒星可连成不同的图形。古代人发挥想象,常用神话中的人物或动物为星座命名。
既然古人能建立星座,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试 建立一个自己的“星座”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学生建立“我的星座”。
(1)出示星空图,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天体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每天都想去观察星座,让每个学生都去建立“自己的星座”,这样,学生就可以张开想像的翅膀,按照各自的心愿,满怀兴趣和关心去观察星星。)(2)讨论“我的星座”。
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说出命名的理由。学生各自到讲台上,用投影仪介绍自己的星座。(3)介绍“我的星座”。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我的星座”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
4、关注“我的星座”。
让学生继续观察“我的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星星运动规律的概念。(1)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星空图。
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季星空图有什么不同?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在观察星座时应注意那些问题。(2)讲述观察星座要注意的问题:
①定点。(定地点)②定时。(定时间)③定向。(定方向)
(3)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5、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启发?
6、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正确地观察星座,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2、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了解我国的航天史。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3、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二、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教师进行总结: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总结宇宙的特点。
4、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5、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一、教学目标:
1、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
2、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外星生命的话题,谁来说说外星生命指的什么?
2、提出问题
提问: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现场调查,公布调查结果。
3、科学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外星人,另一种认为没有外星人。请你们说出你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4、提供资料
教师向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外星人的资料。
A、来自太空的报告。B、月球上的外星生物。C、我的故事:我和外星人握手。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有关资料。
向学生介绍银河系的有关资料。向学生介绍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
5、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观点1:认为有外星人。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人。观点2: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6、共同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小结(注意保存)
一填空:
1、科学家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的()和()情况进行调查。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很小的区域,也要像科学家那样调查,弄清校园中的动植物()和()。
2、我们发现校园里动植物()较多。藏羚羊分布在(),大熊猫分布在(),白鳍豚分布在(),扬子鳄分布在(),珙桐分布在()。
3、植物可分为草本植物和();还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更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植物。那开花植物的身体是由()、()、()花、果实、种子组成。不开花植物中()、()、()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作用制造养料。
4、()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分为野生动物和()动物;也可以分为水中游的动物()、(天上飞的动物)。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特征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柱的动物叫()动物。
5、脊椎动物的构造复杂,它又可以分为(鱼类)、()、()。无脊椎动物像(蚂蚁)、()、(),身体上有三对足是()类。
6、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种类有()多万种,开花植物约占()以上。而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有()多万种,昆虫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达()万种,约占()﹪。
7、我们观察我们班的同学,我发现我的相貌是()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与我一模一样。
8、植物与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相适应的。金鱼生活在水中,它就用()来呼吸,而鸟在空中飞行,它就长了一对()便于飞行。猫的脚上有(肉垫)在地上跑的时候不发出声音来,鸭的()脚可以用来划水,蒲公英的种子上有毛可以随风飘移,苍耳带有刺,在陆地上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
9、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在这个地球上,是(大自然)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
10、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 的现象,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就越(),身体接近()形,并且()、()、()等露在外面的器官就越小。
11、从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变化是重要的原因。人类对于生物生存()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2、生物的()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珍稀生物有:()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A、扬子鳄
B、珙桐
C、白鳍豚
D、大熊猫
E、藏羚羊
2、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40万种之多,()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A、结果
B、不结果
C、开花
D、不开花
3、()却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靠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A、蕨类
B、藻类
C、苔藓
D、菌类
4、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已经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而()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A、鸟类
B、鸟
C、昆虫类
D、昆虫
二、多项选择题。
1、植物可以分为()。
A、结果植物
B、开花植物
C、不开花植物
D、不结果植物
2、不开花植物包括()。A、蕨类
B、苔藓
C、藻类
D、菌类
3、动物分为()。A、脊椎动物
B、雌性动物
C、雄性动物
D、无脊椎动物
4、()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A、鸟类
B、鱼类
C、昆虫
D、哺乳动物
5、()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A、环境选择
B、人为选择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6、生物多样性对于()具有意义。
A、人类文明
B、人类生存
C、其他生物的生存 D、维护地球环境
7、在不开花的植物中,()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A、蕨类
B、藻类
C、苔藓
D、菌类
8、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生
有脊椎,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以分为()…… A、鱼类
B、鸟类
C、哺乳类
D、昆虫类
9、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因为植物可以()。A、提供给人类做食物
B、供人类欣赏
C、提供给人类做药材D、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
E、可以净化空气
F、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三、填空题。
1、动植物具有与()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2、()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
4、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没有脊柱的动物叫()。
5、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
6、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
7、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
8、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
四、判断题。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3、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差异。()
4、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5、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6、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不会有所不同。()
7、如果猫妈妈和猫爸爸生出不同花色的小猫一样,青蛙的后代体色也是不同的。()
8、在田野中,绿色青蛙因为有好的伪装而被保留下来,其他颜色的青蛙因为过于显眼而被猎食者吃掉。环境变化,绿草枯死,田野变成了沙漠。绿色青蛙在黄色的沙地上异常显眼,很容易被猎食者发现。这样,后代中的黄色青蛙就被保留下来,以后这里的青蛙也就成为以黄色为主的青蛙了。()
9、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10、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11、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12、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也是人类赋予的权利。()
13、《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行。()
14、蚂蚁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所演化出来的最成功的生物之一。()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单元计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宇宙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并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
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计算等方法整理、加工有关的数据。科学知识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第一课 登月之旅)
2、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了解四季的成因(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
3、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天空中的主要星星(北斗星、北极星)(第三课 看星星)
4、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了 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恒心和毅力。
2、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点: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3、看夜空,认识星座。
4、了解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
5、唤起学生探索外星生命的欲望和想象力。教学难点:
1、体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3、利用北斗七星找北极星。
4、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5、有理有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课时安排:
1、登月之旅 1课时
2、太阳系大家族 1课时
3、看星座 1课时
4、探索宇宙 1课时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课时
1、登月之旅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对月球探索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进行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师: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月亮,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么?
2、教师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图片。
3、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么?想不想走进我们美丽的月亮,了解月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本章的第一节——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谈话: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故事。
直到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人们能够更仔细的观察月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家通过各种望远镜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的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他们把它称为环形山;除此之外,月球表面还有许多暗黑而平坦的区域,称为月海。
2、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月球表面的阴影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推测这些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直到发现地球上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课件出示地球的陨石坑和月球上环形山的图片)
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得出了新的推论: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教师出示嫦娥二号所拍摄的图片)
3、模拟实验: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A、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子。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下落的高低有关系。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相同的石子 实验设计:(1)在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高,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深;石子离沙盘越低,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浅。我的结论:月球上环形山的深浅与陨石下落的高低有关系。B、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的大小有关系。
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设计:(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石子越小,撞击的坑小而浅。实验结论:月球上环形山坑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系。
C、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的大小和下落的高度有关系。实验设计:(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子。(3)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石子越小,撞击的坑小而浅。石子越高,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深;石子离沙盘越低,落下时撞击的坑越浅。
实验结论:月球上环形山坑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下落的高度有关系。注意事项:
(1)小石子要自然下落,手松时不要用力;
(2)用手取出石子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石子离开盘子的高度不能超过15厘米;(4)注意观察手电筒直射或斜射“陨石坑”时的明暗变化。
4、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绕地球环形,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7.3天。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卫星、载人飞船的登月成功,为人类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简单介绍:a、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b、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
(3)概括月球的知识。
当月亮的神秘面纱被撩开后,人们发现,月亮其实并不美丽。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零下170℃。有趣的是,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三、拓展
你想去月球旅行吗?设想一下,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
四、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同步测练考中的内容。板书设计:
古代——————近代——————现代(神话故事)(望远镜)(登月计划)补充资料:
2004年4,中国探月关键年——“嫦娥工程”启动,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嫦娥一号”发射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公里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
《登月之旅》 教学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实验的设计如何更加科学严谨?
2、太阳系大家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姿态,并且知道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3.知道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直射、斜射有关。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难点:
1、了解四季成因。
2、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球仪、地球仪、手电筒、温度计两支,信封若干,实验记录纸,制作太阳、地球标签,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秒表、1.5米长的细绳、橡皮塞、砝码,每组各一个。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说些什么呢?(2)帮助学生认识三类星:恒星、行星和卫星。学生面对满天繁星展开想像的翅膀,并能说说自己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尤其对恒星、行星、卫星三类星的认识。
(3)激趣: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让我们一起乘上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来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吧!(板书:太阳系大家族)
二、自学课文
1、大家把书翻开,自己读读45——46页,你能了解到什么知识?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问号。2、2分钟后交流。相应地对以下(第三、四、五部分)内容进行指导。
三、认识地日运动
1、(出示文中三球运动的文字资料)板书:
太阳
地球
月球
2、你知道了它们是怎么运动的。看老师模拟演示三球仪。再说说还发现了什么?
3、理解:公转周期、公转和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同学表演模拟地日运动,加深理解。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地球(贴上标签)模拟表演它们的运动。说说他们演得对不对?应注意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而且是自西向东。
四、认识四季的成因
1、观察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差异。出示实验要求。(课前老师安排一名学生做了实验,但是结果如何呢?强调实验前温度计刻度是一样的,现在呢?)
2、思考:为什么斜放的温度高,平放的温度低呢?(斜放的温度计正对阳光,受到阳光的直射;而平放的温度计受到阳光的斜射,受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受阳光斜射的地方温度低。)
3、根据这个道理,大家试着解释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观看视频。
4、模拟四季成因实验。让一名学生手捧地球仪,地球仪倾向正北,并绕太阳公转。教师用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说说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5、让学生看课件图,判断季节。
五、认识太阳系其他天体
1、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火星、水星等。了解八大行星,恒星,卫星等,分别板书。
2、认识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你知道了太阳系八大行星,那你能说说他们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的顺序吗?
3、让我们看一段视频,直观地感受太阳系的形成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4、什么是太阳系?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六、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1、问题: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的时间,那其他行星公转周期有多长呢?我们接下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研究呢?
2、介绍方法: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3、先假设:行星与太阳距离越(远),公转周期就越(长),可以有争议,这是预测。
4、了解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看了这个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细化要求。如:
实验员:举过头顶是为了安全、也便于观察;捏塑料管的手不要晃动,用力要均匀,不能碰到绳子,注意下面的绳长保持不变。(教师示范)
计时员,即计数员,按表时要看清橡皮塞的位置,再次转到该位置时为1圈。数到第10圈立即停表。(让一名学生演示,教师示范测量)
记录员:要及时记录橡皮塞转动10圈所用的时间。测试三次后,要计算出平均值。观察员:要观察塑料管下绳长保持不变。
5、学生实验记录,讨论发现。
6、交流汇报。小结。
7、看一份科学家测量的八大行星公转周期的资料,你发现了什么?(行星离太阳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更加验证了我们的实验结论。
七、总结拓展
1、谈谈学习收获
2、课外拓展:查阅有关太阳的资料,概括相关知识。
3、看星座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
2、知道银河系的概况。
3、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教学重点:
看夜空,认星座。
教学难点: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介绍星空。
2、引导交流:看了星空有什么感想?(1)学生观察。(2)学生交流
二、建立我的星座
1、美丽的夜空中,有着数不清的星星,他们看起来眨呀眨的,古人就对他们非常感兴趣了,仔细观察后,发现了规律,并把他们分成88个区域,称为星座。你们知道哪些星座呢?
(学生介绍所知道的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2、这些都是古人根据神话中动物或者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也可以来命名啊。你们都看到哪些星星,都想给他们取个什么字名呢?
3、全班交流。(学生完成记录,并小组内交流给星座取的名字和意义。)
三、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位置关系。
1、教师投影:大熊和小熊座。
2、引导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位置关系。(学生观察北斗七星在四季中的不同位置。)
师补充介绍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的知识。
3、如果今夜观察,你预测一下,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位置将是什么样?(学生了解位置和距离特点。)
4、指导学生画北斗七星,并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四、指导学生做“星座”放映器
具体方法详见课本P50页。
五、了解银河系。
银河,我国民间又称为天河。它看起来像白茫茫的亮带,从东北向西南划开整个天空。在银河里有许多小光点,就像撒了白色的粉末一样,辉映成一片。实际上一颗白色的粉末就是一颗巨大的恒星,银河就是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的。太阳是其中的一颗恒星。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中有2000多亿颗。在太空俯视银河,看到的银河像个旋涡。
六、作业布置:
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2、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3、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4、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3、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4、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5、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6、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7、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2、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3、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探索宇宙)
(二)自主探索,交流汇报
1、观测太空:
教师:不只是同学们想去探索宇宙,几百年来,人类观测太空,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知道他们是怎样观测太空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用眼睛看;用望远镜;用天文望远镜等。
教师:同学们已经在课前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你们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教师: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以及使用的观测工具有哪些? 学生:汇报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整理总结,精讲点拨,人类观测太空用的工具:
伽利略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的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哈勃太空望远镜
2、运载火箭
教师:人类观测太空历史悠久,真正进入太空却是最近50年的事。要进入太空需要借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可能回答: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等。教师点拨:需要借助运载火箭。同学们已经在课前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火箭的发展历史以及火箭进入太空的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寻求问题答案。【学生活动】汇报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学生有可能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让他们展示,发言,告诉同学们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活动】在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总结完善。中国古代火箭——明代的神火飞鸦
1926年美国的戈达德制造的第一枚现代火箭 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我国的神舟5号、6号载人飞船以及嫦娥2号就是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
教师:火箭要进入太空最大的困难是要摆脱地球的吸引力,否则就会被地球吸引力拉回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航天科学家设计出了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它能够以7.9千米/秒以上的速度冲出大气层,进入太空。引导学生看课本上多级火箭图:
3、航天器
教师:运载火箭冲出大气层,进入太空,火箭逐级脱落,宇航员要在太空进行科学实验,要住在哪里?
学生可能回答:宇宙飞船里;航天飞机里;空间站里等。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航天器。宇航员在太空中主要就是住在国际空间站里。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我国的神舟五号
我国的嫦娥2号——2010年发射成功 科学试验卫星
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1972年升空,1983年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2003年1月以后,它便杳无音信的飞向宇宙深处。
4、难忘的太空人
教师:有了这么多的航天器,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的宇航员进入太空了?
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我国早期献身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由于他的壮举,天文学家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环形山”。
尤里·加加林——1961年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宇宙空间的苏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1969年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神州5号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2005年神州六号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简单介绍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牺牲的宇航员
(三)、课堂讨论,巩固提高:
教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现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中国要想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2号的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的国力已从经济、军事扩展到科研方面,说明中国人能真正意义上的进入载人航天领域。中国是强国,是科技强国。这也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新的历史形象,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想和收获?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汇报总结。
(五)、课外拓展:
1、课后同学们收集各种航空灾难的资料,通过资料的搜集、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了解人类为航天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
2、课后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设计:
探索宇宙
1、观测太空
2、运载火箭
3、航天器
4、难忘的航天人
参考资料:
最古老的天文台:原始人类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便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我国相传在夏朝就有天文台了,叫做清台,商时称为神台,周朝称为灵台。周文王时灵台建在都城封邑的西郊,台高两丈,周四百二十步。西汉时在长安城郊筑有清台,后改为灵台,上有浑仪,相风铜乌及铜表等仪器。以后历代都修建过天文台,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天文台。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的地方。唐朝开元年间,南宫说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年初在石表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观象台,目前还有遗迹存在,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万户: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1956~2003):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88年4月,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开始兴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目前“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2年12月,“神舟”4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入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其中第一次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神舟”4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以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中国载人航天备忘录: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无人飞船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无人飞船。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火箭,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迈出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简介: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飞行,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航天飞机外形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箱内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 000吨。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千米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 000千米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再次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2003年1月16号,这是“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机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有两名是女性,还有一名首次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知识和技能:
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2.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课时安排:1节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自从人们开始研究太空以来,就一直想知道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更想知道是否有像地球人一样的高级智慧生物存在。那么,你认为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板书: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2、你知道有生命有哪些类型?地球以外指的是什么地方?
3、这些星球都是在我们的太阳系内,其实在宇宙中,还有无数个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我们目前所了解的也只能是在太阳系内的一些信息。所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探索地球以外的太阳系以内的宇宙中有没有生命存在。
二、提出问题、查阅资料
1、提问:你认为有外星人吗?我们一般可以凭什么来推断地球以外的星球有生命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空气、阳光……
2、接下来,我们都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研究一下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科学研究需要一种求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需要一种专注的、团结协作的态度。
要求:8个小组分别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星球,查阅一下自己收集的资料,根据资料讨论分析一下,这个星球有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三、科学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外星人,另一种认为没有外星人。请你们说出你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四、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人。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五、了解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测与研究
1、虽然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还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人见过真正的外星生命,但人们还是作出了自己的猜测和描绘。
2、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外星人模样吗?
3、如果需要跟外星人联系,该怎么办?需要介绍哪些情况? 实际上科学已经做了(展示地球名片),你能看懂多少?
4、介绍地球名片的含义。
5、科学家还采用电波、黄金唱片向外传递信息,课后大家可以查阅了解一下。学生互评。
六、共同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如果发现了外星人,请你给他们写封信介绍我们的情况,别忘了,他们可不懂人类的文字哦!先考虑介绍哪些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再设计书信。交流书信。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组
单元教材分析:《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通过此来教育学生,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感受。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单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感受。单元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单元课时安排:
《只有一个地球》 2课时 《鹿和狼的故事》 1课时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课时
《青山不老》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3课时 回顾 拓展 2课时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你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2.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 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5.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6.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7.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8.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9.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10.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1.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1)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2)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3)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4)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5)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广阔,目光远大。
(6)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7)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 《地球就诊记》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2.学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上网发布信息,用网络来帮助学习。3.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
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5.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接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评价。
3.指名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⑴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⑵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⑶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四、体会升华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坚硬、黑色、充满希望、纯净等)
那么,我们的课题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
“神圣”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仅留作悬念,不必回答)
二、交流信息,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教师作简要介绍,为感知全文作铺垫。
三、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自告奋勇,分段试读。
教师随机指导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同桌对读,互相指正纠错,互相指导。
四、默读思考,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土地是圣洁的──大地和人的关系──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读明白了,什么地方还没读明白,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2.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全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与后面学习内容重复的,可留等后面解决)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
2.学生读2、3自然段。3.共同交流难理解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可以背诵下来。
这一片生生不息的土地,这一片美丽圣洁的土地,这一片满载希望的土地,这一片印第安人美好的家园,如果被转让出去,西雅图和他的同胞们是多么的眷恋和不舍呀!西雅图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对白人的谆谆告诫,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思考?在文中画下来。再想一想,他重点是从哪几个方面告诫他们的?(善待河水、保护空气、照顾动物、热爱大地)
5.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善待河水?(4、5自然段)(1)解决不懂的问题。(2)有感情的朗读第4、5自然段。
★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保护空气?(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照顾动物?(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热爱大地?(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三、回应课题,再读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诵。
四、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不老 日月同辉 小环境——艰苦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对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写一份建议书。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3.看漫画写感受。
教学重点: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教学难点:写一份建议书,看懂漫画体会作者的用意。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教学难点: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三、组内交流讨论
(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进行组内交流。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见资料。(略)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四、组内交流讨论
(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五、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第二课时写建议书
教学目标:
对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写一份建议书。教学重难点:通过说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具体建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 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 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 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漫画,搜集有关环保的漫画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漫画,搜集有关环保的漫画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第三课时(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
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2.背诵积累环保标语,领略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3.读懂成语故事,讨论问题。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背诵积累环保标语,领略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意义。2.读懂成语故事,讨论问题。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成语故事
1.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学理解等方法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3.能自学本课生字,并掌握“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并且懂得应该保护地球。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地球的图片及介绍性文字。
学情分析:现在的小学生由于课外书籍看得少,因此,对于地球的有关知识掌握不多,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肤浅.通过两年的信息技术教育,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展自己的意见,进行环保宣传,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第一段:(1~4自然段)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7.概括段意。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空间有限
粮食紧张
一、只有一个地球─────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不
资源有限
水源紧缺
能
环境污染
移
爱护
地球日
4月22日
居 教学反思:
14* 《鹿和狼故事》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准备: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已经有质的飞跃。本文的故事形式,学生一定会喜爱,但理解贪婪而凶残的狼是“功臣”,活泼而美丽的鹿却是“祸首”,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结合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的变化、鹿群的变化,深入浅出的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简介资料)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2.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检查自学效果。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3.汇报。
4.追问:什么原因是森林“宠儿”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5.追问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作美丽善良化身的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6.这篇课文通过鹿、狼、森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五、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以“环保小报”的形式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
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讲给你的朋友听。拓展活动:
1.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塞翁失马》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蛇与庄稼》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2.你还知道这方面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板书:
14*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鹿死林毁 尊重自然界规律 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反思:《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准备:1.学生了解家乡土地的状况。2.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优美的语言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仍需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品味语言,并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
在黑板上出一道词语填空题:请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得词语间能搭配起来:这片土地是()的。
“神圣”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二、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各自放声把课文读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自告奋勇,分段试读。教师随机指导易读错的字词的读音。3.同桌对读,互相指正纠错,互相指导。
三、默读思考,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想一想西雅图的信中都讲了哪些内容?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地方读明白了,什么地方还没读明白,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全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
1.提出问题:“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课文的哪些段落讲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2、3自然段)
2.学生读2、3自然段。3.共同交流难理解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学有余力的可以背诵下来。
5.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善待河水?(4、5自然段)有感情的朗读第4、5自然段。
6.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保护空气?(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7.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照顾动物?(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8.课文哪几个段落强调了要热爱大地?(教学过程同“善待河水”)
三、回应课题,再读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2.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背诵。
拓展活动: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板书设计: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教学反思:
16*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2.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大胆退出课堂。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那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一)抓“奇迹”。
1.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2)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3.指名学生汇报
(二)抓“环境”。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三)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 2.“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3.“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4.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5.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拓展活动:
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教师: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学前分析: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深刻感受到人类 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也能认识到其错误。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很好地完成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三、组内交流讨论 “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2.进行组内交流。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⑶评议:
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四、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第二课时习作
写建议书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回忆一下,你听到过、看到过或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
全班交流。可以结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展示。
3.小结并交代任务:这样的现象真是让人触目惊心,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妈妈,我们应该做的很多很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些不良的现象,向有关部门呼吁环保吧!板书:建议书
二、明确要求,交流建议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建议书有内容是什么?(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3.书中告诉我们写建议书有哪些步骤?(1)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2)再说明产生的原因(3)最后提出解决的问题的建议
4.针对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些现象,你有什么建议?有什么好的办法?提出来大家交流。
5.咱们来看一下几篇例文:学生快速读文章。
大家看了这几篇文章,觉得对写建议书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着重从格式上谈)
建议书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第三课时
修改评议
一、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自己修改作文时的步骤:强调大声读,不读就不能发现问题
第一遍:找出错别字,并修改;
第二遍:修改不通顺的句子,试着把句子改具体、生动。
二、小组合作评改
同桌交换作文,小声读。
第一遍:勾出写得优美的词句;
第二遍:与同桌讨论文章的问题,并作修改。
三、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进行赏析。(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四、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五、鼓励优点,培养兴趣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请学生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优点:表达准确的词语,语言优美的句段,成绩优秀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下一步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拓展思路。
六、教师点评,好文欣赏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学生的共同问题,在全班进行集体评议、修改。
③宣读优秀习作,学生进行欣赏。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四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三、成语故事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 写建议书
修改评议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竭泽而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