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诗歌分类鉴赏教案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九:分类鉴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2、能通过学习各类题材诗歌的相关知识,能归纳各类题材诗歌的主旨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各类诗歌题材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根据诗歌创作的不同题材,我们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羁旅怀人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闺怨诗等。各类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创作和主旨上往往有一定的特点,本课我们一起来择要学习。
一)山水田园诗
1、山水田园诗概述
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主要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具体创作方面的艺术特点请参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3、常见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如:《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如:《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真题展示(20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问题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栖息。
问题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9.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5、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山水田园诗的常见命题方式是怎样的?
1)写了哪些景物(意象)?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3)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哪个字用得特点传神?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水田园诗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
见意象、语言两个学案,关键在整体上要把握好意象(景物)、意境和作者情感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三个方面: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7、我来拟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请翻译诗歌的大意。
2、诗歌一、二句与三、四句各从什么角度描写鹿柴风光的?用了怎样的手法?分别表现了鹿柴的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
一、二句是听觉,三、四句是视觉。2)都运用了反衬手法,前者是以动衬静,用人语响表现山中的空寂;3)后者是以明衬暗,用有限的“返景”表现大片的无边的幽暗。一二句表现的是鹿柴的空寂,三四句表现的是鹿柴的幽暗。4)表达了诗人向自然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边塞战争诗
1、边塞战争诗简介
边塞战争诗是以边塞风光、军旅和战争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战争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1)对塞外那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的赞美之情。2)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战争给将士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有时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4)表现戍边将士忠勇敢战的献身精神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3、连读战争诗常见的意象及其作用
1)大漠、黄沙、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 等意象:边塞恶劣的自然条件,表现边塞苦寒。2)金鼓、旌旗、羽书、烽烟、烽火等意象: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3)云、月、笛声等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4、边塞战争诗的意境特点
主要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阴沉肃穆、瑰丽雄奇、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清新自然等。
5、真题展示 【2009•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6、实战演练 【2007•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7、我来命题
[注释]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问题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三)咏物诗
1、什么是咏物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世间的花草松竹、鸟兽虫鱼,都有着自己生长、生活的规律。但是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却往往能由自然界里有万物,生发现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物”引发了诗,而诗又通过对“物”作形象的描绘,赋予“物”以美感,诗人还能“因物而兴怀”。因此,没有生活中的万物,便不会有咏物诗;而优秀的咏物诗,又给物以美感和生命。将“物”与“诗”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诗人们创造性的劳动。
2、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3、常见咏物诗的特点:
(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真题展示(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5、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1)命题方式: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2)解题对策:概括物的特点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或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或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7、我来拟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四)咏史诗
1、咏史诗简介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作,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感悟而作。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咏史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2)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表达诗人对统治者、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为借古讽今。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概,表达对历史兴亡(王朝兴衰)的思考与伤感、痛心,有“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感慨。
4)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批判、鞭挞,或者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
3、咏史诗鉴赏的一般方法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2)披文入情,揣摩意图。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了解怀古的意图。
3)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4、咏史诗常用的意象和手法
1)意象:古迹史事,如黍离、商女、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与古迹有关的景物,如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2)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景烘托)、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议论、直抒胸臆等。
5、真题展示 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②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题:(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1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
(2)比喻。(2分)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1分);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 君忧民。(1分)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①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华,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7、我来命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五)送别诗
1、送别诗简介
差别诗就是以送别友人或亲人为题材内容的诗歌。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常见的送别方式
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是“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是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设宴款待亲友,表达惜别之意,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这在今天依然保留着。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饯别。以歌来送别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惜别之意的一种方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3、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和答题要领 1)积累、分析送别诗常用意象。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各种修辞等。
4、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还有“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如: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种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2)送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如:李白《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又如李白《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谢公亭又称谢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5、送别诗的主要情感
1)哀婉伤感,依依不舍之情。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豁达,劝慰之情。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表白坦诚心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结合“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作者在送别辛渐时所表达的感情。
6、真题展示 【2007•江苏】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解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7、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8、我来命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多家认为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音乐圣手。具体身世末详。②高适(700—765),唐诗人,诗与岑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并称“高岑”。③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暗景色。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⑴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色?有何作用?(3分)
⑵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3分)
答: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的荒寒壮阔的景色;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灰蒙蒙,答少于三点扣1分;荒寒壮阔,1分;烘托了送别友人凄凉悲苦之氛围,1分)
⑵而后两句,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1分)劝慰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有这样好的朋友的而感到自慰。(2分,后一句不答亦可)能讲出道理亦可给分。
六)羁旅怀人诗
1、羁旅怀人诗简介
以羁旅怀人诗以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为主要内容,即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往往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等。
2、羁旅怀人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1)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孟郊的《游子吟》、张籍《秋思》等。
3)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甫的《登高》等。
3、羁旅怀人诗的主要特点
1)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细节描写、主客移位、以乐写哀等。2)常见的字词:“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归”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3)常见的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4)常见的意象: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秋风、秋霜、衰草、鸿雁、月亮、杜鹃、浮云等。
4、羁旅怀人诗的鉴赏要点和答题策略
鉴赏要点:首先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意象)?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第二步: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第三步: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题策略:1.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2.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谈手法的运用;3.抒发了什么情(或手法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5、真题展示(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
诗歌鉴赏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6、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问题:“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7、我来命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七)教学小结:让学生来完成。
三、教学反思:
苏州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10
第二篇: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鉴赏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答题技巧
有不少同学问我诗歌鉴赏怎么做,其实在你把它分类之后,再将题型归类,掌握相应的答题术语,做些练习,就结束战斗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诗歌的分类,一窥其貌。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实战演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诗歌鉴赏2:送别诗鉴赏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
【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题:“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二)答题: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3:山水田园诗鉴赏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②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②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如: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注: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歌抒情角度的差异。
答案: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二乔”、“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答案:《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诗歌鉴赏5: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实战练习】
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
答案: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诗歌鉴赏6:商女不知亡国恨——感时伤怀类
这类诗歌的重要特征是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多哀惋幽怨之作。
情感:报国忠君之志,忧国忧民之情,壮志难酬之愤,仕途失意之苦,人生命途之舛。
诗歌鉴赏7: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感悟类
哲理与诗情有机统一,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于情、情理交融。披文探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
第三篇:诗歌分类鉴赏2
诗歌分类鉴赏
(二):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赏析】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画出,令人击节赞赏。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
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阔,气势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慷慨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第四篇:高考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教案(实用)(模版)
诗歌题材内容分类鉴赏
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诗歌鉴赏2 送别诗鉴赏
背柳永的《雨霖铃》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实战演练】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
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歌鉴赏3 山水田园诗鉴赏
(背诵王维《山居秋瞑》)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 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 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背诵《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歌抒情角度的差异。--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二乔”、“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诗歌鉴赏5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背诵《秦风·无衣》)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实战练习】
1、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⑴两首诗都表达了(征夫思乡)主题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3、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4、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诗歌鉴赏6 商女不知亡国恨——感时伤怀类
(背诵《扬州慢》)
这类诗歌的重要特征是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多哀惋幽怨之作。
情感:报国忠君之志,忧国忧民之情,壮志难酬之愤,仕途失意之苦,人生命途之舛。
诗歌鉴赏7 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感悟类
(朱熹《观书有感》)
哲理与诗情有机统一,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于情、情理交融。披文探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古代诗词分类鉴赏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悉诗歌的几种基本类型并运用在鉴赏中
教学难点:
1、诗歌情感的把握
2、鉴赏的语言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介绍诗歌的基本类型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柳永的《雨霖铃》抒发了词人和
情人难舍难分的情感
2、怀古类。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 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作
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对给
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战争的厌恶。
5、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同多对田园景象和显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
6、咏物类。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字况,表达孤高自守的高尚节操。
7、抒怀类。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员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
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复杂情感。
8、爱情类。内容丰富,情感美好,手法多样。如《诗经`静女》
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思想内容,赏析古代诗歌要学会分清诗歌的题材特点,学会分类赏析。
三、重点介绍
(一)送别类
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来表达离愁别绪,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品味语言。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3、了解诗中常用的意象:
班马(离群之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
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
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
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例如《核按钮》P295左下(生P161)的蝶恋花别范男伯
杨正炎
离恨做成春雨夜。添得春江,铲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附:,表述出了离别的情感犹如绵绵春雨一样带来的无限惆怅与愁意,其情与景的表达与结合甚为精练与完美,为离别的氛围做了点睛之笔。“弱柳系船都不住”,这一句写出了送别时作者在江边上对友人留恋惜别的情景。即使自己的深情惜别还是不能留住好友的离去,犹如柔弱的柳条最终不能抗拒行舟的离去,幽怨而悲切。“为君愁绝听鸣橹”,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回
肠荡气,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与互相依恋的深情,悲伤而无奈。“”这段词描写出了离别时对往昔的回忆和他们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豪放悠长的精神风貌,以及离别时回首旧地时幽怨的感伤,感慨与友人之间的视线被那重重的高山而遮断。作者在对该词的表达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过去、现在与未来描绘在同一时空里,充分地体现了离别时伤感与复杂的心理世界,令人感慨与兴叹。)
提问: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和情?
明确:上片描写了一幅春江离景:经过一夜春雨的浇灌,春江涨溢,如同铲地一般滚滚向东流去,岸别的垂柳柔弱无力,连离别的小船都系不住,只听得传来的浆声。此处借水满的喻离愁的不绝,又将弱柳拟人化,暗示作者的不舍,最后由橹声更添愁情,情景交融。叙景,再简析,最后评价。规范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题目可能有省略。
(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言近旨远等等
送别类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
(二)怀古类
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人物、古人事迹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题中大多含有“怀古”、“览古”等字样或以历史地域、人物为题目
1、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找关联点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叹王朝兴亡变化;感慨个人际遇;警示当朝者
4、分析写法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讽今,用典,正反对比(如杜牧《过华清宫》)
例如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思考:有人评价本曲“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明确:作者途径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但并非感慨历史兴衰,而是落脚于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化主题。
(三)三、总结
写作是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观点用语言展示出来,而鉴赏恰恰相反,我们在鉴赏诗词时正是通过外在的语言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我们对诗词的鉴赏,就应该由外而内。今天我们以分类为抓手,再次回顾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从题目、注释、题材、意象、细节、背景等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课后请注意积累,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