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四季如歌
【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情感。【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2.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批文以入情”,揣摩、品味精彩句段和词语。3.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诵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语感。【学习提示】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冬霜秋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多姿多彩。这一单元学习写景诗文。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要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单元课时安排】
共计8课时
2课时:单元预习课(略)
2课时:语法之修辞手法训练课(浓郁的秋)1课时:《春》1+X整合探究课(缤纷的春)1课时:《济南的冬天》1+X整合探究课(圣洁的冬)1课时:《风雨》1+X整合探究课(侧面描写也精彩)1课时:诗歌鉴赏整合课(情景交融)
浓 郁 的 秋
——语法之修辞手法训练课
【学习目标】
1.识记比喻、比拟等修辞的特点,能辨析两种修辞手法;
2.理解比喻、比拟等修辞的作用,能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学习重难点】
理解两种修辞的作用,并能具体分析。【学习课时】2 课时 【第1课时】自主阅读课
1.通读七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季如歌-浓郁的秋》中的写景文章。2.略读和精读相结合,找出《菊有黄花》《秋韵》《济南的秋天》《报秋》《秋天写给大地的情书》《西湖秋意》等文章,中运用比喻和比拟修辞的句子,运用比较分析法,看一看不用修辞会是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了解修辞的作用。【第2课时】训练课 【课内探究】
活动一:辨修辞
1.看以下的五个句子,辨析一下它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直悬在半空等待聚餐的厚密蚊群,突然像轰炸机群俯冲下来。主题学习(姜戎《蚊.....灾》)
②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③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④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主题学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⑤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根据上例中加点的关键字,结合课本P67和P73的知识介绍,具体分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识记其特点,写在下面空白处。
① ② ③ ④ ⑤
3.请同学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季如歌》中找一找运用比喻和比拟的句子,并注明是明喻、暗喻、借喻、拟人还是拟物,并和小组内成员交流分享。
活动二:析作用
1.运用“比较分析法”,先把下面这些运用修辞的句子去掉修辞,看一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祥子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主题学习(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②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主题学习(茅盾《雷雨前》)
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 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老舍《济南的冬天》)
如:①“风雨中的树叶”形象生动地写出祥子在风雨中的痛苦,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不用比喻,则是“祥子很冷。”,改动后语言很平淡,没有味道。
你的发现:
2.请同学们把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四季如歌》找到的修辞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作用,并和小组内成员交流。
活动三:学运用
课本第三单元和主题学习《四季如歌》中有很多优美的写景文章,请仿照其写法,以“
的秋天”为题,运用比喻和拟人写一段写景的语段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把这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写下来,也可以单独写一篇读后感,在班内交流。2.继续阅读《四季如歌》中的文章,搜集整理运用修辞的句子,并做好读书笔记,在班内展评。
缤 纷 的 春
——《春》1+X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验春景之美。2.反复朗读,揣摩语句,品味语言之美。3.联系实际,对比阅读,领略自然之美。【学习重难点】
1.理清思路,学习构思的巧妙,体验春景之美。
2.学习赏析文章语言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好处。【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内容】
七上第11课《春》 主题丛书第三册《四季如歌·缤纷的春》: 《春风》《三月,绿色的信笺》《春之声》《春之怀古》 【课内探究】
活动一: 整体感知,知结构之妙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依次写了盼春、春和 春。(请依照第一空,分别加一个动词概括文章内容。)2.本文在“绘春”中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如第三段写了“春草图”,请同学们也用这个结构,来试着概括其他画面。)
拓展训练
《春》虽未采用小标题,但是每幅图画都是一个醒目的标题,快速浏览《四季如歌·缤纷的春》中《三月,绿色的信笺》,本文有八个数字标题,你能改成文字的小标题吗?请写到文章数字标题的右边。
活动二:品读文章,享语言之美。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尤其是前一课中,学到的比喻、比拟两种修辞。
例如: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如果找两个词把“偷偷地” “钻”给换一下。对比着读一读,你觉得哪个更妙,妙在何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用了 修辞方法?从 角度写出了春风 的特点?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字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4)作者用三个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能否调换顺序?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训练
《四季如歌·缤纷的春》中也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或句子,请摘抄几句,请从关键词或修辞角度赏析一下。
例如:《春之怀古》第五段中连用三个“有的”,请分析一下修辞的作用。
活动三:对比阅读,赏春天美景。
对比一:《春》与《春之声》《春天,复活的季节》选取描绘的春天景物有什么异同点?
对比二:《春》中的春风图与《春风》,描绘春风时,在表现方法和写作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圣 洁 的 冬
——《济南的冬天》1+X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冬天的特点。
2.品读课文,欣赏用词的精确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妙用。3.感读课文,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重难点】
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有序的写景。【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内容】
七上第12课《济南的冬天》
主题丛书第三册《四季如歌·圣洁的冬》:《北平的四季(节选)》《冬日香山》《白马湖之冬》和《初雪》《雪》 【课内探究】
一、跳读课文,找准“关键词” 温馨提示:
有的文章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我们可抓住这个句子,顺藤摸瓜找到相关关键词,写景类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这类文章的关键词就是景物的特征。
《济南的冬天》中,作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得出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个特点一步步展现出来的呢?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拓展训练
阅读主题学习《北平的四季(节选)》《冬日香山》《白马湖之冬》找到段落中心句,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在文章中做好勾画批注,这些文章分别扣住冬天哪些特点来写,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二、细读雪景,揣摩写景的顺序。温馨提示:
写好景物,不仅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选好观察角度和安排好写景顺序。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同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是由近及远,还是由远而近?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这样,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空间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还有一种空间顺序,不取固定的观察点,而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运用方位顺序进行描写,不仅能清晰完整地再现景物,而且还能增加景物的立体感。读者读后,如置身其中。
时间顺序--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里,其景物是有变化的,时间顺序可以是白天、黑夜的相互交替,可以是从清晨,到中午,再到晚上的先后变化,还可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老舍先生写山,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其中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时候,是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的?雪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选取什么角度进行的?你是怎么判断的?
拓展训练
阅读主题学习《初雪》《雪》,同样是写雪,这两篇文章是扣住雪的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景的?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在文章中做好勾画批注。
三、品读语言,沉淀积累。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3.“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拓展训练
阅读主题学习上学习内容的几篇文章,圈点勾画出里面妙语佳词,尤其是比喻、比拟的句子和贴切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做好批注,可以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诵读记忆。
【拓展延伸】
1.阅读后回答问题
⑴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⑵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水藻()
贮蓄()()长枝()澄清().....(2)第⑵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3)第⑵段呼应开头,点出“温暖”之意的句子是: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5)划线句A采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6)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喻体是。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
(7)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2.对比阅读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选自主题学习《四季如歌》中老舍的《济南的秋天》
⑴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⑵甲文中水的特点是,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⑶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
⑷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⑸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
3.继续阅读《四季如歌·圣洁的冬》中的文章,自己也写一篇自己眼中的冬天,或者一段自己观察的雪景。
侧面描写也精彩
——《风雨》1+X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侧面衬托来进行描写的高明手法。
2.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学习重难点】
学习运用侧面衬托来进行描写的高明手法。【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内容】
七上第13课《风雨》
主题丛书第三册《四季如歌》:p35《春风》、p50《夏感》、p72《雷雨前》、p166《白马湖之冬》(课上读两篇,课下自由阅读两篇)【课内探究】
方法指导导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例如,朱自清《春》里,“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一、研读·赏析
1.文章写“风雨”,却无一个“风”和“雨”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写作时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明。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3.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二、自学·运用
阅读主题学习第三册《四季如歌·热烈的夏》中的文章,从《春风》《夏感》《雷雨前》《白马湖之冬》中,任选两篇,圈点批注出里面景物描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直接描写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侧面描写的语句。
例如,《白马湖之冬》一文中正面写风的声势的句子有: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文中侧面写风可怕的句子有: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 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
三、总结·归纳
“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着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至于何时采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这应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情节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因此,写作中最重要的是灵活。如果能正面描写则正面描写,如不能则像清代刘熙载所指出的那样:“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
总之,侧面描写丰富了描写的手段,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真正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我们在作文时应有意识的加强训练,以达到娴熟驾驭的程度。【拓展延伸】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3)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主题学习《夏感》
2.①作者对众多植物和动物在风雨中的表现进行了特别细腻的描绘,直接目的是什么?
②请用两个词概括动物们在风雨中的表现。
3.断续阅读主题学习第三册《四季如歌》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文章,赏析优美语句,在书中做好勾划批注。
情 景 交 融
——诗歌鉴赏整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并准确朗读默写这四首古诗。2.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学习重难点】
1.诵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内容】
七上第14课《秋天》;
第15课:《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主题丛书第三册《四季如歌》:《临安春雨初霁》《送春》《山亭夏日》《玉楼春》,【课内探究】
方法指导导入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
一、合作探究·绘意境
1.《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表作者东临碣石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什么特点?从虚实角度,先写 景,再写 景。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长江景色的句子,哪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北固山下的壮阔图景?用自己的话,发挥想象,描绘一下。
3.《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情趣盎然的早春图景,用自己的话,发挥想象,描绘一下。
4.《天净沙·秋思》一曲中,描绘了哪九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二、研读探讨·品情感
1.作者写《观沧海》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3.《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天净沙·秋思》一曲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三、个性品读·赏语言
1.《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2.《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四、学以致用·运方法
阅读主题学习第三册《四季如歌》中的诗歌,品读《秋天》《临安春雨初霁》《送春》《山亭夏日》《玉楼春》,这些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按照描绘意境—品读情感—赏析语言,步步探究,读懂这些诗歌,并积累背诵其中写景抒情的优美诗句,【拓展延伸】
搜集整理《四季如歌》中的写四季景色的诗句,做一次“诗中四季”的读书笔记。
本单元设计:山东省寿光市世纪教育集团 贾欣娟
第二篇: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学法指导】
1、熟读精思。指“有重点” “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来探个究竟。
二、预习检测: ①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字_____,我国伟大的____家、____ 家、____家,代表作:小说集 《______》,散文集 《____》等。②关于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骇()掳()惶急()疮疤()诘问()惧惮()粗拙()憎恶()絮说()
③理解下列词语: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四、师小结: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速度课文,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二、精读研讨,重点突破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老师补充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三、写作特色品析: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
老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内容,梳理顺序,理解老王的“苦”与“善”的品质; 2.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 3.品味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音乐《献给爱丽丝》)
一个盲人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雨果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很简单的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乞丐的无助与茫然;很小的一个举动,却让我们看到身为大文学家的雨果没有忽视卑贱的乞丐,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施以援手。在这里,雨果送给他的不仅仅是一句话,送给他的还是温暖,还是春天,大家说,对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写的《老王》,她有没有送给我们的主人公老王一个春天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二、初读全文,了解其人:
1、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说说关于老王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觉得老王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2、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
他需要钱,但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愿意尽义务,非常讲感情,讲仁义,有良心,关心人,老实厚道,善良纯朴,知恩必报。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是什么顺序? 事 件 老王的品质 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实厚道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重感情,讲仁义 临死前送来香油、鸡蛋 知恩必报
先是按逻辑顺序介绍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等基本情况;接着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老王的工作和为人,以表现老王的善良与忠厚。
二、品读赏析:
1.课文对老王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A:运用了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形象描写出老王临死前病重的可怕情状。
B:运用了神态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直僵僵”写出老王临死前的呆板、僵直的神态,没有一点活气。C:运用神态描写,“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双手”。“直着脚”写出老王机械、不灵活的神态。
D:运用动作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写出老王象死物一样,钉在门框里,形象、直观地描写了老王临死前的病重状态。
E:运用动作描写,“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攥”字是握住的意思,老王开始并不想要钱,接过我给的钱,很是珍惜,紧握在手。F:运用语言描写,“他‘嗯’了一声”。老王知道自己的病情,不想多言。
G:运用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老王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的美好心灵。教师小结:
文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全过程,整个过程老王说话很少,正如文中所说“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2.文中除了正面描写老王的外貌,表现他已不久于人世,还从什么角度对老王的情况作了描写?
侧面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第16段“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用“我害怕得糊涂了”侧面说明老王外形的恐怖,病入膏肓。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我们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当时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老王最后还是离开了人世,所以感到“愧怍”。2.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 ;
台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详略安排。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他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将他分辨出来;他的一生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沉的感动与思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板书课题及作者)2.走近作者。(用课件出示)
李森祥: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有代表性的小说有——《小学老师》、《台阶》、《传世之鼓》。同时李祥森还是电视连续剧编剧,创作了几十集电视剧,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天下粮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用课件出示)
āo dàng kǎn gān gà nián qiào 凹 凼 门 槛 尴 尬 黏 撬 xián kāi gā shǎng lâng juâ 涎水 揩 嘎叽 晌 午 愣住 很倔
2、请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3、“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
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了表现父亲。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三、研读分析,把握形象:
1.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三级青石板台阶;认为台阶低。
2.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3.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 他实际上需要尊严。
4.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5.为什么父亲要造九级台阶,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这个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九级是最高级别。
6.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呢?用了多长时间呢?(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语句来完成问题)课文第10—11段。
7.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从这点可以看出父亲什么样的性格? 倔强、吃苦耐劳、节俭、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等。
8.准备是艰苦的,漫长的,新屋很快就建好了,台阶也筑成了,可是父亲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了呢?这体现出父亲什么样的品质呢?
父亲觉得坐在高处和别人说话不自在,不习惯,很尴尬。前文提到父亲低眉顺眼老实厚道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人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自卑心理长期存在,盖好新居,高台阶后,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太大,造成了父亲的尴尬,也就是中国传统农民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特质,就是谦卑。9.父亲拼命干了一辈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人老了,身体垮了。从文中父亲挑水闪了腰这一点看出来的。10.归纳人物形象: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这位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四:品读赏析:
1、文章的谋篇布局来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形成前后的对比,突出父亲当年力气大,而后来却闪了腰。(2)写石板质地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的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了,“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时间的长,体现父亲的辛劳。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文题是“台阶”,台阶即为中心,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而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作者仅仅写了父亲一个人吗?为什么?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不仅仅是个体形象,他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常代表一个群体,而散文中的人物仅仅代表个体形象。比如《故乡》中的闰土,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而圆规杨二嫂是被社会扭曲的小市民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飞利浦夫妇,代表的是唯利是图、嫌贫爱富的一类人。《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广大法国人民的象征,那么,《台阶》中的父亲,也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卑微的理想而坚韧顽强的父亲,他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代表了哪些人?(生答)代表了地位卑微的农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通过父亲这个形象,引发我们对父亲这一代人这一类人人生价值和精神生活的追问——我们的农民父辈,我们的像农民一样的父辈,我们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有尊严的真正像个人一样不再一辈子低眉顺眼,不再卑微的驼着背生活?
2.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想到了作者的父亲,劳动人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此刻你对自己的父亲是否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心呢?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板书设计:
卖油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并掌握常用虚词“之” “以” “而”的用法。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归纳中心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教学重点: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样一位老人,在欧阳修笔下,他是一位貌似平常,却又身怀绝技,他到底是谁呢?
二、检查预习
作者作品简介: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丰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者,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往所说“唐宋八大家”,就有六大家属于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里的。八大家:唐的韩愈、柳宗元,宋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和苏辙。韩、苏、王的绝句我们曾学过一些。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一生写了大量散文作品。他的文章简洁明畅,说理透辟,状物抒情挥洒自如,语言精练而不奇顺,文辞婉转曲折,具有潇洒的风格和浓厚的抒情气息。今后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更可领略其妙处。
本文仅135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选自《归田录》。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2.读准字音:
咨zī 矜 jīn 圃pǔ 睨nì 失shǐ 颔 hàn 忿 fân 酌zhuó 沥 lì 杓sháo
三、文章诵读,整体感悟:
1.学生自渎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初步了解整个故事内容及主要人物,疏通文义。2.学生自学新词,发现疑难。
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探讨。
“以”、“于”、“而”、“但”、“之”、“中”等词的词性词义辨清楚。例:轻:尔安敢轻吾射!”(轻,作动词用,看轻。)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剑术)
之: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之,代词,指陈射箭)但微颔之(之,代词,指陈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之,代词,指箭也是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之,代词,代“葫芦”)笑而遣之(之,代词,代“卖油翁”)
3.教师依次出示《卖油翁》的提纲让学生复述故事:
①尧咨善射 ②尧咨自衿 ③ 卖油翁微颔④陈尧咨与卖油翁对话 ⑤卖油翁酌油 ⑥陈尧咨笑而遣之
学法指导:复述课文内容的思路:①介绍人物、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原因。②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即射箭和酌油。
4、课堂小结:
1.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应注意交代清楚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等。本文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整个句子,只有掌握这些重点词语的意义,才能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
2.根据上节课的板书,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二、品析特色
1、为何如此短的篇幅,作者未发表一点议论,就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引人深思,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特色? 先介绍人物,在熟悉人物基础上叙述,宾主分明,繁简得当。特色:
(1)剪裁合理。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了合理的详略处理。主角是卖油翁,写陈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该略,惜墨如金;该详,泼墨如水。细部清晰,动作、神态:手艺和议论,均写得精确。一段详,一段略,略中有详,详中有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这是由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中现象烂熟于心。)(2)对比鲜明。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陈尧咨 卖油翁
技艺: 善射(十中八九)善酌(绝技)见地: 自矜 大巧若拙 态度: 浮躁 从容、沉着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
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 熟能生巧
明确:陈尧咨队卖油翁的态度变化是:自矜――忿然――笑而遣之,陈尧咨对卖油翁前后的变化说明他已有所醒悟。
2.下列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神情和态度?
公亦以此自矜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
明确:“矜”表现了陈尧咨扬扬自得、喜欢自我炫耀之意。“睨”展示卖油翁满不在乎的情态。
“微颔”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表演只略微赞赏,并不怎样。“笑”说明陈尧咨翻然悔悟
3.根据上面的分析,让学生总结文中两位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骄傲不可一世 卖油翁:酌油不湿钱口
“睨”“微颔”
——超然不自傲
四、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及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变化,睨觉得陈尧咨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个故事对我们学好文化知识有什么启示?
明确:前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熟能生巧”,后问自由回答。2.链接生活
说说生活中学习中“熟能生巧”的例子,并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小结:我们反对玩物丧志,雕虫小技,卖油翁是在职业技巧上熟能生巧,我们也要在真正需要熟能生巧的地方苦练基本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做有为的年轻一代,肯于吃苦,终究会取得成绩的。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
点梳理
-CAL-FENGHAI-(2021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
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10.再塑生命的人
导读:《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
(一)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语: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观沧海》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观 沧 海》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 “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
用心
爱心
专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老师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的作品,围绕学习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讨论、评点,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以后,老师只用三句简单的话,在水到渠成时,将想像的三个要求点出,在学生头脑中刻下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此部分设计紧扣原诗,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到诗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同时贯彻以学法的指导,两条线交融,相得益彰。在经过学生思考后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在投影仪上显示。)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1)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2)这段文字(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
为什么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意境宏丽的诗?……
不错,是融入了诗人的豪情。官渡之战,他平定了袁绍之乱。写此诗时,他正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平定少数民族之乱。注释中的乌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渐实现统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涌动着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宏伟抱负。大家想想,放眼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触景生情,意气风发?以情入景,才能写下如此大气的诗篇。
我们想像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板书:与诗情共鸣]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在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阅读的方法之后,留给学生修改的时间,这样就能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课要点的掌握程度,真正达到 “一课一得”的目标。
现在,大家是不是能扣住诗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忆起自己面对大海的感触,如果将自己当做曹操,是不是能体会他当时的豪情?下面,请大家在乐曲的伴奏声中修改你刚才的描述。时间3分钟。(音乐伴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用心
爱心
专心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
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1)读出感情;(2)尽量记忆。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多媒体镜头: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澎湃的海潮声]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 《观沧海》。
为学生创设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诗,使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鼓励学生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这堂课,大家借助反复的朗读、充分的想像,成功地体会了 《观沧海》这首诗的意境。这是阅读诗歌的方法之一。中国诗歌宝库中群星璀璨。你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驰骋于更广阔的诗歌天地,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美妙的韵致。
作 业
赏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写下对这首诗的想像和理解。文体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业提示及参考答案:
本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巩固和迁移运用,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选择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是因为此诗形象性较强,便于学生展开想像;意象较鲜明,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易准确把握。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乡情。前两句写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有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洁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写声,在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末句写情,此景此音,唤起征人的不尽乡愁。学生在把握诗的基本意义和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可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略。附:板书设计:
观 沧 海 曹 操
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以文辞为本
↓
→
沧海
借积累延展
↓
↓
与诗情共鸣 → 气势磅礴,意境宏丽
设计说明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 “学会”为 “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 《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 “误”,实践 “正”。这样的 “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生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景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资料):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
(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
(1)讨论: 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提问方点评)(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4、复述课文。
(1)师:本文表达方式:记叙,本文记叙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2)文章围绕桃花源,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 师明确(板书):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3)请学生安记叙六要素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
三、加深理解。
1.理解、分析。
(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并简要说明理由。
A.渔人是无意之中发现桃源的,渔人进入桃源后,发现桃源人生活得并不快乐。B.桃源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很清楚,无论秦、汉,还是魏晋,更别说其他的事情了。C.桃源人都很热情好客,渔人进入桃源后,受到了桃源人热情的款待,并对外面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
D.桃源环境优美,百姓和睦、生活快乐,对外面来的人都不欢迎。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4)桃源人是怎样对待外面进来的渔人的?(5)桃源人是怎样来到桃源的?为什么来这里?(6)渔人离开桃源后,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四、小结
五、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
(1)探讨一: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师: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环境优美,百姓和乐,热情好客、地方神奇)
格式:我认为桃花源,我从
可以看出.”(预设):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生活平静美)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百姓和乐)“往来种作”(和平劳动之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探讨二:结合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说说,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和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没有战争纷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作,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理想的、人人向往的地方。
二、探究主题
师:桃花源如此美好,怪不得引得人们无限遐想,那它究竟存不存在呢?
1、存不存在?请说出理由(开头和最后两段)预设:
存在:在那时,人烟稀少,没有被发现的地方不是没有。
不存在:“忽逢桃花林”“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未果”“后虽无问津者”
2、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 生:阐述自己观点
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在当时,应该说根本不存在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社会不存在,作者才通过这篇文章来寄托了自己对那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三.拓展
1.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陶渊明所描绘的桃源人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
2、用你们的笔写写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
3.写完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好的当着全班同学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