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育界人士常常谈论的论题。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八年,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如果学生学的糟糕,教师教的卖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细心雕琢、认真准备才行。听课及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是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
我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抓好语法教学
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近些年英语教学方法不断翻新,英语课成了“四不象”。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在英语课上几乎不讲语法,上课就是全盘西化的授课方式,这种课实质上是很不走俏的课,费时低效不说,学生易“走火入魔”,或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是很危险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网络上、报纸上许多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拿来用。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
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毅先生就说过,“在基础阶段,或高年级,要努力背诵名篇,譬如说,背50——100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来说,这都是精华。背熟了,对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运用都有好处。”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学中教师们应注意对孩子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笔者深有感触。刚走上讲台时,因为用英语教英语,招来同事、学生以至领导的不解,但笔者顶了下来。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笔者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课堂力应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笔者的课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很关键。在刚开始英语教学时,应当抓好学生的语音关、书写关。
“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还孩子们说的权利。让民主像一座桥一样搭在师生的心灵至上。做老师的人,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做他好朋友。”让你的英语课堂成为孩子们心灵所向往的最快乐的地方吧!“讲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诱导。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教学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研究,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终稿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初稿
石虎小学数学教研组: 主备:谢世荣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例9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前不久老师遇到我们村的王大爷,他笑着对我说,去年收成好,挣了不少钱.这不,他上街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00元)2.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1)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2)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3)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1000+2000=
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生:从1+2=3想出1000+2000=3000.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00=3000.3.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师归纳:同学们的算法都对,希望今后在做练习时,要选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1)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想一想:()个百加()个百是()个百,也就是();()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6000= 1500-600= 1500-9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整百、整千加减法教学终稿
石虎小学数学教研组:主备人:谢世荣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例9.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想一想:()个百加()个百是()个百,也就是();()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6000= 1500-600= 1500-9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四、拓展练习
a)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8□27 >8263 b)○里填上“> ”、“< ”或“ = ”。20 +80 ○40 +60 5800- 800 ○3600 - 3000 130+ 70○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1000+ 200 500 -50○ 400 +50 90 +50 ○200 -60 90 -60 ○100 -7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第三篇: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出师表》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出师表》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教学内容:《出
师
表》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背景知识
1、本文的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3、时代背景;
4、标题。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崩殂(cú)
菲(fěi)薄
裨补(bì)
遗(wèi)陛下 祎(yī)
攸(YōU)
阕(quē)
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
行(háng)阵
猥(wěi)自 夙(sù)夜
驽(nú)钝
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播放经典诵读录音)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段落理解
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请学生回答)点拨:“严明赏罚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段意理解
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三、四、五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请学生回答)点拨:“亲贤远侫”。
四、段意理解
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六,七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六、七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学生回答)点拨: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五、段意理解
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八、九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八、九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八段,思考:
第八段分析: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六、课堂总结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
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上课内容。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段广开言路、2段赏罚分明、3-5段亲贤远侫——寓情于议;
6段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段效忠心愿:托孤之事——寓情于叙; 8、9段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见幻灯片)
三、归纳总结文中的字词古今词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见虚词。
1、古今异义词:
(1)布衣:今义是布的衣服;本文中的古义是贫民百姓。(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感激
由是感激。——激动。
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余数。5常见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四、练习问答(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五、课外拓展
1、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点拨:
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2、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过厅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过厅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六、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附1:戏说《出师表》
阿斗,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爹当年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的份上,现在想报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憋屈了。
附2: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在教学预案中我把课时几种在课文段落理解上,但结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和中考考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最终的教学设计上,我还是增加了更多的学生自学阅读以及丰富的课外知识,比如第三课时的古文通假字古今词义专门划出来讲,就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这些常见的古文词语有更深刻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例如,在第三课时适当的增加了课外拓展的训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文言文课堂兴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这些都是极有利的。全班交流译文的时候,学生译文还是基本通顺的。因为时间紧,我没有对一些重要词作重点讲解,可能有些词学生没理解,就过去了。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第四篇:作业三针对第二篇作业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题】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方向。4)能理解重心的概念,找出物体的重心的方法。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既是对初中重力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又为后面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核心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一是力的定义,二是力的图示及力的运算,三是重力及重心,四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3.教材的编写思路:
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一个有趣的玩具现象提出引导性问题直接引入主题,然后再通过复习原有知识引入,建立力的概念及讲解力的图示,明确力的矢量性,掌握力的运算,通过对物体受力的了解引入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的三要素,通过的重力的三要素学习,其中李的作用点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的概念。并通过对不规则物体的分析,学会找出物体重心。最后,教材为了让学生了解本质,安排学习了四个基本相互作用。4.教材的特点:
第一,加强学生对力的认识;
第二,突出力与重力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第三,注意到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了内容的选择性;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以及找出重心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5.教材处理:
(1)鉴于本节内容的综合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同时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本节内容宜分三部分来处理:一是力与重力概念的建立,通过复习及引用生活事实,建立起力与重力的概念;二是探究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确定;三是总结得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加强重心的例子及生活中的应用,使整节课更具趣味性及应用性。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的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
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初中升上高中,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新的学习方法,但是又具有对事物的好奇心,想了解事情内在原因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通过对平常事物的观察来了解物理、学习物理的兴趣。2.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力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矢量分析,基本了解了重力的产生原因及方向的确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3.学生的认识特点:
一方面,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具备一些有关力与重力的现象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他们对物体受重力的原因及重心的知识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并没有透彻的了解重力的实质,也不能理性地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际的力学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对物体的重力产生原因及重心有本质、正确的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运用动画、图片等,向学生介绍四个基本相互作用,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及如何确定物体重心;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设问、讨论、交流及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4)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重心的建立过程,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饮水鸟的疑问,对力与重力的分析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合作,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养成团队精神;
(3)通过新闻时事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物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三要素,其中对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让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综合应用实验演示、讲授、谈话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学生对力及重力认识的前概念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师生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受到科学思维方法训练以及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景:先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力的照片:苹果落地、喷泉、人提水、雪花飘落等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
【观察实验,形象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显而易见的力的例子得
观察 回顾 回答
出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生活,通过生活联系物理的习惯,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的能力。
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观察 没有什么共同点呢?引思考 出本节课的主题:力及讨论 重力的相关内容。
总结
展示实验:用细线提起让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回忆钩码,手拿起书本,两出什么是力,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并得出手互打等,及粉笔下落力与重力的概念。
等。
引导学生回顾:力什【复习旧识,提出概念】
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力学相关知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矢量性。提问学生,如果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引出力的图示方法。通过对图片的共同点思考,得出重力的概念及重力的三要素。
么?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知识准备,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打下引导学生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思想基础。
作用效果。提问学生: 什么是力?如何来表示回顾 力?重力是什么。的想法:
来表示力。重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 用大小、方向、作用点回答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思维: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引导学生从玩具——饮水鸟的原因出发,1.演示饮水鸟饮水的动观察 探究物体的重心问题如何确定。提出物体作,提出疑问:为什么 重心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引出学习兴趣,它能够不间断的喝水思考 本节课用了一个玩具——饮水鸟来演示。呢?
回答
2.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思考 展示物体: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分析 指出规则物体的重心如:充足气的篮球、验,有方向性的思考问讨论 方砖、书等如何确定。题。
回答
不规则物体如:不规则木板,石块等如何3.展示规则物体与不规理解
确定。
则物体,请学生对这些物体进行描述,并分析两者的重心如何确定。4.总结出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总结规律】
板书实验结论。师生共同得出重心的确定:
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体总结。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与不规则物体有什么区思考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确定。
别?物体能悬浮。再引深化理解 导学生得到规律。
【知识总结 拓展应用】
一、力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3)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的作用(磁 铁间相互作用)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发生,同时消 失.2.力的测量(N)思考 3.力是矢量
回忆 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
通过回忆整节课的内回答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容,总结所学知识。总结
二、重力
指出重点与需要记忆的练习
1.重力: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部分,加强印象。力。
加强各个知识点的当堂2.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同质量的练习。
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和高度,受到的重力可能不同):G=mg g=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3.重心
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
由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让学生的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物体重心的确定有系统的了解。
得出重心的确立方法后对饮水鸟进行分析。回忆整节课所学基本内容,连成整条线索,突出重点与必须掌握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分类,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总结性。(1)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2)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起重机和载物卡车的重心变化)
(3)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确定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学生看书P56总结)
【课后思考】
好奇 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老师表演一个双椎体的实验:双椎体从老师表演,引导学生观低的一端向高的一端运动,让学生观察。察,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明确课后思考的方向,用动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再鼓励学生课后引导学生思维,做到形自己制作一个双锥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象具体。同时要注意做能力。
到点到即止,留有思考空间。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一、力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3)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的作用(磁铁间相互作用)(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发生,同时消失.2.力的测量(N)3.力是矢量
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重力
1.重力: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公式::G=m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4.重心
(1)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2)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起重机和载物卡车的重心变化)(3)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确定
5.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学案设计】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姓名:________ 学习过程
一、力与力的图示
苹果落地、喷泉、人提水、雪花飘落等现象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旧知识: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如何表示一个力(根据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和重心
重力的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心的确定:规则物体重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规则物体重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确定。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它对桌面的压力和它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是()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压力的施力物体是重力的受力物体 D、压力的受力物体是重力的施力物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不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D、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3.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鸟儿在空中飞行时不受重力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D、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4如图1-1甲所示,物体A对物体B的压力是10N,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一、都向下落,都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方向、作用点;
是物体发生形变、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重力是地球上或附件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几何中心;悬挂
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三、练习分析
1.解析:由书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而处于静止状态及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答案:压力是书对桌面的力,而书的重力是地球对它的作用力,这是两个不同物体所受到的不同的力,A选项错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它对桌面的压力,是桌面所受到的力,书所受到的重力与桌面所受到的压力不可能是一对平衡力(一对平衡力是指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所以B、D两选项均错误。
书是对桌面压力的施力物体,它是由于受到重力才能对桌面有压力,若书没有受到重力,它对桌面就无压力,所以C选项正确。
2.分析:按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甲对乙有作用力,乙对甲就一定有力的作用。也可以说只要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物体就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可以存在于有生命的物体间,也可以存在于无生命物体间。
答案:D
3、思路分析: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都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效果上看,重心相当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点。答案:A 4.思路分析:
画力的图示,按以下步骤进行,①选定标度,此题可选2mm长的线段表示2N的力;②从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根据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1-1甲从O点竖直向下画一段五倍于标度(2mm)的线段;③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1-1乙那样,不画B物体,而用O点代替B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答案:见图1-1甲或图1-1乙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
1.力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要会作力的图示。2.重力 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件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3.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课后作业
制作一个双椎体,思考为什么双椎体是从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运动的? 【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从高考试题看,较多的是将本章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功和能、电磁学等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本章在学习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践后,我认为本节课内容较多,概念问题较多,特别是重心问题比较抽象,教师不但要创造实验基础,也要创造理论基础,所以通过趣味性实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第五篇:“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终稿_蒙梓旺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波塘中心小学
蒙梓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f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5 + 26 8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4)完成第6页第3题。学生可能出现:
①1、2、3、4、5,-
1、-
2、-
3、-
4、-5 ②有(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如
1、-1、2、-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如1、2、3、4、5,-
1、-
2、-
3、-
4、-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2.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教学反思: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
学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湖,可能是印刷的误差吧。
困惑: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
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
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
1、-
2、-
3、-
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困惑: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负数的书写与读法并不是本课的难点,反而在温度计上看数据的认识与读出正确的数据,出现了问题。我想首先在教学课件与教材的不统一,特别是学生书本上每一小格所表示的2摄氏度,半格与一格的区分比较模糊,可能是印刷的误差吧。
波塘中心小学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