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教案
1、水滴里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其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第一单元教案
2、做酸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2、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4、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
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提问:细菌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第一单元教案
3、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霉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画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及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一般怎么做可以防止物食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食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放干燥剂防止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一单元教案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一、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3、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4、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单元名称: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本单元共有8篇课文,包括《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涵盖了小学简单机械中杠杆、轮轴、滑轮、斜面四个方面的知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认识常用的工具,让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我们常见的工具,发现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区分运用了多种机械原理工作的简单机械,如钳子既是杠杆,又是轮轴,要引导学生加以区分。
这个单元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喜闻乐见,同时,正因为知识和生活联系密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差,造成错觉,影响学生认知周围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要加以正确引导。
本单元的教学计划授9课时。分四周授完,其中每篇课文1课时,安排1课时实践活动。
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活中常需要利用工具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认识这些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了解其作用和特征。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工具的使用方面和作用。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工具。选择工具完成不同的工作。
教学准备:开瓶器、剪刀、钉锤、镊子、螺丝刀、螺钉、图钉、小刀、木板、铁钉等。课前在木板上钉一口铁钉、一口螺钉、一口图钉。教学过程:
一、我们用过的工具:
出示常用工具,说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各有什么用途。
1、依次出示开瓶器、剪刀、钉锤、镊子、螺丝刀、小刀、木板、铁钉等工具,请学生说说这些工具各是干什么用的。
2、说说我们是怎么使用这些工具的。
3、认真填写第2页的表格。
4、教师巡视,指出问题,集体订正。
二、学会选择工具:
1、师述: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用途,科学地运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快捷地解决很多问题。
2、出示木块,上面钉了一口铁钉、一口螺钉、一口图钉,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用讲桌上的工具将这些不同的钉子起出来。(提示:用什么工具最简单省力?)
3、说说使用不同的工具做这些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用起钉锤起铁钉最方便,也可以用钳子拔铁钉; 用螺丝刀拧螺钉最方便; 用小刀撬图钉最方便。
4、学生汇报在家里使用工具做事情的经验。
三、认识简单机械:
1、什么是机械?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2、什么是简单机械?
像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3、对于简单机械,我们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我们身边的工具很多,在平时使用时,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使所做的事情更顺利、更快捷。
教学反思:
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杠杆有省力的作用,杠杆有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之分,会找杠杆尺里的规律和秘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举一反三,根据现象找规律,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借助杠杆尺研究杠杆的秘密。教学难点:杠杆省力的规律。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学前班玩过翘翘板吗?你描述一下当时的感觉。(生描述)今天我们就来玩玩与翘翘板类似的工具。(出示杠杆尺)
二、初步研究,探索新知。
1、演示实验 认识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
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杠杆尺的右边的么一、二、三、四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分组实验,并指名上台演示。)
记录下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下来。出示小黑板,学生填空。
三、深入研究,深化认识。
1、认识杠杆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认识杠杆各位置的名称: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认识生活中的杠杆。
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钳子、钉锤、剪刀等都是杠杆。找出它们工作时的三个位置。
4、寻找杠杆省力的秘密。实验证明:
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联系我们曾经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讨论杠杆在什么状态下能省力?在什么状态下不能省力?
2、分析常用的杠杆工具,说说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不省力杠杆。省力杠杆:钳子、剪刀、撬棍、开瓶器等; 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竿等。
3、为什么在有些地方我们要使用费力杠杆? 教学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杠杆的性质,学会比较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经历制作小杆秤的过程。
3、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兴趣,养成会观察、会动手、会分析比较的习惯。教学重点:杠杆类工具省力不省力的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比较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教学准备:教具:铁片、密封铁桶、啤酒瓶、铁夹子、开瓶器、镊子、枝剪、钳子、钉书机、钩码、杆秤
学具:制作杆秤所需的竹条、细绳、硬纸片、针、剪刀、小螺丝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一位同学上台用开瓶器将啤酒瓶打开。
2、提问:这位同学借助什么工具完成打开瓶盖这件事?
3、过渡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如打开瓶盖、抬起重物等。这些工具是应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
二、初步研究,探索新知
1、比较三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用铁片撬开铁桶盖子; 用夹子夹住东西; 用开瓶器打开啤酒瓶。
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比较?比较一下哪个省力,哪个不省力?如何找出它们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看看瓶盖上的凹痕就知道支点在哪里了。)
2、认真分析比较三种杠杆类工具的三点位置有什么不同。
向下压的位置
靠在铁桶边缘的位置
插入盖子底下的位置
()
()
()
3、比较这三个杠杆类工具,哪个省力,哪个费力?
4、下面的杠杆类工具与上面的杠杆类工具比较,哪个与哪个更相似? 钳子、枝剪、镊子、切(铡)刀、曲线钳、剪刀、钉书机 填写下表:
5、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
三、分组实验,深入研究
1、认识杆秤。
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谁能说说杆秤的使用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杆秤。
首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3、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分析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
4、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和研究,使学生能发现螺丝刀的结构特点,认识轮轴,认识轮轴的性质,能发现轮上用力省力的秘密。
2、经历实验、比较、分析、探究的过程。
3、培养学生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轮轴的运用,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分析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轮上用力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比较、分析,发现轮轴省力的秘密。
教学准备:螺丝刀、铁架台、钩码、小黑板、大小轮轴模型、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螺丝刀,问:“这是什么?”
2、说说螺丝刀有什么作用?
3、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发现什么?
(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刀柄上有些凹,这可以增加摩擦力。)
二、认知事物
1、什么是轮轴?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板书:轮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因此,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轮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把两个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挂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试一试,在轮上挂几个钩码能把轴上的钩码提起来。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再做几次实验。填写第10页的表格。
3、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力气小的同学握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握刀杆,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4、认识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把上面的轮轴装置中的轮换成一个更大的轮,在这个轮轴上再做上面的实验。记录下每次所用力的大小。填写第11页的记录表。板书:轮越大越省力。
三、分析比较
1、面两种轮轴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2、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
3、轮轴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哪些方便?
方向盘、水龙头、门把手、扳手、辘轳、自行车脚踏板。
四、总结发现 教学反思:
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研究,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和作用,会制定研究计划。
2、通过找滑轮上三个点的位置,让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寻根究底的科研精神。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演示用:滑轮若干、绳子2根、钩杩2盒、铁架台,简单机械演示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升国旗时,我们肯定想过,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子就能升那么高?你猜有什么秘密?
二、初步探究新知:
1、模拟升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在铁架台上完成“升旗”实验。
2、认识定滑轮及其作用: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试一试,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书:定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在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定滑轮是不是有省力的作用?完成分组实验。填写第13页的表格。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定滑轮不省力。(板书:不能省力)
3、认识动滑轮及其作用:
演示动滑轮实验,学生记录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填写下表:
板书: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三、拓展延伸
1、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2、以杠杆原理分析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上三个点的位置。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作业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3.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4.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才可以看清楚。
二、简答
1.使用显微镜要注意什么?2.写出你所知道的5种微生物。3.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第二次作业
简答
1.说一说你是怎样做酸奶的?2.细菌有哪些特点?3.细菌有哪些功与过?4.怎样减少致病
细菌的传播?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
1.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2.物体在()和()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3.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4.英国细菌学家()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二、简答
1.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2.说一说霉的功与过。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
1.()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命体大都由()构成。
2.()最早发现了细胞。
3.细胞有不同的()、()和()。
二、分析
1.说一说伤口化脓的原因。2.小明放学回家口渴得厉害:他随手在水缸里舀了一杯生水喝起来,如果你来劝阻他,你会说什么?
第五次作业
一、填空
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航海家是()。
2.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
3.1961年,苏联宇航员()首次绕地球飞行一圈。
4.2003年,我国宇航员()乘坐()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14圈。
二、模拟实验: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第六次作业
一、填空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等。
2.目前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是()千米。
3.科学家是通过()来探测地球内部的。
4.地球内部分为()、()和()。
二、简答
地球仪上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第七次作业
一、模拟实验:火山喷发
二、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第八次作业
一、填空
1.东汉科学家()发明了预测地震方位的()。
2.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3.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
4.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
二、简答
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3.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
4.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才可以看清楚。
5.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
6.物体在()和()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7.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8.英国细菌学家()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9.()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命体大都由()构成。
10.()最早发现了细胞。11.细胞有不同的()、()和()。
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航海家是()。
13.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14.1961年,苏联宇航员()首次绕地球飞行。
15.2003年,我国宇航员()乘坐()飞船首次绕地球飞行14圈。
16.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等。
17.目前人类钻孔的最深深度是()千米。18.科学家是通过()来探测地球内部的。
19.地球内部分为()、()和()。
20.东汉科学家()发明了预测地震方位的()。
21.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22.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
23.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
二、简答
1.使用显微镜要注意什么?
2.写出你所知道的5种微生物。
3.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哪里?
4.说一说你是怎样做酸奶的?
5.细菌有哪些特点?
6.细菌有哪些功与过?
7.怎样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8.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
9.说一说霉的功与过。
10.地球仪上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11.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12.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
三、分析
1.说一说伤口化脓的原因。
2.小明放学回家口渴得厉害:他随手在水缸里舀了一杯生水喝起来,如果你来劝阻他,你会说什么?
四、模拟实验
1.火山喷发
2.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电 和 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条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引言
这节课我们开始能量这一单元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电能。但是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实验呢?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也来体验体验奥斯特当时的情境。
2)复习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实验
复习电路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说出是电能使小灯泡发亮。(设计意图:复习电能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引出“电”。)3)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
设计意图:1.复习回顾磁铁的特点;2.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指南针发生偏转并不一定是磁引起的。
2、研究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
师:我们通过复习知道了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磁铁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那么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也就是说“磁能产生电吗?”或者说“电能产生磁吗?”
师:谁来猜测一下,电和磁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生:(猜测,说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说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2)探究电能否产生磁(重点)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电能否产生磁的证据,接下来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猜测、器材、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探讨计划并且汇报
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再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能产生磁。
3)探究有什么方法能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重点)
师:刚才我们的指南针偏转都不怎么明显,那想办法,怎么样才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点呢?
(引导学生从电流角度思考引出“短路”)
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师:发现这样对电池损耗很大,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出学生说出把导线缠成线圈,演示缠成线圈的方法。
师: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线圈怎样放置,指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学生实验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短路和用通电线圈的方法都能使指南针发生比较明显的偏转,进一步证明电能否产生磁。
3、实际运用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过程就是当初奥斯特经历的。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奥斯特的发现能不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这里有几节废电池。那么废电池里面真的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吗?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检测? 生:用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师:怎么检测?
生:可以用我们刚才做过的实验来检测,如果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电池里还有电,如果指南针不能偏转了,说明电池里没有电了。
学生实验检测并交流
设计意图:从能量单元角度出发,不仅是对本课知识的运用,也是为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检测小电动机是否已经发出了电做准备。
4.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同学们课下自己想思考思考,也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板书设计】
电和磁
1、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发现规律:指南针偏转
3、思考: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归纳: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
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板书设计】
电磁铁
组成:线圈和铁芯
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有南北极,和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交流与讨论能引发细腻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大胆的想象,又有根据的假设。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教学难点】: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电池(有的组1节、有的组2节)、电池盒、导线、1根长约1米的导线、大小不同的铁钉、1包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出问题
1.师出示制作好的电磁铁:上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电磁铁,谁来说说电磁铁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铁芯、线圈、电流)
2.学生制作电磁铁:下面请各小组也来制作一个电磁铁,并且试一试你们的电磁铁可以吸起多少个大头针呢?(各小组汇报个数。)
3.(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师讲解:这是电磁起重机(也是一个电磁铁),你看,它能吸引几吨重的钢铁呢!
4.提出问题:电磁起重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而我们自制的电磁铁最多的小组也只吸起了几枚大头针呢?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究竟跟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想,充分假设
1.谈话: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第一步就是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假设(板书:作出假设)。接下来就请我们同学也来猜一猜,你觉得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出我们的假设,还要说出这样假设的简单理由。
(出示提醒:先想一想电磁铁的构成、电磁铁的磁性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再来做出我们的假设)
2.学生小组讨论,作出假设。3.小组汇报。
请1小组先来汇报,注意引导(如:说到跟线圈的多少有关,师问,线圈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少就磁力就越小;说说你们猜测的理由)
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板书(把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4.分析:刚才各个小组都作出了自己的假设,那么在这些因素中,你们小组觉得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最大的因素呢?(学生选择小组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这些知识我们的假设,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必须实验。2.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因为时间关系,这堂课我们先重点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
3.制定研究计划:
(1)为了使研究更科学,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板书:制订计划)
(2)大家来看: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已经明确了,而且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假设。那么,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呢?
(3)学生讨论,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
(1)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的圈数)如何改变线圈的圈数?
教师引导:绕多少圈合适?实验做几次?为什么?每次应该相差多少圈呢(一般要相差20圈及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先做哪个实验?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么?如果有的小组最高100圈绕不下时怎么办?(再绕一层,同方向绕)……
(2)讨论:刚才我们讨论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呢?
5.小组修改完善研计划 6.实施研究计划
(1)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计划中要控制的这些条件之外,老师还想提醒各小组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温馨提示:A不要长时间接通电池
B吸过的大头针放在一边,不要再吸;
C为了数据更加科学准确,每个圈数都要进行多次实验(出示实验记录表:比如第一次绕20圈,可以进行三次实验,记录好三次的数据,然后取平均数;第二次40圈,同样如此;第三次也是,并且根据磁力大小进行排序。
(2)各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师板:实验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1)先出示3—4个小组的记录表:观察数据
(2)说一说: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
(3)其他小组呢?你们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确实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四、总结延伸、生活运用
1.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这样的步骤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真的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
2.(再次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你觉得这个电磁起重机为什么磁力会这么大呢?(学生发言)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看看你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教学难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教学准备】
1、分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多股粗细不同的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铁螺栓(铁钉)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螺栓(铁钉)大螺栓(铁钉)、串联电池用的导线、大头针
2、为全班准备:较大的铁螺栓、螺帽、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电磁铁的结构图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电磁铁由哪几部分组成吗?(铁芯和线圈)
注意:电磁铁要产生磁性必须通电
2、提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课件)
3、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线圈圈数有关外,还可能和其它因素有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二)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猜测:根据电磁铁的组成部分进行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学生的猜测: ①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③铁芯粗细(看学生的猜测情况来板书)④铁芯长短 ⑤导线长短
(三)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谈话:同学们,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2、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并填好研究计划表。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 我们假设
改变的条件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实验记录表
吸大头针数量(个)
磁力大小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平均数
实验证明:
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5、各小组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四)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谈话:现在,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交流和讨论我们的研究成果。
2、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3、简要补充讲解没有实验检的其他因素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
4、教师引导总结: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以及是怎样影响的。(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①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②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的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有一定的关系。
(五)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
1、谈话:结合这节课,我们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共同研究以及前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全班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出的电磁铁磁力比较强?
2、小组比赛活动
(六)全课小结,拓展知识。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很多因素,其实关于电磁铁还有很多知识,像电磁铁还可以用在电铃、电话等方面,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以后还可以继续研究电磁铁。【板书设计】
电磁铁的磁力
(二)① 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② 芯粗细 ④铁芯长短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教学难点: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赛车内的小电动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3.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外壳:磁铁;转子:线圈、铁芯、换向器;后盖:电刷)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学生参照书本59页步骤装小电动机,注意:
①调节支架:要使转子放平,支架和电刷距离适中,转子不被卡住。②用磁铁靠近转子,为什么转子会转动?(不会转,借助手转动下)5.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电动机》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的能量转化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能量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火柴、自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请你们调查家里的家用电器有哪些,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一说?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家里面有哪些家用电器?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电能
看来同学们家里的家用电器可真多啊!要想我们的家用电器工作起来还需要什么呢?对,有了电我们的家用电器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了。科学家认为一种物质能做某些事情或某种工作,它就具有能量(板书:能量)。在这里,电能使风扇动起来,使电视发光发声,使电水壶发热等等,电就具有能量,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2、认识其他能量 能量还有其它的形式吗?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蒸汽机车烧煤产生的热使水变成水蒸汽,推动机车前进。这说明热也具有能量,我们把它叫做热能。
太阳光也具有能量,他能够照明,促进植物的生长,激光具有很大的能量,它能够打孔或切割各种材料,光具有的能量,我们叫它光能。
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例如:运动的汽车能运送物质,运动的铁球能把地面咂一个坑,流动的水能够推动水车,风能够带动风车转动;人动手可以开关电灯等。所以,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刚才老师动手开关电灯,我们甚至可以不动手也可以开关电灯,例如:(演示声控开关),刚才是声音帮我打开了电灯,说明声音也具有能量,叫声能。
有的物体里悄悄地储存着能量,例如要想汽车动起来,我们必须给它加上什么?说明我们的汽油里储存着能量,刚才老师做了这么多的动作,哪里来的能量?对了,食物里也储存着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任何物质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3、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能量是什么?那么电能是怎样为我们工作的呢?我们来看一看电灯。例举电灯的能量转化过程(板书:电灯:电能→光能、热能)。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电能是怎样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的。在这里我们使用电池代表家里的电源,我们做实验一般都采用电池,这样很安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用家里的电直接做实验,这样会发生触电事故的。另外的材料分别是: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它们代表家里的电器。这里老师有几个注意事项:(1)、注意正负极,千万不要接反了;(2)、每次实验不需要反复多次,只要能观察到现象就可能了;(3)、注意完成实验记录表,不一定是表中的五格,可以多,也可以少。现在老师演示怎样做实验。(师演示)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你们的实验做得怎么样呢?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光能、声能、动能等等。通过电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奇妙的转化,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电能能够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那其他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用双手互相摩擦,我们有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你们。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看看它们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出示苹果?这是一个苹果,它具有什么能量?它的能量是从哪里转化来的呢?
2)现在我们用苹果模拟我们吃的食物,再加上这几个材料:发电机、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做实验,说说能量的转化过程。
3)师演示一个实验(完成一个记录)。选用材料:苹果、发电机(提示:每次实验都要用苹果、发电机,用电器自选,一个行,两个三个也行)、电子点火引信;注意事项跟前面我们的实验一样,这里老师特别提醒的是:绳子我们是顺时针缠绕的,一般我们都缠15圈,拉的时候不要太快了。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看来同学们都很兴奋,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
师小结: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就知道了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电能和能量(板书课题),学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吗?
2、师:今天我们学了这节课后,我们知道了能量的形式有很多种: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而且我们还发现电能能够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其它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板书设计】
《电能和能量》
能量的形式: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有多种方法。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导线圈、指南针、玩具小电动机、小灯泡、导线、发光二极管。教师自己准备:导线、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发光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3,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呢?
(普通电池是一次性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蓄电池是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也可以理解成它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输出来。电池移动使用方便,但一般电容量较小。光电池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
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
(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像小电动机的构造)4.小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小电动机的构造和手摇发电机的构造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提供简洁的测试电的方法)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8、以前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点可以产生磁,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磁可以产生电。
9、如果发电机很大,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带动发电机工作呢?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查阅资料,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风力发电机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生物质能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里来》
电能的来源 转化的能量 输出的能量形式 水能 风能
热能
输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水能 风力发电机 风能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生物质能 热能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动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小组的桌面上放着什么?(煤)现在请你拿起你们小组的煤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写在纸上。
2.小组观察 3.全班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发现可以证明煤是怎么来的吗?说出你的猜想并证明。4.教师总结煤的成因,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幻灯片播放煤的成因短片)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那么石油、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呢?(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2.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ppt图片出示能源与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学生补充说明)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能量与太阳》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寻找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