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1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第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

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鲜明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首先,老师想请大家来谈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下面请大家来谈一 谈自己的理想。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齐声朗读这篇课文,并注意一下这些字音:

哂(shěn)笑

比及(bì)

以俟(sì)君子

铿(kēng)尔 莫(mù)春者

冠(guàn)者五六人 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

三、题目及作者简介(请同学根据注释解读)《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句 重点字词:

(一)乎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二)尔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三)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四)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重要句式:

(一)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二)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三)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四)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五)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两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回忆上节课疏通的文章大意,然后归纳文本大意)

《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现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位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让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根据课文,课文可以划分那几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教师先总结第一部分,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剩余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子路抢先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先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后再给出答案)

(一)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 5 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本文,并且由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后给出回答)

1.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2.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3.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 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 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二)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让学生再诵读曾点的话,并联系之前所学分析)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四)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并把这个知识迁移到日常的人物分析题目中:人物形象=概貌(特点+类别)+具体分析,选取题目为例)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7 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的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了弟子因为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让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思想。但是他们的回答都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孔子并不立即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四、写法欣赏

1.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本文以孔子和四个学生在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为内容,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 8 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治国思想。2.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较为丰富的感情

从孔子对学生评价“哂之”和“喟然叹之”两处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如何为之奋斗,写不少于三百字的小文章。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吾与点也

第二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阅读练习与答案

4.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5.子路受教原文及翻译

6.子路借粮的故事

7.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8.子路是个好同志-美文故事

9.校园的石子路作文500字

第三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检查上节背诵

教学要点:

1、解题;简介《论语》;简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2、解决生字的发音,通读文章。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背景、人物简介:

1、先秦诸子散文简介: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道(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家。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但诸子散文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又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诸子百家并非文学流派,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政治观点的不同,而不是文章风格、流派上的差异。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语录体阶段,代表作是《论语》、《墨子》;《墨子》在语录体中开始夹杂有朴质的议论。第二、对话体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孟子开始由语录体过渡到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开始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了。第三阶段、专题论文阶段,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这些文章篇幅普遍增长,风格也由简补到开拓。

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

四、孔子及其思想。《论语》一书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3、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思想是“仁”和“礼。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三、解题:

1、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教师可用提问、解释的方式,补充以下要点:简介四弟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3、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四、一读课文,纠正字音及停顿。(板书)

1、字音: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停顿: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五、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消除理解障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结构:本文讲的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论国家的事情和自己的志向。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写出了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六、归结本文应该掌握的内容:诸子、孔子、论语、字音字形

七、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全文,理解和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一、分析课文。点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字词和句式。重点词句。

1、、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2)、莫春者——“莫”通“暮”。(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2、活用词:

撰、端、章甫、鼓、风、小、大。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4、特殊句式: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一句还是省略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即,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第一部分:孔子问志。(板书)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发言。生质疑字词。

问: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有哪些态度?

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谈个人理想。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第二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会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板书)生质疑字词。

写了三个学生的回答,他们虽然态度上有轻率和谨慎的不同,但回答的都是谈论治理政事的一些办法。所以孔子除了笑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外,对他们的回答当场都未置可否。

问:写曾点答话时的动作很详细,为什么?曾点的答话跟其他三人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曾点的动作比较详细,写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于功名,突出了他与子路等的相异之处。为写曾点的特殊志趣,从而引起孔子的赞叹和赞赏作了铺垫。子路等人虽讲法不同,但讲的为政。曾点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板书)生质疑字词。

明确:写孔子对子路等三个学生的评论。这部分是本文重点,这一部分意思搞清楚了,前两部分的意思也就清楚了。这部分也是难点,因为孔子的思想复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从本文中孔子的语言行动上去分析、了解。孔子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二、归结本课应掌握的内容:重点词,句式

三、作业:课后习题。继续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及孔子的态度。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显然,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治理三年,他可以保证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至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冉有的回答是谦虚谨慎的,也是坦率真诚的,他的谈吐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谦谦君子的风范。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寥寥几笔,活画出一位谦虚好学,能言会道的“外交官”的形象)

曾皙:当孔子和其他三个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前面几位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瑟的动作,“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站起来。这些动作,属于体态语言,无声胜有声,充分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报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这个图景,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式了自己宁静淡泊的心态,置身其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高雅清华,他的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由孔子的态度分析孔子的思想。

1、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夫之哂之。”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种理解未尝不可,但是太简单化了。我认为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因为子路的理想暗合孔子心中的政治蓝图,孔子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子路的一番慊陈词,说出了孔子心中永远的痛,孔子有万千感慨,激动,兴奋,赞许,欣赏,不满,尽在含蓄不语的“微微一笑”当中。(学生找原文);冉有——叹之。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以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要得国而治(学生找原文);公西华——惜之。孔子以三个反问句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学生找原文);曾皙——与之。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孔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治国的道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潇洒。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三、课堂讨论:

1、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2、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

四、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

五、归结本课应掌握的内容。

六、预习《寡人之于国也》

第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范文模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析人物象。

3、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解题: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六、精析全文:

(1)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

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2)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

第五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讲析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教学程序

一、导入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题解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三、孔子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年青贫贱,勤奋好学。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教育,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四、《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五、朗读感知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正字(补充文注之外)

毋 wú 乘 shèng 馑 jǐn 俟 sì 甫 fǔ 铿 kēng 莫 mù

3、练习朗读

4、演读。

六、翻译全文(详见幻灯片)

七、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把,拿,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 介词,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 介词,通“已”,已经 毋吾以也 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用、做。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动词,用,依靠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连词,而;多解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 助词,相当于“然”,表状态,拟声词词尾

定楚国,如反手尔 《荀子•非相》 通“耳”,罢了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比

摄乎大国之间落后 介词,在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词,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 介词,在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语气词,呢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道理

方六七十里 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形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果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 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

赤,尔何如 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

公如大夫入 《仪礼•乡饮酒》 和,同 权将如吴 《三国志•吴书》 到„„去 不动如山 《孙子兵法•军争》 像,如同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夫子何哂由也 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居则曰“不吾知也。” 副词,就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副词,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那么

唯求则非邦也与些 副词,就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 原来是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假若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 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 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 你,你的 与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 同意,赞同 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遂与外人隔绝 和 生三人,公与之母 给予

(二)、古今异义

铿尔,舍瑟而作。起,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妨,妨碍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虚

(三)、古字通假

鼓瑟希 “稀” 莫春者 “暮” 唯求则非邦也与 “欤”

(四)、词类活用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名活动,穿着礼服,戴着帽子。鼓瑟希,铿尔。名活动,弹奏。三子者出,曾皙后。名活动,落在后面。浴乎沂,风乎舞雩。名活动,吹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活名,小事,大事。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翻译句子:浴乎沂,风乎舞雩。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

A、动词的宾语前置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3、宾语用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B、介词的宾语前置,也叫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 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唯利是图。臣是以无请也。

八、小结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程序

一、清晰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又分四层)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二、阅读赏析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A组:(表格一)

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 ——明确:详见表格内容。B组:(表格二)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明确:

1、3详见表格内容。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有两种说法: A、儒家的治国理想是“礼治”(为国以礼)。曾皙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 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表格一:

人物 述 志 性 格 描写方法

启 示

原文 概括

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 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如,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冉

有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愿为小相 “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皙 莫春者„„咏而归。异乎三子者之撰 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表格二:

人物 孔 子 评 志 政治思想

人 物 形 象

对象

态 度

子 子路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乐治国

A、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B、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的恬然乐趣。孔子“喟然”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

有 求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小的国家也是国家,冉有是在谦虚哟。)

公西华 赤则非邦也与?——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公西华也是在谦虚哟。)

曾皙 吾与点也。

三、总结全文

(一)、主旨

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有另解)

(二)、写作特色

1、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2、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四、拓展训练

(一)、课后“练习三”;

(二)、针对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你的看法,写成短文。附作文: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导入;

4、题解;

5、孔子;

6、《论语》;

7、朗读指导;

8、翻译课文;

9、文言积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字通假;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0、课时小结;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2、清晰的层次;

3、阅读赏析;

4、总结全文:主旨;写作特色;

5、拓展训练:课后练习三;根据子路的“其言不让”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短文。

6、结束语。

作者163

下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推荐五篇]

    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5篇范文

    教学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及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优秀教案[推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一. 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1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我国古代公开讲学授徒之先河。他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对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3.学习并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教案和知识点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