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鸟优质课教案
《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一.读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我爱鸟
(2)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请用“作者爱鸟的„„,你看(听)„„”句式回答。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爱鸟的声音 有的曵着长长的尾巴……——爱鸟的形体
二.品鸟
自由朗读课文三四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字词,说说你的理由?
(修辞、句式、字)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句子,并作赏析。个别句子可以让全班跟读体会。)三.悟鸟 跳读全文,思考:
1.除了爱鸟,作者还有哪些情感? 笼中鸟——怜悯 寒风中的鸟——悲苦 杜鹃鸟——厌恶
(以读带悟,引导学生体会怜悯和悲苦是两种不同的感情,怜悯笼中鸟虽饮啄无忧但失去自由,寒风中濒死的鸟其悲苦的命运让作者感同身受,心觉悲苦。)
2.文章仅仅是在写鸟吗?(ppt补充材料)
材料一:梁实秋,作家、文学评论家、学者、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等。材料二: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材料三:他在新月文人圈里与徐志摩等人不甚相谐,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鸟失去自由——文学为政治所绑架——人失去思想自由 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鸟之口说出对自由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二篇:优质课鸟梁实秋教案
优质课鸟梁实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课鸟梁实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难点:
1、品味文中优美细致的语言描写,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领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清文章脉络,总结层意。
明确:
1、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字音字形:
羽翮(hé)蜷伏(quán)瞵视(lín)
抟(tuán)鸟啭(zhuàn)吱喳(zhā)
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
干瘪(biě)臃肿(yōnɡ)秾纤(nónɡ)
倏地(shū)迷惘(wǎnɡ)釉绿(yòu)
鸢鹰(yuān)魁梧(kuí)筵席(yán)
感喟(kuì)蓦然(mò)蹐(jújí)
戟张(jǐ)褴褛(lán)鸱枭(chīxiāo)
2、第一部分(①、②):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③—⑤):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声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⑥、⑦):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二、深入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一段只有三个字:“我爱鸟。”独句成段,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2、第二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3、分别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
明确:第三段:写鸟的叫声;第四段:写鸟的形体。
4、第四段有个排比句,前两个分句侧重写什么?后两个分句侧重写什么?
明确:前两句:写鸟的形态;后两句:写鸟的色彩。
5、“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字用得极好,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6、你喜爱小鸟吗?你觉得它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明确:喜爱。因为它羽毛美丽、歌声动听、动作敏捷、姿态健美、很快活、自由。
三、品味语言
(一)本文语言精彩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做批注。
1、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作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通过前面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段会出现“悲苦”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如果说前四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最后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四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段,比较此文段和课文的异同。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地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明确:课文是状物散文,上面文段是说明性文段。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第三篇:《鸟》 教案
《鸟》教案
中山市第一中学王昕宇
一、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学会做摘录。
2.品读精彩语句,感受梁实秋散文的独特魅力。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把握作者“爱”鸟和“悲”鸟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师:同学们,在你所学过的诗词当中,描写鸟的有哪些呢?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请同学们看两幅画面,如果把“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改为“两只黄鹂乌笼啼,一行白鹭冲铁网。”比较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自由自在,后者鸟儿被束缚。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鸟》,梁实秋先生恰恰也写到了自由和不自由的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鸟是自由的,哪些鸟是不自由的。
(二)读“鸟”
1.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鸟是自由的,哪些鸟是不自由的?
自然界中的鸟是自由自在的,而囚禁在笼子中的鸟是不自由的。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我爱鸟。
3.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请用“作者爱鸟的„„,你看(听)„„”句式回答。
(三)品“鸟”
过渡语:作者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外形,请同学们朗读以下两句话,说说它们好哪里?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四)悟“鸟”
师:自然界中的鸟儿的优美的身躯和悦耳的鸣叫都使人欢喜不已,然而笼子中的鸟在作者笔下却是无比苦闷的,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被束缚,失去了自由。
1.“笼中鸟”让人触目惊心,请以“笼中鸟”的口吻写一段话。
例如:别束住我的手脚,穿破云层,我是一只自由的鸟。让我飞吧,给我一点做鸟的自豪。
如果一生注定在笼中生活,死亡比活着更好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笼中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表达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囚笼般现实的不满。3.文章第6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情有何不同?
笼中鸟衣食丰足,却无自由,引起的感情是失去自由的苦闷。第6段写的鸟儿,则是求生于严酷的环境中,引起的是生命常受外力摧残的痛苦。作者推己及人,情感的发端在于动物,而深层则是对人生的同情。
启发语:鸟儿渴望自由,宁愿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忍冻受饿,最终壮烈的死去,也不愿意被囚禁在笼中,同学们有没有更深入的想过,为何自由的魅力如此之大?
教师举例论证:
一颗种子为了能在原始森林里争夺到一丝阳光而不可思议的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一旦这棵大树被移植到了城市的公园里,受到精心的照料和呵护,大树的生长力和抗病虫能力反而会大大降低,变得毫无生气;
一个国家如果封锁国门、不思进取、妄求平安,那么等待它的将是被列强侵略欺凌,只有打开国门迎接竞争,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如果自己一直不舍得、不敢于跳出父母的庇护圈,不尽快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生活能力,我们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日后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说通俗一点就是养得活自己、养得活家人的能者呢?
所以,自由的美,自由的魅力,自由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五)结束语
文中作者提到喜爱鸟的形态、声音,这是自由之鸟才具备的特性,笼中鸟是不具备这种特性的,只有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鸟才会高亢地鸣叫、欢快地蹦跳,才能展示出其多姿多彩的绚烂生命,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六)拓展阅读: 沈石溪《斑羚飞渡》 屠格涅夫《麻雀》 高尔基《海燕》 姜戎《狼图腾》 郭沫若《杜鹃》 冯骥才《珍珠鸟》
第四篇:专题鸟教案
专题《鸟》教案
主备人:张茜 审核人:瞿丽萍 复备人:张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2、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随着屏幕上盘旋飞舞的白鸽的身影,伴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我们将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鸟的世界。开始这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鸟。(展示屏幕)
二、出示目标:
三、阅读观鸟和咏鸟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谈谈自己观察过的鸟。
2、阅读“观鸟”思考:本段文字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观鸟的目的,观鸟的时间,观鸟的内容。
3、朗读《闻雁》,思考:作者从雁叫声中产生了什么情思呢? 明确: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
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4、朗读《池鹤》,说说你最欣赏《池鹤》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明确:首联写出鹤的生活环境,风度品格,突出形象美。颔联采用拟人、比喻写鹤的外形特征,突出色彩美。
颈联采用对比、反衬写鹤的风姿超凡、不事权贵,突出心灵美。尾联运用设问写鹤的鸣声,突出声音美。
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朗读《迎燕》,思考:诗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生活乐趣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百姓对燕子的喜爱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6、说说和鸟有关的诗句、成语、谚语等(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四、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
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鸟功不可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咏鸟诗歌。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鸽子》、《空山鸟语》,思考:
1、屠格涅夫写风雨大作中的白鸽,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
2、《空山鸟语》的作者虽然认为山上的花、树、石、风、云都令人“神迷”,他最喜欢的事却是听鸟声。产生这种“偏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明确1:屠格涅夫写风雨大作中的白鸽,寄托自己希望人类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理想,也寄托了自己对白鸽的坚毅、勇敢和对同伴救助精神的赞扬之情。明确2:鸟声能使自己的心灵贴紧山的心灵;
作者从小就喜欢听鸟声,希望通过听鸟声来重温“旧梦”; 作者从鸟的“美妙的清音”中,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 鸟鸣是自由自在的,作者向往这种自由生活,甚至自己“想做一只鸟”。快速阅读《古鸟化石》,思考:
3、作者赞扬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看法吗?
4、作者又说“所有占有欲的源头,几乎都是无辜的热爱”,你赞成这种说法吗?(学生自由回答。可以同意作者的意见,也可以反对作者的意见,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四、结合文章以及你对鸟的认识,思考:鸟与人类科学、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思考鸟给了人类科学、生活上哪些启发。答:1.鸟给人类科学上的启发
(1)鸟类有高超的飞行本领,现代的飞机的发明就是受到鸟飞行的启发。(2)鸽子在仿生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它的腿上有一个小巧而灵敏的感受地震的特殊结构,人们根据它的原理仿制出一种新的地震仪,使地震预报更加准确。(3)地球上海水占总水量的97%。而海水的人工淡化器目前设备庞大、结构复杂、耗能量高。但海鸥、信天翁这些海鸟却可以通过眼睛附近一条盐腺把喝下
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一旦完成这个功能的模拟,人类利用海洋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2.鸟给人类生活上的启发
(1)人类受到燕子的启发,发明了燕尾服;(2)受到孔雀的启发,发明了孔雀舞;(3)受到仙鹤的启发,发明了武术中的鹤拳。
(二)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了迁徙,而禽流感的危险性似乎越来越近了,我们不得不担心候鸟的迁徙是否会带来禽流感。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三)作为一个中学生,你会用哪些实际行动来爱鸟、护鸟?
(四)学了本专题后,你对鸟与人类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鸟、谈鸟、议鸟几个环节学习活动,领略到了鸟文化的内涵,关注鸟的命运。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关注化做爱鸟、护鸟的行动。要让我们的家园处处莺歌燕舞,让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就让我们关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吧!
六、作业。
1、该如何与鸟类相处?
2、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就“爱鸟”、“护鸟”请你: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三点建议。
3、设计两则护鸟广告(可引用恰当的古诗句)
教学反思:本专题较为简单,也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显得较为感兴趣,效果较好。对于古诗三首的背诵学生都能较好掌握,但是《鸽子》和《空山鸟语》较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文章的主题,需要教师着重讲解。
第五篇:《鸟》教案
鸟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 难点: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 《雅舍小品》(3、4集)《清华八年》《秋室杂忆》 等.
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结婚集》(短篇小说集)《咆哮山庄》(长篇小说)《威尼斯商人》(剧本)《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 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二、听写字词(见课本“读读写写”)
三、整体把握: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2.理清文章结构
五、思考探究
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令人喜悦的鸟 令人憎恶的鸟 令人悲苦的鸟 2.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引用:“抟扶摇而直上”说明鸟儿的自由翱翔与笼子里的鸟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
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 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反语:“优待”
3.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4.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5.文章2、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的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养鸟的做法
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6.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六、写法思考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的物是鸟,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鸟的声音、形体,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悲苦;作者把“情”寄托在鸟上,表达了对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七、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1、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
2、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