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爱心成就教育(读《把爱献给教育的人—霍懋征》有感)
用爱心成就教育
——读《把爱献给教育的人—霍懋征》有感
闻
迪
“十一”黄金周期间,认真读了《把爱献给教育的人——霍懋征》这本书之后,就对霍老充满敬佩。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老师,霍老一直秉承终身从教、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与表率。读完书后,我体会良多,做如下梳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有能为学生无私奉献一切的高尚道德情操,要有能为教育事业英勇献身的道德风范,教师是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行为去感染、影响学生,而师德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对人真诚善良,对事诚实勇敢,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然是健康向上的,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使教师高尚的人格和行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致影响其一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们们学会关爱,关爱身边的人,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更要努力,尽力的营造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能教育学生。”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每一位学生有他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才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诲。
但是,光讲师德,而不注重教学素养,也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在师范学校我们就学习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学习了必要的基本功,比如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还有很多很多与教育有关的课程,因为我们要成为一名教师。
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都要做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还要求我不断的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不断追求科学进步带来的知识层面的更新。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可见渊博的知识对教师多么重要。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教师作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具备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奉献精神。作为学校的电教老师,要积极的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一线教师排忧解难,保证教育教学的需要。
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水平、观察思考判断能力,教师应不断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并且这也是必不可缺的。
我们现在的教师所面向的学生,见识比我们当学生时多得多,观念比我们超前,视野也远比我们开阔,而且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们敏锐。更需要我们这些当教师的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接受新鲜事物,去粗存精,不断的加深自身功底。看电视时、看报纸时、看书时、网上浏览时,和他人的交往中,和学生的教学中和平日的交往中,我们都要像海绵一样不停的吸水,汲取对自己当前或将来有用的知识。
总之,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要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并要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虽然现在这个年代,与霍老从教时的年代不一样了,同样的事不可同日而语,但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爱时至今日仍是不变的真理,只要有爱在育就可能活的,只要有爱在育就可能高的!
2012年10月
第二篇:读《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有感
对比与反思
“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需要总结,今天需要创新,明天需要憧憬。三天中,最重要的是今天,把握住了今天,明天就更有希望了。教在今天,但一定要想到明天。”霍老师的一席话在开篇就让我领略了一位倍受家长尊敬、倍受社会尊敬和信赖的平民教育家的风范!
我开始有些喜欢这本书,这个名气很大但又很陌生的一代名师对于我来说充满了诱惑力——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不会坐的孩子》一文打开了我反思的闸门。应该说坐姿及用眼卫生是从上至下,从老师到家长人人都知道应该重视的问题,但又有多少人重视的起来呢!就拿自己来说吧,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也时常提醒学生坐姿,但更多的是埋怨——说了一百遍也改不了!很难从教师自身找原因。是呀,同样为人师,我怎么就从没有像霍老师这样从示范做起,让学生观察、模仿呢,究其原因——在于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霍老师教育的细心、耐心和重重的责任心,教育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但教育却又无小事!
霍老师的一言一行体现了她的平凡与伟大,我认为这种品质的核心便是——一颗爱心。霍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她也会生气,但她却“临危不怒”——她会压着“气”告诫自己现在绝不能生气,更不能批评,要设法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后她总能“逢凶化吉”、“迎刃而解”。大家都说她很能随机应变,很有智慧,羡慕至极。但透过无数案例的背后,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过人的智慧源自一种平和的心态!我想她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师,还因其具备了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起码品质——遇事冷静、摆正心态、寻求出路、系列教育。谁都有智慧,但往往遇事就急、就“火”、就怒,使自己失去理性,进而失去智慧,更失去了一个个良好的教育机会,甚至失去了一颗或几颗爱老师的心。学生会被老师的怒而镇住表面,但师生心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教育会是怎样的结果?!在这里我真想对所有的老师大声疾呼:遇事切记冷静,“火”会冲昏头脑,良好的心态一定会生出智慧的火花!孩子也好,学生也好,不可能让人事事满意,总会有一些惹人生气的行为表现。这种现象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是毫不奇怪的,难道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小就无可挑剔、就是人之师表吗?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些爱不释手了!
“如果老师放弃一个学生,对于学校来说可能是千分之一,对于班级来说可能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家庭来说失去的就是百分之百啊!”霍老师发自肺腑的话震撼了我的心。瞬间我感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太狭隘了,我真的从没想过那家庭的百分之百啊!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似乎离孩子们有些远了,但我这个教导主任却更有信心去爱孩子们了。特别是班主任们头疼的“后进生”,已经有五六个孩子得到了我的特殊关照并且很有起色,我想现在有了霍老师给予的这种神圣力量,我更会坚持一路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系列教育,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
我真得感谢霍老师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
“以自己的爱和宽容给聪明、淘气的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读了《学生至上》一文,使我近距离地触摸到了霍老师爱的宽泛与神圣!比一比,我,自己!从教也十年有余,扪心自问:爱学生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当孩子们不吃早餐的时候,我会给他们买来吃的,让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上好每一节课;当孩子们生病时,会及时送他们去医院并解囊相助,事后到家里给生病的孩子补课;当单亲的孩子过生日时,我会为他们组织一次热闹的生日Party!并为他们送上一份精美的礼品;当全体同学用渴求知识的眼神望着我时,我会抛下正在吃奶的儿子,毫不犹豫地放弃每天两小时的送奶时间„„可是我的爱与霍老师不敢相提并论!我们同样都有爱,但爱的程度却差之千里!我的爱还不够真、不够深。她能把学生接到家里照料、教育,她能为家长跑腿调动工作,这一点,我想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但我会以霍老师为榜样,努力使自己的爱更深、更纯!
孩子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老师当然生气至极,甚至称之为“朽木不可雕也”,但往往老师不善于做自我批评,不善于追根溯源。是困了?是病了?还是因为老师讲课没有趣味?也许有的老师会问寒问暖、问长问短地弄清原委,但又有多少老师会问问自己:课讲得有趣吗?又有多少老师敢于接受“无趣” 这一结果,并肯于对自己进行剖析?我想更多的老师可能从来就没从这个角度想过!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清醒些,多做些自我批评,不要一味地只责怪孩子们!我很欣赏霍老师的一句话“饭不熟是因为火候不到,树不直是因为管理不善。不是孩子们学不好,而是我们的工夫没有做到家啊”。多么质朴的语言呀,可其中的寓意却让我们回味无穷!
“教育的路与生活的路一样,不可能是平坦的、直线的。遇到曲折和反复就灰心的态度不是我应有的作风。”这让我看到了霍老师教育的系列性和持久性。读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文,我顿悟——当教育到了矛盾突出的时
候往往再坚持向前走一小步就会取得决定性的成功,一旦松懈或怒不可遏一切教育便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耐心与毅力要贯穿始终,师与生要同舟共济。教师不要只提要求,不要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都留给学生自己,让孩子们孤军奋战。多多关注孩子们,发现点滴进步立即创造机会及时鼓励、强化,使之形成正面影响和心理定势,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和秘诀!不要奢望学生都彻底改变之后才予以表扬与肯定。没有老师的参与、指导和关心,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金石”不会自己开!
“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这使我眼前一亮,急于一口气读完,真的是“欲罢不能”了。
对于霍老师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的鲜活的例证!但这种学不是跟在他人身后盲目地学——学影、学形,而是一种蕴涵独到见解的“思学”,是一种创造!试想,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课改的浪潮中拼搏,有多少是他人的成功经验,又有多少是自己的思考、实践所得!即便是自己实践体验所得又不懂得积累、分析与反思,这又怎能不断进步呢。更有甚者是人云亦云,此法没领悟又学他法,学到头来也只是个“四不像”。究其原因:其一,不用“心”。只观其形、不悟其义;其二,以年长自居——要退休了,就这样了吧,改也改不了!干脆填鸭式的教学法一条道跑到黑。霍老师现已八十余岁,在她面前又有哪一位老师敢以年长自居!可她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心态却总是常换常新,不能不令人叹服。希望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你、我、他都能以此勉励自己,不断反思、进取——为了一代代新人,为了肩上的重担,为了教育的责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教育。”这是霍老师教育艺术的真谛。每一个生动的案例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我的眼前清晰可见——转惩罚为找原因,从被动变为主动,手段在变,位置在变,情绪在变,效果就会变!这种观念正是急需我们教师学习与改进的,有了理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实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要换位思考!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师也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能力是什么?老师们都耳熟能详,也知道该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但就是落实不了。忙于应付课本知识和考试,便不知把能力“培植”到哪去了。时而想起便宣传一下、耍练几下,时而忘记便抛到九霄云外。岂不知能力培养的持久性与“润物无声”的原则,能力培养应融课内、课外于一体,融听、说、读、写、算等于一体。没有游离于知识之外的能力,它存活于教学和生活的时时处处!这一点霍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
语言积累是课改后我们教师比较重视的能力培养项目,但与霍老师的做法相比存在两条不足:其一,不能持之以恒、虎头蛇尾。往往开始时兴致很高,但执行时缺少监督、检查、交流、展示,使此项活动半路夭折!即使是学校煞费苦心提供了每周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时间,一些教师还是意识不足、重视不够,随意搞几次活动以应付检查!应结合教材、结合学情有计划有层次地安排交流展示等活动,真正使学生的积累烂熟于心、学有所用!其二,不能坚持生活化及应用灵活性原则,使积累只在本上不在脑中,缺乏生气!不去强化和运用难以形成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运用积累语言的时机,使一个个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擦肩而过。这就像大自然中的食物链一样,有一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生态失衡,造成严重后果,因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的口语、写作出现了无话可说或不说实话或套话连篇或辞藻华丽浮夸或语言干瘪缺少鲜活的生气等种种病症!大家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时难以对症治疗。应该说读了霍老师的作文系列教育深受启发,找到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症结所在。但愿我的同事们都能积极反思,努力实践这一朴实的理论,让孩子们感受到写作的轻松与容易,感受到写作的幸福与快乐!使我们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读罢最后一页却思绪万千,不忍合书,再品前言。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也。”我想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便是霍老师堪称一代名师的真实写照!
合书回味,一本书化作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第三篇:读霍懋征老师文章有感
向霍懋征老师学习
新生路小学程丽
最近,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学习霍懋征先进事迹,学习中,我被霍老师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霍懋征老师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更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她称自己是个平凡的人,但是周总理却称她是“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她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教育不好或者不可教育的孩子。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这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霍懋征正是凭着这份真挚的爱,在她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教育者解决问题的良方。
霍懋征老师最让我钦佩的就是:在奉献中获得幸福,她说:“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老师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怨无悔。这是多么伟大的人生追求啊!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像霍老师这样,教育是不是变成了一种享受呢?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教育也是一种享受吧!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们应该为能成为千千万万教师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是的,教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目标是育人。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把握课堂德育目标,用心传承文明。向霍懋征老师学习,用真爱去教育学生
霍老师的一句话“我从没有对一个孩子发过火,我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孩子,我从没有向一个家长告过状,我从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至今萦绕在耳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她的气度确实是让我佩服,现在我真切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教书——育人,在教育的路上,需要的是耐心,是信心,对待孩子要能沉得住气,要能忍得住学生的错误,虽然这很难,但是我将为之努力.学习霍懋征老师的先进事迹后,让我进一步坚信了要用真爱去教育学生。只要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高明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工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更多地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教会他们做人,抚慰他们心灵上的小小的伤痕,所有这些,都是以爱为前提条件的,因为爱是一把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所以,做为一名老师,我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服务学生,为学生作出自己应该应有的爱.将“爱”贯穿自己的一生,用真爱去教育学生,将爱进行到底!
第四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习霍懋征有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习霍懋征有感
教育部授予“首批特级教师”称号的知名教师;周总理称赞的“国宝”级教师的著名教育家;“建议设立教师节”提案人之一;教育著作《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的作者……慢慢品读着霍懋征的事迹,更像是与她面对面的交流,心灵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愿这份收获一直珍藏,并伴随我一生的教师成长之路。
霍懋征的教育理念冲击我的心灵深处,教育我,指引我,让我反思,自我完善。
1.教师要教孩子做人。教师言传身教,从师德感染学生,教学生做人,做好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霍懋征的理念关注孩子的品德,把孩子的做人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一种多么人性化、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我对此深深感动中,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德育教育,立业先立人。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孩子学习积极,培养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自动学,自己学,这样就能无教而学!
3.好老师一定要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霍懋征老师用她6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着自己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是发自霍老师心底的。霍
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爱成就事业,用爱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教育理念让我感触至深。她用爱去教育学生。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说“要爱教育这个事业,爱你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你想想天底下哪一种工作会有这么多眼睛盯着你,你讲课,50个学生,就是100只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你。每只眼睛都是摄像机,每只耳朵都是录音机,大脑就变成了计算机。爱就是无形的动力。”
6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写满了霍懋征的真情付出。既然为了爱孩子而选择,在从事这个职业——事业的漫长过程中,霍老师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干,对教育、教学的艺术孜孜以求,将爱付诸实践。
霍老师对学生爱之深,爱之浓,爱之切。霍老师对住房等没有多高的要求,而她却对自己提出了高的要求:对教育这个事业有真爱。她把自己的一生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给了自己的学生。她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时代,依然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解决德育问题的“良方”。
霍懋征,一个高大的形象会永远矗立脑在我海中,挥之不去,她是我教师生涯一生要追求的目标!
第五篇:用爱心成就教育——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用爱心成就教育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岳泾小学 徐志雯
在本学期末的全体教师会议上,薛校长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推荐了一本书,题为《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利用寒假空暇时间,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雷夫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有效行动。虽没能完全读透这本书,但我深刻地体会到:书中到处洋溢着一个“爱”字。平时我也口口声声地说,我爱自己的学生。但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我自愧爱得还不够深,尤其是对班上的问题学生。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先生为了自己的学生,每天早上五点多从家里出发,晚上六点离校。节假日还带着学生到学校去上课,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外出旅游,不仅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其费用还要自掏腰包。显然,雷夫老师那所谓的“魔鬼式训练”、学习“八法则”都是建立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出于对学生的那份爱的基础之上的。可是工作过程中的我,尽管表面不说,在心里总不时地会生出些许埋怨之情。与雷夫相比,真是惭愧不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更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的。雷夫老师对学生的爱,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利用周日等休息时间无偿为学生补习功课;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筹集外出游玩的经费;组织孩子的生日会;甚至帮助孩子家长看商店等,这些事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真正地把个人的生命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完全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献给了他的学生。这种无限崇高和伟大的精神,正是他最终能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也是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动力所在。
在品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一则发生在我与学生之间的小故事:上学期我班五年级转来几位新学生,其中有个名叫张鹏的小男孩,情况相对而言比较特殊。由于他家庭的原因,他的性格孤僻、任性,与谁同桌便和谁吵架,大家对他是敬而远之。为了帮助这位学生,我先是找他谈心,可他根本不愿开口说什么。几次下来,收效甚微,但我并没有泄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他喜欢表演,便利用六·一儿童节学生自排节目的机会,鼓励他参加小品表演。那刻,我惊喜地发现他的眼神略微闪动一下,我便知道这办法一定会奏效。于是,便巧妙地在一节班会课上对他身上的优点进行放大和表扬。事后,又及时找他交流谈心。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最终这位学生重新树立了自信,找回了自我,逐渐融入到大集体中来了。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我的赞许与激励终于鼓舞起了这位学生的上进心,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是呀,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是连接学生与教师心灵的纽带,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基础和桥梁。只有拥有爱心的教师,才能从教育中不断获得工作的动力,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
教育事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爱生要如同爱自己的子女,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会时刻记着你这位教师。如果我们都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对待事业执着专注,对待学生充满爱心,对待工作激情四射,用力、用心、用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节课,我们也一定能够在我们的教室里体验成功、创造奇迹、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