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一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以及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践行“梁家河”精神,在植根群众中坚定信念 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坚定的理想信念究竟从哪里来?我们党员干部应当如何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根本还在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正是梁家河这段饱尝艰辛的上山下乡经历,正是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的血脉相连,铸就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他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由此也成为如今中国共产党执政最鲜明的特色和基点。我作为一名街道党工委书记,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要把时刻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始终把自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进群众之门,听群众之言,分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暖群众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道路,为什么只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为什么只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别的制度,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践行“梁家河”精神,在植根群众中一心为民 总书记回忆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朴实无华的语言,源自他躬身梁家河黄土地的难忘经历。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说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这份真挚情怀和牢不可摧的群众观念,正是源于他在陕北七年与乡亲们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特殊成长经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习总书记的经历中,向他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三、践行“梁家河”精神,在植根群众中艰苦奋斗 总书记回忆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他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与梁家河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协力奋斗,治沟治水、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乐章。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学习梁家河,就要筑牢“艰苦奋斗”这个基石,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让群众满意为目标,发挥‚头雁作用‛,以身作则,甩开膀子干事业,全力带动街道干部共同奋斗,在当前“三大革命”“扶贫攻坚”“铁腕治霾”等重点工作中攻坚克难,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和谐美丽新碑林的排头兵。
四、践行“梁家河”精神,在植根群众中实干担当 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是奋斗拼搏的7年,是踏实实干的7年。他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充分反映了习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践行‚梁家河‛精神,就要围绕“实干担当”这个核心,真正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中,在西安国际化都市发展的进程中,在当前‚追赶超越奋进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招商项目落地年‛活动中,要以 “西安铁军”的扎实作风,以‚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奉献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新一轮追赶超越中争当排头兵,不断推动为民服务提速、提质、提效,向区委、区政府和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学习《梁家河》研究梁家河的 “大学问”
按照组织安排,我学习了《梁家河》一书,通过对书中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里,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过程,以及打水坝、挖沼气池、建铁业社等惠民好事,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人民领袖成长的“源头”,不断增强核心意识、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认真钻研梁家河的大学问,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工作要真心实干,情系群众。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面对梁家河缺田少粮的现状,带领乡亲们打坝造田,从以前的亩产70斤增加到亩产800斤,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匮乏,他就远赴四川“取经”,回来带领村民打井,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老百姓烧柴、点灯的问题。习总书记当年在解决这些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因地制宜,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打水坝,修沼气等惠民实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直到今天,正是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习总书记能够“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启示着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无论多难都要干好、干在群众心坎上。
二、学习修身要伴随始终。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总书记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学习,经常借着一盏煤油灯看书到深夜,他广泛涉猎,上下求索,并给自己提了“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要求,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劲头,习近平圆了大学梦。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要求,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通过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读书经历,我深受启发,在大西安建设过程中,不光要干好工作,还要不断学习,丰富内涵,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导干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才能担当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学习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和领导水平。
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梁家河》的扉页上写了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深情回忆“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经过那一段艰苦锤炼和上下求索的岁月,他加深了对中国亿万普通百姓的感情,把牢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了治国理政必须心中有民的信念。梁家河的精神中,最根本最朴实的一点就是,只要扎根群众,就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就能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就是我们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投身追赶超越生动实践的信心和决心。
梁家河精神是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是梁家河的“大学问”,梁家河精神需要怀揣信仰传播,需要落实实践传播,更需要在新时期下结合新思想传播。这就是我读《梁家河》的收获和心得。
2018年5月25日
第三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学习《梁家河》体会
坚定信念不忘初心 增强本领提升能力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书中直观展现了总书记在青涩时代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读该书,我切实感受到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面对土地贫瘠,百姓缺吃少用,吃水、烧菜、照明都困难的现状,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的为民情怀。作为一名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学习:
一、心中有德公道正派。有了公心,就能摆脱个人利益、荣辱和得失的羁绊,时刻摆正自己内心的天平。在梁家河人的眼里,总书记一直为人耿直,处事公道,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这种品德是为人处世的基石,也是我们要从书中学到的“梁家河”精神。公道正派,公平正义,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公道正派,公平正义的带头人,要用自己的人品人格去影响人,更需要坚守公心,减少私欲,把按章办事作为必然选择,把慎之又慎作为内在要求,不讲情面,不徇私情,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运行,一把尺子衡量,一碗水端平,树立起纪检监察干部言之有据、行之有节、处之有度的风范。
二、心中有责勇于担当。党员干部心中要有岗位职责,要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竭尽全力做好分内事。习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面对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担起岗位职责,要有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责任心,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始终做到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责。
三、心中有民不忘初心。要时刻铭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时时刻刻会把我们记在心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棘手的问题,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梁家河》一书中,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让我深深懂得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辩证的哲学道理。十九大以来,我国反腐败已经形成压倒性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做到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就必须紧紧围绕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紧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作为新时代的纪检人,我们将追寻习主席的初心,砥砺 前行,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监督执纪本领,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第四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梁家河》读后感
党办给大家购买了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最近利用工作之余我认认真真读了一遍,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采取纪实文学体,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尤其是用了许多当地方言,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一句“近平回来了”让小山村沸腾了。“随娃、迎儿、春娃、成儿……”,习近平随口唤出年轻时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乡亲名字,当然都是村中习惯称呼的小名,与乡亲们攀谈中时时回忆起年轻时的各种生活细节。在乡亲们的眼中,身为总书记的习近平还是当年那个“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离开梁家河的40多年里,虽然总书记只回了一次村里,但时时刻刻关心关注当年一起奋斗的乡亲们,谁家有了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深受乡亲们爱戴和想念。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习近平随一大批北京知青一起从大都市来到小山村的经历,从开始的不习惯到扎根人民、团结群众,实现了从北京娃到村里娃的脱胎换骨的转变。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
虽然当年的知青岁月生活非常艰苦,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的习近平却与书为伴,几年里他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放羊时也在看,常常就着煤油灯暗淡的灯光,一直读书到深夜。在此期间,他读的书有古代的、现代的,由中国的、外国的,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他认为,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流利说一口延川话,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从什么都不懂的学生到种地的好把式,习近平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乡亲之中,不在意有炕上没有跳蚤、虱子、老鼠,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有一份执着对党的忠诚,习近平被组织任命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迎来了 他的政治曙光,也正成就了他带领村民打水坠坝、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直到离开梁家河,习近平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第三部分习近平一句“一碗水端平”,让新的党支部继续带领乡亲们顺利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耕还林等重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带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影响了石春阳、武晖、刘永耀、王宪平等一批年轻人,他们也在以后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第四部分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发展中养殖和文化旅游产业,从土窑洞到新楼房,梁家河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从贫穷走向富裕。
梁家河,一个陕北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第五篇:中心组学习研讨《梁家河》发言材料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梁家河》讲述了席主席在梁家河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习主席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地巨大变化,《梁家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动实践,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通过认真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中学习心忧天下的情怀,善于团结的胸襟,大公无私的境界,热爱人民的赤诚,弘扬优良传统,增强四个自信,凝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习主席回到了梁家河,他说从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相信哪里会建设的更好,更愿意看到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的好人才。情真意切的话语确实令人感动。席主席心中时刻想着让祖国老乡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此刻,我更加理解习主席提出的治国理政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生活这才叫全面。这对我的启发是:当干部不论职务大小,哪怕是乡村干部一定要扑下身子做好事,做实事,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实事,老百姓是会拥护的,并长久记着的。有情有义才能做人为官,办了好事实事,群众不会忘记,虽然时隔四十年,梁家河男女老少群众最淳朴的回答是人家好后生,习主席始终和群众 1 融为一体,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梁家河的7年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对人生感到彷徨到有坚定的人生信仰,都得益于这7年中艰苦环境的磨练,懂得了什么叫实际,培养了自信心,因此我认为,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意志磨练,才干的增长,精神的洗练是在平常环境下无法比拟的,也是无法体验和实践的梁家河读后感。这对于我们如何从基层培养干部是很有启发的。
习近平主席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40多年来,习主席时常关注、关心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在习近平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蜜蜜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他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他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在梁家河。读书已成为习主席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很多,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 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道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什么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他虽然离开了梁家河走了,但他把心留在了这里。
一声声喊我小名,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同甘共苦,习主席与黄土高原的淳朴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群众打水井,建沼气池,筑淤地坝,创办铁业社等,不但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而且让这个每年青黄不接,四处乞讨的落后村子变得红火热闹,生机盎然,40多年过去了,习主席却从未忘记这些小伙伴,真是难能可贵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街道领导,深切感悟习主席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勇于创新的韧劲,带头实干的作风,从敬之情油然而生,追随之志愈加坚定我们要学习习主席的人民情怀,始终心系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当好五星级店小二。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