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有感
读《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有感
看到《宣言》当中的如下段落: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
深感体会,阶级确实无处不在,在身边就如,学校的领导与广大的学生群体,学生总是要求学校要改这样,改那样,所谓争取权利。
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原因其实就是双方本来就是两个阶级,是不是压迫与被压迫不好说,但起码是管理与被管理。
有听闻“学生会发威使饭堂降价”的事情,北师大珠海分校食堂涨价在学生会的干预下,被责令调回原价,今后,还会对食堂擅自涨价行为罚款1000元。由于此次食堂降价是该校学生会积极促成的,很多广州的同学都呼吁自家学生会与之看齐。
说近点的就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其学生会的努力之下,可以做到让学校的办公室空调开放时间与学生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自修室,饭堂的空调开放时间同步。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但也不多,否则就不会让人津津乐道。但似乎,举这样的例子刚好与学校与学生两个阶级论有矛盾,因为按照《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当中:“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 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校方的让步不完全是在与学生群体的抗争做妥协,而是迫于外在的压力。
双方的博弈是应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而讨论平等与不平等不是在两个阶级之间讨论的,应该实在同一个阶级里面讨论的。显而易见,校方与同学是两个阶级,如果是同一阶级,在平等的条件下,这样的故事应该多不胜数,而不是在微博上让同学们津津乐道。
所以正如我之前所说,在无所谓无平等可言,而且会涉及利益的争夺,同学们期望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权益,不是自欺欺人么?
跳开话题讨论,不自己主动联合起来,有所行动,而在网上以不同的形式怪责学生会的不作为,这样的“包青天”情结有意义么?虽然学生会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把希望放在起身上的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回归正题,从学校里的阶级问题,延伸到社会上就更为明显。
从我国的国情、宪法当中可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可以理解为除了少数敌人的广大人民是作为我国的领导统治阶级。
但是实际谁都知道,作为领导阶级的我们在纳税的同时,在特殊群体享受着特供的食物,水,还有空气的同时,却在为这些问题苦恼着,反抗着,亦或是习惯着,麻木着。
正如马克思所说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各种独特的等级,那他总结出对立阶级的压迫与被压迫,又是否看到阶级内部对立等级的压迫与被压迫?亦或是这已经不是对立等级的问题而进化到对立阶级的问题?那是否会也会像《宣言》中:“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 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最后我们会与享受着“特供”的群体来一场最高形式的政治斗争——战争,而同归于尽?
引用韩寒在厦门大学做演讲的一些话: 其实中国是有成为一个文化大国的潜力的,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要主编一本杂志到现在都没有出版。然后呢宪法上有规定,每个公民都拥有出版的自由。但是呢我们的王法又有规定,就是呢领导有不让你出版的自由。这个杂志在很多地方在审查上遇到了一些问题:里面有一幅漫画,漫画里是张图,主人公是个男的,他没有穿衣服——当然这是不可以的嘛,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我们不能露出那个阴部在公开的杂志上——但这个我认可,我觉得没有问题。所以我特地把那个杂志特别大的一个logo把它放在不合法的那个部位。突然之间就是出版社和审查人员告诉我们这个不可以,你把这个人的中间这个地方挡住了,这个是在暗喻“党中央”。我的反应和大家一样——我被雷到了。我当时脑子里就在想,朋友,把你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放在文艺创作上而不是文艺审查上那该有多好。
这就是我们领导阶级当中身处弱势等级的无奈,或许在各种各样的斗争当中有所胜利,但是往往被迫妥协的是我们,那这样有意思吗?这还值得我们爱国吗?
回到大学生生活的角度,用陶行知的话总结:专制国要有服从的顺民,必须使做百姓的经常练习服从的道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大家不知不觉地只会服从了。共和国要有能自治的国民,也必须使做国民的时常练习自治的道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们也就能够自治了。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国体上看起来,我们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
第二篇:读共产党宣言(资产者和无产者)有感
读共产党宣言(资产者和无产者)有感
共产党宣言,喜欢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章第一节如是说。可能出除了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所经历的所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的存在,历史也不允许原始社会那种低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社会现象。所以低级的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斗争,但没人希望存在于原始社会。就像有时候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平庸,原始社会亦如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算进入到共产主义又能如何,只会让人止步于此。如果这个宇宙有比地球更高等的文明,人类就会毁灭于此。就像战争有时候会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阶级社会亦如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无疑是一个进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适者生存说明了这个道理。
列宁1919年在《伟大的创举》中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体,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部分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其实有阶级这个社会才不会停滞不前,每个人才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就算占有的财富不同又能如何,每个人都自己的活法,就算身处贫民窟也不一定不幸福,身在豪宅也不一定高高兴兴。
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当时的发展程度怎样。其实每个人都是想归自己所有。
最后,每个人到处都打着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所有人之间的团结和协议的口号,那么这个世界又该如何
如果每个人都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所谓阶级不阶级,每个人都如是。如所有人都获得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
第三篇:《资产者和无产者》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资产者和无产者》读后感
听到“共产党宣言”的《资产者和无产者》,本以为会是深奥复杂而又空洞晦涩的理论的堆积,以至于怀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慢慢翻开,欣喜的是,第一遍,就被这酣畅雄壮的语言深深吸引了,开始的偏见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浅尝了语言的瑰丽,便开始渐渐深入其中,从文字表面的内容归纳到联系当今社会的反思总结,从中,了解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特点和无产阶级的形成以及二者的阶级斗争,学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进行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情况的再思考。我想,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显示出来资本主义一定的优越性,然而,缓和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虽不是指日可待但终究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核心思想和内容概述
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资产阶级时代的阶级对立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的对立。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首先,文章提纲挈领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点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在过去的各个时代,从奴隶社会的贵族、骑士、平民、奴隶的对立到封建社会封建主、臣仆、农奴等的对立,都是不同等级、多层阶级之间的对立,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也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只是用新的阶级对立的形式代替了旧的,且将阶级对立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2.资产阶级的产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其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都伴随着政治上的进展,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相互适应,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的产物,世界市场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工厂手工业不再能满足需要,因而产生了蒸汽和机器引领的工业化大生产,工业中的百万富翁逐渐积累资本,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政治上的权利,资产者从封建主统治下武装和自治的团体变成现代社会取得了独占的统治权,现代国家政权也不过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委员会。
3.资产阶级将全部社会关系变为只剩下交换价值的“现金交易”,造成了世界性的生产消费以及社会状况的不安定和动荡。
在讲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之后,宣言着重阐述了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对全世界的影响,这也是后文无产阶级必将取代资产阶级的原因和铺垫所在。资产阶级为剥夺剩余价值而获得利润,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公开、无耻、直接、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受
金钱关系支配的社会影响,温情的家庭亲情也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想深入人心。
受资产阶级开拓世界的市场的影响,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民主文化、民主产业消亡,一切民族都被迫卷到资产阶级世界化的浪潮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毫无竞争力和抵制力,只能任凭资产阶级的侵袭,从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造成了世界范围的不平衡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不断变革也将引起社会状况的动荡和不安定,使资本主义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处于不稳定状态。
4.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危机和资产过剩等表面生产关系已不适应先进的社
会生产力,无产者即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力军。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资产阶级当时正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强大生产力证明了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从而推翻了封建制度,然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商业危机和生产过剩,正说明了社会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不能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正是生产力的强大已受这种关系的阻碍。生产力已成为无产者置资产者于死地的武器。
5.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壮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关系简化,除了拥有资本的资本家,以前的中间阶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形成了无产阶级的最初力量。如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又在大工业中得到了空前的壮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没落和消亡,只有无产阶级本身就是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第二,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免于灭亡,而与资产阶级斗争,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将来的利益,离开了原来的阶级立场,而加入了无产阶级的队伍;第三,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人由于理论认识的提高,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也加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总之,无论是旧社会的各种冲突还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生产环境,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
6.无产阶级处境悲惨,他们同资产阶级是从其产生之日开始的。
无产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和机器生产中处境悲惨,资本家靠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工人就像出售商品一样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在这一金钱交易中,工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种劳动力的零星出卖,使工人的地位如同商品一般,受着一切市场变化的波动。不仅如此,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更使工人的劳动力失去价值,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随着劳动分工的越来越细致,工人的劳动越来越简单枯燥,工资也越来越低,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他们只能无限的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量,高强度的重复着乏味的劳动。
如果说一个阶级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那么不可避免地就有反抗,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正是和它存在的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开始大规模集结,甚至建立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同时,大工业所造成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大大加快了联合的速度。无产阶级的运动和组织偶有胜利,也多有失败,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
7.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才能赢得自由和解放。
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被压迫阶级,已经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的条件。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以往的被压迫阶级至少能够勉强维持奴隶般的生存条件,比如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到达公社社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而现代的工人,不仅不能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反而越来越下降到基本水平之下,工人贫困的增长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无产阶级已经到了愿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到了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他们必须废除现有的全部占有方式,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斗争反抗。
8.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在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以及处境后,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而无产阶级正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生产力。无产阶级的斗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阶级的斗争,只为赢得阶级内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具有阶级局限性,无产阶级是为广大人民的独立谋利益的,势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无产阶级又在工业化大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团体,逐步发展成长起来,铁路交通等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大规模联结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而这一切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所不能比拟的。
读后感想
合上《资产者和无产者》,那个斩钉截铁的结尾如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宣言》酣畅淋漓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层层深入的论证,也令人难以置疑。但还是不禁困惑,为何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发展得好好的,反倒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步履艰难呢?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究竟何处去了呢?
联系以前的历史政治所学,不难发现针对一次又一次的商业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已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调解缓和措施,国家参与市场的宏观调控,提高了工人福利,减小了贫富差距,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生产关系,建立国家所有制;
从《宣言》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调整生产关系,加入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缓解矛盾,维持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国家所有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资本收购私人企业,这在二战后的欧洲国家较为普遍。战争的破坏使私人企业难以维持生产,为了维护生产发展,使经济迅速恢复活力,欧洲不少国家采取了资本国有化的措施。二是国家拨款新建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私人企业不愿建设或私人资本不足以支付的企业,如原子能、金融、石油和铁路等。如1981年法国社会党政府实施扩大国有化纲领后,国有企业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1.5%,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50%。总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发展,在结构上也有变化,它从战前的公用事业和军需工业部门扩大到基础工业、新兴工业以至一般制造业部门。
当然,这些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支配社会资本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形式。国家垄断资本是比私人垄断企业更高的、更集中的资本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过时,这种国家所有制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是一种威胁。
第二,国家计划调节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
《宣言》中反复强调的商业危机和生产过剩可以看出,市场有时候在调节经济时也是失灵的。因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自发性破坏作用,为了便于集中资金发展重点或关键部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主场经济基础上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对经济计划的管理和调节,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的调节,如国家进行生产投资刺激需求,政府采购商品等;另一类是间接的调节,即通过经济信息和各种经济参数(如价格、税率、利率等)来影响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罗斯福新政”就是国家对经济生活全面干预的一个显著事例。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经济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淖,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为挽救危机,罗斯福整顿银行和金融系,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给农户发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确定各企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以附上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维护退休工人、失业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总之,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国家对经济生活在干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助于维护市场功能,矫正市场缺陷,纠正市场的念头,防止贫富差距的过分
悬殊。
第三,全球化影响下,资本的国际调节;
正如《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主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如今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资本的国际化。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各地建立跨国公司,将社会化大生产带到世界各地,同机器化的大生产一同带去还有资本主义的价值和观念。另外,世界性组织,如国际贸易组织,欧盟,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也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使资本主义国家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当今世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结论
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政策和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独特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指日可待的,资本主义尚未创造其全部的生产力。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当时所看到的资本主义正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体制都不够成熟,他们由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经济危机推断出当时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一方面,生产关系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是可以调整的,正如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调节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当时表面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正的生产力的高度繁荣所致,工人所牛奶倒进下水道,并非牛奶过剩,而只是为了维持牛奶的价格而迫于无奈,至少,直到今天,资本主义的制度也没有将其能承受的生产力全部施展出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结论失去了价值,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它固有的社会基本矛盾就无法消除,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调节措施缓解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避免了社会过大的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阶级的某些权益,但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阶级的本性始终无法改变。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的很多调节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这些措施在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靠拢,这于资本主义而言是相当危险的。因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广大胜利终将是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李惠斌、杨金海,重读《共产党宣言》,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共产党宣言》电子版,/Article/Class10/200710/26145.html;
【3】百度百科,词条“罗斯福新政”,http://baike.baidu.com/view/68802.htm。
第四篇:《资产者与无产者》读后感
第一党小组:刘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在哪里?
读《共产党宣言》 第一章 《资产者与无产者》有感
《资产者与无产者》论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和必然被无产阶级灭亡,将150年前的理论运用到后来发生的历史仍然符合;150年前当时的资本主义正处在起步阶段,马克思就由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经济危机推断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站在历史的长河旁俯瞰并总结历史的高度再一次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
资产阶级在产生过程中,从在封建主统治期间是被压迫阶级,在争得自治权前的公社中的武装自治团体,在独立城市中的共和国,在君主国中的纳税成员--第三等级,后来工厂手工业时期的与贵族抗衡的势力,到最后大工业时期独占 的政治统治阶级,这样的发展过程明显是斗争与反抗的过程。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其物质利益用各种手段实现其利己主义的打算,封建社会中可恶、残忍、卑劣的部分烟消云散的同时,人们和善良、友好也随之破灭。而这些都是必 然产生的。家庭的金钱关系使含情脉脉的面纱被撕下,社会的小店家.房东和当铺老板为了争夺利益而不折手段,医生、教师、学者、律师等都成为为钱奴隶的雇佣劳动者。世界市场的空气弥漫着腐朽的气息,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就像在寻食的秃鹫。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剥夺更多的剩余劳动是不可避免的,给予工人的费用最终只能够工人维持延续后代。某个工人,某个工厂的工人,某个地区的工人,到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某个团体,某个公社,最后到某个国家。
作为党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更加积极地献身于阶级斗争中。先后在农村和城市亲自领导了多次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与工人运动。比如,1922年9月14日,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迫使路矿当局答应了工人提出的保障工人的政治权力,改善福利待遇和增加工资等全部条件,罢工取得了彻底胜利。从那时起,阶级斗争的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里,并将一直传承下去。
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变成了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和倡导者、“全球工厂”的战略中心和全球资本主义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全面地融入了世界。但是,中国并未放弃它的社会主义信念或者革命的意识形态遗产。对于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后社会主义”是一个恰当的反思起点。按照“后社会主义”的观念,改革开放是中国对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反思,并不意味着中国抛弃了社会主义及其对未来的想象,而是意味着以前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已经结束。就未来的想象而言,社会主义仍然是构想多种可能性的源泉;就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言,社会主义仍然是可供中国选择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是建党前后,第二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时期,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现状相结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论结合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共产党宣言》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体现。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理论中原始的、基础的著作,固有深入学习、借鉴的方面,但要将其发挥出时代性作用,必将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断,不断发展、完善其成为我们自己的特色理论,这样才能实现其价值,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五篇: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在老师的介绍下,这些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同时对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1880年恩格斯在《宣言》的序言中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使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是《宣言》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精辟概括。它包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原理,等等。历史唯物主义是《宣言》的灵魂,《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
通篇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发展到必然灭忙的历史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今天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57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7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4年奋斗发展的辉煌。
《共产党宣言》正文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明确指出迄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当时的新兴阶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宣言详细的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赤裸裸的金钱至上、利益主义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思想就像一句话仍然流行一样:资产阶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资产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整个战争中资产阶级的各种丑恶的嘴脸一览无余。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会因情况和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阶段,但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却是不会动摇的最终目标,共产党人在理论上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实践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具有正确的思想武装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在任何情况下对阶级斗争绝不动摇妥协,共产党人立足于现实,推动无产阶级其他部分前进的动力,带动工人群众向前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场阶级之间的斗争,不仅要消灭所有的剥削阶级,还要从根本上消灭人群划分为阶级的基础和条件。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共产党人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行动步骤,能在发展迅速的革命形势下为广大无产阶级之处明确的方向。
实现《宣言》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现实步骤。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改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必须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新世纪新阶段,重读《共产党宣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