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项脊轩志》最新同步教案49.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项脊轩志》最新同步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49
教学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将第一课时教案简述如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 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
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二、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
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
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借书满架。”。。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这一段,嗯。我也以为是这一段。来。大家一齐读读。
生放声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师: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 :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四、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生放声朗读第二、三段。找出了文段所写的几件事和细节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说生“可悲呢“?
生:感到了生活的沧桑,家道的败落。
生:祖母、母亲和妻子先后离去,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到可悲了。
师:每次读到“令人长号不自禁“,老师我也要长号不自禁了。这两段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来看看老师我的改写,与原文比较它的表达效果。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那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生:原文感人多了。
生:原文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啊,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是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先生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我们再来默读一遍,用心来细细体会。
五、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
(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面写得很悲,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好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
生:后面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
生齐:直接抒情
师:对,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代归有光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老师你写的就太浅白啦.台上台下大笑,生鼓掌.师:就没人同意我的了呀? 生笑.生:”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师重重点头,”嗯,是比我写的要好”
又一女生起立:老师你写的也很好,(全场大笑),语言很雅致,好像” 庭院寂寂,馨咳在耳”.书上这一段是作者中年以后补写的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深沉了,抒情的方式也就含蓄了.你们是各有千秋.(全场掌声)
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都会意地笑了。
六、培养运用能力,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师:这就是直抒胸臆和借物言情各自的妙处了。上节课后大家都写了片断练习吧,哪位同
学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个学生分别念了自己的短文。师生评点。
师: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我每次读来,也要“长号不自禁”了。我们再来用心细细体会用心细细地读一遍吧。
七.生再读课文,轻轻地读,读出一点声来。
八、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在哪里。
(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第二篇:高三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的】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ânlù)栏楯(shǔn)兀(wù)坐 修葺(qì)B 斑驳(bó)异爨(cuàn)老妪(yù)汝姊(zǐ)C 阖(hâ)门 长号(háo)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呱呱(gū)门扉(fēi)象笏(hù)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用心
爱心
专心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用心
爱心
专心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用心
爱心
专心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用心
爱心
专心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
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2012高二语文教案:2.1.2 项脊轩志(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 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㈠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渗漉(shènlù)栏楯(shǔn)兀(wù)坐 修葺(qì)B 斑驳(bó)异爨(cuàn)老妪(yù)汝姊(zǐ)C 阖(hè)门 长号(háo)偃(yǎn)仰 婢(bì)女 D 扃牖(jiōngyǒu)呱呱(gū)门扉(fēi)象笏(hù)㈡•.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意思:①成功 ②任务 ③效果 ④效仿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四.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二.分析最后两段。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意思:①信件②书籍③文书④字条⑤写⑥奏章⑦书法⑧《尚书》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六.作业 1.读文。
2.归纳词性活用的词、特殊句式、通假字。3.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作业。
第四篇:《项脊轩志》语文教案(共)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
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巩固文言知识。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题解: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古代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二、走近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nài)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诵读课文
四、预习检测
这个网站《项脊轩志》语文教案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3.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2.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略)
二、解题:
志:名词,记;
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
项脊:因江苏太仓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思。
三、知人论世:
归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九岁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岁才中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全文,注意字词:
脊jǐ 渗漉shēnlù 葺qì 垣yuán 楯shǔn 偃yǎn兀wù
籁lài 迨dài 爨cuàn 庖páo 妪yù
婢bì 妣bǐ 姊zǐ 呱gǔ 比bì 阖hé 顷qǐng 笏hù 号háo 扃牖jiōng yǒu 几jī
2、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文言字词。
五、具体研习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中心句)
(二)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第1节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 第2~5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
A.诸父分家,家族衰败 B.悼亡母 C.忆祖母 D.忆亡妻
(三)具体研习:
1、可喜:小阁子的变化
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宁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天”的读书生活;
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
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
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么?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败(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②幼年(8岁)丧母的悲痛(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忆祖母,长号不自禁)作者8岁丧母,作为一个文人,读书走上仕途才能振兴大家庭。35岁中举,60中进士,无法改变现实。④妻子早亡。(伉俪情深,阴阳永隔。35岁中举,迁徙,发现旧文,悼亡情切。)
小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归有光追忆往事,惘然,凭吊个人遭遇的不幸,写出了对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
六、品细节:
(一)姚鼐说:《项脊轩志》是“太仆最胜之文”。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以表达深挚的感情。
初中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吧:“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买橘子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细刻,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从而写得情透纸背,泪透纸背,力透纸背。
(二)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示例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组讨论:文章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1.第1处、“借书满架??姗姗可爱”。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恩爱补记在35岁后,一个早早失去母爱,在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的年轻读书人在结婚后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项脊轩虽经修葺,却已物是人非,简短的文字里蕴含着多少今昔对比的沧桑感叹!
4.课文第4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自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5.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
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却抒发了深挚的感情的突出写法。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七、齐读全文,再深深体会细节之中的深情。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八、写作特色:
1.第一节——以动衬静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第二节——虚实结合老妪写母亲音容笑貌 3.第四节——以喜衬悲
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第五节——今昔对比
“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5.叠字
第五篇:语文必修ⅰ语文版第15课《项脊轩志》同步练习.(写写帮整理)
《项脊轩志》练习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A.渗漉(lù)偃(yǎn)仰 老妪(ōu)呱呱(guā)坠地 B.垣墙(huān)栏楯(shǔn)脊背(jǐ)情不自禁(jìn)C.扃牖(yǒu)异爨(cuàn)姊妹(zǐ)奴颜婢(bì)膝 D.茶几(jī)省亲(shěng)阖门(kē)如丧考妣(bǐ)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斑驳 寂廖 瞻前雇后 姗姗可爱 B.犬吠 篱笆 残壁断垣 越组代庖 C.象笏 兹事 百战不怠 仰天长啸 D.枇杷 修葺 万赖俱寂 百无聊赖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②或凭几学书(学写字)③妪每(每次)谓余曰 ④大母过(路过)余曰
⑤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⑥妪(妇女的通称)每谓余曰 ⑦而母立于兹(这儿)⑧大类女郎也(像)A.①④⑤ B.②⑥⑦ C.③⑥⑧ D.②④⑧
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5.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她)
6.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语未毕,余泣
D.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7.请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
(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愚人之所以为愚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
[(3)轩东故尝为厨()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大人故嫌迟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儿之成,则可待乎()
A.三五之夜 B.先妣抚之甚厚
C.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A.学而时习之
B.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C.张良是时从沛公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比去,以手阖门()
A.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天涯若比邻
C.朋比为奸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A.朝服衣冠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D.朝济而夕设版焉
(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革灭殆尽之际 C.百战不殆
D.兢兢业业,无殆无荒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9.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某所,而母立于兹(“某所”为所字结构)
1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娘以指叩门扉
C.比去,以手阖门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1.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能力检测]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D.北救赵而西却秦
13.对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迨诸父异爨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14.对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 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5.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二)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6.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履薄冰
17.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18.对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19.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
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
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楔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20.这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2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B.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
C.根据选段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知这个补记是作正文13年左右补写的。D.选段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迁移训练]
三、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②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无才。”
①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