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体会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体会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体会(一)“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由中纪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0月17日至10月25日每晚八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开篇就以“人心向背是最公正的砝码,也是唯一的砝码”解读“永远在路上”的本源,以十八大以后落马的知名“老虎”“苍蝇”为例,形象深刻阐明了“永远在路上”的必要性。专题片热播,迅速成为国际国内各大媒体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反腐阶段性的答卷,更是一部以案明纪、以案释法、振聋发聩、正义凛然的反腐教材。正如《北京青年报》刊发社评《“永远在路上”是答卷也是教材》,事实却实如此。许多的观众第一时间观看了《永远在路上》的第一集《人心向背》之后,深感震撼,中国共产党能以如此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坚定的执政信念,第一次这么全面、深入、广泛、细致地揭露众多“老虎”、“苍蝇”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后来逐步地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敛财、骄奢淫逸,以及他们的心路坠落的历程,直至一发不可收拾,走向违纪违法的万丈深渊,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记得几年前,在这场反腐风暴刚拉开帷幕之际,很多人不相信会有省部级官员成批落马,更不信***这样高级别的官员真的会被查办。之所以不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认为“封疆大吏”或正国级官员理应是普通党员的榜样,法办这些腐败高官有可能“破坏”党的形象。然而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执政党!于是,很多的观众就很想接着看第二集《以上率下》、之后再第三集《踏石留印》……他们都成了追剧的“电视迷”,我也不例外,每集必看,收获颇丰。也许很多的朋友可能还记得,今年湖南电视台《花千骨》的热播,改变了以往电视剧的播放模式,每周只周六、周日各播放两集,但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创造了一个电视剧的收视奇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播放模式,使众多的观众成为了追剧的“电视迷”。
《永远在路上》采访了苏荣、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聂春玉等多位“老虎式腐败”代表,以及还有多位“苍蝇式腐败”代表,由这些当事人亲自现身说法,还原心路历程,表达深切的忏悔。正如第四集《利剑出鞘》中苏荣用四句话概况了他自己整个的犯罪过程,“叫作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瓶,被碰得头破血流;收受别人的陶瓷瓷碗,被砸得遍体鳞伤;收受别人的书画字画,将政治生命化为灰烬;收受别人的钱财和贵重物品,使自己跌入了经济犯罪的万丈深渊。”……其势已过,其实可悲。那些曾经手握权利、春风得意的大官小官们,而如今在镜头前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尤其最令人关注的是他们的白头发,相信很多观众印象很深,把他们腐败的悲惨结局,演绎得非常到位,对党员干部有震慑力和教育意义,专题片中也讲到了中纪委点名通报批评的巨大威力,这比发文件、开会宣讲更有效果,这表明中央反腐是全面坚决的,这部片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利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反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反“四风”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在反腐中见真章、动真格。全面从严治党,绝不仅仅只是反腐败,而是要把纪律挺在法律的前面,靠纪律和规矩管住全党,防患于未然,这也是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初衷。《永远在路上》这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将让很多“边缘人”身临其境般地看清罪与罚的边界,帮助更多官员完成不敢腐、不想腐的自我教育。
《永远在路上》只是药引子,反腐败斗争关乎人心向背,“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已成为社会共识,警钟长鸣,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在路上”。最终落到实处还需要党员干部从自身增强守纪律讲规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筑牢防线,并做到沉下身,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诉求,有效解决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体会(二)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观看了2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心情。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和吉林省原副省长谷春立吉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王树森等多名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同时“亮相”,现身说法。在视频镜头中,他们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情节。无论贪官落马前后的容颜落差,还是有无诚意的忏悔;无论贪官处心积虑地追求奢靡的细节,还是不顾底线地大肆搞迷信的场景……无不让人受到触动。
名为中纪委专题片,实是反腐警示片。警示广大官员手莫伸,绝不能触及党纪国法。“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通过这个让人震撼的专题片,让我感觉中国共产党是纯洁的是有坚决反腐的,不论那些老虎还是苍蝇都是不能容忍,一个字打,我痛恨那些贪官污吏;看了《永远在路上》的专题片后更多的是让我心中鉴定选择要向党组织靠拢,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因为我相信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观后体会(三)XX年10月17日是我国的第三个扶贫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此刻,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此时间节点开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已经是党中央的坚强意志、铁的纪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对和惩治腐败永远在路上,任何人毋庸置疑,任何人不要心存侥幸,这是对关于反腐将何去何从疑问的最直接、直面的回答。二是眼下我们正在打脱贫攻坚这一场特殊的人民战争,在建党100年实现同步小康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更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检验。在这场特殊的战役中,绝不允许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发生,更不允许有违反党纪国法的腐败行为出现。
随着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连续播出,全国各种媒体纷纷点赞和发表评论。《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在大众媒体上展示巨贪们的丑事恶行,这是一种痛,也是一种自信。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个角度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是一份阶段性的答卷。同时,《永远在路上》更是一部以案为鉴、以案明纪,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而网友中也发表感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看了第一集,便能感受到党的良苦用心、菩萨心肠。”
片中曝光了***、***、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多个领导干部落马后的画面,多只重量级“大老虎”接受采访,在镜头前忏悔,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这些曾经的机密的公开,体现我党执纪、监督、问责的公开化、透明化,更体现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力度,更展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永远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的法治精神。
我个人的感悟是:无论你是谁,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将去向何处,都别低估中央反腐决心,别高估自己的贪腐手段。只有敬畏党纪国法,只有信念永不抛锚,你才不会跌倒。从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成长到坠落的轨迹来看,背弃信仰是最大的悲哀。他们都是出身贫寒人家,靠努力奋斗最终位高权重,不可否定在这过程中他们肯定有为党和人民做出过贡献,他们也曾经讨厌贪官,但最终却变成了当初自己厌恶的模样。这好比是一个跳水运动员,经过拼搏磨练终于踏上跳板,想来一次辉煌、骄傲的表演时,却忘了下面早是干涸的池塘,跌得多惨可想而知。而这水就是滋润生命、赖以生存的初心。我以为:如果谁忘了初心,就是忘了自我,忘了最初的信仰,忘了最初的善心,忘了最初的德行。他们自述在十几岁时就希望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多做有益的事情。但他们忘了初心、背叛初心的惨痛结局警示着我们:坚守理想信念片刻不可放松,背离了初衷和信仰,走向自己的反面,是最大的悲哀;每个党员就该把忠诚于党、忠诚于信仰作为毕生的追求。
观看《永远在路上》,带给我强烈的触动:职位的升迁,并不意味着道德品质、理想信念、能力素质的自然晋升,需要你在不忘初心的路途上继续前行,需要铭记只有不忘初心才可以让你不会迷失,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让你永远保存最初的那份真。一个人参加工作到退休,直至人生的最后,是自我的一次长征。在这历程中自然有很多的荣辱辛酸、得到和失去,但我们的初心是:有份工作,报答父母,回馈社会,感恩所以关心和帮助过你的人。而自从你成为一名共产党人后,你就不再只是为自己和家庭幸福而奋斗,你是为了关心、培养你的组织工作,为了哺育你的大地、养育你的人民而奋斗,因为是他们赋予了你一切,你没有任何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你只有默默奉献,方可无愧于心。因为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必须在情感上、思想上、行动上不忘初心。
《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就是一种答案,宣示着我们党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决心,同时也在号召党员干部秉持廉洁公正的从政原则,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反腐倡廉也一直在路上,这不仅仅代表了一份承诺,也是代表了一份嘱托。这部专题片给了我心灵上的触动、思想上的教育、行动上的推进,催促走在路上的我们要不时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认真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铲除心理的杂草,默默坚守自己的初心,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优良的工作作风一路前行。
第二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
中纪委又放大招了!连日来,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并迅速掀起收视高潮。落马高官现身说法,透露鲜为人知的贪腐细节,剖析思想滑坡的心路历程。以下是聘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
对于白恩培等人的腐败行为,使自己真正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憾和教育。看着这些人,哪一个过去不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这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阶段,没有时刻进行理想信念的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头脑,价值观发生偏离,堕落为犯罪分子。观看结束后,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些人在他们强取豪夺完成由腐而败的进程中,为什么会一路畅通呢?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深挖其根源有如下几点:
一、执法观念严重错误,权力异化,把党和人民赋予权利当作自己的东西。贪婪成性,手中的权力就是他们敛财、“称霸”的“法宝”。那么权力的本质是什么?权力因何而生,又应为谁而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在他们手中的权力却蜕变为强取豪夺、祸国殃民、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
二、缺乏执法监督机制、体制漏洞,民主建设形同虚设,出现利用手中职权为所欲为,以个人意识代替法律。从外部环境分析,这十几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阶段。新旧体制转轨,两种体制并存,思想意识形态多元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体制上漏洞为他们的犯罪提供了空间和土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促使一部分公职人员对自己手中的权力产生了错误认识。从制度层面看,我们的一些制度缺失,也是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虽然党和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遏制,但是收效仍然不很明显。从法制层面来看,“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群众在恶权面前的是无奈和妥协。从深层次看,是社会法律意识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完善。因为前者的缺失使人们不懂得、不善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唯有妥协;制度的缺失,则导致无法可依,对霸权的滋生横行无能为力,为权钱交易留下空隙。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防腐拒败的基础,务必长抓不懈;现有的法律规范更多的是关注和惩罚已然的职务犯罪,对职务犯罪的预防性立法远远不够。立法的欠缺和法律监督权限设置上的结构性缺陷,也给现阶段预防职务犯罪的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
因此,我们认为要从根源上防止腐败,应该作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
三是始终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这些腐败分之地下场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
昨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该专题片“主角”正是已落马的多名“大老虎”。在第一集《人心向背》中,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现身说法”。这也是多位落马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这次总结大会上,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了“六个必须”的经验;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这是我们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开创党的作风全面纯洁的新局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继续打好党风建设这场硬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必定能以好的作风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言
观看10月17日一10月25日播出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本人感触很深。
一是改进作风,关键在情感上。我们都非常清楚,焦裕禄同志担任XX省XX县委书记仅一年半时间(1962年12月-1964年5月),但是群众对他的感情和他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多党员干部工作几十年,甚至工作一生都无法超越或达到的,这就是源于他对老百姓的真情、真心的付出。我们局机关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来自于农村,“血液”中先天就有群众情怀的“基因”,应该容易与群众打成一片,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先把自己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
二是改进作风,核心在思想上。改进作风,根本目的在于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基层局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体现宗旨意识,这也是我们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是检验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尺。因此我们应按照“自加压力、自我锻炼、自强不息、自律有为”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党性锻炼与修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榜样的正能量,引导机关干部职工为市场监管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是改进作风,落实在行动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作风建设重在行动上。党员干部代表党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这是改进作风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要求;同时,在服务上要搞清服务与监管、服务与发展、监管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沉下身,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诉求,有效解决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改进作风基本途径;第三,在实践上要始终把保障民生、实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为载体,切实提升自己对落实工作的执行力和担当力,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永远在路上》电教片带给我们是心灵上的触动、思想上的教育、行动上的推进,我们应该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促进局机关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第三篇:《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
11月3日,****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大型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单位还建立学习QQ群,将《永远在路上》视频上传到群里,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积极下载观看,要写好心得。
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共八集。该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程。片中汇集了40多个典型案例,通过采访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以及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典型案例,讲述忏悔与反思,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强化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管党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专题还特别提到了***,***,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落马,表明了中共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该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第四篇:《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体会(写写帮整理)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体会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体会一:
“自己从十几岁就希望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加入党组织,在党组织里边,在党的领导下,能够为社会进步,为人民幸福多做有益的事情,最后就因为自己没有打牢这个根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执政实践当中,思想变化了,走到这一步,这一生的追求真的是南辕北辙。”在近日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出镜忏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贪官也不是一日变坏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这样的悲哀结局其实早在第一次收下企业老板的红包、第一次参加彼此心照不宣的宴请时,就埋下了祸根。回溯不少“大老虎”的堕落轨迹,没有一个不是从小节失守开始的。总觉得“吃一下问题不大”,总认为“有时候氛围整得融洽一些”更便于开展工作,在作风等小问题上不注意,导致对自身的纵容尺度越来越大。然而,小节不守,大节难保,作风松一尺,行动就会退一丈。
在落马官员的忏悔中,不少都提及“思想发生了变化”源于“心理不平衡”。看到企业老板住豪宅、开豪车,自己也开始追求物质、贪图享乐。没钱,就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交易;享乐,就暗示甚至明示有求于自己的人来买单。正如周本顺在专题片中的自陈:“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当初心蒙尘、当面对党旗宣誓时的誓言被搁置、当矢志追求的信念被动摇,不少党员干部迷失在权钱交易的暗流中。
喝酒要喝年份茅台、一顿饭4万元吃得心安理得,为了出国享乐不惜搞出“阴阳单”糊弄……面对《永远在路上》首次公开的落马官员贪腐细节,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痛心于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对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的毒害。作风不是小事,它会上下传染、左右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领导干部做的是坏榜样,必然会向其所在的部门和单位传递出消极的信号。而下级的肆无忌惮反过来又增强了领导干部的麻痹和侥幸心理,一方政治风气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恶化。
作风决定党和群众的距离。作风优良,离群众的距离就近,作风一旦出问题,就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之以恒抓作风,紧盯节点全年不息,落实落细全程不松,正是为了抓住防治腐败的这个关键切口,纯洁队伍、守护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对共产党人来说,要永葆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就必须传承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李春城们”的悲剧,希望少一些重演。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体会二:
巡视必须找准职责定位,围绕中心任务,紧扣“四个着力”,瞪大眼睛去发现巡视对象在作风、纪律和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不设指标、没有例外。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是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披露,在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中,有7名省部级干部落马,省会城市太原连续三任市委书记、三任公安局长被调查,山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年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5450人,其中市厅级干部45人、县处级干部545人。而山西塌方式腐败问题被揭露和查处的背后,是中央的巡视工作发挥了从严治党的利剑作用。
自古以来,来自上级的巡视都是监督下一级主要领导的最重要方式。唐代御史韦思谦讲过,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巡视就是要当好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寻找线索,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巡视是给党的肌体做体检,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发现问题不是坏事,剑指问题,通过巡视把问题揭摆出来,才能对形势有更准确的判断。发现问题本身就是震慑,巡视发现的问题越准,威慑作用就越大、越持久,使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收手收敛。除了山西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等都是巡视发现的。被查处的中管干部中,超过一半的问题线索也是由中央巡视组移交的。
宁断一指,不伤九指。巡视要有震慑力,就必须找准职责定位,围绕中心任务,紧扣“四个着力”,瞪大眼睛去发现巡视对象在作风、纪律和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永远在路上》在评述苏荣案件时指出,“选人用人腐败被称为腐败之源,因为一旦正常的干部选拔规则受到破坏,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带来方方面面的腐败”。在苏荣主政期间,江西省成为腐败高发的省份之一。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不设指标、没有例外。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整改工作必须要跟上,凡是整改不力的,都要严肃追责。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要回头看,要揪住不放。
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没有不能揭的黑,没有不敢碰的恶。”这是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生前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担当精神,李泉新带领的省委第三巡视组赢得了“巡视王牌组”的美誉。
“诛一恶则众恶惧。”能否发现问题、能否用好巡视成果,是确保巡视生命力的关键,要以其利剑锋芒震慑遏制,进而狠抓整改落实,实现标本兼治。给予警示和威慑的同时,鼓舞上下联动,实现巡视常态化、制度化,巡视工作才能持续发挥震慑作用。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体会三:
近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目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共分八集,分别是《人心向背》、《以上率下》、《踏石留印》、《利剑出鞘》、《把纪律挺在前面》、《拍蝇惩贪》、《天网追逃》、《标本兼治》。专题片的播出释放出驰而不息抓作风,正风肃纪在路上,越到后越严的信号。
专题片的播出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自觉通过电视、网络和电台等不同途径认真收看收听,深入了解,亲身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具体要求。
该专题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正风肃纪,锲而不舍纠“四风”,赢得党心民心;反腐惩恶,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此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人民群众对党风政风的满意率不断攀升。
看完专题片以后,同志们也纷纷发表感慨:专题片使我们明确了三个方面,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指明了方向,知道了哪些应该做、哪些坚决不能做,以及如何把纪律挺在前面,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勤务员。
一是改进作风,厘清感情。对待老百姓要真心的付出,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实际行动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待企业商人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在解决企业发展和困难时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多谈心、多引导、多亲近;在与企业家建立感情时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不能混淆工作感情与私人交情,糊涂干事、胡乱用权。
二是改进作风,提升官德。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自身党性锻炼与修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榜样的正能量,引导发改系统干部职工为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是改进作风,落实行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作风建设重在行动上。党员干部代表党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风建设,党员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当前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做到沉下身,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诉求,把保障民生、实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此,《永远在路上》带给我们是政治上的指引、心灵上的触动、思想上的教育、行动上的推进,我们应时刻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改造自己,明底线、守底线、筑防线、树标线,以优良的工作作风促进局机关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永远在路上》专题片观后体会四:
从10月17日起,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理念寓于具体案件的查处之中,让苏荣、白恩培、吕锡文等落马官员现身说法,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内容震撼而又真实,表达生动而又深刻,引发了“全民追剧”热潮。
专题片第一集《人心向背》开宗明义地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这段出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一五年新年贺词中的话,以自信而坚定的态度,展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斩恶除奸的正义情怀,也温暖了现实中因贪腐频发而蒙上阴霾的亿万民心。
回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虎拍蝇”之路,确实如此。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管官阶多高,都必查无疑,***、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位高权重,也不能例外。一些处长、镇长乃至村支书、村主任,如单笔受贿5000万元的某居委会主任于凡、村民拉起横幅庆祝其落马的某村党委书记刘大伟,全被恢恢大网收起。只要存在贪腐行为,就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不管其有多么霸道嚣张,不论其贪腐方式有多么“无法无天”,如“天津的停车场都成他们家的了”的“武爷”武长顺,公然为自己修建“王府”、敢于高调贪腐的**,都被反腐利剑斩于马下。一些自以为贪腐行为隐蔽无痕的贪腐官员,如自以为无事,“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的周本顺,如极有“创意”的“把那个茅台酒就倒在矿泉水瓶里边”的张建津,也都没有逃脱党纪国法的追究和制裁。
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就是不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窝案,还是表面上仅仅暴露了些许私德问题的个案,都严查不怠。这其中,有聂春玉在山西吕梁大肆买官卖官,成为山西“塌方式腐败”的一个缩影。十八大以来,仅吕梁就有5名地厅级干部、83名县处级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其中,也有先前因“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被“双开”,继而因涉嫌受贿被移送司法机关的雷政富。
反腐肃贪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十八大以来,中纪委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次次震撼出击,不断刷新人们对党中央反腐决心的认识高度。军队是反腐禁区、退休即进“保险箱”、“刑不上大夫”、巡视只是一阵风……一个个所谓官场“潜规则”,被“踩着不变的步伐”的反腐行动一一打破。
这是一场关系人心向背的斗争。而人心向背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我们唯有胜利,别无选择。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遏止“隐形腐败”、重点整治“微腐败”,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到既治标又治本,看住关键少数,这些反腐理念都最终指向那个庄严的承诺“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第五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观后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纪录片第三集观后感
刚才播放的《永远在路上》专题纪录片首次披露了高级官员的贪腐细节,看后深受启发。一方面表明了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意志和决心,另一方面再一次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反腐警钟。
片中讲述的王天普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子弟,生活习惯也曾经勤俭朴素,但是随着职务的升迁,在大的环境下,渐渐形成了忘乎所以的攀比心态。他把 “你来我往”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惯例,拿国家的钱公款吃喝,以此为名推销中石化的产品。
原天津医药集团党委书记张建津的做法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他除了用矿泉水瓶装茅台,为了吃喝更加方便、更加隐蔽,还让医药集团的下属单位把会议室改造成临时餐厅。
这些明知违法违纪却不收敛不收手的行为,给广大员工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他们迷失了方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的落马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待反腐败工作“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工作原则。我们应当引以为戒,在工作中不忘做人之本,做到思想和行动统一,不断提高坚持求真务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