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夏之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获鹿镇第一中学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故事。
2、认识涿鹿之战的意义。
3、理解黄帝是“人文始祖”的含义。
4、知道禅让制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综合的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2、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运用资料简单的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
2、了解我们民族的形成,激发历史的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禅让制的实质。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讨论法,影视辅助法,图示法和.讲解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从“炎黄子孙”这个称谓入手,激发学生了解黄帝这个人物的兴趣,并区分“黄帝”和“皇帝”两个概念。
二、新授
(一)黄帝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板书]
1、教师出示战争形势图,说明两场战争的历史背景。
2、涿鹿之战[板书]
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找出对战双方,时间,地点和结果。
3、阪泉之战[板书](补充知识)
教师讲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4、归纳:
首先,两场战争确立了黄帝在炎黄联盟中的领导地位。[板书] 其次,炎黄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华夏族,后来有融合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民族。[板书]所以说,黄帝是我们公认的“华夏之祖”。
(二)“人文始祖”——黄帝。[板书]
1、学生思考: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始祖”?
2、学生阅读课内图片和文字,找出黄帝和他的亲属,部下的发明。
总结:黄帝是“人文始祖”。
4、讨论:这些发明真的都是黄帝发明的吗?人们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发明都归功于黄帝呢?
(三)尧舜禹的“禅让”[板书]、学生阅读文章,寻找:尧舜禹都有哪些优秀品质?舜和禹是怎么当上联盟首领的?
2、归纳“禅让”制的本质: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板书]
(四)原始社会的终结--夏朝的建立[板书]
时 间: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性 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意 义: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板书设计
第3课华夏之祖
一、黄帝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关系
1、涿鹿之战
2、阪泉之战
二、“人文始祖”——黄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的本质: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四、原始社会的终结--夏朝的建立
三、布置作业 学力水平第三课 课后记
调动学生积极性,讲解不同神话故事。班级气氛好
获鹿镇第一中学
《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设计
《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3、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况。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战争经过: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难点: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而秦亡后的活动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成语故事应用法,讨论法和比较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课以观看“秦始皇”的录像步入情景,设置疑问。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功劳(复习所学的前一课的知识),寻找秦始皇的过错和学习秦朝是如何覆灭的(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秦的暴政[板书]
1、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总结出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徭役沉重、刑法严酷、赋税沉重[板书]
2、提问:公元前210年,他暴病死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的统治又如何?
3、教师小结: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秦末农民起义[板书]
(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板书]
1、学生阅读文章,寻找: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经过(参考挂图《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结果、意义
2、教师小结:
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大雨误期是导火索而已。
经过: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他们鼓舞着后世人们反抗暴政,在他们之后其他的起义军继续抗秦,最终秦朝灭亡。提问:继陈胜、吴广之后,众义军中出了两位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是谁?(2)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板书]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板书]
讨论:项羽以少胜多的原因,总结: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源于此战役。提问:当巨鹿之战激烈进行时,刘邦的军队呢?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亡。
算一算,秦朝存在多少年?(公元前220年-公元前207年)想一想,秦虽亡,但天下出现双雄,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怎么办?
3、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板书](补充知识)
教师讲述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4、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他又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下一节课讲述汉朝的历史。板书设计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沉重
2、刑法严酷
3、赋税沉重
二、秦末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2)、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2、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
3、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4、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三、布置作业 学力水平第11课
第二篇: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板快,其中后两个是重点和难点。在操作中,感觉第二个板快讲得有些虚,主要问题出在对黄帝的发明的作用的认识上。我没有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具体的认识这些发明的重要意义,这样,黄帝是“人文始祖”的结论就不太可靠。在后面的听课交流中,学校领导和同事对这个问题都友好的给予了批评和指正。而对于第三个板快,在领导和同事的建议下,我在不同的班级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先讲“禅让”制的本质,再让学生去课文中印证。另一种是让学生自己看课文,通过具体例子推出结论,感觉第二种还好一些。最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还不够流畅,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反思二: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其实比较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属于神话传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难处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内容中领悟更深呢?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讲故事容易,抽象提炼难。尤其是初一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部落、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等专业概念,如何深入浅出是一个难点。我所采取的方法是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和举例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演变过程的概念就足够了。更多的时间着重于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述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措辞用语,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1.教学设计以神话传说故事为切入点,起点较低,易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参与进课堂。
2.一堂课必定要有它的灵魂,本课以“热爱并学习中华文明优秀传统”为灵魂,符合了历史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特点,是个较好的尝试。
3.如何在本课设计时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性以及问题设计的层次针对性尚须继续探讨。
反思三: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反思四:华夏之祖的教学反思
《华夏之祖》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中的第3课。这一主题是中国历史的开篇,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第三篇:《华夏之祖》教学设计_1
《华夏之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华夏之祖》是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设计的基本理念。
【前准备】、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3组
[结合教材13—14页『炎黄战蚩尤』一目分析、讨论,最后将本组成果,以的形式呈现并汇报成果,选出中心发言人。]、说说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4-6组
[阅读教材14—1页『炎帝和黄帝』一目,思考、讨论,最后以的形式汇报成果,并选出中心发言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7-9组、选出演员,排练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3分)、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看完后教师提出:巍巍华夏,历史悠悠。通过《祭黄大典》的视频,我们被万人祭奠的浩浩场面所震撼。作为我们祖先的黄帝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如此的敬仰?让我们带着困惑与探究的欲望,穿越时空,去探索历史……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
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在本剧表演完毕后,教师顺势引导“这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从而将本难点——抽象的“禅让制”化为具体形象的感知。
2、教师点拨,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私有财产的增多,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人类告别传说时代,进入夏。
3、组内外评价(分)
以组内评价、组外评价、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种形式从小组活动参与程度,小组成果的达成方面进行评价。选出最佳表现小组,历史小博士。
4、迁移运用(10分)、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礼记•礼运》
请回答:、“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什么制度?
2、你认为尧舜禹属于“选贤与能”中的贤人吗,为什么?、升华认识(分)
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堂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你从黄帝、尧、舜、禹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几千年来,这些关于圣人的传说盛传不衰,吸引着我们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而是他们的人格品质。他们的宽厚待人也好、严于律己也好,感染我们的是他们“先天下人为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作为人,这难道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吗?作为社会中人,我们更需要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结束语(2分)
《礼记•礼运》中有一句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自古至今,人们追求理想,追求文明的脚步,一直没有止步。愿同学们在今后历史的学习中,做生活的智者,文明的使者。
第四篇: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反思
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反思
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祭黄帝文》的朗诵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同时,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魂”。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中展开了经常性的、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
第四,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新课导入时播放的《黄帝颂》,渲染了课堂的现场氛围,营造了本课的情感基调;讲述完华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华夏儿女对黄帝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大禹治水”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最后播放的《祭黄帝》,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这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课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功底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了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上课时,有名学生在讲述阪泉之战的时候实则讲述的是涿鹿之战,我并没有及时的打断学生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做出更正和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第五篇:1.3 华夏之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2007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一、炎黄战蚩尤
[教师讲述]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 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三、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过渡]相传最后黄帝乘龙归天,而在他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禅让
[教师讲述]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出示图片)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据《史记》记载,舜非常孝顺,宽厚待人,有以身作则谦让的品德,对周围人产生了好的影响。而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见他们都是德才兼备,四、夏朝建立——原始社会的终结 [教师过渡]禅让制固然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结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禅让制最终也被世袭制所取代。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会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出示图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部落里面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产品平均分配,这也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由于各人的能力不同,所获得的财产多少也不同,于是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一部分人成为了部落里的贵族,一部分人成为了平民。贵族就是早期奴隶主,而平民和罪犯,以及部落战争中产生的战俘,则成为了早期奴隶的来源。在公元前大约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禹由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国王,在他死后,国王由他的儿子继承。因此我们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的建立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课堂小结
[教师讲述]本课讲述了炎黄部落联盟形成以及“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而在黄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领袖——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领袖的。在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