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瑞合作行动学习四川子项目课题总结
中瑞合作行动学习四川子项目课题总结
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四川子项目,是中央组织部与瑞士外交部合作与发展总司协商确定的第三期干部培训项目。2005年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以“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为课题,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行动学习法”,在中组部培训中心、省子项目领导小组、中瑞项目组和子项目执行小组的帮助和指导下,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认真总结项目现有成果,推广运用行动学习法,拓宽我省干部培训领域,提高培训质量,对于加快全省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实施的特点
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2006年3月结束,主要经过了准备工作、国内培训、欧洲培训、成果总结四个阶段,实行中国专家与外国专家相结合、专家授课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实地考察与现场咨询相结合的办法,各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推进,进展顺利,有如下5个特点:
(一)引入竞争机制选择实施项目。
在中组部培训中心和瑞士项目组的指导下,借鉴甘肃、青海子项目经验,四川子项目在专题选择上引入竞争机制,从省林业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环保局、省农办提出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四川省城乡规划‘执行力’研究”、“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研究”、“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四川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等6个专题方案中,通过比选,“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实施项目。
(二)根据项目特点组建培训团组。
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结构复杂,分别来自成都、乐山、雅安、甘孜、阿坝等5个市州,省旅游局、环保局、林业厅、建设厅、文化厅、交通厅等6个省级部门,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3个科研院校。学员级别高,有7名副市厅级干部、9名正县处级干部、4名副县处级干部、3名研究人员。根据学员特征,以专题形式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总课题牵头单位和3个子课题小组负责单位。总课题“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省旅游局牵头负责;第一子课题“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由建设厅负责;第二子课题“雅安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由雅安市负责;第三子课题“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山地特色旅游开发研究”由省文化厅和甘孜州负责。学员根据总课题的3个子课题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由该课题涉及领域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专家学者等6—8人组成,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课题小组负责单位1名副市厅级干部担任,实行组长负责制。总课题牵头单位设一名总联络员,每个子课题小组设1名联络员,承担项目技术运作和学员日常联络工作。在项目实施期间,有关市州和单位确保参训学员按计划参加培训、课题调研、国内外考察,并在人员、设备、专题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按照“一人学、百人动”的理念,23名学员在各自单位组建行动学习小组15个,共有107人直接参加行动学习,直接和间接带动353人参与项目学习。
(三)项目培训采用“行动学习法”。
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采用“行动学习法”。为充分理解行动学习法,中组部培训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组织北京和瑞士的专家系统介绍培训原理与行动学习的知识。四川子项目执行小组组织学员赴我国甘肃、青海实地考察,学习借鉴行动学习法在甘肃、青海子项目实践中获得的先进经验,掌握了行动学习法的原理和培训项目设计、组织和小组活动催化的技巧。
(四)科学设计项目的目标任务。
四川子项目总体目标是提高公共部门公共行政改革及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立足解决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领导才能,着眼于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我省公共行政部门改革、创新;三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推行“行动学习法”,促进我省干部培训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围绕三个主要目标,项目执行小组科学设计出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每月项目进度安排,按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参训单位和学员,每月集中开展一次行动学习活动,每次2~3天,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完成以后,对项目实施和学习培训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包括聚焦小组座谈、结构式访谈、书面资料收集和实地现场考察等。评估过程在四川省领导、组织者、学员和国内外协作者四个层面展开,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五)创新工作方法按“一机四化”推动。
“一机”指的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即以个人学习为基础、小组研讨为载体、团组协调为抓手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
“四化”,即:一要选题具体化。每位学员结合本职实际,选定自己工作中急需解决、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或协调才能完成、而且今年能够解决、有物化成果作为载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将个人选题的书面提纲提交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研究细化选题。二要管理流程化。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推行流程管理。课题小组的组长和联络员切实负起责任,按照项目的运作程序,对确定选题、接受培训、开展调研、提交成果和评估验收各个环节开展的每项活动,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及时将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分类整理归档,以便提供项目实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带等物化成果。三是方法本地化。课题小组和学员大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行动学习方法。在本单位组建自己的行动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加强自我学习,把问题吃透,把方案搞实。在此基础上参加课题小组活动,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及解决方案反复质疑完善,务求实效。四是成果载体化。团组和课题小组抓好项目实施载体,积极协调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直接和间接的物化成果。
二、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拥有众多特色鲜明、品位高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于提高四川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四川,旅游兴川”的战略目标、促进四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制约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对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科学认识,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等。如何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贯彻到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在旅游开发中注重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保护,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和保持四川旅游的持久吸引力,是四川省加快发展旅游业进程中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年来,在中国和瑞士项目组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下,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以“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为课题,以“世界遗产及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性开发”、“雅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川省稻城亚丁香格里拉山地特色旅游开发”三个子课题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32次,举办了5次专题咨询汇报会,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213条,梳理提出希望通过项目培训解决的各类问题36个。完成物化成果(包括采纳课题成果制定的旅游法规、规划、报告、方案、文件、纪要、标准、规范)28项。
(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整个旅游行业,构建了四川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一本五观”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本次培训活动通过国内集中培训、经验交流以及赴欧洲现场考察,对课题组学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促进了学员对旅游工作的深刻反思。尤其是欧洲几百年来实践积累和研究总结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失败教训、成功经验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楚地表明了“没有原住民参与的旅游不是生态旅游”、“脱离社区的旅游绝对不可持续”、“可持续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关系的协调与统一。”课题组紧紧围绕我国在当前发展关键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学习、审视和诊断国外的经验和理念,剖析四川旅游发展管理中存在的差距、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解决对策和措施。通过行动学习,课题组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欧洲生态旅游发展管理的经验丰富,理念先进,有许多值得四川学习和借鉴。课题组明确提出了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当充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四川省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运用欧洲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树立“一本五观”的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充分考虑两大群体的利益。一是必须兼顾生态旅游资源所在地社区居民的利益,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效带动社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当前要将生态旅游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旅游富民兴区;二是要充分考虑游客群体的利益,有效满足游客市场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人性化需求,使游客旅游消费物有所值,提高游客的回游比率,促进四川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全面树立“五个观念”,即综合发展观、开放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互动发展观。全面树立综合发展观,发展生态旅游要全面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效益和发展需求,做到三者之间的统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充分调动政府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生态资源保护、交通运输、旅游中介等资源,促进四川生态旅游的综合、系统与全面发展。全面树立开放发展观,要突破长期以来省内游客为主、省外游客为辅的格局。要充分拓展省外尤其是境外客源市场,逐步实现旅游消费的外向型转变;同时必须根据市场细分,开发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的复合型、组合型旅游产品,例如度假观光型、科考探险型,满足日益变化的游客兴趣和市场需求;此外应当加强省际之间、区域之间旅游发展的合作,增强地区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旅游区域经济的发展。全面树立创新发展观,要创新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激活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按照旅游产品新奇度的边际变化规律和游客市场的审美规律,根据资源特点和游客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推出新的亮点和吸引物,保持四川生态旅游的持续吸引力和增长点。全面树立协调发展观,按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协调整合好吃、住、行和游、购、娱等六大传统旅游要素资源,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根据社会变化,研究和发展新的旅游产业要素与配置组合,促进知识经济时代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全面树立互动发展观,全面研究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组合与互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四川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和内涵,推动四川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本五观”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已经作为引导四川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思想,全面融入到四川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四川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中,在《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提升了生态旅游作为四川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中瑞合作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项目课题组对全球生态旅游概况、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上生态旅游目的地框架性管理、措施、方法等,尤其是国际生态旅游在立法、规划、宣传、人才和科学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四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和作用,以及当前四川生态旅游面向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差距也更加清晰,提出了许多关于四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政策性建议。初步统计,行动学习一年中,仅项目牵头单位省旅游局签发上报的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方案达13份,向上级领导书面和口头汇报生态旅游发展建议达22次,陪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到雅安、甘孜、成都周边等市州地进行旅游发展实地调查研究11次,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高度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坚定了我省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在项目的推动下,以生态旅游为龙头,打造国际化的旅游精品的入境旅游工作全面提上了四川人民政府旅游发展议事日程,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5〕20号)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入境旅游加快发展的通知》(川办函[2006]19号)等重要文件,并专题召开了“四川省入境旅游工作会”等重要会议。此外,省政府还督促省林业厅完成了《四川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为进一步开展四川生态旅游提供了依据;督促省旅游局完成了《四川省旅游标准化规范》、《四川省旅游信息化总体规划》、《四川省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启动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细则》、《旅游区开发规划编制细则》制定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四川旅游产业要素,建立更加和谐、人性化的旅游环境,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四川生态旅游发展与规范化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些结果充分表明,生态旅游正在作为四川旅游发展的核心构成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产业角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四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3、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明确列入了相关法律、法规。
我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法律法规的健全,为此,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多次呼吁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快我省旅游地方法规的出台。2005年10月31日,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提请审议〈四川省旅游条例(草案)〉的议案》(川府[2005]228号),并正式纳入了省人大的立法程序审议。《草案》总则部分第一条提出了编制该《草案》的目的任务,即“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维护旅游秩序,促进旅游业发展”。此外总则部分还提出“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作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内容。《草案》从旅游业促进与发展、旅游经营、旅游社和导游、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旅游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法制化管理的层面为我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制定《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要继续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四川香格里拉、卧龙-四姑娘山、王朗自然保护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九顶山-蓥华山、光雾山-诺水河、攀西大裂谷格萨拉、兴文石海洞乡、华蓥山等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4、促进了四川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行动学习法是欧美发达国家为科学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一种“干中学与学中干”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实践-学习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往复式动态学习过程。将该方法作为干部培训从省委组织部角度引入政府管理,在四川尚属首次。为期一年的行动学习,在培训面和影响面上取得了突出效果,“行动学习法”作为创新四川旅游与跨行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方法与模式,得到了更加广阔的推广应用。
首先,重点培训了一批“核心学员”。通过学习,他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方面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态旅游必须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等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并应当充分尊重生态旅游资源所在社区居民的利益”的理念在学员们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大家普遍认识到,我省应严格按照保护性开发的要求,抓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立项、规划、建设过程管理以及旅游区的综合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全省生态旅游产品的系统化、特色化与品牌化;按照国际化标准,有针对性地完善四川旅游设施,强化旅游细节服务,全面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推动生态旅游的在人性化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行动学习也使23名核心学员的管理思想更加解放,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灵活,前瞻性和决策能力更强。
第二,带动了组建了一批“行动学习小组”。23名学员所在的部门在各自单位组建了15个行动学习小组,共有107人直接参加行动学习,直接和间接带动353人参与项目学习,充分地扩大了“行动学习法”的影响力。
第三,促进了省级相关部门创新性地将“行动学习法”应用到行业培训中。2005年省旅游局组织省内旅游教育专家赴雅安、攀枝花、绵阳、巴中等市举办了13期TOT(培训者培训)培训班,直接培训旅游教育师资1700人,通过旅游教育师资带动培训旅游从业人员15万人;对开设旅游院(系)和旅游专业的121所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关于加快建立四川省旅游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报告》,研究和探索培育龙头学校、做强培训基地的新途径,积极推进四川大学与瑞士圣加仑大学联合培训旅游人才。
第四,形成了旅游及相关部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新局面。为了在项目结束后进一步巩固行动学习成果,省旅游局将行动学习法纳入到“创建全省旅游系统学习型机关”的工作机制中,于2006年初启动了“学习主题年”活动,加快全省旅游系统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行动学习在四川旅游人才培训和行风建设中的长效机制作用。此外,旅游与政府其它行业之间的“系列互动工作伙伴关系”相继建立起来。省交通厅与旅游局建立了全省旅游交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省旅游公路建设;省建设厅与旅游局共同研究旅游小城镇打造;省文化厅与旅游局共同研究推出文化旅游产品;省环保局与旅游局加强配合,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些互动关系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为提速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更加协调、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推动了四川省重点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1、推进了四川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与遗产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提质增效。
四川是世界遗产大省之一,目前拥有4处世界遗产,同时拥有众多具备世界遗产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些世界遗产资源不仅是我省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也是我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为了在全面保护好遗产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好遗产资源在生态、社会和经济等三方面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在行动学习中,会同四川省级和市州县级政府以及建设、林业、旅游等职能部门,多次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在研究与规划、动态管理、信息化管理、环境整治与生态旅游营销等方面先后提出了31条合理化建议,全部纳入了省建设厅和九寨沟、峨眉山、黄龙以及青城山-都江堰等四处遗产地管理局(委)的管理工作中。省建设厅先后三次组织专家,深入到遗产地现场,调查、研究,督促工作,落实措施,检查进展,并就遗产申报积极与IUCN中国秘书处、IUCN总部以及中国驻瑞士代表处进行衔接推动。通过这些措施,四川遗产管理与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遗产地规范管理得到加强。在对全省世界遗产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研究报告》,为进一步强化世界遗产地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四川世界遗产资源确立了指导性文件。
二是全面提升了遗产地动态监测水平。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试点进行了数字化管理模式,对四个世界遗产地开展了GIS定位监测,从而将遗产地从传统管理提升到现代信息化管理水平,使我省遗产地管理手段初步达到与国际接轨水平。
三是遗产地生态旅游明显提质增效。峨眉山、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等四项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呈现了持续、健康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2005年7月,法国国际交流中心在巴黎为峨眉山颁发“国际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证书;2005年9月,峨眉山被联合国评为“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在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启动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活动中,通过专家考评和网络投票,峨眉山在全国十大文明景区中名列榜首。
四是世界遗产申报取得阶段性的突破进展。通过调查研究,优先确定出14处景区作为下阶段申报世界遗产地的重点提名对象。尤其是以卧龙、雅安蜂桶寨等为核心的“大熊猫栖息地”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UCN)专家的审核评估,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世界遗产地终审计划。
五是由于大力开展遗产地以及提名地生态旅游营销,大熊猫成功申报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四川省同步启动了以大熊猫为载体的熊猫旅游经济项目。
这些成效的取得,为进一步保护与合理利用世界遗产资源,充分发挥遗产地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实现遗产地生态与文化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初步确立了以雅安为代表的四川次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生态化转变升级示范”。
雅安市是连接四川盆地与川西以及西藏的交通要道,著名茶马古道的起点,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作为四川具有代表性的次发达地区,雅安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快速发展不仅将促进雅安自身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也将极大地影响到四川西部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格局,并将为四川次发达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示范作用。200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雅安市为“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市。为了树立雅安市良好的旅游形象,提升雅安旅游产品整体质量和综合服务水平,第一期培训班决定将雅安市生态旅游发展作为“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课题组先后13次到雅安实地调研,并与旅游部门和省内外有关专家多次讨论交流,诊断出雅安市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包括旅游规划滞后、生态旅游定位不准确、产品特色不突出、宣传促销薄弱、缺乏高品位亮点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向雅安市政府提出了《关于雅安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以及130条关于景区和旅游服务方面生态化与人性化完善建议,得到了雅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建议都得到了雅安市政府的采纳。
根据课题组建议,雅安市政府重新修编了《雅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雅安旅游要突出生态优势,构建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框架。该规划作为雅安未来发展旅游的纲领性文件,已经通过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实施许可批准,正在发挥指导作用。在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活动筹备中,雅安市按照课题组提出的以生态为特色、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建议,在活动多样性策划、优质环境营造、文明习惯培养,宣传品、纪念品独特性的设计制作以及标识导引系统完善等方面全部进行了落实。按照生态旅游理念和优化措施,雅安市蒙顶山、中峰茶园、周公山温泉公园、上里古镇、白马泉、碧峰峡及其大熊猫园、喇叭河、夹金山等景区得到了更加生态和人性化的改造与完善。按照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突出城市特色,雅安市城市标志性建筑、街道改造、城市重要节点、亮点工程和城市风貌改造建设工程全部完成。
在项目的推动下,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雅安市于2005年8月获得了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5年,雅安市生态旅游产值出现了突破性增长,增长率达到200%。四川省委张学忠书记指出,“雅安有好多方面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一个是变化这么大,是大家没有想到的,一个是变化这么快,也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张中伟省长认为,“雅安突出生态旅游优势,把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与生态经济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子。”
雅安市生态旅游行动学习成效表明,对于次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如果能够准确地剖析问题,找准切入口,争取和抓住机遇,整合部门与社会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协同作战,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景区建设、旅游形式和服务等关键内容的细节性改造上着手,旅游产业完全能够实现生态化转变。
3、科学确定了以亚丁和贡嘎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高山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路。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十五”以来我国旅游发展的热点,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旅游重点开发项目。该区覆盖了我省以稻城亚丁和贡嘎山为代表的川西高原高山地带,地理条件特别复杂,生态环境异常脆弱,任何粗放性开发都将造成该区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恶性浪费。因此,确立科学的开发模式、机制和策略,合理控制好开发节奏、时序和格局,将有效地引领川西高原高山地区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深入现场考察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兼顾眼前与未来利益、单个景区与川西山地旅游整体发展等,提出了长短期兼顾的发展对策。
其一,研究提出了调整亚丁所在川西高原高山山地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思路。针对稻城亚丁远离大中心城市、旅游进入性差、近期规模性开发受到的制约因素多等实际问题,课题组在多次集中培训研究和赴甘孜、云南以及瑞士等欧洲国家考察,总结国内外山地特色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积极向省政府建议,在进一步优化原先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先期开发建设以康定机场为中心的2小时旅游圈,逐步推进香格里拉开发”的开发方案。2005年8月13日,中瑞项目四川子项目执行小组向省政府作了甘孜州旅游发展的专题汇报,形成了《研究西环线和香格里拉旅游区旅游建设情况的会议纪要》(川府阅[2005]98号);2005年12月7日,王怀臣副省长召开了办公会,形成了《研究甘孜州旅游发展相关事宜的会议纪要》(川府阅[2005]130号),要求省发改委、交通、环保、林业、旅游等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全力支持,由省旅游局先牵头研究提出《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规划建设方案》。环贡嘎两小时旅游圈的木格措景区,一直处于旅游开发和水电开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矛盾中,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甘孜州委于2006年1月18日召开了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最后决定停止水电开发,转而开发生态旅游。这是四川省乃至我国第一个因为旅游开发而放弃水电开发的案例,在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二,有效解决了稻城亚丁等景区开发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
高山脆弱生态地区游人运行线路和交通方式是亚丁旅游开发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重要难题。课题组结合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实际情况,从瑞士少女峰的齿轮火车得到启示,提出采取地下交通方式,全程开凿隧洞,交通工具采用爬坡能力强的齿轮火车。该项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稻城县的认同与采纳,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正式开展。
在缓解亚丁当前旅游开发环保压力方面,积极协调省环保局在2006年省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门资金用于亚丁自然保护区环境维护,并将该区作为我省申报国家示范保护区备选单位上报国家环保总局,以进一步加强稻城亚丁生态保护与管理。
在促进亚丁香格里拉品牌的国际化方面,课题组重点在全景观念、品牌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用西方游客的视听和接受习惯,制作高质量、强冲击力的旅游形象宣传片事宜制定了初步方案,与瑞士康德尔广告公司达成了合作共识。积极协调省文化厅,采取培养编导人才、扶持建设民族文化中心等多种方式,大力帮助甘孜州地方政府,以原生态民族歌舞、时尚民族乐舞、以弦子、踢踏为主的广场文艺出发,打造了三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艺演出。
基于行动学习中认知的“生态旅游必须兼顾社区居民利益原则”,课题组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民居接待的建议,甘孜州旅游局已向州委、州政府提交了《甘孜州旅游民居保护、建设、接待管理暂行办法》的编制工作方案。稻城县制定完善了《民居接待等级评定标准》,给予亚丁村民居接待户财政资金贷款扶持,对民居进行了改造设计,使其更具地方民族特色,建设民居接待示范户。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增收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思路,专门划拨资金进行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目前已开发出12种特色旅游商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稻城亚丁实际,课题组共提出了四项建议方案和三项对策措施。这些建议全部被当地政府采纳,从而科学地协调了稻城亚丁生态旅游开发与整个川西地区生态旅游整体开发的辨正关系,准确地把握了两者之间在开发时序、开发布局上的合理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川西地区生态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在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省州与县,口岸与腹地等利益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三、几点体会
一年来的培训实践,通过与中外专家近距离接触和广泛交流,我们对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及其在四川的实施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项目取得成功的保证。中瑞双方项目组对四川子项目高度重视,中组部培训中心主任姚雪、副主任陈燕楠和瑞士圣加仑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主任谢德乐、项目经理孟德对项目给予了精心指导,我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执行小组,直接指导项目的运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魏宏专程到瑞士看望四川子项目学员,听取学习情况汇报,对学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并对推动四川子项目工作亲自批示:“一定要抓具体、抓落实,保证到课率,在课题研究上下功夫,在子项目上要争取做得最成功”。王怀臣副省长听取了四川子项目工作情况汇报,对项目培训班学员实地考察提出的旅游开发建议高度重视,亲自主持研究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有关问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毅亲自参加学习培训,并带队前往瑞士等国学习考察,多次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执行小组精心做好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培训准备,并利用网络媒体,开设8个专题栏目,同时在5个网站上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和跟踪报道,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行动学习是管理培训的精髓。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采用体现现代管理培训规律的行动学习法。项目在四川实施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行动学习法这一先进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充分发挥个人学习培训的主动性,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反思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带着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参加培训,通过自己探索或与团队学员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回到工作岗位实施,做到学以致用、学能管用,提高了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学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提高了沟通能力,促进了团队建设,在行动学习中提升了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体能力。实践证明,行动学习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培训方法,既能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同时发展个人能力和团队整体能力,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
(三)方法创新是推动项目实施的关键。在实施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过程中,我们结合四川实际,大胆开拓创新,建立了以个人学习为基础、小组研讨为载体、团组协调为抓手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省旅游局作为四川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总课题的牵头单位,通过建立总联络员和小组联络员工作制度,积极配合项目执行小组,对各课题小组加强业务指导。每月组织开展1次团组活动(团组会议、集中培训或参观考察),协调整合团组资源,完成团组课题成果。指派团组联络员制定工作计划,做好活动记录和总结,加强与各课题小组联络员的协调沟通,向项目执行小组反馈信息。各小组每月组织开展2次小组活动,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组织小组调研,提出需要团组协调和国内外专家参与解决的重点问题,完成小组课题成果。指派小组联络员参与经常性磋商,落实组长交办事宜,制定工作计划,对小组活动进行记录和总结,编发小组活动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执行小组。学员按照“一人学百人动”的理念,在各自单位组建自己的行动学习小组,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研讨活动。方法创新对推动项目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课题小结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永乐小学 吕 蒙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才7、8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
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
本学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
1、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
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
3、学生互补作用得到发挥,整体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同奖同罚,荣辱与共的观念。这样,在一个小组里,一个人的进步或退步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而是与学习小组中每个人的奖与罚密切相连,促使人人自觉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我班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富有团队精神。有90%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试探性地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课堂中获
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我们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摸索和反思。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篇二: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三甲街道三甲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小组的组建能通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篇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课题总结
《小组合作的交流方式》
研究报告
【摘要】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良好态度,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其教育价值 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便成为了时代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情感体验;自主性;全面发展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对学生来说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合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
一.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具体功用的探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2.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具体实施
合理安排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应以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交流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见的智能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使伙伴间成为互补型。并且教师应做到合作伙伴间的明确分工,各尽其责。
1、创设以自主探究的活动氛围。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学生合作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
2、问题设计适宜。斯托利亚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水平,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不随意拔高。
3、合作要有意义目的性明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操作才能发现。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需集小组智慧,共同合作,才能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三
角形的内角和”时,就可以这样设计: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不同形状的(锐角,直角,钝角,等角,等边)等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去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间的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验证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小组甚至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后拼组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一个平角。由此,很轻松的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这样,在“操作___探究____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生合作技巧。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听。在开始合作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 逐步要求学生在合作时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合作伙伴的发言;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收集信息;三是听后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判断,反思,评价的能力。另外,作为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会说。在合作学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他们发言机会多,而有些学生没有发言机会。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时应深入到小组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那些不敢发言学生的勇气,将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留给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们有参与表现自我的空间和获取成功喜悦的机会。
三.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
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师要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学习任务明确,才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完成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三)教师要注意小组学习课上与课下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在课堂上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课下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课上课下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休止的合作;在课堂上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该合作时再合作,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也浪费时间。教师要深入合作小组,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要不定期地评价优秀合作小组和优秀组员,让各小组在激励中更好的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成效
(一)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课题实验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篇四:小组合作学习课题个人研究小结
个人研究总结
福洪中学
陈 莎
本学年,对于我来说是改变的学年,因为这是课改带给我太多变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课题研究我也不放松。本学年,我根据学校安排去了江苏东庐中学、灌南新知双语学校、洋思中学考察学习。回来以后,做了专题汇报。同月在龙王中学就“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主题上了一堂展示课。另外,我参加了学校大力推行的“展示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班级管理方面对全校班主任进行相关专题培训。在学校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改教研活动中上了三堂教研课。上了一堂有关“七中网班教学”的展示课。
在收获的同时我也深感自己的能力还需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增补,学习、反思、内省、改变是自己始终要坚持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长程的经历,多学习、多吸收,量变才能质变,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每天的工作之余我都注意学习、读书。虽有所获但问题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主动与被动的矛盾
个人反思自己的工作,感觉主动性还不够,有时杂事较少,有了思考的时间,想问题就主动了,考虑得也比较多,但是有时事情一多,撞车了,工作开展不顺利,落实不下去,人的心情就比较烦躁。大局意识缺乏,自我意识较强,主动与被动矛盾交织,成为自己工作的一个障碍。
1.理念与行动的脱节
在学校学习研讨的大环境影响下,我也很重视理论学习。因此,各种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我也了解到许多,自己的理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我常常发现想的好但是无法落实到实践层面,想可以尽善尽美,但做起来确实阻碍重重。同时要勤于笔耕,要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及时总结、提炼,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以上就是我本学年的一些收获和反思,希望新学年能有所突破。篇五: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2年11月22日
目 录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文件
金小字?2011?202号 签发人:操 勇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
数学课题立项申请报告
商南县教学研究室: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开展,全面提高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期数学教研组成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普遍认为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其效果不够明显。经过小组成员反复研讨,结合我校数学教学现状,拟确定新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现将课题实施方案一并上报,敬请领导审阅。
附:金丝峡镇中心小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课堂教学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时空场所和主要阵地。《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将依赖于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必将依赖于我们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航向,不断地持续和健康发展,朝着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要求的方向,产生质的变化。
第三篇:合作学习课题实施总结
“同伴合作、师生互动 ”课题总结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固然重要,但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学会合作更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离开了合作,许多目标难以实现。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优点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4、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优化学习小组,增强合作信心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还应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通常4--6为妥,由1人任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平等民主;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信心。
2、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创见,而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时机。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发言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同?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的看法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善于表达,他们的发言总是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理清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教师对表达的内容多作正面评价。
(2)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必须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通常可以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理解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打断同学的发言,听清发言的内容,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其次判别意见的正误。即对讨论中的各种意见作分析,想想哪些意见是合理的,自己应该吸收;哪些意见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最后组内达成共识。不能让讨论莫衷一是而不能进展,要肯定较合理的意见,用简洁明了的话来归纳讨论结果,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
3、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比较活泼,也有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总是充当“旁观者”,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发生依赖心理:反正不用动手动脑也会有成绩,乐得休息。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同时应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组长协调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三、辩证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并不是否认竞争。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语言更清晰。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小组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善表达,有的善归纳他人意见,有的善组织活动进程„„彼此的互助,使之取长补短,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第四篇:合作学习课题总结计划
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
究的课题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经开展一年多了,可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作为一名战斗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在听课学习的时候不难发现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这种形式,不分年段的在进行着,可是实际上的收益并不理想,孩子们对于小组的合作是一个条件反射,只要老师一叫合作学习,他们就统一的把小脑袋转过去,讨论学习者有之,嘻哈寒暄者也不少,合作学习无实质的效果。低段的孩子更是不知所谓,所以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已是整个教学的紧迫需要。
二、课题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群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心理健康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心理健康课堂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3.课堂教学状态下学习小组有效活动方式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4.课堂教学状态下学习小组有效活动方式指导方法的研究。5.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2、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体验法、情景演示法、行动法、观摩学习法.3.通过集体备课.教材分析.课题观摩课,校本培训等多种渠道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五、课题实施的地点:课堂和生活中;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9月份)分析、调查、分组阶段;
第二阶段(10月份-12月份)培训、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1月份):合作学习成果汇报及分享阶段.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
究的课题总结
综合组 吴俐昕
《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又开展了一年多,我们在学习研讨中不断探索,探索中反思,反思中总结,有成功,有喜悦,有困惑。
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本课题侧重研究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研究的基本策略:
A、确立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研究——综合、归纳、整理 B、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整理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为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促进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要求以及被提问时心理的变化,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4.课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方式。
5、通过教研活动,在说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提问。问题设计体现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6、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的一些方法。如怎样选择好提问的问题?怎样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怎样以学生的实际现象和日常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时机要注意些什么等等。
7、及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三、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
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呢?不,一般来说,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小组合作”;先让学生自学,质疑,对学生独立不能完成的内容,改为“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小组合作”有目的有重点,避免了盲目从事,流于形式,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四、科学合理的设计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心理健康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我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
2、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任务具有科学性
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务具有合作性
4、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解决问题多元化。
5、加强横向的联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五、合理分组,提高效率
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此外,在小组划分与组织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人数适中原则
2、优势互补原则
3、适时调整原则
4、方便实用原则
六、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在分好组后,每一个小组应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督促、协调等工作。同时教师还要时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任凭、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全责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七、经常开展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这几天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八、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提高合作成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交高低的关键。
九、研究的初步成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制定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电脑其实只是一种工具,是同学们的小助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大胆求知、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工作能力。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的,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和取得研究结果,也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去完成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和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操控已无法和传统课堂相比,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帮助。
3、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得到体现
信息技术课堂里宗旨是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自身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学生能够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原来的课堂由于机少人多,许多学生坐在那里,没能操作,当然只有讲话或争玩电脑。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是一人一机,小组合作学习就能避免了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任务和职责,随着研究的深入,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提高了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学习认真了,自然就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心理健康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计划
综合组 吴俐昕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心理健康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二、研究目的:
1、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2、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群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训练合作技能(1)学会倾听(2)学会讨论(3)学会表达(4)学会组织(5)学会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五至六年级的学生;
2、课题研究的方法:调查法、体验法、情景演示法、行动法、自我激励法
六、课题实施的地点:课堂和生活中;
七、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3月份)分析、调查、反思阶段;
第二阶段(4-5月份)培训、观摩、学习、研讨、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6月份)合作学习成果汇报及分享阶段;
2013.3
;
第五篇: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题总结(模版)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塔河一中 蒋文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与含义,分析了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操作模式,并论述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精神
一、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2、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一般可设计三种:
A、预习课文(包括查阅词典,找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找出重点、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再指定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答题的小组成员不能固定),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例如,在学习English names 这一课时,教师布置如下课前学习任务:a.How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you learned? b.Are they the girls' names or the boys' names? c.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names and Chinese names?d、搜集其他有关English names的材料。
B、课前表演。课前表演就是在每堂课开始的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迅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表演形式一般有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游戏、提问等。教师可以把表演的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每一小组在学期中都有表演的机会。
C、课前活动还可围绕当日天气、学生出勤、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课前几分钟报告”活动。
(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如在教学At the Sports Meet 时,可要求学习小组结合本校举行的运动会,以the long jump.the high jump,the relay race 和the 100-metre race 等为内容,共同编出一段有意义的对话。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小组会话比赛、听力竞赛、单词接龙竞赛、段落记忆竞赛、快速阅读理解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3)、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
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
3、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
(1)协调意识。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
(2)激发意识。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能起到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的作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言语交往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
(3)参与和监控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
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