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时间:2019-05-12 21:0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2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2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通过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乞巧》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嫦娥》说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偷吃仙丹而在月宫孤苦几千年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段学习古诗,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借助注释和古诗背景理解古诗内容,能够在课堂中融入到古诗之中,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能够区分“宵”与“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懂得读故事的方法。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冬日的火炉旁,在夏日的星空下,爷爷奶奶有没有给我们讲过神话故事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几个神话故事,如果说不出来,老师适时引导)师:说得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师讲故事)。这个美丽的故事被诗人林杰写在了诗中,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的 29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乞巧》。板书:乞巧。乞,乞求的意思。师:一起写“乞”,不要与“气”混淆。(学生书空、练写,老师指导。)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读这首诗,参照注音把诗读正确。(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检查朗读效果。)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正确,在诗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字,音同字不同,能找到吗?

(学生找出“宵“与”霄)

师:它们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板书“宵”和“霄”。同学们能大胆地猜一猜这两个字的意思吗?老师讲解两个字的区别,(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宵是夜晚的意思,霄是天空的意思。)

(三)二读古诗,有眼有板

师:我们再来读古诗,读古诗,要有节奏,按照老师标记的来读。(学生读古诗,指名读)师:老师来读一遍。(指名读古诗)

师:让我们带着故事,走进诗的字里行间,体味诗的意境。师:在七夕节晴朗的夜空下,小河边的人们……山坡上的人们……小村庄里的人们……(引导学生读古诗前两句)

师:就在天空中织女一家沉浸在幸福中的同时,凡间的姑娘们也在为他们祝福,向织女乞取智巧。(学生读后两句)。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

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是一家的姑娘吗?(不是)是多少?(家家)师: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姑娘都在乞求什么?(学生回答姑娘们在乞求什么?)

师:姑娘们在乞求有一双灵巧的手,我们想一下,小伙子们会乞求什么?老人们会乞求什么?同学们,你们会乞求什么?(学生回答)

师:我们的愿望都是多么美好。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能最快的把缺少的古诗补充上。

(课件出示古诗的一部分,学生填空。)

(五)学习第二首古诗

师:这首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二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嫦娥》这首古诗,想刚才刚才我们读第一首诗的方法来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师:看,小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课件出示)

师:嫦娥是多么后悔呀,这时,你想对嫦娥说些什么?

(六)总结古诗,布置作业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古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还有很多有关神话故事的古诗等着我们去学习,同学们课下可以多搜集一些来读。今天的作业是,把古诗中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 宵:夜晚 霄:天空

古诗原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级下册

2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乐陵市三间堂小学 崔本荟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7.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生. 紫烟,遥看 瀑布挂.

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 尺,壮美山河 ..

疑是 银河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背诵课文。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千秋 雪,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万里 船。远景 ...

第三篇: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古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

了解作者描绘的秋色,并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时,通过指名朗读,检查他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检查学生自读理解情况。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进行纠正。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指导吟诵,从而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总结和朗读古诗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枫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看大家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你们知道吗?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瑰宝中的瑰宝,两首堪称经典的古诗。首先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题:山行

(课件出示)

2.交流简介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牧)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谈自己的了解)(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对本首古诗中的一个生字“径”的读与写。

(1)指名读,纠正字音。斜xié又读xiá(古音)。(2)说说字的间架结构及识记方法。(3)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检查对诗词的朗读、理解。

(1)指名读,评价、正音。(2)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三)回忆方法,复习巩固。

1.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投影出示书页)

1.解诗题

(1)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2)师小结:在山上行走。2.明诗词,悟诗意。

(1)请学生齐读1、2句,指导“径”、“斜”的读法。(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小组汇报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坐:因为。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熟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5)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师小结指导:(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赏诗境,诵诗词。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出示图,这就是杜牧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让生看图说话)

(4)指导朗读。

着重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揭示写法。

1.杜牧的《山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假如我们真的置身于这秋景中,远眺高山入云,近看枫林如焰似火,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是的,看的如此美丽的景色,每个人都会惊喜不已,由衷地发出赞叹。诗人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描写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再次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或收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意。

3、学习“霜、愁、眠、苏、寺”五个生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山行》,并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导入:今天我们同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3.板题,解题。

(二)出示诗句,检查预习。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书写。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后出示作者简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三)图文对照,理解句意。

1.让学生轻声读第一二行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是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2.在秋夜里,诗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他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又是什么?(看图)

3、看图完成练习。

4.在这冷清、幽静的晚上,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看出?使学生理解“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作者为什么还能听到钟声?说明了什么?

5.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出示: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这次请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首诗。(3)你能把作者的情感也读出来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诗,美味品读。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元代诗人马致远有诗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一样的秋景,不一样的诗人,却都有着同一样的愁绪。这就是寂寞的愁绪,是思乡的愁绪。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忧愁再次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指导朗读、诵读。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小结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乘船在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古诗。上节课课下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斜

有人家

(远景)

喜爱 枫林晚

霜叶红

(近景)

赞美

枫桥夜泊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看到的)忧愁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听到的)孤寂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我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通过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是我生怕学生对字词理解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知道点拨较多,没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最好能适时地进行小练笔的实践练习。附:

一、设计人: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冯祥云

二、设计人教学评优情况: 1、2012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我爱教师这一行(论文)》

三等奖 2、2011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等奖 3、2012年 4月科学优质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区 二等奖 4、2010年6月

山东省教学研 究课题 《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认证为市级B级。5、2010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等奖 6、2006年10月

学具优质课《我的风向仪》区

一等奖7、2006年9月

峄城区“新课程达标课”首批验收达标。

8、2006年6月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辅导

一等奖 9、2005年8月全市小学优秀论文《拼音教学中的故事资源开发》 二等奖

第四篇: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本节课题: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本课可以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字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理解产生困难,应加以注意。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几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的?多媒体出示春天的图片给学生观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诗人是抓住春天的那些景物来描写的?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晓景 》。3.作者简介。

(1)惠崇是北京僧人,著名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苏轼的好友惠崇画的一副画。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1.初读读古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先齐读生字,然后让同学一起组词。3.交流订正。

“晓”右边部分不加点。“崇”翘舌音,发音是注意。4.分组朗读字词。

三、理解新词,深入探究。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少想象难度。2.串讲诗意。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青翠欲滴的竹林之中,伸出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江水变暖。(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①解释“欲”的意思。

②初春时节蒌蒿出示满地,芦芽也生出嫩芽,正是河豚要沿江而上的时候。3.诗人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自我挑战:我能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一起读一读诗句的意思。

6.全班齐读,男女比赛读。试着一起背诵 7.通过本诗的学习,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课外拓展

请写出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一起评议,看谁写的最棒!

五、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

2.“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晓景》

板书设计:

3.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

春江水

鸭子

蒌蒿

芦芽

河豚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认识生字和理解词语,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有感情的朗读,也有一部分的同学在课堂可以背诵古诗,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4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了解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介绍作者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拓展:你还了解李白的哪些诗句,能给大家背背吗?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遥看 瀑布 挂 前川。飞流 直下 三千 尺,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诗体的一种,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这首诗都是七绝。绝句是诗体的名称,并不是诗歌的题目。诗人兴之所至,来不及细想题目,就以“绝句”为题了。)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有“诗圣”之美称。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与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诗人闲坐草堂,借窗观景,赏景作诗时的心情是喜悦舒畅的,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所以,其笔下之景是明快的、优美的。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远景

下载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三年级上册 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古诗两首教案

    课题古诗两首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理解诗歌内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说话、想象能力。教......

    古诗两首教案

    2 古诗两首 ①草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4.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

    古诗两首教案

    25 古诗两首 一、授课时间 二、课题:25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三、学习目标: 1.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首古诗中的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

    《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 《草》是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