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毛概2-7章总结五篇

时间:2019-05-12 04:2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版毛概2-7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版毛概2-7章总结》。

第一篇:2013版毛概2-7章总结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社会性质:半殖半封(1840鸦片战争)→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同时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在其影响下,1919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自在阶级→自为的阶级,近代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共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此前后形成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使党意识到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7大革命失败)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毛提出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抗战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毛提出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得益于中国革命的实践。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总路线

1939毛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1948毛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基本规律,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革命指导路线。

1.帝国主义是首要对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总体上说革命对象是三座大山,不同阶段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最基本动力,新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近代中国最进步阶级,革命领导力量)、农民阶级(主力军,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同盟军,新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标志。无产阶级及其政权的领导(中国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无产阶级优点:共性——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纪律性,个性——受三重压迫,革命坚决和彻底;分布集中,有利于队伍团结和思想传播形成强大力量;成员与农民有天然联系。无产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主体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支柱。加强无产阶级党建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但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前锋队(中共),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前途是社会主义。它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但相互联系,紧密衔接。

二.基本纲领

1940毛在《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1945毛在党的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将其与党纲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相应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决定了人民当家做主,这是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人大制度能最直接全面体现。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革命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由落后生产力和革命性质决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经验

一.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初期工作重心在城市,1927大革命失败后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毛先后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1930毛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发展红色政权,待时机成熟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一步丰富战略思想。1938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正式确定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以及内容:具体国情决定。革命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相应是军队,农民是革命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同盟军。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三者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二.三大法宝

毛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由半殖半封的阶级状况决定,由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统一战线中包含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战的基础,只有建立第二个才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革命胜利才有完整保障。建立巩固统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对反共顽固派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同顽固派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新民主革命时期,统战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时期】

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唯一宗旨和基本前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一切行动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出发点与归宿。集中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是其不败的根本。)军队建设同时形成人民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武装斗争也与其他斗争形式配合,其他形式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主要矛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把党建同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共区别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战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治,武装斗争是统战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两个武器的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949毛作《论人民民主专政》集中概况新民主革命基本经验。

三.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独创性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其发展道路,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其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的历史,结束了封建地主剥削劳动者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主人,开创历史新纪元。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乱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基本统一,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变革,根本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其胜利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成分和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土改完成,后者成为主要矛盾,必须改变社会性质转为社会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具两面性,故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有两重性。在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上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比重仍很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总路线的提出:1949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并举的思想。1949-1952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土改后开展互动合作运动;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为过渡奠定基础。1953毛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与“三改”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建与社改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工业化与社改紧密结合,体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总路线的理论依据: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导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具体P59-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坚实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循序渐进的步骤(发展互助组→初级农村生产合作社→高级社)【1956年底农业社改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改。独创性道路: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P64;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三个步骤: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全行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工商业社改基本完成);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阶级剥削制度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及颁布,为各族人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必要条件和保证,为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里程碑。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根本变化P70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是中国最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为中特制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其确立,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生产力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使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改变世界格局,增强社会主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列主义关于社改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独创性发展,证明了马列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建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毛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初步总结社建经验,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建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建道路的良好开端,它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建服务。“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后五条属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问题。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改完成后大量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时,面临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的问题。对此,马列都没有专门论述。毛等人广泛调研,党的八大前后,特别是毛在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矛盾,正是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他提倡运用于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这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是非对抗性矛盾,既相适应(基本方面)又相矛盾(非基本方面)。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存在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一般为非对抗)。用专政解决敌我矛盾,用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政治上“团结--批评--团结”方针,教育、讨论的方法;对物质利益和分配方面,方针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对人民与政府机关方面,加强民主集中制和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方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毛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该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动力,为解决矛盾和创造良好社会、政治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为社改奠定理论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中共在新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抗战时期毛提出工业化是民族独立保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主要任务。社改时期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影响过度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造成比例失调。毛在《论十大关系》中的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明确提出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鉴于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逐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总方针: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两条腿走路”(重轻、中央地方、沿海内地、大型小型工业并举)。中国工业化道路符合国情,对于加快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建具有艰难、复杂、长期性);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目标——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强国,战略——两步走,先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强调统筹兼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刘周提出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工商业经营、生产计划、统一市场三方面);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企业建立责任制,刘少奇提出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陈云、邓小平...P8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进一步扩大民主,反官僚斗争,加强对国家工作监督,健全法制);关于科学和教育(向科学进军口号,四化关键在科学技术现代化,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刘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关于知识分子工作„„这些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中体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社建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意义

1.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特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基础。

二.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建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建,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特总依据,为其奠定重要基础,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建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但未做进一步阐发。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曾比较正确提出发展阶段问题,但思想未能坚持和发展。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盲目乐观情绪。20C50-60s毛意识到社建的艰巨、复杂、长期性。但60s“左”倾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准确把握基本国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邓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是现实国情。1979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处在幼年时期。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1982十二大报告和1986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分别对这一阶段内容作了分析。1987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的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掌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原因:已有改革开放的建设经验,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对我国社建出发点问题的认识)十三大对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1997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2002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还需长期奋斗。十七大、十八大都既肯定了努力和成就,也强调了基本国情不变,主要矛盾也没变。对国情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使我们走出一条中特新道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科学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区别P97 2.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从五个方面概括,党的十五大从九方面概括(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际比较)P98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体的理论基础,是建设中特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强调认清国情就是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尽管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最大发展中国家)没有变,但显示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仍存在。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准确把握国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56党的八大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1957毛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并解决矛盾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然而1957党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引发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1979邓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明确回答什么是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问题。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主要矛盾反映了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其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是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主要矛盾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伟大革命,经济战线要重大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改革开放方针。随后针对错误思潮邓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路、专政、领导、马列毛思)。十二大邓首次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逐步形成。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一中心两改革一建设)。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党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坚持把以..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特伟大实践。

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方针,既抓住了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矛盾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1.“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分别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的要求。四方面目标和要求即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的统一,又体现出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中特总体布局的集中展现。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内容,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经济建设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本质要求。作为一个整体,集中体现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揭示中特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其相互关系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的领导和依靠力量。党是领导核心,中特事业紧紧依靠各族人民,两者结合,现代化事业才能胜利。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既是现状需要,也体现奋斗精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这一中心的确定是新时期最根本的乱反正。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亡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以四项原则保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通过改革开放富于思想原则新时代内涵,两者统一于中特实践。四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相互贯通、依存,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背离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一中心两基本点统一于中特实践是党最宝贵的经验,是事业胜利的最可靠保证。

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特道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十四大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十五大根据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求,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丰富发展。内容P108 实现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纲领,但其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有步骤、分阶段向前推进。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阶段性行动纲领。最高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历史进程。坚持最高不能离开现实空谈理想,坚持最低不能只顾眼前忘记远大理想。必须坚持最低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现阶段基本路线与纲领,推进中特事业。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建设中特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问题的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邓在论述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86邓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990他又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1992邓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总结性理论概括——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对本质的概括,既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有机整体。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点就是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社建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理论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初级阶段发展的迫切要求)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中特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根本途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953第一个一五计划,毛提出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国家。1956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毛提出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科技迅速发展。1988邓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强调了大力发展科技的极端重要性。20c90s以来党相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把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开创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的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体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三.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邓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一新历史起点,一方面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总体小康,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凸显。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1.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人全面发展。2.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环节相协调,实现各要素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各方面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把现代化目标具体化,统一全党和人民意志,成为行动纲领)

1981邓首提“小康社会”概念。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20c末“两步走”实现小康的设想。1987邓首提“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党的十三大把此战略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第二步,1991-20C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c中叶再翻两番,基本实现现代化。此过程体现了党对国情和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化。1997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21c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富裕,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十年,建党一百周年,经济更发展,制度更完善;21C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c末生活水平开始达到小康,是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从实际出发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提出更高要求。十六大以后的10年,我国成功迈上三个大台阶: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但仍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十八大根据形势新变化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2012习近平首提。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梦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内容——国家富强(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特事业进一步完善,经济、科技创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族振兴(继承创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文明成果,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人民权利保障更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国家富足、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即中特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改革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凝聚中国力量(即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的实现是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的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一代代人的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美好前景,有要求现实的行动。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从今天做起。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条件下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背景:国内——文革的严重灾难,民主法治遭破坏,政治混乱,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苦,扭转局势为人心所向。国际——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中国与国际差距明显拉大,国际竞争压力巨大,党和人民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成为可能。„„具体成就P128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力量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发展了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内容P130.邓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现状P13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做法P132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做法P133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背景P133 做法: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中特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特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社会主义。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发挥市场经济长处。党的十四大以来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详见P134-135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背景P135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具体做法P136-137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P137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P144-176

浙江教材 第一章 中特在浙江的实践之路

第一节 中特在浙江发展历程

一.敢闯敢冒:赢得改革开放先发优势1978.12-1991.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抓住改革机遇,大胆创新,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起步,发展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创造力温州模式、义乌模式,赢得改革开放先发优势。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焕发勃勃生机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村走上快速致富道路3.小商品大市场创造市场经济发展新模式

二.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1992.1-2002.10 1992南方谈话后浙江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领先全国的先发性体制优势,实现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

(一)重点突破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1.改革产权制度,推进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2.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统筹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夯实农业基础,发展效益农业 2.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城市化进程 3.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提升科技综合实力 4.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三.科学发展: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2002.10至今

十六大以来,浙江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十七大以后,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战略,省委十三届二中全会作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描绘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的蓝图。

(一)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1.发挥块状经济优势,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2.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立足民生标本兼治,扎实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4.文化事业产业两手抓,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5.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积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 6.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提升发展战略,开启科学发展新蓝图 1.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引领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2.开辟舟山群岛新区,创造陆海统筹发展优势 3.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国际贸易和外向型经济 4.建设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第二节 中特在浙江实践的重大成就

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二)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市场化水平全国第一;率先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率先突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商品物资的地域封锁,走向全国和世界

(三)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共享发展成果,生活质量改善

二.政治建设有序推进,基层民主活力四射(法治浙江建设,依法治省方略)

(一)积极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独树一帜

(二)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和完善村民自治新机制,探索和创建社会(企业)民主新形式,探索和拓展地方民主决策新渠道

(三)加强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完善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加快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较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完善立法程序,加强立法监督,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法制保障,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法制环境;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工作保障机制,执法规范化,促司法公正。

三.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精神富有目标明确(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深入人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企业发展迅猛„„P16

四.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一)社会事业均衡快速发展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初步形成

(三)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确立,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创新

五.生态建设后来居上,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一)实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战略

(二)实施绿色消费战略,促进消费方式根本转变

(三)实施资源节约战略,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

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一)理论学习与时俱进,思想武器不断深化

(二)党管人才落到实处,队伍素质稳步提升

(三)党内民主稳步推进,廉政建设显著加强

(四)适应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发展变化,不断拓宽党建工作领域

第三节 中特在浙江实践的主要经验

一.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有机结合:解放思想是中特一大法宝。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发展新思新观新体制机制是浙江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浙江成功的重要经验。

二.坚持创业富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以创业富民为导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动手发动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相信人、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

三.坚持创新强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机制体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活力源泉。浙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自主创新的最大优势在于体制灵活,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

四.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是中特根本要求。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生态浙江”,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弘扬“”浙江精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人文精神是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支持。浙江精神是浙江经济腾飞的历史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人们把历史文化基因与创业创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铸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赋予“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新内涵。

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坚持改善党的领导的历程,就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程。无为而治——放手让群众去干,有为而治——引领群众去干 综合运用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的领导艺术

第二篇:毛概选择题7-11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

A.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 B.原有体制的修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 2.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分配制度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生产要素分配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 B.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4.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两个凡是”标准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四项基本原则 D.生产力标准 5.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A.东部和西部的关系 B.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

C.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D.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6.中国的改革首先在()拉开序幕

A.城市 B.农村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

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8.下列属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公有制为主体 C.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D.以国有企业为主体

9.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这意味着在税收负担上,对外资企业将()。

A.进一步降低关税 B.继续实行现有的优惠政策

C.课以比民族经济更高的税负 D.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公平税负,平等竞争 10.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是()。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A.动力 B.目的C.前提 D.基础

13.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是()。

A.工业 B.农业 C.商业 D.交通运输业 1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A.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B.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C.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D.适度膨胀型增长方式

15.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实现工业化 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实现信息化 16.按需分配是()。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7.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处理()。A.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B.第三产业与工业的关系

C.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D.科技与现代化的关系

18.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A.经济发展方式 B.社会发展方式 C.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方式 1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 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世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的必然结果 20.我国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实行自力更生 B.实行对外开放 C.政治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2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A.改革

B.稳定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2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

B.判断对外开放的标准

C.判断改革成败与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D.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 2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制度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2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A.动力 B.目的C.前提 D.基础;

25.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前提和基础是()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标准是:()

A.综合国力标准 B.生产力标准C.人民生活标准D.社会主义标准; 2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8.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29.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30.第一次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是()A.马克思 B.斯大林 C.毛泽东D.邓小平

31.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C.江泽民的讲话D.党的十五大 32.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A.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B.当前的权宜之计

C.达到小康时期的政策 D.实现现代化时期的政策 33.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是在()A.1980年B.1987年C.1992年D.1978年 34.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A.1978年B.1980年C.1984年D.1992年 3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A.1992年B.1997年C.2000年D.2001年

36.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马克思主义 37.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3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39.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发展 B.创新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D)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4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完整系统论述的文章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论联合政府》 4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是()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平均分配 D.以上三者都是

43.“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地位的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A.生产力 B.劳动者的素质

C.科学技术 D.先进的机器设备 45.按劳分配的对象是()。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剩余产品

D.全部产品

46.在对外开放中 , 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是()。

A.以依靠别人的力量为基础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防止资本主义腐朽东西的侵入

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47.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 D.对外开放 48.全方位对外开放是()A.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B.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C.对所有国家开放,无论其大小,发展程度和性质 D.对发达国家开放

49.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A.基本国策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 50.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A.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B.解放思想新时期 C.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 D.求真务实历史新时期

51.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细枝末节的变革

52.我们始终要把()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C.“引进来”、“走出去”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5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A.完全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

54.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B.联合国成员国 C.新型工业国 D.创新型国家 55.我国的改革()。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 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D.对象是根本制度 5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A.引进外资 B.自力更生 C.引进外资技术 D.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7.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

A.改革是目的 B.发展是硬道理 C.稳定是绝对的 D.稳定是动力 58.目前,中国大陆开放度最大、开放层次最高的是()A.经济特区 B.经济技术开发区C.保税区 D.高新技术开发区

59.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是因为()

A.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 B.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 D.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在于()A.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B.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内在需要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指()

A.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B.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C.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D.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A.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D.全球经济一体化

4.实行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前提 6.我国的改革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C.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7.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要是坚持()A.公有制占主体 B.共同富裕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8.我国最初的4个经济特区是深圳和()A.珠海 B.汕头 C.福州 D.厦门

9.下述哪些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0.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这是由于()A.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

B.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发展中的一般性变革 D.改革是对原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1.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A.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B.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C.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补资本主义的课;

1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

A.不能离开这三个标准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 B.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问姓“社”姓“资”

C.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D.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13.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C.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D.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1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相互促进 B.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在改革和发展中要保持稳定 D.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5.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1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就是指()A.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B.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

D.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18.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

A.无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B.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C.在经济建设方面实行开放政策 D.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实行开放政策 19.“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A.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B.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C.本质上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D.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20.确立“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就()

A.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需问姓“资”姓“社”的问题

B.意味着凡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C.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开放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D.意味着必须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 21.对外开放的形式有:()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22.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D.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2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对外开放是资本主义的需要 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D.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2.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3.股份制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宏观调控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所有制基础不同 D.市场机制不同

6.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A.联产计酬收入 B.资金分红收 C.经营风险收入 D.按劳分配收入

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B.个体劳动者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 D.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经济调控制 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B.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C.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2.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1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

A.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B.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 C.从内向型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

D.从依靠经济投入促进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1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A.继续鼓励、引导,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使之健康发展 B.严格限制数量和规模,保护其合法收入

C.严格限制投资方向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

D.不进行任何限制,使其大力发展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

A.限制其它经济的发展 B.凭借行政力量的支持 C.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越性 D.依靠产业政策扶持 15.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大多数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公有制经济在各地区、各产业部门都起主导作用 16.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正确的认识是()

A.它实行以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因而是私有制经济

B.它的资本最终属于每个股民所有,因而具有个体性质

C.它是职工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集体经济性质

D.它是一种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因而是垄断经济 17.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A.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D.承认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18.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 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 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19.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A.劳动者的实际需要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生产力水平D.劳动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 20.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劳动还存在差别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C.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D.社会成员中存在不同阶层 21.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A.共同富裕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社会公平22.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优抚 C.社会福利 D.社会救助 23.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富裕生活需要 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2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26.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是()A.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 B.初级市场经济

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以计划为主的市场经济 D.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27.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培育市场体系 B.转变政府职能

C.价格体系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28.我们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

A.以间接调控为主 B.以直接调控为主

C.直接与间接调控平行结合 D.直接调控 29.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放权让利,实行企业承包制 30.《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所要坚持的方针是()

A.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质和量的优势 B.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C.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 D.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31.美国著名的软件制造商微软公司的WindoW98在中国的售价是1998元,在国外标价是100美元,Office2000 测试版在中国要收200元的预览费,在国外仅收0.5美元的邮寄费。联想集团仅Windows操作系统的预装费,每年就要交付几个亿给微软。这表明()

A.中国的软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强

B.中国的消费者比国外的消费者经济支付能力高

C.谁的经济增长的知识、技术含量越高,谁就越能够在市场上居于主动地位 D.中国没有自己的国产软件生产商和软件产品 32.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我国将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举措()A.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吸收存款支援国家建设 B.目的在于减少生产中所需的货币量,刺激消费 C.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增加国家税收

D.会减少储户的利息收人,降低居民的消费热情 33.市场经济是()A.一种基本经济制度 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D.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3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3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在于()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36.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是指()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公有资产的所以,占有,支配,使用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37.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产联合的股份合作制属于()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38.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属于()

A.私营经济 B.合作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全民所有制经济

38.按劳分配是()

A.计划经济的分配原则 B.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C.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40.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中,“生活富裕”是()

A.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B.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C.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D.新农村建设的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有()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劳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3.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公有制企业的数目和职工人数在各个行业中占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国有经济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正确引导、管理和监督 4.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C.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C.是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 D.重视发挥计划的作用

7.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A.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率先发展

B.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 C.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资

D.发展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11 A.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有数量的增长,更要求质量的提高

B.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制止浪费和破坏 C.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必须提高竞争能力

D.减少固定资金投资,从根本上抑制成本攀升,有助于减少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现实状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D.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10.规范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国家应当()A.保护合法收入 B.调节过高收入 C.取缔非法收入

D.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城乡、地区、行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11.国有经济的含义为()A.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C.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D.要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

12.在下列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B.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 D.国有经济在所有领域都是主体 13.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A.独资企业 B.股份合作制 . C.股份公司 D.合作社 14.根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含义和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A.公有公营 B.公有民营 C.租赁 D.承包经营 15.股份制经济的性质和作用是()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不能笼统的说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主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的,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可以扩大公有经济的控制范围 1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是()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产品还没有到极大丰富,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目标

D.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个人谋生手段,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7.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这种主体方式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12 A.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B.经营收入

C.资产收入 D.按资本取得的收入

18.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由当前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A.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B.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D.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 19.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作用()A.在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B.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C.提高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D.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安定

20.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 B.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D.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2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A.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B.必须从我国人口多、底于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 C.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D.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

2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A.规范化 B.法制化 C.现代化 D.社会化

2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必须抓实抓紧抓好。国家坚持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三条保障线”制度。“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建立()A.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B.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C.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4.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必须抓好下述几个重要环节()A.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C.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5.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特点()A.国家计划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B.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

C.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配套运用

D.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中央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 26.国家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间接调控的特征是()13 A.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B.计划不再是宏观调控的手段

C.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D.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7.国家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杠杆有()A.价格 B.税收 C.利率 D.汇率 28.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A.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计划和市场都可以利用 2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A.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30.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A.财政政策 B.税收政策 C.货币政策 D.利率政策 31.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 32.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是()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土地,资产等创造国民收入的要素

33.个体生产经营的收入,按其性质来说是()A.按劳分配收入 B.劳动所得

C.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 D.包含有一定的经营收入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突出各民族特色 B、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C、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D、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

2.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A、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B、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建立人民共和国 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D.人民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A.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 B自治地方享有立法权

C.自治机关行使独立司法权 D.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行使自治权

5.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D.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7.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占指导地位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9.实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纠

10.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11、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是:()A、前者为目的后者为手段 B、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目标 C、前者为内容后者为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配合

1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的奋斗成果和历史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A.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四项基本原则 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5.中国共产党和各主民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8.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根本的人权是()A知情权与监督权 B平等权与自由权 C生存权和发展权 D表达权与参政权

19. 2008年9月18日,为了保证食品安全,维人护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务院决定废止1999年12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9]24号)中有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内容。这说明政府坚持:()

A.依法行政 B.民主集中制

C.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D.科教兴国战略 20.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即只对卖出方(或继承、赠与A股、B股股权的出让方)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买入方(受让方)不再征税。税率仍保持1%。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政府有效履行了:()A.政治职能 B.市场监管职能 C.经济调节职能 D.公共服务职能 21.2008年4月20日至4月26日,1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就某省繁荣农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等8个同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这是人大代表在:()A.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力 B.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C.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D.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22.2008年9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在于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通过这次检查,推动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说明全国人大行使:()A.立法权 B.决定权 C.检察权 D.监督权 23.2008年4月30日,《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大量详实的图片、文物和实物,充分展示了50多年来,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表明:()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B.我国各民族在事实上是平等的 C.我国各民族都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4.“完全的民主等于没有任何民主,这不是怪论,而是真理。”对这一观点正确的理解是:()A.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

B.民主总是受限制的、不完全的、不真实的

C.民主总是相对的,完全而真实的民主历来是不存在的D.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总是离不开专政的

2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A.广泛性 B.真实性 C.阶级性 D.现实性

26.在某市2008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就该市当年的财政预算案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财政局长几次到会就预算中的一些问题回答代表的提问。在这里,人大代表行使的职权是:()A.审议权和质询权 B.立法权和决定权 C.任免权和监督权 D.提案权和表决权

27.关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政党的领导

B.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组成部分,各级人大中均有它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它们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民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人民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国家统一管理 B.自治权 C.设立自治机关 D.各民族共同繁荣 29.民主的发展程度越高,民主的本质就越优越。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A.肯定了民主发展程度与民主本质的区别 B.否认了民主发展程度与民主本质的联系 C.认为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本质 D.认为民主的本质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 30.在我国、既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又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标志的是:()A.生存权和劳动权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言论、集会等自由权利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A参与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D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2.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共和制()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的专政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3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 C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必须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5、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6、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邓小平提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看是否符合自由、民主、人权

9、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0、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是()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B.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C.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D.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11、依法治国的客体是()A、国家事务 B、经济文化事业

C、社会事务D、行政事务

1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生存权 B、经济权 C、发展权 D、政治权

13、江泽民提出,在一个国家里,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A.社会的进步 B.社会的稳定 C.经济的发展 D.政治的发展

14、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A、团结 B、法治 C、参政 D、监督

15、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

A.二者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历史使命相同

D.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6、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17、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维护稳定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4.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是在()A.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B.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C.200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讲话中 D.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 5.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

6.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A.和谐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产阶级文化 D.社会主义文化 7.和谐文化的核心是()19

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精神 8.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A.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

B.社会意识的形式不同 C.治理国家的效果不一样

D.社会控制和国家治理的方式不同

10.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C.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11.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A.和谐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产阶级文化 D.社会主义文化

12.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进全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人类解放 D.消灭剥削

13.树立和践行(),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A.社会主义荣辱观 B.实事求是 C.民族精神 D.时代精神

14.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A.哲学社会科学 B.哲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15.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改革创新 D.社会主义

16.下列领导人中,是()提出了发展文化的“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方针 A 胡锦涛 B 邓小平C 江泽民 D 毛泽东 17.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A.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问题

C.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智力支持问题 D.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问题

18.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是在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20.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四有”首先该强调的是()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道德 D.有纪律

2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 的体现是:(D)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2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为核心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集体主义 2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A.科技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2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2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来审视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是()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7.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A.思想道德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思想建设 D.道德建设

2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29.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具体来说是以下几方面协调发展的进步()①物质文明 ②精神文明 ③政治文明 ④生态文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近几年,云南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很快,重要原因是突出民族文化“切入点”——巴东文字、纳西古乐,这对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是()A.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积极发展旅游业 B.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保留文化传统 C.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大做强

D.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二.多项选择题

1.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A.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A.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C.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3.和谐文化融()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A.思想观念 B.思维方式 C.行为规范 D.社会风尚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A.理想建设 B.道德建设

C.纪律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5.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A.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建设和谐文化 C.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D.弘扬时代主旋律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培育()的社会主义公民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7.八荣八耻”涵盖了()之间的关系 A.个人 B.集体 C.国家 D.社会

8.培育和弘扬(AB),就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为指导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10.“八荣八耻”体现了()的结合 A.人民当家作主 B.共产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11.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包括()A.井冈山精神 B.长征精神 C.西柏坡精神 D.延安精神 1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A.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B.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坚持抓经营性文化事业 13.关于先进文化的正确表述有()A.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B. 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D.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A. 智力支持 B. 体力支持 C.精神动力 D.思想保证 15.狭义的文化包含哪些范畴()A.信仰信念 B.教育科学 C.思想理论 D.道德风尚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7.下列关于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有()A.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B.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C.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D.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1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A.思想道德素质 B.民主政治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经济管理素质

2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包括()A.鲜明的时代性

B.浓郁的民族性 C.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D.强烈的阶级性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和谐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A .和谐社会是最高理想 B.和谐社会是共同理想

C.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的理想 D.和谐社会只是中国人的理想

2.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大战略部署 的是()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二者在内容上完全不同 B.二者是两个阶段上的不同目标

C.二者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同的 D.二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反映 4.从根本上,和谐社会是要理顺()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利益关系 D.权利关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下列哪个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6.《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的 B.共产主义的 C.福利社会的 D.田园牧歌式的 8.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其中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发展先进文化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党的领导 B.发展公共事业 C.制度建设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A.党的基本路线 B.中国共产党 C.稳定的社会局面 D.广大人民群众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安定有序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D、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13、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提出“和为贵”的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A、大同社会思想; B、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

C、三民主义;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5、下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错误的是:()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建设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16、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A.社会手段 B.社会计划 C.社会理想 D.社会现实

17、我国古代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其直接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太肤浅B.思想还不成熟C.生产力水平太低 D.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18、在西方,最早明确提出“和谐”概念的是()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米利都学派 C.爱非斯学派 D.爱利亚学派

19、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

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是()

A.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形态B.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关系的社会 C.人们可以不劳动,随心所欲地享受D.由社会主义社会与和谐社会构成的共产主义社会

2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是党的()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本质属性 B表现形式 C政治体制 D经济体制

23、目前,我国社会()

A.总体上是和谐的 B.总体上是不和谐的 C.处在和谐崩溃的时期 D.处在和谐重建的时期

24、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

B.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形态

C.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组织得到很好协调或稳定的那种社会 D.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

25、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同时也就是社会和谐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和谐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

D.我国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要短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条件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条件

C.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形式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式

2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A.两者是并列的 B.两者同时实现同时完成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30、《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走共同富裕道路

二、多项选择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2.以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做法是()。

A.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B.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

C.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D.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E.必须坚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 4.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A.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B.科学发展观就是指构建和谐社会

C.构建和谐社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D.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不一致的

5.下列对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和谐社会是长远价值目标,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 B.小康是和谐的基石

C.二者相互补充,是辩证统一的 D.它们都是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除优先发展教育外,还包括()A.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D.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有()。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D.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

A、公平正义; B、民主法治;C、安定有序; D、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D、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0、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A、公众参与; B、党委领导;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1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B.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与人和谐相处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A.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C.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D.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除了坚持以人为本以外,还有()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民主法治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坚持以人为本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坚持科学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C.坚持改革开放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6、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举措是()

A、坚持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7、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B.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D.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1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D.老有所养

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包括()

A.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D.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B.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C.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毛概1-7章试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题册

(2021年版)

1-7章试题

学院 计信学院

学号 B20040927

姓名 曹坤鹏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

第零章 前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二.判断题:

1.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对)

2.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对)

3.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

4.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对)

5.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对)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以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

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

4.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哲学体系的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七大)、瓦窑堡会议、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党的七大.遵义会议

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7.中共七大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刘少奇()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8.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 单词决议),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10.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主要的法宝是(实事求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实事求是

11.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群众路线)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统一战线

1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公有制作为社会目标

.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

1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党建基础.政治基础

15.毛泽东思想强调,(思政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

.军事工作.文化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二.判断题:

1.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国家不仅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对)

3.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错)

4.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

6.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对)

7.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对)

8.独立自主,就是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对)

9.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误是第二位的。(对)

10.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就没有发展了。(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封建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前资本主义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4.中国革命的首要象,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5.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6.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7.以()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

.坚持党军队的绝领导 .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

.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

1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工人问题 .农民问题 .土地问题 .政权问属

11.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的标志是()

.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象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1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

13.1939年,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4.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归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是()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

1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

.无产阶级专政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地方自治

17.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著作是()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8.()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

19.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放在首位。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理论建设

20.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方针是()

.既联合又斗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

.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

.亲日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顽固势力的斗争采取的策略是()

.有理、有利、有节.坚决打击.彻底消灭.团结-批评-团结

23.“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误是()

.忽视了反帝国主义的必要性.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盟.工农联盟.非劳动者联盟.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联盟

25.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的“二次革命论”是()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观点

.教条主义观点.经验主义观点

二.判断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不大。()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3.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4.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5.为了早日实现革命目标,中国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

6.“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8.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0.中国革命战争只能采用武装斗争形式。()

1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资本主义。()

14.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5.“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16.“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意。()

17.中国共产党在一大上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8.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9.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20区别新旧两种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

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2.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固定不变的社会.过渡性的社会.独立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

.和平赎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

5.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之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人民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6.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社会主义社会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系.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共产主义社会体系

7.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9.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

.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0.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

.革命性和妥协性.唯利是图的一面和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面

.积极性和消极性.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的含义是指()

.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1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1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16.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的办法。

.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没收.公私合营

17.新中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统筹兼顾.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四马分肥

18.“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大体占企业利润的()

.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1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是()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20.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2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2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从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开始算起

.从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开始算起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算起

2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民群众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2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是()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26.我国在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利用、限制、改造.和平赎买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这是遵循的原则)

27.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28.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29.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是()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30.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3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的,是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完全的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

32.从1949年到1952年党领导人民主要任务是()。

.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实际开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我国不能离开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一边改造一边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搞工业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能完善成熟

35.我国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赎买.统购统销.公私合营.合作化

36.1956年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这标志着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企业属于()。

.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半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性质.半社会主义合作化性质

37.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人民民主专政。()

3.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没收政策。()

4.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5.三大改造的失误在于不应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7.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误的,因为70年代末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剥削阶级制度被消灭的标志。()

10.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2.后来的改革证明当初三大改造搞了。()

1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合作化。()

14.“四马分肥”是改造手工业的基本原则。()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领导实质上是共产党的领导。()

注: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实质是共产党领导),这是(,)

.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性和中国革命历史要求决定的.毛泽东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思想的发展

.由于无产阶级是“天然的领导者”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在本质上是()

.知识分子的领导 .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 .先进农民的领导

答案:

答案解析

[注释]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虽然中国的资产阶级继续参加革命,但已经不是领导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所以,从实质上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选项为。

16.“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7.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及软弱性两面性。()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

19.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0.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著作是()。

.《论十大关系》 .《矛盾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以农业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以工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主导,以工农兵为序

.全面发展,综合平衡

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6.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党的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统筹兼顾的方针

7.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

8.毛泽东提出,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的关系。

.完全统一.完全立.既统一又斗争.彼此融合1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11.《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基本方针是()。

.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以苏为鉴”

12.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说法误的是()。

.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性质相同的矛盾

.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1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

.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可能比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国仍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判断题

1.毛泽东提出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抗性的矛盾。()

3.《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所以,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否定。()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97年召开的党的()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深刻阐述了其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2.()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革命与战争 .改革与开放 .结束文革

3.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理论渊源.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观条件

4.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共十五大

5.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二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四中全会

6.邓小平在党的()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二大开幕词 .十三大开幕词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届三中全会

7.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8.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如何进行改革开放 .如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1.()是邓小平理论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南方谈话.十五大

12.()基于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

.四项基本原则 .党在初经阶段的基本路线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论人民民主专政》

15.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改革.革命.和谐.科学技术

16.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

.改革、开放、发展.改革、发展、稳定.富强、民主、文明.经济、政治、文化

17.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的是()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18.“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实行两种制度.实现两岸三通.放弃使用武力

19.“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

.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

.国与国之间争端问题.历史遗留问题

二.判断题:

1.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2.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3.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

4.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

5.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8.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

9.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0.邓小平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3.江泽民同志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

.实现民族复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4.我党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六大

5.江泽民同志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

.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

.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

8.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为最高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

9.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两手抓,两手都硬.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0.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定.发展

1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判断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工业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7.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中国梦。()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9.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四大基本目标。()

9.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10.坚决反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 .十六届三中全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4.()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无产阶级专政 .党的领导 .以法治国 .人民当家作主

8.()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 .党要管党 .传统文化建设 .以法行政建设

1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1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1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4.中共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安定有序

17.()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科技创新.良好的生态环境.强有力的军事实力.稳定的政治环境

18.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独立自主、求真务实

19.科学发展观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的根本任务和永恒的课题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0.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进入21世纪,党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是为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判断题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5.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军事实力的考验。()

6.安定友序,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起来的。()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9.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10.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人民。()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 .新纪元 .新阶段 .新时期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是坐标,“()”是灵魂,“强起来”是底色。

.新目标 .新思想 .新发展 .新格局

3.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需要和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不充分不平衡 .幸福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幸福生活;不充分不平衡 .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的必然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发展 .社会生产能力增加

.社会生产关系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6.()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______、战略布局是______。()

.“四位一体”;“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五个全面” .“六位一体”;“五个全面”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

.道路、制度、理论、文化 .政治、经济、理论、制度

.道路、制度、文化、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

10.()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11.()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人民立场

12.()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

.“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五位一体”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4.()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5.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16.我国发展步入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起始时期.关键时期.结束时期.探索时期

17.在世界大变局中,()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美国.中国.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18.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治理不平衡不充分.治理不充分不平衡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创造性的回答。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0.()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

二.判断题

1.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

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和平与发展已经不是时代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第一大经济体,新时代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这些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7.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其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8.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是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发展的变量和催化剂。()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的历史追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复兴之路》.《开天辟地》

2.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人为本.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人为本.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这就是()的奋斗目标

.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两个一百年”

6.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

.改革开放的道路.科学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态文明的道路

7.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2035年.2025-2040年

.2030-2045年.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8.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二个阶段,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2035年.2035-2050年.2030-204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

9.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创新型国家.世界一流强国

C.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我们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即在()实现

.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

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12.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

.绿色环保低碳.绿色低碳循环

.低碳环保循环.绿色环保循环

13.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力量.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的奋斗者的力量

14.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

.把中国和世界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中国梦的目标与实现途径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15.中国梦的主体是()

.人民.国家.民族.家庭

1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的新发展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17.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8.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9.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中共十八届五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开放是()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是()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2.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

23.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高水平的独立自立自强

.集合优化资源.释放内需潜力

24.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高水平的独立自立自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

25.()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战略

二.判断题

1.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世界的梦,与世界的梦息息相通。()

2.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

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4.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5.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6.十九大将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战略目标调整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上,江泽民的新“三步走”替代了邓小平的“两步走”。(误)

8.习近平“两步走”战略步骤的总体安排是: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9.2020 年到 2035 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10.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11.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2.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3.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误)

14.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15.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十九大.十八大.十七大.十六大

2.坚持加强()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方向发展。

.党.人大.政府.政协

3.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之中。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四位一体” “五个全面”

.“五位一体” “五个全面”.“四位一体” “四个全面”

4.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速度.高质量.低速度.高增长

5.坚持使()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政府 市场.企业 政府.市场 政府.政府 企业

6.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需求结构.需求侧.供给侧

7.我国经济发展要统筹发展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考虑困难和问题,做好应最坏情况的准备,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效率.速度.效益.安全

8.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速度.开放.绿色

9.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的转变。在各行各业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以质取胜向以价取胜.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

.以劳动力取胜向以速度取胜.以资本取胜向以速度取胜

10.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激发和保护()精神。

.厂长.企业家.车间主任.管理者

1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建设()劳动者大军。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

.革命型、技能型、创新型.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

1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一流企业。

.世界.中国.公有制.民营

1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持续推进(),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两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

.“一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两补”

14.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5.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信息化经济体系.建设工业化经济体系

.建设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已经由()

.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低速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发展阶段.低速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发展阶段

二.判断题

1.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3.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1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1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1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一、单选题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 ②人民当家做主 ③依法治国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①②④.②③④.①③④

2.()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改革开放

3.()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改革开放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社会主义

5.()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这一制度中,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宗教问题.协商民主.民族问题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人民政协的主题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团结、民主

11.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二、判断题

1.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前者是国家权利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一、选择题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壮大文化事业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

.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首要的是()。

.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克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倾向

.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拒绝一切来自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网络话语权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民众主导

6.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立足社会层面的要求是()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明确把()确立为根本制度,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领导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8.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根本任务。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立德树人.凝神聚力.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基础.文化渊源.文化基因.文化血脉

10.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二、判断题

1.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4.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

5.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6.文化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时空的普适性精神力量,因此,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完全没有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8.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9.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10.要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民生.教育

.改革开放.收入

2.我们的发展是以()为中心的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济.人民.改革.国家

3.()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离开了()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民主政治.经济.社会

4.建设()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教育强国.体育强国

.科技强国.军事强国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立德树人

6.()是人民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就业.收入.健康.住房

7.()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素质教育.收入分配

8.()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

.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素质教育.收入分配

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

.党委领导.体制创新.政府负责.法治保障

1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

.人.制度.治安.社区

二.判断题

1.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能够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后顾之忧,这样既能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有效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2.人民健康长寿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4.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实到

城乡社区。()

5.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高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6.“新时代枫桥经验”,党建统领是根本保证,人民主体是价值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是主要路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是重要手段,共建共治共享是基本格局,平安和谐是目标效果。()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

2.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①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②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③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①②③.①②③④.②③④.①②④

3.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文明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安全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呀,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发展生态文明、怎么发展生态文明

.为什么发展生态文明、发展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发展生态文明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年3月.2018年5月.2018年7月.2018年9月

7.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⑤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①②③④⑤⑥.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⑥

8.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做好以下哪几个方面()。

①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②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④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⑤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①②③④⑤.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①②③⑤

9.“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坚持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0.()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11.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其中,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是()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

二.判断题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3.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从“沙进人退”向“沙进绿退”的根本转变,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6.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7.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8.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9.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0.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提高环境治理水平,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康”一词最早出自()。

.《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2.()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误的认识是()。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是“同一水平小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

.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

.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党的十九大把()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道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统筹城乡.精准脱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要判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确立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相协调的现代化。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8.“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以德治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外开放

9.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贫富差距问题.共同富裕

.绝贫困问题.外开放

10.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上两项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判断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2.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4.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一水平小康”,是没有差距的小康。【】

6.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7.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

8.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9.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0.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创新

2.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

.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独立自主.解放思想

3.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十六届三中.十七届三中.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科技和教育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农业和工业现代化

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十.十一.十二.十三

6.()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竞争是国家间根本的竞争,()稳则国家稳。()

.制度.经济.政党.文化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 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

8.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法治国

9.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

.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生态文明制度

二.判断题

1.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

2.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4.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指南针、定盘星和压舱。

()

5.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6.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

7.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8.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7.8.9.10

2.习近平法治思想思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一体建设。

.法治政党.法治社会.法治民族.法治团体

3.以下哪像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废止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4.()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新时代

5.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主要制度.重要制度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所决定的。

.国家制度.国家性质.国家政体.国家国体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相结合。

.以君治国.以人治国.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8.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社区

9.只有始终坚持()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以宪法为中心.以政党为中心.以国家为中心

10.践行法治必须把社会()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自由法治.和谐友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1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民主集中制.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1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法律 法规.宪法.条例

14.()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判断题

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5.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

.社会革命.政治革命.自我革命.文化革命

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

.政府.党.人民.群众

3.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执政能力.党防范风险能力

4.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的()能力上。

① 自我净化 ② 自我完善 ③ 自我革新 ④ 自我提高

.①.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

5.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原则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要治党.党要管党.党要理政

6.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针是()。

.管党治党有力.全面从严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7.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是()

①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②先进性建设

③纯洁性建设 ④牢记使命建设

.①②.②③.①②③.②③④

8.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布局以党的()为统领。

.思想建设.纪律建设.政治建设.制度建设

9.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标志着()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

.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0.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的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中央的权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1.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铁

.碳

.钠

.钙

12.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

.不忘初心建设

.民主集中制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

.号召力建设

13.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密切联系群众 .为群众办实事

.艰苦奋斗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14.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

.生活纪律

.政治纪律

.廉洁纪律

.群众纪律

15.加强()是全面从治党长远之策和、根本之策。

.制度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

二.判断题

1.治国必先治党,治党不必从严。()

2.中国共产党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3.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时效性。()

4.反腐败有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5.勇于革命是党鲜明的品格和重要优势。()

6.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项建设。()

7.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是全党的根本政治担当()

8.党内制度建设把握方向,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9.目前腐败存量不少,增量仍在发生。()

10.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建设现代化军队.信息化建设.机械化建设.党军队的绝领导

2.我军鲜明的特色和政治优势是()。

.艰苦奋斗.党军队的绝领导.作风优良.军民融合3.()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训练.改革.实战.开放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武器装备.训练实战

5.()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武器装备.党的领导.作风优良.能打胜仗

6.党军队绝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奠基于()。

.南昌起义(发端).井冈山根据地.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定型)

7.()是党军队绝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

.政治委员指导.军委主席负责制.党委领导.军队司令领导

8.()是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

.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政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党政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9.()是党指挥枪原则落地生根的坚实基础。

.支部建在排上.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营上.支部建在最基层上

10.()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

.作风优良.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

11.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其中,作为人民军队立军之本的是()

.政治建军 .改革强军 .科技兴军 .依法治军

12.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是()

.政治建军.改革.科技.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13.推进强军事业、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牢固树立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是()

.凝聚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 .攻击力标准 .战斗力标准

14.()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政治建军 .党的领导 .依法治军 .军政军民团结

15.自2016年起,每年4月15日,是我国的()。

.中国航天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国家精准扶贫日

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造性提出()。

.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大安全” .国家安全道路

17.习近平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人民安全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国土安全

18.习近平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为根本。

.人民安全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国土安全

19.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始终把()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

.人民安全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国家安全

20.()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坚持党的绝领导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2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起初是为解决()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外蒙古问题

22.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原则,处理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

.“一国” .“一国两制” .“两制” .独立自主

23.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九二共识” .“两岸一家亲”

24.()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发展 .独立自主

25.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了“一国两制”的()。

.法律体系 .法治体系 .制度体系 .安全体系

二.判断题

1.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习近平强军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3.习近平强军思想标志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4.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5.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党军队绝领导是指军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7.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8.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9.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10.“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11.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澳门国际地位和解决香港、澳门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南北问题.和平与发展

.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应当推动建设()、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好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什么样的国家

.什么样的社会

.什么样的政党制度

.什么样的世界

3.当今的美国与二战后初期实力相比,是一个实力呈下降趋势的大国;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是反美国单极独霸世界企图的主要力量。

.欧洲大国.日本 .俄国.印度

4.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反霸权主义、维持世界和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政治互信.经济融合6.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7.在中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大国外交是()

.首要.关键.基础.舞台

8.40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何种变化,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外开放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确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基础是()

.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

.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9.中华民族有着众多利益,但其根本利益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0.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

.零和游戏.竞争优势.共同发展.优先发展

三.判断题

1.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他国、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力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4.广交朋友,诚待天下,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5.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实力弱,没有争霸世界的能力,需要韬光养晦。()

6.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中央外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7.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倡议,还是要搞以中国为首的“中国俱乐部”。()

8.中国人讲爱国主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尽量少的承担国际责任,以免拖累中国的发展。()

9.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10.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会世界带来动荡和威胁。()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

2.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中,居第一位的是()的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党的领导.党的自身优势.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5.实现伟大梦想,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入推进()。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国家政权建设

6.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7.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在人民民主专政.关键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在党.关键在凝聚中国力量

9.党的领导决策核心是()

.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党的总书记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中央书记处

10.党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引的政治方向就是(),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民主主义.三民主义

11.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领导力量。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12.党在()中发挥统领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国家政治体系

.政府

1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和“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心脏”和“引擎”。

.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把()明确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抓住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

.一劳永逸.与生俱来.永远拥有,永远成功.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判断题

1.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3.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4.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宪法所确立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5.把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制度自觉、制度自信。()

6.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作为最高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中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毛概1-7章大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具体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党十七大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

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及其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的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重要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具体表现在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这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一精髓,才有了马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第二,从理论的角度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7近代中国的国情: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动力:工人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无产阶级是最基本动力。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

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重要意义: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政策的基本依据。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如何做到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五篇:毛概5-7章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5~7章练习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采取的模式是(A)

A、苏联模式

B、东欧模式

C、美国模式

D、德国模式

2.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的主要著作是(C)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B)

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5.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6.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A)

A、陈云

B、李富春

C、薄一波

D、周恩来

7.60年代初,最先提出农业中要实现生产责任制观点的领导人是(D)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邓子恢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核按劳分配

B、高度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0.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C)

A、党的十二大上

B、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南方谈话中上 D、党的十四大上 11.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是要靠(D)

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自己的发展

1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C)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人口多,底子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是在(B)A、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报告中

B、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十二大报告中

D、十三大报告中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C)

A、过渡性质的B、新民主主义的C、社会主义的D、共产主义的

18.社会主义初级从(C)开始,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1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0.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C)

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国家的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2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自力更生不动摇 2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共产党的领导 23.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C)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稳定

D、依法治国

2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b)

A、发达国家水平

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展中国家水平

D、世界领先水平2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6.对外开放是(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2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一项特殊政策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一项权宜之计 28.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29.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30.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D)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保税区

D、经济特区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包含(ACE)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C)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E、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B)

A、发展生产B、共同致富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是(CD E)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AE)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期 D、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E、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阶级斗争 7.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ABDE)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BCD)A、社会性质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E、社会发展模式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10.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看其是否有利于(ACE)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社会分配的公平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是(ABDE)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技术开发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E、沿边和沿江地区 12.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1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E)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目的 E、稳定是前提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分别是什么? 党的十三大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依次表述了任务、保证、动力、目标)

党的十五大概括了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党在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珍惜已经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

5、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6、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四、论述题,1、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第三,“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

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而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也是知识、也是技术。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原来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这表明,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使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我们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在这之前,我国只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一系列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材料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 结合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改革开放

邓邓 ②他划出这个“圈”指 的是什么?当时在广东划的“圈”里有哪几座城市?

深圳,珠海,汕头

③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④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不同意。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在充分享有主权的前提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下载2013版毛概2-7章总结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版毛概2-7章总结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8--11章作业题(定稿)

    第八章作业题 1、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你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2020年你个人的梦想是什么? 2、什么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特征......

    毛概第12-13章选择题

    1. 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 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回到“九二共识” 2. “一国两制”体现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

    毛概选择题题库8-15章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B ) 。 A.单纯的公有制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大全(8-14章)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

    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在( B )年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时期。 A.1958 B.1978 C.1992 D.2006 2.1984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首次提出“在......

    毛概材料分析题及答案1-4章

    案例及材料分析 一、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毛概作业习题1-15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

    毛概总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概念、四大成果及三大意义)P3~P8 2、“三个代表”主要内容及意义 P30~P32 3、“科学发展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