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论语》有感800字
读《论语》有感800字
张茜雯
我来到读书会已经一个月了,每次都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和大家学习《论语》,分享各自的经历与心得,这些就像纯凈无杂质的温水,不断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读到《学而篇第一》的第四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学时就已经知道这则了,但知道归知道,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和体会,但通过读书会,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过三个方面:忠,信,传。通过读书会,我对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属于儒家强调的「八德」。尽己之谓忠,这是尽心的态度。「忠」字,心上一个中,便是怀着一颗「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离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一开始所坚持的始终不变;不倚,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或许就是责任和担当。做到这两点,便离「忠」很近了;那何为「信」?以实之谓信。一是对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细刺,那是难以暴露的私欲和杂念,不仅别人看不见,连我们自己也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抱着很大的勇气去揭开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对他人,这也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我们自身对于他人的信,怀着诚心、讲诚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虚实,就如学长在读书会上所说:「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样,不仅要看见海面上不断迭起的波浪,还要看见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实质的内心,分清诚伪虚实,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这一则,另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个揭开内心寻找它,并将它连根拔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确很痛,因为我们总是把眼睛放在别人的身上,看得见他人的是非对错,却觉察不出自己的问题。我有自省过,我知道那种需要将一切都放下、不断揭开内心不敢暴露的阴暗面,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承认它、正视它的感受。或许由于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我也很久没有观察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刺了。学姐说:「自省是一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努力与反复的过程,可能很快便发现自己改变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与磨练,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变得更好。
第二篇:读论语有感800字
读论语有感800字
篇一: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
(一):
论语读后感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之后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潜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个性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以前说过自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以前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论语读后感800字
(二):
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职责感,都在一声叹息中
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能够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一样。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能够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后后悔,那么此刻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十分有好处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完美的 明天。
论语读后感800字
(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疑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用心发言,专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第二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现了崭新的知识,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
也就是:如果学了,然后再按必须的时间去实习它,不是也很高兴吗?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而来,不也很开心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心里从不怨恨,难道不也是正人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态度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论语读后感800字
(四):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后感800字
(五):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到达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
我的行为,这样就能够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忙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就应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达也帮忙别人到达,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帮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那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能够振奋人的精神,礼节能够坚定人的情操,音乐能够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后感800字
(六):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日记小学生日记0s。net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资料?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但是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持续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篇二:论语读后感800字:初逢《论语》
论语读后感800字:初逢《论语》
论语>读后感800字:初逢《论语》
陈梦瑶
有人说,人若不食,则胃饥;人若不读书,则心饥。胃饥尚不敢怠慢,况乎心饥?本不喜欢捧书的我,近来耳畔总会响起圣人的教诲:'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于是,清风吹月落,书声伴日升。尚且稚嫩的我捧起了国粹《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读着读着,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左右着我,似月光朗照,把我的灵魂浸染得洁白一片;又似一轮朝阳从生命中冉冉升起。手执《论语》,静心品读,朗声诵读,躁动的世界似乎安静了下来。此时的我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晶莹剔透的灵魂张开思想的翅膀理性地在翱翔。我从书中领悟到了应该如何获得智慧和力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挫折,面对人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论语》博大精深,带着高山仰止般的情怀,初逢《论语》的我,逐渐走进《论语》,品读先贤智慧,>倾听先哲心声。
'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曾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改正,这更是勇敢。有句话说的好: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即使太阳已经落山,月亮却会冉冉升起。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德,以德报德。'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慎言慎行,修身做人,礼行天下。
读《论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智慧,做一个胸怀坦荡荡的智者。
沏一壶香茗,邀一弯明月,迎一缕清风,弄一树花影,初逢《论语》的我终于结缘《论语》!
河南省信阳市第五初级中学如月文学社
指导教师:闫纪梅
篇三:论语读后感800字范文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第三篇:读《论语》有感800字
读《论语》有感800字
张茜雯
我来到读书会已经一个月了,每次都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和大家学习《论语》,分享各自的经历与心得,这些就像纯凈无杂质的温水,不断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读到《学而篇第一》的第四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学时就已经知道这则了,但知道归知道,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和体会,但通过读书会,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过三个方面:忠,信,传。通过读书会,我对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属于儒家强调的「八德」。尽己之谓忠,这是尽心的态度。「忠」字,心上一个中,便是怀着一颗「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离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一开始所坚持的始终不变;不倚,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或许就是责任和担当。做到这两点,便离「忠」很近了;那何为「信」?以实之谓信。一是对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细刺,那是难以暴露的私欲和杂念,不仅别人看不见,连我们自己也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抱着很大的勇气去揭开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对他人,这也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我们自身对于他人的信,怀着诚心、讲诚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虚实,就如学长在读书会上所说:「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样,不仅要看见海面上不断迭起的波浪,还要看见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实质的内心,分清诚伪虚实,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这一则,另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个揭开内心寻找它,并将它连根拔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确很痛,因为我们总是把眼睛放在别人的身上,看得见他人的是非对错,却觉察不出自己的问题。我有自省过,我知道那种需要将一切都放下、不断揭开内心不敢暴露的阴暗面,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承认它、正视它的感受。或许由于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我也很久没有观察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刺了。学姐说:「自省是一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努力与反复的过程,可能很快便发现自己改变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与磨练,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变得更好。」
很感谢当时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到读书会的那个自己,《论语》让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与脆弱。我知道自己现在心中的那杯水没有很多,但通过不断注入,总会有醍醐灌顶的时刻。
第四篇:读论语有感800字
读论语有感800字
超声科 王雪超
生于孔孟之乡,对《论语》总有种特殊的感情。我们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论语》,其中的经典论述,大家熟读于心,印象深刻。以前读《论语》多是为了考试,如今再读,却是为了更好的自己,通过《论语》的学习,启发了我的心灵,让我在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中,能更好的处理各种关系,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前读《论语》,虽然读过了多是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其中的内涵意义,今日再读《论语》还是那个《论语》,却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它就好比是一个塔,粗读一遍是推开塔门踏入了第一层,虽得以感受它的气魄却不得窥之全貌。再读是登高步入第二层,视野得以更宽阔,感受得以更深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要穷千里目,须得更上一层楼。多读、精读必然会带给我们新的感悟,不只《论语》,所有书籍也同样适用,我们超声科每间诊室的超声设备旁边都放置了超声专业相关书籍,主任要求我们平时多读书,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这里,我了解到,知识怎样学才能记得牢,就需要多积极的思考能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举一反三,我来到超声科快两年了,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见过很多的患者,每个患者的病情看似相同,却又千变万化,对患者的处理更不能死搬硬套,要学会灵活运用,抓住每个患者病情的重点和要点,才能更好的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论语》强调“仁、义、礼、智、信”,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否则就有失于君子的标准,学习《论语》让我们有了精神的依靠和寄托,()有了信仰有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当碰到问题时,不至于迷茫,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胸中常萦绕着一种职业荣誉感,这种荣誉感来自于身上的白大褂,来自于身处科室的团结友爱,来自于身后医院各个科室的默契协作,还有我们医院为立文化的指引。我们医院是一个整体,而我们每个人都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千百年前孔老夫子的话说就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共同努力前进,与大家同心同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再读《论语》就好像是与孔夫子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我不再是灯下苦读千年前文章的一个后人,而是孔夫子席前相距不过丈远的学生,感受着古人的容智与仁爱,并成为一粒种子,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把我们的传统精髓发扬传播。
第五篇:学生读《论语》有感800字
读《论语》有感800字
高致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它的大意是:“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思考却不去学习道理就容易误入歧途。”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其实相当的贴切。就像我们学习《论语》,若只是通读字面的字句词意,却不去深思其中隐藏的深意,便往往会闹出笑话。
先就“学而不思则罔”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论语》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学问一般的不理学问低的,学问高的又不管学问一般的,这样一来大家不就都没有朋友了吗?这明显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认真的思考,查证,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思了。在古代,同门的师兄弟之间称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说过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下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这就是“学而不思”和“学而思”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了。
说完了前半句,再来说说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用《论语》举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同是出自《论语·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马车牛车上的类似于承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车怎么也跑不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的后果。就这句话来说,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要是哪天被朋友问起,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瞎蒙,万一被识破了,那真是无地自容了。
这为了不丢面子而不懂装懂,胡乱猜测不就像是误入歧途一般吗?这正是“思而不学”的后果。
无论是“学而不思则罔”还是“思而不学则殆”,终究都是没有学通透,学彻底。这“学”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见《论语》的以小见大,前后贯通,亦可见孔夫子那超凡的处事理念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