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毕业采风------建筑
毕业采风报告
为期九天的毕业采风结束了,我感触颇深, 受益匪浅。一路从福州-厦门-鼓浪屿,不仅看了沿途美丽的风景,还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同时对福建的建筑有了更多的了解。
提到福建,一定会想到“土楼”。我们第一站就去的永定土楼,去欣赏了这个神奇的山区建筑群。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永定土楼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之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它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永定现存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就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在冷战时期,它曾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我国的核反应堆,也正因为这样土楼才被世界所认识。
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在各类土楼中,最令我惊叹的就是当地人称为圆寨的圆形土楼。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个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的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尽享几代同堂、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客家人居住在土楼,见在土楼和长城差不多,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内部是用黄木和杉木,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
客家土楼防御性能比较好,一楼不开窗,楼内水井粮具备,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另外,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山间谷地,充分显示出其“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试想,如果永定客家土楼以广阔的平原为依托,那将失去其雄浑的气魄,而若以低矮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便显得拙朴有余,灵秀气不足。所以,地理环境对土楼建筑及其特点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讲土楼,看土楼,品土楼时,要学会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充分去感受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更好的保护土楼。
结束了土楼之行,我们就来到了厦门。“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厦门是美丽的,也是具有魅力。厦门给我留下了温馨迷人的印象,容我慢慢道来。在厦门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鼓浪屿。我想每位到鼓浪屿游玩的旅客拍的照片有个必不可少的角度,就是蓝天与特异屋顶的融合。说起鼓浪屿建筑的屋顶,我想没有导游的介绍,很多人都会自己不由自主地去欣赏,独具风格,异彩纷呈,登临日光岩顶四顾,在参差错落的山坡上,在苍翠欲滴的绿林中,坡屋顶上橙红的嘉庚瓦分外显眼,色彩鲜丽而有层次,各具个性而又和谐,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最突出的要数八卦顶、金瓜顶以及林屋的北欧顶、观彩楼的花轿顶、天主堂的哥特顶、目光岩寺的歇山顶。
在鼓浪屿上还是喜欢鼓浪屿上的别墅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岛上有一千多幢历史悠久,富有各国风情的老别墅。一来是因为解放前这里是租界,二来很多海外华人回国在这里置业。
鼓浪屿是“建筑博览馆”,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鼓浪屿曾是一个“万国殖民地”,有十四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鼓浪屿的建筑中,既有这些殖民者们盖的洋房,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归来带入的东南亚式样,也有很多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的房屋。数十个国家各自建造房屋,这本身就增加了鼓浪屿风格的多样性,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在这些建筑中,多数为低层庭院式建筑,且主要为本世纪初或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它们主要受欧、美、东南亚等国建筑手法的影响,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房屋一般选用当地的石材或红砖,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且多采用圆拱回廊、清水红砖、红瓦坡折屋面,并用柚木楼板、花砖铺地,用栏板铺以奇异别致的琉璃瓶花格。建筑的各个立面常有精雕细刻的罗马式大型圆柱和结构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顶。有的建筑仿照古代宫殿式建筑揉合西欧建筑造型手法,形成外形独特、屋檐线条奇异的折衷式建筑风格。纯粹“折衷主义”风格的作品有美国领事馆及八卦楼两幢建筑。
除了那些处于国际上折衷主义时期的建筑作品外,鼓浪屿的折衷风格还在很大程度上指其建筑本身的折衷手法的运用。比如,在一幢建筑中,常常各种风格、各种手法混用,西式的、中式的、外来的、本土的均有。同时,也有本地工匠自由发挥的成分。因此,鼓浪屿建筑风格的折衷实际上是如上两个方面的折衷。
在众多中西合壁式风格的包围之中,鼓浪屿人的自建住宅也以模仿洋式房屋为荣,平面布局基本上是本土的,外观常采用折衷风格。
除此之外,哥特式尖顶的漂亮钟塔,伊斯兰教清真寺园顶建筑,以及教堂、民屋的彩色玻璃,巴洛克式的“不规则的”、“奇异的”奢华,罗可可式的贝雕、海藻和涡卷,双翼的太阳和葵花的窗饰,罗马式的壁柱,北欧的壁炉,搏击的雄鹰,飞翔的天使,梅花的标帜,罗马竞技场式的连拱廊,以及澳大利亚的阳台,铁栏杆等等建筑艺术,相继装点鼓浪屿,争相斗妍,异彩纷呈,为亚热带侨乡增添了袅娜风姿。
鼓浪屿的融合了东西方古典与现代的特点的建筑,吸引了无数了旅客千里迢迢慕名游玩,本文通过对鼓浪屿上万国建筑的分析,结合自身的感受,颂扬了当时人们建造的精心,以及当前鼓浪屿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次采风我收集和整理相关专业的素材,为我的设计创作提供素材,同样这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校园生活,使我学会引用优秀的艺术视角及人文景观建筑来启发我对景观设计专业来进行全新的认识,以培养和教会我全新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今后我应当把今日所看所得所感融入我今后的艺术创作中,使我的设计更加多元化,更加多视角。
第二篇:毕业采风
早春三月,携着霏霏细雨,奉贤区文化馆及区美术家协会一行十人出发,前往福建、浙江写生采风。
为了更好地开展今年的美术创作,积极参与江南之春,上海美术大展等2009重大市级活动,区文化馆及美协精心组织我区较有创作实力的美术作者十人,赴外写生。旨在获取灵感,激活思路,争取拿出优秀的有竞争力的作品。
此次前去的有福建的霞蒲、浙江的雁荡山、天台山、绍兴。在这六天的采风行程中,参与者或写生或摄影,行程千里,获取了大量素材。祖国兴盛,处处生机勃勃。建设热火朝天,生活富足惬意,风光也自然意趣盎然。霞蒲的浩天海地,百舟可待发,雁荡的怪石嶙峋,悬崖春色;天台的古寺肃穆,老树参天;绍兴的淳朴民风,旧城新风。周恩来、鲁迅等名人原匠遗迹,皆一一收入眼底。
诸作者各自获益颇丰,有的已有多张作品,有的准备回去细细揣摩,精心创作。相信今年我区在美术创作上定有斩获,成绩斐然。
由传统营销转向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这一阵地越来越被旅游界重视,几乎所有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并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旅游宣传和一系列营销活动。营销网络化的实现,会很好的通过低成本、高效率来解决散客成团问题。
品牌影响力是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企业需要在品牌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形成优质的旅游品质,以品牌的宣传来带动市场。正如旅游界普遍认同的那样:“三流企业叫卖资源,二流企业叫卖产品,一流企业叫卖品牌。”
旅游营销越来越注重分众、精准:
旅游营销的分众模式正为成为旅游营销的有效支撑结构,分众模式要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细分,以细分的产品,对应细分的市场需求,通过分众的渠道,选择分众媒介,进行分众传播,最后实现细分市场的有效营销。
第三篇:建筑采风报告
实 姓名:班级:学校:习
报
告
2015年7月4日坐上郑州至北京西的火车,大学最后一次建筑学习实践如期而至,带着欢喜和激动一路飘到北京。
2015年7月5日早晨成功到达北京西站,从火车站出来的那一霎那别被眼前的高楼林立所震撼。北京,一个古老底蕴与现代气息并存的高速发展的大城市,一个国家的首都,一个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所具有的建筑风格也具多样化的。
第一站,北京颐和园。下了火车,出了车站,便坐上大巴去了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它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刚到颐和园外,就感到清凉的气息,也许就是因为湖水的原因,周围的空气都比较湿寒。进园后,就看到几棵古树置身在院中,令人产生浓浓的敬意。面前是宫殿般的建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和红色的窗门,透露着皇家的韵味。顺着左边的小道,看到了假山的小园子,穿过园子,是一望无际的长廊,估计有数百米长,廊上的每根坊梁上都有彩绘,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都取材于中国的古典名著中,淋漓尽致的笔触,让画栩栩如生。
在长廊的左边,是昆明湖。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连接堤岛,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在水面上,湖中的小船悠哉的游行着。向远处望去,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无双。沿着长廊,我们来到了排云门,在排云门的正对面是云辉玉宇的牌楼,从排云门进去就是排云殿。在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还有金碧辉煌的佛香阁,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距山面湖,统领全园。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舫,名为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一,带有西洋风格,是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加之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互相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参观了颐和园,不难理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的确是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延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其名有“颐养太和“之一,颐和园的设计者独具匠心,把中国的特色建筑风格吸取过来,并且运用的如此出色,不愧为皇家园林的典范。这次游览了颐和园,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皇家园林的宏大与气势,也从中感悟到,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学生去学习。
由于大家做了一晚上的火车,身体比较乏累,下午便会旅馆休息了,在回旅馆的路上,你可以看到,北京建筑的多样化,国际化。高楼大厦中零星点缀着古老的四合院院落,真的是融合的完美无瑕。
休息了一下午和一晚上。第二天早起去了北京故宫。这个北京最具特色的神圣古老建筑群。
北京故宫,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紫禁城”,紫禁城是龙的世界,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皇帝被称做“真龙天子”,是大地的主宰。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现在称作“北京故宫博物馆”。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去参观这个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在世界上,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宫殿建筑群。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进入,故宫有四个门,从午门出发,午门上有五个洞,其平面为凹形,雄伟壮观。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城角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午门里面,是广阔的庭院,有弧形东西走向的内金水河。
进入午门以后,就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的三大殿。首先是太和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金銮殿”,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三大殿院内不种树,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一砖一瓦都在表现着皇权至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对于故宫,我能做的就是无比的崇拜和学习,它的确是非常伟大的巨作。
在参观北京故宫的同时你可以看到周围的一些其他建筑,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北京景山公园,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可以学习的不仅仅是建筑风格和形式,也可以学习了解到这些建筑的规划布局,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
接着我们去了北京雍和宫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古老圣地。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几天我们分别去了,国家美术馆,国家大剧院,北京博物馆,水立方,鸟巢等各种能代表北京建筑特色的著名建筑。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美术馆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对于现在的我们这种大师的建筑风格只能用来瞻仰。完美的壳体结构,完美的功能与外观结合等等都是作为建筑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傍晚我们去了国家奥利匹克公园,参观这些具有浓厚底蕴的古老建筑我们转战最具现代建筑风格的鸟巢和水立方。
先是鸟巢,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鸟巢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鸟巢以巨大的钢网围合、覆盖着9.1万人的体育场;观光楼梯自然地成为结构的延伸;立柱消失了,均匀受力的网如树枝般没有明确的指向,让人感到每一个座位都是平等的,置身其中如同回到森林;把阳光滤成漫射状的充气膜,使体育场告别了日照阴影;整个地形隆起4米,内部作附属设施,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
水立方,我特别欣赏这名字,设计体现出 [H2O]3(“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设计新颖,结构独特。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国家游泳中心赛后将成为北京最大的水上乐园,所以设计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探寻水可以提供的各种娱乐方式,开发出水的各种不同的用途,他们将这种设计理念称作“水立方”。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记忆的载体。
“水立方”不仅是一幢优美和复杂的建筑,她还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记忆的载体。因此设计中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同时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采用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它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善结合。
水立方和鸟巢,只有一路之隔,一方一圆,一蓝一红,形成了一种微妙、均衡的关系。两者和谐,统一,对比,相互映衬。在今天,绿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的建筑设计思想,在“水立方”的设计过程中,时时处处贯穿着这种理念。鸟巢,在设计建设中,在场地和空间的多功能上花了心思,而且它的钢架结构型成为标志性建筑,并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意思。
接下来我们又去了,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不得不说古代人民的建筑真的很高超,炎热的夏天走到避暑山庄里面你能感觉得到阵阵凉风袭来,在炎热的夏天给你一丝丝清爽的感觉。其建筑风格也是极具多样化的,因为它经历历代王朝的更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最大的特色是它园中有山,山中有园。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丰宁坝上大草原,我无法用建筑上语言来形容我此时的心情。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再望远处看有起伏的山脉,淳朴的民风,绿色的食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次北上建筑实习真的是终身难忘的乐事,北京建筑的宏伟,避暑山庄的奇特,坝上草原的凉爽,大学的最后一次写生也给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涯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第四篇:油画系毕业采风报告
班级:油画081 姓名:赵X 学号:2008063001(一)课题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油画风景(二)资料调查与收集方式:
《2010年学院精神油画展》 《暗箱》金南五(三)采风报告综述:
大四下半学期的艺术采风,我们班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北京大同两地,参观了大同的华严寺,云冈石窟;在北京参观了798艺术区,宋庄艺术区,环铁艺术区,中国美术馆。实在是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三月七号晚,长途跋涉到达大同。我们住在位于大同市中心仿古街
上的青年旅社。第二天早上,我们去了华严寺。我们请了导游讲解。华严寺始建于辽代,是辽金时期的佛教庙宇。它是语句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修建的。整座寺院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为一体。从庙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普光明殿。殿内有三尊主佛像,带有耳饰,契丹人士造型穿着。殿内四周都绘有壁画,是传统绘制的方法,工笔重彩。佛像背面的墙壁上,绘有一尊身披轻纱的观音,这尊观音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形象似是一位贵妇,仪态万千。其坐骑样貌凶猛,仰视观音,眼9神臣服。侧面墙壁上绘制的是普贤菩萨,还有其弟子善财,就是大家所知的红孩儿。
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清代光绪年建山门,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就看见方门两侧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源自佛家典故。主殿大雄宝殿是全国寺院中最大佛殿。殿外屋脊上有4.5米长的鸱尾,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尊,这是一座皇家寺院。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密宗排列,正中三尊为木雕,另外两尊是泥塑,肉眼难分。佛坛两侧各塑有十尊诸天神像,是清代光绪年间塑造,双手合十,神态各异,向前倾斜15-19度,文官武官站姿不同。天花板上的壁画是明代补修,清代上色,有1012块,金箔镶贴。殿内四壁的满布清代绘制的巨型壁画,天然材料绘制,夏至观赏立体感最强。接着我们去了薄伽教藏殿,这也是辽代建筑是存放佛经的地方,与大雄宝殿不同,此殿古色古香,佛坛中供奉的是三世佛。殿内还有众多辽金佛像,其中一尊合掌露齿菩萨最为出名。此菩萨面型丰满,体态秀美,合掌微笑,婉丽动人,这是辽代彩塑艺术的正品,1964年被郭沫若赞誉为“东方维纳斯”。
参观完华严寺,对华严寺里众多辽金壁画印象深刻,殿内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富有立体感,层次鲜明,很有那一时代的特征。里面的佛像造型独特,跟南方大部分庙宇里的佛像都不一样。
三月九号,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陆陆续续的造像工程仅延续不到百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举世罕见的石窟工程。站在云冈石窟面前,我们可见石窟沿着山崖一字排开,延伸约一公里长,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东部石窟以塔洞为主;中部石窟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密布浮雕;西部以中小石窟和补刻的小龛最多,构成庞大的石窟群。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云冈石窟的石雕气势宏伟,彩绘华丽,内容丰富。大佛圆润丰满,洞窟内雕凿的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独特的塔柱异常精美,这与其他石窟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三月十一日晚到达北京。第二天去了798和中央美院。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一个人口众多,繁华喧嚣的城市,也是我们中国的艺术中心。798艺术区,这里曾经是门卫森严的军工企业。置身其中,我甚至能听到机床的轰隆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片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厂房逐渐荒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看中了这个地,几年下来,居然把一片破旧的厂区变成了响当当的艺术区。
入住798艺术区的人中,有曾经放荡不羁、愤世嫉俗的摇滚青年,也有因循守旧的画家、雕塑家。在一片破厂房里有人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一心一意搞创作,搞纯艺术,作品是一般人不能接受理解看不懂的东西。也有人在那里将仓库厂房改造成另类的艺术空间、店铺、餐厅,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销售,挺商业化的。相异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理念,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尊重,让我觉得有种混搭的乐趣。还参观了一些画廊、工坊,每家都有每家的特点和代表性,有属于自己的符号。绘画,这个东西是一面反应人们内心的镜子,优秀的作品能清晰的记录着人的心灵历程,视野独到的反映社会变迁中人类精神世界的时代特征,表现出艺术的共性和艺术家的个性。而我看到的798,更多的是标着价格的商业化作品,从纯艺术化的土壤开始向商业化发展。这点我不能说它是好还是不好,我没有资格,只是觉得艺术这种东西,越纯粹越专注越好。值得一提的是,798街边的雕塑,很有风格,各具特色。
十四号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宋庄。宋庄画家村目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艺术地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源头之一,也是北京目前最大的文化人士的聚集之地。宋庄距离我们住的东四旅馆很远,又地铁又公交加步行,中间经过了快两个小时才到达位于通州区的宋庄画家村。宋庄画家村作为北京资格较老的又一个艺术家聚集的地区,相较于798,这里则显得安静许多。
走在宋庄里,我感受到了人生另一种生活方式。宋庄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小村落,但是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大批的艺术家,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走进小道里,各种艺术工作室招牌林立,灰色的砖墙,古朴的装饰,安静的环境,让你不敢大声喧哗,仿佛自己一下子裂变出好多艺术细胞一样。我们先参观了一个前几年毕业的学长现在的工作室,学长现在就是在宋庄做专职画家。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学纯艺专业的,有很多在毕业之后转行做别的职业,有的甚至跟绘画一点都沾边,最后能去北京做职业画家的同学能有几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羡慕很钦佩的事情。跟学长说了几句,他说,宋庄很安静,远离喧嚣,很适合创作,还能跟艺术家一起相互交谈,这都是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这里的工作室格局都差不多,好一点的大概一百多米的空间,楼下是画家作品展示,一些正在创作的半成品,还有很多没画的板子、布,堆在一起。复式结构的二楼是画家休息的地方,我们还看到有的画家跟妻子一起住在这里。我们推开了几件工作室虚掩的门,不少画家是欢迎别人来参观的,我觉得他们是希望与人交谈的,把对艺术的感悟和想法,自己的经验故事,还有现在正在创作的情况告诉更多的人。他们过着跟别人不一样的生活,穿着随意,画室杂乱,到处堆着画笔颜料,一个人在这里抒发自己的自己的内心世界。
下午李老师带我们去了画家张齐民的工作室。张老师的创作都是以抽象为主,巨幅的画面,纯色的抨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画面充满生机,颜色非常鲜艳,张老师说他主要是用纯色去表现,在猛烈的撞击中开裂并熔化,相斥却又相融。我们一开始对张老师的作品内涵不是很理解,通过跟张老师的交谈,发现他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不会直接的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而是启发我们去想象,让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后来我们还参观了宋庄里的艺术展览馆,馆内陈列着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都有。这些作品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的抽象深邃,有的轻松幽默,有的荒诞不经,有的栩栩如生,这些艺术作品带来了挥之不去的感染力,从视觉到心灵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据说宋庄是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大本营。匆匆地从这里走过,还无法准确地去描述他,但这里已经成为另类人群的聚集地。他们不愿意过普通人的生活,有些人甚至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怀揣梦想,忍受孤独寂寞。我也相信这也是个名利场,谁不想出名,谁不想成为大师。这里是常人思维无法理解的地方。地上杂乱地散落着砖头,照片,这就是一个作品。这里也是一个小社会,有的已经成名成家,有的还是无名小辈,等着卖画交租金,为生活奔波。一群不走寻常路的人,一群另类思维的人,一群在物质和精神里挣扎的人,一群有着梦想的人,在这片安宁秀美的土地上,这就是宋庄。
十五号,环铁艺术城。这是北京又一大艺术区。环铁艺术城距798艺术区就2公里这样的路程,面积是好几个798那么大。环铁在北京地图上很好辨识,就在东北五环的环形铁路圈里。要去环铁艺术城得先经过一道铁路,基本上每隔五分钟就能看见一趟火车呼啸而过。与游人如织的798相比,环铁显得安静闲适。但不是宋庄那种小村落,这里更像是个度假村,给人一种“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在环铁艺术城里的参观,都是李老师带领我们进入的,我们参观了三个韩国画家
在环铁的工作室。有位金老师,是韩国人,应该是李老师的朋友,一路上给同学们讲解介绍。第一个是个大厂房似的工作室,好几个画家在分成单间的工作室里进行创作,环境很不错。每个工作室都各具特色,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纸雕,以拟人化的大猩猩为主体的丙烯画,以中国剪纸人物为主题创作等等。接着我们参观了朴载林工作室。这个画家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有钱,虽然我知道这么说会显得很俗气,但是实话。我第一次见有人把钻石黄金当做绘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他的作品主要是运用点线构造出延伸的空间。他的作品非常精细,很好的运用了这些贵重金属材料的特质,创作出一系列富有想象力,卓尔不群的艺术作品。其叹为观止的手工技能,把传统珠宝带入艺术殿堂。然后我们就去金南五老师的工作室,又一次见到了新奇的艺术作品,“暗箱”电子装置艺术。金老师在亚洲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绘画语言,打破绘画的平面性,将绘画的中间部分变成一个凹陷的矩形,这个矩形的浅空间成了一个景观窗口,有时是一些废弃的电子原件搭成的小模型,有时是树脂的京剧脸谱、龙或者别的形象封闭在这凹槽内。这些作品很有超前意识,暗箱中呈现的,给我一种异次元的感觉。环铁艺术城,前卫、大胆、精致、打破常规就是给我的印象。
十六号,中国美术馆。四川美院师生作品联展。多位耳熟能详的如
罗中立、程丛林、周春芽、何多苓、张晓刚等当代艺术大师,一些只在美术教材、杂志、网站上看到的作品,在美术馆里他们的画近在咫尺。有种莫名的幸福感,愉悦的视觉享受,真实的作品与杂志网站上的图片,欣赏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一幅好画能给人以启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事实上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提出问题,成为引发不同联想的媒介,给我们一个思考空间。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程丛林的作品。他以朴实无华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大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片段。有两组巨幅作品,布满了整个展板,用人物画面与黑色画面的拼接,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画面用色凝重、单纯、强调画面深沉的色调感,是人物形象的心理层面和视觉效果强烈。程丛林的油画,严肃、庄严和崇高,构图完整、人物造型整体概括并着意追求深厚。
三月十七日,我们踏上归途。北京之旅,见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魅力,而大同则是看到中国历史上艺术的结晶。在即将毕业之际,这次的采风无疑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认识,和为接下来要进行毕业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第五篇:毕业采风调研报告
一.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地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端,舟山连岛大桥的终点,占地7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主要由博物馆和会馆两部分构成,2009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1.建筑理念
宁波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海洋性格兼具的人文地理特征,造就了宁波帮这个秉承传统而又开拓创新的群体,建筑设计理念上则充分凸显了这一文化品性。
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区域轴线绿化景观带的中段,主建筑群为“甬”字型结构,玻璃廊道结合水街长庭的“时光甬道”,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甬道”与区域轴线迭合,公共活动空间。
该方案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
宁波帮博物馆主建筑群为“甬”字型结构,玻璃廊道结合水街长庭的“时光甬道”,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各展厅间隔着玻璃竹院与“甬道”相接。
宁波帮博物馆以中国近代经济史上重要的商帮——宁波帮为展陈对象,年代为脉络、史实为线索、人物为亮点,以优秀的商道财智、桑梓情怀为展陈内容,以传承、弘扬宁波帮精神为展陈宗旨,系统展示了明末至今宁波帮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发展史诗,藉以营造“情感地标、精神家园”,倡导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人文主题。
宁波帮是一个特殊的商帮,集杰出的商道才智与深厚的家国情怀于一体。
宁波帮博物馆的设计紧扣建筑的人文主题,建立城市轴线与建筑主轴、参观流线三者合一,共振增幅的叙事结构,形成建筑的骨架;以群像为特征的外部体量与富有地域特色的内部庭院空间系统被模数清晰的网络体系所整合,虚与实、内与外穿插咬合,形成空间丰富、肌理清晰、形体错落的建筑群体形象;三个“重器”节点嵌入在结构化的网络空间系统之中,暗示建筑具有宗家祠堂般的仪典性。
1.项目背景:宁波帮溯源
宁波帮是一个独特的商帮,集杰出的商道才智与深厚的家国情怀于一体。其发源地宁波历史悠久,自古人文荟萃。宁波简称“甬”,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浙江宁绍平原东端,余姚江、奉化江与甬江在市区的“三江汇流”成为标志性的地理景观。
历史上的宁波帮是指旧宁波府所属鄞县、奉化、慈溪、镇海、定海、象山六县在外埠经营的商人,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联结而成的商业群体。宁波帮崛起于明朝天启、万历年间,鼎盛于五口通商之后,20世纪又称雄于港台与海外——世界船王包玉刚、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富豪邵逸夫家族等都是宁波帮的成员。宁波帮不但拥有巨大的财富,还具有不可等闲视之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能量。在邓小平的“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下,宁波帮为宁波及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在香港回归等重大政治事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项目概况
2006年,宁波市政府决定推进以宁波帮为主题的博物馆(包括会馆)的建设,展现宁波帮在政治、人文、历史、经济和对外交往方面的地位与成就,展示宁波和宁波帮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建立世界各地宁波人物化的情感纽带。在全国范围举行的建筑设计竞赛中,我们的方案有幸获得优胜,成为中标实施方案。
宁波帮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20 000m2,基地位于宁波市镇海新城南区“中央公园—文化公园—甬江”城市轴线景观轴带中北部,四面均有水系贯通,用地平坦,总用地面积约4.7ha。
3.设计解题:叙事、城市之轴与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 在收集资料、对项目进行思考分析的过程中,设计者被宁波帮的人物历史以及宁波的人文地理所深深吸引。这是一个有着浓厚人文色彩的主题博物馆,它所展示、叙述的主题是宁波帮这个特殊人群的传奇历史以及宁波城市的人文地理特色。如何通过建筑的本体内容对展览主题展开一系列的叙事成为我们在设计中始终关注的议题。
宁波帮博物馆将会是宁波城市与宁波人心目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标志性未必来自于形体的高大或奇异,很多时候是“关系”决定了存在的力量。我们认为在设计上应该把基地“城市之轴”的特性作为一项主要的设计资源加以发挥,通过建立建筑与城市之间互相支持、相互加强的“共振”关系,使博物馆存在的“力场”在基地之中向外弥漫开去。
宁波地处传统文化深厚的江浙地区,商道与人文俱盛,同时又具有滨江滨海城市的特点。博物馆要把根扎在宁波,除了处理与城市的关系,还须接续地域建筑的根脉,运用类型学、结构主义等现代思维方式,通过铺排庭院布局、营造场所情景、转化细部纹样等不同层面的设计手段把地方性的情感注入新建筑当中。
4.设计构思意象
对宁波帮博物馆项目的价值判断落实到图纸、模型的设计过程,是一个把想法不断物质化的过程。我们把若干在过程中逐渐成形的构思意象的“关键词”作为线索,把设计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帮”——结构化、整体性的建筑群像。宁波帮的故事是一群人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团结互助守望、共同繁荣辉煌、不断回馈故土的故事。顺应主题的群像特征,博物馆呈现为一个整合的群。在总体布局上,南面的博物馆主体与西北面的会馆围合“三江汇流”场景结合成一个同构的建筑群。建筑肌体通过结构化的网格系统发展生成,使用空间与庭院系统穿插咬合,在建筑主轴的统领下,形成空间丰富、肌理清晰、形体错落的建筑群体形象。
“时光甬道”——历史之轴、城市之轴、参观序列的叠合。“时光甬道”是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建筑群的玻璃廊道,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主轴,“甬道”既与城市轴线叠合,也是参观流线的组织者。“甬道”的开端——门厅江海堂面对“三江汇流”主题场景,展示宁波帮的发源;“甬道”中段的展厅与一系列竹院相结合,铺陈宁波帮的发展过程;“甬道”南端的聚贤堂取意于宗家祠堂,墙面上铭刻宁波帮的成就与功绩,是观者铭记过去、憧憬未来的场所。
“甬道”以参观流线为线索,通过空间序列的设置展示宁波帮的历史轨迹,形成建筑的主轴。建筑之轴与城市之轴叠合,建筑肌理应合城市轴线暗示的生长方式,建筑的存在在城市关系层面与主题精神层面得到坚实的支撑。
“重器”——重要节点的场景展示装置。江海堂、聚贤堂、百年堂分别位于“甬道”的中段与端头,是建筑群的3个重点。在参观流线上,3件“重器”均为节点:江海堂为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展开三江汇流烘托戏台的场景,是参观流线的第一个惊叹号;聚贤堂记载宁波帮的成就与功绩,展现未来的前景,是参观流线的高潮;百年堂是两馆举办重要纪念庆功活动的场所,是两馆功能流线连接的节点。3个节点的重点处理,增加了空间的节奏感与丰富性,在建筑群体中建立起传统意义上的礼仪性。在造型上,3件“重器”成为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群像的变奏点。
庭院与纹样——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情感的注入。一个人文色彩强烈的专题博物馆,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一系列与展览情景交融的场所,能给予参观者真正深刻的体验与感受。经过对浙江传统建筑的调研与分析之后,我们选择了通过建立具有不同尺度等级的庭院空间系统的方式来传达传统空间意蕴:风景尺度的“三江汇流”、街道尺度的“水街长庭”、宅院尺度的“玻璃竹院”以及二层展厅之间的小尺度贯穿空间,在不同尺度上与参观流线紧密结合、与展览空间虚实相间,产生具有纵深感并能唤起传统空间印象的空间体验。结构化的庭院空间系统为进一步布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参照与情景启发,情景化的空间设置唤起人们对建筑叙事所指向的时空的情感。整体包裹建筑体量的墙身肌理,出自《园冶》记载的纹样。水景——江海文化的表现。宁波“三江汇流”的地文特征以及宁波帮鲜明的海洋性格,加上基地的有利条件,使“水”成为环境设计的主角。在东、南主立面,建筑的灰色基座从一片浅水中升起,面向城市烘托人文氛围。门厅对应的“三江汇流”主景,在参观的开篇展现宁波帮的发源地与性格中的江海气象。水街长庭两边是公共廊道空间,“一河两岸”的空间格局、尺度以及驳岸的处理来源于江南水乡的典型水陆街道。顺应规划要求,建筑基地西面是面向城市公众开放的休闲水景与绿地广场,一方面对城市生活作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积聚人气,为两馆的长期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