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总结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的高频词总结
(一)词语
1、比
①<动>并列;挨着。《梁书王筠传》:“吾得比踪昔人。”
②<副>接连。《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
③<动>勾结。《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
④<动>比较。《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⑤<名>比喻,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
⑥<副>都,皆。《战国策?齐策》:“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⑦<副>近来。《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岙剧。”
⑧<介>等到,及。《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
⑨<介>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
⑩<介>比起……来。《捕蛇者说》:“今吾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又】<动>比拟,认为和……一样。《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比周】1.结党营私。《管子?法法》:“群臣比,则蔽美扬恶。”2.集结,聚合。《韩非子?初见秦》:“天下又比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2、踣bó
①<动>向前仆倒。《捕蛇者说》:“饥渴而顿踣。”《家有名士》:“果倒踣”
②<动>事情遭受挫折。《〈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③<动>败亡;破灭。《管子?七臣七主》:“故设用无度,国家踣。”
pòu
<动>毁坏,破碎。《吕氏春秋?行论》:“将欲踣之,心高兴之。”
3、俾bǐ
<动>使。《元史彻里》:“俾常侍左右。”
bì
<名>同“裨”,益处;裨益。王维《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谋夫起予,哲士俾我。”
4、便biàn
①<名>便利;方便。《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动>有利于。《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③<形>简便,轻便。《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④<副>就,即。《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
⑤<连>即便,即使。《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
pián
①<形>安逸。《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②<形>口才好;能说会道。《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孟子?梁惠王上》:“便不足使令于前与?”
【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明史马文升传》:“数条上便宜。”
5、绌chù
①<名>缝。《史记?赵世家》:“黑齿雕题,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②<形>不足。《记丐侠》:“而绌于资斧”
③<动>通“黜”。贬退,罢免或降职。
qū
<动>通“诎”。屈服。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责以信义,告之利害,客绌服不能发口。”
6、侪chái
①<名>类;等。《虞初广志》:“吾侪小”(吾侪: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
②<副>一起;混同。《列子?汤问》:“长幼侪居……男女杂游。”
③<动>相为配偶。《汉书?扬雄传》:“侪男女,使莫违。”
【侪辈】同辈。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谦,又与遂同时侪,于是交与语移时,不及军事。”
【侪流】同类的人,同辈。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铭》:“复拜中书舍人。既至京师,侪无在者。”
【侪伦】同辈。
7、敕chì
①<动>告诫;告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②<名>君王的诏命,诏令。《后汉书史弼传》:“乃豫敕断绝书属。”
③<动>整顿;整治。《韩非子?主道》:“贤者敕其才,君因而任之。”
【又】<形>同“饬”。严谨。《诫史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
【敕戒】警告,儆戒。
【敕勒】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
【敕厉】告戒勉励。
【敕命】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敕于上,付使传行之也。”2.皇帝封赠的诏令。《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六品以下授以敕。”
【敕使】传达皇帝诏书的使者。杜甫《巴西闻收京阙送班司马入京》二首之一:“剑外春天远,巴西敕稀。”
【敕授】唐代封授六品以下的官称敕授。
【敕书】唐代皇帝写给大臣僚属表示慰问或训诫的文字。
8、昶chǎng
白天长。
用于人名《家有名士》:“唯父昶异焉”
chàng通“畅”。舒畅。嵇康《琴赋》:“固以和昶而足耽矣。”
9、伺sì
①<动>侦察;探索。《童区寄传》:“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
②<动>守候。《明史马文升传》:“夜持弓矢伺其门。”
③<动>等候。《柳毅传》:“凝听翔立,若有所伺。”
10、第dì
①<名>次第;次序。《虞初广志记丐侠》:“毕事而次第发还之。”
②<名>官僚和贵族的住宅。《宋史岳飞传》:“帝初为飞营第。”
③<名>科举考试的等级。成绩好为“甲第”、“上第”,考中了叫“及第”,没考中叫“落第”、“下第”。《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芋老人传》:“书生用甲第为祖国。”
④<副>但;只管。《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⑤<副>只;仅仅。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⑥<连>只是;但是。表示转折。《与妻书》:“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⑦词头。用在整数的前边,表示次序。《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郞,窈窕世无双。”《活板》:“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第家】世家。
【第下】对公侯大官的敬称等于“门下”、“阁下”。
11、殆dài
①<形>危险。《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②<副>近于;几乎。《容斋随笔》:“殆欲下跪。”
③<副>大概;恐怕。《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④<形>通“怠”,懈怠;懒惰。《商君书?农战》:“农者殆则土地荒。”
12、贷dài
①<动>借;借出;借入。《清史稿陶澍传》:“不出易,不假贷。”
②<动>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宁。”
13、笃dǔ
①<形>忠诚;厚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形>坚定。《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③<形>(病)重。《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④<副>很;非常。《旧唐书于修烈传》:“笃好坟籍。”
【笃论】正确、恰当的评论。
【笃行】力行其事,不改初衷。
【笃学】专心学习。
14、登dēng
①<动>升;由低处到高处。《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
②<动>进入;踏上。《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石壕史》:“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③<形>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④<动>登记;记载。《周礼?遂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
⑤<副>立即;立刻。常“登即”、“登时”连用。《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⑥<动>穿。《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登第】【登科】应试得中。科举考试分等第,故云。《宋史张咏传》:“而三人者悉登科。”
【登假】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登衍】丰收。
15、递dì
①<动>交替;顺次。《察变》:“知动植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②<动>传递。《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名>驿车。白居易《缚戎人》:“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辨】传,递。两字都有“传递”的意思,但“传”多是传给他人或后代的意思,而“递”是讲一个一个地更替。
【递代】更迭。
【递衣】几个人交替服用一套衣。
【递铺】递送公文书或货物的驿站。
16、凡fán
①<形>平常;平庸。《赤壁之战》:“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②<名>人世间;尘世。司空图《携仙箓》:“仙凡路阻两难留。”
③<副>凡是,表示概括。《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者。”
④<名>大概;大略。《汉书?扬雄传》:“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
⑤<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三国志吴书十》:“凡守九县。”《出师表》:“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凡鸟】1.家禽,比喻普通平常。曾巩《鸿雁》:“性殊凡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2.指庸才。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题门上作‘风’字而去……‘凤’字,凡也。”
17、构gòu
①<动>架木。《五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②<动>交;结。《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③<动>构筑;造成。《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④<动>构成;造成。《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⑤<动>罗织罪名对人陷害。《柳毅传》:“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左忠毅公逸事》:“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
⑥<动>挑拨离间。《殽之战》:“彼实构吾二君,寡君得而食之,不厌。”
【构兵】交兵;交战。
【构扇】连续煽动。
【构赏】悬赏。
【构逆】谋叛《北史来护儿传》:“及宇文化及构逆。”
18、会huì
①<动>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动>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又】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③<名>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④<名>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⑤<动>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⑥<副>适逢;恰巧遇上。《宋史张咏传》:“会李沆、宋堤、寇准连荐其才。”
⑦<动>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⑧<副>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⑨<副>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kuài
①<动>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②<名>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会圣】有超人本领。
【会子】⒈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⒉约会的帖子。
19、矜jīn
①<动>怜悯;同情。《陈情表》:“还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动>注重;检点。《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③<动>自夸;夸耀。《史记刘敬叔孙通烈传》:“此宜夸矜见所长。”
④<动>庄重;自重。《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⑤<形>得意;骄傲。《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服主知。”
⑥<名>矛、戟等兵器的木柄。《过秦论》:“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guān
<名>通“鳏”。鳏夫;老而无妻的人。《诗经?大雅?丞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20、赍jī
①<动>给予;送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孔雀东南飞》:“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②<动>携带;拿着。《后汉书史弼传》:“中常侍后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
③<动>怀着;抱着。江淹《恨赋》:“赍志没地。”
21、亟jí
<副>急忙;赶快。《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qì
<副>屡次;每每。《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22、捐juān
①<动>拿开;搬走。《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禀,捐阶。”
②<动>捐弃;抛弃。《乐羊子妻》:“羊子大惭,乃捐金鱼野。”《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③<动>除去;清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④<动>捐助;捐献。《汉书?货殖传》:“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货。”
23、蠲juān
①<动>除去;免除。《史记?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周书?武帝纪》:“逋租悬调,兵役残功,并宜蠲免。”
②<形>清洁;干净。《墨子?节用中》:“其中蠲洁。”
③<动>显明;显示。《左传?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
24、济jì
①<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又】<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②<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④<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
25、荦luò
①<名>杂色的牛。陆龟蒙《杂讽》:“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
②<名>地名,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北。
【荦荦】⒈分明;显著。⒉卓越;高超。⒊特出。卓异。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26、理lǐ
①<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②<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
③<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④<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⑤<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
⑥<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⑦<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
⑧<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
【理气】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27、懋mào
①<副>勉力;努力。《尚书?胤征》:“其尔众士懋戒哉。”
②<形>大;盛大。《晋书?王导传》:“厚爵以答懋勋。”
【又】<形>美好。《后汉书?章帝纪》:“呜呼懋哉。”
28、凂měi
①<动>污染。《孟子?公孙丑上》:“尔焉能浼我哉。”
②<动>托请;央求(后起意义)。陶宗仪《辍耕录》:“整复浼入言之。”
【浼浼】水大的样子。
29、迄qì
①<动>至;到。《察变》:“特自皇古迄今,为变盖渐。”
②<副>始终;终究。《促织》:“探穴发石,靡计不施,迄无济。”
30、阙què
①<名>古代宫殿门外两侧左右相对高耸的建筑物。《古诗十九首》:“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②<名>借指宫殿或京城。《北史来护儿传》:“诣阙上书致请者。”
quē
①<名>通“缺”,缺口;豁口。《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名>通“缺”,缺点;过失。《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③<动>通“缺”。削弱;亏损。《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jué
<动>通“掘”,挖掘。《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下】宫阙之下。
【阙疑】对疑难未解者不妄加评论。
31、愆qiān
①<名>过失;过错。《明史马文升传》:“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②<动>违背;违反。颜延之《陶徵士诔》:“有合谥典,无愆前志。”
③<形>过分;过度。《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
【愆伏】(气候)失调;失常。
【愆尤】罪过;过失。
32、寝qǐn
①<动>躺;躺卧。《邹忌讽齐王纳谏》:“暮寝而思之。”
②<动>睡觉。《大铁椎传》:“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③<动>停息;止息。王褒《四子讲德论》:“秦人寝兵。”
④<形>(相貌)丑陋。《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寝兵】停息干戈。
【寝疾】卧病。
【寝迹】隐迹。言隐居。
33、赇qiú
①<名>贿赂;用来收买、买通他人的财物。《书博鸡者事》:“即诬守纳己赇。”
34、俟sì
<动>等待。《登楼赋》:“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送东阳马生序》:“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5、审shěn
①<形>详细;周密。《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②<动>仔细观察;考察。《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③<动>清楚了解。《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④<动>审问;审判。《狱中杂记》:“馀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⑤<副>确实;的确。《梅花岭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⑥<形>谨慎;慎重。《韩非子?存韩》:“兵者凶器也,不可不用也。
36、数shù
①<名>数目;数量。《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量。”
②<数>几;几个。《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名>算术。《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④<名>方法;技艺;方术。《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数。”
⑤<名>命运;定数。《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名>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shǔ
①<动>计算;计数。《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②<动>数说;列举。《<指南录>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shuò
<副>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cù
<形>密,与“疏”相对。《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7、署shǔ
①<动>布置;安排。《汉书?高帝纪》:“部署诸将。”
②<名>官署;衙门。《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
③<动>代理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④<动>签名;题字。《左忠毅公逸事》:“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38、务wù
①<动>从事;致力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②<动>追求;要求得到。《五蠹》:“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
③<名>事务;事情;事业。《与朱元思书》:“经纶世务务者,窥谷忘反。”
④<副>务必;一定。《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39、寻xún
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琐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动>寻找。《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③<动>探求。《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④<动>顺着。《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副>随即;不久。《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寻常】⒈八尺一寻,两寻一常。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⒉平常。
【寻思】思索。
40、悉xī
①<形>详尽;详细。《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到纤至悉也。”
②<动>详尽地表达。《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③<动>了解;熟悉。《世说新语?德行》:“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④<动>尽;全部找出。《冯婉贞》:“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⑤<副>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1、诣yì
①<动>到……去;前往。《<指南录>后序》:“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②<动>拜访。《赤壁之战》:“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42、谒yè
①<动>告诉。《战国策?秦策一》:“臣请谒其故。”
②<动>请求。《荆轲刺秦王》:“臣愿得谒之。”
③<动>拜见。《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名>名贴。《史记?郦食其传》:“使者惧而失谒,跑拾谒。”
【谒刺】名帖;名片。
【谒告】告假;请假。
【谒舍】客栈。
【谒者】负责接待通报的人。
43、鬻yù
①<动>卖。《病梅馆记》:“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②<动>买。《卖柑者言》:“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zhōu
<名>粥;稀饭。《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饭鬻餬口,并日而食。”
44、适shì
①<动>到……去。《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动>出嫁;嫁。《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③<动>适应;顺从。《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④<动>适宜;舒适。《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⑤<动>享受。《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⑥<副>恰好。《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⑦<副>适才;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zhé
<动>通“谪”。谴责;惩罚。《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dí
<名>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左传?文公十八年》:“仲为不道,杀适立庶。”
【适意】适合心意;顺心。
45、虞yú
①<动>预料;意料。《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公之涉吾地也。”
②<动>准备。《谋攻》:“以虞待不虞者胜。”
③<动>担心。《中山狼传》:“前虞拔胡,后恐疐尾。”
④<动>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⑤<名>远古朝代名。在夏之前,君主是舜。
【虞人】古代掌管山林苑囿的官吏。
46、用yòng
①<动>使用。《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
②<动>任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③<动>效力。《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动>需要,多用于否定。《木兰诗》:“木兰不用尚书郎。”
⑤<名>才能。《原毁》:“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⑥<名>资财。《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
⑦<名>用处;作用。《赵威后问齐使》:“此率民出于无用者,何至今不杀乎。”
⑧<介>根据;凭。《陌上桑》:“何用识夫婿。”
⑨<介>因为;由于。《劝学》:“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⑩<介>在。《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用事】⒈行事。旧时多指祭祀之事。⒉掌权;管事。⒊引用典故。
【用武】⒈使用武力。⒉施展才能。
47、晏yàn
①<形>晴朗。《汉书?扬雄传》:“于是天清日晏。”
②<形>安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驾】古时对帝王死亡的委婉说法。
【晏晏】和悦的样子。
48、振zhèn
①<动>举;举起。《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动>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
③<动>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振。”
④<动>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⑤<动>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⑥<动>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⑦<形>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
⑧<动>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
49、辄zhé
①<副>表示多次重复。“总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
②<副>表示后面的行为是在前一行为之后紧接着发生的,根据文意可译为“马上”、“于是”、“就”。《促织》:“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50、赈zhèn
①<动>救济。《后汉书?伏湛传》:“悉分奉禄以赈乡里。”
②<形>富裕。何晏《景福殿赋》:“富赈山丘。”
51、宥yòu
①<动>宽容;饶恕。《韩非子?爱臣》:“不赦死,不宥刑。”
②<动>通“侑”,劝人饮食。《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
③<名>通“右”。《荀子?宥坐》:“宥坐之器。”
④<形>通“囿”,局限。《吕氏春秋?去宥》:“夫人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
【宥贷】宽恕罪过。
【宥善】宽恕过失,使之为黑。
【宥图】打算赦免。
高考高频字词总结(二)
一、常用高频字词
1、孥
子女,亦指妻子和儿女:妻~。~稚(指儿童)。~戮(诛及妻子、儿女)。
2、简
选择,选拔。例: 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3、苏息
死而复生。例:咸获苏息。
4、曩nǎng
以往,从前,过去的:~日。~年。~时。~者(从前)。~昔。
5、爇ruò
烧:“荣王宫火,延燔三馆,焚~殆遍。”
6、抑
A 压,压制:~制。~止。压~。~强扶弱。~扬(a.音调的高低起伏;b.沉浮;c.褒贬)。
B 忧闷:~郁。~塞(sè)。
C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君似鼠”)。
7、沮 jǔ
A阻止:~遏。
B坏,败坏:力竭功~。例:沮我军势。
8、按
A依照:~照。~理。~例。~说。
B考查,研求:~验(审查验证)。~察(稽查审察)。例:按诛五人
9、署
暂代。暂代:~理。兼~。
10、权
姑且;暂且。如: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11、趣、趋
A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B通“促”,催促。
12、课
督促、考核:劝课农桑
13、次
A临时驻扎(用于军队)例:楚师伐郑,次于鱼陵。
B住宿,停留(用于个人)。例:次北固山下
14、矫
假托,假传:~命。~诏。~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15、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 家田输税尽。
16、狱
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17、脱
A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B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例:日垂青盼,脱不一至,恐千载下无复有笃信古人者。——《聊斋志异?书痴》
18、视事:在任,在职;办公。19、19、听事:办公的地方。
20、逆旅:旅馆。
21、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22、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23、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24、.作色:发怒。
25、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26、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
禁:就是称皇帝居住的地方:紫~城
27、侵:饥荒。例:岁大侵
28、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二、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三、表人物个性的: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nìng: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狷介juànjiè: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
第二篇:文言文人物传记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②.年号+初,如:乾元初;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
③.年号+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主要关系有:
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
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聪慧诚信)谅(诚信宽容)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促织》《殽之战》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第三篇: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总结
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5.听事:办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6)对:回答或对话。(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16)狱:官司,案件,监牢。(17)白:告诉。(18)与:赞扬。(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24)按:追究,考察,调查。(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26)令:美好,县令。(27)执:捉拿。(28)延:延请。(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34)赧:因羞愧而脸红。(35)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41)弑:子杀父,臣杀君。(42)用:财用,因为。(43)典:主持。
第四篇: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特点
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
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
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五、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见词语(见附表)
1、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解释: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2.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3.表主管的:知、典、主
4.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5.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6.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缙绅
7.表人物个性的:鲠直、耿、(仁)厚、矜、耿介、悫愿、刚毅、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行、阿谀、献媚、谄谗、谲
8.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9.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登第、中第、状元、会元、解元、乡试
10.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1.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2.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3.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罹、戾、诟、谩
1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19.表监狱的:囹圄、狱
20.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1.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4.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5.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6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7.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辔、逸、驭、御、驾、辕、辙
28.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29.表揭发的:劾、讦、揭
30.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对策、奏、表、疏、31.表朝见的:朝、觐
32.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晏驾、薨、卒、死、没(殁)、终、圆寂
33.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4.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5.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6.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7.表告别的:辞、别、谢
38.表暗中的:阴、间、密
39.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绶、冠、冕、巾、弁、弱冠、笄、免冠、带
40.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1.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42.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欠收、4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44.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45.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6.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7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府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书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丞相:相当于宰相
常见古今义词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容(宽容、容许、许可)
贷(借出、借入、宽恕)
狱(官司、诉讼案件、监牢)
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抱怨指责、优异杰出、特别尤其)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查办)
赡(丰足充裕、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差(病愈)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察举、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甫(才)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第五篇:文言文人物传记知识点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知识点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写作思路(人物基本情况、人物主要事迹、人物性格作风)
2、识记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常见词语集释
3、应试的基本策略
l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阅读题作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起作用。
l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常见词语集释
现今的文言文高考,以人物传记为主(可以说就考人物传记)。学生在掌握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词语的基础上,再积累一些人物传记涉及到的常见词语,定能以不变应万变,鉴于以上思考,参考同行的成果,参阅试卷,整理出了以下的常见词语,为便于记忆,大致分以下几类:
一、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围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丞相:相当于宰相
二、常见实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