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诗、背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2、对《寻隐者不遇》中作者心情的变化,隐者形象的感悟;对《所见》中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及夏天美好意境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诗、背诗。
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3、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9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又读古诗了,还记得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2、谁来说说关于诗人。
简单地说: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 什么叫苦吟诗人?
不错,他的作诗之苦,有两句诗说得很形象,记下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与孟郊其名,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意思?
3、题目是文章的题眼,你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点拨: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二、明诗意
1、初读注意把握好诗的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2、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点拨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3、这首诗采用的“问答体”的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呢?请在书上标出来。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读读诗,想想意思,说一说。
三、领悟诗情。
1、再来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变化。(贾岛满怀希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童子热情)言:师采药去(贾岛失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你就别找了。)(失落)
2、你看看,这童子够贼的。硬是折腾贾岛,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的小火花。再来念念这首诗。
3、吟诗
四、感悟苦吟诗人诗作的特点。
1、学完整首诗,你感受到贾岛的诗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呢? A简洁易懂 B 斟字酌句
点拨:诗题是寻隐者,然而我们却始终未见隐者这一庐山真面目。那么你能透过字词,在寥寥二十字中找到与隐者相关的事物吗? 交流:松下 采药 不知处
五、落实课后习题4
1、如果把这首诗当做一篇文章的话,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叙事的)。
2、记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好,读读这首诗,有吗? 这件事情写完整了吗?
3、作者是怎样写的?(人物对话)
不错,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人物的对话,是个好方法。
4、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什么?(环境描写)我们还读出了什么的?(心理活动)试着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板书设计: 3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只处。彻底失望
所见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诗背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的语言美和内涵美。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板书“见”)小朋友,你们能给这个老朋友组个词吗?(生组)是呀,看见、听见都是见,看来呀,用上眼睛,用上耳朵,都能有所发现!老师这儿有一幅画,你能用上眼睛和耳朵发现什么呢?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回答。
(1)林樾:你觉得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对,这样郁郁葱葱、十分茂密的树林就可以称为“林樾”(板书)仔细观察这个词,它有什么特点?(都有木)一组小火车读一读――齐读。
(2)牧童:(学生说“我看到了小孩骑着黄牛”时直接板书“骑黄牛”)你再仔细看看,这个小孩子在干什么的? 这样放牛放羊就叫放牧,放牧的孩子就称为“牧童”。(板书)指名读。
(3)蝉:“知了”还有一个名字,叫“蝉”知了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虫,右边读chán,是一个形声字。(字卡,指名读)听,你们听见蝉儿的声音了吗?(播放蝉叫声)是呀,蝉儿正在鸣叫呢!像这样正在鸣叫的蝉可以称为“鸣蝉”。再开一列火车读读――齐读。3.你还有其看到的、听到的吗?
二、揭题
1.以上是同学们看见、听见的,是“我们”的“所见”。(板书“我们”)在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有位诗人叫袁枚,他是个善于观察、描摹细致的人,他亲眼看见,亲耳听到了这画中的美景,并把这些“所见”写成了一首诗,请你们仔细读读袁枚的《所见》,看看他比我们多看见、多听见了什么? 2.第一次读诗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学生自由读诗。
3.先请小朋友一行一行来读诗,其他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听,听听他读正确了吗?(随机正音)
4.四人小组合作读,每人读一句,先自由练习,等会我们比比哪个小组读得对。(先自由,再站起来,发现读错的句子再纠正、齐读。)5.大家一起再正确地、流利地、响亮地把古诗朗读一次。
三、情景感悟、评赏古诗
1.现在我们来找找袁枚的所见比我们的所见多了什么? 2.生交流。
(1)“歌声振林樾”:(我听到了牧童的“歌声”)(板书),这歌声怎么样?(声音响亮,在树林里回荡)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振”板书)谁能用朗读表现出牧童放声歌唱的样子?(指名读)
师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2)“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请你边想象边来读好这句。
4.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5.生同桌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
6.读完诗,你猜想一下牧童捕到蝉了吗?(不管牧童有没有捕到蝉,让我们把想象继续下去吧!)
四、背诵全诗
1.看看这张画,让我们想象着古诗的内容,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自由练习背诵。
2.谁愿意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同学点评。3.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五、拓展延伸 补充《村晚》
作业:
1、背诵《村晚》
2、将诗改写成文章
板书: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唱图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捕蝉图
第二篇:3古诗两首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中带点词的意思。3.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山行》这首诗,体会情景和情感。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古诗。(同学们学过不少古诗了吧,谁来给大家背几首?)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有关秋天的古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山行》这首诗有了哪些了解呢?
二、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师补充。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后人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可见杜牧在唐代诗歌创作中有很高的地位。
三、学习第一首《山行》
(一)板书课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 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3. 圈出读不懂的词语,想一想它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效果
1. 读生字,及时正音。重点读准:径、枫 2. 练习朗读课文。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我停下车不走,是因为喜欢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要尽情观赏。)
4.读第四行诗。理解“霜叶”“红于”。(1)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2)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3)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那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5)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总结全诗。
1.从诗句中你能感觉到诗人对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感情?(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1.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3.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七)、指导写字。“径、枫”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写好。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写下已弄懂的第一诗中的字词的意思。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及其原因的诗句是 “,”。
(2)《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4.读一读,背一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5)学习第二句:重点理解“对愁眠”。(伴着愁思睡不着。对:伴随、相伴。)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书“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
(6)朗读训练(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2.学习第三、四行诗。(1)指名读这两行诗。
重点理解:“到”、“夜半钟声”(到:送到、传到。夜半钟声:半夜的钟声)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书“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
(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孤独忧愁)。
(4)朗读训练(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寒山寺、钟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六、练习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1. 自由练读。2. 指名读。
3. 欣赏:为读好的同学配乐。
七、背诵课文
八、比较异同,拓展提升。
这两首同是写秋景的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怎样用读把这些不同表现出来。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一爱一愁。
九、指导写字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第三篇: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写“寻者”()而来,却只能()而归。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所见》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篇着名的反映()的诗篇。他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的孩子。古诗动静结合,牧童先是(),忽然“()”,是因为他 “()”。我们还从诗中“()”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灰 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
————————————————
2.诗中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三、我的知识真丰富。
1.松树和()合“岁寒三友”。请各写一句赞美它们的诗:
——————————————————————————
2.诗人贾岛和()都喜欢写诗时字斟句酌,后人有“郊寒岛瘦”之称。
四、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清高鼎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五、在横线上填成语。
去年今日此门中,——————————————————
相映红。(《题故城南庄》)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是春。(《春日》)
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究可哀。(《已亥杂诗》)
第四篇: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山行 第一课时导学案
时间: 年级: 小组: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自主学习:
1、轻声读古诗,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自学课后生字,在生字本上写一遍,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三、合作学习:
1、《山行》中写远景的是
; 写近景的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你还有什么问题?
3、《古诗两首》山行 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 复备人: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预习(或课堂)导入:
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说出来大家听听?
2、自主学习:
1)、轻声读古诗,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自学课后生字,在生字本上写一遍,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3、合作学习: 1)、《山行》中写远景的是 ;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展示一:理解字、词、句意思 展示二:理解诗意。
展示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5、评析拓展(自主—合作—展示……):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6、巩固提升(课堂练习或检测):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7、作业布置:
1)、书写本首诗的生字。2)、抄写古诗并背诵。
四、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时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3、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案
主备人: 孙美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和”、“未”、“发”“下”的意思。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第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暑假里同学们有没有出外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观赏祖国各地的美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简介刘禹锡和洞庭湖。(多媒体课件展示)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5、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6、齐读。
(二)理解读,洞察美。(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2、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2(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小组赛读,欣赏插图。
4、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5、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2)方框内字词进行规范书写的指导。
(三)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那么,古今中外,还有哪些描写洞庭的诗作呢? 比方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示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作业设计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如: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昨天,我们一起学了一首赞美洞庭湖的古诗,你能来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描写秋夜的诗。大家想一想,昨天,我们是怎样读的呢?
(1)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理解诗句意思。(3)评读诗句,体会意境。(4)熟读成诵。
二、自主学习
1、明确要求,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教师引导正音:羌、渝。
3、指名朗读诗句。(多名学生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
四、精讲点拨
1、半轮——(看插图理解)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亮的影子。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峨眉山附近。
向——驶向。
三峡:在清溪下游,是四川、湖北交界处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渝州:地名,在今天的四川。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当堂检测
1、《峨眉山月歌》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人在()(季节)()(时间)乘船远行,从()出发,驶向(),最后到达()。读了古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等景物。
2、连起来读读全诗,再读读《望洞庭》,两首诗中,诗人的心情一样吗? 延伸出诗歌中“愁思”的主题。
(比较法是引领学生进行浅层次的赏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比较中学生往往能敏锐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极强地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也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对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之下的诗作情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完成同步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