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 春之歌 教学设计
春之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的意境。2.能配乐朗诵《春天在哪里》。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加之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仅有的十几分钟来开展有效教学。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认真聆听音乐,朗诵《春天在哪里》。2.教学难点:感受乐曲的意境。4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有的同学说春天我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衣、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冬眠的小动物也醒来。是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柳树发芽花开了,春天草儿醒来换上了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春天有金灿灿的麦子绿油油的田野,春天真美呀!2.新课
(1)揭示课题:你知道么,赞美春天的音乐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乐曲《春之歌》。
(2)初听:请你听一听想一想,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是由什么乐器演奏 的?
多好听呀!这首《春之歌》情绪是优美的,相信同学们一定听出演奏乐器了,对,就是我们熟悉的钢琴演奏的。(3)作曲家介绍:
你知道么,这首钢琴曲《春之歌》是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选自他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春之歌》是其中最著名的,还被改编为其他乐器演奏,可见人们对这首作品的喜爱。
(4)聆听第一乐段:
①听,音乐开始了,你联想到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像云彩随着音乐随风舞动、像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我们再听音乐感受一下。②复听:有的同学有了新的感受,像小花一朵一朵慢慢盛开,像柳叶发芽,大家说的真好。③再听:我们看看这段音乐的旋律线。
④哼唱:原来是柳叶柳枝编织了这段优美的旋律呀,咱们一起合着音乐哼唱一下。(5)看动画完整听:
这段柳枝舞动的旋律在整首音乐中出现了几次?咱们数一数。柳枝舞动了两次。(6)再完整听:
两次出现的柳枝舞动的旋律相同么?其他旋律描绘了春天的什么景色。(7)配乐朗诵:
同学们,请你带着对春天的喜爱和老师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陈伯吹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枝头上: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草原上:春天的雾轻轻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竹林里: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田野里: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青,菜花黄,蚕豆儿香。3.小结
今天这节音乐可我们欣赏了钢琴独奏曲《春之歌》,认识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希望你能记住优美的旋律、记住美好的春天。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课外阅读《春之歌》教学设计
《春之歌》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陶冶情操,感受春天的美好。阅读重点:读背描写春天的诗,积累语言。阅读难点: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准备:从《小学生优秀古诗诵读手册》中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
师: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春天是一个迷人的季节。春天来了,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国古代许多诗人把这美丽的景象融入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诗中领略美丽的春光。
二、汇报交流:
第一环节:我会背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并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是咱们班的背诵大王。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背诵并请小组长记好背诵的古诗名及篇数。2、每组选出一名背诵大王参加全班的比赛。3、全班比赛评选出班内的背诵大王。第二环节:我会猜 师:背诵古诗看来难不倒你们,现在咱们来看看你会不会猜古诗。注意:咱们可是要评选“猜诗大王”的哦!1、猜诗句。(根据意思猜诗句)
昨天夜里听风见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风雨打落了多少?()不知那细长的柳叶是谁的巧手剪裁而出,原来是那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锋利剪刀剪出来的。()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那一枝粉红色的杏花竟伸出墙来。()(根据学生情况可以适当增加内容)
2、对诗句。(出诗的上句或下句让生对)野火烧不尽,()。迟日江山丽,()。好雨知时节,()。(),一行白鹭上青天。
3、出示课件:燕子、小草、春雨、花、柳树、鸭子等,让生说出与之相关的诗句。
4、看图猜古诗。(出示一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是描写了哪首古诗,并背出来)
如:出示《草》《宿新市徐公店》等描写春景的古诗图,让生猜。第三环节:我会画(诗配画)
1、师:通过刚才激烈的比赛,老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猜诗大王。接下来我们再来进行一场绘画比赛,看看谁是咱们的的绘画大师。你喜欢哪首诗就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画一画。
2、生自由绘画。
3、展示绘画的内容。要求学生用几句话简单介绍画上的内容,也可以用积累的古诗来介绍画面内容。
三、联系实际,激发情感
师总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古代的诗人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我们也通过背、猜、画等一系列活动,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其实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象是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只要你迈出脚步,睁大双眼,做个细心观察的有心人,就能欣赏到春天的多姿多彩。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走进春天,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色。板书设计
春之歌 我会背 我会猜多姿多彩 我会画
教学反思:春天是美丽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更是经典,能够阅读经经典,对孩子们来说,是幸福的。今后要抓住机会使孩子们养成阅读经典的好习惯。争取每周背诵一首古诗,以慢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是祖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第三篇: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下,合理运用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拓展视野。在本课中用丰富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春之歌》以及其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从而知道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所以从情绪感知出发,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课堂乐器演奏技巧,与校本教材相结合,鉴赏音乐作品,学生能很容易地记住主题旋律、得到成功的喜悦。
春之歌教学反思2
提倡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基础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它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内容中占很大的比例。在音乐欣赏中倡导“综合”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课堂形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提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春之歌》选自苏教版音乐课本第九册。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科综合,而且在教学中以“春”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唱歌曲、听音乐、看画面等综合活动,多方位地来感受和体验春之美,进而进行有关春的音乐创作来表现和创造春之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我由欣赏春天的图片、吟诵有关春天的诗歌入手,用课件播放了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在欣赏图片时播放《春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优美的音乐配上唯美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春之美,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欣赏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后,学生吟诵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接着,我们重点赏析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分析了歌曲的各个主题,探讨了音乐的要素,聆听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春之歌》,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这首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春天,创作“我的春天”。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融入了相关学科,综合了美术、舞蹈、诗歌等相关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学科综合,让学生多元感受,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风格特色,体现了音乐人文学科的属性,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
春之歌教学反思3
一、浓厚的情感是诗歌学习的主要旋律
回顾本课,依然心潮澎湃,课堂上师生朗读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好课是要上到师生心里去的,能够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性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课堂将缺少一半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机械生硬的,缺乏触动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诗歌教学,课堂更要激荡情感的味道,抓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课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文化的传承是汉字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汉字就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宝。一个简简单单的“乳”字仅有八笔,却蕴含着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
横竖撇捺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当学生用深情写下这些汉字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将会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三、丰富的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最佳补白
本课教学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诗句与古往今来的思乡思亲佳句融合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虽然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但是心中的情怀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学生不曾接触过的余光中的诗《乡愁》,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语文学习,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此后,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时刻,学生远离家乡或者远离祖国,他或许会想起闻一多先生的诗句,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想起李白、王维等诗人心中澎湃着的旋律。在诸多的诗句中,学生读懂了乡愁,理解了思念,懂得了感恩,从更深的层次体会了自己当下的思乡情感。这是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一份丰厚的精神大礼,多年之后留下的陈酿。
春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关于树木的儿歌,儿歌中介绍了各种树木及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低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教学时为了使整个识字过程以及读书环节有趣,本节课采用抓关键词语整体认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学字,在学句学词中认字。
在研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儿歌及儿歌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因为本单元都是识字,这是本册唯一的一个集中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低段的学习重点。而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学生之前也初步接触过形声字。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怎样在学生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逐渐了解其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会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字源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而目标的制定,则是参考学习卢老师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目标制定要含有学习后的知识名词、学习后的技能动词、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事。于是,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把基础目标、支撑目标和核心目标制定为:
1、通过读文、看图,划出11种树的名称,说出特点。(基础目标)
2、多种方法,读准“梧、桐”等15个新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生字。归纳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支撑目标)
3、借助填空、图片等,背诵儿歌。(核心目标)
但是在上完课的时候,经过校长的讲解,意识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有所偏差,只关注到制定目标中的名词、能力动词和技能动词要匹配。忽略了三个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相互关联性。导致三个目标没有很好的贯连在一起,所以本节课目标也未全部达成。
之前狭隘的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低段来说除了常规习惯,就是语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随着评课、培训学习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单单是教学生一些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出方法,运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语文素养,有大局意识。从长远考虑,低段良好的常规习惯很重要,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讲授识字时,学生区分不清楚“桂和挂”时,我的应变能力不够,导致错过了很好的课堂生成,对课堂的把控性和知识的生成预测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应该及时对比并讲解两个部件一样,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声字又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字教学不扎实,直接影响孩子的识字。“疆”字设计通过字源演变讲解时,又过快,没有很好的过渡。学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组词时出现了“江南、江西”这样的同音字。应通过字典中的释义,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字的意思,这样在组词时,孩子就能通过字义理解并组词。“专题识字”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设计要充分发挥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多种形式、在自主学习中,自我获取知识,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知道识字方面重难点,做到讲解透彻。
在诵读儿歌、韵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讨论,及多种形式的背诵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怎样把识字课上的有趣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探讨的一节课,给我们一些启发,课堂有趣,不仅仅是语言上生动有趣,更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一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引导?这样的课堂形式及环节我能学到知识吗?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或生动活泼、或有趣好玩、或沉稳内敛而又不失活泼。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严肃又不失活泼,现下能力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学无止境,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跟着同组优秀的同事学习。
春之歌教学反思5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春之歌教学反思6
本次我开课的内容为《春之歌》。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描绘了春天来临,大地苏醒,春意盎然的美景。本节课我以“春天”为背景,以“森林音乐会”的形式,通过节奏训练、乐谱视唱、实践拉奏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准确、生动地拉奏歌曲,且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心理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拉奏乐曲《春之歌》,掌握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拉奏,并基本完成第1——2部分;通过听赏、模拉、练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节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乐曲《春之歌》,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春天的美好。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及拓展三个部分。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图片、音乐渲染出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新授部分我分为乐曲欣赏、节奏训练、视唱乐谱、实践拉奏这几个环节。以水果题的形式来进行新授,我觉得能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有趣,并且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拉奏环节,我通过整体示范、空弦练习、分句教学来逐步进行拉奏训练,并把个别指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但在这一环节整个教学气氛显得很沉闷,并且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算失误,使得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最后的拓展环节也显得非常得突兀,环节设计得不自然。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我需要进行思考改进的地方。
整个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语言组织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应该更加完善一点,更加深挖一点,在实践拉奏的环节上应通过更好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
春之歌教学反思1
提倡学科综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基础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旨,它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内容中占很大的比例。在音乐欣赏中倡导“综合”的理念不仅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课堂形式,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提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春之歌》选自苏教版音乐课本第九册。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科综合,而且在教学中以“春”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唱歌曲、听音乐、看画面等综合活动,多方位地来感受和体验春之美,进而进行有关春的音乐创作来表现和创造春之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我由欣赏春天的图片、吟诵有关春天的诗歌入手,用课件播放了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在欣赏图片时播放《春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优美的音乐配上唯美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春之美,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在欣赏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后,学生吟诵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接着,我们重点赏析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分析了歌曲的各个主题,探讨了音乐的要素,聆听了不同乐器演奏的《春之歌》,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这首作品的音乐特色。最后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春天,创作“我的春天”。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融入了相关学科,综合了美术、舞蹈、诗歌等相关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学科综合,让学生多元感受,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风格特色,体现了音乐人文学科的属性,加深了学生对春天的理解,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创造能力。
春之歌教学反思2
在教学《树之歌》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以朗读诗歌,识字教学为主,同时带着孩子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形态。树木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孩子们在羽西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会主动找我,向我询问这些书的生长特点。这样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了解各类树木的特点作了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来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
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影响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孩子看到的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最后,既然是歌,也要将它读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韵律美。文本中“壮,掌,装,方,疆,香”等字都是韵母ang。让孩子体会读一读。另外,关注课后习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猜一猜,我再来总结,让学生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树”与“人”的联系。
春之歌教学反思3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优点:
教学时,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春之歌教学反思4
《树之歌》是一首关于树木的儿歌,儿歌中介绍了各种树木及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低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所以教学时为了使整个识字过程以及读书环节有趣,本节课采用抓关键词语整体认读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学字,在学句学词中认字。
在研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儿歌及儿歌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因为本单元都是识字,这是本册唯一的一个集中识字单元,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低段的学习重点。而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学生之前也初步接触过形声字。商讨之后,我们决定怎样在学生初步了解的情况下,逐渐了解其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会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字源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感受识字的乐趣。
而目标的制定,则是参考学习卢老师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目标制定要含有学习后的知识名词、学习后的技能动词、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事。于是,经过几次讨论,我们把基础目标、支撑目标和核心目标制定为:
1、通过读文、看图,划出11种树的名称,说出特点。(基础目标)
2、多种方法,读准“梧、桐”等15个新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生字。归纳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支撑目标)
3、借助填空、图片等,背诵儿歌。(核心目标)
但是在上完课的时候,经过校长的讲解,意识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有所偏差,只关注到制定目标中的名词、能力动词和技能动词要匹配。忽略了三个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相互关联性。导致三个目标没有很好的贯连在一起,所以本节课目标也未全部达成。
之前狭隘的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低段来说除了常规习惯,就是语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随着评课、培训学习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不单单是教学生一些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出方法,运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关注语文素养,有大局意识。从长远考虑,低段良好的常规习惯很重要,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讲授识字时,学生区分不清楚“桂和挂”时,我的应变能力不够,导致错过了很好的课堂生成,对课堂的把控性和知识的生成预测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应该及时对比并讲解两个部件一样,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声字又是本节课的重点。识字教学不扎实,直接影响孩子的识字。“疆”字设计通过字源演变讲解时,又过快,没有很好的过渡。学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组词时出现了“江南、江西”这样的同音字。应通过字典中的释义,让学生能够明白这个字的意思,这样在组词时,孩子就能通过字义理解并组词。“专题识字”是低年级识字课的一个学习内容,因此,设计要充分发挥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多种形式、在自主学习中,自我获取知识,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知道识字方面重难点,做到讲解透彻。
在诵读儿歌、韵文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讨论,及多种形式的背诵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怎样把识字课上的有趣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探讨的一节课,给我们一些启发,课堂有趣,不仅仅是语言上生动有趣,更要把自己当做孩子一样,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引导?这样的课堂形式及环节我能学到知识吗?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风格,或生动活泼、或有趣好玩、或沉稳内敛而又不失活泼。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够严肃又不失活泼,现下能力各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学无止境,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跟着同组优秀的同事学习。
春之歌教学反思5
今天的课比较有趣。(我备课的时候这么觉得…)整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教学思路就在课件里。备课的时候我修改了导入的'方法,改成猜谜导入,以熟悉的诗歌《咏柳》复习导入,引出所咏的对象为柳树。再揭示课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首儿歌也是介绍各种树木的,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树之歌》。接下来直奔主题。
环节一:识字教学
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思:
①儿歌里有几句句子?
②儿歌中提及了几种树木?用横线画出。
再归类这些带有木字旁的字,集中识字。随后归类剩下的生字再认,最后小游戏捡树叶,复习巩固。
环节二:走进课文
出示图片,随图片指认树木种类并朗读句子。当说到“梧桐树叶像手掌”时,相机介绍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利用“什么像什么”句式锻炼说话。“松柏四季披绿装”句,相机介绍拟人。最后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环节三:细读课文
1、儿歌从哪几方面来写树的,加点关键词,得出是从样子(比喻时有提及)、颜色、习性、价值或作用(这个难)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2、与树有关名言:逐句出示并请学生自己解释,交流后纠正答案。补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自己是随机补充的。)名言要背默。
3、最后课后“读一读,记一记”,想特点,编儿歌。(这里不好,基本我自己说出来。)
反思:
①缺少上课的情感带动,有时候有点面瘫。
②没有研究单元目标,到目前这节课为止,都没有。
春之歌教学反思6
本次我开课的内容为《春之歌》。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描绘了春天来临,大地苏醒,春意盎然的美景。本节课我以“春天”为背景,以“森林音乐会”的形式,通过节奏训练、乐谱视唱、实践拉奏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准确、生动地拉奏歌曲,且引导他们加深对乐曲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心理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拉奏乐曲《春之歌》,掌握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拉奏,并基本完成第1——2部分;通过听赏、模拉、练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节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乐曲《春之歌》,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春天的美好。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及拓展三个部分。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图片、音乐渲染出春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气息。在新授部分我分为乐曲欣赏、节奏训练、视唱乐谱、实践拉奏这几个环节。以水果题的形式来进行新授,我觉得能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有趣,并且通过解答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拉奏环节,我通过整体示范、空弦练习、分句教学来逐步进行拉奏训练,并把个别指导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但在这一环节整个教学气氛显得很沉闷,并且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算失误,使得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最后的拓展环节也显得非常得突兀,环节设计得不自然。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是我需要进行思考改进的地方。
整个教学活动总体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语言组织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应该更加完善一点,更加深挖一点,在实践拉奏的环节上应通过更好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课堂气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春之歌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下,合理运用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拓展视野。在本课中用丰富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春之歌》以及其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从而知道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所以从情绪感知出发,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课堂乐器演奏技巧,与校本教材相结合,鉴赏音乐作品,学生能很容易地记住主题旋律、得到成功的喜悦。
春之歌教学反思8
一、浓厚的情感是诗歌学习的主要旋律
回顾本课,依然心潮澎湃,课堂上师生朗读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好课是要上到师生心里去的,能够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性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课堂将缺少一半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机械生硬的,缺乏触动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诗歌教学,课堂更要激荡情感的味道,抓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课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文化的传承是汉字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汉字就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宝。一个简简单单的“乳”字仅有八笔,却蕴含着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
横竖撇捺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当学生用深情写下这些汉字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将会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三、丰富的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最佳补白
本课教学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诗句与古往今来的思乡思亲佳句融合在一起。意在让学生体会虽然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但是心中的情怀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学生不曾接触过的余光中的诗《乡愁》,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语文学习,走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此后,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时刻,学生远离家乡或者远离祖国,他或许会想起闻一多先生的诗句,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想起李白、王维等诗人心中澎湃着的旋律。在诸多的诗句中,学生读懂了乡愁,理解了思念,懂得了感恩,从更深的层次体会了自己当下的思乡情感。这是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一份丰厚的精神大礼,多年之后留下的陈酿。
第五篇: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春之歌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的内容,创作歌词和旋律。
2、初步学习二声部演唱,感受音乐美。
3、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五角星若干、节奏卡、课件、记号笔、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今天有许多小客人来到我们这儿,我们要不要把它们请出来啊?”
1、出示五角星:提问:“五角星到我们这儿来干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言)
2、五角星以唱的形式介绍自己来此的目的:“我是可爱的五角星我来大二班找朋友―
3、谁愿意做五角星的好朋友?(要求幼儿唱着介绍自己)
二、结合图片内容,歌唱春天
“五角星找到了这么多好朋友,它可开心了.它要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美丽的春天.”
1、让幼儿有节奏的说说春天的景色(要求幼儿用上好听的词,说完整的话)
2、教师示范歌唱春天。
3、请幼儿创作歌曲和旋律。(个别幼儿演唱,其他幼儿拍手伴奏)
4、歌曲接龙(将创编的歌曲录下来)
三、学习二声部演唱
“你们今天开不开心啊?你们猜五角星开不开心呢?”
教师范唱:好朋友一起玩真呀真快乐―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嘻嘻哈哈 学习二声部演唱:在第二拍加入嘻嘻哈哈,在第二拍加入我快乐
教师与幼儿对唱或幼儿与幼儿对唱
四、结束活动
“我们把新学会的本领唱给小弟弟、小妹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