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英才家庭造》有感
读《中国英才家庭造》有感
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 王金战老师撰写的教育书籍《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颇有感触。
王金战,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2003年他的班级90%的学生考如北大、清华、牛津、剑桥、耶鲁,2006年,他的女儿以645的高分被北大录取,让人不得不由衷的向他表示敬佩。他在《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中,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串串让人咋舌的高考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成功结合的范例。
王老师认为,光靠体力、毅力,拼命是考不进北大的,也不单是智力的问题;大部分考进北大的学生凭借着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所以,这群优秀的孩子,进入一所大学,甚至一流名校,并不一定受了多大摧残。苦就苦在中游以下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学习效率不高。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负担过重了。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消化,没有时间培养兴趣和能力,他们光忙着做作业了。学习成绩上不去,自尊心自然也树立不起来;到最后,孩子灰头土脸的,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王金战老师的这段话发人深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要想让孩子更有竞争力,我认为,在小学阶段,第一是习惯养成,第二是思维开发,第三是前程设计。到了中学,就是要
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张扬的个性、与人为善的交往能力和明确,责任意识。
今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做
到以下几点:
一、爱学生,要多为学生考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孩子,就对为孩子考虑。往往家长对教育和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导致教育方法出现偏差,教师的指导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上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都是相同的任课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和发展都不相同呢。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和家长沟通和交流,给学生及早的设计一个方向。让父母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条件和帮助,设计一
个符合学生情况和家庭实际的目标。
二、爱学生,要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我是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家长,工作中,我们提倡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主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课堂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应该快乐的去学习。在课堂上应该留下了足够的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获取。
第二篇: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
认真研读了王金战老师撰写的教育著作《中国英才家庭造》,颇有感触。作为实战派教育专家,本着“每个孩子都是潜在英才”的理念,王金战老师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实用的教育模式,取得了骄人的教育成绩,他在书中用翔实的教育案例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教育的魅力,读来获益匪浅。
从王老师的书中我有以下三点体会或看法:
1、王老师在教育中很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合力。
问题学生源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中最大问题在于家长没有责任感,所有问题都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或“树大自然直”,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比教育过度的孩子更难教。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最让人头痛!
人大附中的学生在起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应该都是很成功的,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对教育和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导致教育方法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王老师的指导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出现那么多的教育“奇迹”。
2、成功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你把学习当成任务时,你能完成它,但你不会很出色的完成,但是你在完成的任务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状态,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任务大多数时候完成不了。
在我们一再强调减负的时候,其实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这当然有教育部门的责任,课程设置的重复、课程内容的枯燥、课程之间的地位不平衡等等,便作为普通老师说这些是没有用的,对学生说这些更没有用,何不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站在山顶,指点迷津,告诉他们哪里景色最好,哪里路途最近,而不是陪着学生一起走。所以王金战老师是成功的,他能让学生从题海中挣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兴致盎然的一路攀登而不知疲倦。所以我最需要的是不断学习,只有先让自己站到高点,超越考试的高点,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指导。
3、书中的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不要追求过程的完美,而应该追求结果的完美”。说实话,对于现在处于应试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课业负担非常重,学习压力很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在一次次的跌倒与泪水中,在一次次的追赶与笑声里去收获人生的丰富与精彩。这是让我反思最多的地方。以前我总是以自己的过程与结果的成功来要求孩子,却遗忘了自己在学习
和成长的过程中同样遭遇过的挫折与失落。很显然,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很可能会带来非常消极的后果。
最后,节选些片段,和大家共享。
——受什么样的教育,是人一生的起点、永远的名片。虽然世界上不乏后来居上、自学成才者,但稀里糊涂选择一个比较低的起点,往往让人一生饱受磨难。
——不是拿着望远镜给孩子规划前程,而是攥着聚焦镜强迫孩子跟风、死擂,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在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期,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他感兴趣的,那么,他的潜能就会极大地被激发;而一旦这些内容他完全不感冒,他的智力又将更大地被扼杀。
——头脑风暴不是西北风,今天刮一次,后天刮两回。而是一段时间内对一个人的思维,进行一种强刺激,使得他的能力、世界观实现一种提升、一种顿悟。
——竞争是不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在我看来,竞争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如何让自己做的更好。
——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丰富人生的过程。成也高兴,败也高兴,成有成的快乐,败有败的锻炼。
——相对学习底子比较落后的学生,家长压根儿就别给他定长远目标,只定短期目标,越低越好。
——家长不要指望孩子是不变金刚,更不要在他们面前失控、失态。——善解人意是家长的第一素质,更是每一位母亲最强大的攻心术。——要想田里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先种满庄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树立了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动用全部精力为之奋斗时,他就没有剩余的精力去谈情说爱了。
——小事永远是大事的根,每一棵生命之树的衰荣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你可以长时间不学习,但是你学习的每一分秒都必须是高效的。——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风景,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情。——教育,只要用心,就有可能;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
第三篇: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xiexiebang推荐)
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
试观历史上的卓越人才,例如孟子、岳飞、鲁迅、钱钟书等古今中外的英才,他们的成功,莫不是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孟母择邻,岳母刺字,鲁迅、钱钟书家庭的书香韵致,无不助推了这些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的民主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影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教师的教育却往往只是伴随孩子一个时段的。看看那些问题孩子,往往背后就是一个问题家庭。
家庭的因素很重要,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家长却往往存在一种误解和偏见,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而主观地夸大和依赖学校教育。他们觉得通过“择校”等方式,把孩子交给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所谓名学校就似乎了事,就万事大吉,这是错误的。孩子的受教育途径有三条,这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立交桥。忽视了家庭教育,就出现了教育短板,这是极其错误的。还有的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将孩子送往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将尚处于懵懂期的孩子与家庭完全割裂开来,更是弊病百出。生活即教育。饮食起居、待人处事、生活能力也是教育的一种,这些更应该在家庭中学成,但是这种割裂的教育方式,无疑弊端重重。
《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无疑就是一剂良药,是广大家长的清醒剂。还是一种方法论,告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炼就成英才的策略。中国科学院博士王金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郭铭联袂推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对家长而言,当读此书。这是让孩子成为英才的智慧良言。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英才”,这是这本书的教育出发点,但这种英才是“潜在”的,需要家长的发现、挖掘、开发、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譬如,就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只有家长才是孩子前程、全程的规划设计师。孩子一生的大方向向哪里走?需要从小注意挖掘、捕捉哪些亮点因素?这就需要把孩子的潜能从摇篮开始开发,而不是把孩子的潜能扼杀在摇篮里。又譬如,家长在一定意义上说更是孩子成长的心灵导师。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社会环境复杂,造成孩子心理焦虑,在教师的疏导之外,家长的角色更重要,民主的家庭气氛,在生活中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成为孩子的心病灭火器,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这本书告诉我们: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智慧型家长在家庭中会要提前设计孩子的未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问题虽然没有科学性,但是孩子的未来跑向何处的问题则是一个大问题,是需要家长提前帮着策划的,读后感《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起跑时,孩子们之间是几乎没有差距的。关键是起跑后,孩子会逐渐出现差异。因此,起跑后的引导很关键。孩子面对岔道,该走那些路线?哪些是应避开的凶险?哪些是可走的捷径?那些是应克服的弯路?何处是最佳的路线?这些,做为旁观者清的家长,做为心智成熟的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导员了。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让孩子追求完美结果的过程中,家长要通过“沟通”术,来及时调整孩子的良好心态。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完美人生,孩子的成长道路更是跌宕起伏。面对成长中的窘境,家长是打,是骂,是过激,是冷漠,是把孩子骂出家门,还是束手无计?“沟通”很关键,不必苛求孩子的成长完美无缺,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多点沟通,多点理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理论用至此,同样适用。对家长而言,要保持时刻温暖的沟通对话状态,宽容要比反击更有力量,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成长机会,改变孩子的第一步永远是“理解”。面对问题,家长要把孩子拉进家庭的温暖港湾,而不是生硬地把孩子推向社会和学校,让孩子自己去找情感安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爱心加技巧,这样的家庭才能创造孩子成功的奇迹。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有责任在家庭中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人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关键。譬如,家庭中孩子看电视的问题,上网的问题,读书的问难,饮食起居的问题,做家庭作业的问题,等等,看似很小的这些细节问题,其实都不是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大家都懂。这些细节,要通过家长的监督教育,逐步成长为孩子的“规定动作”,即习惯。譬如:当睡当起的习惯,不磨蹭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合作的习惯,爱心助人的习惯,表达的习惯,自制的习惯,等等,都会惠及孩子终生。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还要学会的一个法则就是“激励”法,老百姓的话就是学会给孩子打气,也就是奖状上印刷的那句“以资鼓励”。这是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针对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缺乏的不是斥责,而是赏识与鼓励。俗话说:“数子千过,不如褒子一长”。孩子的很多缺点,也完全可以通过赏识法来改正。有一个家长的故事。孩子好动,教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上班总做小动作,一节课40分钟,坐不了20分钟。”母亲本来是想对孩子发火的,但是却撒了谎:“孩子,这次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已经能够在班里认真听讲20分钟了,还说,你以后还会表现得更好。”孩子听了,自信心上来了,上班就努力克服好动的习惯。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也就是端坐了15分钟。老师找家长后,家长对孩子说:“这次老师又表扬你了,说你进步很快,已经能够积极主动了,已经能够端坐30分钟。再努力一下,一节课40分钟就都能好好听讲下来了。”孩子还真进步很快,终于克服了好动的坏毛病。
有人或许会说:你看多少家庭,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很多家长根本不管孩子,孩子不是照样成为了英才。是的,有这个现象,但是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虽然甚至不识字,但是他们对孩子充满了爱,家庭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这些父母是暗合了家庭教育规律。现在,我们担心的是那些“半瓶子醋”家长,这些家长觉得自己还是很有一些文化的,对孩子指指点点,横加干涉,教育效果却恰恰相反,不“教育”还好点,对孩子的喋喋不休的“教育”,却让孩子距离家长设定的目标愈行愈远。说到底,这些半瓶子醋家长的教育是一种反教育。所以说,“怎样做家长”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中国英才家庭造》就可以说是众多家长要成为好家长的一部好教材。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这句话是成立的。
〔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第四篇:读《家庭女教师》有感
读《家庭女教师》有感
“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这是斯茨威格的一句名言,同时也是《家庭女教师》的真谛。
在这部小说集中,茨威格涉足儿童的内心世界,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灵去窥探神秘莫测的成人世界,向我们展现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的心里冲突与变化。
在《家庭女教师》中,姐妹俩因她们的好奇心而涉足窥视成人世界,并从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突出“向内心世界崛起”的中心。
家庭女教师并没有顾忌社会的道德枷锁,喜欢上奥托,却因奥托的离开,主人的驱逐而离开了家庭,虽然并没有写到她的结局,也留下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说的中心以姐妹俩开始窥视女教师的行为开始写出了她们对成人世界充满着好奇。而好奇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常常为我们带来了新奇吗?生活中的好奇心是我们窥视世界的动力,因而,我们对生活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文章以姐妹俩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看到了与众不同的一面,给人带来了一种新鲜的感觉。儿童的心灵世界是很纯洁的,并未给世俗的事物所污染,用他们的视野来观看成人们的世界,往往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成人们的恋爱是很平常的,甚至即使分手也没什么。当在姐妹俩的儿童心理来看,却是一件大事件,这促使她们的好奇心不断窜动,来窥视大人们的世界。
也许人们都认为孩子们很天真,什么都不懂,但他们却忽略了儿童们的好奇心,这早已使他们窥视到成人们世界的生活,思想。因此,儿童并不能忽视。
好奇心令我们产出一种不安的感觉,促使我们不断的向世界探讨我们的兴趣,从而感悟人生。
心理事物让我们产生好奇心,我们要好好利用它。
第五篇:读和美家庭有感
读和美家庭有感
(一)作者:周娴禄小
《和美家庭》这本书中讲到孝亲爱老,这是一个良好的家风,要求着子女孝敬父母,不要认为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是尽孝心。我们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父母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补贴,而是子女的关心,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一下,让父母知道我们在关心他们,打电话时其实也不需要说什么慰问的话,只要陪父母聊聊天,说说每天发生的事情,这样就足够了。
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我们慢慢地在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新的家庭,而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细细算来,我们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了,当我们想玩什么好玩的、吃什么好吃的,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时,不要忘记自己年迈的父母,多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陪他们好好吃顿饭。
这本书还提到阅读对家庭的影响。现在中国人的阅读量是越来越少。阅读,从家庭开始,读书升华睿智,读一本好书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睿智,书可以怡情,可以睿智,可以益智……家庭阅读,影响孩子阅读。
父母中有喜欢并且经常看书的,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这一点,十分让我认同:去年我任教了一年级,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几乎都是识字量非常非常少的,基本不认识字,而班级中,有个小姑娘让我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可以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将一篇短文全部读完,这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书呆子”,他们一家三口最享受的是,饭后,三人捧着各自的书,细细品读,在别人看来,这是多么无聊的生活,但正是这样热爱读书的氛围,让这个孩子主动地爱上了读书。可见家庭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影响力。
家庭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让书香伴随每一个日子,让阅读伴随每一个家庭。倡导家庭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读和美家庭有感
(二)学校组织阅读《和美家庭》一书,此书一共六章,从家庭美德的弘扬、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家庭理财的实用知识、家庭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低碳与 智慧的生活方面,结合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生动的讲述着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让爱情保鲜,让生活更充满情趣,让家庭更温馨。其中书中有几章读完后剖有感想。
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去见上帝,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第一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几乎破产,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上帝听了,给他打了50分。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作声,也给他打了50分。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好我的家人,朋友们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一百分。家庭是人生的基础,人生不能没有家庭,书中说的好:“夫妻恩爱,有爱才有家,”夫妻之间不仅仅有爱,还要彼此尊重,虽然夫妻关系是一种最为亲密的关系,但是两个人相处久了,发现彼此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说话会肆无忌惮,无形中就伤害了彼此。一个和美的家庭,不仅要有好的家风、夫妻彼此相爱、尊重,更要相互理解、忍让和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夫妻关系,一定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当然,一个家庭不仅只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就一定是完美家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书中所说的婆媳和睦。现在电视剧里拍了很多婆媳大战的电视剧,以前听说过一些俗语:“婆婆难当,媳妇难做。”“十对婆媳就不和”等等。但是,真的和婆婆朝夕相处后,我感觉自己是家中调和婆媳关系的最重要的人,就像书中说的:从辈分上来说,媳妇是晚辈,应该孝顺长辈。从身份来说,媳妇掌握一定经济权利,是主动者。就算和自己爸妈还有闹别扭的时候呢,何况是婆婆呢?如果遇到矛盾,我认为我们做晚辈的就应该心胸宽阔点,不必为了一点儿小事,一句话而斤斤计较。更何况,现在年轻人工作特别繁忙,(网)孩子一般都给婆婆照顾,如果还斤斤计较,处处发火,那对于小年轻来说太不懂事了。和婆婆搞好关系,是夫妻和谐关系的基础,节日、生日买买小礼物啊、经常做做婆婆爱吃的菜啊,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当代智慧女性和婆婆融洽相处的必备条件吧!
书中一章说重家教,育子孙。虽然宝宝还小,但看了后让我重新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看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高尔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能做到的。”虽然看着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欢蹦乱跳至自己上学。这一路的艰辛,我想只有作为家长后才能了解。但是,如果爱变成了溺爱,如果爱不对,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在学校教学,看到很多家长都爱“护短”,这种溺爱是无法真正能教育出一个成功自信的孩子的。俗话说的好:小树要砍,小孩要管。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心灵载体,是我们生存的事业走向成功和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后盾。
读和美家庭有感
(三)仔细拜读了《和美家庭》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 20 世纪初我国的教育专著——《和美家庭》,颇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