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学重、难点】
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
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最后,指出关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第11自然段):“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 1 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2、(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鲁迅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鲁迅把“瞒和骗”的文艺与“瞒和骗”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说明“瞒和骗”的文艺源于“瞒和骗”的国民性,反过来又推动“瞒和骗”的国民性进一步扩张,以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瞒和骗”的国民性与“瞒和骗”的文艺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2)“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鲁迅始终认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鲁迅先生。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板书设计】
第二篇:童眼看世界教案
童眼看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眼睛这个造型,表现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关注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对现实世界产生的感悟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这一节课,用眼睛的造型表现出内心世界感受。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通过小时候捉迷藏的游戏,知道被蒙住眼睛看不见的感受。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眼睛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把它比喻成心灵的窗户。没有眼睛的话我们就寸步难行,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它。(不过度用眼,看绿色植物,眼保健操。)
三、讲授新课
我们通过眼睛看缤纷的世界,感受世界无限的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透出喜、怒、哀、乐。在你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1、下面我们很欣赏一下艺术家的作品,看一下他么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猜猜这些作品表现了什么? 雕塑《童眼看世界》 海报《智慧之眼》 油画《错误的镜子》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2、请学生画眼睛
眼睛的组成(眼脸、眼珠、睫毛)
3、欣赏学生作品
我们一起看看你们的同龄人是怎么表达自己想法的呢? 想一想,说一说
眼脸、眼球、睫毛的变化?
4、学生创作
世界在每个人眼中都是各式各样的,同学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5、教师辅导
第三篇:睁眼看世界—我看上海世博PPT演示大赛活动总结
社科系“睁眼看世界—我看上海世博”PPT
演示大赛活动总结
活动名称:社科系“睁眼看世界—我看上海世博”PPT演示大赛 活动时间:2010年3月26日晚上7点 活动地点:黄山学院南区2412教室 活动成员:社科系08、09级全体同学
活动目的:为了让广大同学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让广大同学了解世界的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活动流程:
(一)在活动举办之前一个小时准备安装音响话筒等必要的活动工具,并调试多媒体设备。
(二)参赛选手提前半小时到达现场进行抽签,决定比赛出场的顺序。
(三)把参加比赛人员的PPT文件放到一个文件夹里,由团总支成员按照比赛出场的顺序进行统一编排,让整个比赛活动连贯顺畅。
(四)晚上7点钟比赛正式开始,主持人首先介绍了参加这次活动的名称,并接着介绍了参加本次活动的各位系领导和评委,各位领导和评委有社科系主任王友青老师、辅导员彭家国老师、秘书王薇老师。
(五)比赛内容正式开始,各位参赛选手都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站在讲台上对自己精心设计的PPT演示文件进行详细的介绍,时而发出喝彩和掌声。活动从七点开始,九点十五分结束,活动进行大约两个半小时
(六)最后比赛结束后,胜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社科系主任王友青给一等奖得主颁发奖状、辅导员给二等奖得主颁发了奖状、秘书王薇给三等奖得主颁发了奖状并各自与获奖人员合影留念。
活动总结:社科系举办首届“睁眼看世界—我看上海世博”PPT演示大赛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和有影响的活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广大同学对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而且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电脑操作技能和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开拓广大同学们的视野,并对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建筑、艺术、风俗等都有一定的了解。
本次活动得到了系主任的高度评价,我们认为这次活动举办的还是比较成功的,给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但是本次活动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比赛前学校电教中心没有把多媒体设备及时打开,参赛选手没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排练,导致活动连续性较差。我们将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举办的更加完美和成功。
社科系团总支
2010-3-28 总结人:王明
第四篇:《人生成败两眼看》教案
心理健康辅导课:人生成败两眼看
活动设计
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和竞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越高,挫折带给他的消极作用越小。相反,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低,必然会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下,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可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他们顺利走过漫长的学习和生活历程,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目的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屈服,而要正确认识挫折,善于吸取教训,从挫折中奋起,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形成能够经受挫折考验的健康心理。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催化剂,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于是更加奋发图强,形成良性循环。“我是成功者”满足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过关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辅导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辅导前准备
1、故事录音:《牛顿——受辱发奋》。
2、收集班中一些能够在挫折中奋起,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并作好介绍的准备。
3、准备好名人、伟人战胜挫折,取得成就的事例。
辅导步骤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老师想请摔过跤的站起来,谁能说说摔跤的滋味。
2、揭题。
在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走一条平坦的路,但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有人说,挫折是人人有份的“快餐”,也就是说,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失败,乃至遭受不幸。这时候,你是被挫折吓倒,一蹶不振,还是以顽强的意志走向成功呢?老师想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答:对,我们应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二、辩析事例导出问题
1、导言
挫折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80年代末,在我国的南方某市,曾经发生了两个震撼全国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十来岁的小男孩。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两个故事。
2、利用投影出示这两个故事
故事一: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同桌同学手表丢了,那位同学告诉老师手表可能是他偷走了,老师找他了解一下情况,并没有认定是他偷的,但他承受不了这个刺激,竞上吊自杀了。
故事二: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还顽强地与死神博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接受化疗。更感人的是,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化疗,其他时间坚持上学,而且学习成绩良好。
3、讨论:你造成哪个男孩的做法?为什么?
4、小结
这是两份截然不同的人生答卷!前者,在小小挫折面前,主动地放弃了生的机会何等脆弱!后者,在生与死的考验下,仍然努力奋发向上,是何等的刚强!这两份答卷给我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当我们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三、听录音故事,激发学生讨论。
1、学生听录音故事——《牛顿——受辱发奋》
2、引导学生讨论:牛顿受辱后他认识到什么?后来他是怎么做的?
3、教师结合同学们的讨论,总结出一个人对待挫折应该持的态度:(1)正确认识挫折。人生的道路很长,遇到挫折是免不了的。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亲人生病、去世,家里遇到天灾人祸等;有些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如有的青少年受到引诱、威胁,自己意志又不够坚强而做了错事等。既然挫折已成为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和勇敢地对待它,而且要向它挑战。(2)化悲痛为力量。要知道,遇到挫折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是没有作用的,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重新起步。
四、开展活动
活动一:挑选勇士
1、活动规则:由老师挑选登上“挑战者”号轮船的水手,同学们只要回答出下面三个问题中的一个,就可以成为光荣的水手:
(1)
请你讲一个自己面对挫折,鼓起勇气克服困难的事例;
(2)
讲一个伟人克服挫折,取得成就的事例;
(3)讲一句你最欣赏的名言。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活动。老师给发言的同学戴上水手帽。
活动二:师生谈心,解决心理问题。
1、活动方法:请同学们把最近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写在一张纸上(不必写自己姓名),交给老师,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共同讨论解决。
2、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角色表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角色表演情景,请同学们按情景需要认真扮演,并针对情景中的情况进行讨论。
情景:班里的陈程同学在一次车祸中幸存下来,可她却受了重伤住进了医院,同学们知道后,大家凑钱买了礼物去医院看她,鼓励她重新站起来,病好后,老师和同学们帮她补课,让她把学习赶上来。
讨论:当别人遇到挫折或不幸时,你该怎么办?
六、教师总结:
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人能永远成功。爸爸妈妈也有做错事的时候,而且,某件事没做好,不等于你整个都失败了,你还有很多拿手的事。所以,不必为做糟了一件事而伤心,先去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从灰色的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摔了跟头之后,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为什么摔倒,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这是失败给你的最好礼物。摔了跟头是很疼的,但这能教我们以后走得更快更稳。相信你会越走越好!
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意志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要求老师在上好心理教育课的同时,注意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第五篇:《童眼看世界》教案
《童眼看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能力; ②运用平面造型元素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重点:
①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想象。难点:
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教学过程:
1.活动一:游戏与激趣。
①以听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或玩猜谜游戏的形式,引出话题,导入课题。
② 播放“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③设问:“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2.活动二:了解与运用
①看一看:观察同桌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从形状、颜色、特点、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
②眼睛的结构
3.活动三:欣赏与启发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范例导赏”的问题,去赏析课本提供的艺术家作品
②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从造型、色彩、想象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小作者想表达什么? ③比较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启发工具材料的选择运用,激发造型表现的欲望。
4.活动四: 交流与创作
①同学们,你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②老师眼中的世界,引导学生如何创作。作画步骤:1.画眼的外形 2.添加眼里的画面.画睫毛(夸张 变形)
③以“我眼中的小世界”或“小眼睛看大世界”为题展开想象,(可以结合在第一册学过的“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的世界、七彩的舞台、生机盎然的地球、一次动物园的历险、一个晚上的梦境、课间的欢笑、郊游的快乐、亲情和友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启发创作。④指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造型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可以根据学校的艺术特色选择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泥塑、剪纸、版画等)
5.活动五: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赏评问答游戏。(提供评价要点): ①构思独特,富有童趣; ②造型生动,色彩和谐; ③参与学习的情况; ④个性和创新。
2.教师进行点评和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