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9认识的评课稿
11月接待的xx区小学校长代表团考察交流活动中,我们数学组有幸展示了一节数学课,由数学教研组长叶阳艳老师执教。叶老师精彩展示了人教版一上《8和9的认识》这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和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叶老师以一个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七个小矮人》来贯穿全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画情境下学习新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整节课叶老师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故事、游戏激兴趣
一开始叶老师就创设了七个小矮人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小朋友的视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学习氛围中,从故事的主题图中寻找到了数学信息,自然而然的认识了8和9,以及8和9的组成与分解。在记忆8和9的组成与分解时,让学生通过同桌互玩拍手游戏来巩固数的组成与分解,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环节,叶老师继续采用故事贯穿,把题目隐藏在笑脸下面,让学生来选择笑脸,通过完成习题送礼物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正是在老师这样的精心设计下,虽然孩子们入学刚两个月,但整节课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极少有孩子分神或搞小动作的现象。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认识8的过程中,学生观察主题图是无序的,看到什么说什么。这当然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毕竟他们刚入学,还不知道有序观察。但是叶老师在点评孩子的反馈时,都会告诉孩子你从“颜色”找到了8可以分成几和几;你通过上下观察找到了几和几组成八;在老师的几次引导下,学生很快知道了还可以左右观察等,不露痕迹地告诉孩子我们观察主题图时可以怎么有序地来观察和思考。我觉得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的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为有了8的引导,在研究9的分解与组成时,能干的孩子就会用刚才老师引导的方法,有序观察得到9的组成了。
三、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数主题图后,叶老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每位学生在说“
8、9”的信息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9的基数含义。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出色的常规管理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才两个月,从上课听讲的状态,到上课发言的语言描述,以及学具书本的收放都是井然有序,不难看出老师平时的常规训练都是很到位的。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老师在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后,激励性的评价显得比较吝啬,很多机会老师都没有把握好跟进一些评价,失去了一些和学生互动的机会。篇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 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5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第二题,连线,要求学生按照从1到9的顺序连线。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突出8、9的认识,采用主题挂图。简单而突出重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安排。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三大部分: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新授中安排各个环节恰当。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是,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有点太多,复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环节和本课没有关系,舍去更好。
3、上课过程中,应注意整顿课堂纪律,在教授本课关键处应有意识的停下来,根据需要,整顿一下纪律。
4、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篇三: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8、9的认识》评课稿(精品)《
8、9的认识》评课稿
一、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教学主题画,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教具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教学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8和9的含义(做改编题,评价学生练习)。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如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时,学生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8”和“9”的实践活动,对8和9的基数含义就有了一个难以忘却的记忆,它将久久地储存在大脑中。
二、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了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了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又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三、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总之,在本节课中,学生们不仅尝到了课堂中的知识,还知道了生活运用着的数学,而且学生们自己感觉在本节课中尝到的8和9与自己原来知道的8和9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自己通过调查研究尝到的知道,会记的非常地牢,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厚。篇四:8和9的认识说课稿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干溪中小学 陈忠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0~52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8、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
难点: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掌握8、9的组成。
5、课前准备
课件、小圆片、口算卡片、。
二、说学生
班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面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尤其是数的方向(如:从左数、从右数)容易混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这条思路展示的纵线结构是:复习旧知,谈话引入→数一数8和9(先联系生活,再教学主题画,用8或9个学具摆图形)→学习8和9的正确书写→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计数器教学8和9的顺序,利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9的顺序)→进一步理解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即几和第几)→比较7、8、9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拓展延伸8和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并进行整理,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对8和9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迸,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五、说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主题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计数器和直尺。学生通过学习计数器和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正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使用了点子图。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另外,我把8和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设计成开放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和后数,再从左右数。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准数的起点,从理解而“几”和“第几”的区别。
六、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注意创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让学生有成功感。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前收集如下信息: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的?用一句话说一说8和9。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位学生在收集有关8和9的信息活动中,真真切切地领会8和9的基数含义,感知8和9的符号作用。在课堂上,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在全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2、注意提出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课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当学生数出3张点子图上的点子数是7、8、9时,教师马上提问:“怎样数,能很快得出卡片上的点子数?”又如,比较7、8、9中任何两个数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选出两个,你能比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选出几组?”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3、对于学生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评价还不够,例如,有个学生有序的说出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的进步。篇五:8和9的认识.评课doc 《8和9的认识》的评课稿
《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
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陶华老师整节课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数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主题图中各事物数一数)--半具体(点子图)--抽象(概括出数)。让学生体验到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8还可以表示什么?用8来说一句话。9呢?又完成生活化的过程。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利用游戏的形式突破基数与序数概念的难点。老师指名学生戴上1-9的头套,让这9个数任意的排成一行,问“现在一共有几位小朋友?从左往右数××排第几?从右往左数××排第几?从右边起,排在第几、第几、第几和第几分别是谁?”等等。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8、9的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3、课堂学练结合。在计数器上表示出8和9时,老师是这样说的:8比7多();9比8多();9拨走1个还剩()个;8呢?很好的巩固了数的比多少。又如:在尺子上找到数8和9后,指生当小老师考考大家:8在哪里?8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还有在数完点子图后,秦老师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或>)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如7<8或9>8,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4、课堂能及时调控学生的常规。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抓住学生的兴趣,需时常对他们进行奖励。在教学过程中,陶老师能有有目的、有计划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习的开展。当然,一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1、个别词语的指向性不明确。
2、练习的设计重复,导致拖堂。
第二篇:《8和9的认识》评课稿
《8和9的认识》评课稿
《8和9的认识》评课稿1《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李老师整节课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数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主题图中各事物数一数)--半具体(点子图)--抽象(概括出数)。让学生体验到整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利用给小动物戴帽子的形式突破基数与序数概念的难点。老师创设让学生给小动物戴帽子的情景让学生分清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师生互问互答、生生互问互答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8、9的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3、课堂学练结合。老师创设的题型很全面狠丰富:数的比较大小等,很好的巩固了数的比多少。又如:在尺子上找到数8和9后,老师这样考大家:8在哪里?8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4、课堂能及时调控学生的常规。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抓住学生的兴趣,需时常对他们进行奖励。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能有有目的、有计划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习的开展。
当然,一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
1、在老师订正答案时有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倾听。
2、在讲解基数和序数时可让班级的一组同学站起来,这样使她们能更好的理解而且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更加的体现了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8和9的认识》评课稿211月接待的xx区小学校长代表团考察交流活动中,我们数学组有幸展示了一节数学课,由数学教研组长叶阳艳老师执教。叶老师精彩展示了人教版一上《8和9的认识》这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和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叶老师以一个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七个小矮人》来贯穿全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画情境下学习新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整节课叶老师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故事、游戏激兴趣
一开始叶老师就创设了七个小矮人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小朋友的视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学习氛围中,从故事的主题图中寻找到了数学信息,自然而然的认识了8和9,以及8和9的组成与分解。在记忆8和9的组成与分解时,让学生通过同桌互玩拍手游戏来巩固数的组成与分解,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环节,叶老师继续采用故事贯穿,把题目隐藏在笑脸下面,让学生来选择笑脸,通过完成习题送礼物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正是在老师这样的精心设计下,虽然孩子们入学刚两个月,但整节课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极少有孩子分神或搞小动作的现象。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
在认识8的过程中,学生观察主题图是无序的,看到什么说什么。这当然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毕竟他们刚入学,还不知道有序观察。但是叶老师在点评孩子的反馈时,都会告诉孩子你从“颜色”找到了8可以分成几和几;你通过上下观察找到了几和几组成八;在老师的几次引导下,学生很快知道了还可以左右观察等,不露痕迹地告诉孩子我们观察主题图时可以怎么有序地来观察和思考。我觉得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的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为有了8的引导,在研究9的分解与组成时,能干的孩子就会用刚才老师引导的方法,有序观察得到9的组成了。
三、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数主题图后,叶老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让每位学生在说“8、9”的信息中,真真切切地领会了8、9的基数含义。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不仅培养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出色的常规管理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才两个月,从上课听讲的状态,到上课发言的语言描述,以及学具书本的收放都是井然有序,不难看出老师平时的常规训练都是很到位的。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老师在孩子们的精彩发言后,激励性的评价显得比较吝啬,很多机会老师都没有把握好跟进一些评价,失去了一些和学生互动的机会。
《8和9的认识》评课稿3《8和9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整节课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认识和理解有关8、9的知识。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1、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数概念的形成是从具体(主题图中各事物数一数)——半具体(点子图)——抽象(概括出数)。让学生体验到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8还可以表示什么?用8来说一句话。9呢?又完成生活化的过程。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利用习题的形式突破基数与序数概念的难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8、9的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3、课堂学练结合。在计数器上表示出8和9时,老师是这样说的:8比7多(?);9比8多(?);9拨走1个还剩()个;8呢?很好的巩固了数的比多少。又如:在尺子上找到数8和9后,指生当小老师考考大家:8在哪里?8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还有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或>)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如7<8或9>8,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4、课堂能及时调控学生的常规。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抓住学生的兴趣,需时常对他们进行奖励。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有目的、有计划及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习的开展。
当然,一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只是用的时间比较多,造成了后面的时间紧张。
(2)课堂没有活力:课前学生没有看书,因此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很不好,这也是与平时训练少有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练习的设计重复,导致拖堂。比如,用小棒摆9的图形,这就是多余的。
(4)由于时间不够用,导致了没有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也没有布置作业。
第三篇:《十几减9》评课
《十几减9》听课反思
you 我听了韦主任关于《十几减9》这节课的教学,现做出听课反思如下:《十几减9》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韦老师在设计时有以下几方面两点。
1.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就引入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宠物小精灵作为学习伙伴。通过小精灵请学生做凑十的拍手游戏,抢答十几的组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多种算法做了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又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3.讨论交流探究算法。
由于很多学生都已经会算十几减九,因此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四人小组任选一道题来研究一下你们是怎样算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
4.巩固算法,强化训练。
在上一阶段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提出:“十几减9的算式除这几道还有吗?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去算你喜欢的算式,并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再通过摘小精灵算式进行十几减9的强化训练。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式,将游戏形式引入课堂,一方面让较落后的学生也有机会说我能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算法形成后,让学生走迷宫为皮卡丘找回家的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算式,如□-9=□,填法多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营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最后再通过让学生寻找十几减9的秘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还寻找到了十几减9的秘密:十几减9的差,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整堂课下来,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我认为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第四篇:9加几评课稿
《小学教学方法创新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以学生发展为主,创造性使用教材 ”
《9加几》评课稿 陕西省神木县第四小学 王香爱 今天听了贺静老师《9加几》一节课,我们知道《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9加几》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许多新理念,设计合理、新颖。听了贺老师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贺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贺老师在课始通过闯关和出示校园运动会激烈比赛的画面,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篇二:9加几评课稿
《9加几》公开课点评
邹 武 军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的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者(田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前的复习,运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出了复习题,复习题的准备非常恰当、精妙,为新授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差,利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及这样高效的复习,便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在新授过程中,教者采用多种方法诱发孩子们主动的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的培养出了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的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不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者在授课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同时,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了一些,但是教者敢于尝试,精心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这是本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总体上说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多媒体的运用娴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灵活多样。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者还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在教学9+6的环节中,有一位学生汇报时说到将6分解成3+3,先用9+3=12,再用12+3=15.教者感觉学生的汇报偏离了自己预设的目标,教师在此时的教学机智表现得不是很好。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将该生的想法展示出来,再和‘凑十法’做算法对比。让学生重新认识,从内心深处感知出‘凑十法’的优越性。这样,充分展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又不会抹杀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2、建议该节课的后边练习部分设计应多增家趣味性的东西。低年级学生思维集中的时间有限,这就会给执教者在组织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要充分考虑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如何设置一定的游戏环节,将学生的思维再次集中回来。让整节课达到高效这一目的。否则课堂将会前紧后松,所谓‘轰轰烈烈开张,冷冷清清收场’。篇三:9加几评课稿 《9加几》的评课稿
张辉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李老师这节课设计合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利用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就是老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李老师对于问题情境的探究这一过程太快,他以小猴计算桃子的数量来引入9加几,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小猴计算时移动一个桃子,目的是为什么,让学生动手移动贴片了,还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学生才能理解。并且后面的算式都应该先让学生分析完,再列算式,不能单纯讲解计算,还要渗透加法的意义。
2、教师设计的小猴搬砖这个练习较好,给学生渗透优化计算的思想,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动脑思考,关于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这一点非常好。
3、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在最后的练习中,让孩子认真观察、动脑找出9加几的的算式的规律,并找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9加几的计算。
通过9加几这堂课,我认为1.动手操作(如摆小棒、纸片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总结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方法。2.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说的训练、解决问题的常规性要求等方面还需要老师作必要的引导,以便于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作为一年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一年级的教师都有所提高。篇四:《9加几》听课评课记录
《9加几》听课评课记录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微课程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法的过程。这一节的内容是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直观理解凑十的过程,掌握凑十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篇五:九加几评课稿
本堂课本来是一堂计算教学课,计算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利用计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苟老师创造性地改动教材,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激烈的运动会的教学场境,将计算融入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也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在本节课新课教学中,吴老师始终围绕运动会里的情景开展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就是苟老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感觉好像有点冲突,吴老师在开课的“过三关”中,有层次的练习给新课的教学降低了难度,她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吴老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感兴趣开运动会为主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最后的“排一排”拓展练习中,让孩子亲自动手、动脑有规律的排出9加几的算式,并找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她决没有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突出重点、难点,练习形式也灵活多样。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还应更多关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
周华亭: 对本节课例题“9+4”,采取设置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及求知欲,诱发内需,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本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围绕课前设计的“9加几”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本节课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凑十”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设置“9+4”情景,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教师摆一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学生再摆一摆,探究计算“9+几”的方法,学会从多种计算“9+4”方法中,优化出“凑十法”能熟练计算“9加几”。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计算“9加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创造出适合自己的“9加几”算法,能有条理地思考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数学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解决“9加几”问题解决方法。
第五篇:十几减9评课
十几减9
各位老师下午好,下面我就对危老师的这堂十几减9这堂课说说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谅解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O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课教学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算式,危老师采取了创设情境让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同桌合作交流方式进行,对15-9的计算多种算法进行探索与研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在。教学活动允许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共同讨论等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并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让学生懂得“破十法”、“做减想加”等多种计算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从互相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把老师的“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体现了课标精神。下面我就从四点说说我自己听这节课的感受
1、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主动的获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节课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设置情境,把计算教学蕴含在实际情境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创设情境环节中危教师首先用课件出示学生在公园买东西的情景过程,这一情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很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感受其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已设问,提出“还有多少个?”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会出现多种不同算法。为了让学生思考的更清楚,危老师采取用摆小棒,拿汽球,圈风车一步一步进行引导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想好怎么样的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在学生感悟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后,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优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学生自已提出有一定难度,因比,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危老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并抽象出减法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合作,学会选择
在教学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对别人的算法进行理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多样化的算法之中,必定有一些是比较简单或比较适合自已的,引导选择恰当的方法。
四、学习力助阵,效果更佳。
危老师通过青蛙跳河,小兔坐船等训练环节,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训练了眼球的灵活性。另外设计一道知识提高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最后算出结果获得成就感,又为本节课的顺利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通过本节课的听课,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应着重创设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喜欢的生活情境展开教学。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容易理解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相互渗透,只有这样学生对数学才不感到陌生,还能更好的应用到生活中。