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四
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1、教材全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二是主张“双主体”互动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是强调“新三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2、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3、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讨论式——参与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学习;小组协作式——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分享;和谐合作式——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平等合作;综合活动式——在活动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
4、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如何实施
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学生自己能做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想的一律让学生自己去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3、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做出正确判断。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
3、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现实工作体会,专门撰写的教学经验短文(500字左右),提出自己亲历或身边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件,概括自己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的状况分析(有实际进程为证),并分析此经验如何帮助自己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
教学:《平平搭积木》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深知自己在识字教学这一块上较为薄弱,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集体交流识字方法。我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他们似乎有了兴致。当李俊铭说他记住了呢字,“口、尼 →呢”时,大家都想起了《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表述方法,很自然的,其他同学也快速采用了拆分的方法识字“门、日→ 间”;“此、二 →些”;“人、主 →住”。我不能和孩子们说这种方法没有和字本身的意思结合起来,和《日月明》中会意字的识记方法不同。大家能这样拆开来记已经不错了,甚至在将来还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对于形声字的认识,不是很意外的收获吗?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渎、选代表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师生比赛读„„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到:平平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自己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他还要搭许多的子,给大家住。此外在情境图的帮助下,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又感悟除了奶奶的话要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而多种形式地朗读后,学生还感悟出了平平是个心中有他人,善良聪明的好孩子。
当然,课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导朗读时,我这样问: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样和你说话的?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课堂纪律一时难以控制。的确,每位学生对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语的,有的奶奶的慢声细语的。所以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可取性的。不如直接点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蔼的,因此读奶奶的话时应该慢一些,轻一些。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节约了时间。课堂节奏自然也快了起来。所以教师学习要求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更加准确。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试图以“最后一间房子是给谁住”这个问题来引出孩子们对平平美好品质的认识和赞美,可当孩子们回答完“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后,有个学生没经我的允许就发问了: “那全世界有那么多没有房子的人,住得下吗?”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不说话了。他吐吐舌头闭了嘴,可我知道孩子们其实是很想知道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无奈我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解释他们这个阶段孩子们思维中会有的简单和纯真。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
1.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动力特征表现:(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
教学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 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 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任务3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任务3 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金壁小学
张锦
摘要: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学平台。培养具有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人也成为新的教育目标。要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离不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于生物教学中的,可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同时不拘泥于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双赢,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课堂效益
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它运用在生物教学中并与之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整合是指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生物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它的优势在于,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具体直观、生动形象,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内容广、多,开阔视野等。把信息技术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创设原态情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1.从微观拓展到宏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方向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显得有些无助,对于中学生来说,往往觉得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枯燥无味,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将微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生理过程生动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如在教学“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节课时,可用动画模拟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从而生动地说明细胞膜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具,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大为提高。2.从宏观拓展到微观
宏观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局部而非全面的,个别的而非整体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也缺乏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光盘、网络或视频捕捉来剪辑整理有关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并加入声音或文字解说。数字电影中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让同学们如身临其境,加上其中简洁的说明,不但可以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同学们对各种生态系统就有了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而对于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多媒体技术同样能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拓展。
3.生物情景从延迟拓展到快速
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二者时间跨度都很大,且原始生命起源过程不可能重演,环境条件不可能改变。这样,完成该课教学时,一方面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理解进化论学说带来很大困难。这给信息技术以用武之地: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的超媒体性,可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变动的生物进化过程随意加快,将几十亿年生命起源及生物进化过程的时间缩短,帮助学生对生命现象及生物发展进化规律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
4.从静态拓展到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生物过程。运用计算机超媒体集成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生理过程等进行生动呈现,就能使学生容易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比如:《排泄》这一章知识结构复杂,内容较丰富,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教学运用的挂图、模型及板书等都是静态过程,不便学生理解。而且,完成此教学需要大量时间,较难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运用多媒体技术集成展示的优势,连续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结构图片,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的动画,从而形象、直观、生动地表达出复杂抽象的生理过程,教学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二、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双赢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出某种“情境”。例如:在新教材《绪论》一节学习中,用Powerpoint制作,把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伴随着悦耳的风铃声,投射到大屏幕,将生物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巧用多媒体,快速突破教学难点
俗话说:用得好不如用得巧。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依据,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教学难点在课件使用过程中迎刃而解,那么这就是成功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像一些生物发生发育过程、生理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宏观为微观,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初一(下)中,循环系统心脏的结构以及瓣膜的开启方向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利用教学挂图和心脏模型来讲解,用箭头表示瓣膜的开启方向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于这些教具都是“死”的,老师只好边指导学生观察,边讲解边板书,学生在下面忙着做笔记,听起来索然无味。现在利用Flash编制的心脏结构图和动画,可以清晰地看到心脏的结构及在收缩和舒张时,通过瓣膜的开启方向来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教学程序是:先提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可相适应的呢?”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闪烁、图形的移动、定格等方式来说明心脏有四腔,与之相连的血管有哪些,播放数次,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总结心脏的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四腔壁的特点,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再播放心脏动画,提问“心脏是如何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放慢速度播放,反复两三次,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总结出心脏瓣膜开启方向由心房向心室开,心室向动脉开,由此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所学的内容,在屏幕上打出填图、连线、填空等练习题当场做,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再播放心脏图和动画,再让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按提问→观察图、动画→感知分析→总结→做练习巩固→再观察→再总结程序进行,一堂课下来,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了心脏的结构和瓣膜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效果显著。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把人体复杂的生理过程模拟出来,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形象生动,使之成为“活”的教具,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三、创设积极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的载体(比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器官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环环紧扣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脑思维高度活跃,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洁的方法得以解决。网上协作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指导者,全体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创新学习技能,包括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和网络参与技能。使教学不拘于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现阶段生物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科学知识,跟上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由单一性、单调性走向多样化和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重要资料的来源
1.展秋菊《整合信息技术 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10期。
2.刘凯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王雪梅《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2期。4.龚玉洁《浅析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应用》黑河学刊;2008年04期。
5.赵小全;许会才《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7年27期。
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
在论文形成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所吸收到的宝贵意见: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重在如何整合,创设原态情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双赢,创设积极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益都是很好的方式。
2、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它运用在生物教学中并与之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整合是指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生物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它的优势在于,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具体直观、生动形象,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内容广、多,开阔视野等。
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及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1、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故要在方式方法上很有待进一步提高。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于生物教学中的,可优化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同时不拘泥于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双赢,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
第四篇:2018电大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三
问:考核形式: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一份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字数在1000-1500字),并通过小组讨论征集修改意见。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主要内容应包括: 1.自己较熟悉并有兴趣作为教学过程改革尝试的某个学科或知识领域。(30分)2.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注明一些重要资料的来源。(30分)
3.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归纳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并提出可以进一步讨论的要点。(40分)
同时,学习者还须提交经小组讨论后自己形成的修改意见。
答: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
一、开发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凸现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阐述: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也是如此。
我校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结合校内软、硬件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探索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开发理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六性一原则”,“六性”即: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灵活性、可操作性。“一原则”即: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力争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给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氛围,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课程的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程注重了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社会性。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教材的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考虑到要体现群体间、人际间的交往活动,使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课程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强调教材的实用性。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强调实用性。介绍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一些实用软件,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本套教材中介绍了打印机、扫描仪、录音笔等计算机外设和数码像机、摄像机的使用方法;还介绍了电子相册的制作软件、音视频软件、PHOTOIMPACT图片处理软件等一些实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课程的设计是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前提,对其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定的增删,大胆增加新内容。课程的设计还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原则。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就校本课程的设计而言,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此外,校本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
三、课程框架
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主要以主题单元开发为基本框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力争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给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氛围,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遵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目标取向:
根据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所确立的学科目标,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⑴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⑵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达标 ⑶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客观地反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
四、课程类型
1、课程创新
“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发展即课程创新,是学校或教师不依赖于外部提供的课程资源而自己独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这类独立开发的课程,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也可以是某些课程板块、课程单元或课程专题。但其特点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意义。”“这类课程的内容可以与地方或学校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
本套教材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处理建构的,它既不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也不是对已有教材的校本化处理,而是在“开放式·个性化”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开发的一整套校本教材。其中有38%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信息教材中。如:金山画王软件、电子像册制作软件、音视频软件的使用,其中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使其真正成为信息技术教材而不是计算机教材。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加以统整的课程发展方式,目的是减少因学科分类而导致的知识分割,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基本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整体的、连贯的和一致的看法。”
作为边缘学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因此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应把那些反映校本特色、本地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充分吸纳到信息学科的课程资源中来。
⑴整合显性的校本课程资源
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范围远远超过教材,而且不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是那些涉及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全部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
A、来源于学校所在的城市的历史文化
在开发校本教材的“电子相册”单元时,我们考虑到榆次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开发了校本课程《榆次——我的网上家园》,以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和数码相机的使用作为载体,体现“榆次——我的网上家园”这一主题。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用数码相机去了解常家庄园和老城,并制作成电子相册的教学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新”。即:教学内容新、学习手段新、教学形式新。这一课程资源不仅有机地整合了诸如摄像知识这样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体现了校本特色。为了使校本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们还以“榆次——我的网上家园”为活动主题,举办了电子报刊制作电脑作品比赛,充分发掘了校园资源,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有九名学生在晋中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B、来源于学生生活:大自然、家庭、学校生活、社会实践等等。
C、来源于社会: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社区环境等等。⑵整合潜在的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信息学科和信息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这种意义上看,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例如: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成绩的冲破,开发的课程《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主题网页设计课,为奥运冠军们制作网页;为了吊念5.12汶川大地震设计的《伸出援助之手》一课,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自选图形进行的设计。
第五篇:企业战略管理形考任务四
4.从工商银行网站上搜集工商银行发行的各种合作信用卡,依据这些资料思考并回答:
1.工商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有哪些特点,近几年来这种竞争特点有什么变化?
2.这些合作属于什么类型,这种类型的合作与工商银行所处的竞争环境有什么联系?
3.这些合作能持续多长时间,如何实现双赢?
答:一.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和中石油联手打造的,国内第一张可在加油站使用的全国性联名卡。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除具有牡丹国际信用卡的一切功能外,还享有刷卡加油优惠和多项增值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全国加油”无障碍消费,助您惬意享受驾车乐趣。
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包括威士、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三个品牌,客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品牌的产品。下面是该信用卡的主要功能:
(1)刷卡加油便利。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可在中石油全国14000多座加油站(点击下载)轻松刷卡加油,不久更将扩大到17000多座加油站。
(2)刷卡折扣优惠。2009年12月31日前,持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在中石油加油站的工行POS机上刷卡加油,可享受1%折扣优惠。(3)24小时全国道路汽车救援特惠服务。从2006年7月1日起,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持卡人可享受双重优惠(会员价格基础上再折扣)的24小时全国道路汽车救援服务,为您驾
车出行免除后顾之忧。
(4)专项联名积分。使用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在中石油加油站工行POS刷卡加油,可累积专项联名积分,凭此积分可参加不定期的积分兑换活动。
(5)消费奖励优惠。持卡人全面享受牡丹国际信用卡积分奖励计划和不定期促销优惠。
(6)特别年费优惠。年刷卡消费满5笔或累计消费金额达到5000元人民币(含等值外币),即可自动免除当年年费,彻底免除您的后顾之忧。
(7)金融服务功能。可在中国工商银行遍布全国的近2万家营业网点、近2万台ATM、近20万家特约商户以及数十万台带有银联标识的POS和ATM上使用。
近期工商银行发行了工银多币种信用卡。与同类产品相比,工银多币种信用卡有哪些优势?目前市场反响如何?
栾建胜:今年8 月,工商银行在全球率先推出一款多功能信用卡产品——工银多币种信用卡,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的欢迎,被誉为“一张神卡走遍天下”。
相对于市场上传统的单一外币或双币贷记卡产品,工银多币种信用卡增加了外币账户种类,可同时满足持卡人人民币以及美元、欧元、港币、英镑、日元、新加坡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瑞士法郎和新西兰元等10 种外币在境内外的支付需求,产品功能极其丰富,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当持卡人在10 种外币对应的国家或地区通过万事达卡网络消费时,系统自动按当地币种记入相应外币账户,可节省1.1% 的外汇兑换手续费。在境外银联网络使用时,系统自动将交易币种折算为人民币记入人民币账户,持卡人也无需支付外汇兑换手续费,大大节约了其境外支付成本。多币种卡持卡人可以通过人民币自动购汇还款功能及时偿还各种外币欠款,还款方式便捷灵活。
工银多币种信用卡是工商银行践行“一切为了持卡人”的服务理念而进行的又一次产品创新,真正实现了省钱、省心、省力的用卡体验,是客户商务差旅、境外旅游、出国留学和跨境消费的首选信用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