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
一、选择题
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一般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统一 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生产关系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强制功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封建社会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上海小组 1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依靠苏联的援助
1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根本任务问题 2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集体主义
3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3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34.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5.“三讲”中的核心是讲政治
第二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绥sui3
121.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6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84.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7.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189.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194.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198.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0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4.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20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09.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21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1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12.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13.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2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6.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19.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0.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1.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3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 25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261.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62.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的状况
26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264.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6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67.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26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69.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7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2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2.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7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7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275.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们服务
277.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8.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279.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80.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论述题
D1、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论述了多方面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行台阶式的发展战略。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依靠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D2、试述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论断。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2)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逐步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锁国。这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全面落后的局面,遭受列强宰割的百年屈辱。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交往方面,虽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国外的封锁,加之“文化大革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使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又扩大了。
(3)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邓小平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D3、试述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始终抓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
(2)“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清醒地、科学地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4)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这个问题,前苏联没解决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解决好。
(5)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团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6)在不断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D4、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台阶式”发展的思想。
(1)“台阶式”的发展思想的内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力争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
(2)“台阶式”发展战略思想的客观依据是,波浪式发展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经济发展规律。世界上的事
物都是矛盾着的,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发展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它们的运动、发展都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曲折的、波浪式的。邓小平提出的“台阶理论”,更强调发展。事物由量变到质变,中间还会出现部分质变,阶段性质的飞跃。经济发展程度过几年有一个质的飞跃,跳上一个台阶,是完全可能的。
(3)经济快速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有一个合理的“度”问题。
(4)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邓小平告诫我们,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这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D5、邓小平为什么提倡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因为:
(1)一切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各国人民在实践中都会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借鉴和综合别国的成果,不断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宝库。历史表明,一切国家的发展,特别是落后国家跳跃式发展、迅速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都是与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分不开的。
(2)是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不长,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又是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只有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为起点,才能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腐朽思想。D6、试论邓小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D7、试述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它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断扩大深化,当这种分工与协作关系超出国家的界限,生产社会化就日益发展成为生产国际化。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客观上必然要求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各国间的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体系。中国作为其中一员,只有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
(3)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闭关自守是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相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需要对外开放。
D8、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包括了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实际的优势。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一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D9、如何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其中,对外经济开放是主要的领域。对外经济开放,也是多领域的,对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在内的国际市场开放,即通过对外贸易,对国际商品市场开放;通过利用外资,对国际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国际技术交流、转让,对国际技术市场开放;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对国际劳务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开放。
J1、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
②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健康运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都是以独立法人的资格走向市场,在平等竞争中求得自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
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惩治腐败、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我国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J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
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重要反作用主要是:
其一,通过教育,抵制种种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袭,防止损害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
其二,通过教育,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其三,通过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反腐倡廉,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巩固、完善、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自觉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H1、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1)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主要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依靠国家对企业的直接调控来进行的。这种以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方式,使企业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极大地扼杀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改革和转变这种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②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着力于确定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战略,调节社会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③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为主转向利用经济手段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
(2)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有三种职能,即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管理国有资产、监督国有资产经营,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具有制定法律法规、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等职能;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具有搞好经济发展预测、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经济政策、调节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等职能。目前,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
②实现政府社会行政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
③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开,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G1、试述国有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是我们的优势,只要我们通过改革,真正发挥这个优势,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再多一些也不怕,不会影响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再次重申: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改造,逐步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它对改变中国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活力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占有重要的位置。国有企业不仅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拥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国有企业目前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K1、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K2、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表现出来的。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劳动者更有效地发挥生产主体的主导作用;它可以使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不断得到改进和革新,加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它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不仅使各种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合成更多更新的劳动对象,并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
(2)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量上,也表现在质上,它能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发生质的变化。
(3)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它使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提高效益。
(4)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克服我国人口多、资源和资金缺的困难,保证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和更高水平发展;
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③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④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科学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M1、试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1)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是在对中国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的方法、道路问题的探讨和激烈争论中进行的,是直接与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
(2)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数年的努力,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这个过
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继承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3)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经过了艰难曲折,出现了不少失误,我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称邓小平理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M2、试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本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等。M3、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答: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榜样。在“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毛泽东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斗争。1930年5月他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而伟大的事业。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了一番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4、试述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设想,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提议,等等。
(7)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M5、试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制度,国民党反动政权凭借其武装力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因此,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②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建立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领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薄弱地区。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首先在广大农村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而胜利的道路。
(2)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优势,造成农村可以相对地脱离农村而存在,为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各派军阀的封建割据与利害冲突,以及农村又是反动势力统治的薄弱环节,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为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②中国广大农村有较好的群众革命基础。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拥护革命政权。
③各派军阀的反动统治,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展。
④相当力量正规红军的存在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根据地政权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3)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的三者紧密结合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理论。它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①这一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②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③这一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理论的重大贡献。
M6、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具体为: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提出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认为,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速度的快慢和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力相适应。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还必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经济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政策思想,例如毛泽东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思想。这些思想为后来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社会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矛盾,使国家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毛泽东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方面的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尤其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运用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M7、试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1)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毛泽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可以经过社会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正是通过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而向前发展的。
(2)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两类社会矛盾存在,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大量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一般说来,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
(3)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即: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上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
(4)强调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指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大量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目的在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R1、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告诉我们,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我国造成严重的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国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出生率,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R2、试述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人民两种命运与前途的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则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间党派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最终结果是:人民共和国取代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1)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战后美国取代日本的地位,扶蒋反共,企图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所以美国绝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苏联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必然得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无产阶级的有力援助。战后的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力量的中坚,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起着支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不可能的。
(3)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力图坚持***,更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此,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民主势力一直进行疯狂镇压和摧残,特别是1947年月10月国民党政府竟公然宣布民盟为“非法”。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其他民主党派也遭镇压。这样,民主党派所谋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也就彻底破灭了。
(4)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也决定其不能实现建立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往往依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其政治上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加之它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农民政策,得不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而建立以本阶级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只能是个幻想。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持和扩大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团结、热情帮助民主党派人士,使他们逐渐认清美蒋的反动本质,克服中间路线的幻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胜利发展,使他们看到了光明前途。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间派人士绝大多数抛弃了“中间路线”的主张,确认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由此可见,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共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S1、运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这一原理对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作为主导方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腐朽、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腐蚀毒害人们的心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这一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道德观,教育人民,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的思想道德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S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3)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一般联系,又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特殊联系。与剥削社会相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强调共同富裕,既把社会主义与剥削制度区别开来,又把社会主义与原始社会共同贫穷区别开来,还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联系起来。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5)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等各方面的统一。
S4、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①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落后”,显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相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
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主要矛盾一切皆错。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③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S5、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上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S6、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这集中体现在: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等条件,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实际的保证。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此外,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已不单纯是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而是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S7、试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主要体现在: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不仅仅着眼于消除消极现象,解决存在的问题,而是要积极地、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各方面的建设性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并贯穿着一个主题,即重在建设。
(3)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也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决定的。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虚”,很难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弹性大,易反复,需要长期的积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立为本,持之以恒。
S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因为:
(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其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2)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也不能一段时间硬、一段时间软,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就会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决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4)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防止、克服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S9、试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选择。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因为: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
(2)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
(3)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谈自己的发展。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大量的事实说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S10、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并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教育、科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数十年的奋斗,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这历史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重要意义是:
①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再次,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
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S11、为什么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总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S12、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
(1)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当前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
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第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既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残、死和失业时获得物质帮助,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目前,要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措施为:
一是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保险费征缴率;
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S1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之外,还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存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在实行按劳分配之外,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个人收入的方式有:
第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即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第二、资产收益,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
第三、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
获得的收入。
第四、按投资得到的利润收入,即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投资获得的利润收入。
第五、按经营成果分配,即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等经营状况较好而取得的收入。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和按劳分配结合起来。但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前提。因为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涉及价值的源泉问题,而只是属于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承认劳动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联系起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提供更多的可供分配的价值。
S13.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S1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的说是由于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能依靠经济力量和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它是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迅速发展起来,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任务无疑是极其艰巨的,而真正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的是公有制经济。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的手段,而是用来不断发展生产,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条件。它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又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15.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有那些特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很多不同,主要的特点有: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主体形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现是同所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的,它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但受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也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
16、试述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及如何看待改革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
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除过去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S17、试述“生产标准”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S18、试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
(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9、试述如何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1)“三个代表”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①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④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⑤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S20、试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
“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
(1)我们党的历史证明,“三个代表”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我们党在走过的光辉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和支持,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才能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否则,党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会被历史所淘汰。
(3)坚持“三个代表”,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S21、试述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意义:
(1)“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的精辟论断;是深入结合我们党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而做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新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解决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三个代表”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创造历史的是人民,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三个代表”的论述,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抓紧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实践课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去,落实到从严治党中去。
S22.试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文明一般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方面构成的。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则是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2)“三个文明”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①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推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②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要求。
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主导。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没有这“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23、试述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
(1)帝国主义不容许。
①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不是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对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②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派无论怎样虔诚地向西方国家学习,怎样热烈地向它们表示友谊,还是不能得到它们的同情和支持。
③事实上,袁世凯就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2)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根本的原因。
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买办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封建官僚政府的压榨,不能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主农业经济和个体农业经济占着明显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很小部分;
②在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比重较大,缺乏重工业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③相当多的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其资本由地租转化而来,有的继续从事封建剥削,兼有地主身份,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
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而在革命中充分暴露出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内部涣散而无法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建立革命的武装力量等等。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决定它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4、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是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①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程度就越高,也就越要求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而这种按比例分配的经济活动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②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存在弱点和不足,如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解决总量问题,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不能自发地消除垄断,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这就需要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③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都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S22、试述应当怎样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我国的市场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体系不健全,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等等。因此,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2)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由于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市场体系本身的完整性,还包括市场体系功能的健全,因而应该从五个方面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
①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发育状况,决定着市场发育的程度。培育市场主体,一要转变政府职能;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三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②培育要素市场。这主要是发展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③健全市场机制。通过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④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即发展市场经济活动中提供各种中介性服务的组织,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正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等,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这些机构的中介活动,真正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
⑤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
25、试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与未来最高理想的关系。
(1)我们要正确理解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②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最高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③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④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若干个长期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
(2)我们应当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②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征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把道德区分为两个层次,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同时在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中提倡共产主义道德。X1、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纲领。
毛泽东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同时,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纲领,作为贯彻执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1)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集中体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特点是:
①“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②“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③新民主主义政治既与欧美式的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又与苏联无产阶级苏维埃制度不同,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2)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具体说来: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步骤。
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从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封建文化,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文化,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它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这种文化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而也是民主的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X2、试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巨变。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2)1956年,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的壮举,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的巨大动荡,反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空前奇迹。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我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马列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并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同时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从而用新的经济和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X3、试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
(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共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后富”、“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
(4)“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Y1、试述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1)促进和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健康发展。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2)东部地区要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东部地区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更好地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
(4)西部发展要开拓新思路,采用新机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开发和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Z1、试述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性飞跃具备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发展一直很慢,但在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比较迅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品输入量减少,出口量增加,中国外贸逆差额逐年下降;中国近代工业,其中主要是轻工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资本集中趋势日益明显,拥有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开始形成。
(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①中国无产阶级是在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的社会力量。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在中国沿海开办企业,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60年代起,在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中,诞生了中国第二批产业工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达200万人。
②中国工人阶级比资产阶级资格更老,反帝反封建更坚决。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群众觉悟的提高,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发展。一是罢工次数增加,规模扩大。二是同盟性罢工日益增多,工人阶级的组织能力有很大提高,开始成立“工团”组织。三是罢工斗争由经济斗争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发展。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①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给封建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发挥了思想启蒙运动的作用,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观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③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实现。Z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1921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
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人民从此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日益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②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就能够制定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方针政策,保证中国革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直到胜利;
③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Z3、试述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本来应充当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他们为此也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终究不能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总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是由中国工人阶级本身的特点和优点决定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它除了具有国际工人阶级的一般优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外,还有特殊的优点:
①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因而最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中国没有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
②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的大中城市,并相对集中在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的大型企业中,易于形成统一和强大的力量。
③与广大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天然的联盟,比较容易得到占有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的支持。
④在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总之,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只有工人阶级是最有觉悟、最有远见、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4、试述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巩固,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能够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够适应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继续完善农村的所有制结构,即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更大发展;适应生产和市场的需要,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搞好农业生产和经营,发展农村经济。5.试述为什么及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因为:
(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
类文明进程。但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了。
(3)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②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③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怎样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
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是:
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定义:效率主要是批量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与效率相比,涵义更为宽泛一些,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公平包含着自由、公平和平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这里的平等表现为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但又是人类各个社会形态都应追求的两大社会目标。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在生产关系占有关系上处于平等地位,构成社会成员经济权利平等垢基本前提;公有制提供了解决生产资料归属和个人消费品分配不公问题所需要的制度条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供了可能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④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提高。
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和竞争机会,依据市场效率原则进行初次分配,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促进劳动者主动性的发挥,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总之,我们要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3)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并且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①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保护人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获得的一切收入。
②取缔非法收入。即坚决取缔、严加惩处以非法手段牟取利益。
③整顿不合理收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合理收入的因素。
④调节过高收入,主要通过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结果进行调节。
⑤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6、完善市场体系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答: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首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存在的基础,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面向市场,从市场获得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也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政府主要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市场一方面要将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传递给企业,另一方面又要向政府
传递微观经济活动的信息。企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是否会灵敏的反映,政府从市场所获得的微观经济信息是否真实,主要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
Q1、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答:(1)必然同必然性是一个意思,指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一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离开了对必然性的认识,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二是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人的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就无所谓自由。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谓具体的自由,其一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三是说,自由不是头脑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片面性是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否认自由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甚至根本不承认任何因果性和客观必然性,主张绝对的意志自由,认为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这是唯意志论观点。另一种片面性是只承认必然性,否认自由的存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了的,人们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是宿命论观点。前一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后一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的联系和统一。
第四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txt22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3.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4.试述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4)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对立统一:
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5.论述质量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
意义:
1)质、量、度作为概括事物规定性的基本范畴,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掌握事物的度也很重要。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于我们至少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启发意义。
其一、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其二、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只承认连续性而不承认间断性、只承认渐进而不承认飞跃,或者相反,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进程。
总之,善于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在它们的相互转化、相互推动中把握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
6.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辩证否定观:
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不要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否定,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7.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意义: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8.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毛泽东思想 1.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含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科学提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和前途等根本问题,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大意义,正确地制定了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从理论和政策上完善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论述了建设人民军队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总结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四是党建设的理论,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并创造了整风运动的建党经验;
五是哲学思想体系,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3.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个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4.试述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或称根本点。什么叫实是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独立自主。是人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5.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特点:
第一,两种经济同时并存,其中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相结合。
第二,政治上主权沦丧,资本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的政治基础。
第四,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穷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仅见的。
6.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践证明,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
8.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并强调武装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汉有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那样,利用议会讲坛,宣传自己的纲领、主张;不可能组织工人成功地举行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也不可能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战争,推翻反动政权,而是从一开始就必须建立并牢牢地掌握革命武装,以长期的武装斗争反对内部和外部的反革命武装,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邓小平理论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式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并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3.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斯主义”这一命题
第一,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试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总是。
意义:
第一、它承认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二、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突破把计划经济待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第四、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
7.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8.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三个代表
试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三个代表”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第五篇:成人高考政治复习(专升本)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