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

时间:2019-05-13 01:0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体会课文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探究分享,趣味活动体验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探究分享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教后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第四,比赛背诵;第五,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才能教学好每一堂课。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 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教后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第四,比赛背诵;第五,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才能教学好每一堂课。

第三篇: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两首

夜 书 所 见 叶 绍 翁

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像,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更加寒冷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篱落:篱笆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美丽的传说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重阳节习俗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敬老节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晚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作业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2.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

第四篇:9古诗两首(教案)

9古诗两首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等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叶绍翁、王维的资料。

2课时

(《夜书所见》)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教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诗人叶绍翁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可适当进行补充。)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饶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其中,《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大声地读),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夜书所见》,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2.教师:刚才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同学们有没有读懂呀?

5.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可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习生字(促、深)。(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写一写。

7.教师:生字能读能写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教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呢。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要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先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2)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风声。)(3)第二行诗句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4)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落了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起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你会很容易想起什么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5)我们班有别的地方的同学,当你们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6)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7)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教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3)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教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同学们:“知”字是什么意思呢?(生自由回答。)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们在玩些什么呢?

(4)教师:是的,当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时,就越会想到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学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时,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夜深了,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6)指名读诗,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大意已经基本弄懂了,那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和同桌也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教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生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教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请你们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诗人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九、课堂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背诵《夜书所见》。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学生齐读课题两遍。教师范读诗文。(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学生齐读全诗。

二、理解题意,了解全诗。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教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学生:老人节)(2)忆:想念,思念。(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相关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3.自由诵读这首诗,自己初步领悟诗的大意。

三、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1.出示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1)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2)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3)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4)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2.出示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1)每:每当。(2)逢:遇到。

(3)倍:格外;加倍、更加。(4)“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5)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6)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3.出示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2)为什么要登高?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3)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4)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2.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乡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教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1.教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

2.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3.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或妹妹,想想你在重阳节登高的时候,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课堂小结。

异乡游子,最不能割舍的就是思乡的情怀。这首诗就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日里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之情,轻轻吟诵,禁不住让人感慨万千。

本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诵读和理解的关系。承接前面的教学导入,我采用的方式是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美。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利用搜集来的古诗歌曲和古诗说唱配合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和吟唱中感受古诗的优美韵律,不断熟练字音。然后,我通过媒体展示资料,使学生了解古诗相关背景。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处境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行诵读。

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主观的输灌,而是立根诵读,启发交流,注重体验。学生在有梯度的诵读中一步步地熟练古诗,了解古诗,体味古诗。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朗读在逐步熟练、逐步深入、逐步动情。

第五篇:9古诗两首教案

沈小教师备课录 备课人:周维 课题

9、古诗两首

总课时

2课时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总)

1、认识“促”、“亿”、“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准备几首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夜书所见》,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识记1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2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理解“知”的意思。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诗人叶绍翁的资料;准备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有关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课件出示,教师补充:介绍诗人叶绍翁。)

2、教师引述: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书: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过渡:诗人是这样描写自己看到的,课件出示古诗。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指名读,评议,纠正。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片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①“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结合课后注释理解“风声”;

“动客情”理解“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整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②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挑”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捉”;

“促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蟋蟀(蛐蛐)”; “篱落”结合课后注释理解“篱笆”; “知”:料想。(诗人结合自己童年的经验猜测)

整句意思:他忽然看见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③出示课件:“挑”是意思,“促织”就是。作者看到,料想是,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④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2)。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离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进、“深”情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①形近字比较:促()捉()

②“深”的右上方不要多一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甚至连一草一木都会勾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设计意图 落实知识点:

掌握“书”在词语中的意思。多通道设计: 导入课文:

1、交流反馈搜集的资料。

2、教师引述,提供诗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境。多通道设计: 理解古诗意思:

1、想象画面;

2、看图说话;

3、借助课后注释;

4、连字成句;

5、借助工具书;

……

指导课文朗读预设通道: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3、多种赛读的形式;

4、小榜样示范法; „„

多通道设计:

背诵古诗:

1、根据诗句内容,说诗句;

2、根据插图内容,说诗句;

3、根据出示的半句诗,说下一句或上一句诗;

4、同伴合作背诵。写字作业辅导:

1、借助词语读准音;

2、形近字比较;

3、重点字教师指导;

4、自我观察、练习。课内外阅读:

拓展活动意在让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做进一步的了解,加深印象,积累相关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培养和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识记6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2、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3、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可以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与同伴一起读。

2、学习生字、新词。

①检查生字,同桌合作:我来指,你来认。②区别形近字: 洼()峰()摇()佳()逢()遥()

③指名领读词语(有错纠正):

重阳佳节回忆遥远异乡插曲促进深情 ④写字指导:重点范写“异、遥、插”。

⑤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反馈、订正。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听节奏。

4、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小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碰到。“佳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④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单独。

异:别的,其他的。

⑤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1):诗中“异客”的名字叫,“佳节”是指每年农历月日的节。整句理解:“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⑥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齐读三、四行)板书:兄弟登高插茱萸 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遥:远。

遍:原是“到处”的意思,这里指“都”。

茱萸:结合课后注释“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看图认识茱萸)整句意思: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②诗人在家时,每逢重阳节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如今一人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自己。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四、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五、拓展:

1、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有亲人不在身边,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2、学生畅所欲言。

六、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

1、指名说一说。

2、学生完成作业。

3、同桌合作背一背。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道:

1、巩固旧知;

2、交流传统节日,了解相关习俗;

3、介绍诗人及古诗背景。作业辅导进课堂: 生字、词语:

1、自由读、合作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字音。

2、形近字区别。

3、教师示范。

4、结合作业巩固。

多通道学习古诗的意思:

1、由“亿”字引入,契领全诗。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3、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意思。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在古诗中寄予的情感。作业设计进课堂:

完成作业本第4题的(1)。多通道设计: 背诵古诗:

1、各种形式的读,多读后熟记;

2、根据教师板书背;

3、根据插图提示背; „„

作业辅导进课堂: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梧叶寒声 秋风客情 知儿童

篱落灯思念家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思念亲人 异乡异客 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 插茱萸少一人

课 后 反 思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形式多、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

2、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投影,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

2、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

下载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9 古诗两首

    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

    9古诗两首(教案)(5篇)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能力目标:理解词句意......

    9古诗两首说课稿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自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

    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2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2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通过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乞巧》讲的是牛郎......

    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