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03:4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例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⑴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 树之以桑

⑶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2、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第二篇: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南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体,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交战激烈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鸭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以仁政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花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途,道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吉祥的。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是亦走也。..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7.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9.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古义:可以以之。今义:1.一个连词2.行

一词多义

1.数 数罟不入洿池(密、细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开放)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6.时

不违农时(无失其时(7.王 王无罪岁(然而不王者(8.食 谷不可胜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9.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之 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11.以 请以战喻(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超过)宏伟的)季节)时机,机会)

大王)称王)

吃)吃)(食物)介词,比)介词,对)

介词,在)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衬音)助词,的)助词,的)助词,的)

用)按照)把)

(词类活用 1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打鼓,击鼓进军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 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 树之以桑:种树 . 2动词作名词:

请以战喻:战争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货着的人 死,为„„办丧事 ..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 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2)鸡豚狗彘之畜。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第三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来源:]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 “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B、纸上谈兵。C、斩木为兵。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 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 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 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

掌握相关字词,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第四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平昌二中 秦必琼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B、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a。掌握‚数 发 直 兵 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 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B、了解‚或……或……‛‚直……耳‛‚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3、德育目标:结合本文的学习,联系现实,探讨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结合本文的学习,联系现实,探讨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二 教学重点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合理引申,让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三 教学难点

既要让学生了解文本的意思,又要让学生懂得以现代观念来审视古人的思想,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四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义浅显,但内涵艰深。在探究孟子仁政理想的现代意义时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3 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五 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语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意义,去找寻人类生存的法则。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敲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三)宾语前臵句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四)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5学习目标: 探究孟子仁政理想的现代意义?

(一)请同学们朗读王道之始的段落。

板书: 王道之始

措施 效果 结果

不违农时 谷 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 鱼鳖 不可胜食 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 林木 不可胜用

教师点拨:说起“王道”,论及“仁政”,孟子游刃有余。孟子在阐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具体措施时,提出了三个要点。如果说 ‚不违农时‛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是希望统治者,不要因满足一己之欲念,就不管是否播种的清明,谷雨,是否收割的立秋,处暑,一律肆意的滥用民力。那么后两点就是对人的生态环境的关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有做到孟子所说的“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吗?我们应怎样治理和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略

(二)请一名同学朗读王道之成的段落。

板书:王道之成

措施 效果 结果

五亩……树之以桑 衣帛(五十)

鸡豚狗彘……无失其时 食肉(七十)养民

百亩……勿夺其时 无饥(黎民)不王者,未之有也

谨……。申之以孝悌 不负戴(颁白者)教民

教师点拨: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养民‛和‚教民‛两部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显然孟子的“养民”只是解决百姓的温饱,而今天十六大我们早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那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孟子也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他强调要兴办庠序之教,虽然我们今天说21世纪的国家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孟子更强调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提问: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那些成绩?作为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应怎样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略

(三)当梁惠王全然沉浸在诱人垂涎的梦幻里,彻底地成为了孟子思想的俘虏时,孟子没忘了最后的顺刺一剑,那就是现实中令人发指的虐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种行为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而针对统治者对这样现状的造成,全然归罪于年成的推委,孟子更是一针见血:”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如此反问,掷地有声,不容臵疑。让我们领略到了孟子的浩然正气,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不仅如此,我们还再一次的感受到孟子以民为贵的思想。孟子说: ‚民为贵,4 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至此孟子对统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君王的态度。

板书: 君王的态度

狗彘食人食 正确 王无罪岁

涂有饿莩 态度 斯天下之民至焉

非我也,岁也

6作业:试想如果你是君王的话,你将以什么态度来对待你的百姓,将采取哪些措施来造福于民,做到真正的仁者无敌。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题为《我若为王》的作文。7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让我们知道了对古文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字、词、句式上,切忌像韩愈所说的‚小学而大遗‛。我们应立足现实,让古代先贤的智慧之光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同学们,让我们带上这面镜子出发吧,去创造今天的和谐!教师寄语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而今天我要说: ‚如欲和谐社会,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第五篇:寡人之于国也____教案

引入:有人说,不学《孟子》是一种遗憾。因为孟子的一些精神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哪个家庭不知“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几人不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名言;甚至无数落魄失意者还要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来给自己打气。可以说,孟子的思想是国人精神支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常值得研究。尤其是他在政治上提倡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仁政”、“王道”主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一起来领略孟子的仁政之风。划线 课文注解12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第一段: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文言文中,河都是指黄河,河内,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方。这个地方,注意一下“凶”这个字。在这里是指谷物收成不好,也就是荒年。则,连词,解释为那么

也就是说 黄河以北的地方荒年的时候,那么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移到河东,同时还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

3、河东凶亦然。

然在这里应该是 代词,这样。哪样呢?我们把其语义补清楚就应该是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如果是黄河以东发生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做。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察,考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这句话里面有两个之字,第一个,应该是结构助词,的。

第二个,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么用心的。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 在这里是副词,更 的意思。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加呢,应该解释为 动词,增加。

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并不因此变得更少,我的百姓也不因此而变得更多。为什么呢?

那么在第一段话里面,孟子与梁惠王是围绕哪个问题来展开他们之间的对话的?

回答:民不加多(多媒体)

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人口数量之于国家的重要呢/ 答案: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文化上是百家争鸣,政治军事上是战争频繁。那么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需要很多人的。而且本来人口就有限,还要把大部分的壮丁都征去打战,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就会削减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进而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粮草,财政等问题。所以人口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梁惠王迫切地想要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

PPT问题2:在提出“民不加多”前。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是怎样呢?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以说已经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但是呢,结果怎样?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那对于梁惠王来说,肯定觉得是十分郁闷了,这也太不公平了!这个时候,他很自然的就产生这个疑问,为什么会这样?

板书: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2——4自然段

接下来,孟子针对梁惠王的这个问题,开始分析原因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谈一下,孟子分析原因的内容应该是哪些文段?(齐读第2到第4自然段)孟子有没有直接阐明他自己的观点呢?(有没有直接说民不加多是因为什么什么呢/)没有!而是设喻,打了一个比方。既然梁惠王喜欢打仗,那孟子就从他喜欢的事情说,1、“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请敬副词,请允许我以:介词,用

喻:名词作动词,打比喻。“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填”是一个拟声词,形容鼓声。然”在形容词尾,„„的样子。“鼓”名词作动词,敲鼓。之(音节助词,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有一种追求整齐、对称的倾向,它是求同文化,语言也是一样,以求偶为美。我们看这个地方,“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前后都是四个字,如果在这里换成“填然鼓,兵刃既接”,就不美了,那再加一个字,这样念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后文中还有一个鸡豚狗彘的例子。豚与彘都是指猪,但这里却硬把三种动物说成四种。为了追求四字格,所以把猪用不同方式说了两遍。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战鼓咚咚地敲响,双方兵器已经撞击交战。

3、弃甲曳兵而走

“走”是一个古今异义词。逃跑

今义是 走路 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这里这个“而”表修饰)

4、或百步而后走,或五十步而后止

我将哪个字作为固定词读出来呢?

这是一个固定词组 或„„或„„

有的„„有的„„ 这句话怎么翻译呢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有的人跑了一百步。

5、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介词,凭借 凭自己跑了五十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说哎呀,你是逃兵。

6、则何如

则:那么

何如:怎么样?

喻是设好了,这个地方实际上呢,也相当于设下了一个圈套。让梁惠王自己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一看梁惠王的反应如何。“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只是„„罢了

是„„也:这是„„呀 只不过没有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梁惠王的回答不知不觉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孟子继续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 通 毋 不要

多于邻国:介宾短语后置,也可以说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它的语序。

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孟子非常巧妙地利用梁惠王喜欢打战的心理,设了一个圈套,套住了梁惠王。从而轻而易举地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所说的尽心也,就是移民移粟这样的小恩小惠,在本质上跟邻国为政是没有区别的。就像五十步和一百步,只有程度上的轻重不同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板书:孟子设喻揭示原因:以五十步笑百步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地过度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包括几个方面。PPT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回答问题 回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问题:王道之始 有什么要求呢

回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胜:尽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代词,这样

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没什么不满的。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是王道的开始)

这一段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也就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那“王道之成”又应该如何来做呢?它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之: 结构助词,的 树:栽种,动词

之:代词,指五亩之宅

以:介词,用

衣:名词做动词,穿。

齐声翻译:五亩大的宅院,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

2、鸡豚狗彘之序,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齐声翻译:鸡、狗、猪的喂养,不错过他们的繁殖周期,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齐声翻译:每户百亩大的土地,不错过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4、谨xiangxu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反复告诉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齐声翻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地告诉学生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假 斑

负戴于道路:介宾结构后置句,也就是状语后置。于路上负戴。

齐声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这样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四组排比句。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从养民到教民。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提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出来。最后一段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这里有两个食,第一个是动词,吃;后一个是名词,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 途,道路 殍: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百姓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不同呢 兵:兵器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则,那么

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到你这里来了

这段话批评了梁惠王归罪于年成,推卸责任,阐述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

板书:孟子主张: 行王道

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觉得孟子这个人怎样啊?(可以说是一谈话高手了。)

答:很善于引导对方,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使对方落入自己设置的圈套中。就像梁惠王,起初还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治国是“尽心焉耳矣”。但孟子轻描淡写的一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就让梁惠王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孟子从而从容不迫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结:孟子认为梁惠王要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实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要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季节。然后还要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上,倾心归附。至此,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王道可成。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板书: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

下载《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

    寡人之于国也_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学情《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最终定稿)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

    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版职业高中语文拓展模块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方法和手段、学......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翻译(精选五篇)

    《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总结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1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