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1:1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8年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一

西晋的建立 1.三国归晋

(1)魏灭蜀:263年魏灭蜀。魏中期,司马懿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西晋代魏: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西晋,定都洛阳。(3)西晋灭吴: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相关链接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君臣错误地认为曹魏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王,宗室削弱的结果。于是,晋武帝在即位之初,立即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并且拥有军队,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还担任地方重镇的军政长官或统领中央的军队。晋武帝的本意是想借此巩固晋室的统治,后来却适得其反,酿成宗王势大,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

(4)三国的历史:魏(220—266年)、蜀(221—263年)、吴(229—280年)。

(5)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都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而多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思维拓展

西晋灭亡的原因及教训。原因

(1)西晋的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极为腐化,以豪华奢侈为荣。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是一个白痴,无力治理国家。

(2)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使西晋从此衰落。(3)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教训: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其统治必须政治清明;勤俭治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知识点二

八王之乱 1.背景

(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2.爆发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主要地点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4.影响

(1)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点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与十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前秦的强盛: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他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思维拓展

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两股人口迁徙的浪潮及影响。人口迁徙

(1)北方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北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蒙古草原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2)北方人南迁:由于西晋八王之乱,使中原人口锐减,幸存者纷纷南逃,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

影响: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最终使西晋灭亡,北方民族政权林立。北方人南迁,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例1 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统一的短命的王朝,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哪一项()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智力低下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D.晋惠帝是个暴君,实行了暴政

点拨

此题为逆向型选择题,意在考查西晋灭亡的原因,结合教材知识以及各选项来看,晋惠帝只是一个白痴皇帝,并不是暴君,无力统治国家。此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例2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A.秦朝

B.东汉

C.三国

D.西晋

点拨

此题为判断型选择题,意在考查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的时间。可依据教材内容识记,在西晋时期,由于北方“八王之乱”,给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则选择了南逃,这就形成了大规模的南迁高潮。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例3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

点拨

根据所学知识,魏中期,政权逐渐被大臣司马懿控制,263年,三国中国力较弱的蜀汉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短期的统一。故选择A项。

答案 A

第二篇: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道西晋的兴亡,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 西晋速亡的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些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晋建立于什么时间?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2.八王之乱的原因、影响各是什么?

3.北方游牧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地点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西晋的建立

1.学生依据课本第78页第二段,简述西晋建立的有关知识。

2.请学生简述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并简述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西晋的腐朽统治: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二、八王之乱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西晋初年,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2)八王之乱的起因是什么?(3)八王之乱有何影响?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有关知识。

(1)背景: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

(3)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4)西晋的灭亡: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3.学生讨论: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西晋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西晋速亡主要有三个原因:①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②西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展示《敕勒川狩猎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学生根据图片及课本描述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2.展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学生依据图片及课本复述各族内迁的方向及地区。(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3)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4)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学生依据课本回答: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4.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都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该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板书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时间:266年建立者:司马炎西晋的建立都城:洛阳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原因: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课后作业

八王之乱影响: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北方游牧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民族的内迁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三篇: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教学目标】

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十六国的建立。

2.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速亡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故事中的司马昭是何人,说明什么?他有什么野心?最终实现了吗?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儿子,在司马懿死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司马氏想统一天下。他的儿子司马炎最终实现了愿望。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呢?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注意: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266年建立,280年统一全国。

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2.西晋的统治 材料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材料二(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三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嫌恨非钱不解……”

【问题探究】阅读课文,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唯钱是图;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二.八王之乱

1.西晋为什么会爆发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

西周、西汉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2.简述“八王之乱”。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3.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在八王之乱中,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讨论:“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不久,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从中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 原因:(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教训: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你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过程

内迁路线:原来生活在西北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内迁结果:西晋时期,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2.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前秦统一北方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有何影响?

措施: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影响: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治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2.概况

3.影响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2.十六国 3.前秦统一北方

第四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西晋短暂的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加强联系。

3.西晋的短暂统一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重点难点:

重点:八王之乱。难点:各族内迁及其影响。教学准备: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西晋的疆域图》;PPT课件。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在魏、蜀、吴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学生议论、回答)

历史的事实是曹魏的发展超过了吴、蜀,因为它的地域最广,经过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在中原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北方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都曾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晋政权。但西晋的统一极 1 为短暂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对西晋产生了什么影响?

感知理解

一、西晋的建立

1.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亡、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

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265年建立,280年统一全国。

2.图片展示《西晋的疆域图》。

引导: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客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主观原因:统一德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3.过渡: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

二、八王之乱

1.讲解:西晋初年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财政军实权,留下**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埋下隐患。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的社会深层原因。

2.提问: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性质怎样?带来哪些危害?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3.探究:造成西晋短期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严重,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简介: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2.学生看《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求记忆此图。

讲述: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是:匈奴族居幽、并、雍诸州,特别是并州一带;鲜卑族居住在幽、并州以及秦、凉一带;羯族居住在并州上党一带。氐族在武都、略阳以及扶风(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京兆(今陕西西安),和汉人交错居住;羌族居住在关中的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

补充: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3.引导: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这种剥削压迫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4.简介: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探究: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的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1)西晋统治集团腐朽,八王之乱后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2)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316年)i共3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6.过渡: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 出现了十六国。

7.讲述: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 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交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1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大融合的概况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能力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从”的原则,提高论证和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战乱中,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仍然是历史的主流。

2.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唐朝的开放繁荣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上影响深远。隋唐时期北方的汉人已经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密不可分。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教学难点

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的当权者,为什么要深入推动汉化改革而不是保留自己的民族风俗?这一点,教师可以从文化的先进性方面比较,从“野蛮民族往往会被它武力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这些历史规律来分析、解释。

板书设计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拓跋部的兴起(2)拓跋珪建立北魏(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2)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那么,请大家想一下,当南方六朝对江南进行开发的同时,广大的北方地区是一副什么景象?在战乱不断的北方大地上,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的情况下,民族融合逐渐成为了历史的主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授新课] 1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结合课本《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展开。

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移。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据《晋书。文帝纪》记载,约有800万人。这些人未必全部迁入中原,但入居中原地区的肯定不少。他们从边境地区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西晋灭亡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136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上层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相继建立政权,这其中主要的有16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魏等。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灭亡后136年间的战乱、分裂局面。2.孝文帝改革

北魏从拓跋珪传到第6代,出现了一位杰出的人物,即孝文帝拓跋宏。在其一生中,武功虽然不甚显赫,但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孝文帝(471—499在位)即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主政,故前期改革(483—486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在政治、经济方面改革;后期改革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483年,下令禁止鲜卑人同族结婚。

484年,颁布俸禄制度,禁止官员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

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按户授田,受田户要按规定缴纳租调。

486年,建立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迁都洛阳。

孝文帝迁都后,继续实行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一、改服装。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

二、改语言。495年下令,不得在朝廷之上讲鲜卑语。30岁以下的人和朝廷官员一律 讲汉语,30岁以上者要逐渐改变。

三、改姓氏。改鲜卑复姓为音近或意近的单音汉姓。自己带头改姓为元。据《魏书*官 氏志》记载,有100多胡姓改汉。

四、改籍贯。规定随迁鲜卑人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不得还葬平城,葬于洛阳北邙山。

五、胡汉通婚。496年,孝文帝将汉族崔、卢、李、郑、王五大门阀之女收为妃嫔,同 时命5个皇弟将自己的王妃降为姬妾,另娶汉族门阀之女。北魏公主、宗室之女嫁给汉族门阀的也有40多人。

六、改革官制,修订法律,采用汉族行政机构。

七、定族姓,仿照汉族门阀制度建立鲜卑族姓。495年,孝文帝下令订立鲜卑门阀制度,除宗室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尉大姓为最高,相当于汉族的崔、卢、郑、王、李等门阀。此外,汉族根据祖宗官位高低分甲、乙、丙、丁四姓,姓以下称族,不如四姓,就被排除在了门阀之外。这样“以贵承贵,以贱承贱”的门阀制度的确立,使得胡汉贵族进一步合流。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东汉末年以来,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民族大融合的一次总结,是 2 “五胡”汉化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他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为主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群体的历史进程。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放弃旧俗,毅然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民族融合、发展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北方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混战不止的局面。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下载2018年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七年级历史 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