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古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
了解作者描绘的秋色,并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时,通过指名朗读,检查他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检查学生自读理解情况。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进行纠正。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指导吟诵,从而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总结和朗读古诗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枫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看大家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你们知道吗?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瑰宝中的瑰宝,两首堪称经典的古诗。首先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题:山行
(课件出示)
2.交流简介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牧)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谈自己的了解)(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对本首古诗中的一个生字“径”的读与写。
(1)指名读,纠正字音。斜xié又读xiá(古音)。(2)说说字的间架结构及识记方法。(3)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检查对诗词的朗读、理解。
(1)指名读,评价、正音。(2)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三)回忆方法,复习巩固。
1.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投影出示书页)
1.解诗题
(1)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2)师小结:在山上行走。2.明诗词,悟诗意。
(1)请学生齐读1、2句,指导“径”、“斜”的读法。(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小组汇报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坐:因为。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熟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5)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师小结指导:(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赏诗境,诵诗词。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出示图,这就是杜牧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让生看图说话)
(4)指导朗读。
着重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揭示写法。
1.杜牧的《山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假如我们真的置身于这秋景中,远眺高山入云,近看枫林如焰似火,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是的,看的如此美丽的景色,每个人都会惊喜不已,由衷地发出赞叹。诗人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描写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再次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或收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意。
3、学习“霜、愁、眠、苏、寺”五个生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山行》,并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导入:今天我们同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3.板题,解题。
(二)出示诗句,检查预习。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书写。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后出示作者简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三)图文对照,理解句意。
1.让学生轻声读第一二行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是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2.在秋夜里,诗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他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又是什么?(看图)
3、看图完成练习。
4.在这冷清、幽静的晚上,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看出?使学生理解“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作者为什么还能听到钟声?说明了什么?
5.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出示: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这次请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首诗。(3)你能把作者的情感也读出来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诗,美味品读。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元代诗人马致远有诗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一样的秋景,不一样的诗人,却都有着同一样的愁绪。这就是寂寞的愁绪,是思乡的愁绪。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忧愁再次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指导朗读、诵读。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小结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乘船在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古诗。上节课课下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斜
有人家
(远景)
喜爱 枫林晚
霜叶红
(近景)
赞美
枫桥夜泊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看到的)忧愁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听到的)孤寂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我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通过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是我生怕学生对字词理解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知道点拨较多,没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最好能适时地进行小练笔的实践练习。附:
一、设计人: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冯祥云
二、设计人教学评优情况: 1、2012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我爱教师这一行(论文)》
三等奖 2、2011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等奖 3、2012年 4月科学优质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区 二等奖 4、2010年6月
山东省教学研 究课题 《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认证为市级B级。5、2010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等奖 6、2006年10月
学具优质课《我的风向仪》区
一等奖7、2006年9月
峄城区“新课程达标课”首批验收达标。
8、2006年6月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辅导
一等奖 9、2005年8月全市小学优秀论文《拼音教学中的故事资源开发》 二等奖
第二篇:3古诗两首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两首
主备学校:润州区实验小学 审核 :润州实验五语组 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和《所见》均为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贾岛,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诗歌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学习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知识链接】
贾岛,晚唐诗人。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袁枚,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3、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读知识链接,了解诗人。《寻隐者不遇》是 代诗人 所写。与 齐名,人称“ ”。
2、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隐者(yǐn yǐng)云(深 生)不知处
3、查资料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隐者: 不遇:
言: 只: 不知处:
二、课堂研讨
(一)揭诗题,解诗人。
1、揭示诗题,初解其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用一两句话介绍贾岛。(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2、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同学围绕“寻”考虑。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观图,领略诗中景
1、引导看图:诗人寻隐者发生的地点在哪,有哪些人物出场,让我们看看文中的图,初步感知一下当时的环境与人物。
2、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按一定的顺序看并尝试描述所看到的以及由此想到的。
3、指名描述图画。
(三)感知诗意,了解诗中事。
1、学生自读。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2、师范读,注意老师停顿的地方,想想词句的意思。
3、试说诗意,理清“寻”的故事。
(1)引导发现: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难懂吗?(语言通俗,平实易懂。)(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3)引导: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知道了这首诗讲的是寻隐者这件事,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学生再读,体会诗文一问三答的谋篇构思。(4)师再引导: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这里是寄问于答。再读诗句,思考作者与童子是怎样进行三次问答的呢?思考后同桌尝试练习。指名1——2组学生问答表演。(5)指导朗读
引导同学假想自身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四)品析词句,感悟诗情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巧妙的构思固然独特,但更妙的在于它抒情的含蓄。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能否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1)指名读
(2)引导交流对诗中情感的体会。“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2、进一步引导: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1)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形象、品格。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2)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隐者的深入认识,师适时加以点拨。(隐者,古代多指品格高洁、不肯做官,隐居山野的有学问的贤士。而文中的隐者正符合了这一特点。)
(3)点拨小结:诗人将自己对隐者的敬仰钦慕之情通过采药这件事、通过郁郁青松、悠悠的白云来表现。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三、当堂训练: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歌记述了()这件事。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写出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不知处:
四、巩固练习:
结合诗文、借助插图,运用想象描绘《寻隐者不遇》所表现情景,写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3、能依据诗句想象、描述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学习过程】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一、温故导学
1、背诵《寻隐者不遇》,并默写。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2、积累:写出有关描写儿童的诗句。
《村居》(高鼎),忙趁东风放纸鸢。《小儿垂钓》(胡令能)路人借问遥招手,《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课堂研讨
(一)、激趣导入
背诗大赛:背诵曾经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二)、释题、朗读古诗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出示本课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3.学生齐读古诗。
4.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5.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再来说说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6、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7、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指名读,正音,齐读 学生表演
8、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9、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润州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1、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三、当堂训练
1、写出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
2、默写《所见》
五、巩固练习
结合诗文,借助文中插图,运用想象描绘《所见》所表现的情景写成一篇小短文。【教后记】
第三篇:3古诗两首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中带点词的意思。3.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山行》这首诗,体会情景和情感。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古诗。(同学们学过不少古诗了吧,谁来给大家背几首?)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有关秋天的古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山行》这首诗有了哪些了解呢?
二、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师补充。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后人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可见杜牧在唐代诗歌创作中有很高的地位。
三、学习第一首《山行》
(一)板书课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 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3. 圈出读不懂的词语,想一想它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效果
1. 读生字,及时正音。重点读准:径、枫 2. 练习朗读课文。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我停下车不走,是因为喜欢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要尽情观赏。)
4.读第四行诗。理解“霜叶”“红于”。(1)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2)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3)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那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5)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总结全诗。
1.从诗句中你能感觉到诗人对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感情?(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1.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3.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七)、指导写字。“径、枫”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写好。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写下已弄懂的第一诗中的字词的意思。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及其原因的诗句是 “,”。
(2)《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4.读一读,背一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5)学习第二句:重点理解“对愁眠”。(伴着愁思睡不着。对:伴随、相伴。)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书“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
(6)朗读训练(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2.学习第三、四行诗。(1)指名读这两行诗。
重点理解:“到”、“夜半钟声”(到:送到、传到。夜半钟声:半夜的钟声)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书“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
(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孤独忧愁)。
(4)朗读训练(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寒山寺、钟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六、练习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1. 自由练读。2. 指名读。
3. 欣赏:为读好的同学配乐。
七、背诵课文
八、比较异同,拓展提升。
这两首同是写秋景的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怎样用读把这些不同表现出来。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一爱一愁。
九、指导写字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第四篇: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写“寻者”()而来,却只能()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篇着名的反映()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 “()”。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 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
————————————————
2.诗中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三、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岁寒三友”。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
——————————————————————————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五、在横线上填成语。
去年今日此门中,——————————————————
相映红。(《题故城南庄》)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春。(《春日》)
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究可哀。(《已亥杂诗》)
第五篇: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山行 第一课时导学案
时间: 年级: 小组: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自主学习:
1、轻声读古诗,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自学课后生字,在生字本上写一遍,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三、合作学习:
1、《山行》中写远景的是
; 写近景的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你还有什么问题?
3、《古诗两首》山行 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 复备人: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或课堂)导入:
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说出来大家听听?
2、自主学习:
1)、轻声读古诗,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自学课后生字,在生字本上写一遍,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3、合作学习: 1)、《山行》中写远景的是 ;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展示一:理解字、词、句意思 展示二:理解诗意。
展示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5、评析拓展(自主—合作—展示……):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6、巩固提升(课堂练习或检测):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7、作业布置:
1)、书写本首诗的生字。2)、抄写古诗并背诵。
四、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时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