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部级优课陆洋《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陆洋
1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言词句,掌握文言现象,能够读懂文言散文。
2、抓住情感线索,探究情感发生的原因,体会古代散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2教学过程
2.1 第一学时
2.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项脊轩志》,作者是归有光。
(二)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作者和课题的知识。★归有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自幼苦读,却屡试不第。
★项脊轩,书斋名,取自归有光祖籍江苏太仓项脊泾,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古代叙事抒情的一种文体。
活动2【讲授】讲授
(三)因而,学习本文,主要在叙事的细节中体会深厚的情感。在体会情感之前,我们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其他同学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作一标记。
1、提一生朗读。
2、请同学就字音、句读提出进行纠正。
3、教师补充、点拨。
(四)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有问题可以举手。
1、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2、投影:解词、点拨、拓展。文中有一些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实词,我们一起来看看。★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环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两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同“尔”,你的)★一日,大母过余曰(看望)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整日;好像)★比去,以手阖门。(等到;关闭)★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写字)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规模)
回去以后,大家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文中的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予以总结、积累。
(五)在我们通读文章、疏通了文意以后,我们就可以一起从文章内容入手,研读文章的情感意蕴。
昨天,布置了大家一道思考题:通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一句表现全文情感变化线索的语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什么?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篇散文表达了哪些“喜”与“悲”?是怎样的“喜”与“悲”?
(六)请大家齐读第一节(“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1、提学生答,老师点拨:读书环境令人喜。和谐生动闲适雅静。其实,作者在描写环境时,对语言的锤炼也能看出其中的美来,我们要一起来看这几个问题:
2、投影:语句揣摩。
(1)“借书满架”和“明月半墙”中的“满”与“半”可否互换?
符合景物实际特点,明月不会照满墙壁,“垣墙周庭”;“满”突出读书人的读书乐趣、满足感、成就感;“半墙”有一种朦胧感,充满诗意。(2)“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换成“偶”,可否?
“时来”说明经常来,足以突出小鸟对这个可爱庭院的喜爱、不舍,人至不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时来”富于动感,写景动静结合,比较生动,不单调。(3)“风移影动”中的“移”改成“摇”,是否恰当?
“移”凸显文人雅气,有一种“清风徐来”的感觉,和意境氛围搭配;“摇”显得风很大,破坏美感,“风摇”则“影晃”了。
3、学生分组讨论1分钟,为什么?分组代表回答,老师点拨:可以说,作者是喜在满架书香中,喜在时来小鸟上,喜在摇曳的桂影中。
(七)听读第2节,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悲”?你觉得哪一种“悲”最令你感动?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道中落,人事变迁,人情渐漠之悲。
(人事变迁可悲,为何写到祖母、母亲、乳母之事也可悲?苏轼《水调歌头》有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这对于归有光来说,却是人生幻影,他回到书房,睹物思人,不仅悲从中来。大家齐读“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同体会。)★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 ——子欲养而亲不在之悲。
★久不见若影,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有负祖母厚望之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闭门苦读久不中之悲。★轩凡四遭火。
——遭火劫多灾多难之悲。
(八)老师读此段时,也被归有光的这些语句感动。我就在想,归有光是如何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打动了所有人,并让人百读不厌的呢?假如,我们把这段话改成这样:
叔叔伯伯们分家,亲情日渐冷漠;母亲关爱孩子,常来嘘寒问暖;祖母疼爱孩子,常来轩中看望孩子,希望我能有出息;和乳母谈起这些,心中难过,不禁悲从中来,长声哭泣。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写法,为什么归有光的文章能够感人呢?
——细节。对,除了细节外,这些情感属于亲情,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感情,无论是谁,即使远走他乡,即使经过多年,只要你稍微拨动一下这股心弦,就一定会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因为这是每个人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愫。
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风韵疏谈。这句语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谈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九)好的,我们一起来研读最后两节,看看归有光又是通过“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细节)来表现夫妻深情的。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一节。
1、提一生朗读(可大家推荐),其他人思考。
2、大家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细节来表现夫妻情深的?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诉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淡生活中充满情趣、乐趣,较之以往的孤独苦读,夫妻生活有乐趣、有希望,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女郎陪伴着自己,夫妻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可喜之事为何可悲?当喜永远成为过去就成为悲了,这也是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注意前后两段抒情方式的不同,写祖母、母亲、乳母时是直抒胸臆;而写妻子却是借物抒怀: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直接抒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物抒怀。我们再做一次改写: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言笑犹然在耳,只恨人去不回,我只能独自伤怀垂泣。与课文相比,孰优孰劣,为什么?
这是一种生命的对比,妻子已逝去多年,当年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思人,借物抒怀显得意味深长。时光流逝,枇杷树已亭亭如盖,但对妻子的深情却更加弥远深沉。“余既为此志”说明这一段抒情是作者多年以后补写的,此时的归有光已经饱尝人世沧桑、岁月坎坷、人情冷暖,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含蓄深沉,因而不再直抒胸臆。这不由让老师想起苏轼悼念亡起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让我们一起再读最后一句,体会这种深情。
(十)仿照归有光在本文中怀念亲人的方式进行仿写,先有一个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再以一两句直接或间接的抒情语句结尾,200字左右。
每次去奶奶家,有件事都会勾起我的好奇心。相隔不过几米的房间,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老头子!”奶奶这么叫。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看到爷爷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这样的事天天发生,我很好奇。是不是有人答应就好呢?那次我捂着嘴学爷爷的声音答应,但每次都惹来奶奶的笑骂:“小丫头又捣乱!”终于,我忍不住问了奶奶。奶奶宽容地说:“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所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走得到的地方,好好地存在着。我庆幸我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奶奶一辈子的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08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我能感受到她踮起脚尖向我走来。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又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自始至终,家里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踮起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09年湖南高考作文《踮起脚尖》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能更多的关注细节。细节不仅能让我们发现许多生活中的美好,而且能让我们少去很多遗憾,留下更多深情。谢谢大家,下课!
第二篇:《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重点、难点:
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一、解题
为何把自己的书斋成为“项脊轩”? “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正音,朗读初步感知。
三、疏通课文,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四、1、通过仿写来把握《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
《项脊轩志》是不是光写项脊,轩项脊轩的兴废变迁?《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根据《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写了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谈泊修业之洁志。请同学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仿写一个句子。借项脊之轩有光记琐碎之事抒三世变迁之感。(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主要内容和情感就是:记琐事,言悲情。过度:在项脊轩中发生的事都是悲的吗?
2.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开头句作为过渡,上承写喜,下侧重叙悲。(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幽雅);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样一句话:“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一切声音。那么 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作者每天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心情如何?——高兴——所以他偃仰啸歌,只有当读书有所得时,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真是怡然自得啊!我们再一起来把第一段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的那份可喜的情怀。过度:(作者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幽雅项脊轩中读书生活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对往事的回忆多可悲。作者写《项脊轩志》情意不在怀念这个轩,而在感慨这个悲,写到几重悲?)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有负祖母的期望,而且爱妻又过早的离世;这几重悲痛,追忆往事,其痛何堪啊,虽然归有光文中无一字言痛,但同学们一读书,就感受到他其中的的痛苦之情,悲情愁绪。清代桐城派的•姚鼐曾经评价归有光的散文: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什么意思呢?
是说归有光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平凡场景,用平淡的语言来表现特真挚深厚的情感。文章风格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同学们边读边体会,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很有表现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包孕着深厚感情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读一读,然后谈谈体会。)1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始为篱,已为墙”)先用篱笆相隔,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太嘈杂太混乱,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由篱到墙是客观的变化,在主观情感上,亲人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来大,关系越来越淡漠。“凡再变矣”我觉得像一声叹息,写出了归有光的无奈和悲凉。2作者8岁丧母,(人生有三大悲哀: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3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4写爱妻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
此部分小结: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挺好,确实找到了文章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言,而且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五、在所有的不幸或悲伤中,归有光认为最大的悲哀是什么?
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
《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
两部分内容写作时间相隔十三年,其间,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凭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
林晓红
第三篇:项脊轩志说课
说
课
稿
课题名称:《项脊轩志》
教材版本: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师学校:辉县市高级中学 教师姓名:王玉田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项脊轩志》,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
《项脊轩志》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文章特色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即文无定格,只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
二、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从而体会作者“一往情深,疏而不散”的文章特色。
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是住校生,对现实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忽略对亲情的感悟,本文平淡感人的细节,会让学生有所触动,同时,朴实无华的文风对学生的写作语言也会有所启发。
三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研读重点段落。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的亲情之美。
3.学习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研读重点段落。2.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的亲情之美。
四、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语文的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因此我拟定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朗读是解读文言文的金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本重音、语调、语速的把握,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教学法。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完善优化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细节的把握,感情的理解更加深刻。
2、点拨教学法。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地做出点拨,才能让学生突破疑难,准确理解细节所传达的感情。
(二)说学法1、2、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关于学法,我认为,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就没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诵读基础上,合作探究,互相交流,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阅读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3)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以一则谜语导入本课,谜面是“衣锦还乡”,猜一位明代散文作家。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谜语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二)预习检测(4)
通过检查学生字音,(落实)学生预习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只有课前充分预习,才能更好的学习课文,有利于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5)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我设置了一下点拨式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作者住在这里,喜在何处?通过诵读,得出结论景胜怡情 3.作者住在这里,悲在何处?通过同桌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物是人非(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结构,领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四)诵读体验(18)1.同桌互读,找一找:
找出寄三世之遗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同桌互读,对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有初步的体验,便于下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
2.分组诵读,并探究:
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小事来展现人物形象,传达真挚情意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边读边分析,抓住细节,来体会作者平淡描写中的动人之处。
3.分析再读,归纳手法。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寄托深情。(2)善于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
(这一环节,既能检测学生课堂的听讲情况,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五)拓展练习(6)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以上艺术手法的掌握,因此我设置的拓展练习题是:让学生运用本课归纳的艺术手法来品读《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震川文集》)问题:运用本课归纳的艺术手法来品读《寒花葬志》
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可以回扣教学重难点,又精当明旨,令人回味无穷,突出了归有光散文“事细而情深”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1)
运用本文学过的艺术手法,把你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写下来。
本节课的最后,我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这节课学到的艺术手法应用到作文实践当中。
因此,我布置以下作业,运用本文学过的艺术手法,把你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的小事写下来。这样一来,通过写作训练,触发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对父母亲人的感恩之心。
六板书设计
(语文板书要力图简明概括、布局合理。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易于学生把握文章主体部分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文人的志向,有时寄托文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倾听关于他的光阴的故事。
(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读全文
归有光是明代伟大的散文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项脊轩志》又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受到明清时期一些大家的赞赏。下面我们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问:散文要读什么?怎么读? 明确:结构、语言、抒情技巧 小组各选一项分析。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学生齐读读思考。
3、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补充。明确:
1)结构: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形散神聚小、破、暗亮、雅、静←前←后小轩修葺喜与妻欢聚多诸父分家慈母关爱祖母期望悲妻亡、己病、复葺枇杷如盖 2)语言:清新、淡雅、朴素、含蓄、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①品味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的语言特色。·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②品味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抒情技巧: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
①体会“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的传情技巧。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②品味结尾“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例: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尽在其中。)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纷纷飘落的枫叶寄托了知音难觅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三、课堂小练。
清•黄宗羲评价: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作者用“记琐事,描细节,抒亲情“的方法真实感人。这种方法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使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歌的歌词。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小试牛刀: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通过典型细节,抒写至真亲情。例: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放学后就打电话回家,“嘟„„嘟„„”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轩,吃饭了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第五篇:《项脊轩志》读后感
《项脊轩志》读后感
管飞燕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很多年前在读高中时,我就读过这篇文章。一晃多年过去了,又一次在课堂上读到这篇文章,文字依旧,却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作者那朴实不事雕饰的文字里流露出的深沉的真挚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这些情感,年少时很难有切身体会,如今经过时光的打磨洗礼,才能引起我真正的共鸣。
归有光(1507~1571)是明代昆山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出身于一个并不太富裕的读书家庭,而项脊轩就是他给自己的书房取的名字。在文中,作者记述了项脊轩整修的经过,房前屋后的景致,又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前面这些应该是作于作者20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项脊轩,承载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思念。而最后两段,是作者在35岁后又增补的。10年间,项脊轩又经历了爱妻的到来与不幸早逝,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也更加的沉重。整篇文章,表面上是记述的项脊轩的变迁,其实写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惆怅心情。整篇文章,作者对往事都只是轻轻提过,并没有过度渲染,而字里行间,偏又满溢着真挚的情感,读来心情沉重。
作者的仕途确实非常坎坷。他家几代读书,却一直无人出仕。如他祖母所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然后祖母又把祖上传下来的象笏赠予作者,殷切之心,溢于言表。作者写作此文的时候,祖母已逝,作者睹物思人,回忆起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和爱护,不禁潸然泪下。而我的祖母,对我的期盼和爱护不也是一样的吗?
作者又借家中老保姆的话,回忆起自己的过世母亲。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母亲如何如何,或许是因为他母亲去世的太早,以致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感受到母亲的关爱。他对母亲的想象,也只能通过老保姆的回忆才能变得清晰完整。这尤其让人感觉心痛。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让慈母的形象清晰出现在作者面前。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无法自抑。
而最后两段,作者回忆了自己过世的妻子。妻子来到他家只过了6年就过世了。作者没有明写自己受到的打击之大,但是他颓唐的心情却表露无遗,就如项脊轩一样,逐渐破败,也不再修理。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修葺。作者又说之后便长期在外,不常回去项脊轩。不常回去,恐怕也是不愿回去,以免睹物思人,黯然神伤吧。
作者的读书出仕之路也并不顺利,他35岁才中举,一直到60岁才考中进士,官也做得不大。整篇项脊轩志,作者都只是娓娓道来,说的也都是家庭琐事。然而世事如浮云,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共鸣的,不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小事吗?在经历世事沧桑之后,也只有这些琐事,能温润我们干涸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