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汇编)

时间:2019-05-12 03: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

(1)国家的本质: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2)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5)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6)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的表现:依法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及犯罪活动。

(7)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只有”。

(8)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框题二:

I)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的基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3)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6)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树立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

(7)如何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框题三:

(1)关于政治生活的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

(2)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投出理性的一票

(1)了解选举的几种方式:

O直接选举: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选举方式。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能够比较直接、准确表达选民的意愿,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

O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可以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和成本,但难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

O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等额选举在确定候选人时,能够考虑到代表性和代表结构的合理性,但会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O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差额选举能够为选举人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选举方式。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的选举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选举人,但若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

(2)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是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选择。

(3)投出理性的一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也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能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每个公民都要周全考虑、理性判断,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品德高尚、最有才干、最有能力的人,代表我们的意志和根本利益行使权力。

2、民主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机关在决策前,广泛征询民意,集思广益,使公民通过多种方式,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参与决 策的制度。能够使决策既合乎公众的需要和愿望,又切实可行。

(2)公示制度:决策机关通过公示板、公示卡、微机触摸屏、公众宣传单、办事指示卡等形式,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公示出来的制度。有利于公众了解决策内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3)专家咨询制度: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发挥专家学者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和科学预测方法,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社会听证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的决策,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的制度。有利于决策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有制度保证。

3、我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基层民主形式

(1)农村村民自治:O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O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O村委会的重要作用:带领村民实行村民自治,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调解民事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等

O村民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者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村干部和自已的行为,并创造出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朔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2)城市居民自治:

O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O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居民通过居民会议管理各项事务。

O居委会的重要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等。

O实行居民自治的重大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青年学生要积极参与有序政治生活,尝试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4、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1)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民主监督的几种方式:

O信访举报制度:公民通过向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者向有关人员当面反映情况来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制度。是行使宪法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O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迅捷地传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能够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证实现,得到切实保障。

O舆论监督制度:公民依法在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上公开发表意见,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的制度。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上起着独特的作用。

O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人厌监督员制度等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政府将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负责地行使监督权:O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捏造、歪曲实事,诬告、陷害他人。不能制造事端,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及拦截公务车辆。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表现在: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表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表现在: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例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各种污染等。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那么,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以下三方面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臣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必须深人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体制;建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政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归纳、总结这一课的知识要点:

框题一: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框题二: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成就:两个“回答了”。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据: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框题三:

(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6)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框题一: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

(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

(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D、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2)、其它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知识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④发行:

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知识点1:货币与财富: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知识点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2)信用货币:

①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②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3)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是……

B、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②支票:

A、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B、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知识点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知识点1:价值与价格

(1)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知识点2: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知识点3: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考点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即价值规律的作用): 知识点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A: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B: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知识点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调节生产

⑵提高劳动生产率

⑶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考点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知识点1: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B、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C、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差距过大,影响消费需求)

②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A、价格高低的变化与人们消费水平的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购买力则提高,消费水平也提高。

B、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比奢侈品低。

④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数量。此外,商品、性能、外观、质量、包装、广告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等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知识点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知识点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③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考点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点1:消费心理面面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A: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知识点2: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滞后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要有主见,要保持冷静头脑,避免跟风随大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③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正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④绿色消费体现

要求,即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利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困难,帮助我们获取新的成就。

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戒奢,以俭。

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发展的,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困境,帮助我们取得新的成就。实践证明,认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已过时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和有害的。

······································································· ········································································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

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

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

高一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

1、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2、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政治义务(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

**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

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意义——发扬民主,让决策科学化。、、、、、、、、(课本P22)

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或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民主监督:(坚持实事求事原则,必须依法)

(1)民主监督的方式:A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

B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 通过舆论监督制度

D 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 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

A 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2)政府的职能:

A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B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C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D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2、政府责任:对人民负责

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工作的宗旨与原则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4)原因:——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5)意义:A有利于保障、、权利和自由B 有利于加强、、建设,增强、、权威

C防止、、、、、、、、D 带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P44(6)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A 加强立法、、,提高、、、、、B 建立、、、、、、、、C 加强、、、,提高、、、、、D 深化、、改革、、、、、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如何监督?

A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B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

(3)监督有什么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A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 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D 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一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是保障人民的权益。*****开放红头文件,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第三单元(5——7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这一制度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宪法与法律的修改是它来完成)。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7、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根本的是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或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的宗旨)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或者说作用):(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

多党合作——不能说——共同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什么?原因:(1)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保证 保证

体现

体现——

4、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毛邓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也有利于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框题一:(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框题一:(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2)三种重要类型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3)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4)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5)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6)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7)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8)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9)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10)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11)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1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框题二:(1)国际关系的含义及内容。(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4)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5)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6)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7)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框题一(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3)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4)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安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5)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7)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8)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9)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0)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w四个保障"。

框题二:(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3)如何认识世界各种力量:H国极力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德国努力踊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4)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5)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框题三:(1)外交政策的含义。(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及其含义。(6)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具体内容。(7)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唯物辩证法(①联系观②发展观③矛盾观④创新意识,即辩证的否定)注:括号内的原理不需要背诵,只需理解辨别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 ⑴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⑵联系是普遍的。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⑴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⑵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⑴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⑵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⑴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⑵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⑴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

⑵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 ⑴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⑵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争取事业成功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⑵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⑴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⑵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注意:区分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C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两者在一定场合会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⑴前提: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

⑵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⑴前提:一个矛盾中 ⑵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了解)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⑵含义: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和均衡论。

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⑴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⑵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⑶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批判的继承 ⑵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⑶把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起来(理解)树立创新意识的现实依据、作用:

(1)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2)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⑷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⑴重视社会实践 ⑵重视正确的社会意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 坚持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⑵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 ①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理解)注:坚持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及总结

一。政治模块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b 7.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2.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核心)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自治权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17.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9.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3)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0.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2.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二。

经济模块

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3。

财政的作用(依东城模拟最后一题):1)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4。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5。

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 6。

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7。

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8。

就业观,择业观(依东城综合练习,海淀模拟)9。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0。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1。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三.哲学模块(原理 → 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⑤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三)矛盾的观点

8、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 ②依靠群众

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方法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四。文化模块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

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篇: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实用28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28篇《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原因。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4、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地位)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怎么做)

5、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P93第二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P93第三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棉队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6、市场规则

(1)市场规则的含义: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的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3)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4)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什么?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篇二: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了解文化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说明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理解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篇三: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1)我国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__、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

(2)我国各宗教都有爱国传统。

(3)我国宗教界积极参与国际宗教的交往与合作。

2、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理由。

①我国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宗教问题,因此必须实行正确的宗教政策。

②宗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方法消灭宗教。

(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另一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内不同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仰宗教,现在信仰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信仰宗教,现在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②我国宗教政的内容:

A.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权利,是政府尊重的体现,侵犯这一权利,要承担法律责任。)

B.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政府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要求宗教界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

要求宗教界人士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对教义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解释。支持他们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做贡献。

3、弘扬科学精神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要科学地对待宗教。

篇四: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经济学道理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的实现其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8.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9.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反过来,价格也影响供求,使供求最终趋于平衡。

10.价值规律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1.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形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应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要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1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措施。

14.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5.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16.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7.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

19、工业的地位及作用,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0、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

2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2、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原则。

23.财政收支及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

24、税收的作用,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25.存款储蓄的作用。

26.市场交易原则包括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27.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要努力扩大内需。

28、消费者的地位和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9.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0、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五: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1、政党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不能只看其名称和成员出身,而要看它在实践中体现的阶级利益。

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第三,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2、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1)关系: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同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2)当代世界各国通常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原因:

①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必须掌握国家政权)

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能够掌握国家政权)政党是一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等,这使它能够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者。当然,不是任何政党都能领导国家政权,它必须是执政党。

3、我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3)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1)着重领会三种领导方式的基本含义:政治领导,即方向的领导,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奋斗目标。思想领导,用科学思想武装人民。组织领导,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干部建设。

(2)三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补充:三种领导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同时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通过各种途径,通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党的组织领导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是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党的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任务。[]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高三教材P77)

(1)科学执政,就是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把党的执政活动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2)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三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要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实现民主执政,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靠依法执政为保证,并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制度化和规范化。

6.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原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2)方针: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途径(具体要求):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武装全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坚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

7、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三个代表”思想:(含义、关系、做法、地位、意义)

①内容、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③如何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

④历史地位:反映了当代世界变化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⑤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完成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篇六: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一、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篇七: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的阶级根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A.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B.民主平等的含义:

指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

A.含义: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B.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含义:我国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三个原则的关系:

A.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篇八: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1949年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984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机关的含义: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民族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篇九: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常识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的职能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 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4.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 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6.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债券与商业保险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经济全球化 外汇与汇率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关税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

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

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各国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我国的对外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哲学常识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

篇十: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又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相适应。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其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原因)

①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③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①科学执政含义: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含义: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含义: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极重要的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怎样贯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力量。

②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2、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历史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参政的民主党派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A.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民主党派地位和权利:

a。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C.关系: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5)我国的多党合作:

①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都长期存在,互相监督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与执政党一起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主盛衰兴亡的责任。

③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④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创立与构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

B.人民政协的职能: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2、适合国情,优势显着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利益和要求。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的人才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③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原因,各民主党派和台湾同胞有密切联系,成为大陆和台湾联系的纽带。

篇十一: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篇十二: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管符合客观。

【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运用】:①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高三政治重点知识点-认识论

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篇十三: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为什么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

④是夺取中特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住的一条基本要求。

3、怎么办

①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求发展;

③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⑤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篇十四: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篇十五: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兼顾公平就是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篇十六: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际社会的构成

(1)主权国家

(2)未被国际社会承认主权的地区

(3)国际组织

2、主权国家

①主权国家的含义:

对内具有管辖权,对外具有独立权的国际社会成员。

②主权国家的分类:

A.按国家性质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B.按经济发展程度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③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A.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B.主权是最重要的国家构成要素:主权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A.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主权国家有按照自已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干涉的权利。

b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c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d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具有管辖的权利。

B.主权国家承担的义务:

a不侵犯别国。

b不干涉他国的内政。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含义:

国际组织是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①分类:

依据不同标准,国际组织有不同类型。有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有世界性的、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②国际组织的作用:

A.对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

B.许多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a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b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c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4、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945年中苏美英法等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进行联合国制宪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949年10月24日生效。并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目前有192个会员。

(2)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单的说: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联合国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③集体协作。

④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⑤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联合国的作用和局限性:

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②联合国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以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改革。

(5)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进行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篇十七:高中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

价格变化的原因

(1)价格变化的原因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稳定物价的措施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篇十八:高中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为什么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怎么样

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篇十九:高中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④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⑤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篇二十:高中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

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③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篇二十一:高中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认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②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篇二十二: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 ×(政策、方案)。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3.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目标蓝图、预测、计划、行动步骤等。

4.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如弘扬某种精神等。

5.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

6.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条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如兴修水利等。

用物质和意识辩证辩证关系原理 1+2/3/4(看材料)用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6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角度 2+3+4用(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知识 1+2+5(其余看材料)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发对主观主义②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③全面把握实际,做到既……又……④原理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关键词:实践 认识 真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的计划步骤/阶段特点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取(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出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出台后,有利于解决××问题)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前怎样,现在怎样;甲地怎样,乙地怎样等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

用实践的观点 1+2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 2(1)(2)(3)(4)真理的特点/从真理的角度 3+4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的角度 2+4

(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辨证否定

(一)联系(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中国”“欧债危机影响世界”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比如:“吉祥数”3.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仅承认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看到了多个事物对一个事物的影响(或一事物对多个事物产生了影响)。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利用某种条件加深了联系,如网络、交通等。

5.整体与部分

(1)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材料有整体也有部分,如结构调整、各个环节等(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要求我们,着眼整体,统筹全局。——(材料强调整体)

(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发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发挥。——(材料强调部分)

6.必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2)注意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整体,又要统筹全局,优化组合。(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现在的客观情况(认识)与过去相比进步了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过程不平坦、很艰难、有波折,当与过去相比,事物还是向前发展的。9.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事物一直在变化、在进步,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国家扶持与艰苦奋斗等

(三)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基本属性2、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的特殊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即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①同一以斗争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又……、虽然……但是、成就……困难……、机遇……挑战、双赢、双刃剑、相辅相成”等,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具体)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1)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特殊性,找出解决问题繁荣办法(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根据……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势、特色、特征”等

4、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先试点,再推广、抓好典型、树立榜样,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等,5、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住关键。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抓重点工作/抓关键/抓中心/把…作为…重中之重/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抓重点工程/把…作为第一要务/集中优势兵力/牵牛要牵牛鼻子、突破口、首先、主导、核心、主题、主线、纲举目张、症结、要害、焦点、着力点、根本、骨干力量、首要地位、当务之急、提纲挈领等。同时,还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识别的关键词: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6、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识别的关键词:以…为主体/以…为主导/经济形势、国际局势和我党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好的/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因小失大/权衡利弊得失,分清主流与支流/判断事物性质、辨明方向、分析形势、主导和主体、优点与不足、等等。

篇二十三: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调节着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意:(1)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4、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6、公有制经济中实行股份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位、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8、我国目前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哪些?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

篇二十四: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

企业与劳动者

1、公司的含义、形式、组织机构、特点分别是什么?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 ②股份有限公司。

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

公司的特点: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科学管理结构。

2、如何成功地经营一家公司?

公司的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注意: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企业兼并、企业破产

含义 作用

兼并 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破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就业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问题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

原因: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就业信息不畅通。

对策: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②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6、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维权:①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篇二十五: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

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辨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同时,它们在一定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要善于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并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即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8.矛盾主、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主、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四)创新观

1.辩证否定观原理

【原理内容】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保留合理因素,增添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素。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要树立创新意识,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作用(说明为何创新以及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原理内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篇二十六: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关键词:社会存在(意识)人民群众 社会基本矛盾改革 价值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二)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关于人生价值问题

(1)人生价值的内容(是什么)

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奉献)

②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4)怎样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重点)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的价值在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的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价值的客观条件)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

必须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实现人生的价值。

篇二十七: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GDP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值。一个国家的GDP,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被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统计范围:国土法/三大产业/有形产品,无形劳动

3、统计方法:增加值法/最终产品/不变价格

4、缺陷和不足:

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反映生活质量等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目的: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1、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1)依靠一套内部因素(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和外部条件(健全的法律和完备的制度)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社会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1、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目的:消费。

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市场经济)

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大、小、初次、再次)

按劳、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生产最终目的)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

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立党为公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和指导思想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6、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7、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8、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表现在或原因)

1.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党的领导是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的稳定需要

3.党的领导是保证时证券稳定的需要

4.党的领导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党的先进性

当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什么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是指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

篇二十八: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文化知识点总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注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简言之,即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的觉醒觉悟。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3)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②有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梦。

(4)措施:

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①原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基本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基本要求: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3)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要求: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2)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3)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就是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第四篇:zhishidian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

⑴成就:①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②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特点: 总体小康是、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将成为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②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③成为人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表现: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③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⒉表现: 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②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③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框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内涵:

要求: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新成效。

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见学案⑥)

第五篇: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有利于出口 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有利于进口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6、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二者在一般情况下成正比。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8、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②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

9、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收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10、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2、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3、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地位和作用 主要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司的法定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6、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评析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第一、应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 第二、签订劳动合同制度;

第三、劳动者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应增强

9、理解股票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公司的利润;二是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10、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3)购买债券(4)购买商业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按劳分配(公有制)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

④生产决定分配。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

4、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5、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6、财政支出的渠道和财政作用

财政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保支出、债务支出。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7、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8、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3)后果:会导致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推动经济战略结构性调整。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消极影响):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1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4)民主监督

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

原则:①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②采取合法的方式;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二单元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5、我国政府部门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服务的途径:

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6、政府的权利行使三个环节:决策、执行、监督 决策环节: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执行环节:履行职能+依法行政

监督环节:外部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

7、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力?

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8、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1、政府权威

政府能否具有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全国人大 和地方各级人大

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地位、性质、宗旨、执政方式

地位: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四)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包括:

①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 走进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5、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6、为何以及怎么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7、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8、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必修4《哲学与生活》 1.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王守仁:心外无物;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征)(1)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8、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 物 论

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意识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⑤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2、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方法论: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认 识 论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1、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上升性

辩 证 法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注: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一定是运动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7条原理)原理1:矛盾——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的分析方法.原理2: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原理3: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纵向)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内部)方法论: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原理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 本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原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观点: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坚持群众路线:

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人生观 价值观 原理1: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同时还包括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一个人的价值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方法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中学生怎样做?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 ①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下载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

    高中政治知识点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

    高中政治必修四_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 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框题一、 体味文化1、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须占支配地位。 ④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2、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①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社会主义的......

    江苏省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