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情(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4: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昆明市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昆明市情》。

第一篇:昆明市情

学习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城市轨道交通分局 郭朝阳

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持续强化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市,构建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趋向,昆明市委、市政府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昆明建设成为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让生态成为昆明永久的骄傲和名片。这也是面对21世纪,昆明城市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报告中,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来抓。提出了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

此次党代会报告第九章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最适宜人居新环境。要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强调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争创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创建目标;全面提速滇池治理,明确水环境治理目标;强调环保“七优先”,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实施禁止挖砂、采石、取土、烧砖、毁林等“十个禁止”措施,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并且针对环境形势发展的变化,例如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增加,昆明市机动车目前已达到140万辆,报告中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内容,突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具体举措。

“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部门将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建设屏障、防范风险”为主线,全面构筑现代新昆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产业合理、高效监管、保障有力环保体系,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家园。

着力从建立滇中城市经济圈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突出水源地、水库及河流的保护,编制滇中城市经济圈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强化环境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重金属防治基金,将重点企业纳入重金属防治融资单位,并积极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提升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共建滇中城市群环境保护网格化、数字化、网络化的

管理体系;强化环保规划引领和科技创新,强力推进环保科技产业发展;建立环境评估前置机制和优先机制,重点推进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确保重点项目快速审批;合力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蓝天、碧水、洁净”工程,强化区域内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区)创建,明显改善农村环境质量7大方面开展工作。

学习贯彻昆明市 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有感

城市轨道交通分局 张晓东

本月8日,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仔细聆听了仇和同志在昆明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的报告,颇有感触。

仇书记的报告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求真务实,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听后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正所谓,过去的机遇没有放过,现在的机遇正在抢抓,未来的机遇正在孕育。

一是主题鲜明,即: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二是强调要抢抓两大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建设的两大机遇。

三是阶段奋斗目标明确: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十

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期壮实力、基本达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远期提品质、全面建成。到2030年,使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特征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影响更加广泛,全面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四是主攻点精准:一是对应市场经济的四大特征,做好四打:打时间差——改革;打空间差——开放;打信息差——创新;打制度差——治理;二是对应民生工程,做好四主: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三是对应开放抢先,抓好四大:始终把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作为昆明最大的优势来培育,最大的潜力来挖掘,最大的形象来建树,最大的品牌来打造;四是对应运行体制,运用好四力: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规范力、发挥党政推动力。

五是支撑点设置科学合理。“五个昆明”建设: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五个国际化:城市品质国际化、产业发展国际化、市场体系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三是五大优势:

(1)五个面向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五大区域。这五大区域共有107个国家,占联合国192个国家的55.7%;人口23亿,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仅南亚、东南亚就集聚了全球70%的华商和90%的华商资本。(2)五度加权优势。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文化多维度、社会集聚度“五度”加权,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运作半径辐射全省。(3)五大出行优势。公务出行、商务出行、打工出行、探亲出行、旅游出行频率位居全国前列。(4)五大交通优势。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航运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5000多公里等级公路通达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昆明新机场将于年内竣工投入使用,“三主三辅”地铁轻轨系统全面启动,“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建设进展顺利,“五通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5)五大环境优势。大气、水、土壤、山体、生物等五大环境良好,条件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秀丽,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同时,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健全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四是应对五种发展趋势: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五是把握五个新的时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创

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社会建设的转型期。

第二篇:国情省情昆明市情目录

国情省情昆明市情 学习资 料

目录

1.2011年国务院工作报告…………………………………1—26

2.201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6—48

3.2011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49—80

4.昆明市市情概况…………………………………………81—88

5.2011年昆明市委工作报告…………………………89—97

6.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98—103

第三篇:柳州市市情

柳州市市情及特点

柳州,又称“龙城”,是一座具有2100年历史的古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直辖市,辖六县四区(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县和三江县,城中区、柳北区、鱼峰区和柳南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20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广西的侨乡之一,是体操王子李宁、乒乓球世界冠军谢赛克、奥运会冠军陆永、江钰源、著名文学家王拯和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近年来,柳州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6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元。2009年柳州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地处北纬23°54′—26°03′,东经108°32′—110°28′。东与桂林市的龙胜、永福和荔浦为邻,西接河池市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市,南界新设立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相毗邻。

柳州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带。夏长炎热,冬短不寒,雨量充沛,光温丰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垂直温差大于纬度温差。中、南部多年平均气温为20.6℃,而北部山区则在16.5℃之间。

柳州有土地资源53万公顷,森林5.3万公顷,林木有杉、松、樟、枫、荷木、香椿等数十种,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铝、钨、镁、磷、硫、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和稀有金属近30种。柳州盛产大米、玉米、甘蔗、花生、木薯、油桐、麻类等粮食和经济作物,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果类有柑、橙、柚、龙眼、梨、桃、李、柿、板栗、番石榴等20多种。

柳州是中国西南的工业重镇、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工业名城。全市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5家企业上市。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柳工”牌装载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鱼峰”牌水泥和“两面针”牌牙膏等柳州工业产品驰名中外。柳州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的城 1 市,是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今年全市的汽车产销量将有望突破100万辆。柳州钢铁产能达到1000万吨,是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

柳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南方人的祖先――“柳江人”的发祥地。柳州正式建制于21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公元634年始称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早年风靡一时的中国电影《刘三姐》就是在柳州彩调剧的基础上改编而成。近年来,柳州所编演的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八桂大歌》,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柳州籍体操王子李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点燃开幕式圣火,陆永、江钰源夺得两枚金牌。

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区山环水绕,柳江蜿蜒穿过,“江流曲似九回肠”,展现出“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风姿。柳州“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草丰”,“壮歌、瑶舞、苗节、侗楼”,简约地概括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风情魅力所在。柳宗元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笔下“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便是柳州城市风貌最为形象的写照。柳州的北部地区和毗邻的桂林市,共同构成享誉世界的大桂林旅游风景区。“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誉为“中华石都”。柳州是歌仙刘三姐的传歌胜地,山歌文化源远流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是人类木建筑艺术的精品,2008年被美国广播公司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壮观桥梁之一。

柳州是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沟通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铁路中枢。柳州是国家一类口岸,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柳州白莲机场达到国家4D级标准,已经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柳州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仅需一个半小时车程。目前柳州已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于一体的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

柳州是一座重要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柳州素有“桂中商埠”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周边省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目前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钢材、建材、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大型批发市场。柳州食糖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食糖实物交易市场,柳州食糖价是全国食糖行业的指导价。

柳州是一座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生态城市。近年来,柳州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已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列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来建设。2008年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4%。柳江河绕柳州市区流过,河水水质是全广西最好的。2006年温家宝总理到柳州视察时,称赞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把柳江河称为“广西最大的品牌”。

柳江河不仅水质很好,而且形状也奇特,象英文的字母“U”字,把柳州城市环绕起来,“城在山水园林中,山水园林在城中”这句口号简洁生动地概括了柳州市特有的城市景观,如果您站在马鞍山顶上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一江碧水蜿蜒绕城而过,形成一个天然大盆景。温家宝总理来柳州考察时曾赞扬柳州“山清水秀地干净”,这样的景观在全国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柳州市正在打造“百里柳江”景观,将把沿江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作为城市旅游功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重新展示江水环绕的壶城特色。景观带将充分利用沿江两岸城市景观和田园风光,利用柳州红花河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宽阔江面和稳定水位,建设开发出一条集现代城市风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水上休闲、生态环境为一体的百里柳江观光景观带。景观带将分为4个主题来打造开发:以东门城楼为中心,沿柳江向两边延伸到鹞鹰洲和萝卜洲的古城风貌景观带;从萝卜洲头到河东大桥沿江的现代都市景观带;从环江村到三门江林场,再到洛维园艺场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景观带;从柳城凤山到鹞鹰洲柳江两岸的都市外围田园风光带。柳江截流蓄水后,从红花电站坝址到新圩上游总共长108公里的范围,形成一个比较平缓的水面,柳江水面豁然开朗,堤下一泓碧流,北岸的柳荫呈水天一色,南岸的“外滩”更加惟妙惟肖,龙城呈现出一派“柳江出平湖”的妖娆景色!柳州老八景中的“东台返照”、“龙壁回澜”将在平缓江面的映衬下更为突出。乘坐游船沿江而下,4个景观带将会象电影胶片一般徐徐呈现,连绵百里,气势磅礴,好似一部精美的大型风光系列片。

柳江河长年水量丰沛,已成为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水域,2009年,在美丽的柳江河上举行了F1摩托艇世锦赛和中华龙舟大赛总决

第四篇:黄山市情

黄山市情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亲手掀开了黄山开放开发乃至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历史篇章。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写下了“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豪迈诗篇。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把黄山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平安和谐优秀区。行政区划

黄山市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整个行政区域犹如一枚枫叶。

历史悠久

黄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新兴旅游城市。前身为徽州地区,古称新安。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秦设黟、歙两县,属鄣郡。晋改新安郡。隋、唐为歙州,辖黟、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6县。宋改歙州为徽州,至今已有888年历史。明、清为徽州府。1949年5月成立徽州专区,1971年改为徽州地区。安徽省名即从安庆、徽州两地地名中各取一字组成。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

山水秀美

黄山市境内拥有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于一身的黄山风景区,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山水画廊”新安江,“江南翡翠”太平湖,世界奇观花山谜窟,宛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公园。

文化灿烂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医学、科技、艺术、生活等诸多领域。徽学、徽商、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菜等经济文化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集的4万多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代著名戏剧家汪道昆,抗倭名将胡宗宪,医学家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立者渐江;清代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现代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书画大师黄宾虹,人民音乐家张曙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黄山市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文物之海”。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现存古村镇、古建筑13438处。全市馆藏文物近15万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约1万件。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及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徽墨制作技艺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市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域。

生态绝佳

黄山市位于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5℃至16.4℃,降水量在1395至1702毫米之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倍;境内主要河流及湖泊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时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物产丰饶

黄山市被誉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宝库。现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3种;现存野生动物49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28种。矿产、水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各类矿产达46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66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这里是华东地区木竹重要产地和桑茧、水果、食用菌、中药材主产区之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等名茶享誉中外;黄山贡菊、“三潭”枇杷、徽州香榧等特产名闻遐迩。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三雕等传统工艺品久负盛名。

区位优越

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最南端,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目前黄山市已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3条高速公路,在建和拟建的还有5条;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和港澳、日、韩等旅游直航包机;京福等3条高速铁路于2009年全面开工建设。

三、五年后,黄山市东至杭州、上海,南至福州、广州,西至南昌、武汉,北至合肥、北京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品牌响亮

黄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黄山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部最佳投资(旅游)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黄山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黄山市名命名的国际永久编号第79316号小行星“黄山舰”:以黄山市名命名、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导弹护卫舰

开放窗口

黄山市先后与日本藤井寺市、圣马力诺塞拉瓦莱市、韩国大邱广域市东区、瑞士因特拉肯市等4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瑞典瓦拉市等7个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关系。黄山风景区与瑞士少女峰、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分别结为友好山和友好公园。

通过拓展海外旅游市场,开展政府间互访,促进文化、科教、卫生等友好交流,举办或承办国际性友好活动和会议等,黄山市对外交往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曾成功承办第6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及十多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等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国际政要名人成为黄山市荣誉市民。

黄山市还被誉为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南桥头堡”,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胜地

黄山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品位极高。拥有2处世界遗产地、1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景区、18处国家4A级景区(点)。

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周围,景观簇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生态等不同类型的景区景点遍布全市,如众星拱月,与黄山交相辉映。

投资热土

黄山市热忱欢迎并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旅游业、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黄山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经济园区是秉承现代经济合作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园区经济,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利用水平高,资源配置效率佳的区域。

市、区县两级政府均设有招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和外来投资者投诉受理中心,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跟踪服务和领导负责制。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来投资企业法人代表发放“绿卡”,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宜居城市

黄山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处处是景,宛如人间仙境。

围绕“显山、露水、多桥、环路、添绿、增亮”的山水特色城市目标开发建设,基本形成山水交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达3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城市交通便捷通畅,楼房建筑错落有致,公园广场花团锦簇,新安江夜景流光溢彩,粉墙黛瓦、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一座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灵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崛起亮点●

(引言)今天的黄山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方针,以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文化产业精品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城乡建设管理提升、新农村建设巩固扩展、民生改善、文明城市创建、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等“十大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规划建设“四大体系”,抓好“谋划大规划、推进大投资、建设大交通、发展大旅游”四大任务。

2009年,黄山市以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为动力,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548个投资额千万元以上、总投资额达1418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当年计划投资204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34亿元。同时,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216个,总投资额达2530亿元。

山通过保护、开发等综合措施,努力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黄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60.6平方公里。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黄山创造了景点封闭轮休等多种管理模式,成为世界遗产和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杰出典范。先后荣获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和全国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等一系列殊荣,还被世界旅游组织设立为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

2008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224.4万人次,总收入13亿元;到2015年,预测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20亿元以上。

通过综合开发,把新安江打造成黄山市的“秦淮河”。

新安江流经黄山市境内242.3公里,是黄山市的母亲河。新安江综合开发包括水土保持、封山育林、水能开发、航道航运、防洪灌溉、道路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诸多方面。近期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屯溪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和歙县境内新安江山水画廊10公里的开发建设,以及休宁县境内的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通过开发建设,将太平湖打造成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镶嵌在黄山、九华山之间,形成“两山一湖”的天然格局。太平湖景区规划面积312.9平方公里,将重点开发建设五大景区及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太平湖旅游度假中心等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

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航线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黄山市建成皖浙赣三省交界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目前黄山市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245公里;在建的宣城至黄山和黄山至祁门两条高速公路总里程113公里,将分别于2011、2012年底建成通车;拟建的还有黄山至千岛湖、巢湖至黄山、砀山至祁门的3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46公里,形成以屯溪为中心,东连杭州、西接南昌、南通福州、北达合肥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

铁路

2009年,黄山市境内新开工三条铁路:京福(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黄杭(黄山至杭州)快速铁路,设计时速300公里以上。皖赣铁路扩能,其中新建双线北起芜湖南至鹰潭北(贵溪),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预留300公里空间;既有线电气化改造,设计时速80至120公里。新建三条铁路黄山市段全长约256公里,建成后每天进出黄山市将有200对列车,年运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货物50万吨以上。

机场

黄山机场目前为4D级国内支线和旅游机场,2008年底开始第5次改造,预计到2015年旅客年吞吐量将达100万人次。

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将黄山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经济园区建成工业新城、城镇新区。黄山市目前共有各类经济园区10个,其中经济开发区8个,旅游度假区2个。8个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共57.1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2.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1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到2015年,这8个经济开发区可吸引资金480亿元,形成400亿元的工业产值。作为市级龙头,黄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形成了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加工、新型材料等四大产业。到2015年,园区规划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

重点是歙县古城,通过整体改造提升,重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昔日雄风。

歙县古城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将组织实施以徽州府衙修复为中心的歙县城区“百亿”工程改造项目,包括徽州府衙修复、斗山街保护和渔梁坝景区、练江保护开发等重点项目。

重点是屯溪老街,通过保护与开发,打造一流品质的历史文化名街。

屯溪老街是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规划管理综合试点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保护开发重点是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外围配套。

主要包括西递、宏村、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东黄山等重要节点,通过改造提升、串点成线,形成黄山旅游的新亮点。

这些点的改造提升,均已分别制定规划,重点抓好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体制创新、管理升级、环境优化等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黄山特色、徽州风情、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黄山市现有101个乡镇、889个行政村。目前已有100个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力争到2010年有200个村、2015年有450个村达到这一标准。

黄山市将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加以推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圈、一带、一块”的格局,即环黄山风景区“一圈”,沿新安江“一带”,各重要景点周边村落“一块”,推动游览观光、农事参与、文化体验和休闲养生“四大类型”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通过振兴茶产业、开发茶旅游、拓展茶经济,使之尽快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

黄山市有70多万茶农、70多万亩茶园,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88.4%。主要名茶: 太平猴魁1900年创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绿茶茶王”称号,2007年3月被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国礼赠送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

黄山毛峰清代创制的名茶,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活动礼品茶。

祁门红茶1875年前后创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7年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

大力发展高尔夫等特色休闲度假项目,提升黄山旅游的品位和层次,打造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形象。

黄山松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占地3000多亩,包括两个可承办国际巡回赛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一个五星级酒店。2010年,54洞球场将全面开打,届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尔夫球场。整个球场环山抱水,寂静深幽,仿佛森林中雕刻出的一块翡翠。

黄山太平湖半岛体育休闲度假村是一个集高档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度假别墅、游艇俱乐部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占地6000多亩。坐落其中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是一个映衬在湖光山色中的山地湖景球场,将于2010年全面建成。

●发展成就●

(引言)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年来,黄山市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主导到旅游立市,从山区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全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座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发展速度加快

30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

以1978年为基数,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5年、2001年、2006年5次实现翻番。特别是建市后的21年间,是黄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分别是1979年和1987年的75.6倍和20.9倍。1979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1988至2008年年均增长11.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年均增长水平1.4和0.8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上升

30年来,全市重要发展指标人均水平持续上升。

197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59元,只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8%,仅比全省人均水平多15元。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16867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4.3%,比全省人均水平多2382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于1986年、1992年、1996年实现翻一番、翻两番和翻三番目标,2004年迈上1000美元平台,2005年突破万元(人民币)大关,均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这些目标。

1980至2008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翻了10番多。1980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仅为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28%和74.3%;1987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62%和97.3%;2008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超过全国、全省人均水平38.4%和77.8%。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对外经济领域几乎空白,1991年人均出口仅为0.9美元。2008年,全市人均出口分别上升到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8.5%和54.4%。1992至2008年,全市人均出口年均增长31.3%,超过全国18.3%和全省15.3%的增幅。

全市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省,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1978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0.4%,高出全省14%;1987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79.3%和135.2%;2008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103元,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74.5%和138%。

产业结构优化

30年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典型的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调整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工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

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2.3:21.4:16.3,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7∶39.5∶4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6.7和9.4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质的突破。

人民生活殷实

30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年达4539元,2007年突破万元大关,2008年达12801元,1997至2008年年均增长9%。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89元,1987年达549元,2008年达5160元,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79至2008年年均增长14.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1.7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978年仅为18元,1987年为210元,2008年达12344元;1979至2008年年均增长24.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近50%,彰显了旅游业作为富民惠民产业的鲜明特色。屯溪区为黄山市政府所在地,辖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49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屯溪又名昱城,孕育了程大位、戴震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拥有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等著名景区景点,以及高尔夫球场、世纪广场等现代休闲场所。民间艺术有仗鼓、抬阁等。胡开文墨、徽州漆器、徽州木雕等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黄山学院坐落在该区。该区发挥地利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

黄山区

位于黄山市北部,辖14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669平方公里,人口16.3万。境内拥有黄山、太平湖、翡翠谷、芙蓉谷、凤凰源等著名景区景点。该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盛产毛竹、香榧、香菇、瓜果、蔬菜、淡水鱼等。该区正着力建设成为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

徽州区

位于黄山市中部,辖7个乡镇,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10万。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保文物拥有量居全省各区县之首。该区是黄山市重要工业基地,境内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拥有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该区是黄山毛峰原产地和主产区。西溪南镇蜂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该区拥有唐模、呈坎和潜口民宅博物馆等著名景区景点,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安徽省红色旅游十佳景点之一。

歙县

位于黄山市东南部,辖28个乡镇,面积2236平方公里,人口49万。这里孕育了王茂荫、黄宾虹、陶行知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文化流派独树一帜。该县是“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首批全国文明县城。拥有车用仪表、精细化工、茧丝绸、服装、造纸、机械、电子、医药等特色产业。茶叶、蚕茧产量分别居全国、全省第一。黄山绿牡丹、顶谷大方等名茶,“三潭”枇杷、徽州雪梨、金丝琥珀蜜枣等特产声名远扬。

休宁县

位于黄山市南部,辖21个乡镇,面积2125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区县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是“中国乡村旅游福地”,境内拥有齐云山等著名景区景点;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为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和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万安罗盘、状元书箱、状元福牌等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松萝嫩毫茶、五城茶干、徽山茶油等有机绿色食品具有广阔市场。

黟县

位于黄山市西北部,辖8个乡镇,面积847平方公里,人口9.6万。黟县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被公认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和“中华传统文化缩影”。依托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该县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现已成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腊八豆腐、香榧、苦丁茶、香菇、木耳等特产久负盛名。

祁门县

位于黄山市西南部,辖18个乡镇,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18.8万。祁门是“中国红茶之乡”、“瓷土之王”,红茶、瓷土、林木、蛇药合称为祁门“四宝”。祁门为新安医学重镇,被誉为“御医之乡”。该县历史上戏曲文化兴盛,境内拥有古戏台11处,傩舞和目连戏被称作中国戏曲“活化石”。该县围绕生态、旅游、物产三大资源优势,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华东生态旅游休闲、全省绿色产品加工生产三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和生态文明展示区。

(结束语)中国名片——黄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如今,一座最具东方神韵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在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勤劳智慧的黄山人正继往开来,为荣耀历史、荣耀今天,去创造一个荣耀的未来!

第五篇:辽源市情

辽源市情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度带,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地理概貌为“五山一水四分田”。幅员面积514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下辖东丰、东辽两县,龙山、西安两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30万,其中城区人口50万。

辽源历史比较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满清重要发祥地之一,清代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因首开我国人工驯养梅花鹿之先河,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以其浓郁的关东黑土地文化,亦享有“中国琵琶之乡”、“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棉袜之乡”等美誉。

辽源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辽源煤田有百年开采历史,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也具有相当储量。辽源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年平均降雨量为666毫米。两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市粮食常年产量保持在30亿斤水平。两县同时是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先进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东丰梅花鹿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东辽县柞蚕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三。

辽源区位条件较好,交通十分便捷。国道303线、四梅铁路贯穿全境,已经建成的辽西铁路、长辽高速、营梅高速、吉草高速,在建的辽西高速和即将开工的辽长铁路、四松铁路,将构成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辽源的区位优势,进而形成东北腹地入海进关的新通道。目前,城市二环路已经建成,一环路全线贯通,城市三环路规划在未来三年建成交付使用,届时“三环四纵六横”路网体系将全面形成。

辽源城市山青水秀,生态环境良好。既有山区特点,又有平原优势,城区龙首山、北山、栾架山、向阳山、黎明山五山呼应,东辽河、渭津河、梨树河、半截河四水环绕,玄门第一塔—魁星楼矗立于风光旖旎的东辽河畔。已经启动的省级园林城、卫生城、生态城和国家级文明城、环保模范城“五城联创”将使辽源更加整洁靓丽。正在实施的18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将打造一道新的城市景观。

辽源人民健康向上,社会和谐稳定。市委、市政府每年为群众办80件左右的惠民实事,人民群众在就业、社保、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实惠显著增多。通过统筹实施“六路安居”工程,现已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城市棚户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28片,4.4万户居民喜迁新居。积极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和新农保试点参保率、城镇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矛盾得到及时调处化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辽源要素比较活跃、产业基础较好。煤炭开采有百年历史,建国初期煤炭产量曾占全国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托煤炭工业发展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被誉为“东北小上海”。2005年和2008年,辽源两度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目前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5%。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0户。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已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生物制药、汽车零部件、梅花鹿等产业也表现出较强的成长性。招商引资比较活跃,通过实施新区开发和土地整理,以及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配套,辽源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谋划项目80%来自域外和境外投资。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0.4:56.2:3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65元和632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

“十二五”期间,辽源将牢牢抓住政策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强力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工作转型,重点实施全域城镇化、产业升级、城市扩容、对外开放和富民工程,按照“南开北拓、西进东扩、建设三环、发展组团”的思路,规划建设七个工业新区、八个城市组团和十个产业基地,致力打造吉林省中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下载昆明市情(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昆明市情(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赣州市情

    赣州市情 一、自然地理条件: 1、1区2市15县(章贡区和南康、瑞金二市及兴国、于都、宁都、石城、会昌、上犹、崇义、赣县、信丰、大余、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十五个县......

    市情介绍

    文章标题:市情介绍【独特区位具优势】渭南是陕西东部的新兴中等城市,她东濒黄河,西倚西安,南靠秦岭,北接延安,古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今是西北地区的“东大门”。现辖一区(临......

    烟台市情

    烟台市情 今天很荣幸能够为您介绍烟波浩渺的人间瑶台——烟台市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濒临黄海,渤海。遥望辽东半岛,韩国,日本。烟台市拥有5区,1县七个县级市和一个国家级开......

    江山市情(最终定稿)

    江山市情 一.江山概况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南邻福建浦城,西接江西玉山、广丰,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1......

    成都市情

    成都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中心,国家七大军......

    天津市市情

    天津市市情 一、概况 天津市,中文简称“津”,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天津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近......

    市情简介

    市情简介 一、咸阳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资源蕴藏丰富的千年古都“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处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东靠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

    省情、市情

    尊敬的××省长(部长),您好!欢迎您到安徽来参加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我是来自安徽大学的志愿者,我叫×××,为您开车的师傅叫×××,您在合肥期间,将由我和×师傅来为您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