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要点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宜居***”为主线,以污染防治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环保队伍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总量减排任务,为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一、工作目标
(一)环境质量目标:
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城区空气质量优良比率较2009年度有提高,全年优良天数不低于275天,力争达到290天;***河(***段)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8%,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镇(乡)达到8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分别控制在55分贝和68分贝以内;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8%,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率达到36%。全县森
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
(二)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县SO2排放总量控制在9142吨/年以内,下降1%。COD排放量控制在3581吨/年以内,下降1%,全面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四大行动”,继续改善环境质量
1、围绕“蓝天行动”,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一是控制城区扬尘污染。督促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控制方案,落实技术规范和监管责任,抓好对城区车辆冒装撒漏、工地扬尘污染等行为的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二是控制燃煤及烟粉尘污染,继续实施“禁煤推清”工作方案,强力巩固县城区9.8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和县城“无煤区或基本无煤区”创建工作成果,加大对县城区燃煤设施、餐饮油烟及乡镇工业炉窑的查处力度。
2、深入实施“碧水行动”,继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一是抓好***河流域(***段)综合整治工程,突出重点加强对***河的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抓好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日常保护,重点查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行为;三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严防偷排、漏排、真排等违法排污行为,做到达标排放。
3、开展“绿地行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森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3%以上;二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年内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加强镇乡饮用水源建设与保护,加快镇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
4、扎实推进“宁静行动”,保持声环境质量稳定。一是通过强化工作方案、实施整治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重点整治建筑、交通和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切实巩固县城区9.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创建工作成果;二是加强监管工作。规范夜间建设施工的行政审批,强化夜间噪声扰民的执法监管,重点开展中考、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期间的环境噪声专项执法。三是综合整治交通噪声污染,对交通噪声超标严重路段开展联合执法,纠正机动车违章鸣号行为。
(二)落实减排措施,完成减排目标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扎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加快老污染治理力度,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指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力争老污染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有大的突破;二是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制度,认真督促落实环保“三同时”。对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积极引导发展低能耗、污染小的高新项目;三是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建立科学完整的
污染物排放档案,全面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三)维护环境安全,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一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或处置环节的监管,重点加强医疗废物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力度,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二是加强辐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加强重点辐射源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进一步落实环境应急工作,开展以化工、涉危单位、高污染行业为重点的环境安全及环境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大检查,对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组织开展环境应急演练,督促企业完善应急机制,落实风险评估,健全相关制度;四是抓好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继续开展群众长期投诉的环境积案的处理和化解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抓好环境突问题的整治,解决环境热难点问题。
(四)谋划工作思路,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 一是认真总结环保“四大行动”、总量减排等工作成绩和经验,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二是启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今后五年我县环保工作思路,突出环保工作重点。三是编制环保专项规划。在“十二五”环保规划框架下,编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信息化、环境能力建设等专项
规划,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约束能力。
(五)完善考核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决策机制,完善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程序,形成科学决策、统一监管的环保工作新机制;二是坚持“四大行动”和总量减排、环境形势分析会等会议制度,落实环保齐抓共管机制;三是完善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等考核机制,健全环保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和奖励处罚办法,深化环保监管体制,指导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发挥乡镇环保监管职能。
(六)强化环境监察,严格环境监管
一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执法检查;二是认真贯彻污染源限期治理办法,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加强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监管,按要求实现全天候运行;三是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排放和超浓度、超总量排污。四是加大排污费征收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全年征收工作任务。
(七)抓好环境监测,强化环保科技
一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二是继续抓好环境质量、总量减排、污染源监督、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等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专项监测工作,开展城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并发布日报。
(八)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知识覆盖率
一是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继续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倡导生态文明;二是加强党政干部环境教育和培训,推进青少年环境教育,强化环保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环境信息发布工作力度。四是以绿色创建为载体,推动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水平上档升级。
(九)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手段
继续抓好环境监察、监测及预警、信息化等能力建设,推动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上新台阶。
(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深化机构改革,认真落实三定方案,提高队伍适应岗位、胜任职能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环保系统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建设,强化系统政风、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打造一支高效廉洁、勤政务实的环保干部队伍。
第二篇: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思路
一、环境规划工作
㈠继续完成《哈尔滨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的上报工作;
㈡继续完成《哈尔滨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修改完善和上报工作,编制和实施好“规划”,对保障我市的环境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㈢继续推进《哈尔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实现在2007年底将哈尔滨市创建成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提出一个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能力,为哈尔滨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轨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㈣把《哈尔滨市循环经济规划》列为我院2006年重点规划工作,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把生产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少)化,做到物尽其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科研工作
继续向市科技局申报《含硝基苯的活性炭(淤泥)治理研究》、《含硝基苯颗粒活性炭再生利用研究》、《硝基苯对沿江饮用水井污染的监测与防治研究》等三项环保科研课题;继续推进《低闪点烃醇类燃料在饮食行业的应用及相关灶具研究》以及《无冲击、低噪声振动铁轨》的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工作。
三、环评工作
全力加强政府下达的区域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努力为政府制定规划以及进行相关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同时继续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四、其它主要工作
㈠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指导企业减污、治污,创造效益,减少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㈡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咨询和认证工作。
㈢继续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参加清洁生产审核员、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可研)、安全评价工程师、iso14000外审员、有机食品检查员、环评上岗证等培训。
㈣用创新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搞好我院基础设施建设。㈤积极完成局党组临时交办的科研任务。
第三篇: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市人大汇报材料)范文
2011年环境保护工作思路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刘政
(2011年3月3日)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至关重要,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创新环保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目前环保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与快速发展机遇并存的时期,只有在思想上提高创新的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我们创新破难的水平。首先,要转变环境管理观念。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理念,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其次,要改变环境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以科技手段增强监控能力,改变环境监管手段落后、装备差,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偷排、漏排、超排等问题,尽快实现对企业的全面在线实时监控,消除环境管理的时空盲区;第三,努力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积极争取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尽力避免决策不当对环境造成重大失误和破坏,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二、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2011年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上年削减1.5%;氨氮排放量较上年削减2.0%;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削减3.0%;氮氧化物排放量较上年削减1.2%。要着力 1
抓好以下几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抓好工程减排。要加强减排项目重点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调度与监管,督促按计划建成投运。要积极推动市开发区和东部地区、县开发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顺利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工程减排项目要抓好日常监督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发挥减排效益。
二是抓好结构减排。积极配合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将落后产能淘汰计划落实到位,重点是淘汰电力、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加强执法监管,防止死灰复燃。
三是抓好管理减排。严格执行《安徽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监察系数管理办法》,监督企业和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杜绝偷排现象发生。认真做好减排统计工作,规范台帐管理,提高数据质量。凡减排中弄虚作假或采取不正当手段的,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要依法依纪给予处分。
三、抓住有利机遇,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抓紧组织实施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加快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对已开工项目要加快建设,未开工项目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资金及时到位,项目及时开工,尽早发挥效益。按照国家要求,督促市污水处理厂开展提标改造,建设脱氮
设施。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对我市几条重要河流,逐条制定整治规划,开展综合治理,争取用2-3年的时间使污染状况有所改观。
二是认真落实排污许可制度。责令超总量排污单位限期治理,对逾期未完成的,实行停产整治或依法关闭。全面停批向河流排放汞、镉、六价铬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项目。
三是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坚决依法取缔一、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做好淮河流域枯水期汛期污染联防,防止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
四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水污染防治。编制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按照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思路,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策略,切实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清洁生产,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企业排污口的监管,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防止企业偷排、超排。
四、强化行政效能,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积极为企业项目提供产业政策咨询、项目备案、环评等服务,努力协助企业解决在项目审批、污染治理、技术支撑等方面的问题。
一要在坚持不降低环境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对项目产业政策、规划选址等方面的引导,完善环保审批限时办结制度,提高提前办结率,减少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二要全面落实环评同级审批制度。在强化自身环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县级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督促,真正使环评放权措施落实到位。
三要做好相关环保费用的减免工作。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征收排污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减产、停产企业的排污费核减核免工作,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权限规定及时办理有关减免手续。
五、抓住城市转型机遇,从结构上进行污染减排
抓住我市实施城市转型的有利时机,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城市转型”,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配合相关部门加快推进“退城进园”步伐,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彻底解决市民对一些企业污染的投诉;鼓励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形成煤焦化电综合利用的产业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限期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产品和死灰复燃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进行坚决关闭停产。
六、深化环保专项行动,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大力整治城镇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和污泥违法处置等重点问题,推进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开展重点流域集中督查,严肃查处私设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环境违法行为。要对典型案件挂牌督办,加大对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的后督察力度,确保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对整治不力的,要依法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保障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对辐射工作单位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无证用源单位的处罚力度,确保所有放射源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七、公开企业环境行为,督促企业主动治理污染
依据《淮北市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公开化管理暂行办法》,做好基础工作,确保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真实、准确、可信,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公开向社会发布,鼓励公众监督参与保护环境,激励企业主动治理污染。
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督促全市规模化养殖厂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主要是推广沼气池建设,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这样既可以消除畜禽粪便污染,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要采取源头控制策略,鼓励和推动农民广泛采用环保替代技术和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
第四篇:2005年环保局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
文章标题:2005年环保局环境保护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思路
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和帮助下,自治区环保局率领全区环保系统干部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参与经济发展决策,积极为
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环保意见。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探索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环保措施,强化环保管理和服务,努力以重大项目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思路创新,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实现机制创新,区域环境管理与建设项目管理并重实现方法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和可喜成绩,全区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并不断改善。现总结如下:
一、___的主要工作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突破
(1)继续实施“三区推进”战略。
认真贯彻《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按照以重大项目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思路,积极推进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加强生态监察,减少人为的生态破坏。一是继续做好重点工程的生态监察,加强统一监管,把重点工程对生态的扰动程度降到最低点。二是实施生态功能区管理,分区管制、分区建设。三是加强保护区的建设,提高管护水平。四是继续扩大与其它生态建设部门的联合执法、协同管理。
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调整保护区功能,加强保护区内重大项目的管理,及时向项目单位提出建议,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提高管护水平,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目前,自然保护区数量由三年前的21个增加到2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3个增加到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由2个增加到7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增加到2个。今年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检查,保护区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积极推进天保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塔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推进。应急输水7次,塔河下游两岸的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濒临消亡的绿色走廊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生态遥感监测显示,___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大的变化,仍呈现局部改善与部分退化并存的局面。
(2)实施重点风沙区生态修复项目。
引导贫困农民保护天然植被,在沙漠前沿种植红柳和梭梭防风固沙、人工接种大芸增加收入,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把生态恢复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实现环保与温饱一起抓的“双赢”目标。每年列出50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进行扶持,去年选择了和田地区的于田、民丰两县作试点,已经实施的面积约16万亩。今年,又确定了和田县(5000亩)、墨玉县(3200亩)、和田地区(1400亩)、于田县(14000亩)为生态修复项目试点单位,下拨400多万元的引导性资金,用于红柳套种大芸及大芸种子基地建设,为加强资金管理,制订下发了《______自治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编制了塔克拉玛干南缘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计划用五年时间使生态修复面积达到50万亩。
(3)推进自治区“有机食品强区”战略。
去年,国家环保总局确定___为全国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省区。我们在哈密地区开展了示范工作,自治区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编制大纲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规划编制工作可望年内完成。
据初步统计,到目前,全疆已有五个地州、九个县市(包括四个企业)、30多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已建有机食品基地11个,基地面积7547.2hm2,认证的天然草场和水域面积170万公顷,另有四个地州、十六个县市(包括五个企业)已通过了有机认证检查,认证基地32个,产品28个。通过有机食品示范县试点建设,哈密地区伊吾县有机食品价格平均提高50以上,农牧民人均增收200元,有机食品生产发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得到初步显现。
(二)结合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结合我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我们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实行分区管制。
南、东疆作为鼓励投资区域,充分利用环境容量,总量指标放宽;北疆作为适度管理区域,合理利用环境容量,总量指标有限控制;乌鲁木齐市作为控制总量区域,保护性利用环境容量,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1)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在前两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又选定10家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企业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确定了14家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单位。24家企业均已上报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方案,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年底前完成验收。确定巴里坤县为自治区清洁生产试点县,目前已完成工作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审核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完成企业清洁生产政策标准汇编和石油、化工、冶金、水泥、造纸、啤酒、氮肥、柠檬酸、制革等10个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汇编。举办了___首期“国家清
第五篇: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关于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总结
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市委办: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2011工作总结的通知》(甬党办传[2011]194号)要求,现将我局工作总结报上,请审示。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总结
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上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决策推进之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部署和目标要求,一年来全市环保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生态建设及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以污染减排与总量控制为抓手,以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主要抓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落实市委“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上有新突破
认真领会市委十一 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的“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精神,紧紧抓住新的工作机遇,全市环保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一)明确生态建设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充分发挥生态办的统筹协调作用,抓好分解和落实工作。把《纲要》的8项主要目标和10大 2 专项行动纳入到各级、各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中去,并强化监督执行和跟踪反馈工作,确保上下协同、政令畅通。目前,各地生态市建设工作已基本接近完成目标要求。
(二)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坚持市、县、乡镇、村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把各类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奉化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象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镇海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慈溪创建省级生态市、余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等均成为各地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积极探索社会化创建机制,继续做好环保模范单位评选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3个、省级生态乡镇69个,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注重宣贯生态文明知识。结合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市委“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精神,开展对各级各部门共建生态文明的专题培训工作,解读和部署我市“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及工作任务。搭建各种宣教平台,开展“迈向生态文明”大型公益行动、“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及第五届“环保、故乡、山江海”等主题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了解、参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民间组织的公众管理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充实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全社会保护环境、3 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污染减排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措施
在顺利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导向、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好落实。
(一)分解落实“十二五”和减排任务。根据国家、省“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修编完成《宁波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摸清和梳理 “十二五”减排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准确核定减排总量。同时以全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容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十一五”减排绩效和“十二五”削减潜力等多种情况,制定《“十二五”及2011年宁波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并以责任书形式明确各地减排任务,确保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2.8%、1.9%、3.8%和4.8%。
(二)全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深挖工程减排潜力,在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方面,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建设,设计能力16万吨/日的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并完成主干管网的建设,污水处理负荷达60%;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4 鄞西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前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鄞州滨海污水处理厂、象山西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宁海长街和西店、象山石浦、奉化莼湖等中心镇污水处理厂还在抓紧建设之中。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方面,加快重点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脱硝设施建设,国华电厂、北仑第三发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的脱硝机组将在年底前全面投用;宁波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开工建设,镇海炼化催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工程完成前期工作;持续开展各类非电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浓度提标改造工作,确保污染物排放严于国家标准限值。
(三)继续抓好减排成果利用工作。不断巩固减排绩效,继北仑区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后、宁波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也有序展开。大力促进区域和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2.28亿元,占项目总投的50%以上,以宁海浙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市供销社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镇海炼化资源回收及宁海国华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充分运用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控作用,继续深入探索排污许可证发放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镇海区等地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
三、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上有新成效
结合《浙江省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和《宁波市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实施重点区域煤耗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步伐,逐步解决近年来我市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工作。按照三年三期在城区全面建成无燃煤区的总体目标,今年主要是完成海曙、江东、江北、鄞州4区范围内154台燃煤锅炉的淘汰改造任务,此项工作还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市环保局今年具体实践“三思三创”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局会同4区政府制定工作方案、倒排整治时间表、加快天然气和集中供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114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开展改造整治工作。截止至10月底,列入淘汰改造任务的154台燃煤锅炉已完成114台,完成计划的75%。另根据实际情况,在江北、鄞州两区提前淘汰了明年计划的34台燃煤锅炉,为全年治理任务顺利完成和城区大气质量逐步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余姚、慈溪等地的无燃煤区建设也全面启动。
(二)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和油气回收工作。继续根据《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严格管理外地机动车转入,严禁国Ⅲ标准以下车辆进入,至10月底共审核通过外地车转入3253辆。同时加快机动车排气监控网络建设进度,继续推进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目前市 6 六区4个检测站已完成设备安装和人员上岗培训工作,正进入紧张的软件调试和计量认证阶段,其余五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为我市明年启动中心城区机动车区域限行工作做好了技术准备。此外,还继续做好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已完成272座加油站,4座油库和129辆油罐车的改造工作,超过年初确定的完成200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目标。
(三)全面启动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工作。结合我市区块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在镇海、慈溪等有机废气污染突出区块,探索建立有机废气总量控制机制。在化工、机械制造、家具制造、船舶修造、彩钢瓦生产、汽车修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排放源调查及总量测定等基础工作,研究制定有机废气减排和削减技术方案,逐步开展了相关企业的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督促企业限期做到集中收集、达标排放。
四、深化依法监管工作格局,在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上有新进展
认真分析各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问题,将重点流域、区域、行业及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列入今年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巩固减排绩效,维护区域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持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部 7 署,认真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及“绿剑”系列等专项行动。今年1-10月份,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2470人次,检查企业16117家次,立案查处企业1304家,罚款总额达5463万元,个案处罚额度达4.18万元。全市共依法取缔企业492家,停产整治企业128家,媒体曝光企业35家,限期治理企业118家,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2人,起到了对各类漠视环境保护、违法排放行为的震慑作用。特别是3月以来,面对我省台州路桥、湖州德清等地相继发生的“血铅”事件,全市环保系统迅速行动起来,严格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把铅酸蓄电池等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监管和整治列入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排查我市6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依法治理。目前全市除1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在产外,其他企业均以采取关闭、停产整顿等措施,并将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原则,全面引导行业提升转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开展电镀、印染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十二五”是国家全面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根据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电镀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宁波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明确治理任务和工作重点,下发工作方案。余姚、奉化、宁海、鄞州、镇海、杭州湾新区等电镀行业集中区域按照项目原址整治年内完 8 成、异地搬迁明年见效的治理目标,坚决关停擅自扩大产能和排放不达标企业,加大手工线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和现有达标企业的整改提升进度,其中杭州湾新区和宁海电镀城等重点治理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继续深入开展印染行业环境整治及规范发展工作,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印染行业整治和提升工作。
(三)严管辐射安全和固废处置工作。以开展“放心放射源”和“放心熔炼企业”整治创建工作为主线,实时掌握全市放射源底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各地“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工作已完成市级验收,并确保做到辐射单位100%持证运营。以强化废旧金属熔炼单位核查监管为核心,妥善处置了展慈金属工业有限公司铜制品、金苹果(宁波)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不锈钢制品放射性异常等事件,使污染物得到及时控制和转移,切实维护了周边群众身体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力度,建成投运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六区及慈溪市医疗废物“无缝化”处置管理机制,确保医疗废物及时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奉化、象山、鄞州、北仑等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工作,全市废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持续保持100%。
(四)抓实环境应急防范和信访处置工作。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我市危化行业存在诸多环境安全隐患。为此,全市环保系统持续开展专项排查和整治工作,坚决 9 落实重点企业“一案一阀一池”等防治制度,并分别在镇海、北仑、慈溪、奉化、宁海、象山等地开展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演习,进一步强化各地应对突发环境问题能力,2011年我市共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6起,均为一般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启动市级应急预案,确保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故。同时妥处环境信访和纠纷案件,完善跨区域环境污染和信访纠纷联合调处机制,通过领导包案、现场督办等形式,截止到10月底,市受理中心共办理环境信访件2197件,与去年同期(2550件)相比下降13.8%。全市共受理环境信访9002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4%。信访处理率100%,满意率98%,切实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区域社会稳定。
五、深化主动服务意识,在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有新举措
以创先争优和民主评议机关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三服务”活动,努力发挥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一)强化环评准入监管。大力开展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环评工作,相继完成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余姚滨海产业园规划环评、宁波化工区规划环评等,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实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及涉重金属行业等建设项目坚 10 决予以否决,截至到10月底,全市环保部门通过咨询说明、预审把关等形式,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497个,以污染物总量约束形成倒逼机制,努力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
(二)优化经济服务水平。主动为市、县两级重大项目服务,对市里关注程度高的如镇海炼化一体化、宁波台塑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落实专人跟踪管理服务,协助业主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多次深入基层,指导、协调各地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事项。开展服务企业发展工作,大力推动公司上市和再融资、企业产品商标评定、单位荣誉评选等工作,其中出具公司上市、再融资环保核查证明9份、服务企业参评各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商号近600家,为企业持续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提高审核行政效能。各地环保部门勇挑重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对于民生工程、医卫文教、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投资项目,在评估、审批、验收等环节优先安排,缩短时间,推动项目尽早发挥效益。截至到10月,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 4523 个,其中工业项目 1874 个、生态项目 410个。出具环评报告书202 个,报告表2425个、登记表 1896个,审批项目总投资达3322 亿元。
六、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在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11 有新拓展
以去年10月我市被国家列为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试点市为契机,并充分发挥这一工作体制机制优势,认真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分解和任务落实,目前各地已结合实际完成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确保政府按时履约履职。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纳入各地生态市建设任务书,强化日常督查和考核工作。各地也加大投入,确保各类环境治理资金持续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区域环境整治方面倾斜。全市共完成588个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生活垃圾三级收集处理模式覆盖行政村达98%,建成生活垃圾太阳能减量化处理设施300座,建成环境整治村2100个、省级全面小康村326个,完成“千里清水河道”226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平方公里,实现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2.8%,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二)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会同各地环保部门开展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检查工作,完成镇海、慈溪、奉化、宁海等地饮用水源地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环境整治工作,关停有关污染企业,完善核查、联合执法等工作制度,余姚市还实施了环四明湖集污工程、陆埠水库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全市102个 12 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覆盖面达100%,合格率达100%。
(三)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执法监管手段,持续巩固1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治理成果。加大治理资金投入,推动开展全市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的治理工作,进一步减少养殖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村庄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深化改革创新步伐,在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上有新进步 以全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理顺我市环保系统工作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不断整合和提高环保部门工作执行力。
(一)完善制度建设工作。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噪声功能区划调整工作,完成五大水库水环境功能区域界限划定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以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生态补偿制度,协调统筹全市环境专项治理项目和资金的分配和落实工作,规范管理办法及生态补偿治理工作的实施细则。继续深化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和协作工作机制,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加快建立新形势下两级环保部门沟通及时、配合默契、运转有序的上下联动协调机制。
(二)提高监测监控能力。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点位 13 283个,除24个点位因企业停产停用外,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率达98%,确保对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控。完成中心城区有机废气自动监测、机动车排气检测等监管系统建设,持续加大对城区空气环境的监测监控力度。投入400万元建成白溪、横山、亭下、皎口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持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能力。此外,各地也加快了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进度,新增大气质量监控点位,逐步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由单点管理向流域、区域管理发展。
(三)强化队伍作风建设。紧紧围绕市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内容,深入推进“创先争优”、“绩效对账”等作风建设活动,还着重开展了建党90周年、文明机关创建等系列活动,着力加强全市环保队伍的思想作风、勤政廉政和业务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学习上的勤奋、干事业的激情和用权上的谨慎,树立环保系统良好形象。同时今年以来,各地环保部门还开展了内部机构整合和调整工作,提升队伍力量,一线和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1年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在工作认识上,部分地方和环保系统的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推动手段,对如何持续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创新不 14 够、办法不多。二是在产业发展上,各地落后产能淘汰、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步伐有待加速,造成部分企业仍热衷于铺摊子、扩产能,创新投入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少数污染企业违法违规扩大产能等行为仍然存在,需引起高度警惕。三是在执法监管上,近年来各地环保任务日益繁重,部分地方环保部门人手、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逐步显现,环境监管机构和效能亟需进一步强化。四是在环境质量上,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诸如城市“灰霾”等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环境质量状况整体改善依然不明显,与人民群众期望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全市环保系统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继续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学习领会市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的有效力和执行力,在工作思路上,从侧重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削减排污总量向促进区域产业集约与总量控制并重、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者和执行者;在工作重心上,从侧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向城乡统筹推进和工业、农业、生活面源污染防治并重转变,统筹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开创“十二五”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我市大力实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推进年,也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关键建设年。对此,我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七次环保工作大会主要精神,提出2012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即牢牢抓住生态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这条主线,以落实我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核心,以强化环保优先发展理念促进污染减排为方向,以维护区域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为成效,以促进生态文明传播和生态文化繁荣为内涵,务实创新、狠抓落实,确保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实效,基本构建起全市上下产业结构发展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趋势稳定、社会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大格局。具体要发挥好六个“突出”作用:
一、突出生态建设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推动生态文明战略深入发展
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把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之中,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旗帜和方 16 向。遵循生态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切实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确定的功能区划原则审批建设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重点开展环境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符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发展方向的调控措施;贯彻落实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持续开展象山港、三门湾等近岸海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工作,解决各地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司法保障支持不够、一些环境保护制度不符合当前实际、与其他法律法规不衔接等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倒逼驱动作用,实现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抓实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三大措施:重点开展135兆瓦以上燃煤机组综合脱硝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减排工程;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替代制度,把好火电、钢铁、印染、电镀等行业环保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巩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脱硫脱硝设施减排成效,强化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确保设施稳定运行。鼓励各地实施具有区域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抓好镇海、北仑等 17 临港片区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在农村区域推进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减排措施,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立体种养、节约型农业技术等五大模式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建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围绕当前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实施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目标,全面完成电镀、印染行业的环境治理任务,实现全市水污染物重金属排放量比2009年削减10%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工作,努力解决好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矛盾及部分突出污染问题。积极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深入推动各类化工区、机动车尾气及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禁燃煤区建设、加油设施油气回收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突出环境安全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的监管保障作用,确保环境执法成效深入人心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深入调研,不断完善稽查、联查和督察等环保执法工作手段,综合经济、工商、安监、卫生、电力等执法部门力量,持续开展深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不法排污行为。同时不断创新环境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深入开展“飞行监测”,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和“数字环保”进程,推动全大市建立“移动执法”工作体系,18 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甬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域的执法检查工作,真正形成维护群众健康、震慑违法行为的强大监管势头。始终把防范污染事故、保障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辐射安全及危废、危化处置监管工作,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确实消除各类环境信访隐患。全面优化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依法定期公开全市环境质量、重点监管区域和企业环境处罚行为信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突出生态创建和环保主题宣传的示范推动作用,促进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以全面开展第二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为中心,分解落实城市环境整治任务,确保2012年顺利通过环保部验收。各地也要继续以各类生态和绿色创建为导向,大力培育基层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推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结合生态创建工作,继续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注重环境主题宣传力度,围绕环保模范城市复查、污染减排、生态创建、世界环境日等中心内容,大力传播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的社会氛围。
五、突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服务引导作用,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环保优化发展理念,按“先评价、后建设”原则,将项目选址、总量调剂作为首要因素加以考虑,通过区域环评、标准引导、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监管倒逼等环保准入手段,严控“两高一资”等资源环境消耗大的项目,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开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活动,规范审批手续、增强工作主动性,认真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做好省、市里重点项目的服务协调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提前介入,企业意见认真倾听,服务和保障好全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研究和推广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构建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会同金融部门研究制定排污权银行抵押贷款制度、企业环保信用评级制度等绿色信贷机制,通过金融、价格等多元手段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在提高减排工作绩效上有新突破。
六、突出环境保护能力和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作用,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环境服务监管力量
加大投入、规范制度,促进各地深入开展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标准化建设覆盖全市的目标。加快宁海、象山、奉化等地跨界交接断面水 20 质自动站点建设进度,优化气、水、噪声等环境监测要素网络布点工作,继续加强水、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环境监测有效数据获取率达85%以上。注重科研合作与科技推广,开展包括环境保护发展宏观战略、环境政策标准制定等重大课题研究,积极培育环保产业。巩固机构改革建设成果,全面执行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和一线执法队伍组织建设,强化污染防治、环境应急事件响应、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等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思三创”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政型、节约型等“六型”机关为抓手,重点做好学习型、服务型、廉政型机关建设工作。坚持政务和信息公开,拓宽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工作渠道,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