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执教人:查主英 时间:2016.3.21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因数和倍数个数方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数的乘除运算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自主探索和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数的除法算式”中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简洁明了,同时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行有效铺垫。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表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而应该说4是24的因数,24是4的倍数。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与学生已学过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以及“倍”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比较容易混淆,这也是学习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意义的难点。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图示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不同方法,在练习中体会“一对一对”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避免遗漏或重复。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以及“最大因数、最小因数”的特征。
(三)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利用除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2=1,所以2是2的倍数。因为4÷2=2,所以4是2的倍数。因为6÷2=3,所以6是2的倍数。„„ 方法二: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图示法)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初步感受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最小倍数”的特征。
(四)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1.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交流。3.归纳总结。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五)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1)想一想,怎样找不会遗漏、不会重复?(2)哪些数既是36的因数,也是60的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体会“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和“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同时,渗透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意义。
2.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答案。(2)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六)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新的一节课《因数》,对于《因数》来说是孩子们第一册接触的知识,但是对于因数这个词来说,孩子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乘法算式中已经有了因数的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对于本节课来说自己有如下的感受:
一、初步感知,数形结合让学生形成表象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通过课本上飞机图的情景图让学生看图列算式,并且用现在自己五年级的思维来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列式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列出算是,然后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在此环节的设计上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又借助 “形”与“数”的关系,为接下来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分化了难点,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了知识的形成。
二、自主探究以邻为师
在学生知道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上,接下来出示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找18的所有的因数。为了能够更好的、全面的找到18的所有因数,让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来完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的合作能力很强,能够用数学语言来准确的表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找到、找全18的所有的因数。
三、在练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 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一些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 是相互已存的,必须要说清楚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通过教学来看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接着出示了让学生找不同数的因数,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了不同 的形式,比如:找朋友,你来说我来做,比一比说最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激情很好课堂气氛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 验到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自己也知道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着和合作者,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
如在教学找18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2
简单的内容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新教材把“整除”的概念去掉,再也不提谁被谁整除,而改成借助整除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显得比较容易了,学生在学因数时,对于求一个数的因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及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感觉很清楚,明白。在学倍数时,对求一个数的倍数及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也认为容易简单,但有关因数、倍数的综合练习不少学生开始犹豫、混淆。如判断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不少学生判断为对。练习中:18是的倍数,个别学生选择了18、36、54……。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练习,组织学生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12的因数和倍数,写出16的因数和倍数。
2、观察比较,会打消列问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它本身的关系,
3、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也就是1和它本身之间的'整数。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多数学生较好的区分了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4
一、教材与知识点的对比与区别
1、对比新版教材知识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别。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别: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教师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灵活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
2、相似概念的对比。
(1)彼“因数”非此“因数”。
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2)“倍数”与“倍”的区别。
“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
二、教法的运用实践
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直接运用讲述法。对与本知识点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研究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经验 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讲述法,让学生清晰明确。因此,用直接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在进行延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现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该要注意的细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还有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的倍数和因数是讲述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还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算式,让学生来找找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要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有些学生还不能找全,没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6
教学《倍数与因数》,这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但我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情景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通过水果店各种水果的单价所显示的'数进行分类,得出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意,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体现一个“实”字,让学生从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举例去验证倍数与因数之间的联系,在推理中“悟”出知识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动脑筋出教室”这一游戏的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
在授课时,我体验到了学生的快乐。当学生用自己的学号说整除、因数、倍数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像顺口溜,很有趣。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说得很努力。原来,数学也很有趣……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7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一定要分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只是新旧教材的说法不同而已,其实都是表示同一类数。(即因数也是约数)
二、为什么第十教科书上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也许我的头脑还受旧版教材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因为整除是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条件,学生在没有这条件学习整除,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稍有不慎,学生会很快误入小数也有因数;但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处。而我的心里却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S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呢?会不会在六年级课改才出现呢?我期待着。
三、教学2、5和3的倍数教师应注重“灵活”
1、在教学2和5的倍数时,是用同一种方法找出它们倍数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数说出,并能准确找出各自的倍数,此时,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转到同时是2和5的倍数怎样找?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让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大。
2、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2和5的倍数的方法去找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尝试这种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写出的3的倍数,要用另一种方法去归纳、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写些数(有3的倍数,也有不是3的倍数,而且是较大的数)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样可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巩固;
当学生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话峰一转,你们能归纳出9的倍数的特征吗?学生在教师这一激发下,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启学生运用找3的倍数的方法,去找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归纳、总结出9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找9的倍数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还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目的。
3、当学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这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把这三个特征综合,从而得出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灵活”两字,并且能把知识面向纵横方向发展。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8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显然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9
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0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出现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认识,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思考“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抽象的`过程。
三、探索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现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始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跃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馈看来,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基础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较“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容易接受吧。这一改好像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老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11
新教材在引入倍数和因数概念时与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拼拼摆摆”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我设计了尝试练——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都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多媒体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三、注重细节,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
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总结倍数的特征,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以3个小问题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肖若兰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并且知道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非0整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因数的方法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
你们看过飞行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飞行表演的图片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 在这里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 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 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 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 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
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 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 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不能说3是因数 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学习例1
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 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 18=2×9 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 2 3 6 9 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 18÷2=9 18÷3=6
18÷6=3 18÷9=2 18÷18=1
6、介绍集合图表示方法
18
7、分析:18最小的约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约数?
三、巩固练习
最大的约数是那一个 18
1、练习:找出下面式子中因数和倍数关系:
6×7=42 72÷8=9
23×3=69 50÷10=5
学生口答
2、相近概念的区别:
(1)今天学的因数和以前学的因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2)倍数和倍有什么区别?(范围 含义)
3、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5页 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
18的因数:1、2、3、6、9、18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王冬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使学生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2、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下面每组数中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2和4 15和5
1.2和4 8和16
学生口答
注意:让学生说一下为什么“1.2和4”没有因数倍数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
二、自主探索
教学例2
1、出示例2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先让学生试着说说 然后在独立找
2、学生独立找
大学生发现有无数个的时候
教师再提问:一个数的倍数一共有多少个?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
3、介绍用集合图表示方法:
2的倍数
6......三、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整数中 用箭头表示出3的倍数
[数轴图略]
学生独立试做
36的因数有哪些?
2、抢答题:
①5的倍数有哪些?
②3的倍数有哪些?
③7的倍数有哪些?
④12的因数有哪些?
3、在下面填上适当的数
18的约数:
40以内7的倍数:
12的倍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P15第3、4、5题
附: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的倍数:2、4、6、8、10、......5的倍数:5、10、15、20、......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李吉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2、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会观察 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5的倍数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
首先老师要和同学们进行一次比赛 我请一个同学报数
看看谁能很快的说出它是否是2的倍数 大家可以看到
老师能很快的说出任意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 你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自主探索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请你举出几个是2的倍数的数
学生举例子 学生口答
注意:板书的时候写上省略号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以先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再向全班汇报
3、谁能总结一下 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4、练习:口答下列数是否是2的倍数
教师总结板书: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 36、51、48、65、78、104、153、280
学生抢答并说明原因
(二)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指着白板)自然数中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学生举例)
2、奇数和偶数各有多少个
最小的奇数和最小的偶数各是多少?
重点强调:0也是偶数
3、练习:第17页做一做中习题
下列数中 哪些是奇数 哪些是偶数?
学生独立练习
继续巩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三)5的倍数的特征
那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呢?请同学们在书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 并涂上颜色
看看有什么规律?
[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是5的倍数 ]
练习: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44、50、65、76、85、101、135、280、1231
学生口答 并说明理由
(四)教学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出示一组数: 12、25、40、80、275、320、694、3100、202、以上这些数中 哪些既是2的倍数 又是5倍数?
学生讨论 并交流
总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 又能被5整除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你身边哪些数是奇数 哪些数是偶数?
学生举身边的例子
2、出示做一做中习题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探索了2、5的倍数特征 谁能具体说说2、5的倍数特征?
五、布置作业
P20第1、3题
附: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肖若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概括及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特征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来一场“你说数 我判断”的比赛 谁愿意接受挑战?
由同学任意说出十个数 参赛双方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判断又对又快的为获胜方
让生说说他是怎样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
二、自主探索
1、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2、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3、6、9、12、15、18、21、27、30、33、36、39、42、45、48、3、仔细观察
你能找出这些数的规律吗?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交流 2 2 4 2 7
1+2 2+4 2+7
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引导学生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4、你能举一些3的倍数的例子吗?
并说明为什么它们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下列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
332 876 74 88
2、再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 是这个数有约数3
□7、4□
2、□44、56□
3、既是2和5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20第4、5题 附: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 3、6、9、12、15、18、21、27、30、33、36、39、42、45、48......2 2 4 2 7
1+2 2+4 2+7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王冬菊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5X8=40
(1)说说其中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找出24的所有因数
二、自主探索
1、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板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从1-20的所有数 现在我们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 看一看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指名一个一个地给这些数找因数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各个数的因数
(3)提问: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都不是一样的
你认为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分小组讨论后指名反馈
生:一般我们分三类:①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②一个数
除了1和它本身2个因数外 还有其它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一个质数的2个因数必定是1和它本身)
(4)提问:一个质数只有两个因数 那么它的两个因数必定是哪两个?
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1既不符合质数要有两个因数的条件
也不符合合数要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因数的条件 所以1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5)根据刚才所学知识 判断“一个数要么是质数 要么是合数 ”这句话对吗?
(6)最小的质数是什么?最小的合数是什么?
教师总结:2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 它既是一个质数 同时又是一个偶数
而且它是唯一的一个既是质数、同时又是偶数的数 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中习题: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 哪些是合数?
96
学生独立练习巩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当堂质量检测:
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37 41 58 61 73 83 95 11 14 33 47 57 62 87 99
质数 合数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种新的数--质数和合数 通过今天的学习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P124第7、8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 3 5 7 11 13 17 19 质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 6 8 9 10 12 14 15 16 18 20
合数
教学后记:
备课组成员:肖若兰 王冬菊 李吉燕 主 备 人:李吉燕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能够制作一个100以内的质数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仔细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质数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模式:
四步教学法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质数与合数概念(学生可举例说明)
③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偶数()
2、在自然数1-20中:
①奇数有()偶数有()
②质数有()合数有()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主题图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先自己想一想 再动手试一试
并验证自己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汇报:
(1)利用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选择 把每个数都验证一下 看哪些数是质数
(2)筛选:先把2的倍数划去 再把3的倍数划去 划到几的倍数就可以了 为什么?
学生思考 汇报交流
2、学生记忆20以内的质数(采用抢答等形式)
3、第24页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分解质因数
4、第26页
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说法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 2 3 4 5......中
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学生独立思考 用手势判断
2、你知道它们格式多少吗?
(1)我们两个的和是10 积是21 都是质数
(2)我们两个的和是20 积是91 都是质数
(3)我是最小的质数 我是最小的合数
学生根据条件猜一猜它们各是多少 并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
(1)观察练习四第4题 你都知道了什么?
一共有56个桃
3个3个的装正好能装完吗?
2个人2个呢?5个5个的呢?
这道题需要列式计算吗?为什么?
4、实践活动:
练习四第5题
四、总结反思
同学们
今天我们巩固了质数和合数的知识 在今天的学习中 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124第12、16题.附: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
如果除了一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这样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后记:
?? ?? ?? ??
金川区第二小学2012-2013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授课人:王冬菊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第四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初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3.在互动质疑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片
【教学设想:“双向导学”重点体现:互动交流,自主梳理,思维驿站。
1.互动交流。在学习的重难点处,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促进课堂互动交流与问题的动态生成。如果仅从知识获取的角度看,学生上不上讲台好似区别不大,但如果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学生上讲台则能营造出生生“面对面”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有利于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2.自主梳理。在下课前5分钟左右,安排三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梳理,一是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二是上讲台借助板书
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三是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思维驿站。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思维“停下来回头看”的机会,使思维能再向深处走一小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思考。真正有效的理性思维活动不能一个劲的往前跑,需要适时的回头看。】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初步感知 1.设计方案,列出算式。
情境:学校要组织“经典诵读庆新年”活动,正在征集场景布置方案。想用12盆花摆在演讲台的周围做装饰,可以怎样摆?。
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方案效果图。
引导:根据这个方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展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列出乘法算式。板书:3×4=12,2×6=12,1×12=12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布置舞台”情境,通过设计方案的方式自然引出乘法算式,既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为后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提供了必要条件。】
2.引导观察,感知概念。
揭示目标:在刚才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还列出了三个乘法算式(大屏幕出示)。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算式来认识一组新的数学概念——因数和倍数。
感知概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3、4和12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运用理解:结合另外两个算式,引导学生介绍2、6和12,1、12和12的因数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并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 1.举例介绍,加深认识。
举例介绍:指名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算式。概括提升:能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的乘法算式吗?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的有关知识概括a×b=c。2.合作探究,互动质疑。
互动交流:让学生上讲台介绍a×b=c时,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预设问题:(课件)机器猫带来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讨论讨论。*0×2=0,这样怎么办?
随学生讨论介绍:为了方便,我们在小学阶段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并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和提升,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渗透了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也为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构建了基本的数学结构。在这里,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营造互动质疑的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深入思考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结构,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暴漏学生还未理解的地方,进而引导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概念。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分析能力、自如的应变能力等,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探究方法 1.引导观察。
12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呢?那12的因数还有没有其它的吗? 介绍另一种表示的方法。板书:12的因数 1,2,3 4,6,12
2.探究方法。
18的因数有哪几个,你能找出来吗?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指名板演汇报。
(预设主要方法:对应法:
1、18,2、9,3、6;算式法:18=1×18„„或18÷3=6;尝试法:1、2、3„„)
对比分析,提升方法。
【设计意图: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看似简单,但要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还是需要方法的,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有序思想和方法,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因此在这里引导学生找18的因数,并把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意识到有序的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方法意识。】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1.辅导练习。
师生合作:30的因数有哪几个?
独立练习:20的因数有哪几个?25的呢?
思维提升:观察分析。我们找到了这几个数的因数,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学生找出5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进而概括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培养了学生归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2.独立练习。选一选,连一连。15页第2题。独立完成,订正汇报。
思维提升:在你填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3.综合练习。在□里填上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和哪个数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4.提升练习。下面一组数,他们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吗? 16和2,7和23,20和4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联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反馈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要求,通过第1题,反馈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认识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第2题通过在一些数中找两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即巩固了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又渗透了“公有因数”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深入探究奠定思维基础。第3题通过学生写一个数,并说一说和哪个数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第4题脱离乘法算式的支持,判断两个数因数和倍数关系,更需要抽象思维的支持,进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五、梳理提升 1.独立想一想。2.结合板书汇报。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小结过程,历来就是“鸡肋”式的环节,教师的设计上都有这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没有真正起到提升认识的作用。在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即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自己独立的总结一下语言;说一
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点击:31评论:0查看同栏目其它文章 评论列表 暂无数据
共0条,当前第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末页 发表评论
请用本平台账号登录后发表评论
本工作室统计信息(详细)总访问量:28540575 当前在线人数:165成员 41 文章 261 浏览 2629885 评论 2814山东省教育厅 师范教育处 主办 山东新世纪网络教育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电话:0531-88590007-1010 邮箱:qilushiwang#sina.com(请将#替换成@)@ 2008-2010页面加载中...100%山东省教师教育网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师友社区资源库搜索政策文件帐号密码
小学数学高中政治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历史 信息技术 心理教育 初中政治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美术 思想品德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小学英语
小学音乐 小学体育 综合实践 品德与社会 小学科学 小学自然
姚宗岭名师工作室尊崇名师,造就名师,用好名师
工作室首页名师学习名师导教课例打磨课题研究您所在的位置:齐鲁名师网 >>小学数学 >>姚宗岭工作室 >>名师导教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姚宗岭 2011年12月12日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初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
3.在互动质疑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练习片
【教学设想:“双向导学”重点体现:互动交流,自主梳理,思维驿站。
1.互动交流。在学习的重难点处,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促进课堂互动交流与问题的动态生成。如果仅从知识获取的角度看,学生上不上讲台好似区别不大,但如果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学生上讲台则能营造出生生“面对面”的互动氛围,促进学生主体自主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有利于保持思维的积极性和深刻性。
2.自主梳理。在下课前5分钟左右,安排三个环节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梳理,一是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二是上讲台借助板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三是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思维驿站。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思维“停下来回头看”的机会,使思维能再向深处走一小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思考。真正有效的理性思维活动不能一个劲的往前跑,需要适时的回头看。】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初步感知 1.设计方案,列出算式。
情境:学校要组织“经典诵读庆新年”活动,正在征集场景布置
方案。想用12盆花摆在演讲台的周围做装饰,可以怎样摆?。
随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方案效果图。
引导:根据这个方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展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列出乘法算式。板书:3×4=12,2×6=12,1×12=12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布置舞台”情境,通过设计方案的方式自然引出乘法算式,既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为后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提供了必要条件。】
2.引导观察,感知概念。
揭示目标:在刚才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还列出了三个乘法算式(大屏幕出示)。下面我们就利用这样的算式来认识一组新的数学概念——因数和倍数。
感知概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3、4和12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运用理解:结合另外两个算式,引导学生介绍2、6和12,1、12和12的因数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并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
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 1.举例介绍,加深认识。
举例介绍:指名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算式。概括提升:能用一个式子概括所有的乘法算式吗?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的有关知识概括a×b=c。2.合作探究,互动质疑。
互动交流:让学生上讲台介绍a×b=c时,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预设问题:(课件)机器猫带来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讨论讨论。*0×2=0,这样怎么办?
随学生讨论介绍:为了方便,我们在小学阶段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并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和提升,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渗透了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也为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构建了基本的数学结构。在这里,让学生上讲台汇报交流,营造互动质疑的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深入思考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结构,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暴漏学生还未理解的地方,进而引导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概念。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质疑分析能力、自如的应变能力等,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探究方法 1.引导观察。
12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呢?那12的因数还有没有其它的吗? 介绍另一种表示的方法。板书:12的因数 1,2,3 4,6,12
2.探究方法。
18的因数有哪几个,你能找出来吗?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指名板演汇报。
(预设主要方法:对应法:
1、18,2、9,3、6;算式法:18=1×18„„或18÷3=6;尝试法:1、2、3„„)
对比分析,提升方法。
【设计意图: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看似简单,但要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还是需要方法的,只有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有序思想和方法,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因此在这里引导学生找18的因数,并把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意识到有序的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方法意识。】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1.辅导练习。
师生合作:30的因数有哪几个?
独立练习:20的因数有哪几个?25的呢?
思维提升:观察分析。我们找到了这几个数的因数,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在学生找出5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进而概括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培养了学生归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2.独立练习。选一选,连一连。15页第2题。独立完成,订正汇报。
思维提升:在你填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3.综合练习。在□里填上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和哪个数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
4.提升练习。下面一组数,他们存在因数和倍数关系吗? 16和2,7和23,20和4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联想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反馈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要求,通过第1题,反馈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的运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认识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第2题通过在一些数中找两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即巩固了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又渗透了“公有因数”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深入探究奠
定思维基础。第3题通过学生写一个数,并说一说和哪个数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第4题脱离乘法算式的支持,判断两个数因数和倍数关系,更需要抽象思维的支持,进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五、梳理提升 1.独立想一想。2.结合板书汇报。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小结过程,历来就是“鸡肋”式的环节,教师的设计上都有这个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没有真正起到提升认识的作用。在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即想一想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自己独立的总结一下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生生互动补充,完善思维;教师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这样,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提升学生整体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
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三、课堂练习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是4的倍数
()是60的因数
()是5的倍数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是1的倍数。
师:哗,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