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工作总结
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总结
本次讲座我们始终贯彻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方案,把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关心各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着“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长抓不懈,领导重视,教师认真执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全校师生逐步树立起了民族团结互助的理念。
一、具体工作
(一)认真落实好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以明确的工作计划为指导,做到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有全局观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我们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各民族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把德育工作作为学生整体素质来抓。为此,学校多次组织了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根据自治区关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指示,调整和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掌握学校德育的工作内容,使之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
(三)完善德育监督评价体制。以各部部长为组长的德育监督评价小组,总结去年的工作经验,对德育监督评价体制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评价内容,健全了评价标准。整个德育评价本着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评价、有奖有罚,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立足根本,营造氛围,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成效逐步显现 我们坚持将德育列入了整个教学计划,对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及常见矛盾问题的解决起了很好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坚持做到“五有”,即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评价;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的知识宣传,提高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意识。同时,我校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材,以及将讲座、课外活动等纳入德育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反思与展望
(一)我校教师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科研水平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以教育促科研、以科研带教育的良性发展的模式。
(二)在民族团结教育讲座的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在工作中过于强调对学生理论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有违德育工作的宗旨。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加入一些可实际操作的活动,比如各民族学生结对子学语言、结对子做游戏等,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还离健全、完善的德育教育模式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很多时间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忽视了身体力行对学生有着更有效的教育意义。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将更上一层楼。
2015年10月
第二篇: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民族团结教育讲座
第一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东西宽约5000公里,南北长约5500多公里,全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同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56个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的新关系,为了祖国的解放,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祖国的历史,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祖国的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统一。
而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多民族地区,现有47个民族,居住时间较长的有13个民族,即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新疆,为新疆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新疆处于西北边陲的战略要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实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权利的完全平等。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地域大小、历史长短、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应一律平等,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依仗某种优势享有特权。
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结成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民族平等是实
现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团结,因为民族团结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民族团结的实现,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间平等关系的发展。各民族只有通过团结互助,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才能在经济、文化上逐渐缩小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最终圆满地解决民族问题。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我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
二、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
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全国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巩固边防,有利于全面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民族的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新疆,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自治区安定团结,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得好。自治区就呈现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和各项工作就能蓬勃发展;否则,政局不稳定,社会混乱,经济崩溃。所以说民族团结是稳定大局的关键。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强民族团结,以反对国外反动势力的渗透和国内极少数人的分裂活动,把新疆建设成为保卫边疆的坚强堡垒。
民族平等真正实现了,民族团结就能巩固,就能更加激发起各族人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边疆的热情和责任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既需要国家雄厚物力、财力的支援,也需要汉族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帮助;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少数民族的积极支持和参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汉族同各少数民族的团结,而且还要搞好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族人民取长补短、同心协力,才能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共同繁荣,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
1、“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族人民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这是党中央在1981年7月提出的很快得到全国各族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和欢迎,迅速为大家所接受。“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决心和意志,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还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客观事实,也是我们正确解决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2、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重要条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就离不开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奋斗和通力合作。在搞好全国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经济发展格局,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因此,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重要条件。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说得好:“离不开的羊会被狼吃掉。”在新疆,在全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宜合不宜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已被历 史反复证明了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我们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培育起来的团结友谊,继承和发扬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美德,使“三个离不开”思想代代相传,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得到发展,把自治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3、必须在实际行动上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既然“三个离不开”思想对民族团结,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实际行动中牢固树立这样的观点:
第一、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的关键。民族团结越增强,社会的稳定就越巩固,各项建设事业就能迅速发展,各族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反之,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稳定,也就什么都搞不成。
第二、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明确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新疆的政治、经济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同时要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表扬先进,树立典型,逐步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风气,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努力做到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第三,教育学生要坚定地与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反动言行,打击他们的反动气焰。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因为这两种民族主义是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背道而驰的,也是违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
第二节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一、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生育、待客、文娱活动、节日、丧葬、禁忌等方面。根据古历史文献解释:由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自然根源。只要还存在民族差别,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的风俗习惯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人类与动物分离之初,赤露身体、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当初原始人类的共同习俗。氏族制度出现以后,才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以及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不同的风俗习惯,代代沿袭,形成传统。当民族共同体形成时,这些风俗习惯经过筛选,有的被继承下来,有的逐渐被淘汰。因此,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同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有密切联系。如:居住在北方寒冷地区的蒙古、哈萨克等族,他门衣着多为皮毛或棉的;而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傣、黎等习惯穿短袖长衣或短裙。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的生产发展水平、经济条件和经济特点有密切关系。如,从事畜牧业的蒙古、哈萨克族,因放牧流动性大,喜欢居住毡房和牦帐房,习惯食肉、喝奶茶。这就是由游牧生活和畜牧业经济特点决定的。旧社会,有些少数民族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的习惯,是生产力水平地下、社会经济落后的反映。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本民族的历史遭遇、社会斗争也有密切联系。如彝族、白族的“火把节”是反映反抗压迫和关心生产的节日。汉族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傣族的“泼水节”是反映战胜邪恶,对英雄人物崇敬的。有的是对人寿年丰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有的是对民族灾难、民族耻辱往事的回忆和铭记,或对生活中美好与丑恶事物的歌颂和鄙弃等等。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宗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有的民族风俗习惯直接来源于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禁忌、丧葬上的习俗,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则来源于宗教或受宗教的影响。例如,藏族通行的“天葬”,就是人死后其灵魂升天的宗教思想的反映。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民族有不吃猪肉的禁忌。本来,不养猪不吃猪肉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的古老的生活习惯,后来变为伊斯兰教规,使它带上了宗教的色彩。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吃猪肉就成为这些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而不完全是对宗教的虔诚和遵守教规的表现了。现在,许多人不信教,但仍不吃猪肉。由此可见,宗教信仰活动与民族风俗习惯是有密切联系的,它一经形成民族风俗就与宗教有区别了,我们不要把二者混淆起来。至于念经、拜佛、祈祷、弥撒、礼拜、封斋等等都属于宗教活动,但肉孜节、古尔邦节虽来源于宗教,但长期以来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就不能视为宗教活动了。还有起名、割礼、领结婚证后念“尼卡”,给亡人赞礼、送葬和敬“乃孜尔”等也有宗教色彩,但现已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自愿参加上述活动是允许的,不要视为参加宗教活动。
综上所述,民族风俗习惯反映生产和经济生活,表现民族历史,体现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历史传统怀有亲切感和自豪感,这就是同一民族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感情的一种表现和反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同一个民族的人,尽管居住千里之外,一旦相见,看到是穿戴本民族服饰的人,就倍感亲切,这说明民族风俗习惯蕴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共同心理感情,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在整个民族中流行,渗透于这个民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具有延续性、稳定性、全民性、社会性的特点。风俗习惯往往成为一种行为、道德规范,有的还成为全民族的“族规”,具有相当的约束力。本民族对它只能遵守,不得违反,这就是它社会性的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既然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种反映,那么它也会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样产生重大影响。当民族风俗习惯适应社会发展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对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起促进的作用,推动历史进步。如:蒙古族中延续一千多年历史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会上有体育、歌舞和集市贸易活动。反之,当民族风俗习惯不适应社会发展时,这种影响则是消极的,对民族政治和经济文化生活发展起阻碍作用。如:有些民族在婚姻方面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妇女生孩子要到室外分娩;有些民族有男不插秧,女不犁田的陋习。这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对生产发展、民族进步都是不利的。所以都由这些民族自己逐步进行了改革。
民族风俗习惯在各民族的感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极为强烈的敏感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民族往往以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否受到尊重来衡量和处理其他民族的关系。他们把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因而持友好和欢迎的态度;相反,在自己的风俗习惯受到歧视、干涉和破环时,他们就会看成是对自己民族的侮辱和损害,其结果,小则引起反感,造成隔阂,重则引起民族矛盾、民族纠纷。
由此可见,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影响在不同社会制度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在民族压迫制度下,由于反动统 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不平等的政策和歧视侮辱的政策,因此给民族关系带来的只是猜疑、隔阂、对立、分裂和仇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彻底消灭了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一次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尊重。在民族问题上不仅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恶劣影响,更重要的是给这种关系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从而使民族关系进入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偏见、民族隔阂并没有完全消除。出于种种原因,有些人还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甚至违法犯罪。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还在利用这些问题挑起民族纠纷,骚动反汉排汉。国际敌对势力明目张胆地支持我国内部的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加紧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切不可认为是生活小事而漠然处之。
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个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毛泽东早在1938年时就指出:“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禁止任何对他们带侮辱性与轻视性的语言、文字与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还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
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红军在长征中快要进入甘肃泾源县回族聚居区时,曾发出通知,不准把用猪肉做的食品带入回族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回民支队专门请阿訇宰牲畜。现在政府规定,对禁猪民族的肉食要单宰、单储、单运、单售,不得与其他肉食混杂,供应他们的糕点也是用此办法。国务院还规定了民族节日的放假制度。因为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的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就是从民族平等团结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为风俗习惯不同,而予以歧视和侮辱。任何一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也要由那个民族的干部和群众自己决定,不能由别的民族或个人去干涉或包办代替。另外,也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去衡量别的民族和要求别的民族,更不能以个人主观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任何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刺激或伤害民族感情。因此我们对待民族风俗习惯不能随意开玩笑,不能强迫少数民族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不能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禁忌。只有这样来全面认识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能不断改善民族关系,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民族风俗习惯,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即不能把它看成是完美无缺的,一概加以肯定,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完全否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族习惯,根据它对社会进步、生产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身心健康影响的好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优良健康的,如许多民族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摔跤、射箭、赛马、赛龙舟等体育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组织规模宏大的物资交流、集市贸易、繁荣经济等等,二是一般的,如饮食是好、服饰装束、交流礼仪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三是陈规陋俗,如“赶琵琶鬼”,“生产忌日”、一夫多妻等。第一种类型符合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对民族的进步发展有积极作用,并且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也得到国家的 鼓励和照顾,应予提倡、发扬并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第二种类型对社会主义事业,对民族的发展繁荣,虽无积极作用,但也无害,一般可听其自然。个人自动改的,也不干涉,自愿坚持的也不歧视,有困难的予以照顾。第三种类型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不利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不利于民族团结,一方面要在本民族人民觉悟提高的基础上,有本民族人民自觉地进行革除,党和政府对此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积极宣传教育,启发引导,帮助该民族尽快革除那些陈规陋习。整个国家不改革,没有出路,各个民族不改革开放,也不可能发展进步。只有不断地对落后的风俗习惯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新风尚得到发扬光大。
三、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常言道:“入境先问俗”。新疆原有13个民族,现有47个民族,少数民族95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2.42%。在新疆熟悉少数民族特别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尔、塔塔尔、乌兹别克、东乡、撒拉、保安等十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处理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是十分重要的。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饮食
饮食是各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都是禁猪的民族。他们忌讳养猪,不吃猪肉,还禁食驴肉、狗肉和死亡的畜肉,禁食动物的血。蒙古、锡伯、达斡尔族除羊血外,其它动物血也不食。塔吉克族和一部分回族禁食马肉。
少数民族特别重视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因此不得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澡堂、火化厂等有碍卫生的设施。不要在水渠、水池、涝坝附近洗衣服,更不得洗杂碎。不要在涝坝内游泳、洗澡,不要把脏水倒入水渠、水池或涝坝内。在民族杂居地区和民族杂居院落,不要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涝坝内打水,要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进自己的桶盆内。总之,杜绝一切引起水源污染的行为。
(二)节庆
除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外,各民族还有一些自己的节日,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按照伊斯兰教规定,在封斋一月期满时开斋,即为肉孜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杀生畜祭祀“真主”,在肉孜节70天后举行。这两个节日来源于宗教,但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成为民族的节日。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着节日盛装,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食物,互相拜节,以示祝贺。按照习惯,回族过肉孜节比较隆重,而维吾尔、哈萨克民族则注重古尔邦节,蒙古族、锡伯族和汉族一样都过春节。
(三)文体活动
新疆各民族能歌善舞,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凡过节日、喜庆、集会时,常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麦西莱普”:是维吾尔族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多在农闲时举行,一般有几个人发起,邀请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中在一起唱歌,跳舞及作各种游戏。摔跤:就是角力,新疆少数民族都爱好这种体育活动并有独特的摔跤形式。赛马:多有十几岁的青少年参加。刁羊:是哈萨克族庆祝大喜事或欢迎贵宾时举行的体育活动。刁羊由主持人拿出一只山羊,割下羊头,然后由参加刁羊的人飞马夺羊,夺得者即为优胜。“姑娘追”:是哈萨克族喜爱的文体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借助表演骑术来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射箭:是蒙古族、锡伯族喜爱和擅长的传统体育活动。
(四)丧葬
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进行土葬。人死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 到挖好的墓地(麻札)入葬。不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不要帮助抬尸体,埋葬时不要去墓地观看。但可以参加追悼会或去死者家里进行慰问。人死后的第7天、40天和一周年,死者家属要举行悼念和敬“乃孜尔”(请人吃饭、念经、)仪式。
(五)礼仪
新疆各民族都很重视文明礼貌,非常热情好客,交谈时忌讳擤鼻涕、打哈欠、放屁。
(六)如何在少数民族家里做客
新疆少数民族有许多风俗习惯,我们到少数民族家中做客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到少数民族家里做客时,衣冠要整齐、干净。夏天做客时,不要穿短裤背心和光脚拖鞋,否则被主人认为是不礼貌。另外发式和面容也要修饰一下,女同志不要披头散发,男同志的胡子要刮干净,这不仅是自身文明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言谈和举止要文明,特别是不要在主人家里放屁、擤鼻子和吐痰。这是少数民族最反感的。进门时,一定要让年纪大的先进去。入席时,应让年纪大的做在正中或首席。在少数民族家里做的位置也有讲究,一般不要自己乱坐,特别不要坐在别人床上,最好听从主人安排。到哈萨克毡房里,不要坐床,可以做椅子、凳或铺的毡子上。坐在上面要盘腿或跪着坐,不要把两腿伸直,更不要把脚底朝别人。
到少数民族家里,不要带它们禁忌的东西。如进哈萨克族家中或毡房,不要带马鞭子。进满族家里,不要带狗皮帽子不要穿用狗皮做的大衣。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家里,不要带猪肉或用猪肉做的食品。
新疆少数民族都非常好客,来了客人他们非常高兴。一般都用各种食品或饭菜来招待客人,而客人也应讲究文明。在吃东西时,不要狼吞虎咽,在吃肉吃菜时,不要满盘子乱选乱挑,在吃馕或油饼、馓子时,不要整个拿在手里啃,而要掰开后在吃。主人敬酒时,无论什么情况,应先把酒杯接下来,向主人表示谢意,不能喝可以呷一口,向主人说明情况,把酒杯还给主人。客人的餐具中最好不要剩下食物,也不要把食物乱扔在地上。饭后餐具未收拾,客人不要急于离开。饭前后必须洗手,洗手后不要乱甩,要用手巾擦干,防止水点溅在别人身上。
维吾尔、回、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只有青年妇女在家,外人不要进去,对新婚夫妇的房子也不要随意闯进去。见到门上挂红布条子,这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就不要进去。
遇到少数民族家请客,一般要准备些礼物。由于民族不同,习俗各异,带的礼品也不尽一样。如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家做客,一般可带方块糖、冰糖、砖茶、水果糖。清真饼干点心和瓜果之类的东西。如遇到“乃孜尔”(祭事),则可带少量的方块糖、砖茶等。如遇到“托依”(喜事)则可带花布和绸缎等。送礼时,一般由女性交给女主人,男主人是不接受礼品的。如到蒙古家里做客,除了带些饼干、糖果之外,最好带上一两瓶酒。第一次进哈萨克毡房时,也要带些礼品。一般可带些茶叶和糖果,茶叶交给女主人,水果糖可以直接分给他们的孩子。
到少数民家里做客时间,除了有约定的时间之外,一般是下午或傍晚去为好。在信仰伊斯兰教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时,最好节日的第一天不要去,去拜访时,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客人往来多,主人较忙,以每家作十分钟为宜。
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加以尊重,就能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从而使民族团结得到加强。思考题: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是什么?
2、什么是“三个离不开”思想?为什么说“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条件?
3、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二章 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基本政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
一、什么是宗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帝、神、佛、真主或别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形式,来错误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头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它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是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一些现代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有比较完备的表现形式,如宗教经典、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宗教活动场所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存的,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极其愚昧无知,不懂得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的变换,风雨雷电的产生等)不能理解,对自然灾难(如洪水、风暴、地震、猛兽、瘟疫等)无法抗拒,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如梦境、幻觉、生老病死的)无法说明原因,感到神秘和恐惧,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一定有一种主宰的神,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并加以崇拜,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因此,最初的宗教可以说主要是一种自然压迫的产物。原始人的宗教信仰,根源于自然力的压迫,是对人类和自然界做出歪曲解释的结果。
在阶级社会里,反动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意扶植和利用宗教,把宗教作为麻醉和控制群众的重要精神手段,便人为地巩固和加深了人们的宗教信仰。所以,在阶级社会里,剥削制度、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存在,是宗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宗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一部分人中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灭。但是,因为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发展,旧社会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以及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还需要长久的奋斗过程;还因为某些严重的天灾人祸所带来的种种困苦,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摆脱;社会主义阶段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部分人中的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地还会长期存在。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并不是永恒的东西,它将不可避免地会消亡。但是,宗教消亡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当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灭了私有观念,消灭了城乡、工农、脑体差别,人们的思想水平极大地提高,科学技术极大地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社会和自然界已不是压迫人们的异已力量,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在一切客观条件具备之时,宗教才会自行消亡。
二、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规律的原理,科学地阐明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以信仰和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形式来错误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它是一种颠倒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宗教本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其社会作用的表现也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宗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列宁曾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宗教对劳动人民来说,是精神麻醉剂;对剥削阶级来说则是麻醉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宗教教导劳动人民放弃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以幻想代替现实,安于忍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带来的苦难,放弃斗争,把幸福的憧憬寄托在来世。宗教在精神上的麻醉作用,也正表现在这里。第二、宗教在历史上通常是剥削阶级控制和利用的工具。因为宗教能够为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作辩解。一切宗教都宣称世界是神创造的,神主宰一切。而剥削阶级统治人民时,总是说自己是“奉天承运”“君权神授”,宣扬自己的特权受之于天,劳动人民被压迫的地位和处境定之于命,一切皆由神安排。谁要起来造反,谁就犯了“逆天大罪”。宗教还公开宣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这样做人,死后灵魂便能升天堂。相反,如果犯上作乱,死后灵魂便要下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这种说教,对维持剥削阶级的统治是极其有利的。
第三、近代以来,宗教曾是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一种精神武器,是文化侵略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就通过 东正教会在中国建立侵略据点。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美、英等国的传教士中不少人为侵略中国或搜集情报,或出谋划策,充当爪牙。他们还要帝国主义开办学校来征服人心。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西方基督教会在我国办有20所大学,300多所中学,5000多所小学,在这些学校里,对学生实行奴化教育,灌输崇洋媚外思想,培养效忠帝国主义的奴才。
第四、宗教阻挠科学事业的发展。宗教和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宗教的传播,必然要阻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都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直到他死那年才出版;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在修道院的监狱中被监禁了24年;意大利唯物主义哲学家布鲁诺被宗教法庭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西班牙教会从1481年至1808年中先后判决34万人为“异端”,用火刑烧死约32000多人。
第五、对宗教要坚持唯物史观,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宗教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总的来说,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起了阻碍作用和麻痹作用,这是宗教的本质和主导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否认,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某个阶段或一定范围内也曾起过积极作用。早期的宗教教义,有谴责邪恶、鼓励行善、赞美和平、安宁等内容。在社会道德方面,宗教关于不盗窃、不淫乱、不杀人、不诬陷等戒律,客观上起到了调整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安宁的作用。在文化艺术方面,宗教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给人类文化遗产留下了珍奇。我国历史上有些农民起义就利用过宗教,如东汉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清代的太平天国起义等。欧洲中世纪,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起义也曾利用过基督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革和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宗教不再是剥削阶级利用的工具;已经摆脱了外国宗教势力的控制;已经废除了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宗教活动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与制约;宗教人士大多数是爱国的,是拥护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些正是我国现在宗教的特点,也是同阶级社会里宗教的重大区别。但这决不是说宗教的麻痹作用不存在了,宗教是“鸦片”的观点过时了。应该看到,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质上是保守的消极的。宗教观念有它稳固性,这种意识形态的改变是相当缓慢的。
三、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
1、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邪教的“教”并不是指宗教的“教”,而是特指一类邪教的说教、邪恶的势力。邪教组织不同于正常的宗教组织,它是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人心,发展和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组织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拯救人类为幌子,散布迷信邪说;都有一个自称有超自然力量的教主,作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偶像;都是以秘密结社的组织形式控制信众;都不择手段地敛取钱财。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是邪教组织的六大特征。
古今中外,所有的邪教组织都打着宗教的旗号,但邪教与宗教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中的神、人是有别的,再有权威,再德高望重的教职人员(僧侣、主教、神父、牧师、阿訇、道长等)也不得自称为神;邪教主却自称为神。基督教信奉“上帝”、佛教信奉“佛祖”、伊斯兰教信奉“安拉”、道教信奉“太上老君”等等,他们的教职人员,称为“神的仆人”,不是神的本身或神的化身。邪教的教主则自封为“神”、“主”、“天皇”,他们集神权于一身,扮演着“救世主”、“主宰世界”的角色。
宗教活动是在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内公开举行的,而邪教则经常进行隐蔽的活动。
僧侣在寺庙中公开讲经,主教、神父在天主教堂中公开布道,教民在教堂公开举行教务活动,这些都是人们所常见的。而各种邪教均有其严密的组织结构,采取诡秘的联系方式,开展诡秘的非法活动,其内容不易为外人所知晓。参加该组织的人往往是许进不许出,一旦知道其内容的信徒想脱离该组织,就会受到威胁、恐吓,甚至遭到绑架或谋杀。
宗教主张与社会相适应,而邪教则反人类、反社会。
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善行”等,都力求呼应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而邪教则使用欺骗,恐怖的手段,对抗政府,敌对社会,残害生命等。如奥姆真理教企图建立以“奥姆佛法”为基础的“自治国家”。他们拥有兵工厂,生产武器,研制“沙林”毒气,并制造了震撼世界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宗教不允许教职人员骗财敛财,而邪教教主则大肆掠夺别人的财产据为己有。
美国“上帝之子”会教主伯格要求信徒“将所有的财富和爱奉献给上帝”,日本“统一教会”以看手相等为手段,大搞所谓“灵感商法,”骗取信徒钱财,仅1992年就强行募捐2600起,金额达70多亿日元。
宗教有自己的典籍和教义,邪教的所谓教义都是危言耸听的歪理邪说。
基督教劝人博爱,宽容,忍耐;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宽大能容;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吉庆等。而邪教的教义则颠倒是非,以“邪”为上。他们大肆宣扬世界末日的来临,鼓吹他们就是“救世主”。如“奥姆真理教”的教义,就宣扬“世界末日”和“世界最终战争”,鼓吹教主麻原彰幌是救世主。
综观当今世界邪教,都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恐怖 之源。“邪”到极至,教主不惜牺牲教徒生命,制造集体自杀或绑架,爆炸事件,其残忍、疯狂之举令世界震惊。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世界10人以上邪教自杀事件超过27起。如1993年美国“大卫教”教主考什雷纵火集体自焚,86人葬身火海;1997年38名美国“天堂之门”教徒,与教主一起自杀;2000年3月,乌干达“恢复上帝十戒运动”邪教组织530多名教徒集体自焚等。
由此可见,邪教既不是宗教组织,也表示宗教派别,是一个与社会、与人民大众为敌的邪教组织,各种邪教都具有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反社会的本质。因此,邪教是附在社会肌体上严重危害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毒瘤”。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法轮功”与邪教共性同根,具有邪教的一切性质和特征。它宣扬“末世论”,大搞教主崇拜,实行精神控制,编造歪理邪说,大肆敛取钱财,从事诡秘活动。它不仅直接危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法轮功”的头目李洪志自称“与佛祖同日诞生”,吹嘘自己是“佛祖转世”。宣扬“地球末日论”、“地球爆炸论”等,编造“消业说”。以“真、善、忍”做幌子,用健身、治病来引诱人,用“地球爆炸”等来恐吓人。大量出版书籍、画像、音像制品、练功服、徽章等“法论功”系列产品,骗取练习者的钱财。组织策划危害社会的行动,非法集会、游行、围攻学校、报社、电视台、政府机关等。在李洪志的鼓动下,为求“圆满”、“升天”,许多“法轮功”痴迷者走上杀人和自杀的道路。迄今为止,据有关部门统计,因痴迷“法轮功”歪理邪说,自杀和拒医拒药致死的已超过1600多人。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依法取缔了“法轮功”邪教组织,并对其邪教活动予以坚决打击。
2、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人们往往把宗教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从认识论上讲,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虚幻和歪曲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有神论观念,但封建迷信不属于宗教范围,不能把宗教与封建迷信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一种世界观。各种宗教如我国的五大宗教,一般都有自己的经典、教义、教规、戒律,这是宗教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表现。而封建迷信,如占卦、算命、扶乩、驱鬼治病、阴阳风水等,始终不过是一种庸俗、低劣、粗陋不堪的骗人伎俩。
各种宗教都有依法成立的组织和团体,有比较规范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宗教教职人员都有明确的身份。而封建迷信总的来说是散漫的、无组织的、分散的、个别活动的。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神汉、巫婆,其目的就是为了诈骗钱财。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保存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始终是一种腐朽没落的东西,是一种社会公害,它妖言惑众、扰乱人心、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1998年初广东某镇,一座40米长的桥梁被当地丘姓人炸毁了,原因竟是一位风 水先生说这座桥破坏了该宗族的风水,致使该宗族的人多年无人当家发财。
前几年,河南某县曾刮起一阵乱建寺庙之风。25个乡镇中,有庙的占23个;600个行政村,建庙的达259个,6个乡60%以上的村有庙,其中一个乡含23个自然村,竟村村有庙。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而且毁坏了大片的山林和良田。
江西某村一位乡医标榜自己为“神医”,利用人们缺乏医学知识及迷信心态,多次投毒,并制造出“人瘟”的说法,然后予以救治,从中渔利,结果造成6人死亡,160余人次中毒的恶性事件。
对于利用封建迷信进行图财害命、危害社会的活动,必须坚决予以取缔,依法惩制。但对于群众中的一般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则要批评、教育和制止,并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来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逐渐消除
封建迷信对他们的影响。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进行无神论教育,是整个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
是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振兴中华是历史赋予的光荣
任务。我们青少年应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无神论思想武装头脑,树
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人
生,从而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第二节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一、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信仰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一般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第一、长期性。
我国宗教状况虽然起了重大变化,但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并未完全消失,宗教仍将长期存在。宗教有它自身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只有当共产主义已经实现,社会和自然再不成为压迫人们的异已力量的时候,宗教才可能走向消亡。而在这以前,宗教的长期存在是必不可免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宗教从产生到消亡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宗教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第二、群众性。
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传到中国以后,都经历了深刻的“中国化”过程,并有了各自众多的信徒,加上中国固有的道教以及某些少数民族信奉的其他宗教,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共有几千万人。新疆的各种宗教教徒,占到新疆全部人口的60%左右。在教徒中间,几乎包括了各个社会层次的国家公民。因此,在我国,尤其在新疆,宗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宗教问题无疑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问题。第三、民族性。
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信仰宗教,有的过去还是全民信徒。宗教影响深入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民族的心理素质。宗教问题常常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宗教的民族性不容忽视。第四、复杂性。
宗教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信仰问题,但它又往往同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涉及到群众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以及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情况十分复杂。再者,宗教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宗教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宗教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宗教的教义、教规、礼仪、组织各不相同,思想体系纷繁庞杂,就是同一宗教内,也因历史和社会原因,而形成不同的教派,以致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之间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都增加了宗教的复杂性。第五、国际性。
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宗教信仰不受国籍和民族的限制。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现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基督教、天主教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的宗教信仰,影响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反面。正因如此,世界范围内的种种政治斗争,也往往是在宗教的旗号下进行的。当前,国外某些敌对势力利用“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想体系,对我们新疆进行渗透,破坏新疆的民族团结,煽动新疆同祖国大家庭的分裂就是证明。这也是我们在对待宗教的国际性时的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课题。
二、新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新疆地处东西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宗教的传播和汇聚之地。古代盛行于世界的许多宗教都相继传进新疆。
伊斯兰教,在我国旧称“回教”、“清真教”等,是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神教。“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即信仰真主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信奉《古兰经》是真主“启示”的经典;信奉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真主的“前定”并信“死而复活”、“末日审判”等。
伊斯兰教创立不久就传入我国。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10世纪中期,喀什是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中心。到13世纪,伊斯兰教逐渐传入阿克苏、库车、焉耆、伊犁等地区。15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吐鲁番地区占据优势。15世纪末又在哈密地区占据了重要地位。于是,伊斯兰教在新疆广为传播开来,扩及全疆。
新疆还有喇嘛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萨满教的多种宗教。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为最多。新疆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人口约800多万,占新疆总人口的60.7%。
佛教在新疆流传最久,长达2000多年,至今为新疆蒙古族、藏族所信奉。在汉族、满族、锡伯族中也有少数人信奉。蒙古族信奉的佛教叫喇嘛教,有藏传佛教,它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支派。佛教于公元前6至5世纪产生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公元前1世纪中叶,佛教沿“丝绸之路”南道经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首先传入于阗,后又从中亚沿北道传入喀什。以后,佛教沿南北两道继续东传,且末、若羌、莎车、叶城、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相继兴起了佛教。从公元7世纪起,除高昌等少数地区外新疆佛教开始趋于衰落。
东正教是新疆俄罗斯族信奉的宗教。东正教的传教士最初进入新疆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在新疆目前主要有少数汉族人信奉。在新疆历史上还曾经流传过祆教(又称拜火教)、摩尼教,现已绝迹,信奉萨满教的人也很少。
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宗教信仰自由和基本精神
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即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 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说,不论信教不信教,不论信仰什么宗教,也不论何时信教或不信教,都有自由,都受到法律保护。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对宗教信仰的基本政策。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根据我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客观实际情况制订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性政策。它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根据信仰自由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存在。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建国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历届宪法中相继用法律形式固定了下来。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以下基本精神: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只是要求他们不得进行反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宣传,要求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和干预教育”。(《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自由选择的个人私事。党和国家制定这一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但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来说,宗教信仰不是个人的私事。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对普通公民而言,而不是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说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只能是无神论者,而不能是宗教信徒。
第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完整的,包括信教和不信教都有自由。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公民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违法的。在信教群众占多数的地方,尤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原则。
第四、法律保护宗教信徒的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但利用宗教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活动,不属于宗教信仰自由范围。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不适用于利用宗教进行非法、违法犯罪活动的分子。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自由选择的个人私事。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一切宗教都绝不允许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计划生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入教、出家或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允许私人擅自开办经文学校或经文班;绝不允许借宣讲“圣战史”挑拨民族关系与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关系,煽动宗教狂热;绝不允许利用宗教进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为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宗教信仰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公民个人私事的范围。
(二)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是根据宗教发展规律制定的。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同时,我们又是辩证唯物论者,懂得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宗教在社会主义时 期还将长期存在。我们共产党人正是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宗教发展规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避免犯主观随意性的错误。
2、是由宗教信仰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宗教信仰问题是思想领域的问题,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说服教育,不能强迫命令,只能正面引导,不能禁止或打击,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不能采取粗暴的方法,更不能采取“专政”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让人们在实践中去认识真理,逐步地使群众自觉地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是由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我国各族人民,不论信教的还是不信教的,都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而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只是在思想信仰上有着差异。这个差异比起他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来说是次要的。只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能团结广大的信教群众,使他们同其他人民群众一道,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4、是由中国宗教的国际性特点和影响所决定的。我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国际性的特点,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会地区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发展,宗教界的对外联系必然增多。因此,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团结,增进彼此相互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无神论者的宣传教育
无神论是指否定一切宗教信仰和鬼神迷信的学说,是一种否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上帝圣灵存在的哲学。它同有神论是根本对立的。无神论的基本前提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除了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培养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必须坚持无神论,摒弃有神论。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加强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把无神论教育同科学普及教育结合起来,把无神论教育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武装他们的头脑,将他们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青年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避免误入宗教的迷途。
首先,青年学生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自觉抵制宗教的影响。
其次,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使自己逐步掌握正确观察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用无神论战胜有神论,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再次,青年学生要坚持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保护自己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党的宗教政策一再强调,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允许宗教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强迫或劝诱青少年入教学经的行为,是与党的这一政策相违背的,也是违反我国宪法的。各族青年学生应该坚持执行党宗教的政策,特别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不要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放弃在学校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权力。
宣传无神论是符合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坚持辩证唯物论,反 对唯心论,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不过,在宣传无神论时不要到宗教活动场所去进行,也不要在信教群众中直接发动有神无神的辩论,宣传上也不要用刺激性的语言伤害信教者的感情,应该注意宣传无神论的政策界限。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是新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政局稳定,经济建设成败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才能顺利解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战略任务。这也是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在新疆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神圣职责,在完成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战略任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思考题:
1、什么是宗教?宗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呢?
3、什么是无神论?为什么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第三篇:民族团结教育讲座教案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为了让民族团结走进校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团结意识,接受民族团结教育,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校园内形成友好、和睦、互助的和谐关系,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教学处的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在这做一期有关民族团结的讲座。
讲座开始之前,首先我向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希望全体师生自觉遵守会场纪律,不交头接耳,不随意走动。
2、不要再会场内看书、玩手机或做与讲座无关的事情。
3、自觉维护各班级、各中队坐在区域的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杂物。
4、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刻乱画,不踩踏桌椅。
5、要认真听讲,对照反思。
6、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营造“友好、和睦、互助、联合”的良好氛围,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校园里的同学之情。
青少年应如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讲座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深入理解“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主题的思想,是我们党对民族平等和团结基本理论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教育学生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以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为维护和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讲座重点]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的理解
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认识
3、青少年如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讲座难点] 1.如何准确全面地理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论 2.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讲座时数] 2学时 [讲座内容]
一、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一)民族团结的概念
视频导入:大爱无疆---阿尼帕.阿力马洪老人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二)回顾新疆民族团结的历史
视频导入:四代中央领导在新疆 1、1982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大会决定把每年的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
2、“三个离不开”是“两个离不开” 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视频导入: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
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当时的提法是:“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谁也离不开谁”。不久发展为“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一定要在各民族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简称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不仅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决心、意志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客观事实。它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新型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经验的科学总结。3.“五观”教育的提出
1998年初,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在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五观”)宣传教育的指示,“五观”教育遂成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使我区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自治区党委将“五观”内容规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4、“四个高度认同”教育
进入21世纪,即2004年,第2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及随后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自治区党委提出了在以往“五观”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四个高度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在新疆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赞歌。今天我们中职学生要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份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世代传唱民族团结之歌。视频导入:新疆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她是我妹妹
三、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新疆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人民内求统一、外御强敌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携手共进、建设家园的开拓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人民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团结史。作为中职学生,我们不仅要在校园内团结同学,更要把这种精神带到工作岗位上,与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为建设美好的新疆而奋斗。视频导入:民族团结模范医生——杨忠贤
作业:
写一篇有关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000字。
第四篇:民族团结讲座
策勒二小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教育讲座 二小教职工认识到,稳定是新疆的第一任务,作为教师,要有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和政治意识,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是尖锐对立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各种极端宗教势力分子大肆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分裂祖国,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敌我矛盾。因此,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就必须要同各种民族分裂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面临的反分裂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全体师生一定要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定要认清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提高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的坚定性。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决不能让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否则后患无穷。我们要做实实在在的、深入细致的工作,要采取得力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的认识,彻底认清民族分裂势力的险恶用心。
第五篇:民族团结讲座
简报
理塘县城关小学 2016年6月7日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使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积极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民族和睦、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6月7日,理塘县城关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全体师生参加听讲。
学校领导马校长从认识加强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藏区民族宗教演变与新型民族关系形成、藏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现代文化引领对藏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的贡献四个主要方面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详细的介绍。
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详实准确的数据、独到犀利的视角,分析、讲解了民族团结对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的思考,引导大家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与暴恐问题,加强“四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三个离不开”的思想防线,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让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深入了解了脚下这片热土所承载的厚重历史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对维护藏区稳定、发展藏区经济的重要性。通过讲座进一步增强了我校民族团结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思想理念在我校师生队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抄送:理塘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