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鸟》经典教案
《鸟》教案
备课组: 语文 姓名:钟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描写鸟的诗句,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你们还记得哪些写鸟的诗句呢?(生回答。)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我们的散文家梁实秋也喜欢鸟,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多姿的鸟儿吧!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三)检查字词
羽翮 蜷伏 伫立 釉绿 鸢鹰 筵席
蹐踞 感喟 鸱枭 抟扶摇
秾纤合度 蓬松戟张 不容置喙
瞵(lín)视——瞪眼注视。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褴褛(lán lǚ)——形容衣服破烂。
鸱枭(chī 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我爱鸟”)2.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请用“作者爱鸟的„„,你看(听)„„”句式回答。
(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3.五段中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只爱鸟的声音与形体,而不管鸟的行为,也不将鸟诗意化。
(五)再次阅读课文,思考:
1.文中除了爱鸟,还包含作者对鸟的什么感情?
同情和悲苦
2.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3.文章是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还要写“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协调?
协调,都是因为作者关爱鸟,所以才关注它的命运!
4.借物抒情: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思考:作者借鸟想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补充材料:
《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雅舍小品》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梁实秋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作者借鸟想要抒发: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5.找出最后一段里作者所写的鸟。
麻雀——象征:自由
喜鹊——象征:好运与福气,喜事临头
鸽子——象征:和平
寒鸦——象征:死亡、不吉利
鸱枭——在中国是丧门星的代称
囚在笼里的小鸟儿——比喻失去自由的人
6.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六)拓展延伸
1.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有象征意义,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红色 ——象征:喜庆
白色 ——象征:哀悼
喜鹊 ——象征:吉祥
乌鸦 ——象征:厄运
鸽子 ——象征:和平
鸳鸯 ——象征:爱情
蜡烛 ——象征:奉献
2.今天,我们学了梁实秋的《鸟》,请你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酒香肉香,不如鸟语花香。
给鸟儿一片天地,让自然多点美丽。
还鸟儿一些空间,让生命充满和谐。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梁实秋的《白猫王子及其他》。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把它们摘录到摘抄本上面。3.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篇:《鸟》 教案
《鸟》教案
中山市第一中学王昕宇
一、教学目标
1.练习默读,学会做摘录。
2.品读精彩语句,感受梁实秋散文的独特魅力。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脉络,把握作者“爱”鸟和“悲”鸟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师:同学们,在你所学过的诗词当中,描写鸟的有哪些呢?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请同学们看两幅画面,如果把“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改为“两只黄鹂乌笼啼,一行白鹭冲铁网。”比较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自由自在,后者鸟儿被束缚。师: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鸟》,梁实秋先生恰恰也写到了自由和不自由的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鸟是自由的,哪些鸟是不自由的。
(二)读“鸟”
1.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鸟是自由的,哪些鸟是不自由的?
自然界中的鸟是自由自在的,而囚禁在笼子中的鸟是不自由的。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我爱鸟。
3.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请用“作者爱鸟的„„,你看(听)„„”句式回答。
(三)品“鸟”
过渡语:作者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外形,请同学们朗读以下两句话,说说它们好哪里?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四)悟“鸟”
师:自然界中的鸟儿的优美的身躯和悦耳的鸣叫都使人欢喜不已,然而笼子中的鸟在作者笔下却是无比苦闷的,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被束缚,失去了自由。
1.“笼中鸟”让人触目惊心,请以“笼中鸟”的口吻写一段话。
例如:别束住我的手脚,穿破云层,我是一只自由的鸟。让我飞吧,给我一点做鸟的自豪。
如果一生注定在笼中生活,死亡比活着更好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笼中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表达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囚笼般现实的不满。3.文章第6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情有何不同?
笼中鸟衣食丰足,却无自由,引起的感情是失去自由的苦闷。第6段写的鸟儿,则是求生于严酷的环境中,引起的是生命常受外力摧残的痛苦。作者推己及人,情感的发端在于动物,而深层则是对人生的同情。
启发语:鸟儿渴望自由,宁愿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忍冻受饿,最终壮烈的死去,也不愿意被囚禁在笼中,同学们有没有更深入的想过,为何自由的魅力如此之大?
教师举例论证:
一颗种子为了能在原始森林里争夺到一丝阳光而不可思议的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一旦这棵大树被移植到了城市的公园里,受到精心的照料和呵护,大树的生长力和抗病虫能力反而会大大降低,变得毫无生气;
一个国家如果封锁国门、不思进取、妄求平安,那么等待它的将是被列强侵略欺凌,只有打开国门迎接竞争,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如果自己一直不舍得、不敢于跳出父母的庇护圈,不尽快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生活能力,我们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日后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说通俗一点就是养得活自己、养得活家人的能者呢?
所以,自由的美,自由的魅力,自由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五)结束语
文中作者提到喜爱鸟的形态、声音,这是自由之鸟才具备的特性,笼中鸟是不具备这种特性的,只有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鸟才会高亢地鸣叫、欢快地蹦跳,才能展示出其多姿多彩的绚烂生命,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六)拓展阅读: 沈石溪《斑羚飞渡》 屠格涅夫《麻雀》 高尔基《海燕》 姜戎《狼图腾》 郭沫若《杜鹃》 冯骥才《珍珠鸟》
第三篇:专题鸟教案
专题《鸟》教案
主备人:张茜 审核人:瞿丽萍 复备人:张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3、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4、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2、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
2、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随着屏幕上盘旋飞舞的白鸽的身影,伴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我们将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鸟的世界。开始这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鸟。(展示屏幕)
二、出示目标:
三、阅读观鸟和咏鸟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谈谈自己观察过的鸟。
2、阅读“观鸟”思考:本段文字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观鸟的目的,观鸟的时间,观鸟的内容。
3、朗读《闻雁》,思考:作者从雁叫声中产生了什么情思呢? 明确: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
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4、朗读《池鹤》,说说你最欣赏《池鹤》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明确:首联写出鹤的生活环境,风度品格,突出形象美。颔联采用拟人、比喻写鹤的外形特征,突出色彩美。
颈联采用对比、反衬写鹤的风姿超凡、不事权贵,突出心灵美。尾联运用设问写鹤的鸣声,突出声音美。
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朗读《迎燕》,思考:诗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生活乐趣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百姓对燕子的喜爱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6、说说和鸟有关的诗句、成语、谚语等(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四、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学生小结)
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鸟功不可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咏鸟诗歌。
二、出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鸽子》、《空山鸟语》,思考:
1、屠格涅夫写风雨大作中的白鸽,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
2、《空山鸟语》的作者虽然认为山上的花、树、石、风、云都令人“神迷”,他最喜欢的事却是听鸟声。产生这种“偏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学,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明确1:屠格涅夫写风雨大作中的白鸽,寄托自己希望人类像鸽子一样过着安宁生活的理想,也寄托了自己对白鸽的坚毅、勇敢和对同伴救助精神的赞扬之情。明确2:鸟声能使自己的心灵贴紧山的心灵;
作者从小就喜欢听鸟声,希望通过听鸟声来重温“旧梦”; 作者从鸟的“美妙的清音”中,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 鸟鸣是自由自在的,作者向往这种自由生活,甚至自己“想做一只鸟”。快速阅读《古鸟化石》,思考:
3、作者赞扬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看法吗?
4、作者又说“所有占有欲的源头,几乎都是无辜的热爱”,你赞成这种说法吗?(学生自由回答。可以同意作者的意见,也可以反对作者的意见,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四、结合文章以及你对鸟的认识,思考:鸟与人类科学、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思考鸟给了人类科学、生活上哪些启发。答:1.鸟给人类科学上的启发
(1)鸟类有高超的飞行本领,现代的飞机的发明就是受到鸟飞行的启发。(2)鸽子在仿生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它的腿上有一个小巧而灵敏的感受地震的特殊结构,人们根据它的原理仿制出一种新的地震仪,使地震预报更加准确。(3)地球上海水占总水量的97%。而海水的人工淡化器目前设备庞大、结构复杂、耗能量高。但海鸥、信天翁这些海鸟却可以通过眼睛附近一条盐腺把喝下
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一旦完成这个功能的模拟,人类利用海洋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2.鸟给人类生活上的启发
(1)人类受到燕子的启发,发明了燕尾服;(2)受到孔雀的启发,发明了孔雀舞;(3)受到仙鹤的启发,发明了武术中的鹤拳。
(二)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多候鸟开始了迁徙,而禽流感的危险性似乎越来越近了,我们不得不担心候鸟的迁徙是否会带来禽流感。有人说,干脆把鸟都杀了,免得造成疾病的传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三)作为一个中学生,你会用哪些实际行动来爱鸟、护鸟?
(四)学了本专题后,你对鸟与人类的关系和文化内涵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鸟、谈鸟、议鸟几个环节学习活动,领略到了鸟文化的内涵,关注鸟的命运。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关注化做爱鸟、护鸟的行动。要让我们的家园处处莺歌燕舞,让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就让我们关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吧!
六、作业。
1、该如何与鸟类相处?
2、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就“爱鸟”、“护鸟”请你: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三点建议。
3、设计两则护鸟广告(可引用恰当的古诗句)
教学反思:本专题较为简单,也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显得较为感兴趣,效果较好。对于古诗三首的背诵学生都能较好掌握,但是《鸽子》和《空山鸟语》较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文章的主题,需要教师着重讲解。
第四篇:《鸟》教案
鸟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 难点: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一、文学文化常识:
1.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 《雅舍小品》(3、4集)《清华八年》《秋室杂忆》 等.
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结婚集》(短篇小说集)《咆哮山庄》(长篇小说)《威尼斯商人》(剧本)《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 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二、听写字词(见课本“读读写写”)
三、整体把握: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2.理清文章结构
五、思考探究
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令人喜悦的鸟 令人憎恶的鸟 令人悲苦的鸟 2.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引用:“抟扶摇而直上”说明鸟儿的自由翱翔与笼子里的鸟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
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 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反语:“优待”
3.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4.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5.文章2、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的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养鸟的做法
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6.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六、写法思考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的物是鸟,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鸟的声音、形体,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悲苦;作者把“情”寄托在鸟上,表达了对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七、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1、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
2、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
第五篇:鸟-教案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并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意思?
(提示:“天堂”本意是某些宗教教义中,认为正直的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泛指美好的生活环境。)
2、作者和他的朋友一共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提示:两次)
三、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10-13):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四段(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四、学习第一段(1-4)
1、师:这四个自然段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去“鸟的天堂”的背景。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去“鸟的天堂”?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傍晚
2、作者在这四个自然段里描写了去“鸟的天堂”前傍晚的景色。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师:作者在这四段里,主要写了哪些事物?从这些景物描写,我们看到了怎样的黄昏景象?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太阳 灿烂的红霞 白茫茫的水平静的船 优美的桨声 ——宁静的黄昏
师:作者描写景物,既描写了它们的颜色,如:红霞、白水,又描写了它们的声音,如:桨声很有规律像是音乐,既有静态描写,如:天边的红霞,又有动态描写,如:船在水面上移动,桨在水中划。在宁静的氛围里,这些动态的描写更令人觉得环境是多么的宁静。
五、学习第二段(5-9)
1、学生朗读5-9段
2、师:作者在一个宁静的黄昏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第5-9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大榕树
3、师:请把描写大榕树的有关句子划下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4、作者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树叶:伸到水面上 绿得可爱 不留一点缝隙 绿得耀眼
树干:看不出主干 枝干不可计数
树枝:枝上生根 有些树枝垂到水面
树根: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 像木桩
5、作者主要突出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特点:
① 大——只有一株,但枝干无数
② 茂盛——树叶不留一点缝隙
③ 绿——绿得耀眼
6、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认真体会作者如何展现大榕树的生命力。
注意: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形态:“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说明了树叶的什么特点?
(提示:“簇”“堆”说明了树叶多和茂盛。)
师:这一句中写树叶的颜色:“那么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绿得耀眼,说明了树叶的什么?
(提示:说明了树的生命力旺盛。)
7、师:这棵茂盛的大榕树,朋友说它是“鸟的天堂”,为什么呀?
(提示: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窝。)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见到鸟?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提示: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8、师:这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经历。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部分的内容。
(提示:这一次,作者见到了茂盛的大榕树,但是,只听到鸟扑翅的声音,没有见到一只鸟。)
9、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是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第一次印象。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提示:一定很失望。)
六、学习第三段(10-13)
1、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体会鸟的天堂的情景。
2、学生朗读10-13自然段,并思考:
①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
②上一次,作者很失望:鸟的天堂竟然没有一只鸟。这一次,作者有没有看到鸟?
3、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并板书: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早晨
4、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见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现在,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作者是不是又失望而归?作者有没有见到鸟?
(提示:见到了。)
师: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榕树,作者着重描写了大榕树,写它很大,很茂盛,叶子很绿。我们看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是树还是鸟?
(提示:鸟。)
5、请学生把文中有关鸟儿描写的句子划下来,给有关的动词加上着重句。
6、学生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儿?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数量——热闹、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体形——大的、小的颜色——花的、黑的 姿态——叫、飞、扑
7、作者主要突出了鸟的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特点:多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准确地表明了这里鸟儿众多的特点,这个词是“应接不暇”。
七、小结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傍晚,这时“鸟的天堂”很安静。作者着重写了鸟儿生活的大榕树。作者主要采用静态描写。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早晨,这时“鸟的天堂”很热闹。作者着重写了鸟儿欢腾的情景。作者主要采用动态描写。
磨课小结
经过几天的磨课,现在就要结束了。一路走来,从之前的研修,到紧张的分散研修磨课,其中的酸酸甜甜值得反复回味。经历了“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历程,忽然发现我们都成长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如今,磨课已接近尾声,下面就结合此次磨课活动谈几点反思体会:
我磨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本次磨课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首先制定了磨课计划,参加了研讨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总体而言,磨课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本人的教研水平。可以说,这次磨课是一次有意义的、成功的磨课活动。
一、充分准备,勇于探索
在磨课初期,虽然经过了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研究,但是磨课对于我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因而,在磨课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积极学习磨课操作要求,并在实际操作中勇于探索,最终做到了熟练掌握磨课操作要领。正因为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才为我磨课的成功进行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有序打磨,紧抓落实
在科学制定磨课计划的基础上,我严格按照磨课计划表有序地开展磨课活动。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首先确定由我执教《鸟的天堂》一课,并及时通知磨课参与人员,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其次,在网上修改教案、教案跟进评论、发布观课报告等集中参与环节,从而保证了整个磨课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认真总结,深入分析
针对我组本次磨课的研究问题,即面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当发掘出来的语文因素过多,如何筛选出最有价值的语文因素?如何结合文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组参研教师通过本次磨课,认真研究张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学习如何筛选出最有价值的语文因素,进而结合文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对于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做了认真的梳理总结,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反思不足,改进提升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就课堂展示而言,我们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紧凑而且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也是存在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与文本对话,与同事交流,与理论知识相连,与教学实践相接,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伴。虽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最终赢得一片海阔天空!
最后,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磨课吧:磨课,在这一次次的“磨”中,“磨”出了精华,“磨”出了精品,“磨”出了精英,“磨”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