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我在工作中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黄继光》、《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长征》、《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让儿童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的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外,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在班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也总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流出了悔改的眼泪。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还表扬了他,后来进步了。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还主动担任班级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四、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不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主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的中介和凭借,也是蕴 “理”、含 “情”、示 “行”的特殊的论据性材料和教学载体。不难发现全套教材具体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广泛性,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其中有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关系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那么怎么把这些精华变成学生自己的品质呢?这就涉及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语文教师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学生就会在欣赏中自主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人教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课本上有《清明上河图》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于朋友的地位,而不是领导者的地位。教师应该使学生尽可能的发现道德智慧风景的美丽,从而慢慢地去接受它,同化它。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第三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总结(精选)
五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工作总结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古诗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育教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葛玲玲
第四篇:四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学期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这个学期是我走上教学岗位的开端,我将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快站稳讲台,为将来的语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思想乃行动的先导,总体而言:我将坚持以下几点重要教学思想,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以求尽快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
二、培养目标:
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体而言: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
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五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将德育教育贯穿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等都充分论述了思想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误区
虽然现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考学问题、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当前教育评估方式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依然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最终标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评价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根本标准。虽然近几年减负增效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是能够真正结合素质教育的标准进行评估的学校还是非常少,各学校的升学率依然是家长、学生、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始终处在边缘地位。从理论上来讲,语文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发源地,但是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和当前升学、就业形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放弃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熏陶和情感培养,机械的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有技术性的分析课文,让语文教学的初衷同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第二,重灌输、轻审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大都是采用灌输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依然关注的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关心学生内在的情感。教师也很少关注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信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共鸣。例如语文作业中的读后感本应该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但很多老师却忽视了它存在的意义。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写读后感,但迫于老师的压力,他们从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进行机械摘抄,老师也是机械的批改作业,默认这是完成了作业,完全忽视了读后感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净化中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第一,认真研读教材,寻找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文章形式多样。既有有趣的童话故事也有优美的诗歌,既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寓意深刻的寓言。对于德育教育表现明显的篇章,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要深入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尽情的思考、感受。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是那么明显的篇章,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像在讲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多设置几个提问的环节。在提出黄山有四宝,除奇石外还有什么的时候,接着提问:“同学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诸如黄山这样著名的风景区么?”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多掌握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准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思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过
程实际上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正确理解教材中蕴含的哲理,是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一文,诗中所描绘的西湖山光与水色没有一处不包含着诗人的主观体验,蕴含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山水的昂扬激情。在讲授这首诗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引领学生反复吟诵、体悟,自然而然的就会把学生带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让学生在体悟优美风景的同时,感受诗人的心绪,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三,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在让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接受到德育教育,但在语文教学中却不能以德育教育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时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第一场雪》是一篇讲授雪后美景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回忆雪后的美景,接着组织学生观看大屏幕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雪后下雪时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然后通过播放《雪绒花》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想,体会课文中好词好句的妙用,最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在朗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没的享受。让学生在感受到雪后美景的同时,迸发出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
第四,通过作文教学,触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作文课既是锻炼学生文字、文笔的过程,又是育人的过程,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它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如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风景,在作文课上进行写作。有的学生写《家乡的麦田》,有的写《我家门前的小河》,不仅写出了家乡美,还描绘出了麦田与河流的特点,语句真实、淳朴。学生们通过对家乡事物的观察,必然会触发种种感情,引发对事物进行评价,如此,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小结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标准与原则,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编排体系,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德育感知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参考文献:
[1] 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 [2] 罗会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2 [3] 何红;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