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时间:2019-05-14 16: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第一篇: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提高性目标: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习题》三

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 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

(1)这里的“深”和“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意思一样吗?(2)一起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古诗加以区别。

(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录像片段,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仔细看图,加以想象,试用一段话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直观、深刻地理解“深”的意思。)问题二:

(1)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议论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弃官归隐……)2

(2)小结: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在大家恰如其分的想象描述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这不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所要塑造的人物是一位隐者,含蓄模糊的描写正好跟隐者的身份相吻合,这实在比正面描写要高明得多。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目标7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满怀希望—失望—燃起希望—彻底绝望)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诗,适当评读。

3.教师小结:诗中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我们似乎也被带入了当时的情境,随作者同喜同忧,衍生无限的猜测与遐想。4.悟诗情、背诵古诗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多种形式,再现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组织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3.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与学生可作适当评价。

六、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习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

2.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贾岛的诗,比较一下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七、作业设计 A类:

1.朗读、背诵、默写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B类:

1、2、完成《补充习题》四 搜集贾岛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4

第二篇: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1单元 第7课时 总第 7 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 课 题: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

3.小结:从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急于见到隐士的心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不遇,就更能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作 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第三篇: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网易娱乐新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

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谁会读?(请两个)正音。--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

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

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齐读)。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完整。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回荡)。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我的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

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

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

(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

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虽然只上了一节课,但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学生写字。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4

【设计理念】

本诗浅显易懂,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之中,非为理解诗词含义,应重在让学生了解苦吟诗人作者贾岛,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形式——隐者。故而教学本诗,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补充的课外资料,深刻认识古诗所蕴含的语言密码,了解古典诗歌所深藏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资料补充,读写结合。

【学习方法】

阅读感悟,对比体会。

【教学重点】

了解本诗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的思想内涵——隐者的精神内涵。

一、借助故事,初识苦吟的作者(3分钟)

1、出示《推敲》故事,让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但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他自己也写诗自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贾岛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并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师小结:这就是贾岛,他不比李白,一挥而就,文思泉涌。他注重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他和韩愈相遇的故事,也成就“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这样一个“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他写出的诗会是怎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及诗人,指导书写寻,隐,遇。

解题:题目中的寻,什么意思?隐者什么意思?从题目看,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的情境写出来的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吧。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文的大意。(5分钟)

出示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朗读,划出节奏,概述诗句意思,试着默写。

检查:1、有节奏的朗读;

2、解释诗句含义(一人两句,小组完成,两组),(两人一组,对话完成)(一人完整解释)。

3、尝试背诵。

三、读写结合,感悟语言的凝练(8分钟)

1、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能算得上是苦吟而得吗?(学生发表见解)

2、补充诗句,感悟文体。(老师将这首诗变一下表达形式,期待你们填上你们认为合适的句子。)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同桌两个合作,填写合适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

言师采药去,?(采药与何方?)

只在此山中,?(山中哪一隅?)

云深不知处,!(何日得仙迹,无心其奈何!)

指导:加上填入的诗句,意思变了吗?去掉填进去的诗句,你能想象出诗中的对话吗?你觉得这首诗是保留四句诗好还是让贾岛扩充为八句诗好?

大家看,这首诗是否还可以这样写:

课件出示: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父只在此山中,山间云深不知处。

你们同意这样写吗?为什么?

总结:这就是诗歌的凝练!可以用四句,就绝不用八句;可以用五个字,就绝不用七个字。写诗,可不能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可以去凑字数,否则,那就不是诗了。

苦吟诗人的称号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凝练上,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小看,否则,怎么算苦吟呢?你能看出那些字具有“一字千金”的价值?

四、品析词句,认识隐者的高洁

1、改编故事,发现文字密码。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老师用课件出示改编后的小诗:

树下问童子,言师采菜去。只在此田中,菜多不知处。

(待学生笑声停下后,师说,看来题目也得改改,叫作——寻菜农不遇,这样才会匹配。)

你发现了什么?

2、品析词句,解读文字密码。(四人小组探究完成)

预设:

(1)松,你会想到什么?“寿比南山不老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岁寒三友”————所以松象征着隐者的——高洁,不屈。(透过文字,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意图,这就是文字密码。)

(2)药,在本诗中,到底指什么呢?(治病之药,济世之药)

古代读书人崇尚“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般的读书人,多少都会一些医术,有一些世外高人,更是精于医术。本诗“药”字一字,可以认为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也可能是济世救人的良方。

所以,由药字可见,这是一位身怀医术的高洁之士。

(3)山,看到这个山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预设:

险峻的峭壁,巍峨的高山,俊秀的山岭,郁郁葱葱的林木,等等,你想到了哪些山的名称?

引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李白眼中飞流直下的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悠然采菊的南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西塞山?

到底是哪座山,重要吗?由这个山字,你又读懂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隐者?(胸怀宽广,虚怀若谷,与世无争,愤世嫉俗)

(4)云,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云?(飘飘悠悠,飘忽不定,来去无踪)在本诗中,这个“云”字,又代表了隐者的什么特点呢?

3、总结:诗读至此,你是否发现,贾岛笔下的每一句,每一个词语,都与题目的隐者有关系?每一句,每一个词语,都是围绕着隐者的特点来写的。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带着我们现在的理解,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示范读诗,读出平仄音调。

作者贾岛,真是当之无愧的“苦吟诗人”。短短的二十个字,用问答的形式使一位世外高人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背诵一遍《寻隐者不遇》吧!

五、布置作业,深入了解写作的特点。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背诵《题李凝幽居》并收集贾岛的其他诗作阅读。

板书:寻隐者不遇(失望)

(唐)贾岛——苦吟诗人

松——高洁

药——救人

山——宽阔

云——飘忽

以物喻人

(期盼)

寻隐者不遇古诗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法。

1、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2)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1、抓字眼、明诗意。

2、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悟诗情、咏诗句。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七)板书设计。

松下问童子,(兴奋)。

言师采药去。

(回答)。

只在此山中,(羡慕)。

云深不知处。(向往)。

(弥漫,缭绕)。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题想诗境。

抓字眼明诗意。

第四篇: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而袁枚同样是清朝文坛上一位比较讲究锤字炼句的诗人。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继续了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采用用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搭配,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学习表达方法。

1.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分组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的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讨论交流、表演、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古诗,从而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生动景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借助拓展小练笔,学习古诗中的人物对话、动作、心里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2.本课的ppt课件。3.准备台词,挑选小演员

【学生准备】1.查阅贾岛和袁枚有关的资料。2.预习课文。3.排练小节目。

2课时。

第1课时

整体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新课导入 方法一

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体,它用语简洁,意境深远,琅琅上口。自我校经典诵读开始以来,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你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么?(学生试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3.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4.要想解决大家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来解决把!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谈话,唤起学生的体验,进而引入课题。提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主解题,根据题目大胆质疑。学生有了这些问题,从而为了解古诗、把握古诗,进而体会古诗打下基础。] 方法二

1.师: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戏曲、民乐、国画、文学等,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其中的瑰宝。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3.师: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4.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隐者是谁?谁去寻隐者?为什么不遇?)

[设计意图:首先开门见山,通过对祖国辉煌历史文化的表述,直接引出古诗。简明扼要,学生易于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诗文 诗画并赏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3.交流:学生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指名说)

隐者:学问很深,隐居山林的人 寻:访问 不遇:没有遇到。言:回答,说。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山深云雾浓 处:去处)

4.图文结合读诗句,请想想诗句的意思。5.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诗文的节奏)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二、精读诗文,体会诗意。

1.师:本诗写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能遇到,却碰到了一个童子,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呢?(“言师采药去”得知,隐者是童子的老师)

2.交流: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平白如话,简洁易懂。但这首诗的特点不止这些,贾岛还有一个巧妙的谋篇构思是:他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同学们再读,看看能发现诗中什么奥妙。

预设:问答式(一问三答)

追问:谁问谁答?三次回答的问题内容是什么?(用原句诗文回答)指名回答。

师: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寓问于答,构思巧妙。

师:明明是三问,但作者省去了了两问,你能补全这三问吗?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内容。预设:

问:(你师傅到哪去了?)答 : 言师采药去 问:(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答 : 只在此山中 问:(具体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答 : 云深不知处

师:平白易懂的语言和寓问于答的构思,运用了一问三答的写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充分体现了贾岛写技的高超,真不愧为“苦吟诗人”。

3.作者要寻访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作者的感情有何变化?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A.作者问童子之时,心情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你出门拜亲访友时的心情)松下问童子——(心情愉快,满怀希望)

B.童子说他师傅采药去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言师采药去——(心情跌落,感到失望)C.作者得知隐者就在此山采药时的心情?(结合生活实际或设身处地的与贾岛换角色想象)

只在此山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D.最后得知不知道隐者具体在哪里时的心情?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更添了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师:是呀,诗人满怀希望去拜访隐者,结果失望,又怀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这首古诗平淡中蕴含深沉,这就是苦吟诗人推敲的结果。

4.再读古诗体会作者对隐者的感情。5.展开想象,演一演

(1)结合图画,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展开想象,说说你推测诗人可能会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样回答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两人对话的情景,体会诗人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及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

(2)选派优秀小组上台表演。(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心里活动等进行评价。)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指生读,齐读)3 课堂小结

师: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本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中,田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教学方法独特,每讲一首诗都要编一个故事,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既有人,又有物,既有景,又有情,你能把这首诗也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吗?注意景物和人物对话描写。

2.先同位之间说说,再动笔写下来。3.同位交流、补充

4.集体简评,及时激励。4 作业设计

一、火眼金睛(看准字形,再分别组词)。

深()童()此()松()探()章()些()讼()隐()采()遇()药()稳()彩()偶()约()

二、解释加点字或词语 1.寻隐者不遇()()..2.松下问童子()....3.言师采药去().4.云深不知处().【答案】

一、深(深度)童(儿童)此(此处)松(松树)

探(神探)章(文章)些(一些)颂(赞颂)隐(隐者)采(开采)遇(遇到)药(中药)稳(稳定)彩(彩虹)偶(偶然)约(约定)

二、1.寻:拜访、寻访;遇:遇到、碰到。2.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3.言:说、告诉。4.处:地方、处所。

第2课时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新课导入 方法一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配乐、指名有感情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小儿垂钓》,谁来背给大家听听?这是写什么的古诗?(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将用上节课所学的读诗句、想画面等方法再来学习一首体现乡村儿童的古诗。

3.解题:“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学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设计意图:以复习的方式引入,通过对四年级所学古诗的回忆和背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方法二

1.以图激趣,释题。

(1)观察课文插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指名说)(2)“所见”是什么意思?(夏季的一天,诗人走出家门,来到树林里。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阵阵凉风迎面吹拂,好不惬意。作者心情高兴,于是将自己看见的情境,即兴创造了一首诗——《所见》)。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2.介绍作者:(指名介绍,教师补充)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看书本上插图,然后结合图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的方式引入,猜测和想象是小学生最爱做的,这样上课伊始便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2 新知构建

一、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出示袁枚及诗)

2.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出示:骑、振、蝉

A: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指导:

师: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

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 立:说反义词,做动作。B.怎样记住这些字? 预设: 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C.我们一起来写一些好吗?(指导学生描红)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诗意。(比赛读 齐读等)

4.古诗朗读完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字或词语好吗? 教师出示:欲、林樾、鸣、捕 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鸣:“叫”的意思。捕:“捉”的意思。5.谁结合插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精读古诗,体会诗意。

1.品读体悟第一、二句(牧童行歌图)。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牧童骑黄牛——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牧童在牛背上做什么?(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歌声振林樾——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读了这两句诗,你觉得小牧童他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快乐)

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师引导: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A)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像的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语引导,结合背景音乐的形式,让学生闭眼去感受去想象古诗锁描写的美景,对学生而言是件很美的事,既感受了音乐,又想象了美景,还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其实是一举数得。] 过渡: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2.品读体悟第三、四句(牧童捕蝉图)。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牧童的行为、面部表情 理解:欲 捕 闭口 立)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还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试着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吧?(多种形式读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等。)

3.齐读诗句,想象画面。(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1)引导学生根据图文结合背诵。

(2)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三、扩展思维 说写结合

借助这首诗的意思,想象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同位互说,指名说,鼓励说得好的)

[设计意图:编故事其实使高年级学生最拿手的,也是最爱干的事了,通过这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喜欢编故事,进而写故事,那么,他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3 课堂小结

师:学完本课,我们有认识了两位诗人,哪两位? 让我们闭上双眼,摒除杂念,努力使这两首诗中的文字在你脑海中出现画面,再次感受这两首诗的独特魅力吧!(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松下问 — 对话描写

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 此山中

(唐.贾岛)不知处 — 景物衬托

骑黄牛—动作

振林樾—语言

所见 捕鸣蝉—心里

(清.袁枚)闭口立—神态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诗人心情变化的体会是个难点,教学中我通过教师引导和集体交流探讨,探讨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同时吟诵结合,感悟作者的情感。《所见》这首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教学中我利用直观看图‘让学生边看边想象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这里处理较好,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我还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悟文中人物形象特点。诗中,天真烂漫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对隐者的理解方面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多,学生体会隐者的高尚品格及作者的感情不够深,因此读诗的感情不充沛,写作指导也不到位。教学《所见》时,诗的意境体会不够。

课前让学生阅读第9课《推敲》,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贾岛对文学创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同时适当补充因为与韩愈结缘,贾岛还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的坎坷经历,从而明白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流露出对隐者仰慕、钦羡之情。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隐者”的理解。

第五篇:改写《寻隐者不遇》

改写《寻隐者不遇》

这是一个阳光万里的一天,贾岛在家里无聊的看着书,情不自禁地想了自己的朋友——一位隐士。于是他风餐露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来到了隐士居住的森林。森林里有各式各样的野花五颜六色,竞相开放美丽极了,小虫子在青草上不时的发出“吱吱喳喳”的声音。小鸟在树上有的呼朋引类,用的昂声歌唱,唧唧喳喳的声音回荡在森里中,好像到了天堂一样。贾岛边走边看,不一会儿就到了隐者的居住处。

他很有礼貌的敲了一下门,一阵杂声后,便有一个童子出来开门了。那童子怀着好奇的眼神,上下打量着他,问道:“你是谁?有事吗?”

“哦,我是你师父的朋友,贾岛,特来此地,来拜访你师父,他在家吗?”

“哦,你就是我师傅常提到的贾岛啊?”童子恍然大悟,“他去采药了。”

“他在哪采药?”贾岛急切的问到。“他在山上采药。”“在哪座山上?”“就在这座山中。”童子向远处的一座山上的指着。“你能带我去一下吗?”“嗯,这„„?对不起先生,你瞧山中遍布森林,山又高,而且云雾缭绕,不好找啊!”贾岛不禁抬头仰望,只见山腰已经被云雾遮住了,好像系在山腰的一条白手巾。“那,童子,我走了,请你转告你师父,说贾岛来访过此地。”“嗯,一定。”

回到家,贾岛诗兴大发: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余东中心小学五年级:徐洋杰

下载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写《寻隐者不遇》

    改写《寻隐者不遇》 在一个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去拜访隐居在山林里的一位友人。 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山上走去。然而,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多么欣欣向荣的景色啊:瞧,......

    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教......

    《寻隐者不遇》教案

    28.寻隐者不遇执教者 马友红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1、......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

    《寻隐者不遇》教学随笔

    《寻隐者不遇》教学随笔 内容摘要:《寻隐者不遇》教学以“寻”为主线,与作者对话,理解事情,体会贾岛的内心,以“隐”为诗眼,与隐者对话,感悟意境,体会隐者的高洁,以“师”为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诗句,激发学......

    《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寻隐者不遇 所见 [唐]贾岛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牧童骑黄牛, 言师/采药去。 歌声振林樾。 只在/此山中, 意欲捕鸣蝉, 云深/不知处。 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