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2课时)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
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古诗两首 说课稿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表达诗人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新授
(一)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那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你对叶绍翁了解多少?知道多少讲多少!(师:叶绍翁是我国宋代的一个大诗人。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抓住“见”字提问,诗人此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让我们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一查注释。
2、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什么?)作者在他乡看到了这些景物,引起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3、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树叶吹得纷纷落了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师:诗人只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多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枫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个别读、齐读)动客情,使诗人产生了什么感情?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 生读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小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侯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起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我在这里这么孤单,我的朋友啊,你们能想起我吗?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请大家把整首诗联起来.读一读,好好感受感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4、谁愿意来当当这思念故乡的叶绍翁?配乐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介绍诗人的背景:唐朝的诗人王维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2、出示诗句,师配乐诵读
读诗题,解题。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生读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都能读好很了不起!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感情!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就是九月九日思念山东的兄弟。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师:在人们团聚的日子里思念在山东的兄弟,山东是山东省吗? 生:不是,是华山以动,是作者的家乡
师:对了,是华山以东,那么这个题目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
师:是啊,当人们用传统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思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师: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一个人——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我仿佛听到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在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接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了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4、师生合作,有感情诵读全诗。当这两首诗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当你读出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共同的思乡怀亲之情时,你想对家乡、对亲人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6、师生配乐背诵古诗两首。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杂诗》《游子吟》《夜雨寄北》等。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好吗?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元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情感目标:A、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B、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能力目标: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我让大家收集春联,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学生写在黑板两侧)
2、齐读春联后师:什么时候要贴春联?(春节)
3、在古代,春节也被叫做“元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时期的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4、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5、齐读课题。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6、生交流。师结:对,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而王安石的这首诗里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是诵读理解。我们要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学诗
1、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A、你把这个生字念得很准,再教大家一遍,好吗?(指名将生字读准)B、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不到位师范读一句。)
2、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A、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B、交流。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C、师巡视。
D、交流。(同时屏幕上出示词语的解释。)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屠苏”:指一种酒。古代的风俗,每年除夕时人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面向东喝,据说可以避瘟疫。
“桃符”古代风俗,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写上神灵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发展为现在的春联。
“瞳瞳日”。对,你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再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E、让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F、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3、不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B、同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 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 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想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C、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练习背诵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A、全班观看录像,齐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气氛。B、分组练习背诵。C、(做游戏)比比谁最快。
D、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指名背。
E、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说一说? F、指导写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仅仅是学习了《元日》这首诗,我们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运用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预习一下我们的下一首古诗《江雪》。
《江雪》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2、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四、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 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六、总结学习,抄默古诗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抄写生字,再或抄写或默写古诗。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3.背诵这两首古诗,能默写《题西林壁》。【教学重难点】
读懂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能说出阅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收集苏轼、陆游的生平经历
2、描写庐山的古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历史时空 1.出示宋代的中国地图,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宋代的疆域及南北宋的历史,引出两位大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散文、绘画、书法;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父亲陆宰,做过京西路转运副使,金兵南侵时,陆宰被免职,带着家眷南归,侥幸逃脱一场大劫难。但北宋王朝的覆亡耻辱,深深铭刻在每一个怀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心中,他们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位宋代大文学家的作品《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板书课题)
二、凭借注释资料,整体感知诗句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让两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诗,纠正没有读准的发音。3.默读两首古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三、品味古诗,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表真实感悟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探讨: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因为“游”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是“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是农家,一个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学生体会到某一方面时,就启发学生对比地读出来,在理解中反复吟咏这两首诗。
四、联系个人经验,让学生在古为今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武库”
1.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写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优点,还有那么多缺点。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最近又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一句诗:()。
2.引用这两个名句,说说自己的亲身体验。
3.这两首诗魅力真大,让我们记住它吧。播放古典音乐,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五、通过名句展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魅力四射,但它们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粒很小很小的“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名句。1.你还能背诵出哪些古诗名句?请背一背。2.请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乐游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辉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如果喜欢,请大家到课外去找找,并读读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每个五遍 2.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 …… ……
山重水复疑无路,不识庐山真面目,柳暗花明又一村。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古诗教学有句口号,那就是“不求甚解”。但是公开课上,我们每每见到的仍是逐句分析讲解,直到嚼碎吃透。《题西林壁》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其他老师都认为这首诗不好教,尤其是放在三年级,难度更加大了。但既然我选择了,就不能放弃。整个准备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我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概括起来,也就是耳熟能详的那八个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课安排另一首诗《游山西村》不少学生已会背,对诗所蕴含的的道理估计有一定的感触。所以,这节课,我打破了一节课一首诗的老套路,安排两首诗一节课完成。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了解诗的大致内容,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学生凭借工具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懂了诗意。体会诗句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他们:“这两首诗中都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你知道是那两句吗”,显然很多同学不知道其中的名句,但一两个知道也足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常用在什么情况下?这里,纵然学生不知道或没说过,但通过联想诗意,也能悟到是身处其中,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者本质,正如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依此理解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本课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的学生能找出来,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安慰;都是在游览中有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一种寄托;有的则不容易找出来,如两首诗表达的哲理,都是蕴含在写景之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吟咏诗歌,通过读诗来理解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指名读、默读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因此,教学中能够突破难点重点,学生思维比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的情景,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了哪些诗,都还记得吗?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步骤,回忆一下是什么?(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如果学生想不起来,可以带学生简单回忆一下上学期学过的《山行》。
板书: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习13课《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一)知诗人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二)解诗题
1、解题
(1)查查字典“望”是什么意思?(远看)想想题目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2、再读诗句,探索理解。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能把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勾画出来?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你能用“啊„„真„„”的句子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吗?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四、作业
1、熟背《望庐山瀑布》
2、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检查汇报。
四、再读诗句,适当点拨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怎样读这两句诗?(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千秋雪”“窗含”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见:香炉
紫烟
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
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课后作业:
一、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
2、“疑”用音序查字,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二、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1)放在嘴里不咽下去(2)包含,藏在里面(3)带着、怀着(4)像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泊:()(1)停船靠岸(2)停留(3)湖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直:()(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4)挺直,使笔直(5)公正的,正义的(6)直爽,直截(7)一个劲儿,不断地。疑:()(1)不相信(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3)猜忌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描述的景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巧妙地运用()的名字,将蒙蒙的()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整首诗采用()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表达了诗人()。
2、《绝句》是()代诗人()写的。诗中描绘出诗人居住的()附近明丽的景象。整首诗有()有()。有()有()。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 谭开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客”等10个生字,会写“偶、赠”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热爱家乡和送别之情。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组词、想象画面”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 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⑵ 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板书课题。(在板书的同时学写“偶、赠”两个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 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⑵ 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重点:鬓、衰、汪、欲。)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想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诗句来理解。)2.活动板块二: 学习《回乡偶书》。⑴ 介绍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⑵指导朗读。A体会诗人的心境:
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面对小孩子的质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感受诗人久客回乡的慨叹之情。)B指导朗读:
你觉得古诗该怎么读呢?
(听录音读——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相对于枯燥的古诗来说,读懂里面的故事就显得有趣多了。通过听录音,感受古诗朗读特有的节奏感和古诗韵味,从而在模仿中找到读诗的感觉。
三、学法迁移,学习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总结学法:
⑴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首古诗的?(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⑵ 提出学习要求:
a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把生字多读几遍。B读完后仔细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活动板块二:
用这种方法学习《赠汪伦》。⑴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读古诗,说画面,谈感受。
⑵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体会诗人李白与汪伦深厚的友情)
设计意图:刚刚用这种方法学了第一首古诗,紧接着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迁移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拓展
1、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二)》
2、李白的《送友人》
五、作业: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
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文峰路街道中心小学 谭开娟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偶、赠、客”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诵读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验。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与韵味。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的意境与情感。教学流程:
课前经典三分钟: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师读、生读、释意、背诵)
设计意图:在诵读经典中感知学习方法:口而诵,心而惟。也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
一、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板题)
2、揭题,简介作者。
这节课要学的是哪两首古诗?(生说,师板书: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赠汪伦,作者——李白。边书边指导学生认写生字“偶、赠、汪、伦”)师:贺知章和李白都是唐朝的诗人。看这两首诗的题目,谁能试着用组词的方法解读。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边学生字边解课题,以题学字,以字解题,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1、检查第一首古诗的朗读。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读准确,二是读通顺。能做到吗?好,谁来读一读第一首古诗?(分别指名读两首古诗,随时纠正字音,如鬓,师解释字意)齐读。
2、指导朗读。
(1)听录音,感受读法。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不过,古诗和我们平时学的一般课文不一样,因为它对仗工整(即字数一样),意境深远,所以我们读起来不仅要做到准确、通顺,更重要的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律感古诗特有的韵味。来,听一听,录音是怎样读的。(播放录音)
(2)比较读法,自由练读。
刚才的朗读和大家的有什么不一样?(指生答)
师小结:对,声音一高一低,语速一快一慢,这就有了韵律感。大家赶紧再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生自由练读)(3)展示朗读。
谁再来读读?(指生评价)师:这位同学的评价很中肯,可见刚才她认真听了,值得表扬!谁还想读?有进步吗?谁能再来试试。这么多同学都想读,来,大家一起根据老师的指挥读。(生在师的手势指挥下一起读)师:一点就通,读得真不错。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原有的古诗朗读为基点,通过听录音——感受古诗朗读特点——模仿练读——展示读,使朗读训练层层深入,从而达到读古诗有韵律、有韵味的教学目标。
三、感悟古诗
1、看图悟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师:同学们看,这位就是诗中的——贺知章,在他的面前有几个小孩子,他们彼此认识吗?(不认识)从哪句诗看出来?
2、出示“客”,(指生读,齐读,指导书写,组词)这里的“客”是哪个词的意思?(客人)贺知章真的是这里的客人吗?先别急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看看这首诗,相信你能从诗中找出答案。(生与文本对话后,明确:诗人并不是客,他只是年轻时候离开了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口音没变。)师:既然是这样,那家乡的小孩子为什么不认识他呢?(生依据对古诗的理解说说原因,师简介贺知章的生平经历)
设计意图:从课文插图和“客”字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兴趣。在探究中与古诗对话,在对话中感悟诗意,由浅入深,化难为易,有效突破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3、体验角色,感悟诗情。
师: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这些小孩子,你会怎么问贺知章呢?(生扮演角色提问,指生扮诗人回应,感受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师:同学们,诗人贺知章在外面官做得顺利,日子过得也不错,为什么老了还要回来呀?(生交流)是呀,叶落终要归根,外面在好也好不过自己的家乡呀!板书:热爱家乡
4、诵读古诗。
(1)师:理解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想象着文中的画面,把自己放进文中的角色再来读读这首诗——回乡偶书。(生齐读)师:恩,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浓浓的古诗韵味。
(2)理解了古诗,又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谁第一个来背?谁还想来挑战?(指名背、男生背、女生背。)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体验角色,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古诗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怀,以情促读,以读促情,在一遍遍地朗读中背诵古诗。
5、拓展读:回乡偶书
(二)四、合作学习《赠汪伦》
1、指导自学。
师:真好,短短的四行诗,就刻画出了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被家乡小孩子指问的有趣生活场景,那李白的《赠汪伦》以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读一读,想一想,自己与古诗对话好吗?
为了让大家的学习更有效,先读读老师的温馨小提示,看看都有什么? 同位合作:
a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把生字多读几遍。B读完后仔细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有什么疑问或是读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用笔标一标,好吗?开始吧!
2、交流汇报
(1)指生读、评价。齐读。(2)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看到的画面。(3)提出疑问共解决。
(4)指“情”,问:“这个情是什么情?”(学生带着对古诗的体验说说对情字的理解,师引导学生通过最后句感受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设计意图: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诵读古诗。
五、作业:推荐诵读《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