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CER学习心得
中心学习三年点滴经验-zzz好文章,现在看来仍有借鉴意义!来源: 杨继伟的日志
按:去年秋天,我代表学术部给远在耶鲁深造的98级师兄白金辉发电子邮件,请他为中心的师弟师妹们写一点东西,指点迷津。白兄答应后,在忙碌的学习中挤出时间为我们撰写下面这篇《中心学习三年点滴经验》。此间他不断思考,反复修改,终于在2002新年之际完成。由于当时学期即将结束,我把这篇值得一读的妙文留到这学期开学才发布。白兄是一个在中心师生众口赞誉的优秀学生,倾听他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心得体会娓娓道来,是一种快乐。相信本文一定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和帮助。文章将近1万4千字,与白兄的毕业论文相当,可见他为此贡献了多少时间和心血。最让我感动的是,寒假里回家,还收到了他的电子邮件,说想起文中的一个不妥之处,让我替他改过来。在此向白金辉师兄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中心学习三年,回想起来,感受颇深,这里仅将个人经验与大家共享。为了大家阅读方便,这里按照时间顺序谈论一些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多数问题,这里主要是分析不同人的心理,因此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样做的原因是选择的权利最终都在个人的手中,因此重要的是提供更多的信息供大家理性的思考,而不应是施加个人的主观的价值判断。需要强调的是,文章中不乏主观色彩,也包含一些可能产生误导之处。请自行判断,自由评论。I.第一年
第一年处在很多选择的十字路口,因此值得多说几句。1.围城的故事——关于新生心理的调整 对于一年级的硕士生而言,在秋季课程开始的第一个月内,最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心理的波动。具体的表现是不断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这时在各个宿舍里经常会出现对于“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机构”,“为什么要读经济学”,或者是“为什么要进入研究生院学习”的集体讨论,在一些情况下还会演化成对现实的抱怨。在一些我看到的事例中,抱怨的声音甚至让人感到有一种“男入错行,女嫁错郎”的感觉。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可能最普遍的有五条。下面我逐条谈一下个人看法,这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主观色彩,仅仅代表个人理解。
第一个原因是通常的心理原因。一般而言,成功之后往往会出现对现状的不以为然,尽管这个成功(进入一个全国领先的大学与相对热门的专业)是在成功以前所梦寐以求的。尽管这个事实不符合“显示偏好原理”,但这种“围城”情绪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对此无可厚非。通常这种情况对心理的影响往往是暂时的,因此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第二个原因是对学业的担忧。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着一些值得骄傲的学习成绩,这是保持个人自信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进入一个新的机构后,这种优势往往会丧失,这部分是由于评价标准的改变(例如从以记忆为主的“时间密集型”向着一些以理解为主的“思考密集型”学习方式的转变),部分是由于竞争的加强。这种现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的新生中都会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调整自己的心理,保持心态的平衡。经济学的一个优点是选择的广泛性,你可以选择做纯粹的数理技术研究而不需要理解现实经济,你也可以发展成为非技术性的经济学家(甚至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当然也可以选择技术与现实结合的应用经济学家。其实每个人的背景差别很大(最显著的可能是数学背景),以及兴趣不同,因此只要努力分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正确定位,每个人都可能会取得很大的成功。因此不要被“必修课表现”这种标准所影响过多。
第三个原因是对必修课程(主要是对微观与宏观)内容的不满。这里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必修课程缺乏自由选择的色彩,以及必修课程的特点(内容抽象,作业繁重)。但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非常理论化的课程与许多人要做应用的要求似乎不符。其实客观的讲,中心要求的必修课程仅仅是遵循了国外任何经济学院系的基本标准,并没有对学生苛求的地方。当然,也有人认为整个经济学院系课程安排有问题,但这就不必继续讨论了。其实从课程本身而言,第一年的课程是为理解以后内容打下基础,在第二年可以选择一些应用的课程,因此大可不必着急。
第四个原因是对中心教学的挑剔。出于对于“完美”的追求,中心学生经常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这其实是学生应有的权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环节,但有时在具体操作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老师有着自己的讲课风格,在某一方面的特殊人力资本,以及对教育目的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对此有着不同要求。在两种要求不一致的情况下,最终应该采取哪一种方向很难有定论。教学往往有着“众口难调”的特点,因此老师应该折衷到什么程度,恐怕是永远也没有结论的问题。在这里仅仅提出这个问题,希望能够继续讨论下去。不管怎样,师生互相交流信息总是必要的。
第五个原因是对课程中大量使用数学的不理解。每个学生都会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事实:尽管我们这些受到全国一流教育的学生都经常难以理解数学推导,经济学家却假设人们都在进行这么复杂的计算。尽管在很多课程的开始时都会出现这种讨论,教师也可能会列出种种被行内人广为接受的辩护来试图说服大家(例如,Samuelson提出的避免“anything goes”;Friedman“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提供现实世界的近似;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干脆就讲:“年轻的时候不要谈论方法论问题。”尽管这些解释多少会带来一些心理安慰,但以我个人经验,当时我接触的同学多少会仍旧有很大的迷惘。对于现在仍然因为数学对经济学产生反感的人而言,我这里仅仅谈论一些个人想法。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这些问题的抽象讨论显然不是我这个岁数以及经历的人能够以及应该进行的,这里我仅仅谈论我个人(以及观察到的同学)的一些真实而且具体的感受。
首先,在开始进行研究时,多数人会发现数学对建立严格推理的作用。当真正要自己表述一个想法时,我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多种可能的存在。这时数学虽然不能提供一种万能解药,但至少能够完成清晰的表述。当别人建立批评时,也能够避免误解。
其次,数学能够建立起对别人研究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学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用数学严格证明了某个经济学结论”以及“我的结论建立在严格的统计分析之上”的话语。在你学习数学之前,很有可能你会产生一种崇拜的感觉;但你学过之后,恐怕看法就会改变了。另外一个与大家相关的例子是评价论文(可能是研究报告,也可能是与大家更加紧密相关的毕业论文)。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以数学与统计的多少来评价论文,但当你自己对这一套工具熟悉之后,可能看法就会完全改变了。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些论文充满了数学符号,但却很少有数学推理。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我已经说得过多了。总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我想说的事实是:不管怎样抱怨,过去的选择都已经成了“沉淀成本”,因此不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对象;如果将精力用到学习与研究上去,我们的机会成本很小;但如果就此闲散下去,可能会产生重大损失。当然,每个人的偏好各异,因此没有任何其他人有资格影响个人选择。但只要经过仔细考虑,自由选择总是应该没错的。
2.强度的故事——关于课程选择
开学之初,学生面临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课程选择。尽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第一年的必修课程的负担已经是难以承担了,但出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还是会选择一些额外的课程。因此,在这里我对此谈一点个人的经验。
在课程选择方面,我们总是面对着课程广度与对少数课程学习深度的替换关系(tradeoff)。因此,对“选择多少课程以及选择什么课程”的回答显然取决于增加某个课程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一般而言,边际成本是增加一门课程所耗费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用到必修课程上去,显然会提高个人的理解深度,但未必会提高分数。因此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处于对分数的重视程度不同,边际成本会很不相同。
边际收益则取决于个人选课的目的,而这又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例如,选课目的可能是“开拓眼界型”,“发送信号型”,“先苦后甜型”,“出国准备型”,“熟悉老师型”等等。“开拓眼界型”的学生一般是想提高自己的知识广度,同时了解专业课程的基本情况,这样就降低以后选择专业方向时的盲目性。“发送信号型”学生选课的目的是发送自己非常具有能力的信号,例如一个同时修5、6门课或者是选修公认的“难课”的学生很容易建立起自己是所谓“牛人”的声誉。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是节省信息传递成本的重要手段。“先苦后甜型”则是为了迅速修完学分,然后在以后的空余时间中或者是享受生活,或者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写论文或工作实习)。“出国准备型”是为了在未来有大量时间准备出国考试,而“熟悉老师型”是为了提高对老师的了解。
出于以上的充满个性化的不同看法,对每个人而言的最优选择必然是差异巨大的。但是如果选课的目的仅仅是学习课程内容本身的话,我个人认为一学期选择3门或4门课是比较恰当的。在这样的课程负担下,我们可以不光有时间理解基本课程内容,而且可以深入地想一些问题。当然,这种建议是对于象我这种智力与知识背景的平常人而言的。对于精力过盛的学生,那就另当别论了。3.投资的故事——关于数学学习
毕业生对数学的观点一向都是褒贬不一。出国或者在国内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学生经常会发现数学对未来的学习非常重要,而一些从事某些工作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数学对工作帮助不大。因此,一些学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基础数学,而一些学生则会为在数学上花费过多时间而懊悔。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成名的经济学家身上。在我接触过或者听说过的国内外的老师中间,有着一些学习人文历史出身的老师突然转向技术性的研究,并且长期乐此不疲的进行下去;而另外一些大名鼎鼎的教授曾经在技术方面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但后来却突然转向心理学与社会研究,原因在于他们对数学的信心突然出现变化。
因此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既可能是“基础建设”,也可能是“风险投资”。我个人恰好学过一些数学课程,因此在这里谈一下看法。
在北大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选修数学课程,其中学习数学的动机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人主要是出于个人爱好,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思维,但我相信这只是其中的少数。第二类人主要是为了出国的时候“发送信号”。在北大一年年流传下来的出国经验中,人所共知的是数学课程的用处。因此为了使自己的成绩单更加有竞争力,许多学生被迫去选修数学课程。第三类人是对出于理解经济学的需要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我针对第三类动机谈一下看法,然后简单谈一下对申请出国有用的数学课程。
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最急迫的要求是扫除学好微观、宏观与计量的数学障碍。我个人的看法是,仅仅为了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没有必要单独选修数学课程的。我们所需要的是熟练掌握数学附录上的所有内容,以及老师额外提供的一些数学补习材料。我个人是在学过第一年的课程之后才在其它地方弄懂动态规划中的基本定理的证明的,但我没有觉得这给我第一年的学习造成重要障碍。因此,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精”而不是“多”。
一部分同学希望能够理解具有一些技术性的论文,这时就需要进一步掌握一些数学技术了。这时可以选修一下相关的数学课程,例如学习宏观的学生去选修一下动态规划、最优控制、随机过程等课程,或者可以去选修对各个经济分支的技术部分都比较重要的“实分析”等课程。在这方面大家总可以向对数学技术感兴趣的老师咨询,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学好数学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机会成本是非常大的,所以应该进行因人而异的慎重思考。
对于少数对技术性本身非常感兴趣、以及在未来要从事数理方面研究的同学而言,数学就变成“学无止境”了。这时了解基础数学中的细节就非常重要了,因为任何细节都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挥作用。在我现在所在的经济系中,研究一般均衡的教授往往在数学系兼职,而做理论计量的教授往往在统计系兼职。从论文中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区分他们与做应用数学的教授的区别了。如果想在今后走这条道路的话,我想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还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要做理论计量的话,就应该选修实分析,测度论,高等概率论,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等课程。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从研究生开始学数学并不是很晚,这里的关键是未来的潜力,因此没有必要为以前不是“科班出身”而绝望。但正如我以前指出的,投资在大量数学课程上面确实有很大的知识成本。
下面针对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增强出国竞争力的同学谈一下个人经验。在通常情况下,多数美国经济系仅仅要求两学期微积分、一学期线性代数以及一学期的概率统计,而这些课程是每个同学都已经学过的,因此这不构成任何障碍。但有一小部分经济系也会要求一些额外的课程,最常见的是第三学期的微积分、实分析或者是常微分方程。另外一些经济系会推荐一些数学课程,这意味着如果学过的话会更加具有竞争力,其中可能包括实分析、泛函分析、测度论、高等概率论、随机过程、拓扑等学科中的某一种或几种。需要指出的是仅有少数提出这些要求(但不幸的是这些少数学校中有些是大多数人很想去的学校),是否为其投资取决于个人的风险态度以及机会成本问题。4.赵括的故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分数,大家一直都持有比较微妙的态度。可以说,没有人能够完全不关心分数(至少也会关心是否能够及格),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非常关心分数。这其中的原因是分数在读书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将分数作为测量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标准,从而达到自我精神方面的满足以及自信心的提高;分数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物质激励(例如奖学金),而且可能影响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分数还可能(尽管没有完全确定的关系)在未来的一些选择方面带来一定的便利(例如选择导师,申请出国等等)。
给定分数可能对某些同学很重要的前提下,一些理性(?)的选择就是学习“分数最大化”的内容。因此很少有人会在课后复习“考试不考”的内容(例如,老师明确宣布为不考的内容;理论方法在计算机上的实现),而且多数人会将注意力放在以高概率出现在考试中的内容。根据我的观察以及同其它学校学生的一些交谈,我发现这在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中也是普遍现象。这是个人对现有评价体制的正常反应,而且能够掌握考试内容本身就表明了个人达到了教育的基本目的,因此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
但是,分数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一些在考试中不会出现的内容对未来的研究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计算机的应用:无论在进行理论还是应用研究时,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用计算机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例如,一篇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论文往往要进行对随机动态模型的模拟,而应用计量的论文往往要使用统计软件(经常需要自己编写程序)得到结果。而且,通过应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对理论达到更好的理解。例如,在宏观中,我们都学过使用“压缩映射定理”来解出动态规划中的数值解的价值函数,但如果没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过的话,我想很难在头脑中对此有着清晰的图象的;另外,学过计量的同学都会知道,对很多理论细节的理解是在使用计算机操作时来达到的。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经济学各学科中用到的多数程序都已经在不同的网站上共享了。这大大降低了使用计算机的难度,但这中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搜寻成本与理解成本。客观地讲,多数同学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让他们承担这些成本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由其他人来提供这项公共产品。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学生在这方面相对于老师往往有着优势。例如,岁数较大的老师往往习惯于使用C或Fortran等语言,而学生显然在更容易学的MATLAB等软件方面具有优势。这样,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助教的身上。这项工作尽管在表面上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做起来工作量是很大的(我曾经在一个暑假里花了整整三个星期的时间来写计量2与时间序列中的理论方法的计算机说明,其中许多都是我没有用过的,在当中曾经好多次想放弃这项没有明确职责的枯燥工作)。但一旦有一个人做了这项工作,我想以后的积累与完善就会相对容易完成了。除了计算机之外,使用经济学中的基本思考方法对现实世界进行分析也是一项重要技能。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它可以用来分析很多社会现象。仔细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基本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但如果仔细观察起来,似乎周围部分同学缺乏进行这种思考的尝试。这些同学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考试与做作业时的思维属于经济学;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完全遵循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是否接受这种经常是“非感性的”(冷酷的?)分析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思考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供选择,而一般而言我们的偏好总是“单调的”。我自己觉得跟98级同学在研究生期间的讨论对我帮助很大,我至今还能回想起汤弦每天对新闻媒体经常使用的“好人坏人”理论的强烈批判。5.老板的故事——选择专业方向与导师
当一个研究生与陌生人初次交谈时,最经常被问到的前三个问题恐怕会是:“你在哪一个学校读书?你读什么专业?你的导师是谁?”如果将每个学生看作学校的一个产品的话,专业与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商标。
导师的确定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起到重要影响。一个好的导师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并且迅速引导学生进入研究。导师还会对自己的学生带来人格上的影响,在多数研究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上都会发现导师的痕迹。另外,从比较功利的角度讲,导师的名气可能会对个人造成名牌产品效应,这不光可以满足个人在别人面前的虚荣心,还可以在未来的工作或者出国方面带来一定的好处。最后,如果所选的导师是一个大的“门派”的话,个人就被进一步分类(从班级、宿舍增加到“XX导师组”),这会带来新的学习生活圈子。
尽管对于中心的学生来说专业方向的概念已经非常淡薄了,但它还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专业方向可以影响一个学生“自己觉得应该的”读书选课范围;一个所谓的“热门专业方向”可以引来世俗的羡慕眼光,而且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便利。
给定专业与导师的重要作用,对此的选择可能是在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个人决定之一了。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交谈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了解各个老师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在每年一年级的下学期,也经常有人去向高年级同学咨询关于感兴趣的老师的情况。下面谈一下大家可能关心的五个问题:是否应该选择一个导师;选择专业与选择导师的关系;选择导师时一些可以考虑的因素;被接受的可能;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否应该选择导师。一般而言,多数学生会找到在一定程度上满意的导师。但有时候少数同学会发现没有暂时可以相互接受的导师,这可能是由于中心所有老师都不符合个人要求,也可能是符合个人要求的老师没有接受他们作为学生。因此,偶尔会出现一些“自由骑士”,这些学生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但必须接受的事实是,在最后写毕业论文时实际上还是要选定导师的,因此这只是早选还是晚选的问题。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也是确实存在。这种行为当然完全是个人选择问题,但应该考虑的一点是这样可能会造成毕业的延期,因此应谨慎决策。
第二,专业方向与导师的关系。应该说,导师与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很不确定:一个跨度较大的老师的学生可以做任何题目的研究;即使领域相对较为专一的老师也不一定会限定学生的论文范围。总之,这是一个完全因人而异的问题。但多数情况下,这种相关性还是很大的,因此选择专业与选择导师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
第三,选择导师时的种种因素。正象前面的所有分析一样,存在人的行为的地方就存在多样性,这里也不例外。下面谈一下我见到与听到的种种考虑。一个因素是个人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金融感兴趣的学生会优先选择相应领域的导师;而对数理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可能会优先选择技术背景相对好的导师。另外一个因素是导师的个人行为方式,关于这的一些例子是:对学生选课与研究题目的指定程度;对毕业论文的严格程度;能够用来接触学生的时间;对学生工作与出国的推荐程度等等。在现实中,每个人的选择时都会考虑到多个因素,而且往往要在各个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四,被接受的可能。由于每个老师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这是一个完全因人而异的问题。例如,有些老师没有特殊要求,有些老师关心学习成绩等等。
第五,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区分“过去”的研究与“现在”的研究。由于个人兴趣转换等原因,一些老师目前所做的领域可能与过去的领域不同,因此在选择时应多了解一下情况,或者可以找老师亲自谈一下。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关于教授名气与实际研究的差别。虽然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中间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名气并不是很大的老师实际上可能正在进行着很高质量的研究。总之,对此我们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II.第一年后
6.屁股指挥脑袋——助教经历
人的价值观往往依个人的社会角色而改变,在每个不同阶段人们倾向于接受对自己有利的观念,做助教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例子。在从学生转变为助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在作学生时,很多人对助教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履行的工作职责范围有着种种的挑剔,也会对助教没有完全采纳自己的改进建议而十分不满;但当自己站在同样的位置上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会变本加厉地保留各种“缺点”,并且找到种种理由来反对批评意见。在这里,我们看到社会各个角落中常见的“屁股指挥脑袋”现象。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个人维护自己利益的本能,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众口难调、工作职责难以清晰界定等因素。客观地讲,多数助教也确实能够作到完成基本的工作职责。
我们可以有种种原因去选择作课程助教:对于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课程,通过作助教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对于助教主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与讲课能力;助教可以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可以解决我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对于今后想出国继续读书的同学,助教经历或许会对竞争奖学金起到部分帮助;助教经历是熟悉讲课老师的重要方式,从而拓宽了学习知识与交流的渠道;助教可以有助于认识新的朋友,这其中包括其他助教与课堂上的学生。
以上种种不同原因决定了选择的具体课程。例如,想熟悉老师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老师的课程;想学习知识的同学会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想锻炼自己讲课能力的同学可以去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课程(例如研究生课程);而仅仅将助教作为谋生手段的同学可以去选择一些工作量相对较小的课程。
最后谈一下工作量的问题。根据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以及个人工作态度的不同,各门课程的工作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例如,微观与宏观一向是工作量较大的课程;而作业与考试由助教还是由老师提供也会造成工作量的差异;助教完成工作的质量也影响到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前两个方面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个人对工作质量则有很大的控制权。这其中涉及到高监督成本下固定工资合同的激励问题,也涉及到团队中的合作问题(例如同一门课程中的多个助教之间可能会有“搭便车”行为),分析起来应该是很有趣的。7.眼高也要手高——尝试助研
除了少数将学习理论本身当作最终目标的人外,多数人的读书是为研究做准备。在读了一年的基础课后,许多同学都已经对研究跃跃欲试了。尽管此时有很大的抱负,但“纵有十八般武艺,却不知从何开始”。这种“眼高手低”是正常现象,此时作助研往往是从“手低”向“手高”过渡的一座桥梁。
作助研可以对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好处。通过这段经历,我们可以培养作研究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寻找数据、数据处理、熟悉期刊、统计分析、应用计算机以及了解写作格式等;它可以使我们活学活用已有的理论,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它可以使我们了解许多有趣的现象,从而培养自己寻找研究题目的能力;它可以使我们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在未来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它可以培养我们的鉴别能力,从而知道文章背后的很多东西(例如各种统计结果的可信性);它也可以揭开研究的“面纱”,从而或者坚定我们的研究兴趣,或者使我们决心不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它也可以增加我们个人简历的内容,从而在未来走向市场时带来一定的帮助。
根据项目本身的不同,助研的工作职责是多样化的。一些项目要求翻译文章,一些项目需要寻找资料以及处理数据,而另外一些可能会要求较为独立地写论文。因此不同工作的创造性的强弱是不同的,选择的时候应相应地考虑自己的要求。一般而言,表面上简单的基本技能实际上包含很多技巧,如果不亲自尝试一下的话很容易“眼高手低”。因此在刚刚开始时不妨参与一些“基本操作”的项目,随着技能的积累可以转向一些创造性更强的项目。
事后来看,一些同学在作助研后收获很大,而另外一些则以“无聊”来形容之。这当然与每个人的具体项目有关,但也受个人的主动参与程度以及主观期望值影响。因此,应在权衡自己的要求与项目职责的匹配程度的基础上选择,当然机会成本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8.最后一个撒旦——毕业论文
如果说“助研”的重点在“助”上的话,那么毕业论文的重点将无疑在“研”上。尽管它出现在令人最讨厌的时候(正是寻找个人出路的思维发散时期),每个人又不得不面对它。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要求,原因不仅在于这需要个人的完全独立研究,更重要的是确实曾有因此而延期毕业的先例。
不言而喻,在这过程中的第一件事情是寻找题目。这可能由导师指派,也可能是继续过去的研究,也可能是根据自己兴趣选定新的题目。这中间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应注意避免自己无法应付的题目(例如一些未解决的重大技术性难题)。题目选定后,就应该相应地提高背景知识,这其中包括已有的查找文献、收集数据、了解计算机程序、学习用到的统计分析技术等等。这个过程可能会耗费大部分的时间,如果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话,还有可能回头重新选定题目。当背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考虑实现文章核心的分析,这可以是纯理论分析、应用分析或者经验分析。这可能是最痛苦的环节,因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总比学习别人的知识要难得多。但一旦这个环节成功,那么以后的事情就是常规性的了。
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是论文中的“数学模型”与“计量分析”问题。在多数发表的论文中都有着数学模型或者计量分析,因此这似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可能永远也讨论不清楚它们是否必要,但我们至少应按照规定的要求来做。这些要求随导师与题目而不同,一些导师不要求数学模型,另外一些不要求计量分析,但在一些老师那里这两者是必需的。因此,在个人偏好基础上还应提前向导师问清要求。
另一个大家可能会关心的问题是论文的贡献程度。在这方面好象很难有严格的尺度,在具体操作上跟导师个人严格程度有关。空泛地说,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个人的最好。至于具体的程度,大家可以在以前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找到感性认识。
9.敢问路在何方——寻找工作
根据近几届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除了部分同学继续攻读博士之外,多数同学会进入工作市场。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个人来说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对整个中心而言也是对教育与市场衔接程度的一次检验,同时也是影响未来招生的一个潜在因素。
由于我没有找过工作,因此不敢说太多的外行话,这里讲一点旁观者的感觉。尽管找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强的随机性,但最后结果还是与其他人的事前期望是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些大家认为最可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同学有很高的概率实现愿望。因此,平时多培养自身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至于具体细节就应该让其他毕业生来介绍了。
10.窥探小资生活——申请海外留学
出国是许多人从小的梦想,也是很多学生读书的直接目标。即使是在入学时没有想过出国留学的学生,在北大周围同学的影响下也可能由“出国业余爱好者”转变成“出国迷”。以下简单谈一下这个圈子中的学生可能会关心的六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海外留学。整体说来,国外与国内存在着高等教育水平、物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构成了不同人出国的动机。如果为了提高专业知识背景的话,去西方国家应该是较好的选择;如果仅仅是为了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提高英语的话,也未尝不可;如果是为了享受物质生活的差异,从而实现向“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的移民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总之,多样化的个性促成了多样化的动机,但应注意在考虑国外的种种好处时不要忘了可能承担的机会成本(国内的好处)。因为我们是在进行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而且概率又经常是主观的(同时效用函数也未必是“预期效用型”的),所以中间总是有着多重均衡。
第二,是不是应该继续申请入学。尽管开始时出国圈子里人数众多,但到毕业班时,很多人开始踌躇于是否继续申请。犹豫的一些原因是:在出国标准化考试成绩低,因此对成功概率不看好;本来就不想从事经济学研究,还不如先工作再申请其它专业;觉得自己背景很难进入心中的理想院校,并进而担心是否能够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很难提出明确的建议。如果是因为对申请成功缺乏信心的话,希望下面的内容会有所帮助。
第三,国家或地区的选择。由于经济教育的发达、奖学金的充裕以及移民政策,美国往往是绝大部分同学的首选。当然,如果有其它原因的话(例如个人爱好或自身的竞争力等因素),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加拿大、欧洲、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区。这些地区本身也有较好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一些人还将此作为“曲线救国”的方式。但是要注意了解是否有奖学金等因素。
第四,专业选择。我想中心的多数学生会选择经济学博士专业,但如果对其它方向感兴趣,也可以尝试一下商学院博士项目(市场营销,金融学,会计学,公共政策,运筹学等)、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项目、或者政治经济学等项目。一般来讲,商学院的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经济学,然后是农业经济学,但这也因学校而不同。而且各个专业之间都有很大的交叉(例如商学院中可能会有产业组织、理论计量研究,经济系可能会有金融经济学,农经系中可能有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等),因此应该详细研究各个不同学校的情况。
第五,学校数目与排名。根据个人条件的不同,申请学校数目从2、3所到30所不定。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经济能力与信心,但普遍的现象是从5所到20所。在申请之前,很少有人对国外某个教授到了“非嫁不可”的程度,因此多数人选择学校是依据大学排名。一个常见的问题是:选择学校时应该依据综合排名,还是专业排名?由于我们都是社会中的凡人,因此多少会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这样,经常在经济学圈子内部交流的人会比较看中专业排名,而与外部交流较多的人会偏爱综合排名。一般而言,如果想从事理论研究的话,专业水平比较强的学校应该是好的选择,但其它考虑对一些人可能更重要。
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应该在各个排名段中分别申请多少学校?这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保留期望值与竞争力。一个极端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型,这些人只申请名校;而另一个极端则是“聊胜于无”,这些人对学校没有任何除奖学金之外的要求;多数人选择中间的情况,在排名不同的学校中平均分配。如果不是有着绝对信心或者绝对丧失信心的话,中间的情况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但到了操作细节,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第六,一些潜在的录取决定因素。下面讨论个人能够想到的因素,由于最终是多因素评定,因此很难说哪一个因素起到绝对作用。如果想提高概率的话,最好是在各方面都完善,但这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
学校与专业背景,这又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背景。从历年的经验来看,在录取结果中表现出来的名校效应还是很大的。幸运的是,至少我们都已经是北大的研究生了,在这方面已经是占了先机。至于本科学校与研究生学校哪个重要,恐怕就取决于具体教授的个人偏好了。专业背景可能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大学数学专业可能会有一定好处,但也常有文科背景的学生进入非常好的学校,不能一概而论。
成绩与课程。在每个学生都极力渲染自己的“软指标”(智力、勤奋、责任心等)的情况下,GRE、TOEFL、大学与研究生成绩这样的“硬指标”就非常重要了。由于各个学校的评分标准与课程难度的不同,大学绝对成绩与相对名次都会起到作用。课程的难度以及国际接轨程度也会起到影响,例如一些学校要求列出主要课程的教科书,但我想中心在这方面还是有竞争力的。至于标准化考试成绩(GRE、TOEFL),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一般来说要达到中等以上水平,但低分去名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总之,在事前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但事后也不要因为结果不好而丧失兴趣。
推荐信。推荐信表现了别人对申请者的评价,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一封好的推荐信有时可以补偿很多其它方面的弱点,这在中心很多学生的申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其它学校的情况不同,中心老师的推荐信多数由老师自己写,这样老师对学生个人的看法就非常重要了。在申请时,经常有大家争取某些“热门老师”少数推荐名额的情况,也经常有要求被拒绝的情况。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平时就提高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而不应该“临时抱佛脚”。
研究论文。一些学校会要求提交论文(writing sample),因此如果有一篇好的论文的话就会大大增强竞争力。即使是不对论文进行要求的学校,一篇十分规范的论文也可能会影响结果。这样,如果能够将自己满意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录取希望就可能会提高。
助教或助研经历。由于一些奖学金是以助教或助研的形式发放的,如果有类似背景的话就会带来好处。另外,即使是在申请fellowship,作过助教或助研也会发送具有能力的信号。至于具体作用有多大,就不得而之了。包装。竞争的加强导致申请者对细节的关注,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对申请材料的包装。很多申请材料已经作为艺术品来看待:许多学生(女生居多)在申请材料的纸质、颜色、封皮等各个细节上都煞费苦心。我曾经见过以A4的照相底版来打印简历的学生。总之这是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场所,没有常规的经验。至于包装好坏与成功概率的关系,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性别。在申请经济学的学生中有着一种广为流传的“性别歧视”观点,这种看法认为女生在申请中受到优先考虑。大家经常列举的例子是某某世界名校近年来只从中国大陆录取女生,北大经济学专业女生的出国去向平均要(显著?)优于男生。这个粗略的统计数字比较符合个人感觉,但也不排除这种情况被夸大的可能。而且,从统计数字中我们只能看到相关性,至于因果性就很难讲了。例如,对这的解释可能是国外教授需要调节新生中的性别与种族比例,而中国女生在世界女生中的相对水平较高(这跟奥运会上的道理相似);另外的解释也可能是女生的英语比较好,而英语好的申请者更容易拿到奖学金;如此等等。总之,这是一个本身很有趣的现象,应该可以写成劳动经济学或教育经济学专业的硕士论文。由于这不是我们可控的因素,因此应该仅仅是一个“沉淀成本”,它可以用来增强个人信心,但不应该对决策什么影响。III.后记
自从答应写这篇回顾以来,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状态。一旦开始动笔,就发现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想好长时间才敢动笔。因此从感恩节写到圣诞节,现在又到了新年。高兴的是我总算没有将这件事情拖到2002年,心中的一个包袱终于落地。
现在正是寒假时间,欧美同学全部回国欢庆新年,而周围的中国学生也不是奔赴大西洋城去听张惠妹演唱会、就是去加州欣赏阳光海滩了。尽管此时的纽黑文小镇非常荒凉,但一旦打开电视机或连上互联网,就会发现一派热闹景象。无论是对“恐怖主义”还是“经济热点”,无论是对“行为艺术”还是“璩美凤事件”,讨论中都是各执一辞。这不断提醒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让别人遵循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尽管我个人对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看法,但我尽力仅仅是罗列各种可能,而不表现出个人倾向。如果认为这是在“和稀泥”的话,那我也只能表示抱歉了。
刚刚连上中心网页,正不知最后该以什么样的表达来概括中心生活时,听见走廊里传来一句中文的对白:
“神仙?…妖怪?…谢谢!”
就此停笔。
第二篇: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考研题目
马云网站,找唯实教育,CCER考研题目 2015年CCER考研全套复习资料正式发布
经过唯实教育团队成员(CCER在读学长)的吐血整理,2015版本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考研全套复习资料正式发布。我们的资料真实,完整,质量上乘,和照片版,回忆版有着本质的区别。为您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给您最佳的阅读体验,祝您在来年的考试中金榜题名。包括以下部分:
1、中心1996-2004考研专业课(微观+宏观)真题,试题详解。
2、微观经济学电子书。范里安微观,尼克尔森微观,平新乔18讲。
3、宏观经济学电子书。曼昆宏观,巴罗宏观。
4、霍德明老师高级宏观课程录音,讲义。
5、历届经验交流会录音。
6、学长考研复习笔记以及论坛经验总结。
唯实教育,专注考研复习资料。请各位注意页眉的提示。
第三篇:2019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考研招生简章
新祥旭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
2019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CCER考研招生简章 欢迎报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一、报考条件
在报考前,请仔细阅读北京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文件,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除该简章列明的条件之外,我院对报考资格没有其他限制。本科阶段非经济学相关专业者亦可报考。
港澳台及留学生如欲报考,请参照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港澳台办和留学生办公室政策规定。
二、录取类别
1、目前我院招收全国统考的硕士研究生。
2、国发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硕博连读方式申请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国发院第二学期结束后,满足硕转博条件者可选择参加硕转博选拔考试,通过后可转为博士生。此类学生报名和培养方式请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三、报考方式及程序
见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admission.pku.edu.cn/)公布的《北京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及相关考试公告。
我院所有硕士专业,统一组织复试录取,考生在网上报名时不需填写导师。
四、收费
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外,我院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均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享受北京大学学业奖学金和学校、院系和社会资源支持的各项奖励奖助学金。详情参阅院网站研究生项目奖助学金专栏。
五、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网址:https://admission.pku.edu.cn/zsxx/sszs/zyml/2019/yx/zsml_ss_yx.html)。
六、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及其应用”主要参考书: A.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B.W·尼克尔森,《微观经济学理论: 基本原理与扩展》(第11版)Walter Nicholson: Microeconomic Theory: Basic Principles and Extensions ·“宏观经济学及其应用”主要参考书:
A.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最新版)Gregory Mankiw, Macroeconomics B.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最新版)Robert Barro, Macroeconomics: A Mordern Approach
七、复试及录取
考北大关注:bdkylm(pku考研联盟)
新祥旭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
实行差额复试,根据笔试成绩,按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复试名单。我院将依据参加面试的同学的笔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择优录取。2019年我院拟通过全国统考招收硕士研究生8人。
八、其他
其他未尽事宜,请参照北京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或致电010-62751476垂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研究生办公室 2018年10月
考北大关注:bdkylm(pku考研联盟)
第四篇:2018年北京大学CCER国家发展研究院考研参考书目
2018年北京大学CCER国家发展研究院考研参考书目
[专业解析] 【1】基础复习阶段
本阶段主要用于考生学习指定参考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
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本专业考生要在抓好专业课课堂
学习的基础上温习指定参考书,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2】强化提高阶段
【3】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4】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
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复习计划] 【1】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考试;
【2】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专业能力、复习计划等);
【3】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薄弱科目进行专项辅导,扫除参考书上的理解和认识障碍; 【4】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下问题。每次会面辅导,学生提出上阶段遗留的问题,专门解答。
指导学生练习真题;
【5】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了解自身复习进展,逐渐确立复习目标,及时调整复习策略; 【6】后期帮助学生预测考题; 【7】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8】如能进入复试,可以帮助学生准备复试。
[参考书目] 【微观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
新祥旭www.xxxedu.net
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W·尼克尔森,《微观经济学理论: 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Walter Nicholson: Microeconomic Theory: Basic Principles and Extensions
【宏观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目】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最新版)Gregory Mankiw, Macroeconomics 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最新版)Robert Barro, Ma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非官方推荐的重要书目】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非常重要,课后习题跟微观真题很贴近)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
新祥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应试宝典
2018年考研全程规划
一、全程规划
(一)基础阶段(2017.3-6)
1.这个时期大家平时的课程挺多的。帮帮在这里要叮嘱大家:当下课程学习是更重要的啊,对于复习考研,我们则在不上课的时候打个坚实的基础吧!(跨专业考研的童鞋,请忽略这一点,但千万不要挂科呀!)
2.此阶段要做到对各科基础知识有整体印象,全面细致的了解知识点。
3.这个时期做模拟题都是无意义的,不如打好基础,再好好研究真题。还没决定学校和专业的童鞋,一定要在此阶段尽快定下来。
(二)强化阶段(2017.7-8)
1.此阶段要清晰地了解各科的一级重要知识点,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并根据重点、难点进行攻克。
2.难得有大段的时间可以专心复习,一定要制定全面复习计划,把握好每一天。
(三)提升阶段(2017.9-10)
1.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调整专业课复习计划。
新祥旭www.xxxedu.net
2.认真回顾暑期强化笔记,启动习题练习。
3.政治在这个阶段占复习时间的比例要有所提升。4.秋招正当时,这段时间要稳定心态,不要被周围不相干的人和事过多地打扰,安心地备考。
(四)冲刺阶段(2017.11-12)
1.对各门课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有效地整合,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图。2.开始进行考场模拟训练,每天固定时间做整套试卷。
3.每天要抽出一定时间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4.这段时期可能大家都进入了复习疲倦期,要知道这是很正常的,不用过多地感到焦急,可以适当出去走走。
(五)考前一周
1.突击强化记忆每门课老师预测的重点大题。2.做一套真题,按照考研时间的安排,模拟实战。3.好好休息,调整心态,平和地去对待考试。
(六)特别注意
每周固定一天作为休息时间,不到这一天不休息,到这一天一定要休息。
二、英语全程规划
(一)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完成至少1轮的单词背诵,巩固语法基础 2.阶段重点:英语单词、语法 3.复习建议:
(1)英语每天抽空背背单词,建议时长0.5-1h;不管是用单词软件还是传统词书,不管是用词根词缀还是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背。积累到某一天时,你会发现好多文章都看得懂了。
(2)英语基础不牢的童鞋,应该花点时间复习语法。语法知识能帮助你在读文章和翻译时更加流畅、对文章意思把握得更准确。
(3)多看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近年来的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涉及到热点话题的。(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
(二)强化阶段(7月-10月)1.学习目标:熟读并详细分析近10年真题 2.阶段重点:真题真题真题,重点是阅读 3.复习建议:
(1)单词记忆每天进行,不间断。
(2)定时做真题阅读,做完后详细分析。
①利用早上整段的时间做真题(作文可以不写),不要查单词,完全自己做,然后对答案,之后看一下答案分析。
②每天分析2-3篇,分析包括: 第一遍分析正确选项,第二遍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第三遍在原位中找对应的句子,是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哟,分析为什么这样出题,第四遍,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
③此阶段不建议专门建立单词笔记本,重要的单词在分析时顺便查一下就好。④时间比较充足的童鞋可以全文翻译阅读原文。
(3)完成阅读后,用同样的方法完型、翻译和新题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用全文翻译。
(三)冲刺阶段(11月-12月)1.学习目标: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新祥旭www.xxxedu.net
2.阶段重点:大作文and小作文 3.复习建议:
(1)每周写3篇作文,遇到好的词语、句子就整理在一块,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12月开始,建立专属于自己的写作模板。
(2)此阶段还需要继续练习真题阅读。你以为做过一遍就不会再错啦?试试吧!大部分人会在同样的地方摔跟头。(3)单词不能停哟!
(四)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放轻松,相信自己在之前的积累 2.阶段重点:运用自己专属的写作模板复习3.复习建议:
(1)背单词:真题中还不熟悉的单词。
(2)熟悉各种类型的作文,牢记自己的模板。(3)复习之前的笔记。
(4)按照考试时间,完整的做一套真题。
三、政治全程规划
(一)政治复习常见误区
在正式介绍政治的复习时间安排时,帮帮先带大家看看一些关于政治“流传甚广”的错误观念。
1.“政治非常简单,随便复习就可以上60了”?
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态度就决定了你的高度。任何事情,即便是最简单的事情,要把它做好也是不简单的。再次,政治这科本身也没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基础不好的理科生。
所以复习之前,大家一定要摆正好自己的态度。如果是认认真真的想考研,就一定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门课,你付出的对的努力,其回报都会体现在结果上。2.“‘裸考’政治照样60+甚至70+”?
对于各种各样的“经验”,我们是要学会自己去分析、辨别。这种“裸考”说法不靠谱的地方如下:
“裸考”,是裸到一丝不挂了吗?
裸考,就是光着屁股去考场考试,正经点讲就是,不复习就去考试。那么那些说裸考的人,可能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神这种人,考前瞄几眼资料或者连资料都不瞄,光着上考场,考好了。这是名符其实地“裸”。但是在看经验贴的同志们,请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
(2)文科专业就是哲学、历史等专业,对于考试内容很熟悉,考前瞄几眼资料或者连资料都不看,光着上考场,考好了。这也算“裸”。但是在看经验贴的同志们,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请慎重考虑是否“裸考”。而就算有这样的知识储备,也需要花点时间了解考试 内容、范围、题型等相关内容,好成绩才会妥妥的拿到呀!
还有这样一类人存在,自己其实看完了考纲,刷过了习题,但为了凸显智商高能、或者谦虚过度、或者(谁知道呢),就是要口口声 声的说自己没复习,是“裸考”(这种情况真是存在)。这时候大家千万保持一颗理智又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这种人给迷惑了。3.“从考试大纲出版再复习政治也不迟”? 我个人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一战的时候,很多学长学姐都说考试大纲出来之后再复习也来得及,还有人说10月复习也没问题的,大家都这么说于是我就 真的这么做了。于是9月中旬的时候才开始复习政治,新祥旭www.xxxedu.net
刚拿到考试大纲的时候,简直傻眼了,书厚字小内容多。于是我只能硬着头皮啃,啃了一个多月没啃完,结果还发现前面看的基本忘光。这时候已经十月下旬了,加上专业课的任务非常重,这时候已经慌神了!心里恐慌就开始手足无措,计划的完成度非常低。政治只搞定第一轮,最后成绩也不理想。二战的时候进了好几个考研复习群,到了后期的时 候,经常听到小伙伴们在吐槽复习晚了的事。
在二战的时候,我在7、8月的时候正式开始复习政治。每天只花了30分钟-1小时来看考试大纲,在新大纲出来的时候,把旧大纲看完一遍。(每年大纲 会有所变动,但是一般是将内容合并、将小知识单独列小标题等,真正完全改写的地方并不多,所以新大纲出来之前,看旧大纲是不冲突的。)
(二)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对考试题型、每本书分数的设置能有个整体印象 2.阶段重点:了解基础知识 3.复习建议:
(1)同学们可以买一本考研政治的辅导书将其从头到尾扫一遍。这本辅导书,最好是比较精炼而又全面的那种,提纲挈领又不遗漏任何知识点,主要是为了对考研政治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可以直接看去年的大纲,大纲一般变化不会很大。
(2)多余时间可以去翻阅以前大
一、大二时期学过的教材,了解一下考研政治的基础知识。(3)这个阶段多关注时事热点,可以抽空看看央视的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上上主流网站。
(4)不建议大家在这个阶段做习题集,收效甚微,习题还是留给暑假再练习吧。(5)每天30分钟到1小时足矣!
(三)强化阶段(7月-8月)1.学习目标:通过做题区分知识点的重要程度,攻克难点 2.阶段重点:政治选择题知识点 3.复习建议:
(1)开始做题,搞定难点。做真题方面,不要着急看答案和算分数。做真题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点掌握多少,提高巩固的作用,所以重点再看应该如何解析,掌握解题思路。
(2)集中精力,学会分析问题思路。通过此阶段的复习,应当在充分理解知识点内涵的基础上,明确一级重要知识点。
(四)提升阶段(9月-11月)1.学习目标:熟记每个章节一级重要知识点 2.阶段重点:了解新大纲,补充新知识点 3.复习建议:
(1)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可以完整地做2~3套真题,不用规定时间。一方面体验一下真题的命题风格;另一方面深入研究一下历年命题的特点和重难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
(2)总结做过的选择题,尤其是出错的题。
(3)开始看分析题的考点。做分析题时,要理清答题思路和框架,不建议去背答案。另外做题不能仅局限于题目是否做对,更重要的是学会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特别是对这个题目的命题知识点的理解。
(4)大纲出来之后,新增的考点一般都需要重点记忆。
(五)冲刺阶段(11月-12月)1.学习目标:对重点和高频考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新祥旭www.xxxedu.net
2.阶段重点:政治分析题知识点、时政、当代 3.复习建议:
(1)从11月份开始,请开始背!背!背!不管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的重点,一定要清晰地记忆。
(2)开始系统复习时政和当代。
(3)查漏补缺,复习以往错题集。在回顾的过程中找出之前复习时被遗漏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考点。要及时的弄清楚,想明白,争取做到,考前不落知识点,或许你落下的一个就是考点,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回顾知识点的时候认真梳理。(4)建议每天2h以上。
(六)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熟悉考场流程,牢记大题知识点
2.阶段重点:背诵预测卷分析题和时政热点,进行模拟考试 3.复习建议:
(1)每天背诵预测卷分析题知识点和时政知识点,复习笔记。
(2)这个阶段要做一套模拟试题,做完以后要系统总结,看看是哪个知识点还没掌握,注意自我分析找出弱项,最后集中力量攻克。
(3)最后三天就不要模拟考了,没有太大的意义,万一考的不好还会影响状态。
四、数学全程规划
(一)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不留死角地复习每个知识点
2.阶段重点:按照教材逐一梳理每个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并做课后习题 3.复习建议:
(1)明确所报专业考数
一、数二还是数三,准备相应教材。(2)按照章节顺序结合大纲梳理教材,不留死角和空白。
(3)对于重要的定理、公式,不能够仅停留在“看懂了”的层面上,一定要自己亲手推导其证明过程。
(4)每天学习新内容前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准备一个记题本,将复习过程中碰到的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与做错的习题整理成错题集。
(5)注意顺序:一定要先看书后做题,此阶段不要做难题。
(二)强化阶段(7月-8月)1.学习目标:熟悉考研题,分清重难点
2.阶段重点:通过大量练习,归纳常见题型,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3.复习建议:
(1)这一时期考生每天学习数学的时间尽量集中在一起,保证每日至少3个小时连续复习时间。
(2)可以买一本辅导书,先做练习题。建议做李永乐660题,学会归纳题型与常考知识点,把重点、难点以及错题做成笔记,以便以后复习
(3)遇上不懂或似懂非懂的题目要认真对待,切忌一看不会就直接看答案。
(三)提升阶段(9月-10月)1.学习目标:通过整套真题练习,检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与速度 2.阶段重点:研究近10年的真题 3.复习建议:
(1)新的考试大纲此时已发布,对其要求的知识点做最后梳理,熟记各种公式、定理。(2)利用整段时间做近10年真题,按照3个小时的标准完成一套真题,并特别注意提高做
新祥旭www.xxxedu.net
题的速度。
(3)通过真题找重点题型和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通过做专项模拟题复习。
(四)冲刺阶段(11月-12月上旬)1.学习目标:进行高轻度的冲刺题训练,进入考试状态
2.阶段重点:练习答题规范,掌握考试时间分配,提前感受真实的考场氛围 3.复习建议:
(1)快速复习教材和笔记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进行记忆,尤其是不常用、记忆模糊的公式。
(2)严格按照3个小时的时间要求,进行模拟试题或者真题的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真题答题规范的研究与答题时间的分配。
(3)特别强调:考试量大,时间紧,一定要按真题答案规范答题,既要规范答题内容,又要规范答题思路。
(五)考前一周
1.学习目标:强化记忆,保持状态;调整心态,积极备考
2.阶段重点:多看平常整理笔记、错题集,查漏补缺,对易错点归纳并解决 3.复习建议:
(1)不要再继续埋头做题,应多看之前做过的真题、错题集,它们更具针对性。(2)可以做1套模拟题,保持做题手感,调整后心态,以便以良好状态进入考场。(3)最后几天回归教材和笔记,重新熟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
五、专业课全程规划
(一)基础阶段(3月-6月)1.学习目标:全面熟悉教材,适当扩展知识面 2.阶段重点:熟悉专业课各科的经典教材 3.复习建议:
(1)根据往年大纲或师兄、师姐的经验,准备必读书单。
(2)此阶段只用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各个知识点即可。不用纠结于某个知识点,可能读到后面你就懂了,也不用做过多的笔记,在第一遍就开始做笔记容易变成抄书。
(3)复习专业课的时间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每门课0.5h足矣。理论部分与研究方法部分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4)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教材以外的业界大牛作品。
(二)强化阶段(7月-9月)1.学习目标:攻克重难点,全面掌握每本教材的知识点 2.阶段重点:通过师兄、师姐回忆的往年真题,掌握重难点 3.复习建议:
(1)搜集专业课近10年真题。若官方没有发布真题,可以找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或在考研论坛上搜索相关资料。
(2)研究近10年真题,通过知识点出现的频率高低,结合近年行业热点,了解专业课的复习重点。
(3)利用整块时间搞定专业课重点或没有掌握的部分。上个阶段小编只是建议大家专业课了解知识面,那么在这个阶段就要认真复习知识点了哟,把它们熟记于心,考研就木有问题啦!
(4)推荐使用自己画知识框架图(逻辑图)的方法,来加深对课本的印象,同时建立起初步的知识体系。
画知识框架图的基本原则是,逻辑清晰,知识点全,点到为止。看完每本教材之后,可以用
新祥旭www.xxxedu.net
0.5-1h左右的时间,在一页纸上画出知识框架图,用最少的字总结出最为完整的知识点,不用涉及到细小的知识点。
知识框架图总结完成之后,可以看着框架图回忆教材中讲到的内容,如果能够回忆出来,说明本部分知识基本掌握,如果回忆不出来,再回到教材进行巩固强化。
(三)提升阶段(10月-11月)1.学习目标:将知识积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能用答题语言表达出来 2.阶段重点:动手做真题,形成答题模式 3.复习建议:
(1)不管文科或理科,都要大量练习真题。做完的真题可以请考上目标院校的师兄、师姐帮忙批改,注意遗漏的知识点和答题模式。
(2)该阶段要开始背诵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理论。
(四)冲刺阶段(12月-考前)1.学习目标:熟记必背知识点,搞定做题模式 2.阶段重点:做题做题做题,狂背狂背狂背 3.复习建议:
(1)此阶段应继续做真题,最好是用整段时间做一套文章的真题。
(2)总结并熟记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3)利用之前做的知识框架图,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
新祥旭www.xxxedu.net
第五篇:2018年北大ccer经济学考研真题答案
2018年北大ccer考研真题
1、(共35分)CT公司有大量年轻员工有三岁以下的幼儿。一个代表性员工小梁每周收入为2000元,她需要在购买托幼服务时间(d)和消费商品(c)中进行选择,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其效用函数形式为:
uk(c,d)c3d
市场上每小时托幼服务的价格为Pd24元,每单位商品的价格为Pc2元。CT公司考虑采取一项措施帮助有孩子的员工,以达到增加员工福利和延长员工工作时间的目的。公司需要在以下三项措施之间进行选择 :
第一项措施:给每个有3岁以下孩子的年轻员工每周g400的补助。
第二项措施:公司给员工买的每小时托幼服务支付4元补贴。
第三项措施:公司在办公楼里开办托儿所。开办成本为每小时每个孩子23元,公司向每个孩子征收托幼费每小时18元。如果选择公司托儿所,小梁每周能节约4小时接送孩子时间。
假设增加的托幼服务和节约的接送时间都用于加班(托幼服务四舍五入到整数),同时假设小梁采用某措施跟其他措施相比多出来的每小时加班时间,大致等于自己的该选择的最优消费品量增加10个单位,同时给公司增加10元的收入。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以下问题:(1)(9分)这三项措施下,小梁的最优消费水平和购买的托幼服务时间分别为多少?(2)(8分)从小梁角度,这三种措施哪个更好呢?为什么?(3)(6分)从公司运营成本的角度,这三种措施哪种更好呢?为什么? 假如由于突发事件的冲击,公司必须要对托幼机构加强监管,每小时托幼成本提高1元,同时为了避免员工抱怨,托幼费用不能提高。(4)(6分)此种情况下,公司的选择会有所变化吗?为什么?(5)(6分)这个事件冲击的结果,会给员工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可直接列出公式,不用算出结果。)解:(1)第一项措施: 当给每个3岁以下的年轻员工每周g400的补助时,此时年轻员工的每周收入为2400元,所以此时年轻员工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maxuk(c,d)c3d
s.t.2c24d2400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可以解得:
c900,d25
即第一项措施下的小梁的最优消费水平是900,托幼服务时间为25。第二项措施:
当公司给员工买每小时托幼服务4元的补贴,则此时托幼服务的价格为Pd20,则此时年轻员工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maxuk(c,d)c3d
s.t.2c20d2000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可以解得:
c750,d25
即第二项措施下的小梁的最优消费水平是750,托幼服务时间为25。第三种措施:
如果公司自己在楼下开托儿所,且公司向每个孩子征收托幼费每小时18元。则此时年轻员工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uk(c,d)c3d
s.t.2c18d2000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可以解得:
c750,d27.7728
即第三项措施下的小梁的最优消费水平是750,托幼服务时间为28。由题意可得小梁如果采用第三种措施,那么他的托幼服务时间比其他两种措施多出了3个小时,且小梁每周可以节约4小时的接送孩子的时间,则他一共多出了7个小时用于加班。而多出来的每小时加班时间大约等于自己的该选择的最优消费品量增加10个单位,所以说如果是第三项措施下,小梁的消费就相当于是:750710820。(2)由(1)分别计算三种措施下小梁的效用即可比较哪种措施对于他来说更好了:
第一种措施下小梁的效用为:
uk(c,d)c3d900325***
第二项措施下小梁的效用为:
uk(c,d)c3d75032510546875000
第三项措施下小梁的效用为:
uk(c,d)c3d82032815438304000
因此经比较,从小梁角度来讲第一项措施更好一点。
(3)从公司运营的角度来说我们只需要比较三种措施下公司需要的净支付额,哪种最小就是对公司最有利的。第一项措施:
很简单,在第一项措施下公司对每个员工的净支付为400元。第二项措施:
在该措施下公司对每个员工的净支付为425100 第三项措施:
在该措施下公司虽然要按照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其员工提供托儿所服务,但是它同样可以从其员工的多出来的加班中得到额外的收益,由题意可得采用该措施跟其他措施相比多出来的每小时加班时间,给公司带来了10元的加班收入。由(1)可得在第三项措施下,每个员工可以多出7个小时的加班时间,则有实行第三项措施下公司的净支付为:
28(2318)71055
经过比较可得,从公司运营角度来看,第三项措施更好一些。
(4)假设托幼成本提高了1元,则托幼成本就是24元了,但是此时向每个员工收取的托幼费用不变,仍为18元,所以此时每个员工所选择的最优托幼时间和消费数量还是分别为28和750,即每个员工仍然多出了7个小时用于加班,所以此时若该公司仍然选择第三项措施,则它的净支付为:
28(2418)71098
此时该公司的净支付仍然是最小的,所以该公司的选择不会变化,它仍然会选择第三项措施。
(5)该事件的结果不会给员工带来任何影响,因为由(4)可得发生了该事件后,该公司仍然会选择第三项措施,此时员工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仍然为:
maxuk(c,d)c3d
s.t.2c18d2000所以这不会影响员工的利益。
3、(共25分)考虑一个罗宾逊孤岛模型。罗宾逊在岛上生产食品,生产函数为qAL,A0,其中q为食品产量,L是劳动力投入使用量,A为外生参数。罗宾逊把每天24小时的时间在劳动(L)和休闲(R)之间进行分配。罗宾逊的效用函数是UlnclnR,其中c为食品的消费数量。
(1)(5分)写下该经济体在qR空间的生产可能性前沿函数。该生产可能性集是凸集吗?(2)(10分)请解出该经济体最优的生产和消费。请问该资源分配方式可以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现吗?如果是,请求出市场均衡(包括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设食品的价格为p,劳动力价格为w。如果不是,请解释为什么。下面考虑生产函数qAL2
(3)(5分)写下此时该经济体在qR空间的生产可能性前沿函数。该生产可能性集是凸集吗?(4)(5分)请写出新生产函数下该经济体最优的生产和消费。请问该资源分配方式可以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现吗?如果是,请求出市场均衡解。(包括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设食品的价格为p,劳动力的价格为w。如果不是,请解释为什么。12解:(1)由于生产函数为qAL,且罗宾逊把每天的24小时在劳动和休闲之间进行分配,所以有L24R,所以有生产函数为:
1212qA(24R)
由此可得:
dq1A(24R)20 dR21这说明随着R的提高q是下降的;
d2q12A(24R)02dR4
3这说明随着R的增加,dq是递减的,所以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图形: dR
关于凸集与非凸集,凸函数与凹函数,很多同学一直混淆,在此整理下相关定义和概念,希望给有需要的人。
凸集:集合中的任意两点连线的点都在该集合中,则称该集合为凸集;凹集为非凸集。
函数的凹凸是由函数“上方”集合的凹凸性决定的(注意是上方),该集合为凸集则该函数为凸函数,该集合为凹集则该函数为凹函数。如下图所示,图(A)代表凸集,图(B)则不是凸集。
A B 由于是函数上方,我们可以得出刚刚我们画出的关于qR的函数是凹函数,它不是凸集。如下图所示:
(同学们可以自己想象阴影部分的图形,然后画线段看看是不是一定在这个阴影部分面积中就可以判断是不是凸集了。)
(2)由于这是一个孤岛,所以相当于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罗宾逊生产的食品全部归自己消费掉,则此时罗宾逊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UlnA(24R)lnR
由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U110R2(24R)R
12从而可以解得:
R*16
则有:
L*8,q*c*22A
由二阶条件:
2U110 R2R22(24R)2(满足最大化的二阶条件。)
假设将罗宾逊一分为二,罗宾逊自己构建一个市场,它先以利润最大化来进行生产,然后再以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消费,则罗宾逊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maxpqwLAp(24R)w(24R)
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
1Ap(24R)2w0 R2112可以解得:
A2p2*A2p2R24,L
4w24w2*利润的二阶导数为:
212Ap(24R)02R4
3(这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将R16其代入利润函数可得利润。**所以罗宾逊的总收入为:
A2p2TRwLpq
2w****罗宾逊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maxUlnA(24R)lnRA2p2s.t.Ap(24R)2w可以解得:
1212
w2A*R*16,()*,L8,q*c*22A
p8所以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中,一定可以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达到这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实际上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利用市场是一件傻事。
(3)在生产函数为qAL时,则有:
2qA(24R)2
则有:
dq2A(24R)0 dR这说明随着R的增加,q是减少的;
d2q2A0 2dR所以可以画出如下所示的图形:
如上图的阴影部分所示,该函数是一个凸集,该函数是凸函数。(同样同学们可以在阴影部分画直线来验证看看是不是凸集。)(2)此时罗宾逊的最优化问题为:
maxUlnA(24R)2lnR
由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可得:
U120R*8 RR24R则有:
L*16,q*c*256A
由二阶条件:
2U120 R2R2(24R)2(满足二阶条件。)
若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则罗宾逊先按照利润最大化来生产,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maxpqwLpA(24R)2w(24R)
由一阶条件:
2Ap(24R)w0 R可以解得:
R*24ww,L*2Ap2Ap
利润函数的二阶导数为:
2Ap(24R)0 R(不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实际上我们刚刚求出的是利润的最小值)
22ApLwpqwLpALwL事实上由利润函数,可得L,只要L0,则罗宾逊就会尽可能多的加大劳动的投入,即劳动投入为24,则此时无法用完全竞争市场来完成该资源的配置。
以上是18年北大ccer真题的部分题的答案,我们为同学们整理做出了完整版的18年北大ccer真题答案以及之前年份的北大ccer历年真题答案,有需要完整版的可以联系我们。18年北大ccer的真题难度比以往难度提高了一些,像宏观很多都是曼昆巴罗书上没有的内容,同学们可以看看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与题库和曼昆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与题库来对书本没有的一些知识点来进行扩展。同时考ccer的话公共课一定要好,如果公共课不好的话还是建议不要冒险,因为确实难度是挺大的,无论是专业课的要求还是对总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